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全册教材总目标】一、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培养自己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和修改作文的习惯。

二、汉语拼音继续巩固汉浯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三、识字写字1、准确认读303/287个生字。

2、能够按笔顺正确默写206/181个生字。

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写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类汉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特点。

四、口语交际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

能讲述课文听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 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6、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五、阅读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

能复述课文。

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路过··走过···需要的时候记得回来看看····因为容易得到所以得不到大家的珍惜·即使这样我们也要做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常用标点符号的用法。

2.能够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进行句子的书写。

3.掌握汉字及词语的字音、字形知识。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2.练习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在表达自己情感、表达理解时更得心应手。

二、教学重点1.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2.正确使用常用标点符号进行句子书写三、教学难点1.词语的形近字和同音字的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听讲、朗读、语音训练、问答、反思与互动学习等。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教师简单介绍今天的主题,请学生将今天上课所学的知识都整理完好,带好课本和笔记本。

第二步:学习知识1.介绍标点符号,包括常用标点符号和其用法。

2.介绍字音、字形等汉字基本知识。

第三步:课堂练习让学生练习标点符号的使用和汉字、词语的拼写。

第四步:课堂讲解根据学生的习题进行解答并讲解汉字、词语的字形和字音知识。

第五步:课堂反思要求学生自我检查,并提供反馈,检查自己之前所学的知识是否合格,评估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估性能指标1.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进行句子书写。

2.理解汉字、词语的基本形、音知识,纠正学习中的拼写错误,提高学习效果。

评价方式1.考试方式:综合卷、练笔卷2.学生评估方式:小组讨论、自我评估七、教学资源1.教师提供标点符号的基本知识,提供有关汉字、词语形音知识的解释。

2.学校课本提供教学支持。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是针对小学六年级,以语文常识系列为主题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希望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使用标点符号,纠正词语拼写上的错误,以此提高学习效率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合作与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为保障教学质量,教师会在课后对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分析,不断完善和提升教学效果。

小学科学10火山和地震(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0火山和地震(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小学科学10火山和地震(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引言:火山和地震都是地球上常见的自然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教案将以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的课程内容为基础,设计了一节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影响以及防灾措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灾害意识。

一、教学目标:1.认识火山和地震的概念,了解其形成原因。

2.掌握火山和地震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了解火山和地震的防灾措施。

4.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火山和地震的形成原因。

2.火山和地震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1. 学习火山的形成原因(15分钟)(1)呈现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进行讨论。

(2)带领学生理解构造板块的运动、岩浆的喷发等过程,解释火山的形成原因。

2. 学习地震的形成原因(15分钟)(1)向学生介绍地震的定义,并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2)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原因,并对比火山的形成原因。

3. 探究火山和地震的影响(20分钟)(1)提供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火山和地震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学生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分享。

4. 了解火山和地震的防灾措施(20分钟)(1)介绍火山和地震的防灾措施,如建立避难所、制定应急预案等。

(2)展示相关实例和案例,让学生了解防灾措施的重要性。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1)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

(2)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相关问题,并引导他们自主拓展学习。

四、教学方法:1. 图片和视频资料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直观的观察材料。

2. 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实例和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影响和防灾措施。

五、教学资源:1. 图片和视频资料:包括火山和地震的图片和视频,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观察。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doc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doc

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案2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们为什么把地球和火星称为太阳系中的孪生兄弟,激发学生探究宇宙奥妙的兴趣和培养热爱科学研究的志向。

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

5 梦圆飞天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体会神舟5号发射时人们无比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能结合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些场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熟读通,体会中国人民实现飞天梦想的无比喜悦与自豪。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熟悉课文,质疑问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课题,简介神舟5号发射成功的有关情况。

2、播放神舟5号发射录像。

3、师生谈感受。

二、初读课文1.课文是如何记录这一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的?2.布置学生自读课文。

3。

提出要求:(1)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2)读准生字新词,根据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3)把课文读通读顺,遇到难读的句子或者长句多读几遍,并把不懂的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4)边读边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激动人心的场面?是如何描写的?4.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1)按自然段读课文。

(2)布置其他同学认真听(3)正音:澎、控是后鼻音,乳、执是翘舌音。

5.布置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反复朗读。

三、交流感悟1.听写部分词语。

2.安排学生代表上台朗读课文,简单赏析课文。

3.质疑问难:(1)哪些场面给你的印象最深?(2)你对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3)教师给予解答。

