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5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五(含解析)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讲解含答案第五章传记阅读高考对人物传记的考查,旨在落实以德树人的宗旨。
传记中的人物都是一些有思想、有品德、有成就的行业楷模、时代精神,他们值得考生学习,能够引导考生积极向上。
这就是近几年全国卷一直考传记的主要原因所在。
但高考又要照顾考查的全面性,所考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017年《考试大纲》将新闻移到了传记前面,并且2017年3套全国卷没有考查传记,这给广大考生释放了一个较强的备考信号——高考对实用类文本的考查,由原来“传记”的“一马当先”变为“新闻”和“传记”的“并驾齐驱”。
第一节 明确文体特征 探知阅读规律(对应学生用书P 74)一、定义和类型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前者是本人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
2.从创作方法看,传记可分为史实性传记和传记文学。
前者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主,用语比较平实;后者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3.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传记记叙与评论各占一半,即评传。
4.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可分为大传和小传。
二、传记文体的基本特征1.真实性真实是传记的生命。
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特点、活动范围等。
2.文学性传记具有文学性。
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三、几种传记文学的特点1.自传自传是记述自己生平事迹的文章。
自传可繁可简,长篇自传可以包容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自己当时的思想状态、所作所为等。
短的自传则可将重点放在自己的思想与行为上,甚至可以只选自己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来写。
自传的内容大多根据自己工作的性质来确定。
如革命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的革命经历;作家的自传,主要记述自己创作的过程和经验。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2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二(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二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房玄龄,生而为宰相水鹿初唐的天空,星光灿烂。
在后人看来,这些光芒属于魏征、王珪、尉迟敬德、李世勣……一个个激情张扬的人。
他们思考、磋商、争辩,挺直了脊梁建功立业,做人成事。
然而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问题是:这么多个性鲜明的人,最容易骄傲不服气,碰撞成灾难性的内斗和党争。
他们太需要一个没有个性、没有激情的人,来做稳压器。
这个人,就是房玄龄。
他总是笑眯眯地洞明世事,又总是不吭声地隐忍委屈。
皇亲李神通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攻击过他,“第一宠将”尉迟敬德也攻击过他,眼看都要变成朝里的“出气筒”了,可他还是和没事人一样。
他简直天生是给李世民做宰相的。
有一次房玄龄得了重病,一个口齿轻佻的小官吏开玩笑道:“宰相小病去探访有好处,如果病得快要死了,去探访也就没什么用了。
”有人将这话挑唆到房玄龄那里,房玄龄对此的反应是——见到那个随众来探访自己的小官吏时,笑着调侃一句:“你都肯来看我,那我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啊……”房玄龄还是出名的“怕皇帝”者。
急躁任性的李世民,也和大臣们一样,经常拿房玄龄当“出气筒”,越用越顺手。
房玄龄照例不争辩、不顶撞,逆来顺受,道歉了事。
有人因此讥讽老房“没骨气”,尤其是他身边还有傲骨铮铮的魏征作对比。
其实房玄龄心里很明白,李世民是个多么骄傲的人,成天被魏征骂来骂去又不能还嘴,难免心理不平衡。
那我老房做做自我牺牲吧,皇帝把气撒在我身上,总比他攒多了委屈以致决策失常要好。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心照不宣的表演:皇帝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发雷霆痛骂宰相,剥官落爵叫他回家待罪。
房玄龄也就乖乖回家,平静地告诉家人“把房子打扫打扫,待会儿皇帝要过来接我回去”。
而李世民果真就来接了,两人携手上车回宫,谁都不多说什么,好像发脾气那一幕从来就没发生过。
那些君臣的脾气,终于在性情温和、通达睿智的房玄龄手里,揉捏成方向一致、和衷共济的“合力”了。
但“老好人”房玄龄的本事绝不止于此,他有着令人惊叹的办事效率和实干能力。
2017全国卷Ⅲ高考押轴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
2017全国卷Ⅲ高考押轴卷语文Word版含解析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得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XX页,七个大题,满分161分,考试时间为1分钟。
请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一、单选题(共10分)评卷人得分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4分)A. 京剧梅派传人台湾表演艺术家魏海敏先生说,传承梅派艺术的同时,也要传承梅派创新的精神,京剧的发展不可固步自封。
B. 社会舆论对名人有求全责备心理,是因为名人常常充当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有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C. 老刘兴趣广泛,喜欢棋牌运动,擅长打篮球,能欣赏通俗流行歌曲,对庄重恢宏的交响乐也甘之如饴。
