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理解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1. 引言1.1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的重要性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在当今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念,即人类应当在发展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地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例如气候变化、资源匮乏等问题日益突出。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才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推动全社会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可以为建设美丽家园、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2. 正文2.1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是初中地理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环境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影响等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通过展示案例和数据,让学生看到实际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引起他们的关注和思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实际行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使之成为他们生活和学习的一部分。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料和互动游戏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
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激发他们对地球环境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了解和关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的意识是初中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1.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首先需要让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
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举一些具体的例子,如城市的空气污染、水资源的浪费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成因和解决办法。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环保活动,如清洁河道、种植绿植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环境问题,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2. 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影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可以讲述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关联,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的相互影响。
还可以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工业污染、温室效应等现象的成因和后果,引导他们探究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机制。
3.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地理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地球环境。
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环保知识和技能,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些环保行动,如节约用水、减少垃圾等,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习惯。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一些成功的环保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环境是可以和谐相处的。
可以鼓励学生撰写关于环保的文章或者制作环保宣传海报,让他们通过表达的方式,认识到保护地球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对环保事业的热情。
5. 开展实地考察活动在开展地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地球环境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学校和教师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培养策略,从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引导他们探索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协调发展之路。
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培养更多有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的学生,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字数:558】。
初中地理工作计划5篇
初中地理工作计划5篇第1篇示例:初中地理工作计划地理是一门涉及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内容的学科,它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知识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需要设计合理的工作计划,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份初中地理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和好奇心。
2.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让他们掌握地理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3.促进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让他们了解世界、国家、地区等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4.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问题,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物质世界中的地理环境本部分主要介绍地球的形成与演变、地球的地表形态和地球大气不同圈层的特点等内容,让学生对地球的物质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主要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讯等内容,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活动和适应能力。
3.地理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地图、卫星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的获取、分析和表达,提高他们的地理信息素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对地球形态、地球大气等基本概念的讲解,能够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特征和地球环境的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方法1.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示地理环境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理环境的真实情况,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开展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培养思辨与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五、教学评价1.课堂教学评价: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堂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督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2.实践活动评价:通过学生的活动报告、实地调研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让学生主动参与并总结所学知识。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核心素养
初中地理教案地理核心素养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地理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方面,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教案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区域认知: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使学生掌握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等基本知识。
2. 人地协调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3. 综合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地理实践力: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理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讲解区域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地理案例,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如观察地理景观、调查地理现象等,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
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在本学期的地理学习成果。
初中地理教学素养提升范文
初中地理教学素养提升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初中地理教育正逐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素养提升型转变。
地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高地理学科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从教学观念、教师素养、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如何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素养。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强调地理素养的培养。
地理教学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素养提升转变,关注学生的空间观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3.倡导实践性教学。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观测、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地理、体验地理,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二、教师素养的提升1.专业素养。
地理教师要具备扎实的地理专业知识,关注地理学科的发展动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教育教学能力。
