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合集下载

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教学应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日常生活课堂化,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前,利用生活化例子导入新课,让学生喜爱数学;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化例子进行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课堂教学后,利用生活化例子进行练习,使学生应用数学。

关键词数学信息课堂教学生活化应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使数学生活化,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一、课堂教学前,利用生活化例子导入,让学生喜爱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一段优美的“序曲”。

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可以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富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可以利用生活经验,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

在教学“反比例的意义”时,我问学生:“你到城里去乘坐过哪些交通工具?”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公共汽车、小轿车、摩托车……我又让学生说说乘坐不同的交通工具在时间上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很快说坐小轿车一会儿就到了,摩托车却要很长时间。

师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犹豫了一下说:“小轿车速度快,摩托车速度慢。

”这时我对学生说:“速度快的车子花的时间短,速度慢的车子花的时间长。

这里面有没有一定的联系呢?其实这里就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数学问题,也就是速度和时间之间存在的关系。

”以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较高。

2.可以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百分率”一课上课之前,我让学生做了一个实验:倒两杯水,放入不同量的糖,尝一尝有什么不同?学生们认为:一杯比较甜,一杯不怎么甜。

我说:“老师不用尝的方法也知道哪杯更甜。

”学生们奇怪了。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生活走进课堂论文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数学生活化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化,它要求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实际出发,提供的学习探索材料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容易唤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欲望,让学生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让数学生活化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将教学内容和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结合,创设情境,设疑引思,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验到探索的愉悦.1.导入生活化,诱发学习动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能提高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诱发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编了这样一个童话:一天,猴妈妈拿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她把3个饼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让3个孩子分别取其中的2份、3份、4份. 话音刚落,三只小猴瞪大了眼睛望着妈妈,好像在说:妈妈今天怎么了,分得各不相同,以前妈妈可从不偏心呀. 猴妈妈看透了孩子们的心思,笑着说:“孩子们,妈妈的分配公平吗?为什么?想想你们就知道了. ”这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个圆纸片,分别平均分成了4份、6份、8份,然后取其中的2份、3份、4份进行比较. 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掌握新知架设了台阶.2.例题生活化,体验、感受数学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总结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我们可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红彤彤的糖葫芦学生都买过吃过,我利用学生这一熟悉的生活经历,作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的素材. 在学习小组里,每人领一袋山楂(10粒),分别按每串2粒、3粒、4粒、5粒、或6粒等情形动手串糖葫芦. 同样的10粒,由于串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出现有的正好串成几串(如每串2粒可串成5串或每串5粒可串成2串),有的串成几串还余几粒(如每串3粒,串3串余1粒)等不同现象,由此导出有余数的除法,揭示“余数”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认知结构. 通过选取“串糖葫芦”这一生活素材来构建“有余数除法”的教学意义,学生感到现实、亲切,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3.练习生活化,体验、感悟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一种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 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在学习数学时,只有紧密联系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在活动着的环境中操作练习,才能促使孩子运用已有经验探索数学知识,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如在教学“可能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1)太阳()从西边落下.(2)鸟()生活在水里.(3)一个星期()有7天.(4)明天()下雨.生活化的练习,使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二、让生活数学化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校情、班情实际生活情景,开展实践活动,让生活数学化.1.