D. 齐白石先生始终以一颗纯真的心,沉浸在艺术的体验之中,他笔下的青虾、鲇鱼、斗鸡、蟋蟀等都栩栩如生,如跃纸上。
E. 当前的网络直播市场给人的一个直观感受就是鱼龙混杂,一方面直播平台中教唆犯罪等违法违规内容并不少见,另一方面侵权问题也屡屡被诟病。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3分)A. 公务员上班时间上网娱乐、聊天,影响了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主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B.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过节绝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乐,而是在追求一种闲适和愉悦,是一种传统的精神延续。
C. 通过缩减私人汽车数量,减少家庭用煤炉做饭次数,禁止秋后农民在田里烧秸秆,使我们的空气污染指数降低,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生活质量。
D. 我国“全国二孩”政策已经开始实施,但公众的生育意愿是否能跟上政策步伐却仍是个问题:在较高的抚养成本面前,不少育龄夫妇打起了“退堂鼓”。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人脑一旦生锈,①有童话般的电脑问世,②无法写出好的作品来。
③先进的电脑,也接受人脑的信号制约;人脑④停滞不前,作为一个作家来说,⑤意味艺术生命整体的枯竭与消亡——⑥你还活着,你还戴着作家这顶桂冠。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四(含解析)
专题17.4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四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
1911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烟酒。
”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
1915年7月31日,他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
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P.W.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21年,哈佛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
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
叶企孙从事的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
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
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3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三(含解析)
专题1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然天成汪曾祺李辉认识汪曾祺先生很早,应该是30年前我刚到北京工作后不久。
我保存有他的一份手稿,《<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好文章》,大约写于1986年,算算也有26年了。
当时,我在《北京晚报》编辑副刊,发表了一位老中医耿鉴庭先生的文章《朱光潜先生二三事》,汪曾祺读后,极为欣赏,很快给我寄来他的读后感。
一见手稿,爱不释手。
他写得讲究,清新、淡雅,如山溪自然天成,潺潺流淌,携两岸野草山花芬芳气息,少有烟火味。
文字略有修改,却处理得干净利落,丝毫不减文稿整体美感。
因标题字数太多,记得发表前,与之商量,他同意改为“一篇好文章”。
为何对一篇界外人士的文章如此关注,极力推荐?应是在他看来,其文体现了他所推崇的文学观。
汪曾祺作文,历来追求自然天成的境界,不张扬恣意,不故作姿态。
他在《一篇好文章》中这样说:“这篇文章的好处是没有作家气。
耿先生写得很自然,很亲切,不矜持作态。
耿先生没有想在文章中表现自己(青年作家往往竭力想在作品里表现自己的个性,使人读了不大舒服),但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耿先生的人品,谦虚、富人情,而有修养。
”富人情,有修养,这其实是汪曾祺从恩师沈从文那里承继的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为人之道、作文之道。
在沈从文与汪曾祺的作品中,我们读得出文人气息的恬淡、悠远境界。
这一境界,其实并非故作高深,而是基于信奉一种艺术需要节制的文学观。
汪曾祺说:“有感情而不外露,乃真有感情。
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好处是完全没有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即没有那么多感情却装得很有感情。
”在这一点上,汪曾祺可说是当年“京派文人”最好的传人。
尤其是在“文革”之后,因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等剧的创作,他经历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波折,对从事文学创作之初的体验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重新回归自己所推崇的艺术本真,在适应寂寞、享受恬淡之中,走进了最后的创作高峰。
后来,我与汪曾祺的来往就多了。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专题精练一、(2017·河南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12分)冰心的文学之路阎纯德①1919年,摧枯拉朽的暴风骤雨洗刷着中国的河山,造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冰心,就是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在“五四”新文学运动中产生的第一批现代作家之一。
女作家中同期的如庐隐、冯沅君和苏雪林虽曾有与冰心齐名之誉,但终没有她那样的名气,稍晚一些的凌叔华、沉樱、白薇、陈学昭等人也不能相比。
