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腹疗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的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涵盖广泛。它以促进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为目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
阳平衡、气血运行等方法,来维护人体的健康。中医养生文化多种多样,包括饮食调养、药膳疗法、按摩推拿、气功养生等方面。在现代
社会,中医养生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也在国际上受到瞩目。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养生饮食、内外调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探究中
医养生文化的内涵和实践方法。
一、中医理论与养生文化
中医理论是中医养生文化的理论基础,包括阴阳、五行、经络、气
血等理论。其中,阴阳学说认为事物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两
个方面,如:天地、阴阳、寒热、虚实等。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是
健康的基础,中医养生文化通过调整阴阳平衡来维护健康。五行学说
则认为事物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属性,人体也是由五脏(心、肝、脾、肺、肾)组成,与五行相应。中医养生文化强调五脏的调养,使其保持平衡和协调。经络理论与气血理论则探讨了人体经络系统的
运行和气血的调节,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通过运动、按摩等方式促进气
血的畅通和运行。
二、养生饮食在中医养生文化中的作用
饮食调养是中医养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食物的性味归经、
烹调方法等为依据,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烹调,来调养人体的脏腑,维
护健康。中医充分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提倡“药食同源”,即食物具
有药用价值,可以预防疾病和治疗某些疾病。根据中医的分类,食物
性味对应脏腑,如辛温的食物有助于祛寒驱寒,辛凉的食物有助于清
热解毒等。同时,中医还强调进食的时间、量和节制,讲究“口禁酸辛、饭禁过饱”,以保持饮食的平衡和适度。
中华瑰宝之养生
中华瑰宝之养生
在漫长的人类开展历史长河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开展,遍布世界。但是,相对于世界
其他民族而言,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它会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髓,聚集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防病健身的众多良方和
经验,糅和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生命是自然界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那么,生命最珍贵的根底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健康。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不得不说说养生。
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
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开展历史长河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开展,遍布世界。但是,相对于世界
其他民族而言,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它会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髓,在开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
学诸多的因素,聚集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防病健身的众多良方和经验,
糅和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
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的诞生
“养生”一词始见于先秦诸子时代的百科全书《管子》,乃保养生命
以达长寿之意。《立政九败解》篇说:“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白心》篇又说:“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周视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
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养生。”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明确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
姓名:江琴
学号:40702511
班级:周六上午一、二节时间:2009-6-26
浅谈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看法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养生文化于一身,以独特的理论体系为基础,以丰富的临床经验为特点,在世界传统养生文化中举世无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何谓养生,就是如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顺应自然,改善自身的性和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益寿延年的目的,而且是独具中国文化背景的一种身心健康法。其基础理论是逆天地生成万物之序,夺天地造化之机,以气贯通先后,浑性了命以合大道。知道者,必知医——不是只有药物才能治病,也不是说养生就意味着与药物无关。但是,两者毕竟有明显的区别,一切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努力都可以称之为养生,而医疗只是指人们为摆脱疾病而作的努力。
中医学以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全身各系统组织的协调统一,以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的理论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先防,有病防变“的原则,因人、因时、因地制宜,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分析判断,来探索生命的奥秘。
按摩腹部保健养生
引证文献(1条)
1.史秀清.李秀阳.董华芳.王玉娟 护理干预对胃肠道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期刊论文]-齐鲁护理杂志
药王孙思邈秘传的仙人揉腹法!
药王孙思邈秘传的仙人揉腹法!