一日活动“数学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学生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数学教学对学生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 在学生一日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 学生来学校后,引导他们说说每个班有多少人,每班来了多少人,并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当学生在玩耍时,可以引导他们数数参加每个项目的人数,通过统计增强了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还可以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学生在玩彩纸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分类等,学生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2.家庭生活“数学化”学生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运用谈话、午间、放学时间请学生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用电、用水量,这些内容拓展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3.社会生活“数学化”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 外出参观,我们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并对每辆车车轮的不同数目进行统计;进入菜场就让学生尝试着帮菜农算钱;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 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其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抽象的“数学课本知识”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割裂数学与生活有机联系的课堂教学难以真正达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牢固树立“用教材”的新理念,善于根据教学内容“链接”生活,精选素材,设计情景,激活经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作用”中构建数学意义,学会数学思考,培养应用意识,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让生活走进课堂——也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让生活走进课堂——也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要 紧密联 系 学生 的生 活环 境 ,从学 生 的经 验和 已有 的知 识 出发 ,创 前提 下 ,对数 学语 言进 行加 工 、装饰 ,使其 通俗 易懂 、富有 情趣 。 设 生 动 的数 学情 境 …… ”同 时还指 出 : “ 要重 视从 学生 的生活 经验 如在 “ 利 息 ” 一课 的 教学 中 ,教 师 说 : “ 我家 里 有 1 0 0 0 0 元 钱 和 已有 的知识 中学 习数学 和理 解数 学 。 ”这就 要求 教师 应该 将 学生 暂 时不用 ,可是 现金 放在 家里 不安 全 , 请 同学们 帮老 师想 个办 法 ,
1 . 与生活 问题 相结合 ,体 验数 学应 用价 值
又是 学生 感兴 趣 的学 习情 境 ,使学 生从 中感悟 到数 学 的乐趣 ,产生
学 习的需 要 ,激发 探索 新知识 的积极 性 ,主动 有效 地参 与学 习 。 数 学 练习是 学 生理 解 、巩 固和掌 握所 学 知识 必不 可少 的重 要环 例 如 :在 “ 除 数是 小数 的 除法 ” 的教学 中 ,教 师可 紧密 联 系学 节 。 《 数 学课 程 标准 》中明确 提 出 : “ 教学 中 ,教师 应该 努力 发掘 生 “ 购物 ” 的生 活经验 ,创设 “ 一 个橡 皮擦 0 _ 3 元 ,一本 练 习本0 . 4 5 出 有 价值 的实 习作 业 ,让 学 生 在 现 实 中寻 求 解 决 方案 。” 数 学 练 元 ,一 付三 角 板0 . 5 4 元 ,一支 彩色 笔 0 . 9 元 ,一支 自动铅 笔 1 . 3 5 元, 习 引进 相关 的生 活 问题 ,可 以促 进学 生 的探 索 意识 和创新 意识 的形 如果 你 有 2 . 7 元 ,要 买其 中一种 物 品 ,算 一 算 能 买 多少 ”的情 境 , 成 ,培养 学 生初 步 的实践 能力 ,学用结 合 。如学 过 了 “ 长 方形 面 积 引导 学生 思考 :在 日常生 活 中你是 怎样 算 的 ?于是 学生 联 系 自己 的 的计 算 ”一课 后 ,可 布置 学生 回家测量 家里 客厅 的长 和宽 ,求 出客 生活 经验 和 已有 知识 ,很 快探 索 出 了 “ 除 数是 小数 的 除法 ” 的计 算 厅 的面积 ,再 测 量一 下地 砖 的长 和宽 ,并算 出 它 的面积 ,最后 估算 方 法 ,使 他们 在获 取数 学知识 的同时 ,也 得到 了积 极 的情 感体 验 。 下 客厅 里铺 这 样 的地砖 需要 多少 块 ?如果 一块 地砖 5 0 元 ,一 共需 二 、活用教材 ,使例题生活化 要多 少钱 ? 又如 学过 “ 人 民币”后 ,可指导 学生 到超 市购 物等 。在 罗 杰斯 认 为 :越是 儿 童不熟 悉 ,不 需要 的内容 ,儿 童 学习 的依 这些 活 动 中 ,学 生 既能将 已学 到 的知 识应 用到 实际 中 ,又要 考虑 实

如何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如何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把数学融入生活,让数学服务于社会。

好好把生活融入我们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好地将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素质教育。

【关键词】传授知识练习设计生活化素质教育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

数学知识的获得离不开生活,数学学习更离不开生活。

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

”每一位教师都应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教育教学的规律,让学生学得轻松,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就只有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更好地实践课改精神,推进课程改革,促进素质教育,培养开拓创新精神新人。

如果数学课堂脱离了生活的学习,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在小学数学新教材的教学中如何使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呢?一、传授知识“生活化”。

很多学生爱上数学课,是因为他们觉得上数学课好玩有趣,贴近生活且富有挑战性。

而讨厌数学的同学一般是因为觉得数学枯燥繁难。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

而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是学生天天经历的。

新教材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艺术化地创设具体、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寓教于乐,使他们乐于智力探索,始终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生活,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下获得新知。

教学要成功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新知,使探索新知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数学课堂不但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学生的“生活”乐园。

在教学数学的重点、难点时,如果设计的生动形象,有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就能降低了学习难度,擦亮学生智慧之火,学生倍感亲切。