地理教师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3.人文素养。
地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注重自身的人文素养修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关爱学生。
地理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教学策略的优化1.情境教学。
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
2.案例教学。
运用典型地理案例,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讨论式教学。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4.启发式教学。
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5.跨学科教学。
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评价体系的构建1.过程性评价。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既是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素养的需要。
为此,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地理教学中,应该强调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
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实地调查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自然生态区域,了解不同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资源节约意识。
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可以通过生动的教学案例和游戏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并学会节约资源的方法。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节约用纸、节约用水等活动,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资源的限量性和宝贵性。
还可以通过教学案例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资源的合理利用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念。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地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对于地球的责任。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生活困境,从而引起他们对于地球和他人的责任感。
可以组织学生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促使学生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还可以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行动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地理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参与,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体验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环保活动、社会调查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参与的快乐和意义。
还可以通过模拟演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让学生通过实践和研究的方式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
初中地理课堂中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策略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联、相互适应的观念和态度。
对于初中生来说,培养人地协调观的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并且能够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中。
以下是几种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策略:1. 强调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实地,了解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
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地方,如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让学生亲自感受和观察地理环境,了解环境问题的实际影响。
2. 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地理环境探究中,提出问题、找寻答案、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他们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项目学习:设计一些与地理环境有关的项目,鼓励学生合作完成。
让学生调查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或者设计一个地理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等。
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心。
4.信息技术的应用:鼓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和分析有关地理环境的数据。
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相关的地理环境资料,并运用数据可视化工具进行分析和展示。
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他们对地理环境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5. 环境保护教育: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
可以通过讲授相关的知识、观看相关的影片,或者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等方式,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的理念。
组织学生参与到一些环保活动中,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让学生实践环境保护的行动。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
关于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所谓人地关系就是指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简称。
“人”——人类本身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性。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给自然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面。
我们现在学习的初中地理内容属于区域地理的范畴,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一直是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的主体。
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又分别由总论和分区的内容组成共分为四册书,另加潍坊地理知识,特别突出了人文地理内容,这样有利于突出人地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人口观。
在区域地理教学中,要始终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它的指导思想是:第一,注重各区域地理事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
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对于教材的处理主要分三部分。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
地理核心素养下人地协调观的初中地理教学
地理核心素养下人地协调观的初中地理教学作者:虞军来源:《天津教育·上》2024年第03期地理作为基础学科,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掌握更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维能力。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學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人地协调观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必备的基本素养。
人地协调观素养是指通过地理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然而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仍然存在形式化现象,导致学生难以深入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无法认识到如何采取行动使人类与地理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初中地理教师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现状(一)教育形式化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够用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待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同时对人类的错误行为做出客观判断。
但是从目前来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依旧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只需要讲解地理基础知识即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并没有认识到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持续性和深刻性。
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要通过长期教学和渗透才能加深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理解,而教师过分强调对概念的解析,并未将人地协调观渗透于课堂教学中,导致课堂教学流于表面。
(二)教学手段单一就目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来看,尽管大部分教师向学生强调了环保意识与人地和谐发展,并且指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依旧十分单一,仅停留在口头教学层面,并未将实地调研和实践教学等手段融入人地协调观教学中,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理解了相关地理概念,并未将地理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很难通过课堂教学触动学生的心灵认知,也无法达到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目的。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析区域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2018年一月正式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目标培养。
其中,人地协调观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解读,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1]。
面对目前当今世界不断出现的各类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五大问题,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正确认识和看到,人类经济社会关系要更好地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当前人类经济活动与全球地理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人地协调观"国际素养教育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好地深入分析、认识和帮助解决国际人地关系中的问题,成为和谐美好世界的具体建设者。
