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语义视角下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文化意象分析摘要: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了许多翻译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了翻译实践,但许多译者没有对诗词意象进行深刻剖析,未能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以及意境。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意象分析、文化分析为重点,研究诗歌意象的翻译方法,帮助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寻找正确的角度,传播中国文化。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翻译文化分析传播文化1.引言诗歌传达情感,意象反映文化,准确传达意象是人们翻译过程中的难题。

古今中外学者在诗词翻译过程中总结出许多翻译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在翻译过程中,仍有译者未能把握诗歌整体性,深入分析诗歌意象、意境和文化,因而未能向读者传达诗人寄托在诗中的真实情感。

对诗词中的意象、文化的理解是诗歌翻译的难点和重点。

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文化意象,探究理解文化意象的方法,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文化意象,从而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国文化。

1.1文献综述1.1.1国内研究现状暨南大学翁显良教授曾经提出:意象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是保持英译汉诗本色的途径[1]。

他强调诗歌魅力在于意象[2]。

这对当时中国翻译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接着,谢天振教授在《译介学》中认为:在文学翻译时尽量保持原文中的文化意象。

当然,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扭曲现象是不可比避免的[3]。

其次,许渊冲教授提出“三美”“三化”原则来处理文化意象。

在国内一些重要期刊上,张保红谈论了意象再现的广义、狭义问题;辛献云将意象划分为比喻型意象和非比喻型意象。

1.1.2国外研究现状1917年,阿瑟·韦利在意象翻译中注重采用直译法,并出版了《中国诗歌一百七十首》,后被文学集誉为“至今尚有生命力的唯一意象诗派集”;美国诗人庞德将“意象”定位为:瞬间表现的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其注重“创法译”,认为检验翻译的标准是译者与作者之间对于诗歌情感的体验、心灵契合、意象传递三方面的契合程度,不再局限于内容上的忠实。

框架语义学视阈下汉英词典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译义研究——以“科举”词汇为例

框架语义学视阈下汉英词典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译义研究——以“科举”词汇为例

框架语义学视阈下汉英词典中汉语文化局限词的译义研究—以“科举”词汇为例马珊摘要文章以Charles Fillm ore的框架语义学为指导,以FrameNet为参照,分析汉英词 典在翻译“科举”词汇方面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对汉语文化局限词进行译义,应首先提 炼出其命题模型,定位其所处的认知语义框架,并根据核心框架元素明确该语词的最 少释义要素,然后分析该语词的汉语文化特色义,描写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具体说明 的方面,以及非核心框架元素中需要凸显的方面,对汉语文化局限词在目标语中进行 语义重构,并在此基础上,克服汉英词典编排体例的影响,再现汉语文化局限词固有的 语义网络。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汉英词典文化局限词译义科举—、弓I言单语词典为语词提供定义,而双语词典一般是将语词从原语翻译为目标语,寻求两套 符号的对应。

传统双语词典释义一直以在两种语言中寻找等值词为己任,而事实上,两种 不同语言之间为数不多的完全等值词大多仅存于专业术语中。

由于汉英双语间语言图式 和概念图式的不同构性,汉语中存在大量描写汉语文化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在汉英 词典中不能使用传统的方法仅从语言形式层面寻求对等或等值,释义存在难以逾越的 障碍。

为了解决汉语文化局限词在汉英词典中的翻译难题,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进行了 研究和探索,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向。

一类学者试图自下而上地解决文化局限词的翻译 问题。

例如,黄建华、陈楚祥(1997)提出,通过一定的努力,文化局限词是可译的,“应当 分别情况,或音译,或意译,或音义兼译,必要时用括注、用图画……”。

在这种思想的指 导下,吴建平(1997)对双语间语言符号文化信息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划分,提出翻译要以 准确简洁为原则;万江波(2006)对汉语文化局限词进行了分类,并论证了针对各个类别 的不同翻译方法,如意译法、音译法、音兼意译法、词素义分析译法、谐音双关译法等。