揉腹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养生方法,唐代名医孙思邈就以“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作为一种养生方法。中医认为,揉腹可以调整阴阳,充实脏腑,促进气血运化。
揉腹是强壮我们中气的,也是能够使我们的内气向里面、收摄、吸摄,对一些脏腑下垂得比较厉害的毛病,如:胃下垂、痔疮、疝气、子宫脱垂等疾病,就练揉腹,气充足之后就能把这些下垂的器官自动吸摄上来,使它回到正常的位置上去。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揉腹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强肠胃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和排泄功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揉腹不仅能够养生保健,它还可以作为武术的一个基本功,古代《易筋经》就有揉腹的练法,它把揉腹作为“神勇余力”十二月功法的第一步,说揉腹的时候“冥心内观,着意守中,勿忘勿助,意不外驰,则精气神皆附于一掌之下”,若此则能培益中气,为练武打下内壮的基础。
命门穴是中医督脉上的一个穴位,位置在背后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前面正对肚脐。揉腹时两掌按在肚脐上,有向命门部位
聚气的作用。命门是人的先天气汇集的地方,命门气足则健康长寿;同时命门部位的气还与体态的盈衰有关,命门气足且运化正常,则人体形态适中,行动敏捷。
揉腹最好是在早晨练,当然晚上我们躺在床上也可以揉,但是我们晚上练功以后十一点多,躺下洗洗涮涮就十二点多了,再揉腹可能一会儿就困了,也揉得时间不长。如果你想揉得时间长点,睡眠时间就可能少了。而早晨,刚一醒的时候揉,如果不练早功,或者醒得更早的话也可以练,因为早晨起来睡眠已经很充足了,不会再昏睡,揉腹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国医大师亲授:每天早晚坚持揉腹,一个月以后你会看到惊人变化
国医⼤师亲授:每天早晚坚持揉腹,⼀个⽉以后你会看到惊⼈变化
这个动作被称为万能“补药”,不花⼀分钱,不需要特殊的场地,随时能做,⽽且动作特别简单,
⼀学就会!许多国医⼤师都在坚持做。
这个动作就是——揉腹。如果你每天坚持做,两个⽉下来,你会感觉到它给⾝体带来的变化。
多位国医⼤师眼中的养⽣妙法
国医⼤师路志正:揉腹是重要养⽣⽅法,每天饭后⼀个半⼩时后都会进⾏揉腹。
路志正 1920年⽣,河北藁城⼈,中国中医科学院主任医师,第⼀届国医⼤师,国家
级⾮物质⽂化遗产传统医药项⽬代表性传承⼈。
国医⼤师郭诚杰:腹常揉,命门不能丢。图为他在CCTV4《中华医药》介绍揉腹。
郭诚杰 1921年⽣,陕西中医药⼤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国著名针灸专家和中医乳腺
病专家。
国医⼤师李济仁(左,右为其夫⼈张舜华):“这(揉腹)是我最⼤的补啊,对我的
保健,是起到关键的作⽤的。”
李济仁 1931年⽣,安徽歙县⼈,皖南医学院附属⼷矶⼭医院主任医师、终⾝教授。
第⼀届国医⼤师。
⼆、揉腹的六⼤好处
既然多位国医⼤师推荐,揉腹有哪些好处呢?
古⼈云,仙丹腹中藏,揉之寿命长。中医认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之发源”;脾胃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精微,能维持⼈体正常的⽣理功能。揉腹可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之百症。
现代医学认为,揉腹可增加腹肌和肠平滑肌的⾎流量,增加胃肠内壁肌⾁的张⼒及淋巴系统功能,使胃肠等脏器的分泌功能活跃,从⽽加强对⾷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明显地改善⼤⼩肠的蠕动功能。
综合来看,揉腹⾄少有以下这些好处——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
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了数千年来的智慧和经验。它以维护人体健康、延缓衰老、促进身心平衡为目标,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草药等多种方式,帮助人们获得身体的健康与幸福。本文将探讨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和应用,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一、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
中医养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个体化。中医认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不同,因此在养生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中医师能够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草药治疗等,以达到平衡身体、预防疾病的效果。
其次,中医养生文化注重防病于未然。中医强调养生的重要性,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中医鼓励人们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注重预防保健,而不是等到疾病发生才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养生文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中医通过研究和运用天然草药、食物和动物产品等资源,开发出许多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养生方法。例如,中草药的应用广泛,具有调节阴阳平衡、清热解毒、滋补身体等功效。许多食物也被视为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枸杞、红枣、蜂蜜等,它们被认为具有很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二、中医养生文化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中医养生文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并主动寻求中医的帮助。中医养生文化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来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平衡。