加上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就能记忆深刻,学得扎实,学生也不再害怕数学,不会觉得数学难学,很自然地掌握新知识,这节课的教学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23-01新课改进行了好几年了,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引下,几年来,老师们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们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

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

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

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

例如:在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带着全班同学的作业本进了教室,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作业得”优”的14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作业得”优”的8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

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4,再去掉8,也就是连减。

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

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

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生活理念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理念走进数学课堂
提 高 学 生 的学 习兴 趣 ,激 发 求 知 的 内驱 力 ,而 且 可 使 所 要 学 习 的 数学 问题 具 体 化 、形 象 化 。如 在 教 学 《 分
数 的 初 步认 识 》时 ,可 以这 样 设 计 :请 学 生 用 手 指 表
明 每 人 分 到 的 月 饼 个 数 ,并 仔 细 听 老 师 要 求 ,然 后
处 可 以 见 到 数 学 原 形 。 新 修 订 的 《 学 数 学 教 学 大 小 纲 》十 分 强 调 数 学 与 现 实 生 活 的联 系 ,在 教 学 要 求 中 增 加 了 “ 学 生感 受 数 学 与现 实 生 活 的联 系 ” ,不 仅 使
要 求 选 材 必 须 密 切联 系 学生 生 活实 际 ,而 且 要 求 ‘ 数 学 教 学 必 须从 学 生熟 悉 的 生 活情 景 中感 兴 趣 的事 物 出 发 ,为 他 们 提 供 观 察 和操 作 的 机会 ” 。 如果 在 教 学 中
的 能力 也 有 所 提 高 。
(三 )在 实践 时创 设 生 活 情 境
数 学 来 源 于 实 践 ,又 服 务 于 实践 ,实践 对 新 知 识
的 理解 、掌握 和 熟 悉运 用起 着 重要 的作 用 。 因此 ,在 数 学 教 学 中教 师 还 应 注 重 创 设 大 课 堂 情 境 ,鼓 励 学 生
改 编 成 童 话 故 事 来 激趣 :有 一 天猴 妈 妈 在 做 饭 ,忽 然

价 钱 ,学 生 再 次 经 过 热 烈 的 讨 论 ,最 后 确 定 了摸球 有 奖 游 戏 规 则 。在 这 样 的 实 际 运 用 中 ,学 生 的 思 维更 加 活 跃 ,创 造 意 识 和 策 略 意 识 有 所 增 强 ,解 决 实 际 问题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精选6篇)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精选6篇)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我们的<<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因此我认为我们教师应把教学植根于对学生的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并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从他们的游戏,小说等等中摆脱出来,对数学才会产生兴趣,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要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应该大致做到以下几点。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公理”每一个数学公理都是从生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

在教学中,可通过一些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身体念这个抽象过程,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加深他们对数学公理的理解。

比如我在讲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在黑板上用一根手指按着一根木棍,让另一个学生去扳,轻轻一下就动了,然后再让另一个学生上台按着另一端,再让刚才那位学生扳,这时扳不动了,这样就很好的解释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一公理。

再比如在讲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从学生生活出发,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如果你的手里有一块肉,你拿去喂小狗,这时你和小狗之间有一段距离,并且之间有一个小水坑,它看到并闻到了气味后,是直接跑着跳过来还是绕过来呢?”这样就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公理。

让学生从生活中去体会数学,去学习数学,并更好地排除学生对数学的畏难情绪。

二、用生活实例来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既然数学公理、概念来源于生活,那么生活中必然存在数学公理、概念的许许多多的显示原型。

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公理、概念的进一步理解,我们讲完数学公理、概念后,可引导学生寻找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原型,举例说明数学公理、概念。