另 一类学者试图自上而下对文化局限词的翻译提出一个总的指导原则,研究中从宏观人 手,不具体指出某类文化局限词适用何种翻译方法,而是提出要对文化局限词的语义结58辞书研究2018年第2期构进行重构。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 ___又相互 ___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 ___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 ___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___r)。

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

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 ___思想的影响甚深。

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 ___思想的缩影。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框架语义学是一种基于框架的概念,研究词语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学理论。

它通过构建一个个框架,对词汇和语句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推理。

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框架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框架,它指的是一种认知和表达思想的基本结构。

框架可以涵盖一系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包括各种概念、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的框架相关联。

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其所处的框架来解释。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模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词汇-框架映射:词汇与框架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每个词汇都可以映射到一个或多个框架。

2、框架-意义映射:框架与意义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每个框架都可以映射到一组意义。

3、语境-框架映射:语境与框架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语境可能需要不同的框架来解释。

二、关键词处理在撰写文章时,如何处理关键词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的定位、提取、处理流程对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关键词定位:关键词应选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词汇,一般为主旨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提取:从文章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应确保关键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关键词处理: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阐述,揭示其背后的框架和意义。

三、内容撰写基于关键词和内容,可以开始撰写文章。

以下是撰写文章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1、主题展开:以关键词为主题,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

2、句子组织:运用适当的句子结构将关键词串联起来,表达完整的思想。

3、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应围绕主题展开,并包含关键词或其相关词汇。

4、逻辑结构:确保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四、实例分析下面以“教育”为例,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撰写一篇文章: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

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

试论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一、概述翻译研究历来是语言学和文学领域的重要分支,其目的在于揭示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规律,探究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下的信息传达机制。

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范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交际功能,认为语言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使用的,具有表达意义、建立关系、传递信息等多种功能。

这一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使研究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翻译过程中的语言选择、意义转换和文化传递等问题。

在翻译研究中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可以更加系统地探讨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模式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因素,强调翻译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差异、交际需求以及读者的接受度等因素。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关注翻译过程中的意义生成和传递机制,通过分析语言结构、词汇选择以及语篇组织等方面的变化,揭示翻译过程中的信息转换和意义重构过程。

本文旨在探讨翻译研究的系统功能语言学模式,通过分析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应用实践,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也将关注该模式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其在提高翻译质量、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

1. 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及现状翻译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融合。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和深入,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桥梁,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翻译研究对于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推动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发展。

翻译研究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起着关键作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投资、科技合作等领域都需要翻译作为支撑。

翻译研究能够提升翻译质量,为跨国合作提供有力的语言保障,进而推动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进步。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视角概述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视角概述

近 年 来 . 翻 译 学 的 研 究 领 域 之 中 , 入 了 各 个 与之 相 关 的 在 引 学科 理 论 的模 式 , 步 行 为 了再 不 同 的边 缘性 翻译 理 论 和 翻 译 研 逐 究的多种模式 , 中包括纯语言性 、 化 、 际等翻译的理论 , 其 文 交 在 目前 的社 会发 展 上 ,已 经形 成 了 一种 跨 科 学 方 法 的 翻译 研 究 趋 势 。 诸多 跨 学 科方 法 中 , 识 、 知语 言 学 意 义 的角 度 的研 究 翻 在 认 认 译 已 经脱 颖 而 出 。考 虑 到这 点 。 者从 认 知 语 义 学 的理 论 角 度 出 笔 发 . 翻译 学 的 可 能性 与 必 要性 做 出 了初 步的 框 架运 用研 究 。 对
语 言研 究
翻译研究 的框架语 义视 角概述
袁 黎
( 南京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0 9 ) 10 4
摘 要 : 框 架语 义 学 语 义 和 F l r 在 imoe的场 景 理 论 下 , 将 翻 l 可
框 架 语 义学 是 能 够 理 解 出在 语 法 结 构 上 的 意 义 或 者 是词 汇 的一 种 方 法 。 为框 架 语 义学 , 之 假设 为 : 作 将 为了 将 语 言 中 的词 汇 意 义理 解 透彻 。在 最 初 需要 具 备 相 应 的框 架 语 义 学 的概 念 结 构 ,
到 描 述 此场 景 的合 适 的 目的语 框 架 来 。 用框 架语 义学 的 概念 揭 运 示人 的知 识 储 存 与 运 用的 基 本 结 构 , 译 者能 够 从 认 知 和 心理 层 使
中 的基 本 和依 据 的是 语 言 中存 在 的特 定 词 汇 意义 。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

