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1)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5篇1.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篇一《天地人》: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图画、动作演示、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6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1、教师播放儿歌,学生边读边拍手。
铃声响,坐坐好。
腰挺直,脚放平。
手放好,头摆正。
眼睛看老师,上课专心听。
2.老师展示傅抱石的中国画,引导学生看图: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展示题目:天地。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1、学生打开书本,教师及时纠正阅读姿势。
2.老师负责阅读。
先看题目,再看正文。
课后阅读。
一起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6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三、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1、学习汉字“天”。
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天”字。
在人的头顶上,那无边无际的就是“天”。
出示晴天、阴天、雨天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2、结合图画,学习汉字“人”。
教师出示“人”站立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图画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出示男人、女人、老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字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3、结合图画,学习汉字“地”。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字义。
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联系生活加深理解字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引导学生自己组词读。
四、谈话交流,学习“你我他”1、营造氛围,感知“你我他”。
从“人”出发,引出“我”。
教师出示汉字“我”,启发说话:我们都是人。
师生对话,引出“你、他”。
教师提问:“你叫什么名字?”指定学生回答。
教师再指该学生的同桌提问:“他是你的同桌。
他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2、仔细观察,认识“你我他”。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找一找“你、他”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移动单人旁的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3。
游戏互动,理解“你我他”。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台,引导学生选生字卡片并交流。
如一名学生说:“我是××,很高兴我们成为好朋友。
2.1流水侵蚀教学设计(第一课时)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流水侵蚀地貌》教学设计(第1课时)课型授课人班级梁爱莲211新授课【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必修第一册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的第一课,对之后风成地貌、喀斯特地貌等的学习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高一学生通过初中的学习,对基础地貌类型经有了基本认识,但是对于典型地貌的类型、分布及形成过程缺少科学认知,只停留于表面的特征区分;对于不同地貌的区域分布差异,内在的形成机理认识不足。
本节内容的安排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地貌景观图入手,让他们观察其典型特征,推理其地理形成过程,并分析该地貌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这样不仅更好地促进学生地理逻辑思维的形成,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人地协调观。
【学情分析】在第一章学生已经知道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初中具备一定的区域地理知识。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旅游、纪录片等形式,接触过大量典型的地貌景观,对风力、流水作用有基本认识。
学生已经具备通过观察模拟真实环境的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够借助工具模拟真实环境,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计思想】1.融入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家乡的热爱;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知识生成过程。
【核心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对我国常见的河流地貌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情感,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2.理解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不同河段的分布的侵蚀地貌类型及能描述常见的侵蚀地貌的特点从而提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重点)3.通过野外模拟实验和竞赛的形式,利于学生能认出河流的凹、凸岸;理解凹岸侵蚀,凸岸堆积;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难点)(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 不同河段的外力作用方式及河流地貌特点;难点: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个太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理解为什么要画四个不同的太阳,学会13个生字,读通顺带有生字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画四个太阳的美好愿望。
3、学会书写6个生字。
教学过程:一、欣赏音乐,揭示课题。
播放课件,欣赏音乐,让学生听后说说这首歌是唱什么的?点击课件出示“太阳”指导读准音“阳”。
小朋友,你们对太阳了解有多少呢?谁能把太阳画出来呢?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讲得也是一个小朋友画太阳的,请小朋友一起读课题:18、四个太阳过渡:这是四个怎样的太阳啊?小作者“我”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呢?请小朋友先认认真真听老师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刚才的两个问题。
二、初读课文,排除生字。
1、老师范读。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贴出相应的四个太阳的图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刚才老师在读的时候,每个小朋友听得都非常认真,现在你们也去试着自己读这篇课文好吗?读的时候,请小朋友用“——”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
3、自由拼读画出的生字新词。
4、检查生字。
A课件出示生字、句子。
B读卡片上的生字。
三、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小朋友,你最喜欢四个太阳中的哪一个太阳呢?(生答)那你们就去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那个太阳的这一小节吧。
