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曹操学习用人之道
【议论文】品读三国 论用人之道_900字
【议论文】品读三国论用人之道_900字用人是管理者必备的一项能力,而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万人之上”,在用人之道上可以说独步一时。
本文将从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探讨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善于观察、选拔和培养人才。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招纳夏侯惇、许褚等部下的情节,曹操通过一场百人斗将比赛,选择了一支出色的部队。
这表明曹操对人才的选拔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辨别能力。
曹操还会通过与部下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和才能,为他们提供发挥的机会,并积极培养他们的能力。
这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能力,是曹操在用人之道上的重要优势。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实际表现和成绩。
曹操对部下的评价和提拔是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
无论是许褚的个头高大,力大无比,还是夏侯惇机智勇猛,曹操都能够在实际战场上看出他们的能力,并给予相应的赏识和提拔。
曹操不仅注重部下的军事才能,还注重他们的政治智慧和行事能力。
在对待张辽、贾诩等人时,曹操都能够看到他们的优秀之处,并给予适当的重用。
这种以实际表现为基础的用人原则,使得曹操能够选用和提拔出一大批能力出色的人才。
在用人之道上,曹操注重权衡和选择。
曹操在选拔人才时,不仅注重个人的能力,还会权衡他们的家世和背景。
这在《三国演义》中体现得较为明显。
曹操对刘备的评价是“汉中之虚名”,而对袁绍的评价则是“豪杰多而群雄争”。
通过这样的权衡和选择,曹操能够确保自己的部下能够效忠于他,并为他所用。
这种考虑个人能力和家世背景的权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一个人,从而更好地用人和发展人才。
曹操在用人之道上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往往注重个人的英勇和能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和协调的重要性。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将部下分派到不同的地方管辖,这使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和争斗,最终导致了曹操的威望和势力的衰落。
这给我们提醒,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该注重整体团队的协作和配合,而不仅仅关注个人的能力和表现。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跟刘备学做人,向曹操学做事。
”刘备仁德得人心,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熠熠生辉。
曹操英勇有魄力,无论现状如何艰险,都能走出绝境。
01 跟刘备学做人1. 宅心仁厚,以德服人。
刘备出身贫贱,从最初的一无所有,到最后的称霸一方,离不开的他的广得人心。
桃园三结义后,刘备的人生从此和关羽、张飞紧紧相连,长达几十年的岁月里,他们始终互相呵护扶持,肝胆相照。
可以说刘备所走的每一步,都应了那句话:人善,自有天助。
曹操攻打荆州,刘备撤退途中,有百姓甘愿追随刘备。
旁人都劝刘备丢下百姓,自保要紧。
没想到刘备义正言辞地回答“夫济大事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这一举动一时之间传为佳话,为刘备得人心无数。
但后果是惨痛的,携民撤退至当阳城时,曹操追兵赶上了上来,刘备大败,妻死子散。
三国英雄辈出的年代,智慧聪颖如诸葛亮者不止一人,武功盖世如赵子龙也不计其数,可刘备只有一个。
他不擅权谋心计,带兵打仗也有不足,但在弱者面前,却只有他会说出那句:吾不忍也。
徐庶本为刘备账下谋士,当阳长坂坡逃亡途中,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要挟徐庶加入曹操军营。
此时有人向刘备建议,留住徐庶,等到曹操杀掉徐庶的母亲,徐庶自然会死心塌地追随刘备。
刘备没有采纳,而是放走徐庶。
放走徐庶,无异于为敌方增强势力,刘备心里比谁都清楚,但他还是那么做了。
也许在他看来,徐庶不只是账下的一个谋士,也是自己的朋友,更是一个母亲的孩子,自己不该为了利益就替他做选择。
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可刘备身边始终有不少文臣武将追随。
即便不能像曹操孙权等人,为追随他的人提供钱财权势,甚至大部分时间都在寄人篱下,流离失所。
但他的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与肯定。
2. 坎坷殊途,永不言败。
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
而刘备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
他的一生,常走在坎坷不平之路。
从军以来,小战获胜,大战皆败,无数次刀下活命,终于在60岁那年,向世人证明了永不言败的意义。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目录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曹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陈寿的《三国志》为曹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陈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给曹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曹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曹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曹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操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