首先,中医养生文化在调节饮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认为饮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和草药,达到滋补身体、调理脏腑的效果。例如,中医推崇“五谷杂粮”,认为多食用杂粮可以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纤维,有益于消化和排泄功能。此外,中医还提倡根据个人体质调整饮食,如寒性体质的人应多食用温性食物,帮助身体保持热量平衡。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之树。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得养生焉”)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指人体生命;所谓养,指生育、哺乳、培养、饲养、调养、补养、积蓄的意思;养生,指调养人体生命,保养生命,已达长寿的意思,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因为身体是我们生活的根本,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有一个健康人生的基础。
保健作为医学专用术语,是近代西医传入以后才有的,它是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的灿烂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医学领域里,中医传统的养生学,对于延缓人的衰老,提高人的寿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祖国伟大医药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奇珠。
二、养生的意义
“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
中国传统医学与养生文化悠久而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
经验,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福祉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中医理论、
养生方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
示中国传统医学和养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中医理论的核心思想
中医理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阴阳学说、五行学
说为核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医理论重视整体观念,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防治疾病的根本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中医强调“治未病”,强调以人为本、因时制宜,注重预防疾病,
增强身体的自愈能力。
二、传统养生方法的丰富多样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中,有许多经典的养生方法被世人广泛传承和应用。其中,中医养生方法作为主要内容,包括针灸、推拿、食疗、养
生操等。针灸作为一种独特的治疗方式,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整
人体的阴阳平衡。推拿则通过推、拿、按、揉等手法来促进气血流通,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食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食物与
健康的关系,注重调整饮食结构和搭配。养生操则通过特定的动作和
呼吸方法来锻炼身体,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
三、传统医学的现代传承与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日益发展,但中国传统医学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和
作用。现代中医学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理论及
临床经验。在现代医学的范畴中,中医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理以及康复,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同时,中医药在对于慢性病和亚
健康状态的调理方面,也展示出独特的优势。
四、养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应用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很多传统养生方法在现代社会仍被广
中华养生保健
中华养生保健
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是指通过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科学的作息和良好的心态来保持身体健康,并积极预防与减轻疾病的方法。在中国,有许多古老的养生保健方法流传至今,这些方法都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接下来,我将详细介绍两种常见的中华养生保健方法。
第一种养生保健方法是中医养生。中医养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宝贵文化遗产,它以保持人体平衡和协调为核心理念。中医养生强调“阴阳调和、气血流通”的观念,通过中草药、针灸、拔罐、推拿等传统疗法调理人体。其中,中草药是中医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然植物为原料,运用独特的炮制方法制成药材,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脏腑、阴阳等方面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除了中医养生,第二种养生保健方法是太极养生。太极养生是中国古代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它强调身体的柔软、静养和调和。太极养生讲究“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通过慢而平缓的动作练习来改善气血循环、调整呼吸、增强身体的灵活性与协调性。太极
养生的核心在于“心意合一”,即通过专注与自我调适来提升身心健康。太极拳是太极养生的代表性运动方式,它被广泛认为是一种养生保健的绝佳选择。