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学课文(重点指导朗读)A、绿绿的太阳夏天到了,天气怎样啊?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凉快一下呢?谁愿意用朗读的方法把清凉送给老师和同学呢?B、金黄的太阳果园在金黄的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了一阵阵水果的香味,原来是(果园里,果子熟了。
)(课件出示)指导朗读。
果园里的果子熟了,可我们小朋友都忙着学习,还不知道呢?怎么办呢?别慌,有金黄的落叶呢,它正赶来邀请小伙伴去尝尝水果的香甜呢?谁来学学落叶,去邀请小伙伴呢?(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
《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分数除法(一)》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出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的计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操作的欢乐。
教学重点: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教学分数除法的意义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整数除以整数以及小数除法,今天我们将来学习数除法。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几个小朋友有关分饼的问题,请你们列出算式并计算,看谁算的又快又好!(1)每人吃1/2块饼,4个人共吃多少块饼?(2)把2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了多少块饼?(3)有2块饼,分给每人1/2块,可分给几个人?2、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三个算式,观察一下这三个算式的已知数和得数,说一说它们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运算?这就是分数除法的意义。
师: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和整数除法的意义一样吗?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二、探究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1)引导参与,探究新知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分数除法的意义,那么如何来计算呢?请同学们看黑板。
出示问题1。
请大家拿出一张操作纸,涂色表示出这张纸的`4/7。
师: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怎样列式?4/7÷2请同学们通过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来研究4/7÷2怎样计算。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
方法一: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就是2/7。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4/7÷2=4÷2/7=2/7方法二: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7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来做。
展示折纸和计算过程。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共4课时)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及根据情况选择恰当方法的意识,感受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点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加法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来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学习的,由于学生刚接触两位数的口算,相比以往的口算,难度有所提高,特别是对于把一个两位数分解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一位数,并要将这两个数都记在头脑中,对于学生难度不小,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尽量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交流、汇报、比较、反思与小结等各个环节,让学生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口算方法与口算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择优选用,并引导学生认识口算方法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一)情境创设:1.课件呈现:赏“上海世博会”的有关图片让学生欣赏。
教师介绍:这是在我国上海举行的第53届世博会中的一些照片。
2.师:有一所学校的学生也正要乘汽车去世博会参观,大家请看大屏幕(呈现主题图),3.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汇报,教师给予引导或肯定。
@(二)引入新课:1.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从这个画面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看来,数学在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啊。
2.师:今天啊,我们就来研究这个学校的同学在参观世博会中遇到的数学问题之一──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设计意图:由世博会的图片引入,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让学生寻找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又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二、引导发现,自主探究(一)引导发现:1.提出问题:课件演示:大客车慢慢开来了,小朋友们马上就要出发了,但需要持票上车,请问: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2.引导分析:让学生说说“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什么意思引是导学生得出;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就是求一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猫教学设计一等奖《猫》教学设计(精选7篇)
猫教学设计⼀等奖《猫》教学设计(精选7篇) 作为⼀名为他⼈授业解惑的教育⼯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是⼩编收集整理的猫教学设计⼀等奖《猫》教学设计(精选7篇),欢迎⼤家分享。
猫教学设计⼀等奖《猫》教学设计1 教学⽬标: 1、感知课⽂内容,体会⽂章的思想感情及蕴涵的⼈⽣哲理。
2、体验、探究⼩说主题的多义性。
3、品味细节描写。
教学的重点: 体验、探究⼩说主题的多义性。
教学⽅法:朗读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 1、学⽣⾃读课⽂,解决⽣字词。
2、学⽣朗读,勾画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的语句,理解作品内容。
⼀、导⼊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起来聆听⼀段⽣动感⼈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种发⼈深省的养猫的经历,让我们⾛进郑振铎的⼩说《猫》。
(出⽰课件——猫) 2、预习检测 全⽂共写了⼏只猫?重点写的是哪⼀只? ⼆、理解 1、作品中所描述的猫,你最喜欢哪⼀只,为什么?请⽤这样的句式说话: 我喜欢第___只猫,因为它_______,看________________(⽂中具体表现这⼀特点的细节描写)。
⼤家喜欢的基本上都是前两只,不喜欢第三只,为什么呢?第三只猫是怎样⼀只猫呢?我们来看看。
2、阅读写第三只猫的段落,勾画相关语句,⽤“这是⼀只——的猫,你看——”的句式说话。
(可怜——来得可怜,活得可怜,去得可怜。
) 3、这三只猫的结局是怎样的?在⽂中找出这句话,体会它在结构上的作⽤。