②1918年秋,她从贝满女中毕业后即考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学习。
冰心说:“我是从入了正式的学校起,就选了医生这个职业,主要的原因是我的母亲体弱多病,我和医生接触较多。
后来请到了西医,我就更感兴趣了,他用的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我觉得这些器械是很科学的,而我的母亲偏偏对听胸、听背等诊病方法,很不习惯,那时的女医生又极少,我就决定长大了要学医,好为我母亲看病。
”冰心的父亲也鼓励她说:“‘东亚病夫’的中国,是很需要良医的,你就学医吧!”冰心从小立志学医,所以尽管爱好文学,但对于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生物以至于天文、地质等科都特别用功,她都争取学好考好。
③冰心在协和女子大学预科一年级时,正是“五四”运动爆发的那年。
后来女大并入燕京大学,称燕大女校。
“五四”运动的第二天,冰心就被女校的学生会叫来当文书,投入爱国运动的行列。
同时又被选为北京女学界联合会的宣传股的成员。
白天,她跟着当代表的大姐姐们上街宣传,去大会旁听,募捐,晚上就写反帝反封建的各种文章。
群众游行示威、演说、火烧赵家楼……使这位刚跨入青年行列的文静女子感奋不已。
冰心说:“从写宣传文章,发表宣传文章开始,这奔腾澎湃的划时代的中国青年爱国运动,文化革新运动,这个强烈的时代思潮,把我卷出了狭小的家庭和教会学校的门槛,使我由模糊而慢慢地看出了在我周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里的种种问题。
这里面有血,有泪,有凌辱和呻吟,有压迫和呼喊……都会引起我的许多感喟。
【大学】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5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五含解析
【关键字】大学专题17.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陈忠实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
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完整word版)2017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训练题(一):梁启超面面观梁启超很欣赏孔子所说的“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并以此自励,大智、大仁、大勇的梁启超为后人铭记。
在近现代学术史上,梁启超的成就和影响都非常大。
他留下了1400多万字的著述,在33年著述生涯中平均每年要写40多万字,他撰写《陶渊明年谱》三日而成,他用一昼夜完成《戴东原先生传》,他最有名的著作《清代学术概论》,本是为别人作序,结果一发而不可收,用15天写成一本6万字的著作……而这一切都是在他自戊戌以后的政治运动无不参与的情况下完成的!梁启超的治学领域及其广泛,他的著作设计哲学、史学、文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
在学术研究上,他不动手则已,一动手便有极大的格局放在那里,不管能否成功。
他喜于将某一件事物、某一国学术做一个通盘的打算,进行大规模的研究,永不肯安于小就,做一种狭窄专门的精密工作。
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把敢于进取冒险作为新国民应具备的品德之一,他一生至少有三次冒险,尤以1916年只身劝广东都督龙济光反袁护国最为惊险--此前梁启超好友汤觉顿前往劝说摇摆不定的龙济光时,竞被龙济光的部下开枪打死。
梁启超强压悲愤,冒险出马,与龙济光苦口婆心地谈了十几个钟头,龙济光当时表示心悦诚服,随后龙济光把他手下的军官聚集起来给梁启超开欢迎会,这帮军官个个拖枪带刀,一开始还客客气气,酒过三巡,凶相毕露。
梁启超一看耐心说服已无可能,索性豁出去了,对龙济光吼道:“我单人独马,手无寸铁,跑到你千军万马里头,我本来不打算带命回去。
我一来为中华民国前途求你们帮忙,二来也因为我是广东人,不愿意广东糜烂,所以我拼着一条命来换广州城里几十万人的安宁,来争全国四万人的人格。
既已到这里,自然是随你们的便,要怎样就怎样!”梁启超滔滔不绝地演说一个多钟头,声音之大就像打雷,一面说一面不停地拍桌子,把桌子上的玻璃杯震得叮当作响,一时举座皆惊,左右皆靡。
梁启超这一吼,不仅救了自己一命,也逼着龙济光宣布独立。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1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一(含解析)
专题17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叶嘉莹:一生与诗词相恋近日,92岁高龄的叶嘉莹在“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礼中获颁2015-2016年度“终身成就奖”。
此前数十年间,她身挟满腹诗书,走遍中国台湾以及美国、加拿大……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播,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
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
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
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
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
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他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
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
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
”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①”。
如果顾随泉下有知,最高兴的肯定是叶嘉莹果然如他所期望那般做到了“别有开发”和“能自建树”。
师徒二人在诗词世界里研读的轨迹,也有相似之处。
顾随是受蔡元培之命学习西洋文学,得益匪浅;而叶嘉莹则在机缘巧合下,前往北美访问交流,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文学理论。