这样既激活了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又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数学公理定理、概念的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完“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公理时,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用到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如何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贴近生活,真正做到课堂生活化呢?一、营造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可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背景为基调,必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从而达到既可获取知识和技能,又可体验到数学知识其实就在自己熟悉的生活中. 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欢乐.一位教师在教学生读写100以内的数时,创设了生活化极强的数豆子游戏. 让学生在玩豆子的过程中,通过抓豆子、猜豆子进行数数练习,从而掌握了数数的方法. 同时在数豆子游戏中,让学生自主认、读、写出100以内的数. 这样学生就在估数、数数、写数的游戏中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切感. 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学生在生活化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在玩耍中获取了知识和技能. 又如:在教授正反比例意义这节复习课时,可以创设以讲身边发生的事为基调的学习氛围. 教师通过讲学生身边发生的具有正反比例意义的事,使学生明白了原来自己身边的事竟也包含了正反比例关系. 然后由学生讲身边的事,其余学生判断事件中包含的是什么比例关系. 最后教师提要求,由学生有选择地讲身边的事……整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讲身边发生的事,促使学生掌握了正反比例的意义,更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离我们很近、数学就在我身边.二、重新包装教学内容,使例题生活化人们对数学的认识源于生活实践,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巧妙点缀例题,改编例题,让例题反映的情境更接近学生的生活,更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题的包装可归纳为三种方法:改名字、改位置、改情境. 在教授行程问题时,可以把题中城市名字换为家乡城市的名字,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就是改位置的包装例题方法.三、例题情境舞台化,让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理解知识“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表演中悟数学、理解数学.一位教师在教授“减法的简算:246-59”这道题时,更是颇具匠心地设计了这样一个课本剧:她请一名同学当售货员,一名同学当顾客,拿246元钱购买59元的东西. 按照平时人们买东西的惯例,顾客总是从246元钱中拿出整60元,让售货员找给他1元钱,因为这样自己付钱方便,售货员找钱也方便,而这一付整找零的过程正是这道题的简算方法. 当教师指出生活中的这一现象也可运用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时,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知识的亲切感,增强了学习兴趣,顺利地掌握了新知.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产生矛盾. 于是在抽象的数学知识面前一些学生显得无能为力,产生恐惧感. 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努力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景,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因此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是我们做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既可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六、布置作业时,要尽可能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要鼓励学生融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授圆柱体体积时,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去解决:为什么我们常用的水桶、水缸等容器,底面总是圆形,而不是长方形,有什么奥秘吗?学生经过研究得出了结论:周长一定时,圆的面积最大,也就是说底面做成圆形的容器盛东西多,这样设计是为了节省材料. 从而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实际生产和生活离不开数学. 这样,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可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用处.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而不为人注意的数学现象,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结合,真正让生活进入课堂,让课堂生活化,让数学走进学生心中.。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感觉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到如何把它们应用到实践当中。

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关键词:生活数学创设情景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操作:一、让生活走进教室,将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

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并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从笑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6、60、6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通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去获得新知识在认识1时,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生活知识,举出可用数字1表示的物体,学生抢着回答:”一棵树、一朵花、一个苹果、一本书等。

”但”1”还可以表示一个整体,学生却没有提到,我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还有别的东西可用1来表示吗?”“一箱苹果”终于有学生发话了,我问学生”你们同意吗?”有的学生不同意,有的同意。

于是我就让不同意的学生先发表意见,有一学生说:”我不同意,因为箱里有许多苹果。

”我再给表示同意的同学反驳的机会:”同意,我只看见一只箱子。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发包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解释和应用。

”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一、源于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教学来源于生活,是生活中关于数与形的提炼和抽象。

小学生数学的认知结构的形成,首先必须依赖于生活实践活动。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且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事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论文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论文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身边有数学,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生活应用能力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那么,在学生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符号。

《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这就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身边有数学,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在实施新课程中,笔者紧紧围绕“让生活走进课堂”,努力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现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自己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提供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学可以与生活紧密联系,使知识融汇贯通。

在课堂上,教师可找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结合点”,将生活中一些题材,编成有创意的题目,让学生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一袋米37元,一桶油25元,一包糖8元,一包面条2元,王叔叔想买一袋米,一桶油和一包糖,他带了65元钱够吗?请你帮他算算。

为了解决问题,同学们十分认真地计算,最后算出三样东西要70元,王叔叔的钱不够。

然后我进一步问:“请大家为王叔叔出个主意,他该怎么办?”有的学生说:“回家拿钱……”,有的说:“与商家讨价还价,卖便宜点……”,还有一位学生说:“可先买两样,另一样东西下次再买。

”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中,达到了学习目的,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也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