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曹操爱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当年关羽降曹操时,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
曹操是一心想得到关羽,对关羽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可虽然曹操是真心实意,但是关羽却依旧想着刘备,最后还是走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宛城征张秀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此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用人之道
唯贤、招降纳叛,同时他又懂得知人善任、虚怀若谷、 为袁绍效力,在官渡之战后投奔曹操;而徐晃原先则
年 (217 年) , 第三次颁布求贤令, 希望 “其各举所知, 遥津,大败东吴,差点活捉孙权。“智效一官,权分
见, 取张辽、 徐晃于亡虏之内, 皆命立功, 列为名将。 ” 还能见贤思齐,善听人言。汉献帝回洛阳,曹操听从
· 167 ·文艺Fra bibliotek究WEN YI TAN JIU
谋士毛玠之言“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 在远征张绣时,烈日当空,四周无水,军队将士们口 将汉献帝迎回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子的 名义号召天下,势力范围迅速扩大,迈开强盛的关键 一步。 官渡之战,听许攸之计,火烧乌巢,断袁绍之 粮草,使其不战自溃。以两万兵马硬是战败袁绍数 十万兵马,从此北方曹氏一家独大。曹操能接受能人 之荐,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全在于用人之道。曹操 还有刘晔、荀攸、许攸等谋士,他们献上计谋,有化 险为夷之功劳,一计敌万人。虚心纳谏是曹操能留住 大批人才、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使更多的人才 愿意投奔曹操,愿意为其出谋划策。 (三)严明法纪,论功行赏 曹操对军队的治理十分严格,曾经多次颁布各 种命令,要求严明军纪,并且在军中以身作则,为将 领为表率。 建安八年 (203 年) , 曹操曾颁布命令: “自 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 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割发代首一事也是 曹操法纪严明的体现,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 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这样, 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 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 罪,曹操为严明法纪,割发代首,他的做法使三军悚 然,无不懔遵军令。 同时曹操还能赏罚得当,论功而行赏。奖励军 功是领导者鼓舞士气的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奖励可以 调动士兵们的积极性,增强将士们对赢得战争胜利的 信念。在大战马超时,马超不敌曹操欲逃,曹操听闻 这个消息便下令:“无分晓夜,务要赶到马儿。如得 首级者,千金赏,万户侯;生获者封大将军。”曹操 在奖赏时还注意到了明确奖励内容,使得众将各要争 功,迤逦追袭。 (四)善于激励,鼓舞士气 曹操在管理人才方面还懂得应当激励将士,鼓 舞士气。如在官渡之战中,曹操靠乌巢取胜来实现战 曹操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成功突袭,扭转战局。在曹 操提出要亲自率兵时,谋臣大将都反对,但曹操力排 众议,率五千人马打败十万大军,并且击破援军,使 不仅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且使得士气大增。曹操手下 听之士气大涨,三军用命,最终击溃袁绍。又如曹操 渴难耐,于是曹操便言“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 以解渴”,军士们听后大为激动,加快了行军速度, 找到了水源地。无论是官渡之战、还是远征张绣,曹 操都表现出了统帅应有的风范,其言语有效地鼓舞了 士气,稳定了军心。 三、曹操用人中的不足之处 曹操虽然善于用人,对谋士十分重视,在他的 麾下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的人才,除了荀彧、荀攸、 郭嘉、 于禁外, 还有贾诩、 程昱、 司马懿、 蒋济、 毛玠、 崔琰等人,有人统计过,曹操的得力谋士超过一百人。 但是在一定方面还是存在不足之处。 在用人方面,曹操虽能唯才是用,但并不能完 全容人,如曹操杀杨修一事。杨修在知道夜间口号为 鸡肋时便让随军将士准备归程, 军中诸将士都有归意。 曹操在得知缘由后大怒曰 : “汝怎敢造言, 乱我军心!” 喝刀斧首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原来杨修 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在造花园时,在 门上写过一个活字,众人不解,只有杨修知晓曹操是 嫌门阔。于是再筑墙围,改造停当,又请操观之。操 大喜,问曰:“谁知吾意?”左右曰:“杨修也。”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钟惺先生的《钟伯敬先生批评 〈三国志〉》中曾说过:“杨修好聪明,曹操忌而杀 之。操固媢嫉可恨,修亦骄吝自取也。”曹操虽用有 才能之人,但同时他也嫉妒他们的才华,并不能做到 完全容人。 曹操是个生性多疑的人,这一点我们从他错杀 吕伯奢一家就可以看出。曹操与陈宫一连杀死八口, 在明知是错杀后,还将吕伯奢杀死。曹操便说出“宁 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在赤壁之 战中,周瑜就是把握住了曹操多疑的性格,使出了离 间计,才是曹操大败。曹军南下时,将士们不通水性, 在面对孙权以水为护的领土时,十分为难。蔡瑁和张 允的军队,深谙水性,被曹操委以重任,但他们原是 刘表的部下,投靠曹操后,曹操并没有给予他们充分 二人,也正因如此,导致水兵无良将,最终导致赤壁 之战大败。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 年)颁布《求贤令》, 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 仄陋, 唯才是举, 吾得而用之。 ” 建安十九年 (214 年)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
古代用人之道_三月风古代用人之道------要知人善用。
