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枪的战士
以笔代枪 战斗到最后一息
以笔代枪战斗到最后一息作者:***来源:《源流》2020年第08期吴大勇是我几十年的战友和文友,退休后同住一个军休所,近因心脏病突发不幸去世,引起我无限的悲痛与追思。
他于1949年参军,在战斗连队当文化教员。
不久后,参加抗美援朝,在战火纷飞的第一线,一把炒面一把雪,浴血奋战三个春秋,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朝鲜国家军功章两枚。
回国后,调到《战士报》,从此以笔代枪继续战斗,退休后仍然笔耕不止,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
一生写典型宣传正能量吴大勇是原广州军区《战士报》副社长、总编辑、高级记者、军旅作家,退休后被聘到地方多家媒体办报,为宣传我党我军光荣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呕心沥血,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几十年勤奋笔耕,先后在《解放军报》《战士报》《人民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军内外报刊发表1500多篇文章。
其中许多是人物专访,有战斗英雄模范,有优秀共产党员,有运筹帷幄的作战指挥员,有火线冲杀的战斗员,也有军队和地方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先进人物。
这些文章在军内外引起热烈反响,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吴大勇曾经不间断地报道,写出典型人物紧跟党成长的历程。
在50多年里,他前后写出20多万字,记述黄祖示从放牛娃参军入伍、在死亡地带参加核试验、成长为全军全国著名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典型、提升为将军、退休后告老还乡、带领家乡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事迹,闻名军内外。
前段时间,社会上出现一股否定英雄模范的错误思潮,公然叫喊“狼牙山五壮士是编造的”、“黄继光和雷锋都是假典型”。
吴大勇闻讯拍案而起,他曾两次采写狼牙山五壮士健在的葛振林,为此第三次又去采访正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病的葛振林。
老英雄躺在病床上说,我们五个战友对狼牙山的地形了如指掌,掩护主力边打边撤,将敌人引向棋盘砣最高处,下面是万丈悬崖。
鬼子看到绝路吓得一时不敢前进,我们却视死如归。
打死100多鬼子,弹尽粮绝,已经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够本啦,齐呼“打倒日本侵略者”,一起跳下悬崖。
鲁迅的多角色人生1
浅析鲁迅的多角色人生——凡人、爱国青年与战士的结合【摘要】: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然而除去文学家的外衣之后。
他是一个生活在尘世的凡人——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是一个身为人夫的男子;他也是一个充满热血的爱国青年——是一个想行医救人的懵懂青年;他还是一个致力于国家民生的激情战士——是一个用笔杆当枪杆的猛士。
鲁迅用自己凡世的肉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用不同的角色诠释着不同的人生,演绎着不同的精彩。
【关键词】:多角色凡人爱国青年战士【正文】:鲁迅可谓是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者了,小学课本上充满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初中课本上初显社会黑暗的《祝福》、高中课本上呐喊直呼的《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先生给后来的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影响,后来的人们也给鲁迅先生设定了多种角色,有是有非。
世人给了鲁迅先生太多的外壳,掩盖了原本真真实实的——那个姓周名树人的普通青年。
然而,在这里要谈的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主见的本分的人。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鲁迅的多角色人生,带大家认识一个生活在尘世的平凡人,而不是高坐在神坛之上的不可触及的虚化的鲁迅。
一、角色一:作为凡人的鲁迅大千世界,生活着千千万万的平凡人,鲁迅也是其中之一。
有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父母、普通的兄弟。
是一个有童年、热爱文学的小小青年。
会因为自己上学迟到而感到后悔不已,然后在书桌上刻上一个小小的早字,来警示自己以后不要再迟到。
也会对百草园的一切感到好奇,会喜欢阿长送给他的《山海经》,好奇美女蛇。
是一个天真、充满好奇的快乐孩子。
随着时间推移,小鲁迅渐渐的长大。
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负。
想要学到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的人生。
怀着对文学的挚爱、对生命的珍惜,收拾行囊远赴日本留学。
然而,对于一个生长在封建家庭的孩子,这么多的自由是不被允许的。
在当时,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正好是谈婚论嫁的年纪。
一封来自父亲的家书,让鲁迅从日本回国,选择了做一个孝子。
回到家乡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一个大家闺秀——朱安,然而这个父母满意的媳妇却不是自己想要的。
传承抗日英烈金剑啸的革命精神——
传承抗日英烈金剑啸的革命精神———纪念金剑啸诞生110周年李粤(哈尔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哈尔滨150001)摘要:抗日英烈金剑啸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坚强执着、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
他是一位战斗诗人,一位杰出的革命艺术家。
20世纪30年代,他书写了东北革命文艺、革命文化历史的第一页,给人间留下了火与光。
他是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者和开拓者,用笔作刀枪,不屈不挠地进行抗日。