叶嘉莹发现,西方文学理论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便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这种将中西理论融合的研究策略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
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
2017高考实用文本阅读之传记阅读
专题四
一 二 三 误区规避
第二板块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
考点二 考点三 典例 考点四
考点一 尖子生错题本
-16-
方法点拨
典例(2013· 课标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 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 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担任中央信托 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欣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 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 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5月,陈纳德来到上 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在上海,陈纳德受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 美龄的接见。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终于在中国了。希望能在这里 为正在争取民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民效劳。”
专题四
一 二 三 误区规避
第二板块
从答题角度寻求突破方法
考点二 考点三 典例 考点四
考点一 尖子生错题本
-17-
方法点拨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纳德听到消息, 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他认 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 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此后,陈纳德在芷 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 作战战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 了用武之地。同时,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警报系统, 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 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 空队。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9-2020年全国通用2017版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考前三个月第五章实用类文本阅读题型攻略二传主成就取得品质形
③张伯驹的老朋友孙曜东回忆,虽然拥有偌大一份家业,但张 生活上朴素得令人难以置信,“不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穿丝 从不穿得西装革履,长年一袭长衫,而且饮食非常随便,有个大葱 就认为是上好的菜肴了。他对汽车的要求是,只要有四个车轮而且 行了,丝毫不讲派头”。
(选自“360百科·张伯
[考生现场答案]
[年份] 2016年全国甲 [篇目]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试题] 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请结合材料 分析。
[参考答案] 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 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 重人文修养。
[考生现场答案]
1.张伯驹为何能成功收藏《游春图》《平复帖》等文物珍品?请结合 简要分析。 答案 (1)他出身官宦家庭,有偌大一份家业,经济条件相对优裕。 (2)他爱好书法鉴藏,又有爱国精神,从而甘愿为收藏做出巨大牺牲 (3)夫人理解并大力支持,不惜变卖自己心爱的首饰。
2.张伯驹于1956年将自己珍藏的文物捐献给国家,既有现实因素,又 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答案 (1)现实因素:国家提倡个人购买公债,夫妻合议与其以出售 所得钱款认购公债,不如将收藏直接捐献国家。 (2)思想基础:当年收藏书画珍品,就有为国保存的动机;他们清醒 识到个人收藏的局限性。
即时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生在河南巩县,家贫如洗,只有半亩薄田 亲张凤仙是民间艺人。九岁那年,香玉去密县土煤窑小窝班学练武 一年后,一家人开始走村串乡跑高台,香玉边演边学垫戏。后来张 去郑州投奔了周海水的太乙班。香玉在戏班先当丫鬟,跑龙套,渐 演起重要角色。 1936年元月,太乙班走进开封,演出在醒豫舞台。初来开封, 的香玉,只能演垫戏。第一场垫戏名叫“曹庄杀妻”,常香玉主演好吃 对母不孝的妻子焦氏,是个彩旦角色。香玉演得幽默活泼,生动
高考语文冲刺大二轮专题复习习题:专题五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5b含解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功鑫:愿为华夏之美接力许旸1972年大学毕业后,周功鑫从秘书室干起,当了16年展览组组长,直到2008年起担任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在则是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在沪间隙,周功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她上海朋友的家中,周功鑫端起茶盘上的瓷器茶壶,慢悠悠地发问:“你看到了什么?一般人第一眼看出瓷器颜色、大小,是否典雅好看;但如果这是展品,我就会动脑筋,让瓷壶背后的细节立体留存于观众脑中……这样人们来一趟台北故宫,就不止于走马观花,或仅仅为了看一眼‘翠玉白菜’。