1、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2、诸葛亮的用人之道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3、刘邦的用人之道《史记高祖本纪》载,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4、刘备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
曹操的用人之道_易中天
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深知人才的重要,也很清楚自己的分量。
他知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有人帮忙。
他也知道,自己的背景、资历、地位、实力都不如别人。
他不是袁绍,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他不是孙权,有一份现成的基业;他甚至不如刘备,有一张可以炫耀的“名片”。
他的政治资本是最少的,因此需要大批人来帮助他,支持他,尤其是要争取名门贵族的合作,能帮忙最好,帮凶、帮腔,哪怕帮闲也行,有才的要,有名的要,徒有虚名的曹操的用人之道□易中天用人之道领导艺术也要,总之是多多益善。
曹操甚至不要求他们真有作用,能装点门面也行;也不要求他们真心实意地支持自己,只要不公开作对就好。
所以曹操迎奉天子迁都许县以后,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包括孔融之流。
这些人当然不是来帮助曹操的。
他们的说法是来为国家和皇帝效劳,但在曹操大权独揽的情况下,为皇帝效劳和为曹操效劳又有多少区别?至少,曹操这边也显得人才济济。
不过曹操更欣赏的还是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
曹操这个人是很有些平民意识和务实精神的。
他有一句名言:“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
”他并不看重虚名。
曹操甚至在婚姻问题上都是这个态度。
他的第二任夫人卞氏就出身娼家。
这在当时就不但是卑微,而且是卑贱了。
然而卞夫人出身虽差,人品却非常好,为人处世也很低调。
《三国志・后妃传》说,曹丕立为太子后,身边的人开玩笑要卞夫人请客。
卞夫人说:“我没把孩子教坏,就心满意足了。
”裴松之注引《魏书》说,曹操让她从缴获的珍宝中挑一两件首饰,她每次都挑中等的。
曹操问她为什么,她说,挑最好的是贪婪,挑最差的是虚伪,所以挑中等的。
这话实在,曹操也大为赞赏。
实际上,曹操在和丁夫人离异后,不顾门当户对的世俗观念,立卞氏为妻,恐怕就是因为务实。
的确,卞氏虽然出身卑贱,却兼备德才,那又为什么要另娶名门呢?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不像袁绍那样“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或者像某些人主张的那样“必廉士而后可用”。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摘要: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关键词:曹操;人才;领导;领导力;三国志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时候叫阿瞒,沛国郡人,原姓夏侯。
其父曹嵩自小是大宦官曹腾的义子,后把姓改成曹氏。
有人给曹操看相,预测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也”。
此话果然应验,在没落的汉朝乱世时期,曹操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奸雄而举世闻名。
三国争天下,乱世之时,他带领着无数人才纵横大陆,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术曹操建立的魏国在三国中最强盛的原因也在于他成功的用人方法。
蜀国的刘备、吴国的孙权虽都善于管理人事,但总体来讲曹操的用人术应该在他们两者之上。
他不仅讲义气、讲情谊,还会注重奖赏、保证官位稳定,给予相应的物质补偿,当时他就已经采用了现代管理技术。
人才纷纷云集到曹操低下并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他一直都在积极主动地争取人才。
曹操在55岁的时候,为了吸引人才颁布了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杨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能力比道德更重要的曹操的人才观。
实际上,曹操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中原而引起的官渡之大战。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强强对决的半决赛。
当时袁绍的参谋许攸向曹操投降,他的这一举动就成了决定成败去向的分岔口。
不管许攸拿出多好的计策袁绍都不听,于是许攸就拿着机密文书找到了曹操。
曹操的用人之道与管理思想
从刘邦的用人之道中,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在企业管理中,我们应 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充分挖掘每个员工的潜能和优势。其次,在团队建 设中,我们应该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每个员工都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 为整个团队做出贡献。最后,在人际关系中,我们应该注重沟通和协调,化解 矛盾和分歧,保持良好的合质,还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质和忠诚 度。他深知一个忠诚的员工,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和安全感,还能够为企 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种用人之道的不足之处在于,有时会因为过于注重忠诚 度而忽略了其他能力和素质。
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用人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因为他具备了优秀的领导能力、 人格魅力和沟通能力。他能够把不同的人集结在一起,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斗志, 使得整个团队更加凝聚和高效。同时,他也能够化解团队中的矛盾和分歧,协 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确保团队的稳定和发展。