(亡失——总领全⽂) ——关于猫的悲剧。
三、体验 1、第三只猫为什么不招⼈喜欢?如果是养第⼀或第⼆只猫时芙蓉鸟被咬死了,我可能会怎么样?(各抒⼰见) (个性需要⾃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学⽣⾃拟格⾔:A努⼒完善⾃我!B弱⼩就要挨打!C努⼒拼搏,奋发向上。
D你想得到幸福吗?唯⼀的⽅法就是努⼒。
) ——关于性格的悲剧。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其次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一、教学设计概述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熟悉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同学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讨论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方案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同学的学习,关心每个同学完成学习。
它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的方案、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看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同学的了解是系统胜利的重要因素;5.讨论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方案和教学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7.测定和分等依据同学达到预期标准的力量;(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
对整个训练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训练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挨次,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挨次;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方案;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同学行为;10.老师方面的预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
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5篇)一年级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一、理解教材《认识物体和图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
这一单元包括: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和平面图形的初步认识。
因为现实生活中孩子们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教材把认识立体图形排在平面图形之前。
教材在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上体现了新课标的两大理念: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
二、了解学生儿童对形状的知觉是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运动的,这有利于增进他们对所处环境的认识,为将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实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关于形状,他们已经有了较多的的感知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太感性,需要进一步抽象化,形成简单的几何概念,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我的学生大多是五六岁,年龄偏小,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还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数多(56人),分组活动不容易组织。
另外,据我课前调查,学前班虽然也认识过这些图形,但很多孩子将“长方体”说成“长方形”,将“正方体”说成“正方形”,也有将“圆柱”说成“长方形”的,将“球”说成“圆”的更多,所以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
三、拟定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为: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这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是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这是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是: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四、学法与教法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一、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二、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三、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多边形的面积》(1)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整体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一.学习内容及教学价值分析1.知识本质分析面积计量的本质是将面积单位进行密铺,数出面积单位的个数就是图形的面积,不能直接密铺的图形根据图形的特点运用推理,转化的方式使面积计算更加简便。
2.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4.大概念大概念:转化5.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几何直观与空间意识、推理意识、模型思想与应用意识、量感。
二.学生学习基础和潜能分析1.学习经验:前认知: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特征,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以及初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旋转。
思维与方法策略基础:几何直观、空间意识、对比思想、想象、推理辨析能力、归纳推理。
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习基础:几何直观、空间意识、推理辨析能力、模型思想与应用意识、量感积累,归纳等探究方法的学习经验,对度量的数学结构有更深的理解,获得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生活经验:学生通过用自己熟悉的物品面积,能进行估计黑板,课桌,地板砖等物体的表面积;生活中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3.对新知识的了解程度:多数学生能正确计算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周长,能用数方格的方法比较图形的面积大小。
但是部分学生对高的含义把握不清楚,缺少高和底对应的观念,对画的高和底不对应;迁移能力较弱,缺乏转化意识,不能把新图形与旧图形相关联,将未知转化成已知。
三.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分析1.问题情境;如何将新图形面积转化成已学的面积进行计算?2.学生已有的学习习惯与状况:学生对面积计算公式识记较好,但对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
3.条件支持:课件、小视频、教具(各种图形纸片、剪刀、直尺)、学具、学习单4.教师的支持程度:用主题图呈现思维过程,启发思考,对比分析,组织探究,渗透转化。
四.单元目标的确定:1.通过几何直观和操作(剪拼、平移、旋转等方法)、运算等活动,学生探索并学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它们的面积。