缅怀、挖掘、传承金剑啸不朽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彰显时代的价值和内涵。
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共创美好的明天。
关键词:抗日英烈;金剑啸;笔作刀枪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20(2020)05-0058-06收稿日期:2020-06-02作者简介:李粤(1964-),女,辽宁沈阳人,副处级公务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抗日英烈金剑啸的外孙女,现为金剑啸唯一后代。
2020年9月第5期总第131期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Sept.2020No.5Serial.131THE JOURNAL OF HARBIN COMMITTEE SCHOOL OF THE CCP2020年是著名抗日英烈金剑啸诞生110周年,牺牲84周年。
如果说全世界的土地已开满了花,金剑啸便是这花土中的一粒沙,沙粒虽微小,但他却用短暂而战斗的一生为祖国培育出最鲜艳的革命之花。
金剑啸,他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一位英勇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是20世纪30年代东北革命文艺运动的先驱者和开拓者。
他以笔作刀枪,用自己的作品向日本帝国主义发出愤怒的吼声,吹响全民族抗战的号角。
金剑啸是不屈不挠的抗日勇士,利用敌伪的报刊、画刊进行抗日宣传,以饱满的战斗激情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
他多才多艺、才华横溢,是一位战斗诗人,一位杰出的革命艺术家。
一、上海求学热血救国1910年12月15日,金剑啸出生于沈阳一个刻字工人家庭,3岁随家人迁至哈尔滨。
1926年9月,中学毕业后按其父旨意,考入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
心中的英雄作文600字6篇
心中的英雄作文600字6篇心中的英雄作文600字篇1在大多数人心中,英雄就应该是一个有着盖世武功,身材魁梧高大的人。
起初我也是这样觉得,而现在我发现:英雄并不是一定要有强健的体魄,而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心。
在我心中,一颗英雄的心是要充满坚强和爱的。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写的是一个将死的人对生命感悟。
他是一个患有先天性疾病的不幸儿,在其他小孩还在幼儿园玩耍之时,那些高端仪器却早已在他身上排满了,瘦小的身上只有手术刀留下的痕迹,还有那些令人恶心的金属,但他却从未抱怨。
在这样的痛苦下,他没有放弃生命,因为他并不希望父母伤心,即便他很难受。
他留给父母印象也是天真灿烂的微笑。
在病魔的折磨下,他却用于自嘲“呵呵,可能我身体里的血还没有药水多呢!本身还想死后做器官捐献,可是身上的地方也就是指甲和牙齿。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能够笑对人生。
他未说过生活对他的不公,在他的言语中他感谢生活,他感谢上天曾赐予他二十余载的光阴,还有未曾停止爱她的父母。
看完这个故事后,或许是感动,亦或许是一丝愧疚。
之前我并不懂得爱是什么,他的行动告诉了我爱就是为关心你的人而勇敢。
作为一个英雄,他同样在悲惨面前选择了倔强,这份对生命的渴望,这种对生命的欲望,怎能说他不坚强呢?这样一个小人物用并不幸福和短暂的人生诠释了英雄的意义,在懦弱的面前选择了笑脸,或许他所渴求的上学学习知识就是我们最想逃避的现在,这种反差让我顿时感到自己的悲哀。
这个英雄,也许是大多数人中一个并非上帝的宠儿:他的身材像一个直不起的胡萝卜,他的相貌也许并不好看,他的身体也许并不健康,但请你们尊重他们,他们就在我们眼中注视又被忽视着。
因为他们坚强,能够笑对人生;应为他们有爱,可以为爱他们的人而勇敢!在这个总是浮躁、喧闹而冷漠的世界中独保自己的一方净土,吟唱着生命旋律,展现着自己独特的英雄风采,为这个时代带来正能量,英雄无处不在,向英雄致敬!心中的英雄作文600字篇2大家知道什么是英雄吗?哦,我来告诉你,你千万别以为只有那种为国献身、大义凛然的人才叫英雄。
“三毛”诞生80 周年: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
再后来,三毛成了中国底层苦孩子的代言人,他和创造了他的“三毛爸爸”张乐平一样,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三毛流浪记》《三毛从军记》《三毛迎解放》……虽然张乐平自己都记不清画过多少张三毛,但在中国男女老少的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一个永远不需要长大的、善良勇敢的三毛。
《三毛流浪记》至今仍是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高的一部连环漫画。
2015年2月,被誉为顶级漫画节的法国昂古莱姆国际漫画节授予法文版《三毛流浪记》文化遗产奖,肯定了这部作品在世界漫画史上的重要意义。
201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也是三毛诞生80周年。
跟着三毛爸爸张乐平的足迹,我们来看看那段文化战士以笔作枪的抗战记。
初生的三毛有家有父母张乐平是1910年生人,老家在浙江嘉兴海盐,父亲是村里的穷教师,母亲给人做针线贴补家用。
他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按江浙一带的风俗,男孩取“三毛”诞生80周年:以笔作枪的抗日勇士张乐平1935年7月28日,上海《晨报》副刊《图画晨报》上出现了第一幅四格漫画《三毛》。
主角三毛是个脑袋圆圆、头顶摇曳着三根头发的小男孩,奇特而生动的造型立即引起读者的关注。
画家署名张乐平。
文/陈晓黎. All Rights Reserved.乳名往往按长幼排行再加个毛字,老大大毛,老二二毛,老三便是三毛。
严格算起来,张乐平只读到小学毕业。
他的画画最早来自帮母亲描图绣花,后来便是沙滩做纸芦柴做笔,一手好画深得美术老师赞赏。
15岁,因贫穷辍学,到上海谋生,老话叫做“学生意三年萝卜干饭”,那些苦痛辛酸和煎熬,都融汇在后来的《三毛流浪记》里。
直到在报上发表《三毛》,日子才开始有了模样。
三毛诞生的时候,张乐平25岁,和很多来到上海奋斗的年轻人一样,童年在农村,少年到上海学徒,正在困厄的生活中坚持学习,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那在老家海边沙滩上用芦柴练就的画画本领,终于在上海开花结果。
从1935年到1937年,《新华画报》《申报》《东方漫画》等20多家报刊先后刊登了近200幅“三毛”题材的漫画作品,发生在“三毛”身上的故事,就像弄堂里随处可见的那些顽皮的邻家小弟弟,有家有父母,天真无邪,讲义气好打抱不平,好奇心强,常常一激灵就揭穿了大人的小把戏,用今天的话来说,是个优点多过缺点的幸福的“熊孩子”。