张楚廷先生的高等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他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术的敬畏。他 强调“大学之精神”,即大学应该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 不仅体现在大学的组织管理上,更体现在大学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上。他认 为,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以追求真理、探索知识为己任,以培养具有独立思 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标。
其次,曹操重视团队建设,善于协调矛盾。他明白一个团结、协作的团队对于 事业成功的重要性,因此他提倡内部团结,注重化解矛盾。在曹操的团队中, 文臣武将之间虽然性格迥异、各有特色,但都能够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 强大的战斗力。
再者,曹操相信和发挥人才的能力和作用,不拘泥于细节。他善于发掘每个人 的优点和长处,根据他们的才能和特点安排合适的职位和任务。同时,曹操也 能够包容人才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发挥其潜力。这种用人之道的灵活性使得曹 操在战争和治理中具有更大的优势。
浅析曹操的用人之道散文
浅析曹操的用人之道散文浅析曹操的用人之道散文自古以来,世人对曹操褒贬不一。
但曹操确实有过人之处,他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特别高的成就,这是不可否认的。
在这里我主要想简单的探讨一下曹操的用人之道。
说曹操提拔乐进、李典于行伍,任用许褚于庶人,则过于陈旧。
不妨从曹操对三个人的态度与生杀任用上分析一番。
开门见山,这三个人分别是高顺,张辽,关羽。
在正式探讨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三位的“个人简历”:高顺:字伯平,吕布帐下中郎将。
史载高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好饮酒,所统率的部队精锐非常,号称“陷阵营”。
先后击败过夏侯惇、刘备等,屡进忠言于吕布,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
曹操下邳击破吕布后,高顺被曹操所杀。
张辽(169年-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
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
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
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
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
率先锋在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
濡须之战后,曹操任命张辽等守合肥。
张辽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在建安二十年(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打到了孙权的主帅旗下,令孙权闻风丧胆,吴军披靡溃败。
后以七千之众大破十万大军,差点活捉孙权。
经此一役,张辽威震江东,声名大噪,“张辽止啼”也成为民间流传的传奇典故。
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
张辽大病期间,孙权依旧对其非常忌惮。
黄初三年(222年),张辽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同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陈寿撰写三国志时,称他为“五子良将”之首。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后斩杀袁绍大将颜良文丑。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
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崇为“武圣”。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14.06 曹操的用人之道
14.6曹操的用人之道一、博大的胸怀,恢宠的气度“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箫琴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每读毛泽东同志的这诗,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代的曹操,扬鞭催战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对我国人民来说,那是太熟悉了。
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蜞怀日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
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谈曹操用人,当首先谈他的气度。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
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
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
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
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
聊聊三国那些事:曹操的用人之道吴双江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和战争频繁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锻炼了曹操,使其能发挥雄才大略,驰骋华夏,扫荡群雄,统一北方,居天下三分有其二,使他成为三国时期一方的霸主和出类拔萃的英雄。
曹操终能成大业,识人用人是其重要原因。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识拔人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
”曹操是三国中最善于从对立面去看问题的人。
所谓“大谋者小而大之,小谋者大而小之”,谋取天下做大事的人,即使最小的计谋也是大事;而只想做细琐小事的人,即使再大的计谋也是小事。
曹操深识欲统一大业,既需要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百姓的拥戴,更需要一大批俊杰竭诚相佐。