”在周功鑫看来,策划文物、艺术品展览,考验的其实是博物馆人对宝物历史脉络、美学积淀的驾驭功力。
她擅长的一招,便是呈现同一时间轴下中外艺术精华共展。
“就像音乐有层次、复调,文学有比较文学领域,展览也可以在平行或垂直结构上动心思,但这需要策展人至少对两类文明都熟稔在心。
我也是慢慢体会到个中奥妙。
”时间拨回2011年“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两位中法君主“相遇”台北故宫,两大文明跨越千山万水,激荡起绵延至今的涟漪。
展览现场,法国仿制的白瓷中国男女像,呈现了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憧憬与想象……而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建造的特里亚农瓷屋,成为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国的象征。
一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中法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拥有40余年博物馆界经验,周功鑫觉得,一间博物馆的潜力不可估量,如何释放它所蕴藏的文明能量,仍有很大空间去开掘,这也考验着博物馆人梳理展品的本事。
就拿雍正大展为例,不少观众看后“连历史观都改变了”——原来雍正皇帝并非野史中传说的那么粗鄙残忍,至少他在艺术风格上尤为细腻考究。
“展出的奏折里,雍正指导工人怎么把玛瑙杯打磨得更加圆润。
这就是让文物来说话,告诉观众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功鑫判断,博物馆将成为大众学习休闲的最佳公共场所之一。
话说走上博物馆人这条路,并非外界看来这般顺风顺水。
周功鑫出身医学世家,身为家中老大,父亲对长女寄予厚望,承接衣钵学医,是父亲没说出口但谁都看得出的强烈愿望。
2017语文复习课件1: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技巧类题目(附习题)
[参考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
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
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
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
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 2 分)
2.本文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6 分) [满分解构]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组材”已经明确本题属于“传记组材技巧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③我问同行的一个记者:“你知道改造北京旧城,使其具 有现代城市雏形的第一人是谁?”“梁思成?”她答道。
④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却并不让人意外。随着北京旧城改 造不断进入媒体视野,梁思成等一批建筑学家已被大众熟知。 但少有人知晓的是,从1915年起,北京已开始有计划地进行市 政工程建设,正阳门箭楼、东西长安街、南北长街与南北池 街,都是在时任内务部总长朱启钤的主持之下改造与打通的。
2.组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 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 (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 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需浓墨重彩地 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 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②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分写部分又运用了并列 式。(每点3分)
题型二 赏析映衬(正衬、反衬)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 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 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定考题指向——审清设问,知考什么
题干示例
审读判别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绝密冲刺卷语文试
绝密冲刺卷--语文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六(含解析)
专题17.6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肖培根院士:根植华夏绿药觅踪汤国星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高考语文专题冲刺 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八(含解析)(2021年最新整理)
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八(含解析)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八(含解析))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冲刺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八(含解析)的全部内容。
专题17.8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八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李叔同早年的艺术追求1904年,24岁的李叔同参加了沪学会,沪学会里有“乐歌课",教授西方现代乐理及西洋作曲法。