下面,以笔者讲授的"区域自然环境对湛江老城区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为例,探讨基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如何有效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一、教学目标1、使用"地理实践经验—直接或间接获得"人地协调观"知识基础—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践行人地协调观"的模式进行教学。
2、结合本地教学实际,以学生集体活动参与为教学主线,教师辅助及引导学生的教学方法,明确自然环境对我国传统现代民居建筑产生的重要影响,建立起有关人类社会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密切相关性的认识(包括区域活动认知、地理活动思维、人地活动协调观),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人地协调观。
二、教学过程1、课前探究——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赤坎老城区骑楼群考察活动,要求学生预先收集和整理资料,制定活动方案(方案须经教师同意),活动后撰写考察报告并通过PPT汇报考察成果。
设计意图:结合目前学校校址所在地既是赤坎区域也是一个老城区,设计和组织实施学生针对赤坎老城区骑楼群实地考察的地理探究实践教学活动,使在校学生通过地理实地考察,描述地理现象,调查解决地理教学问题,增加学生地理实践学习的生动现实感,连接地理课堂与实际教学生活,将在校学生的地理探究实践成果等转变成鲜活的地理教学实践素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一、“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1.概念解读“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协调一致,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要符合自然规律,以实现永续发展。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并学会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培养目标“人地协调观”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3.重要性“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关键。
在当今社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力,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教学策略1.关联知识点在地理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实例,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进程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
2.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地考察,激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3.讨论交流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环境污染、资源利用等问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何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人地协调观”能力。
4.多媒体辅助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脆弱,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深刻理解“人地协调观”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投身环境保护的热情。
5.开展专题研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开展与“人地协调观”相关的专题研究,比如城市垃圾处理、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大气污染治理等。
通过专题研究,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问题,提高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探究
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探究摘要:人地协调观是地理的重要素养之一,它解读了树立正确人地观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全球生态意识、自觉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等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文章对于初中地理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人地协调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几点浅显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初中地理;培养前言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涉及到了世界各地区的地形、资源和气候等知识的学习,这不仅需要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能力,还要学生有敏锐的思维。
然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无论是教师教学模式,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都存在一些问题,从而使师生的课堂效率,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
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协调人地关系,已成为教师目前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1.“具有人地协调观的意识”培养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是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意识”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提供各种具有针对性地理教学内容,同时结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选择与学生更加贴近的情境模式。
在确定情景模式后,还需要选择生动的形象,让教学更加通俗易懂【1】。
在确定情境后,还需要选择与其合适的呈现方式,可以结合文字资料、图像资料、视频资料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明确情景后,还需要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展开一些列的教学活动。
对于初中生来讲,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画图、漫画、互动交流等形式进行学习。
例如,在进行《世界的聚落》的教学中,教师设置情境教学,借助多媒体提供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情境。
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插入一段视频,随后设置问题:有没有同学去过或者听说城头山呢?据考古发现,位于湖南常德县的城头山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那么,为什么在6000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会选择在山上建立起他们的家园呢?学习了这一课,你们就会找到答案了。
浅析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
浅析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内容分析与教学策略摘要: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能够帮助学生知悉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的过程,领会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对地理学科教学有重要意义。
地理教材既承载着地理知识与技能,又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义务教育地理教材进行深入剖析,是目前地理教育领域的热点内容。
关键词:初中地理;人地协调;内容编排;教学建议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口数量与日俱增,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意味着人类社会实现长久发展的前提是协调人地关系,和谐相处。
教师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主力军,教师理应将地理核心素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内容分析粤教版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分设为七年级和八年级上下两册,内容设置分为三个部分: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在人地关系的呈现中,七年级上册以阐述自然地理基本要素、关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为主,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地关系。
七年级下册及八年级上下两册以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为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加以利用,关注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四册教材都围绕人地关系,强调人地协调,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一)在“地对人的影响”层面强调地理环境提供自然条件的功能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三个方面:自然环境为人类生活提供空间及自然条件,人类大多依托于优越的自然条件,选择在生活地点;自然环境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自然资源,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是获取、利用充足的自然资源;自然界发生灾害时可能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有时也能转化为人类可利用的资源。
通过数量统计可以看出,教科书在“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层面更侧重于阐述地理环境提供自然条件的功能,强调人类的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提供的空间、自然条件,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例如“聚落与环境”一节中描述了地理环境为人类生存提供空间,在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人口分布比较集中,在高山、荒漠地区等自然条件较恶劣的地区,少有聚落分布。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教学创新 Teachinginnovation136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文/李方摘要:通过学习初中地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世界的人文、气候、资源,丰富学生思维。
本文分析了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并提出了相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探究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必然的阶段和过程。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作用和意义,为此教师应当格外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1 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概念1.1 地理环境对人的影响作为一门人物性质的学科,人地协调观是学生学习地理过程,必然要养成的一种观念。