认识10(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10(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

认识10(导学案)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一、学习目标1.认识数字10及其组成。

2.掌握10的数字符号和名称。

3.了解10在生活中的意义与运用。

二、学习重点1.认识数字10及其组成。

2.掌握10的数字符号和名称。

3.初步了解10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习难点1.数字10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学习方法1.观看视频和图片认识数字10。

2.借助教具进行实际操作。

3.在生活中观察数字10的应用。

五、学习步骤1. 引入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数字10,并开放性地问学生们数字10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学习数字10很重要等问题。

2. 认识数字10及其组成教师通过图片等展示数字10的组成方式,让学生们从视觉角度认识数字10,进而引导学生们探究“10”的由来。

3. 掌握10的数字符号和名称教师出示数字10的数字符号和名称,让学生们看、听、说、写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和掌握。

4. 了解10在生活中的意义与运用教师通过生活实例等帮助学生们了解数字10在生活中的应用,如1元钞票上的数字10、闹钟上的时间等。

5. 总结教师通过提问和回答等形式,让学生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巩固。

六、课后作业1.认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巩固掌握10的组成和名称。

2.观察、寻找生活中数字10的应用场景,并进行记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们了解数字10在生活中的应用,需要教师借助实例和教具等进行生动而直观的演示。

此外,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们探究数字10的由来和意义,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数字10的价值和作用。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

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案及反思一、教材分析《10的认识和加减法》是苏教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

旨在帮助学生认识数字10,并掌握10的加减法。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 0-9 这些数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10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字,它不仅是计数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加减法、乘法等知识的关键。

通过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认识 10 的组成、读写以及进行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数字 10,会正确读写 10。

2.让掌握 10 的组成,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计算。

3.掌握 10 的组成,能熟练地进行 10 的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感受数学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数字10,掌握10 的组成和加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运算能力。

2.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难点】: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 的加减法。

2.理解10的组成,以及加减法运算中数的进位和退位。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小学阶段,对数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

但对10的认识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他们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数字和加减法运算,但是对于 10 这个数字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参考——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参考——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参考——语文常识系列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黄土高坡》中的农民形象及其意义;(2)了解《农民》中的农民形象及其意义;(3)学会朗读古诗《登鹳雀楼》;(4)了解《选美》中的问题及其启示。

2. 能力目标:(1)能够表达对农民形象的理解与评价;(2)能够领会和朗读古诗;(3)能够思考选美现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尊重和关心;(2)引导学生对选美现象深入反思,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黄土高坡》中的农民形象及其意义。

难点:领会和朗读古诗《登鹳雀楼》。

三、教学准备教师:教学反思、练习课文朗读、备课笔记。

学生:预习所需资料。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1)打开学生思维,提出“农民”一词,然后由大家讲述自己对农民形象的认知和印象,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见解。

2)通过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感性认识。

3)播放农民劳动的视频,带领学生对农民的劳动进行旁观和思考。

4)播放古诗《登鹳雀楼》的音频,感受古代文化氛围。

2. 学习《黄土高坡》1)听读或读课文《黄土高坡》。

2)学生谈谈阅读后的认知: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农民的形象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保护黄土高坡呢?农民在其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4)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搜集和归纳关于农民的积极形象、优良品质和深刻含义。

3. 学习《农民》1)听读或读课文《农民》。

2)学生谈谈阅读后的认知:你读完这篇文章后,你对农民的形象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引导学生思考:在文章中,作者倡导什么样的农民形象?又为什么强调这种形象?4)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搜集和归纳关于农民的积极形象、优良品质和深刻含义。

4.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播放《登鹳雀楼》的音频,听古诗声音。

2)学生跟读古诗,并注重韵律和语调的起承转合,并记忆古诗。

3)学生学会背诵《登鹳雀楼》,并朗读给同学听。

4)让学生通过课文学习,领会古诗的深刻内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语文常识系列一、教学目的本教案旨在让六年级的学生在完成语文常识系列的学习后,能够:1.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