李叔同天资聪颖,很多时间内学会了作曲。
他以民间的《老八板》为乐调,创作了一首乐歌《祖国歌》:“上下数千年,一脉延,文明莫与肩。
纵横数万里,膏腴地,独享天然利。
国是世界最古国,民是亚洲大国民。
呜呼,大国民!呜呼,唯我大国民!幸生珍世界,琳琅十倍增声价。
我将骑狮越昆仑,驾鹤飞渡太平洋,谁与我仗剑挥刀?呜呼,大国民!谁与我鼓吹庆升平!"《祖国歌》词曲豪迈,极富感染力,经沪学会首唱,很快唱红全国。
李叔同首次展现他的音乐才能,便一举成为闻名全国的乐歌作者。
1906年9月李叔同考入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期间,他还在东京音乐学校兼修音乐理论与钢琴课.他在自己创办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的序言中写道:“盖琢磨道德,促社会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
”《音乐小杂志》的扉页,是李叔同的木炭画《贝多芬像》,这是中国人绘制的第一幅贝多芬像.李叔同留学日本五年,成就斐然,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与同学曾延年一起创立中国最早的话剧社—-春柳社,演出《茶花女》《黑奴吁天录》等,开中国话剧之先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
12/9/2021
•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9/2021
• [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 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 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 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 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 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12/9/2021
•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 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接,确定 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①,然后分析得知本题主 要涉及艺术水平、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地位,筛选后整 合信息,分条作答。
12/9/2021
•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 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 《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 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 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 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 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 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 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备战2017高考语文(精讲 精练 精析)专题15传记类文本阅读试题(含解析)
专题15 传记类文本阅读【2017年高考命题预测】一、2016年高考考查特点:1.在实用类文本考查中有所减少但难度有所增加。
与14年相比,数量有所减少。
2.题型稳定。
命题形式与过去考卷中的现代文大阅读题相同。
难度为中常,题量为3至4小题,总分值大抵为15―25分;主、客观题同时出现,此中有一道探究题,且分值较重,重点考察考生的探索追究阐发能力。
3.文本材料思想性强,反映社会时代风貌。
传记一般选择古今中外意义丰富且思想性强、体现人类精神品格的回忆文章、评传等文本,其传记主人翁大多为中外有影响有某方面杰出贡献的人物,如闻名政治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
新闻类一般选择反映社会形态、时代风貌特点、有重大社会影响的、体现新闻时效性特点的文本。
二、2017年命题预测及备考措施:(一)传记类文本:1.广泛阅读一些范例性的传记作品或者传记刊物(如《人物》《传记文学》等),驾驭传记文体特性和布局特点,认识传记作品兼具史实性和文学性的基本特性和认识人生、以史为鉴的基本功用,领悟传记文体的一般写作规律——按人物生平简介、工作经历、意义及影响的顺序来叙述。
多侧面研究传记文本中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背景,这样有助于驾驭人物的性格及思想形成的原因,真正理解文本所表现的人物精神境界。
2.在平时阅读中培养个性化阅读、探索追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览能力,养成对传记文本作出自己的阐发判断的阅读习惯,提高对新题型――探究题的解答能力。
3 阅读时要注意知人、明事、辨理。
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
具体地说,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次要人物有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何,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对这些都要一一搞清楚。
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
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