先从地理人地协调观中第一个内涵来看,即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而地理环境是人类外在的保护和发展的基础,人类生活、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都得益于地理环境。
随着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改变,地理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动地理人地协调观念,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辩证思维,让学生能够正确的、客观的去看待自然问题,以及人地关系。
1.2 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对环境的“破坏”上。
而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本质,是人类在生存和生活过程中,不断与自然环境进行抗争、斗争的过程。
所以,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人类和自然的关系,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爱好自然,养成良好的自然意识。
1.3 人与地理的和谐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深入了解,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的发展需要和自然环境进行和谐的相处。
而人类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理念的提出,即人类在追求某一个时期达到人类开发和环境和谐统一、协调统一的一种状态。
而且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知是一直处于变化当中的,从最初的矛盾发展,到如今的和谐相处,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概述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强调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
在现代社会,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如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成为地理教育中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了解到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不仅是自然的,还包括了人类的文化、经济等因素。
学习地理还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意识到保护地球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概述着人类与地球环境之间必须要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加强对“人地协调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2. 正文2.1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第一,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包括通过地图、图表、文献等形式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第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包括分析地理问题的原因和影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评价解决方案的能力。
地理案例研究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研究地理案例的能力,包括选择合适的地理案例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地理案例的背景和影响以及从中总结地理规律和原则的能力。
第四,地理实地考察能力。
学生需要具备实地考察地理现象的能力,包括选择适当的地理实地考察地点、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并收集相关数据、分析研究地理现象的能力。
以上是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通过培养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2.2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对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的理解和能力培养,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地理学是一门关注人类和地球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而“人地协调观”则是指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和谐相处,这种观念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应对地球环境变化的挑战。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尤为重要,本文将从能力解读和教学策略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键能力解读1.理解人地关系理解人地关系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的核心,这是指学生能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将这种影响与地球环境的自然演化联系起来。
2.掌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平衡,保证未来世代的需求得到满足。
学生应该从学习中掌握保持生态平衡、绿色消费等可持续发展原则,了解人类应如何与地球环境协调发展。
3.具有环境价值观环境价值观是指学生应该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明确自己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和责任,让环境保护成为自己价值观中的一部分。
4.拥有环境管理能力环境管理能力包括环境建设和环境维护两个方面,学生应该在学习中掌握环保技能,了解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起自己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动力。
二、教学策略1.强调实践学习“人地协调观”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同时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和环境。
2.开展案例探究通过案例探究,让学生清晰理解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尝试通过具体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反思并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应该利用多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独立学习和思考活动,帮助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4.促进环保行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内外的环保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理解环保观念,并在行动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地理是一门涉及人与环境、人与地球、人与自然资源等关系的学科,地理学习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能力。
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观念和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地理知识,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发展。
本文将对初中地理中“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进行解读,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1. 理解地理环境理解地理环境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基础。
“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其相互关系,包括地理空间的组成、地形地貌的特点、气候气象的规律、生物资源的分布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学生还应该了解地球的人文环境,包括人口分布、经济活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对地理环境有深刻的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培养“人地协调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掌握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基本要求。
地理知识是认识和理解地理环境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掌握了地理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和规律。
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构造与活动、自然资源的分布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等内容。
学生要能够掌握这些地理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 分析地理问题分析地理问题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重要能力。
“人地协调观”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观察和思考地理问题,提出合理的分析和解决办法。
地理问题通常涉及地理环境的变化和影响,如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等。
学生要能够分析这些地理问题,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对策。
只有通过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4. 保护地理环境保护地理环境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基本要求。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1. 引言1.1 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初中地理“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关系。
在现代社会,地球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人地协调观的理念更加重要和必要。
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包括地理信息素养和地理意识,这些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更能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为了有效地教授人地协调观,教师们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包括教授他们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等技能,以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地理信息。
教师们应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地理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培养他们保护环境、关心社会的意识。
通过以上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地关系,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环境意识。
这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地理学科中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的地球公民。