故操破山东黄巾军、领衮州牧之后,即“招贤纳士,卑礼厚币,四方求之”。
英雄豪杰自身就是能人,他要投奔的人必定要比他高明。
在三国的明主中,曹操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
他的不寻常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敢作敢为,敢于担当;二是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慧眼识人。
只有这样的主才能为众多人杰指明方向,带领大家百折不挠地前进。
继而部属才能由信而敬,由敬而忠。
如此一来,运用权术,就易如反掌了。
下面我们看一看曹操用的五大谋士到底是怎样的人才:荀彧(公元163-212年)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作为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yù)在战略上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
荀彧在献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荀攸(公元157-214年),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
荀彧之侄,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军师,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
曹操的用人智慧
曹操的用人智慧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纘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之超迈群伦,实堪玩味。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
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似没有实际内容,却道出了曹操不世出的政治谋略;;把人才问题看做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
而后来的许许多多事例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也正因为这样,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瑀、陈琳等,谋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贾诩、许攸、程昱等,武有徐晃、张郃、诸夏、诸曹等,而曹操正是靠这样一支队伍,战胜对手、“克成洪业”。
在这一高超的总体战略之下,曹操的用人智慧还有以下几点可说。
一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在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罗致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
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曹操的用人之道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曹操的用人之道一、教材分析本次教材内容为《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三英战吕布》中的第二篇课文《曹操的用人之道》。
课文主要讲述曹操在用人方面的才干和手段。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曹操在用人方面的才干和手段。
•掌握一些汉字及其读音、意义。
•学习一些生僻字的写法和用法。
•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热爱阅读和学习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的情感。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熟练掌握课文的内容。
•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的汉字和生僻字。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涵。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课文《曹操的用人之道》。
•多媒体设备。
•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视频,向学生展示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思考曹操的历史地位和其治国理政的成就。
2.预习(15分钟)请学生先看一遍课文,并回答一些问题,比如:•曹操是谁?他在中国历史中有什么地位?•课文的主题是什么?•课文讲了哪些曹操的用人之道?3.讲授(30分钟)课文讲解: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跟着课文朗读,同时学习曹操的用人之道。
重点讲解的内容包括:1.曹操的用人标准•曹操对能力的要求:曹操认为只有能力出众的人才能够有作为。
•曹操对人品的要求:曹操认为,能力再强,如果人品不好,也难以成事。
2.曹操的用人方法•善于选人:曹操善于观察细节,看重人的能力,善于培养骨干。
•善于任用:曹操善于加以锻炼,并且对任职者进行监督,使之充分发挥其才能。
•善于辅佐:曹操拥有多才多艺的谋士,他会把谋士们深化思维,给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并且完美的执行。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
浅谈曹操用人思想摘要:曹操,这位汉魏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堪称是三国时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善于用人的杰出大师,他的用人韬略机具代表性,他广求贤能,一改东汉以门第取人的传统,制定了“唯才是举”的方针,而且他注重人才的培养。
用人政策也灵活、多样,所以,通过一系列适宜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曹操聚集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关键词:唯才是举; 礼贤下士; 虚怀纳言; 不论亲疏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擅权,政治极端腐败,军阀混战,把广大劳动人民推到了死亡线上,结束混战,实现统一,成为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的迫切愿望。