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弄清这些问题,就是把握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17.5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五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忠实自述人生路陈忠实①我生长在一个世代农耕的家庭,听说我的老爷(父亲的爷爷)曾经是私塾先生,而我的父亲已经是一个纯粹的农民,是村子里头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的农民。
②我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入学,1962年高中毕业回乡,之后作过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乡和区的干部,整整16年。
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了解,是这段生活给予我的。
1978年秋天,我调入西安郊区文化馆。
我再三地审视自己,还是决定离开基层行政部门转入文化单位,去读书、去反省以便皈依文学。
1982年冬天,我调到省作协专业创作组。
在取得对时间的完全支配权之后,我决定干脆归老家,彻底清静下来,去读书,去回嚼20年里在乡村基层工作的生活积蓄,去写属于自己的小说。
③我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文学作品,尚不知世间有“作家”和“小说”。
上初中时我阅读的头一本小说是《三里湾》,这也是我平生阅读的第一本小说。
赵树理对我来说是陌生的,而三里湾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我来说却是再熟识不过的。
这本书把我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复活了,也是我第一次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关于农民的印象和体验,如同看到自己和熟识的乡邻旧生活的照片。
我随之把赵树理已经出版的小说全部借来阅读了。
也就在阅读赵树理小说的浓厚兴趣里,我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是在初中二年级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写下的。
④随着阅读范围的扩大,我的兴趣就不仅仅局限于验证自己的生活印象了。
一本本优秀的文学作品,在我眼前展开了一幅幅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画卷。
所有这些震撼人心的书籍,使我的眼睛摆脱开家乡灞河川道那条狭窄的天地,了解到在黄土高原的夹缝之外,还有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父亲自幼对我的教诲,比如说人要忠诚老实啦,本分啦,勤俭啦,就不再具有权威的力量。
我尊重人的这些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一种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一种为事业、为理想而奋斗的坚忍不拔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⑤父亲对我的要求很实际,要我念点儿书,识得字儿就行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种庄稼。
开始我听信他的话,后来就觉得让我挖一辈子土粪而只求得一碗饱饭,我的一生的年华就算虚度了。
我不能过那种只求温饱而无理想追求的猪一样的生活。
大约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我想搞文学创作的理想就基本形成了。
⑥而我面对的现实是:高考落第。
我们村子里第一个高中毕业生回乡当农民,成为一个念书无用的活标本,很使一些供给孩子读书的人心里绽了劲儿。
我的压力又添了许多。
在这种别无选择的状况下,我选择了一条文学创作的路,这实际上无异于冒险。
我阅读过中外一些作家成长道路的文章,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在文学上有建树的人当中,幸运儿比不幸的人要少得多。
要想比常人多有建树,多有成就,首先要比常人付出多倍的劳动,要忍受难以忍受的艰辛甚至是痛苦的折磨。
有了这种从旁人身上得到的生活经验,我比较切实地确定了自己的道路,消除了过去太多的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这就是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⑦我给自己定下了一条规程,自学四年,练习基本功,争取四年后发表第一篇作品,就算在“我的大学”领到毕业证了。
我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作品了。
当然,我忍受过许多在我的孩子这一代人难以理解的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
⑧我在爱上文学的同时,就知道了人类存在着凡人与天才的极大差别。
这个天才搅和得我十分矛盾而又痛苦,每一次接到退稿信的第一反应,就是越来越清楚地确信自己属于非天才类型。
尤其想到刘绍棠戴着红领巾时就蜚声文坛的难以理解的事实,我甚至悲哀起来了。
我用鲁迅先生“天才即勤奋”的哲理与自己头脑中那个威胁极大的天才的魔影相抗衡,而终于坚持不辍。
如果鲁迅先生不是欺骗,我愿意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有删改)相关链接①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等。
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蒋肖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去世带走“一个民族的秘史”》)②关于《白鹿原》的写作,陈忠实写过一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的小册子。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源自作家海明威。
陈忠实说:“这句话很准确,可以说把作家的个性化追求一语道破了。
”(摘自2012年9月21日《新华每日电讯》)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忠实在青少年时广泛阅读丰富的文学作品,激活生活体验,也开拓视野。
他创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三里湾》复活了陈忠实有关农村的生活记忆。
B.在兴趣驱使下,陈忠实努力进行文学创作实践;他读初中二年级时,在阅读赵树理小说后的一次自选题作文课上,陈忠实写下了平生的第一篇小说《桃园风波》。