2.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3.掌握汉字的写法和书写技巧。

4.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语文常识系列中的“汉字”。

1.汉字的基本知识–汉字的性质:形音义,方块字,汉字字形。

–汉字的构成:部首,笔画。

–汉字的分类:简体字和繁体字。

2.汉字的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内涵–古代篆书与今日的汉字。

–汉字的演变与历史文化内涵。

3.汉字的写法和书写技巧–动笔的次序和方向。

–笔画的书写技巧。

–组字技巧与典型错写字的规范。

4.课外社区实践活动-识字游戏–通过亲身参加识字游戏,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和书写技巧。

三、教学方法1.活动导入–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多媒体课件、互动问答等引入教学话题。

2.教学过程–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知识、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内涵等。

–通过教师指导、学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汉字的写法和书写技巧等。

3.课外社区实践活动-识字游戏–通过让学生亲身参加识字游戏,巩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知识检测–通过笔试、口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汉字的基本知识和写法。

–了解汉字的演变历史及其文化内涵。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教学难点–汉字的写法和书写技巧。

–学生对汉字演变历史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内评价–教师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态度、合作参与等。

–班级小测验,检测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课外评价–指导性学习任务,检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实践活动记录,评估学生在社区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六、教学资源1.人力资源:一个教师和一个社区合作伙伴。

2.教学场所:教室和社区场所。

3.教学工具:投影仪、多媒体课件、黑板、笔记本电脑等。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
⑥谈话: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已经掌握一些关于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以及监测的知识,但是如何减少和预防次声波,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只要你们多注意,留心观察,细心研究,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贡献。
(2)认识超声波及应用
①谈话:我们在对生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许多动物都能发出超声波探测外面的信息。人们受到动物们的启示,结合超声波的特点,也发明了许多仪器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下面我们就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了解这些知识。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谈话:为了体现科学实验的严密性,我们要用更多不同类的物体进行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第4页实践1图中的一组照片自己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教案(序号3)
课题
3、回声
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3月5日

小学常识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常识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第五册常识备课学期授课计划一、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编排上注重拓宽学生知识领域,提高学生认知水平,重视技能训练,发挥常识课德育功能。

根据这样的编排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认知目标了解家乡的工厂、政府、城市等知识;了解植物花、种子的构造和功能;了解动物的吃、运动、保护自己的方法等。

2、技能目标: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等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心家乡、自然、社会的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唤起他们建设家乡的历史责任心。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教材共20篇课文,就全册内容看可分三部分如下:1、对社区的认识,从学校扩大到家乡的认识,从一般到个别运用演绎的方法,认识家乡的工厂、政府、名胜古迹、特产、风俗等;2、对动物、植物的认识,已从外部形态的比较扩大到构造功能,同时加强了概念的教学。

3、植物的器官的构造和功能及分类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打算1、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吃透教材;2、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3、把握主线,全面达成教学目标;4、重视各课联系,使知识系统化;5、增强技能训练,使之能力和谐发展;6、知识、技能、思想三结合渗透德育教育;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使之生活化。

教学进度表课时授课计划1、家乡的工厂一、教学目标l、了解家乡的主要工厂和主要产品。

2、培养对产品的选择能力。

二、教学重点产品的选购三、课前准备1、了解家乡的主要工厂和主要产品。

2、搜集当地常见产品的商标、合格证及包装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是工厂生产的(二)、授新1人们需要的物品中,哪些是工厂生产的?(1)人们需要的物品中,有的是农业生产直接提供的,如青菜、萝卜;有的是由工厂生产出来的,如服装多数是由服装厂加工而成的。

(2)选择2~3组学生“开火车”,每人说一种工厂生产的物品。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
(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①演示“投影机”成像。
②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
③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
课后感受
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
教案(序号1)
课题
1、光的传播
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9月2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
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认识光的三原色,了解用光的三原色可以混合成各种不同的色光。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在实践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
准备
1、形成彩虹的实验材料——水盘、平面镜、纸屏、喷雾器、光碟、肥皂。
2、看到物体颜色的材料——几张不同颜色的纸片。
3、认识光的三原色的实验材料——每人一支手电筒,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黏胶片。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小学常识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常识册教案苏教版
②暗盒中的底片相当于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的哪一部分?它有什么作用?
③怎样使所照景物的图像能够清晰地落在底片上?
(4)小结:照相机就是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
(1)谈话:人的眼睛好像一架照相机。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2)出示眼睛模型或眼睛构造示意图。
(3)讨论:晶状体、视网膜、瞳孔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部件?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1)谈话:瞳孔在眼睛中的晶状体前,它有什么作用呢?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在较暗的室内和明亮的室外,用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看一看瞳孔有什么变化。
(2)学生实验、汇报。
(3)讨论:为什么瞳孔的大小会变化?
(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大,而在明亮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得很小)
(4)小结:在较暗的光线下,瞳孔会变大,是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中,而在明亮有光线下,瞳孔变得很小,是为了防止过多的光线射入眼中损坏视网膜。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凸透镜。
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
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
5、教师总结本课。
(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
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10-苏教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认识并书写数字10。