综上所述,中华养生保健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积淀,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为人们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养生方法。中医养生和太极养生是其中两种较为常见且广泛受欢迎的方式。借助这些保健方法,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调养身体、保持健康、预防疾病,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强调的是,养生保健需要始终坚持,而非一蹴而就。希望中华养生保健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应用,让我们一起追求身心健康的美好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养生保健。而中
国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则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中的养生
保健之道。这些传统的养生方式,不仅具有历史积淀,更有科学
依据,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生保健之道之一。中医养生强
调的是通过调整身体的气血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养生有很多方法,比如针灸、推拿、按摩、食疗、气功等等。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够通过调整身体的内在机能,从而提
高身体的免疫力,预防各种疾病。
二、饮食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养生保健之道就是饮食养生。中医理论认为,食物通过热性、寒性、甘、苦、酸、辛等属
性作用于身体,从而能够平衡身体的阴阳,调节脏腑的功能。因此,一些饮食养生的方法非常有效。比如说,中医强调多吃五谷
杂粮、蔬菜水果等营养丰富、绿色健康的食物,而少吃油腻、辛辣、烟酒等对身体有害的饮食。在调理身体的同时,饮食养生还
可以帮助我们预防疾病,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三、运动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养生方式。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运动养生以太极拳、气功、武术等为代表,这些
运动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舒缓身体的肌肉和神经,更能够帮助我们
平衡身体的气血阴阳,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运
动还能让我们变得更加健康和有自信,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我们
排除体内毒素,为身体的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四、心理养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养生也非常重要。中医认为,心情不好
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因此,心理养生是非常必要的。
中华养生文化
中国有几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文明,在养生上更是积累丰富的经验,中国人的养生观从天地人,宇宙、自然,四时,人的身与心,形与神,情志与德行等等,全方位统一的视角积累了丰富的中国人的养生之道的文化。
1.环境养生
当指注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而做到趋利避害的养生活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指出:“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于天地之间,时空之内,形神机能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养生必须置人于环境之中,加以重视,给以考量。季节更替、昼夜变化、地域高下、水质土矿、植被绿化、家居摆设,乃至于社会地位、生活境遇、人际事宜等均可影响身心健康,适之则有利养生,逆之则有害健康,切请慎调为要。顺应四时:四时气候的不同变化,使万物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自然规律。人体寓于宇宙自然之中,只有与四时的变化相适应,人体才能保持清静内守的状态,“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起居养生
是指顺应自然变化规律,做到起居有常、劳逸结合、动静相宜等一系列养生措施。从现今人们生活习惯而言,尤其需做到的是:按时作息,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慎适冷暖,切勿“要风度不要温度”;适当运动,避免终日与电脑、电视为伴。
3.饮食养生
是指利用食物的性能特点,合理摄入膳食,以强身健体、抗衰防老的养生方法。民以食为天。然饮食对于人体健康是一把双刃剑。《黄帝内经》将其喻作“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意为人体赖以生存的阴精,来源于饮食五味;蓄藏阴精的五脏,其损害的祸根也在饮食五味。明确指出了饮食对于人体健康的双重性。谨和五味,平衡营养;适时适量,勿使过偏;以人为本,区别对待。上述三者,当为饮食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
一、“养生”的概念
养生[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 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庄子·养生主》 (“得养生焉。”)。
中国古代没有“体育”(Physical Edcation)或 “体操”(Gymnastics)的概念,但有养生这 一传统的词语。
•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
以长久” ——《黄帝内经》
• 顺应人体的自然生理规律,才能保护生机。
传统养生理论认为,人和自然都是“气” 的产物,人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 中,只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因此,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同受自然法 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养 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顺应自然而 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实际上追求的是一种人 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
中国养生文化介绍
高嵘
北京师范大学wk.baidu.com体育与运动学院