《边城》法译本中文化意象传递的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是民族文化的符号,文化意象的传递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正确传递文化意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环节。

从译介学角度出发,文化意象的传递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有机转换,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

因此,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对文化意象的传递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译介学“创造性叛逆”理论出发,以中法两位译者翻译的《边城》法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面对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探讨创造性叛逆对文化意象传递的作用以及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

标签:《边城》;法译本;文化意象传递;创造性叛逆引言《边城》是一座传统文化意象宝库,其中蕴含了包括涉及到地方谚语、地方风俗、地方方言等各类文化意象。

目前国内学界对于《边城》译本的研究多聚焦于语言转换层面。

从文化意象传递入手,把对《边城》译介的研究纳入到文化层面,这正是译介学的特性。

从译介学角度进行分析并不是从语言层面进行研究,更多的是考虑到文化层面,对于语言中转换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方面并未有所涉及,而是考虑语言转换过程中原作信息的变形、失落和延伸等问题,还有对翻译在人类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承担的责任和作用进行深入研究(1)。

语言层面转换性质的文学翻译已经完全无法满足当代读者的需求,无论是原文的语言形式、还是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象,都希望译者能将其尽可能忠实地翻译和传达出来。

因此,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译介学中“创造性叛逆”理论为指引,在认真对比《边城》两法译本与原文本异同的前提下,分析两位译者对不同文化意象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旨在讨论文化意象传递中译者的“创造性叛逆”对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影响。

一、文化意象传递与创造性叛逆文化意象是本民族文化与历史的结晶,其中大部分与民族传说有关。

在各民族历史进程中,文化意象不断出现在寓言、文学、文艺作品中,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内涵,有的甚至带有丰富而意义深远的联想,本民族人只要一提到它,就能心领神会,达到思想上的沟通。

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的中国文化与翻译

框架语义学理论下的中国文化与翻译

在普通的以语言学为取向的翻译理论当中,翻 译往往 以语言对等为主。然而在 中国文化与翻译 当 中,由于文化上 的差异性 ,翻译不再是 纯粹的语言 文字对等 的转换 ,而是语 言和文化 内涵 的双重转 写。这意味着翻译研究不应局 限于文本表面的语言 形 式,而应将语言背后的文化、社会、政治、相 关 语境、作者心理、译者心理等方面的因素纳入翻译 范围。框架语义学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理论 ,融合 了语言学、心理 学、人工智能等领域 的观 点 。作 为一种综合考虑 了语境 、原型、认知结构、个体经 历 的意义理论 ,框架语义学理应对翻译研 究,尤其 是对注重文化内涵表达 的中国传 统文化与翻译的研 究具有相 当的应用价值。
摘 要 :在 框 架语 义学理论 下,翻 译 的任 务就是要找到 能够激活 与原语相 同或相似 的框架的语 言表 达形式 。在 中国 文化 与翻译 当中,由于文化 差异 的存在 ,翻译 过程 中往往 不能很好地表 达 出词语 的文化 内涵 。作 为一种综合考虑 语境 、 原 文 、感知 、个人认知 的理论 ,框 架语 义学理对 注重文化 内涵表达 中国文化与翻译 的研 究具有相 当的应用价值 。运 用框 架语 义学理论对 中国文化与翻译 这一方 面进行探讨 。 关键 词:框 架语 义学理论;翻译 ;文化
中图分类号:H3 59 1.