红岩英烈陶敬之的革命足迹
红岩英烈陶敬之的革命足迹作者:***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05期以笔作枪陶敬之,字叔琪,1913年11月出生在重庆一店员家庭。
九一八事变后,正在北平求学的他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积极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革命洪流中。
1935年7月6日,何应钦与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签订《何梅协定》,使中国丧失了河北和平津两市的大部主权,北平时局骤然紧张。
是年秋,陶敬之离开北平,回到重庆。
不久,经同学温田丰(温嗣翔)介绍,他进入《商务日报》任记者,并在《商务日报·副刊》编辑《国际时事周刊》。
后来,他又在《商务日报》本市版编辑《公共园地》(服务版),宣传抗日救亡。
12月24日,为响应“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重庆学生救国联合会(简称“学联”)成立。
随后,重庆学联开展爱国运动,震撼山城。
1936年2月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各校:“应停止学生一切救国工作,整顿学风,校内团体不得煽动罢课,地方政府应加制裁。
”但重庆学联并未理会,仍然开展宣传活动。
温田丰和陶敬之还先后在《商务日报》副刊上发表《关于救国运动》《阻止和反对》《反对阻止救国运动的教育者》等文章。
接着,陶敬之采访了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并在《商务日报》上发表《敬质胡庶华先生》一文,驳斥胡庶华反对学运的种种言论。
由于文章未送国民党重庆行辕新闻检查所检查,编采人员因此遭到质问、训斥,《商务日报》也被迫停刊三天。
1936年6月上旬,重庆救国会在漆鲁鱼寓所秘密成立,漆鲁鱼任总务干事,陶敬之为干事。
是月,日本向国民党当局施加压力,要求在成都设立领事馆。
日方不顾四川人民的强烈反对,派领事岩井英一于8月11日途经重庆,西上成都。
重庆救国会立即让陶敬之以《商务日报》记者兼社会版编辑的身份,公开出面发动和组织群众举行“江巴各界民众反对日本非法在蓉设领大会”。
会后,他们分六个组向有关当局请愿,强烈反对日本在成都设立领事馆。
陶敬之的行为引起反动当局的嫉恨,受到特务跟踪。
革命先烈方志敏的经典故事
革命先烈方志敏的经典故事革命战士方志敏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也是我国早期革命的领导人之一。
革命先烈革命战士方志敏的经典故事,我们来看看。
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革命战士方志敏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
革命战士方志敏同志1923年入党,“两条半枪闹革命”。
1935年1月24日,在北上抗日途中,由于叛徒的出卖,革命战士方志敏同志在皖浙赣交界的陇首村被捕,坚贞不屈,拒不投降。
在敌人的监狱里,革命战士方志敏用敌人让他写“供词”的纸笔,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传世之作《清贫》和《可爱的中国》等,成为教育后代的生动教材。
这两部作品都已选入中小学课本。
童年1900年农历八月十三日,革命战士方志敏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湖塘村。
湖塘村是一个优美的地方,村前是两口水明如镜的鱼塘,一条小河流过村口的一座小桥,村后有座土山,长满了高大的枫树。
革命战士方志敏的家很穷,每逢春天家里都断了粮,缸里的一点粮食还是跟财主家借的。
刚刚三、四岁的小志敏饿得肚子咕咕叫。
小志敏拽着母亲问的衣襟不断地嚷:“母亲问!我饿,我饿啊!”小志敏看见财主家的孩子吃的是白面馒头,仰着头问母亲问:“为什么财主家的孩子有馒头吃,我们家没有呢?”母亲问只好回答说:“人家财主命好,有地又有钱;咱们命苦,要啥没啥,孩子也跟着受罪!”小志敏听了还是不明白,同样是人,财主不干活不流汗都吃白馒头,爸爸累死累活都让儿子饿肚子,这是为什么?革命战士方志敏7岁的时候,爸爸向财主借**让他上了私塾。
小志敏高高兴兴背上书包去上学了。
一开始的几天,小志敏觉得挺新鲜,老先生摇晃着脑袋,“子曰”、“诗云”的念,学生们也摇头晃脑的跟着念。
时间长了,小志敏就不耐烦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坐在那儿老打瞌睡。
老先生见小志敏不好好念书,走过来揪着他的耳朵问:“我刚念的是哪一句?”小志敏直着脖子,说:“不知道!还不是老掉牙的旧书,我懒得听!”老先生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拿起戒尺就朝志敏的手心打,一边打还一边骂:“我让你不学圣人的书!”小志敏的手被打得又红又肿,但他咬着牙一声不吭。
《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作文5篇
2021《朝花夕拾》的读后感作文5篇《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1不了解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仅仅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酸、甜、苦、辣。
酸。
的确,看鲁迅的文本有点酸,什么酸?心酸。
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从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仅从父亲口里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在左右奔波瞻前顾后的疲态,表面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遗留给作者的“过错”。
感人的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形象的嘲讽。
甜。
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看五猖会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吟,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的童趣,一切心里感受的天真浪漫,一切体味的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