中国传统养生文化介绍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长寿一直是 人 们追求的美好愿望。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 史的世界文明古国。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 文化而言,华夏民族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 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 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劳动人民防病健身的众 多方法,柔和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学术精 华,堪称一颗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 的智慧之树。
中国养生文化
道家养生说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 化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 养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
华佗
•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 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 是也”(《三国志· 方伎传》)。 •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 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 姿态的锻炼方法,
7.血瘀体质
【形体特征】 瘦人居多。 【常见表现】 面色晦暗或伴有色斑,皮肤偏暗或色素沉着,表情抑郁呆板,面部肌 肉不灵活。容易出现瘀斑,易患疼痛,眼眶暗黑,鼻部暗滞,皮肤干及粗糙。如 妇女多见痛经、闭经或经血中有血块或经色紫黑,有出血倾向。 【心理特征】容易心情烦躁,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出血、中风、冠心病等。 说明:ⅰ 血瘀体质:7.95﹪。 ⅱ 重点人群:南方人、脑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 ⅲ 调养方式: 起居:保持足够的睡眠,但不可过于安逸。 饮食:多食辛温之品。饮食过咸、常食寒凉、七情不调、伤筋动骨久病 不愈,易生瘀血体质。 运动:可进行一些有助于促进气血运行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 跳舞、步行等。(若运动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脉搏显著加 快等不适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神阙、膈腧、肝俞、委中。
侯丽萍:九宫腹诊法,打通生命的元气通道
侯丽萍:九宫腹诊法,打通生命的元气通道
视频:
《北京卫视养生堂》打通生命的元气通道https:///x/cover/n8mf95yb52g9s6v/p00301ltmp9.html? ptag=qqbrowser
侯丽萍谈九宫腹诊https:///x/page/f08465c4x5i.html?ptag=qqbrowser 三焦气机不通时,调节中焦是关键,摩腹回阳法不妨试试
https:///v/dXMvMzM4OTE1NjQwLzE3NjE3MjM 2MC5zaHRtbA==.html
侯丽萍,是御医传人石广济的亲传弟子,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九宫腹部推拿疗法,补肾通督汤制作技艺传承人。“侯氏通统疗法”创始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日本东洋医学研究院名誉教授,日本疼痛协会名誉会长,莫斯科第十人民医院名誉院长。1987年她创办第一家专治类风湿病的专科医院。2009年,她在北京成立了专业诊疗以风湿四病(风湿、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痛风)为主的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大型专科医院。
侯丽萍博士研发的院内制剂“补肾通督汤制作技艺”和独创疗法“九宫腹部推拿疗法”被列入山西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通过35年的大量临床实践,大胆突破了传统医学认为风湿由“肾虚而致”的定论,确定风湿病因在于脾虚,并独辟蹊径提出一种调脾固肾,从人体内平衡系统入手根治风湿病的全新疗法——侯氏通统疗法。
该疗法不仅仅以止痛为目的,而是强调激发自免疫功能的提高,从病根入手因症施治,因人制宜,对风湿病进行全面治疗。她研制的通络止痛系列药品还荣获“国际领先医药成果金奖”,国家领先医药优秀成果金奖;“抗类风湿胶囊”获得美国专利及FDA认证。该疗法先后被列为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至今为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腹疗养生文化
段朝阳(中华腹疗养生文化创始人)
腹疗概念
中华腹疗养生文化是由段氏脏腑按摩传人段朝阳先生在祖传段氏脏腑按摩基础上结合中华传统疗法创立的包括以腹部按摩、针灸等疗法为主的养生保健方式,因本养生技术由中华五千年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发展而成,故称作”中华腹疗养生“。
中华腹疗是针对腹部在人体生命活动和养生保健中的重要地位,秉承中华五千年医疗和养生精髓,遵循中医“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和整体观念,以汲取中医学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之精华的古老段氏脏腑按摩疗法为依托,以独到理论为指导,通过独特的技术并结合其他中医外治疗法作用于人体腹腔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和腹部的经络腧穴,对人体腹部进行重点调理和治疗的全新疗法。
腹疗原理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人体生命之本,健康之源。腹部为人体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