2.能够准确地数出10以内的物品。

3.能够用运算符号“+”表示10的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认识10,数出10以内的物品,用运算符号“+”表示10的分解。

•教学难点:认识10的概念,数出10以内的物品。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一张专门用来贴10个小贴纸的白纸,并在贴纸上写上数字1至10。

2.教师准备10个物品,比如小球、小车等,用于与学生一起数数。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写有数字1至10的贴纸,让学生数数并找出数字10所在的位置。

然后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学生找出数字1至10的其它位置。

2. 认识数字10教师指着贴纸上的数字10,向学生展示有多少个小球、小车等物品,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数字10的概念。

然后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动作,用手指、笔等工具在空中画出数字10。

让学生自己试着在纸上写数字10。

3. 数数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品,比如小球、小车等,让学生数数,并准确写下数字。

然后教师可出示一些数字,让学生用手指等工具数出对应的物品,并确认数字是否正确。

4. 分解数字10教师出示一些物品,让学生将它们分成两组,保证每组的数量相等,然后在白板上用运算符号“+”表示10的分解。

如:“5+5=10”。

5. 小结教师让学生说出今天学的内容:认识数字10,数出10以内的物品,用运算符号“+”表示10的分解。

教学评价教师观察学生的数数过程,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并适时给予赞扬。

在分解数字10的练习中,教师可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学生对数字10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并可以用运算符号“+”表示10的分解。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用一些实际的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

同时,也应该不断地给学生以积极的反馈,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小学常识12册教案(苏教版)

小学常识12册教案(苏教版)

1 . 光的传播扬州市汤汪中心小学徐培军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本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6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光的传播方向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这是光学最基础的知识,后面要学习的很多现象如日食、月食都要用到这个知识来解释。

教学活动的实施与建议: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与探讨::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启发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会发光?图中的物体分别是灯光、阳光、萤光(萤火虫尾部发的光)、烛光。

2.理解光源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教学时应探讨研究理解:反光的物体不能叫做光源,例如月亮等。

3.激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第二部分探究光的传播方向。

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1.经验回顾: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光的传播方向的实例,如晴天从密林的缝隙中渗透过来的光是什么样的;夜晚,手电筒的光、街上汽车的灯光是什么样的,等等。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一般来说,根据以上事实,学生可以想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验证:这个实验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好。

学生可以发现,通过直筒可以看见灯光;把直筒弄弯,便看不见灯光了。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证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本课讲解的光传播的方向是就一束光而言的;就整个光源发出的光来说,可以沿着直线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这个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学生了解一种自然现象;二是通过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1.制作“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