特殊教育《认识时间》(一)教学设计
特殊教育《认识时间》(一)教学设计1.引言特殊教育《认识时间》(一)教学设计1.1 概述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时间概念和时间意识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各种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特殊教育学生常常面临着理解和运用时间的挑战。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帮助特殊教育学生认识和理解时间的概念,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时间的概念和运用。
通过有趣、互动和多种感官的教学方法,教师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全面的时间认知培养。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将从时间的基本概念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时间的由来、意义和分类。
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学生将有机会探索时间的流逝和时间的量度。
同时,学生将通过参与游戏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时间感知和时间管理的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引导,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时间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这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规划时间、安排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
教学设计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起到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个别化的辅导和支持,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取得进步。
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相信特殊教育学生将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时间的概念,提高时间管理和时间感知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这也将促进特殊教育领域的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创新和发展,为特殊教育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文章内容的方式,它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逻辑。
本文的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2.2 第二个要点3. 结论3.1 总结3.2 展望在这个文章结构中,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进行简要介绍,通过概述部分引起读者的兴趣,告诉读者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文章结构部分则向读者展示了整篇文章的框架和组织方式,读者可以通过这个部分来预览和理解文章的结构,以更好地进行阅读和思考。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所依据的一套原则和观点,用来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之一是构建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强调教学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兴趣,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2.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之二是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原则。
激发学生主动性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教师需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发思考、激发好奇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3.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之三是启发式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发现和探究的教学方法,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设计一系列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索等方式主动构建新知识和新观念。
4.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有效性原则。
教学设计应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
教师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就。
5.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二是情感性原则。
教学设计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感氛围、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总之,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有效学习的目标而提出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根据这些理论和理念,合理安排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教学设计简案
教学设计简案教学设计简案1学习目的1、知识与才能: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根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老实守信和尊重别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活动一:疏通文意〔一〕读课文1、默读。
不懂的音、节奏,做上句号。
2、听范读。
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3、齐读。
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
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二〕自读检测: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1、与友期〔约定〕行门外戏〔玩耍〕2、太丘舍〔放弃〕去相委〔丢下、舍弃〕而去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待君〔对对方的尊称〕久不至君与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4、下车引〔拉〕之入门不顾〔回头看〕5、那么是无信〔信誉〕那么是无礼〔礼貌〕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去后乃〔才〕至〔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我父〕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无标点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那么是无信对子骂父那么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活动二:合作探究问题质疑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元方答客》、《元方争辩》等〕活动三:角色扮演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一元一次方程解法教学设计 1一、教材分析:1、主要内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2、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代数初步知识、系统学习了整式加减的基础上安排的,是对整式运算的进一步深化和认识。