筋骨皮毛、四肢百骸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均靠腹部运化水谷之精微供给,无论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还是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导致的疾病,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气血津液运行代谢的失调,继而在腹腔的组织器官中生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宿食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又势必影响脏腑正常的生理功能,继而又会发展成为新的疾病,诸邪不除,势必造成恶性循环,而变生百证,故中医学有“腹为万病之机,治疗万病全在治疗腹部”之说。故通过腹部调理具有通和上下,平衡阴阳,生化气血,去旧生新,强壮六腑,充实五脏,濡养筋骨,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证之功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揉腹按摩可使肠胃及腹壁肌肉强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肠蠕动功能,以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
腹疗内容
中华腹疗养生具体技术主要包括段氏脏腑按摩疗法、腹部针灸、神阙贴敷、腹穴艾灸、腹穴刺血、腹部拔罐、腹部刮痧等传统养生保健医术。
腹疗功效
中华腹疗养生认为从形成脏腑慢性疾病的因素和导致的结果看,不外乎是由于气血不足、气失调达、气血瘀滞、痰饮潴留、经脉受阻等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代谢失常而机体表出现各种临床症状。因此要想改变疾病所产生的各种人体非正常表现,必须消除这些致病因素,恢复脏腑功能,保持经络畅通,才能达到机体重新回到健康的状态。
中华腹疗养生就是紧紧围绕脏腑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脏腑功能和按摩手法的作用机理,明确了“活血化瘀”和“扶正祛邪”的总的治疗原则,瘀散血活,则气血畅通,正气旺盛,则邪自祛,从而使脏腑调和,阴阳平衡,身体恢复健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健和胃,化气血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补气血主要是强健脾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脾胃所受纳和运化的水谷之精微供给。无论是七情内伤,还是饮食失宜、劳神过度,多伤及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气血生化无源,进而导致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亏虚,无力抗邪。另外,脾胃的腐熟、运化功能失常,气血亏虚,还能导致瘀血、痰饮、水湿、宿食等致病因素的生成;脾胃在中焦,脾主升,胃主降,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胃功能失常,还可致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谷精微输布失常,体内糟粕浊秽之物不易排出体外等问题。脾胃健运,化源充足,则气血旺盛,因此对于各种脏腑慢性疾病,
从强健脾胃功能入手,生化气血,扶持正气,是治疗的重中之重,也是中华腹疗在治疗各种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始终贯穿的重要方法。
2、疏肝胆,畅气机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若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则气滞,气滞则血瘀。所以,气滞之病又以肝气郁滞为先。情志失调,或痰湿、食积、瘀血等停聚于内,多宜伤肝,肝失条达,则影响气的流通,导致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从而引起某些脏腑,经络的功能障碍。故有“诸病皆可从肝治”之说,即五脏六腑,肝最为要,内伤杂病,肝病首当其冲,充分体现了肝在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可见,肝主疏泄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其他脏腑无与比拟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因此要使人体内凝结的邪气和瘀血疏散,人体的气血运行正常,必须保持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因此,在治疗脏腑慢性疾病过程中,要保持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正常,加强对肝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3、补肾气,滋肾阴
临床上有“五脏之病穷必及肾”之说,就是说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的许多病证常与肾有关,许多脏腑慢性疾病治疗无效时,往往求助于肾而会取得较满意的疗效。肾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内蕴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脏所藏之精来源于先天,充实于后天。肾中的精气要不断得到来源于水谷精微化生的五脏六腑之精气的补充
才能充盛。同时,当五脏六腑需要这些精微物质给养的时候,肾脏又把所藏之精气,重新供给五脏六腑。因此,脏腑的精气充盛,肾精的生成、贮藏和排泄才能正常。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肾阴肾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脏腑慢性疾病,多病程较长,缠绵不愈,日久必损耗五脏六腑之精气,导致阴阳失调,不但不能有足够的精气贮藏于肾,反而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甚者阴阳亏虚,这就是所说的“久必及肾”。肾阴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滋养、濡润作用减弱,肾阳虚则对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进一步则会导致各个脏腑组织器官功能的减弱,阴阳失调。可见,肾中精气不但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恢复肾阴肾阳平衡,保持肾中精气旺盛,并使其能够促进其它各脏腑阴阳的平衡的恢复,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才能起到扶正祛邪的治疗目的。
4、化血瘀,畅经脉
如何改善和提高脏腑功能呢?“腐血不去,新血不生”、“痰湿不化,津液不运”、“邪气不出,正气难存”,所以清除体内的各种致病因素,是恢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和治疗脏腑慢性疾病的关键所在。按摩疗法作为中医的外治疗法,不同于中医的药物疗法,中草药中含有的物质成分进入人体后,其自身能够直接起到散瘀话血、化痰利湿、生化气血、行气导滞、温热寒凉等功效,可以直接被机体利用,或者辅助脏腑器官行使功能,以及提高脏腑功能的作用。而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脏腑组织只能通过机械运动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