制作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制作的材料和方法。

2.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纸盒的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像是倒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上课日期3月12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产生的,了解减少或消除回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
准备
1、纸筒、镜子、手表、木板、手电筒、毛巾、玻璃、软绒布、多孔的泡沫。(每组1~2套)
2、回音壁、影剧院墙壁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投影片。
(3)学生自学课文。
(4)汇报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讨论?正报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调整纸筒或书的角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什么?
(7)讨论:当声音在传播的途中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板书课题)
(1)谈话:我国早在400多年以前就知道利用回声原理建造出许多具有奇特声学现象的宏伟建筑。请打开课本第9页,自学阅读部分。看一看,回音壁和三音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这种现象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3)分组实验。(其中关于“尺”的实验,可增加一个尺子露出的一端长与短不同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幅”与“频率”及频率的高低对声音音调高低的影响)
(4)师生总结:通过以上多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案(序号2)
课题
2、声音的传播
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1)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当物体发出声音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①把用线系着的小泡沫球靠近发声的锣面。②看发音的琴弦。(这两个实验方法可叫学生参照课文自己设计)③(可再加—:个“鼓的实验”,过程简单直观)在发声的鼓面上撒些小泡沫球。让学生细心观察物体发声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
(1)城市的马路上白天车水马龙,喧闹无比;到了深夜则人歇物停,一片宁静。说说看,为什么人们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喧闹”,而“人歇物停”就叫“宁静”了呢?你们对“喧闹”与“宁:静”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听不见的声音。
2、指导学生了解发生在动物中的次声波、超声波给人的启示及通过这些启示研制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仪器。
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蚊子或蝴蝶飞行)或投影。
2、学生讨论:
(1)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来的?(由翅膀振动发出的)
(2)蝴蝶的翅膀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与蝴蝶翅膀振动的速度有关)
②师生小结:实验说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很少,所以燃着的火柴会熄灭。将澄清的石灰水倒人袋中晃动后,变浑浊了,说明袋中的二氧化碳较多。通过以上两个实验,我们知道了人在呼吸中,要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人体只有连续不断地得到充足的氧气,“生命之火”才能旺盛,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
(1)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入耳都能听见吗?(不能)你还能举出物体只振动而听不到声音的例子吗?
(2)谈话:这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虽然振动,但听不到声音的呢?请你们自学课本第11页。
(3)学生自学课文并参考人和动物能够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表
(4)提问:什么样的声音我们听不见?哪些动物能感受低于每秒20次的声音?哪些动物能感受高于每秒20000次的声音?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回声的成因。
2、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回声原理建成的我国古代建筑。
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生活中的或儿童故事中的回声片段)。
2、提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1)讨论:针对这一现象,你想知道什么?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谈话: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上课日期3月14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了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有限的,还有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和超声波。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知识,从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书资料(或有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2)大家再说说看,鼓、锣、小提琴、口琴、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拨……这些都是对物体施加了一定的力)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总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的作用力时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课题)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谈话:为了体现科学实验的严密性,我们要用更多不同类的物体进行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第4页实践1图中的一组照片自己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⑥谈话:我们通过查阅资料已经掌握一些关于次声波的产生和危害以及监测的知识,但是如何减少和预防次声波,人们一直都在研究和探索,只要你们多注意,留心观察,细心研究,将来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贡献。
(2)认识超声波及应用
①谈话:我们在对生物进行研究的时候,发现许多动物都能发出超声波探测外面的信息。人们受到动物们的启示,结合超声波的特点,也发明了许多仪器应用在生产和生活中,下面我们就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来了解这些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2、研究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
3、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师生总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让物体停止振动会怎样呢?下面大家就设法使鼓、锣、小提琴发声时的振动立即停止,看还能不能再听到声音。为什么?
教案(序号1)
课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备课日期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2月26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鼓、锣、小提琴、口琴、音叉、小玻璃瓶、不锈钢长尺(也可用:废旧的钢锯条)、碟子、水、泡沫小球(适量)、系泡沫小球的线。
(5)观看蝙蝠捕虫的录像或投影并解说。
(6)提问:蝙蝠是怎样捕虫和避开障碍物的?
(1)认识次声波的危害和应用。
①讲述海蜇在风暴前逃向深海的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②讨论:为什么海蜇风暴前会逃向深海呢?是谁告诉它的?
③学生阅读资料(次声波的产生、危害和监测)。
⑤揭示风暴到来前海蜇逃向深海的秘密。
(2)学生自学课文。
(3)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3、指导学生认识消音材料。
①回音壁建于哪一年?三音石和回音壁各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叫“三音石”?你想可能是怎样形成三次回声的?
③你能简单地画一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④这些建筑的表面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设计建成这种式样的建筑?
(1)投影出示音乐厅、影剧院的墙壁特写。同时播放一些音响效果较差的、听不清楚、有回声的说话声音。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2)推测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成分有什么变化。
①谈话:开始时保鲜袋里是什么气体?现在保鲜袋里还有气体吗?它的成分有没有变化?请你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②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2、指导学生测量每分呼吸的次数,认识静坐时、活动后每分呼吸的次数是不同的。
3、指导学生认识人在呼吸中有最大的通气能力(肺活量),但各人不同。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上课日期3月5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
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