C.陈忠实的创作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充满阳光,他经历过许多艰难和痛苦,忍受过饥和嘲讽,甚至一些意料不到的折磨与打击也时常“光顾”。
D.陈忠实曾凭《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而一举成名,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
2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学创作,陈忠实用了整整16年的时间在基层了解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并在再三思考下放弃了省作协的工作,回到老家静心创作。
B.《三里湾》展示的农民和农村生活对陈忠实来说非常熟悉,这使他验证了自己关于乡村和农民的印象、体验,文学梦在他心中也不再那么遥远了。
C.陈忠实经过两年的奋斗就发表了作品,这超出了他之前对自己的预期,是他不断忍受痛苦,克服折磨与打击,静心自修而取得的成绩。
D.陈忠实为自己不是天才而痛苦,同时又以鲁迅的话来自勉,最终凭借勤奋努力和坚持不辍创作出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白鹿原》。
E.追逐文学理想的过程中,赵树理、海明威、巴尔扎克、刘绍棠等中外名家的创作及其主张都对陈忠实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3为了实现理想,陈忠实是如何直面现实中的种种困境的?你认为应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父母期待之间的矛盾?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D2.CD3.第一问:①尊重父亲提倡的美德和规范,却更崇尚义无反顾的进取精神和无所畏惧的品质。
②从旁人身上得到生活经验,消除轻易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静下心来,努力自修。
③忍受艰难和痛苦,包括饥饿以及比鼓励要更多的嘲讽,甚至折磨与打击。
④付出世界上最勤奋的人所能付出的全部苦心和苦力,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第二问:①观点:我认为应该尊重父母的价值观,但要打破他们目光的局限性,勇敢追求适合自己的人生目标。
②文本:陈忠实尊重父亲所教诲的忠诚老实,本分勤俭等做人的美德和规范,但不能服从其“挖一辈子土粪,求得一碗饱饭”的人生追求,他坚定了“搞文学创作的理想”,《白鹿原》等作品的成功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
【解析】1.“这部小说被读者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不正确,不是读者这样评价,而是作者的看法:在《白鹿原》的开头,他用一页纸的篇幅写下了巴尔扎克的一句话:“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
”他指出,《白鹿原》的灵魂就是中国人从帝制之下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精神剥离的过程,剥去腐朽,滋长新生。
【题型】现代文阅读【难度】较难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梦家:生当乱世如浮萍朵渔陈梦家,著名新月派诗人,同时也是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
他原籍浙江上虞,自幼在南京长大,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重要成员。
陈梦家从16岁便开始写诗,1931年便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梦家诗集》,并立即扬名。
大学毕业后,陈梦家赴京在燕京大学中文系就读,并在该系任助教。
此后的陈梦家开始以一位浪漫派诗人的形象出现。
正是在燕大期间,他邂逅了与其相伴一生的“神仙妹妹”——赵萝蕤。
赵萝蕤自幼长在苏州,1928年,她直接升入燕大中文系,受业于郭绍虞、周作人、谢冰心等名教授。
翌年,转系攻读英国文学。
1935年,赵萝蕤从清华外国文学研究所毕业,转入西语系任助教。
七七事变后,夫妇俩跋涉到昆明,陈梦家任教于西南联大。
联大仍循清华旧规:夫妻不能在同一学府任教。
这样,赵萝蕤便作出牺牲,一面在家操持家务,一面做些翻译工作。
此时的赵萝蕤“勤读而多病。
联大图书馆所藏英文文学各书,几于无不披览。
师生群推之”(钱穆语)。
当时,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与西南联大有一个交换教授的规划,陈梦家被选派为交换教授之一,于1944年首度赴美。
赵萝蕤也一同前往,并进入了当时全美一流的芝大英语系学习。
在美期间,陈、赵夫妇会晤了当时已名声大噪的著名诗人艾略特。
艾略特是陈、赵都非常崇敬的现代派大诗人,早在清华读书时,赵萝蕤就翻译了艾略特的长诗《荒原》,她是《荒原》的第一位中译者。
1947年,陈梦家先行回国后,任教于清华,同时担任文物陈列室主任,为校方多方搜集青铜文物,干劲十足。
赵萝蕤回到北平后,任燕大西语系教授,后又兼系主任,为建设一个一流的英文系四处奔走,延聘人才。
著名学者巫宁坤即是当时受赵萝蕤的邀请,自美返国,加入燕大英文系的。
然而到了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从天而降,在群众性政治运动面前,作为新4月派浪漫诗人陈梦家自然难以躲过。
果然,“运动”一兴起,陈梦家就被揪了出来。
此时,身在燕大的赵萝蕤也好过不到哪里去,作为西语系主任,她不仅要检讨个人的“资产阶级思想”,还要参加各种会议,没完没了地检讨在领导教学工作中“重业务,轻政治”的错误倾向。
此时,其父赵紫宸已经被揪了出来,要求人人与他“划清界限”,其夫陈梦家正在清华遭受猛烈批判,一向镇静自若、从容不迫的赵萝蕤,一下子憔悴了。
“思想改造运动”刚告一段落,紧接着便是全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
大学重组,教会学校一律解散。
清华大学的文科系取消。
陈梦家在清华大学受到猛烈批判后,离开学校,被“分配”到考古研究所,赵萝蕤调入北大西语系任教授。
刚调入考古研究所的前几年,是陈梦家生命中相对平静的时期,也是他学术丰产的时期。
这几年里,他相继完成和出版了《殷墟卜辞综述》《西周铜器断代》《尚书通伦》等。
他不仅第一次在考古和古文字领域引入了现代西方学术规范,同时还完成了由浪漫派诗人向古文字、考古学专家的蜕变。
1956年,他用《殷墟卜辞综述》的稿费在钱粮胡同买了一所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