【到此人地协调观的关键能力解读与教学策略的内容已经结束】.2. 正文2.1 什么是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认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人地协调观中,人类被视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是地球上的一种自然生物,需要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协调观的出现,使我们更加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引导我们更加科学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
人地协调观也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醒人们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提倡人们应该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维度”培养初中生“人地协调观”——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2 . 4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五中学赵建强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中处于中心位置,直指价值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灵魂所在、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体现。
培养人地协调观必须通过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三个维度来展开,从理解到分析再到践行,形成一个有序、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本文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自然资源”为例,提出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具体应对策略。
一、结合区域,理解人地协调观立足区域,创设人地情境,能够更好地理解人地协调观。
面对地理学科的理论知识,初中生大多提不起兴趣,或恹恹欲睡,或假学厌学,或“人在课堂心在外”……鉴于此,教师要以“别致的情境”和“诗意的表达”去获得学生的认可,新颖、活泼、多姿的情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学习之门。
如在“中国的水资源”新课伊始,创设一个现实情境:教师拿出三杯水(分别是清水、咸水和污水)问学生:“如果是你,最想喝哪一杯,最不想喝哪一杯?”毫无疑问,学生选择清水,并且意识到水资源的珍贵,原本紧张的水资源如果再遭到污染,人水关系就更不和谐了。
在此基础上引入水资源“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现状,学生的区域认知就会更加到位。
在此基础上,可以运用对比和关联的方法去认识或理解人地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运用什么方法,应以提升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主。
比如通过多媒体播放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动态视频,出示不同季节的降水量对比曲线图,然后问:“你们见过医院的X 光片吗?医生利用这个光片判断病情。
现在,你们也利用这张曲线图,总结一下我国降水量的基本特点。
”(夏秋多,冬春少)时间上如此,那么,空间的分配上如何呢?通过情境,让学生真正理解区域特点,为后面的评价奠定基础。
实践证明,学生能够全面、中肯、灵活地评价某一区域的发展决策,然后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建议,进阶到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教师可以把全部学生分成四个“专家组”进行实践活动:第一组针对“夏秋多,冬春少”协商解决途径及对策;第二组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水库调蓄洪水的动画;第三组商讨“南水北调”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案;第四组利用多媒体做一个“南水北调”的演示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地观念”理解
作者:徐飞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40期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教育界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展开的教学方略探究行为从未停滞,致力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其中地理教学“人地观念”由“立德树人”育人理念派生而来,旨在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关注自然、关注生活,更关注人类在发展进程中与生态的关系,明晰人地关系找到协调人与地的方法,本文通过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人地观念”的必要性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依据。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人地观念”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177-02
教师在总结以往育人经验基础上,应立足新课改背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初中地理教学目标有效落实为前提,分析初中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内容,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能力、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念,使学生掌握更多终身受用的技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其中“人地协调观念”即为“人地观念”,学生只有树立该观念,才能将地理知识与其生活实践林立而论,从人类生存主观视角、自然环境发展客观视角,权衡人与地的关系,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然而,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实践进程中,却存在教师忽视“人地关系”消极现象,为此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必要性势在必行。
一、培养“人地观念”可以提高学生生存能力
新时期国家建设发展迎来新常态,初中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需立足社会发展新常态,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理清人与地的关系,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同时,结合社会建设与国家发展切实需求,找到改造自然地理环境的有效出路,在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此初中地理教师需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找到二者平衡发展立足点。
例如,教师在进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教学时,可采用案例导入教学法,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一段有关我国农业生产纪实的纪录片,如《第一犁》、《We feed the world》、《天人合一》等,使学生对本章节教学内容产生兴趣,调动学生地理思维,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存与地理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给学生5min探讨时间,营建和谐、民主、自由、高效教学氛围,在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同时,助力学生树立生存意识,明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
产、生活的影响,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有意识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凸显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价值[1]。
二、培养“人地观念”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数较大,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加之以往粗犷式发展理念对自然环境带来消极影响,为此我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依旧任重道远,初中地理需承担可持续发展教育重任,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发展价值体系,能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发展,探寻科学发展新出路,树立空间地理观念,从整体、部分两个层面思考可持续发展方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例如,教师在进行“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学时,可以启动“翻转课堂”,凸显学生自主学习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学习地理知识,将相关知识与其思维交织在一起,使“人地观念”得以渗透到学生思想深处,待学生自主学习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自然资源与人们日常生活、生产之间的关系”、“节约自然资源必要性”、“怎样保护自然资源”等问题展开自主探究,其中学生围绕问题自主探究过程,就是培养学生“人地观念”的过程,同时学生可深入理解可持续发展内涵,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核心素养得以有效提高[2]。
三、培养“人地观念”可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初中学生拥有基本的生活实践经验、判断力、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分析论证能力,虽然综合素养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科学高效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但在教师引导下可以正确认知客观事物,为此教师培养学生“人地观念”,使其从人与地关系层面分析问题,继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学时,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法,鼓励学生围绕本章节教学内容,通过调查统计、分析总结,探究人类居住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的关系,在落实自主学习及教学目标同时,有效培养学生“人地观念”,其中学生从互联网、书籍、报刊杂志等途径中,搜集与本章节内容相关资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活性、动手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过程,学生在统筹相关资料进程中,发现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继而调用所学知识,发挥学生联想及创新思维能力,探寻人地关系发展规律,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得以提升,凸显初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人地关系”必要性[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是培养学生“人地观念”重要学科,为此教师需秉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使学生思维与“人地观念”交织在一起,在落实地理教学目标同时,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助力初中地理教育事业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峰,李雪佳,王娇.地理核心素养之“人地观念”培养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教学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7(22):86-87.
[2]满建利,贾素知,聂丽娜.初中地理“人地观念”素养的培养策略与实践——以“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为例[J].地理教学,2018(4):40-42.
[3]闫春杰.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教学问题设计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