又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邀了两位朋友在星期天到火山地质公园游玩,准备买些水果带去,(同时出示一些水果的价钱:梨每斤2.00元;苹果每斤4.00元;……)你能帮老师筹备吗?”听了老师的话,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有的说:“买6斤苹果,花去4×6=24(元)”;有的说:“买3斤梨,花去2×3=6(元)”;有的说:“梨和苹果各买3斤,花去2×3+4×3=18(元)”;有的补充回答:“也可以这样计算:(2+4)×3=18(元)”……还有一位学生给老师提建议:“除了买些水果,其它食物也得买点,比如面包之类的,梨、面包、苹果各买3份,花去2×3+1×3+4×3=21(元)或(2+1+4)×3=21(元)”看,学生已经自觉运用乘法分配律来探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了。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关键词:生活实际;数学教学;情境化;兴趣【中图分类号】g642.421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小学数学教师,始终考虑在数学教学中能不能把现实的问题与之相联,能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去重新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能不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问题?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

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在学习中应用数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捕捉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愿学”、”乐学”。

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课堂的生活情境。

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更便捷地沟通书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把4根小棒用线捆成一个长方形,在带领学生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面积后,随手一掌把这个长方形打歪了,学生先是一愣,然后突然醒悟(长方形一歪,不就成了平行四边形吗),很多学生立即联想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接着我顺势引导,整节课学得轻松而有效。

再如教《厘米的认识》一课,首先以阿福的故事导入,让学生指明有统一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然后通过认识一厘米,让学生自己估一估2厘米、3厘米......,到最后估一估自己的一拃是多少厘米,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后学生见了一个物体,可以自己估计一下到底是多少。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每一位教师都应把教学植根于这种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中。

只有如此,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活学生思维有人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约定星期天一天不使用数学中的数字及方向和位置,看是否能度过这一天。

我也采用了同样的实验,果然实验后,我让学生交流体会,他们大部分都是实验的失败者,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如有的学生说,打电话、看电视、玩游戏时要用到数字,到商场买东西付钱时也要用到数字;还有的说,放学回家要知道准确的方向和位置……为了使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我提倡学生写数学日记,记录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日记中体现着他们对数学的应用与理解。

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时,每建立一面积单位的表象,我都积极鼓励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恰当例子。

如:一平方厘米,学生会说“大姆指甲盖”、“纽扣”等,有个学生说“门牙”,这时我拿起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比了比,说:“长这么大的两颗门牙,漂亮吗?”引起学生哄堂大笑。

从笑声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愉快,也体会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出了一道有趣的数学题,在黑板上写下“8、80、800”,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思维十分活跃。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有的说加上分米、厘米、毫米,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此时,数学学习已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我需要,学习兴趣大大增加。

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课时,我创设了“某班要去当地三个景点游览,时间为8∶00~16∶00,请你设计一个游览计划,包括时间安排、费用、路线等”。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经验是学习的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教学中要创设与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只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学生不明白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导致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⒈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荷兰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教学过程应该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

叶圣陶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在应用教材时,要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教材进行优化组合。

教学时,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⒉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的“原型”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中都能找到其原型。

如果我们能把生活的问题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来研究,就能更清楚地认识事物的特征,更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变化规律。

例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写法”时,虽然百分数是学生刚要学的新知,但是百分数在电视、报纸等多方面经常出现,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教学前我布置了学生收集了百分数的资料,建议同学们用手中的资料举行一个小型的“生活中的百分数”信息发布会,发布信息时,你可以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一下:⑴资料中的百分数表示什么?⑵你从中了解些什么?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发布后学生不仅体验到百分数的应用价值,而且也感觉到生活中的数学学问竟这么大!⒊从生活的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

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

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

让生活数学走进课堂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

作为数学教师应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大课堂之中,把数学教学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课前、课中、课后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走进生活,发现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搜索、收集、整理与将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材料。

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与读写”时,课前我布置了这样的调查任务:找找哪些物体上有百分数?想想或请教别人这些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这样布置后,学生深入生活去寻找,去发现,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百分数。

由于学生课前充分的调查,在教学时,学生的情绪异常高涨,纷纷汇报了自己调查的材料:酒瓶上写有含酒精25%,衣服的成分标签上写有成分棉80%,洗衣粉包装袋上有加量20%,报纸上说某城市的绿化率达25%……又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课前我布置让学生陪家长上街买东西或自己到商店买些物品,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不再感到陌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和归宿,注重课前调查,既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凭借生活,认识数学数学既然来源于生活,那么只有把数学融入生活中去体验,去探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学会数学。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浅谈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摘要:数学是一种实用工具,如果不将它还原于生活,那它最终免不了渐渐被人所遗弃的命运。