文献标识 码:A
文章编号 : 1 7 .6 82 1)20 9 .4 6 24 5 (0 10 —0 30
在翻译过程 当中,译者接触到原文作者所呈现 ( ,这个原文所呈现的框架是作者 架包括 四个概念,即 “ 买方 ( u e) , “ 的框 架 A 即原文) ab y r” 商品 (g o s) ” , “ 钱 (m n y) ” , “ 方 根据他储备 的某个典型化的场景而构建的,即是在 od 金 oe 卖 ( e lr ” 。并且只要提及框架 中的这 四个概 与原 文相 一致 的作者 s le ) 念中的任意一个概念 ,就能激活该框架 内的其他 三 的认 知 结构 的基 础 上 个概念。因此框架语义学认为,理解语言意味着根 构建 的 。作 为读 者 的 据语言的使用环境,从人脑的储存库 中调 出相关的 译 者 在读 完原 文后 , 记忆 ,即从我们 的知 识体 系中选择恰当的框架。框 在 自己的经 验 水 平 和 架相 当于 一种 “ 理 画 面 ” (m n a P C u e , 心 e t 1i tr) 有 关知 识 的基 础 上 , 理解 一个词语 ,就是 我们 在唤起恰 当的心理 画面 构建 自 己的场 景 , 然 后 ,把注意力集 中在词语所指向的那一部分 。应当 看到,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意义固然是 因框架而 后 再在 这 个 场 景 的基 来 ,框架本身亦是 由语言唤起 ,语言形式在此相 当 础 之上 ,在 译入 语 中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文化词语译义研究——以“希腊十二主神”为例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的文化词语译义研究——以“希腊十二主神”为例


要: 通过对 比发现 , 《 英 汉大词典》 、 《 新英汉词典》 和《 荚 华大词 典》 对希腊 十二 主神 文化词 的译义有待 改
进 。本 文基 于框 架语 义学 , 提 出新 的“ 十二主神” 的译 义模 式 , 即学科 标注 “ 希神 ” 、 音译 兼义译、 括注, 并对括 注信 息作统一编排 , 这有助 于词典使 用者 对“ 十二主神” 的译 义形成语义联 系, 满足其认 知需要 。“ 希腊十二主神”的译 义研 究表 明, 框架语义 学对双语词典 中文化词语 的译义具有指导意义 。
第3 3卷第 j 期
Vo 1 3 3. 、u I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J o u na r l o f X i h u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S o c i  ̄S c i e n c e s )
Z HON G J u n ,
( 1 . C o l l e g e o f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 , X i a m e n U n w e  ̄ i t y , X i a m e n , F u i f a n , 3 6 1 0 0 5 , C h i n a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fB o a s i c C o u r s e s , N a n c h a n g I n s t i t u t e fS o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ch n a n g, J i a n g x i , 3 3 0 1 0 8 , C h i n a )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诗词翻译研究——以《石灰吟》为例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诗词翻译研究——以《石灰吟》为例
语 言应 用研 究
框架 语 义 学视 角下古诗 词翻译研 究
以 石 灰 吟 为 例
口徐 坚俊
陈 莹莹
李 天 贤