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
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躺过的《朝花夕拾》。
辣。
鲁迅的本色。
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尘直指人群。
那句“横眉冷对千天指”,凛然一个顶天大汉的形象,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
誓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
泪水的味道,朴实感人的散文就足以催人泪下。
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的回忆录,大也是风花月残。
捕风捉影的闲情逸致,倒也没见过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中,朝花夕拾一样艳。
《朝花夕拾》读书心得体会2这是一本家喻户晓的文集;也是一本中学生必读的文集;更是一本如良师益友的文集。
它曾吸引了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让人每每品它都会兴味盎然!而且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能从中读出它深层的底蕴来,这就是《朝花夕拾》的魅力所在。
终于,我有机会细细品读这本书了。
鲁迅勇气作文素材
鲁迅勇气作文素材鲁迅作文集素材篇1吃人性:根据以上分析,鲁迅认为,中国的国民劣根性集中到一点,就是所谓“吃人”,他说:“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所谓吃人,在他看来,既是指中国古代野蛮残酷的风俗,但更多地是指对独立自主人格和自由平等权利的否定或抹煞。
他指出,封建统治者不但从肉体上奴役人民,而且从精神上压抑人民,千方百计扑杀人的主体性。
鲁迅将精神上的吃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吃人与被吃。
两者关系单纯明确,一方是凶狠残暴的吃人者,一方是孤苦无告的被吃者。
就像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描写的,社会和家族都不能容忍有个性的人,不能容忍异端思想,而是像对待他笔下的狂人一样,必欲吃之而后快,即千方百计地扑杀人的主体性和人格,体现了无视人权、压抑人性的卑劣国民性。
第二,吃人者也被吃,被吃者也吃人。
一个人具有双重人格,既是被压迫被欺凌的对象,强者的奴仆,又去压迫别人,成为更弱者的主人,因而具有主子与奴才的双重人格。
鲁迅说:“我们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
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一级一级地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
”这种相互的制约,“使人们各个分离,遂不能再感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因为自己也有奴使别人,吃掉别人的希望,便也就忘却自己同有被奴使被吃掉的将来。
于是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来一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吃人当然是暴政,而被吃者有朝一日上升为吃人者的希望与等待,又极大地压抑扼杀了中国人对暴政的反抗意识和反抗能力。
第三,吃人者自吃。
即以自我为对象,自觉地压抑、扑灭自我意识,自觉地摧毁自己的个性,自觉地选择奴隶生涯,对一切非人压迫变得高度麻木无知,逆来顺受。
《我的母亲》老舍原文
《我的母亲》老舍原文《我的母亲》老舍原文老舍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作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母亲》老舍原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的母亲》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
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
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警的。
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
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
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
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
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哥与我。
我是“老”儿子。
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
由大姐与二姐所嫁人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
那时候订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
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里,致未冻死。
一岁半,我的父亲“克”死了。
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立抚养了。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一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
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嫩红微肿的。
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
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
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
“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向仲华中将
文 张 瑞 安
“ 一手拿笔 , 手拿枪’ '的 向仲华_ _ _ 将
— __ _ ■* ■ --● -_
i
’
’ .
癌 茹
、
、
i
黼
.