显然,教学中应适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体验到人的生活实践是离不开数学的。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在每个人的人生旅途中,都少不了学习,也少不了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

”可见,数学是生活的缩影,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存于现实世界中的,离开了现实世界,数学将是一片死海,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显然,教育者如果能和学生一同走近生活,去体验学习、去体会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把数学变成枯燥的运算,冷冰冰的数字。

这样,学生会更热爱数学,更愿意去探寻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那么,数学也就会因走进生活而显得更加精彩了。

一、数学就在身边,捕捉生活现象学习数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和研究者。

”而在青少年的内心世界里这种需求尤为的强烈。

那么,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就要灵活地驾驭课堂,而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老师要做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要善于从生活中去采撷数学实例,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提炼数学知识,学习数学。

1、巧寻素材。

孩子们的兴趣有个共同的趋向,那就是倾向于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或熟知的事物。

那么,巧妙地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蕴涵的数学信息。

从而在数学和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学生顺着这座桥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

学习“数据的代表”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

首先请文娱委员唱支歌,随后请四名小组长和教师一起按百分制打分,由此引入求平均数问题教学。

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趣味数学,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生活问题引向课堂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如何有效的利用生活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一、让数学再现生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教学要紧紧把握这样的理念:“对数学实现再创造,使数学顺应人类学习的需要,走向生活、走向大众,以开放的体系再现数学的基本过程,再现数学与大自然的联系”。

生活情境是数学教学的最好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带领孩子到生活中去观察、学习数学,增长见识。

体现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孩子活动化意识,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数学陪伴。

另外,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学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

然而,教材中往往出现题目与生活实际数据过时,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遥远的情况。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例如:在我讲解“认识100万”这节课的时候,要求学生估算教室的面积,同时让学生估计1万平方米及100万平方米大约相当于多少问这样的教室。

当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同学就已经开始提出了自己的办法,因为教室里地面铺的是瓷砖,所以他们就想出了利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先测量出一块地砖的面积,然后再数出教室里地面总共的瓷砖的数量,最后再进行计算,最终解决问题。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处理:联系生活实际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

学习数学是以自己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要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使他们感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学会数学的思考。

教学“乘法的初步知识”时,我在引入时创设了一个分铅笔的生活情境。

分铅笔给3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要分多少支?学生很快可以列出算式2+2+2=6(支),再把铅笔分给8个同学,每人分2支,一共分多少支?怎么列式?学生能列出8个2相加的算式,但已感到麻烦。

随后我又提出如果这样分给全班的39个同学或全校的620个同学,要相加那不是更麻烦了嘛?这样学生感到眼前的实际问题用加法解决有困难了。

怎么办呢?我告诉学生要用新的办法来解决,于是引入新课题。

这样新课堂一开始就产生了悬念,一下子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新方法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乘法认识的欲望。

结合生活实际重组教材倘若将例题转变生活情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还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时,我先复习百以内的进位加法,如:27+41=?接着学习例题56+18=?我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学生喜欢的玩具图片并展示在黑板上:小汽车28元,飞机56元,手枪5元,狗熊34元,洋娃娃25元。