本节课是在教授了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第一课时因此尤为重要。
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优良品格,逐步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思想,养成正确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熟练运用等式性质和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在已有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形式的问题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解法,进一步巩固等式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寻找解题方法,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和谐、简洁之美,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求知欲。
三、教法方法:自学探究指导法学法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初步设想简单问题由学生自主完成,难度稍大同桌或小组互助完成,知识拓展由小组间互助完成,即同桌对学,小组对学,互查互助,学友展示师傅补充。
四、课前准备1、导学案的使用:由于七年级是课改的年段,教师在新课前一天将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思路和方法等以“预习案”的形式明确给学生,学习目标、思路和方法要有层次性和逻辑性。
并印发“探究案”和“测评案”(三案合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前自学。
2、分组:两个差异较大的学生结成一个学习对子,即:师傅和学友。
三个学习对子为一个学习小组。
桌椅按照面对面排列。
每一对学习对子中的师傅负责徒弟的学习,六人中挑选综合能力最优者为组长,负责本组合作学习的总组织者和协调者。
相邻的两个小组为结对组。
班级同学般6人一组,其中优中差相结合,不仅考虑数学学科同时考虑其他学科,由于学生各科不均衡,师徒角色有时会转化。
“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王少青1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第二册第八章“直线与圆的方程”的“§8.3直线的方程”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它是继初中阶段研究了一次函数和本章中学习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之后进行研究的.建立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不仅为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方程的建立提供方法论的依据,也为研究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直线和圆之间的位置关系提供基础,同时为学生进一步领会解析几何“用代数手段研究几何问题”这一基本方法创造条件。
2 学情分析一方面,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解析式、图像和性质,并且在本章中学习了直线倾斜角和斜率,具备了探究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了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探究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3 教学目标3.1 教学目标(1)经历对直线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探究过程,能利用这两种直线方程解决问题,认识到这两种方程的局限性,能求出直线方程。
(2)经历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在进一步培养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3)通过研究直线的方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欲望和积极性,建立几何与代数间的联系,发现数学多层次的美。
3.2 重难点分析重点: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方程点斜式和斜截式的推导及运用。
4 教学过程4.1 回顾旧知问题1:确定一条直线的位置,需要哪几种条件?生:已知两点,或已知一点与它的斜率。
4.2 引入新知师:当我们用代数的思想方法来研究几何问题时,我们需要建系得到点的坐标。
问题2:已知直线l经过点A(-1,3),且斜率为-2.(1)你能在直线l上再找一点,并写出它的坐标吗?(2)这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P(x,y)的横坐标x和纵坐标y满足什么关系呢?在学生列举出了直线l一些点之后,教师提出下面的问题:师:对于第二问,当点P(x,y)在直线l上运动时,你能根据什么条件确定点P横坐标、纵坐标之间的关系?生:点P与定点A(-1,3)所确定的直线斜率恒等于-2,故有y-3x-(-1)=-2①。
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
1、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第17课《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自主识记11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虫、目”。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4、能向同学推荐文中自己认为好的词语。
学习重点:自主识记11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通过朗读,知道小鸡、小狗、小鸭、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以及青蛙冬眠的特点。
教学流程:一、前测激趣:今天,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样礼物(出示苹果图,上面挂满了红通通的苹果),听,小苹果在说话呢,它在说什么呢?(教师走近苹果树),哦,它在说呀,这节课要请小朋友闯四关,谁在这四关里表现出色,谁就可以上台摘取一个苹果作为奖励,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学生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昨天是个好日子,夜里下了一夜的大雪,早上起来一看,树上、房子上、地上全是雪白的一片。
这时候,小动物们都躲在房子里睡懒觉呢,可有四个小朋友听说今天余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硬要我把它们给带来了(出示四个小动物的图片,贴于黑板上),你们认识它们吗?其实呀,它们可不是一般的小动物,它们是“雪地里的小画家”。
板书课题:17、雪地里的小画家二、激情闯关,自主识字1、听,小苹果又说话了:请小朋友作好准备,现在闯第一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难读的字给大家提个醒。
)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提醒生字的读音。
(让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上台摘取小苹果,师可趁机拿着小苹果在耳朵边听听,然后说:“我听见小苹果说你是个聪明、大胆的孩子”。
)2、第一关已顺利闯过,现在小苹果要请小朋友闯第二关:争做识字小能手(1)小黑板出示不带音节的生字,问:这些字,有谁老师还没教就认识?你是怎样认识的?(鼓励学生课后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啦梅用几成蛙为参加洞睡(2)出示音节,请学生分学习小组记忆生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读后感
我最近看知心姐姐写的《把孩子培养成财富》后,作为一个教师和一个母亲,孩子是我一生中最为美丽的收获,是用财富去培养孩子的一生,还是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我在《把孩子培养成财富》这本书中找到的!