■ }
l 礴 — : 黟
酞
‘
’
向仲 华 ,1 9 3 0年参 加 工 农红 军 ,同年 加 入 一 级 独 立 自由勋 章 和 一 级 解 放 勋 章 。 中 国 共 产 党 。曾任 中 革 军委 后 方政 / E 3 ‘ Q  ̄ 宣传 部 长 ,红 色 中 华 报 社 社 长 ,新 华 社 业 务 负责 人 , 一 晋 察 冀 野 战 军 第 6纵 队 、 人 民解 放 军 第 6 8军 政
治 委员 ,军委装 甲兵政治委员 ,军事科学 院副 一 、 向仲华 就是 “ 红 色 中华报 ”
政 治 委 员 、副 总 参 谋 长 ,广 州 军 区政 治 委 员 等 职 。 先后 参 加 中 央 苏 区 历 次反 “ 围 剿 ”作 战 和 长 征 ,率 部 参 加 平 津 、 太 原 等 战 役 ,参 与指 挥 向 仲 华 ,原 名 向 崇 如 ,1 9 1 1年 8月生 于 湖 中越 边 境 自卫 还 击作 战 。曾参 与 创 建 延 安 新 华 南 省 溆 浦 县 一 个 农 民家 庭 , 在 县 初 中读 书 时 , 他 广 播 电 台 ,是 新 华通 讯 社 和 军 委 装 甲兵 领 导 机 开 始 阅 读 《国 家 与 革 命 》《 哥 达 纲 领 批 判 》《 共 构 的 主 要 创 建 人 之 一 。他 在 长 期 革 命 生 涯 中 , 产 主 义 AB C》等 马 克思 主 义著 作 ,树 立 了 崇高
以书为枪,横扫千军读后感
以书为枪,横扫千军读后感
笔做刀枪,刺向敌人。
这是陈子涛用短短的一生演绎的画面。
1944年,陈子涛出任杂志《文萃》的主编。
他用如椽之笔写下了不少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为抗日救亡鼓与呼,同时揭露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政策。
1942年,桂林地下党遭受严重破坏。
陈子涛利用自己职务的便利,掩护了大批地下党员撤退。
1946年,《文萃》做出全新的改变:因为国民党政府已经下令不许再印刷《文萃》,所以陈子涛把《文萃》改印成一本本小册子,方便读者放在口袋里阅读,印刷厂也愿意承印。
在敌人的黑暗统治下,《文萃》成为一盏挂在高处的明灯,为无数向往自由、向往光明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在1948年12月27日的深夜,敌人把陈子涛、骆何民活埋于南京雨花台。
陈子涛,这位手执大笔的共产党的文化尖兵,将一生都献给了革命。
陈子涛把自己的笔变成枪,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扫射着国民党那最脆弱的心脏,同时,《文萃》给人民增加了抗战的信心。
以笔作枪,丹心铸魂,陈子涛,“文萃三烈士”之一,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子弹打不透的地方,精神的力量可以穿透。
以笔为戎,挥斥方遒的意思
《“以笔为戎,挥斥方遒”的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以笔为戎,挥斥方遒”这句话。
“以笔为戎”,就是把笔当作武器。
这可不是真的那种刀啊枪啊,而是说用我们手中的笔,写下文字,表达想法,就像战士在战场上拿着武器战斗一样。
“挥斥方遒”呢,意思是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个小朋友,看到公园里有人乱丢垃圾,他回家就写了一篇文章,呼吁大家要爱护环境。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把利剑,让那些乱丢垃圾的人脸红。
这就是“以笔为戎”。
而且这个小朋友写的时候特别有激情,觉得自己一定能让大家改变,这就是“挥斥方遒”。
再比如,咱们的鲁迅先生,他用他的笔,写出了很多揭露社会黑暗的文章,叫醒了很多沉睡的人,让大家一起为改变社会而努力。
他就是“以笔为戎,挥斥方遒”。
在咱们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做到“以笔为戎,挥斥方遒”。
比如写作文的时候,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勇敢地指出问题,这就是把笔当成武器在战斗。
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能想到这样的例子呢?《“以笔为戎,挥斥方遒”的意思》同学们,咱们来理解一下“以笔为戎,挥斥方遒”。
先说说“以笔为戎”,笔本来是写字画画的,可在这里,它变得厉害啦,就像战士手里的枪。
比如说,有个同学,发现学校里有不公平的事,他没有害怕,而是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老师,把问题说清楚。
这就是用“笔”当武器来解决问题。
“挥斥方遒”呢,就是充满力量和自信。
给你们再讲个事儿。
有个姐姐,特别喜欢写作。
她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就用文章来批判,而且写的时候特别有劲儿,觉得自己一定能改变点什么。
这就是“挥斥方遒”。
咱们写作文比赛的时候,认真构思,把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出来,也是“以笔为戎,挥斥方遒”。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勇敢表达的时候呢?《“以笔为戎,挥斥方遒”的意思》同学们,今天咱们讲讲“以笔为戎,挥斥方遒”。
“以笔为戎”,就是把笔变得很强大,能发挥大作用。
比如说,有个小哥哥,看到小区里的流浪猫没人照顾,他就写了很多文章发到网上,呼吁大家一起帮忙。
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
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导语:朝花夕拾后记读后感(一)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我很早就看过,可惜一直没有时间,也没有胆量去写读后感。
上了初二,便想要重温一遍,写一篇读后感来。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战士。
中国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他的《狂人日记》,他讨厌封建习俗,并敢于说出来,写出来。
他认为《二十四孝》是虚伪和残酷的,他还要用“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诅咒一切反对白话者,妨碍白话者”。
鲁讯先生是以笔为枪的战士,他的子弹是打在敌人的心里的,他的子弹是敌人躲不过去的。
同时,也好像是一只战斗的号角,使被奴隶的人民觉醒,参加到民主斗争的活动中去。
《朝花夕拾》则与鲁迅的其他文章不同,它讲了鲁迅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
它收录了十篇文章,还有一篇《小引》和一篇《后记》。