先让学生提出加法问题,并尝试计算,接着请学生对列出的算式进行分类,抽取其中进位加法一例展开讨论,思考算法,哪种方法最简便。

这样把学习内容融入生活情景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浅谈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浅谈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课堂
祖 国
课 堂 内 外 2 O l 3 年4 月第4 期( 下) 2 0 1 3 。 A p r i l 。 N o . 4 ( u n d e r
浅 谈 让 生活 走 进 小 学数 学 课 堂
王 彦 民 河 北 省 承 德 县 第 二 小 学
【 中图分类号】 0 1 3
文献 标识 码 : B
0 6 7 4 0 0
文章编号 : 1 6 7 3— 8 5 0 0 { 2 0 1 3 ) 0 4— 0 2 2 3— 0 1
新课改进 行了好几 年了 , 在 新课改精神 的指引下 , 几年来 , 老 师们进行 了积 看来在 生活 中, 我们经 常需要知道谁 比较高 , 谁 比较矮 , 才能 根据不同 的情况来 极 的探索和实 践 , 取 得了较好 的效果。现就 新课程下 的小学数学 教学谈谈 我们 的一些做法 和体会 : 1 让” 生活” 走进 课 堂。 加 强学 习材 料的 实用 性我 们首 先 要搞 清一个 问题 , 就 是学生 为什 么要 来 到课 堂上 学 习数 学?这 个 问题 似乎 浅 显, 却值 得我们思 考。小孩子学 习数学无 非是为 了用 , 为 了能解决 实 际生 活 中 的具体 问题 , 为 了长大后能在社会 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存 。因此 , 我们的数学 不能远离 生活 , 不 能脱 离现实 。这就要求我 们在备每一 节课前 都要想 到 这些知 识 与哪些 实 际例 子有 联系 , 生活 中哪些地方使用 它。例如 : 在教 { l o o以 内的连 减》 时, 我创设 了 这样 一个情境 : 一上 课 , 我 带着全班 同学的作业本 进了教室 , 举行 了一个颁 奖仪 式: 先让作 业得” 优” 的1 4名 女生 到讲 台上 站成一排 , 每人 发一朵 小红花 , 又让 作业得 ” 优” 的 8名男生 到讲 台上站在第 二排 , 每 人发 一面小 红旗 , 并让 全班 同 学鼓 掌向他们 表示 祝贺 。然后 问 : 同学们 , 你们 知道 还有 多少 名 同学 的练 习册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让小学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教改教研2412017年 第17期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实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生活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

一、利用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例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段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人体上存在着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底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

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在你的拳头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假如你是一个警察,只要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上是用这些身体的比组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通过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引出“比例”的学习,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再如,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利用多媒体引进一段动画:小红在操场上跑步,他跑了一周的路程是指操场的什么?如果在操场中间铺上草坪,要求铺多大,又是指操场的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面积和面积单位”。

这一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来。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础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

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

但40分钟毕竟有限,所以教者要引导学生善于捕促、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生活走进小学数学教学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教材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要求教师必须创造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对于小学生来说,现实更多地意味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与物。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让生活进入课堂,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世界;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

1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
在教学中要十分重视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数学问题生活化,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给数学知识找到生活的原型。

学校教学楼前有两块平行四边形空地,计划绿化为草坪,打算分给十个班级平整泥土。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把学校的计划和打算告诉给学生,请他们来分一分。

我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带着皮尺来到了空地边。

每组的同学先是在一起讨论、商量,接着分工活动,有的记录,有的测量。

完毕,回到教室讨论。

每个组都把空地分成三个部分:两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然后应用所学知识求出三个部分的面积和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接着为了便于研究,我用多媒体屏幕显示出了两个平行四边形,并根据同学的测量标出各部分的长度。

请同学们拼一拼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通过观察,同学们发现将左(右)边三角形拼补到右(左)边,正好是个长方形,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底×高。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

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

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

”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

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

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
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3加强动手实践
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

“学生学会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后,我安排了学生一个课外实践作业:请学生结合秋游,计算一下他们选购商品的价格,总共花费了多少钱?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又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首先让学生通过摸、量、画初步感知对周长的认识,再通过交流互动明白周长的概念;其次,再一次通过感知体验,让学生寻找教室里表面是长方形、正方形的物体,合作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再次,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小明家的新房周长,教室的周长;课桌面的周长……等等。

数学教学只有走生活化道路,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和个性品格,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自身的需求,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触下讨论,合作,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考、活动的兴趣。

4从生活中取证,建立数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借用有关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意境,提出有关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

比如二年级数学在教长度单位时,要加强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生活中常见的东西。

如门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凳子的宽度,粉笔的长度,人手指的宽度和长度等等,让他们量一量,说一说,积累生活经验,才能建立和发展相应的数感,在头脑中形成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

时间的认识是二年级数学的难点。

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说说每天的作息时间。

在学习了分钟以后,为了让学生建立一分钟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体验一下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如拍球、做口算题、数自己的脉搏等等,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充满了生活气息,从而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如果靠强行灌输,死记硬背,机械性地重复,那么学生肯定很难掌握或者遗忘率很高,这样的学习是毫无价值可言的。

因为源于实践并能用于实践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5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使于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因此,教师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购物》一课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到商店进行购物,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又如:
学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利用平面图形知识为学校设计花坛。

这种模拟生活问题的情景练习,学生热情高涨,发言积极,并能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并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总之,数学即生活,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会学、学会,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