在军阀混战中,曹操能够从一个地方的小军阀逐渐壮大,并最终打败袁绍、袁术等强大的割据势力并统一北方,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无疑就是曹操重视人才、善用人才。
一.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标准“唯才是举”是曹操用人思想的重大发展.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兵败赤壁,不仅长叹:“郭奉孝(嘉)在,不使孤至此。
”①出谋欠周,用兵不利,竟致前所未有的惨败。
这件事,使曹操再次感到人才的重要,所以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郭嘉。
同时,促使他又一次把广罗人才和奖励战功放到了重要地位,甚至把爵赏授受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
如在《爵封田畴令》中对于田畴屡不受爵说:“此成一人之高,甚违王典,失之多矣。
宜从表封,无久留吾过。
”②在曹操看来,该不该赐封和受不受封赏都不是个人问题。
该赐而未赐,此风若倡,有碍仕路,既不利于人才的罗致和使用,更不利于天下智力忠心于国事。
他及时表彰了南向用兵以来的一些功臣,如为张辽增邑、假节,表彰了他攻上天柱山,斩杀陈兰、梅成的功劳;存恤赤壁战中的死难吏士家室,发出了《存恤吏士家室令》,备尽存恤抚慰之意。
诸此,实际都是为其即将进行的大张旗鼓地招致人才作舆论和思想的准备。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曹操又发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蜀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间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曹操学习用人之道
最近各大电视台都在热播新版《三国》,评论好坏不一,我在网上在线看了下,感觉还不错,其中感触最深的要数对曹操这个人物的刻画上。
说起曹操,妇孺皆知,他被称为天下第一奸雄,说其奸,是因为他不但“挟天子以令诸侯”,更是在烽烟四起的三国时代狡诈无比,用尽一切手段谋取胜利;当然他还有雄才伟略,他睿智、行为大气、极具用人之道并拥有极度的野心。
这些都让他在诸侯割据的西汉末年及三国战乱时代,逐渐从一无所有到建立起占据三分之一天下的王国。
在这里,仅仅谈论一下,个人对他用人之道的一点浅见。
对于曹操的用人之道,也许很多人不管是观看《三国》电视剧还是书本中,都有非常深厚的印象。
三国时代是人才、英雄辈出的一个井喷时期,其中帅才、将才、谋士举不胜数,有人得意,有人失意。
而作为一个组织的统帅,曹操有一套属于自己特色的用人方法,初步的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求贤若渴。
首先曹操对于人才有着非常执着的认知,那就是“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从始至终都把招揽人才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甚至不惜一切手段,徐庶就是个例子,尽管徐庶终生都没有给曹操献过一谋一计;还有后来的关羽,尽管他知道关羽某一天将离他而去,但他仍然对关羽关照有加,抱着哪怕一丝丝希望。
第二、礼贤下士。
曹操用人几乎从来不会拿官威去压人,而是非常亲民,他经常会无意识地为自己的手下系鞋带,为他们拍打身上的
灰尘;再如赤脚相迎许攸,被一时传为佳话。
第三、知人善任。
对于这一点,个人认为是曹操用人之道中最为值得推崇的,曹操深知他手下哪些是将才、谋士,哪些是无用之人,同时他非常清楚这些人才的能力、个性、特点,适合做什么样的工作,所以他总会把正确的人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让其发挥所长,因此他手下的那些人才都非常称职,比如崔琰,他个人正值、清正廉明,曹操让他做选拔官员的工作,后来事实也证明,曹操的选择是对的。
第四、以奖励人。
曹操行为非常大气,他不跟手下争功劳,该是谁的功劳就是谁的功劳,从来都是论功行赏,不会在奖赏上打折扣,如果手下确确实实立了大功,那他的奖赏只会多而不会少,有时候甚至周全到连受赏之人都没有想到,因此曹操的手下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那些将士也愿意在战场上拼命。
第五、用人不疑。
在三国这样一个战乱的时候,人心极为浮躁,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也缺乏基本的信任。
曹操大营人才非常复杂,有他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亲信,也有西汉末年留在他身边的人才,还有投奔他的人,对于来投他的人才,都是以诚待之,不会管那个人以前做过对他有害的事情,他用宽容和诚信来换取手下人才的忠诚。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曹操的用人之道还有很多,譬如任人唯才、不拘小节等等,在此就不做过多的论述,这些用人之道即使是在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也是非常的适用。
众所周知,21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在现在这样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代将人才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带有极大地随机性,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老板与
人才双向选择的时代,在老板选择人才的同时,人才也在选择着老板,只要不违背法律原则,人才是非常自由的。
因此,作为老板或者管理者,该如何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赢得人才的心,让其心甘情愿贡献其才智?相信这是每一个老板或者管理者曾经或者现在正在考虑的问题。
其实仔细回想一下曹操的那些用人之道,即使已经习惯使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今天,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其价值。
试想一下,曹操并不懂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只是用他所认为正确的用人之道去网罗、管理人才,就协助他获得了三分之一的天下,建立了三国中的最强一国,如果现在的老板在管理企业的时候,能够用曹操的用人之道去管理人才,又何愁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建立起一个最强的企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