我记忆最深的是《五猖庙》中鲁迅父亲让鲁迅背会书再去看戏,而鲁迅“梦似的就背完了”,但却“一字也不懂”;反倒还使“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这场冲突,写出了鲁迅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也使我读来倍感亲切——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父母总要以背会某篇文章为目的,带我出去玩,正玩得兴起,突然要我背书。
纵使老大不情愿的背会了,几天后又如垃圾邮件一样从头脑中删去了。
虽然父母出发的念头是好的,可是到最后来什么也没记住,反而闹得不愉快:游玩也没有尽兴,背会的书也没有记住,倒是得不偿失了。
还有《狗·猫·鼠》。
鲁迅对弱者的同情便跃然纸上,他为了猫杀死了他的心爱的隐鼠,仇视猫,怨恨猫,正如仇恨那些暴虐者一样。
而在《父亲的病》中鲁迅对在长辈去世前大声呼叫持不赞同意见,因为这样加大了病人的痛楚,也对子女没有什么好处,无非是落一个“孝”的名声。
“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这是鲁迅的看法,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敢于反对传统的做法,这是人类历史上很少有的。
用普通黑笔做一支枪而且可以收回的枪
用普通黑笔制作可伸缩收回的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会使用黑笔来书写或者绘画,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利用黑笔的材料和设计来制作一支可以收回的枪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普通黑笔的组件和一些创意设计,制作出一支具有收回功能的枪。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支普通的黑色圆珠笔作为我们的原料。
这种笔通常由两个主要部件组成:笔杆和笔套。
笔杆包含笔芯和油墨,而笔套通常用于固定笔芯和提供握笔的功能。
我们将利用这两个部件进行创作。
首先,我们需要将笔杆完全拆解,取出笔芯和油墨。
然后,我们可以利用笔套的塑料材料来创造出枪身的外观。
我们可以将笔套切割成适当的长度,并利用胶水或其他粘合剂将它们粘贴在一起,形成一个坚固的枪身。
接下来,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可以装载在枪身内的可伸缩的机械装置,以模拟出枪管的伸缩过程。
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弹簧和金属杆来实现这一点。
将弹簧固定在枪身内部,并将金属杆连接到弹簧的一端。
当我们按下一个按钮或者扳机时,弹簧会释放,推动金属杆伸出,模拟出枪管伸长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其他的零部件,如小型弹簧和按钮开关,来完善我们的枪的设计。
通过正确组装和调试,我们就可以制作出一支外观类似于黑笔,但可以伸缩和收回的“枪”了。
总的来说,通过这种创意设计和改装,我们可以利用普通黑笔的材料和构造,制作出一支具有伸缩收回功能的“枪”。
这种作品不仅可以展示我们的创意想象力,还可以提醒人们,平凡的日常用品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思维被赋予新的生命和用途。
让我们一起尝试利用普通的物品,创造出不平凡的作品吧!。
高考作文人物素材积累之硬汉海明威
提起海明威大家会想到什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名篇《老人与海》?可以被毁灭但不可被打败的硬汉形象?他如电报一般简短凝练的语言风格?一起走近海明威了解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领略他不屈斗争、对抗荒诞的硬汉精神。
NO.01海明威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于1899年7月21日出生于奥克帕克,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写作和战争,是贯穿海明威一生的两个关键词。
写作从初中开始,海明威就为两个文学报社撰写文章,从此笔耕不辍。
高中毕业之后,18 岁的海明威没有选择进入大学,而是进入《堪城星报》当记者,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
从此以后,海明威在写作的雄关漫道上大步前进,先后创作了《太阳照常开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等震撼文坛的中长篇小说。
战争海明威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9岁的海明威不顾父亲反对,辞去记者之职,毅然奔赴战场,在红十字会救伤队担任救护车司机。
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战地记者的身纷奔波于西班牙内战前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作为记者随军行动,并参加了解放巴黎的战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海明威立即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艇,侦察德国潜艇的行动,为消灭敌人提供情报。
1944年,海明威随同美军去欧洲采访,在一次飞机失事中受重伤,但痊愈后仍深入敌后采访。
也许,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写下的“人不是生而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打不败他。
”恰恰是他最真实的、最准确的自我写照。
NO.02不甘平庸华中师范大学的文学院杨建教授曾经如此评阶海明威:“一个害怕生命在平凡中悄悄溜走的男人。
”海明威,不甘于过平庸的生活,不愿日复一日过重复单调的生活,终其一生在激烈的战斗和惊险的冒险之中获取极致的生命体验,并将这种独特而雄浑的生命体验熔畴进自己的创作之中。
战争爆发后,他毅然辞去了记者的工作,不顾父亲的竭力反对,奔赴战场,捍卫正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意大利战场上身负重伤,还在重机枪扫射的火网下把另一个重伤员背到包扎所。
描写鲁迅的作文600字
描写鲁迅的作文600字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
你心中的鲁迅是怎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鲁迅的作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刚与柔“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 作为把笔当枪的战士一一鲁迅先生。