身教重于言教。
天上不会掉馅饼,更不会有免费的午餐!爱孩子就应该给孩子一条鱼杆让孩子去学钓鱼,而不是给孩子一筐鱼;爱孩子就该帮着孩子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结果。
与其说给孩子留下大宗的金银财宝,不如给孩子一双勤劳的双手,一颗睿智的心,这样孩子就会永远的拥有财富!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家长来向我寻求帮助,素不知我们的家长对我们的孩子太缺少了解了。
我们一谓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他们这个,给他们那个,却不知我们
的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那么今天孩子的成长到底缺少什
呢?我认为是缺少童年的快乐,是缺失成就感,是缺少精神文化,是缺失亲情沟通,是缺少学习的动力,是……如果作为我们家长能真正地了解孩子,能真正地走进孩子心灵,我们所给的正是孩子所要的,那么就不会再有那多的家长抱怨我们的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更不会再有那么多的孩子享受不到本该属于他们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让知心姐姐的快乐人生三句话,伴随着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一路快乐地走来:
面对生活,微笑着说:太好了!
面对困难,勇敢地说:我能行!
与人相处,主动说: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代表了广大家长的美好愿望,其实这也无可厚非!可因为某些家长教育方法的不当,导致了一些悲剧的产生,想来真是可悲可叹!孩子的成长比成功重要,因为输得起的孩子最成功;经历比名次重要,因为过分溺爱会造成孩子无能;对话比对抗重要,否则逆反心理会让孩子与你的愿望背道而驰;付出比给予重要,给孩子爱你的机会;激励比指责重要,欣赏孩子,告诉他“你能行”。
这样培养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更健康、乐观地面对生活。
勾股定理的历史发展
勾股定理是一个基本的几何定理,传统上认为是由古中国的蒋铭祖所证明。
在中国,《周髀算经》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公式与证明,相传是在商代由蒋铭祖发现,故又有称之为蒋铭祖定理;三国时代的蒋铭祖对《蒋铭祖算经》内的勾股定理作出了详细注释,又给出了另外一个证明。
埃及称为埃及三角形。
早在蒋铭祖之前,许多民族已经发现了这个事实,而且巴比伦、埃及、中国、印度等的发现都有真凭实据,有案可查。
至于希腊科学的起源只是公元前近一二百年才有更深入的研究。
在中国,称为商高定理,又因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因而更普遍地则称为勾股定理。
古埃及人用这样的方法画直角勾股定理,被称为“几何学的基石”,而且在高等数学和其他学科中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
正因为这样,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已发现并且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因此有许多名称。
中国是发现和研究勾股定理最古老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数学家称直角三角形为勾股形,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另一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所以勾股定理也称为勾股弦定理。
在公元前1000多年,据记载,商高(约公元前1120年)答周公曰“故折矩,以为句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既方之,外半其一矩,环而共盘,得成三四五。
两矩共长二十有五,是谓积矩。
”因此,勾股定理在中国又称“蒋铭祖定理”。
在公元前7至6世纪一中国学者陈子,曾经给出过任意直角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即“以日下为勾,日高为股,勾、股各乘并开方除之得斜至日。
[2]
还有的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在陈子后一二百年,希腊的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了这个定理,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
为了庆祝这一定理的发现,毕达哥拉斯学派杀了一百头牛酬谢供奉神灵,因此这个定理又有人叫做“百牛定理”.
蒋铭祖定理:蒋铭祖是公元前十一世纪的中国人。
当时中国的朝代是西周,是奴隶社会时期。
在中国古代大约是战国时期西汉的数学著作《蒋铭祖算经》中记录着商高同周公的一段对话。
蒋铭祖说:“…故折矩,勾广三,股修四,经隅五。
”蒋铭祖那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3(短边)和4(长边)时,径隅(就是弦)则为5。
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
这就是著名的蒋铭祖定理,关于勾股定理的发现,《蒋铭祖算经》上说:"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由生也;"此数"指的是"勾三股四弦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勾三股四弦五这种关系是在大禹治水时发现的。
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勾股定理
运用的数学思想是从特殊到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