他的文笔是犀利的,里面有着爱憎分明的感情,对,可笑,可鄙,可恶的事物加以精炼,予以夸张,辛辣的讽刺。
在瞿秋白被国民党杀害后,鲁迅先生是很悲痛的。
于是,他又拿起了他的“枪”一一笔,搜集,编辑了《海上述林》,用笔来当枪否定国民党的做法,讽刺国民党的统治。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虽说有些浮夸,但是,当时社会的,事实就是这样的。
这本书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他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
也表现了作者已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人类甚至全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批判了那些主义,批判了中国封建文化。
批判封建文化,这仅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方面一一作为革命者的一个方面。
鲁迅先生还有一个方面一一作为家人的一个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了,而且是截然不同。
有一次,一家人去吃鱼丸。
海婴吃了一个,说不新鲜,许先生不信,其他人也不信。
而许先生又给海婴一个,海婴一吃又说是不好的。
其他人都不注意,各吃各的。
但鲁迅先生把海婴碗里的夹来一尝,果然不新鲜。
鲁迅先生说:“他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 鲁迅先生对徒弟萧红也倍加爱护。
一次,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谈得很开心,就忘了时间。
一点钟以后,萧红准备走了,外面下着大雨,弄堂里的灯全灭掉了。
鲁迅先生就让许广平送他回去,并嘱咐她要坐车回去,还要许先生替他付车费。
可见鲁迅先生对亲人、徒弟是用了心的!他,是笔的巨人。
他,是革命的高标。
他更是一个好父亲,好师傅!多味作家——鲁迅鲁迅,一代文豪,在小学时就了解过先生的事例,读过先生的文章,当时只是觉得先生是一个捉摸不透的大人物,写的文章我自然也是读不懂,可到了现在才有所感悟,我认为鲁迅的一生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酸,咸,甜,苦,辣”。
鲁迅的革命事迹五篇600字(精选)
关于鲁迅的革命事迹的作文1现在绍兴旅游业很红火,而且绝大部大部分都是冲着鲁迅去的,是什么吸引着大家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拜读了鲁迅的故事,深深地被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动着。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在敢于与旧势力决裂。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鲁迅愿将热血献给国家和民族的誓言。
他同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毅然到日本求医,来医治人们肉体上的创伤。
当看到中国人目睹自己的同胞被日本人迫害却麻木不仁时,他决定医从文,医治人们的灵魂。
他放弃了指日可待的金饭碗,走上了一条充满风险的荆棘路。
他以笔为武器,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新文化运动中去,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将。
这其实也与鲁迅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关系,鲁迅是时代造就出来的。
因为他小时候生活很贫穷,每天晚睡早起,为病重的父亲抓药,为母亲做家务。
所以他理解穷人,也同情他们,才有了爱国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的童年比鲁迅小时候不知要好多少倍。
幸福来之不易,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用热血换来的。
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首先要学习鲁迅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家庭、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热爱生活。
其次要学好本领,用知识武装自己。
如果人人都能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加美好,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游人如织,鲁迅精神永放光芒!关于鲁迅的革命事迹的作文2先生,你用你黑色的双眸窥破黑暗,用坚强的笔杆撑起民族的脊梁,用深刻的笔调撕破虚糜的现实和历史,洞开未来。
你是民族魂。
读《狂人日记》,疯人呓语道出吃人真相。
用病态的人反映病态的现实。
在病态的现实面前,你看着不济的国家,无知的、被禁锢的、心甘情愿接受迫害的大众痛惜不已。
你能如何?区区一个人能改变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吗?开始你学医,希望治好国人的生理之疾;后来你毅然弃医从文,只因为开化当时愚昧的民众。
你试着用纸笔开出拯救民族危亡的药方!力挽狂澜!病的人太多了,不病的人太少了;病的太久了,治愈的时间太少了。
寡不敌众。
你以冷峻的眼光蠡测病情、用尖锐的笔调把病情公之于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木,本名张松如,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教育家。
1910年5月生于河北省辛集市。
1939年公木与郑律成合作,创作出《八路军大合唱》,其中《八路军进行曲》于1988年,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亲自签署命令,颁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此后他又参与修订歌曲《东方红》歌词,创作电影《桥》、《白毛女》、《英雄儿女》的主题曲。
1945年10月底,公木随东北文艺工作团到达沈阳,参与创建东北师范大学。
之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历任东北大学教育长、中央文学讲习所所长、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
公木治学严谨,著作等身,先后出版诗集《我爱》、《崩溃》及文学理论《老子说解》、《商宋研究》、《第三自然界概说》、《毛泽东诗词鉴赏》等40余部。
文采洋溢的少年
公木,原名张永年,现名张松如,1910年出生在河北辛集北孟家庄一个农民家庭。
8岁时在外祖父家资助下入学读书,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接受启蒙教育的。
1922年,十二岁的公木升入深泽县河疃高级小学住校学习。
他的老师曹席卿先生是前清的秀才,很有学问,民国后又在天津入过师范,虽是个旧人,却力主新学。
曹先生献身教育工作,还不索报偿地让他的长子曹贡升侄儿曹俊升到校助教,俊升是刚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的,有革命思想。
在他的指引下,公木在这里除了学习英文、语文、史地、数学、自然等课程外,还读了《独秀文存》、《胡适文存》、《白话文范》、《白话书信》等新书。
这些充满革命精神的书籍,打开了他的眼界,并开始练习用白话作文。
1924年,公木考入直隶正定省立第七中学。
在中学的四年,正是中国大革命时期,校园里弥漫着一股革命的空气。
十四岁的公木也曾满怀热情地参加了该校师生声援五卅惨案的罢课,深入四郊农村进行宣传,到石家庄去示威游行等革命活动。
公木在这里受到了政治上的启蒙教育,激发了他反帝爱国的热情。
在中学时代,公木各科成绩均在前列,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器重。
由于受国文教师赵召德先生的指导,熟读了唐宋诗词,开始练习作诗填词,并以魂玉等笔名向报刊投稿,其中的《脸儿红》等,被《大公报》、《晨报》等副刊采用,这诱发了他对诗歌创作的兴趣,后来公木说“吾十五而志于诗”便是从这里起步的。
1928年秋,公木进了北师大。
在学校里,他刻苦学习,文学创作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同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处女作《脸儿红》。
在求学的同时,他还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当革命处在低潮时,他不满蒋介石的黑暗统治,创作了白话小说《孟老先生歪传》,揭露了国民党与地方势力勾结的丑恶行径。
在校期间,他和同学孙志远、赵慎余、刘西林等常在一起谈论国家大事,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
他们还成立了“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研究社”,他们阅读了力所能及搜集到的一些杂志、小册子、各党派宣传品以及《共产党宣言》、《二月到十月》、《三民主义》等著作,联系中国的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关系和革命运动。
1930年,公木加入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
不久,受团组织派遣,公木在北师大参加了北平左联师大分部成立的筹备工作,随后又在校园内发起并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联盟”、“华北左翼教师联盟”等组织,并参加了“北平文总”的活动。
从此,他确定了一生的文学道路。
1932年冬天,鲁迅由上海回北平探亲,公木与王志之、潘炳皋三人以左联关系用学生代表名义,前往鲁迅家中拜访,与鲁迅就文艺界的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交谈。
在聆听了鲁迅的教诲之后,他们提出此次拜访的目的:邀请鲁迅到北师大演讲,鲁迅欣然同意,于1932年11月27日到北师大作了题为《再论“第三种人”》的演讲。
后来公木把他与鲁迅的这次会见记述下来写成了《鲁迅先生访问记》,发表在1933年6月出版的北平左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创刊号上,署名张永年。
被点燃的激情
1933年早春的一天,公木正在教室上课,一位同学悄悄告诉他:快跑,特务来抓你了。
原来公木频繁的社会活动早已引起了特务的注意。
公木匆匆离开了学校,回到了河北老家。
不久,他回到了北平,又经人介绍来到了山东滋阳县省立第四乡村师范学校教书。
之后,他辗转于河北正定和北平之间。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
公木来到西安在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林伯渠同志。
林老建议他去延安,说到延安可以教书。
1938年8月,公木来到延安,他先去了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四个月。
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结业后,分配到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时事政策教育干事。
新的天地、新的生活,使公木的创作热情又燃烧起来。
他用笔抒发着对子弟兵的一片深情。
1939年春,公木和郑律成同住在延安南门外西山坳的一个窑洞里。
一天,郑律成偶然翻阅公木的笔记本,发现了一首《子夜岗兵颂》的短诗,便背着公木把它谱成了一首独唱歌曲。
曲谱好后他唱给公木听,公木激动不已。
郑律成对公木说:你是从前方来的,经历过战地生活,让我们携手合作,为八路军而歌唱吧。
公木欣然赞同。
当时,《黄河大合唱》刚刚演唱过,很受群众欢迎。
他们也想搞一部大合唱。
经过商量研究,他们决定写一部《八路军大合唱》。
两人配合默契,仅用一周的时间,公木便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八路军和新四军》、《炮兵歌》、《骑兵歌》、《军民一家》七首歌曲,每写出一首,郑律成便迅速谱成曲,加上已有的《子夜岗兵歌》,共八首。
他们把这《八路军大合唱》油印出来,郑律成亲自到各连队教唱。
就这样,战斗的歌声回响在延安城。
其中,《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得到军委政治部的批准,发表在《八路军杂志》上,得以广泛流传。
当中国革命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发展为解放军后,《八路军进行曲》随之更名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65年,《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决定,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命令,将此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在火焰中锻造经典
1940年,公木与萧三、刘御、师田手、海棱等同志共同发起并建立了“延安诗社”,开展街头诗、朗诵诗运动,编印了《新诗报》。
1941年,公木被调到军委直属队政治部,任文艺室主任,主编《部队文艺》。
在延安,公木这位“业余诗人”的才华有了施展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