要 :本文以框架语义学为视 角,对 比于谦 《 石灰吟》 的英译本 ,论证译语框架与源语框 架的重合 、包容 、相 交及
框架关系 古诗词翻译
独立的框架关系,探讨框架语义学对 古诗词英译 的运作机制 。
译 的解释 力 ( 李宏 、王寅 ,2 0 0 5 )、认知 体验 的等值翻译 念 ( F i l l m o r e ,1 9 8 2 ) 。F i l i m o r e( 1 9 7 7 )把 定 义 和 意 义
研究 ( 宋 德 生 ,2 0 0 5 )、认知语 言学对翻译 的影响力 ( 萧 理 解 所 依 靠 的框 架 称 为 “ 原 型 ” , 而 范 畴 、背 景 、 语 境 等
了一个 新视角 。该理论 强调 ,对 词义 的描述 ,首先 依赖 于 确理解 ,才能将所译 文本放在 译语 的语义框 架系统 中去 定
概 念 构 建 , 因此 , 概 念 构 建 为 词 在 语 言 和 言 语 中 的存 在 和 位 ,确 定 其 含 义 、 搭 配 方 式 及 语 体 风 格 等 框 架 因素 , 译 文 使用 提供 了背 景及 动 因 ( J o h n s o n e t a l ,2 0 0 1 ) 。框 架 语 才 能 符 合 严 复 的 “ 信 、 达 、雅 ”、 傅 雷 的 “ 传 神 ”等 翻 译 义 学 出 自经 验 主 义 语 义 学 传 统 ,强 调 语 言 与 经 验 之 间 的 连 标 准 。框 架 语 义 学 对 理 解 源 语 文 本 、重 构 译 语 文 本 以及 评
立 明 ,2 0 0 5 )。这些研 究从宏观角度 诠释 了认 知语言学与 概 念 皆 通 过 原 型 来 理 解 。 语 言 意 义 因 框 架 而 来 , 框 架 本 身 翻 译的关 系 。与此 同时 ,一 些学者亦 开始用框 架语义学等 亦 由语言唤起 ,语言形式 相当于观 察整体画面 的一个 “ 视 具体 认知语 言学理论来研 究翻译 ,如 俞荷 晶 ( 2 0 0 8 )从框 角 ” 。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语义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向。

意象图式是指通过形象思维和感受来构建概念和语义关系的一种方法,而概念隐喻则是指通过隐喻手段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从而拓展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范围。

这两种方法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了更深入的探索语义的途径。

在当今社会,语言交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语义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变得尤为重要。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可以更加系统地研究语言形式和语义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语义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进行深入探讨,探讨其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潜力,并希望能够为语义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语言教学和翻译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语义学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中的意义构建机制,揭示语言背后隐藏的认知结构。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认知图式和隐喻关系,可以促进语义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和拓展。

研究意义还在于对于实际语言应用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语言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通过深入理解语言中的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他人的语言表达,更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教育、广告、政治演讲等领域,这种对语义的深入分析将为信息传递和表达的有效性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交流效果和传播效率。

研究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基于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的语义分析方法的探讨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语言中隐藏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内涵,揭示出概念之间微妙的联系和隐含的思维模式。

框架理论视阈下“洋网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研究

框架理论视阈下“洋网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研究

框架理论视阈下“洋网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研究框架理论视阈下“洋网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研究近年来,“洋网红”(Foreign Internet celebrities)在中国的网络社交平台上迅速崛起,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和关注。

这些洋网红是指来自外国的网络红人,他们通过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旅行、美食等内容,成为一些网友追捧的对象。

然而,随着洋网红的不断涌现和内容多样化,他们对中国形象的建构也产生了影响。

本文将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洋网红如何通过其内容和形象构建过程中的框架选择、建构和传播,以及这些框架对中国形象的影响。

一、框架理论简介框架理论是一种用于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理解和解释过程的理论。

它认为人们脑中存在着一系列认知框架,这些框架是过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用于解释新的情境和语言信息。

框架理论认为,框架以及它们的语言表达形式对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影响。

二、洋网红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洋网红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内容创作和形象塑造来建构中国形象。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通过选择特定的框架来呈现中国。

具体来说,洋网红在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建构中国形象的活动。

1. 旅游风景洋网红在中国旅游期间,经常会选择拍摄、分享中国的著名旅游景点。

他们通过选择美丽壮观的风景照片和视频来呈现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这些景点和美景的呈现构建了一个“中国的美国”框架,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更为鲜明。

2. 文化体验洋网红还通过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来建构中国形象。

他们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学习中国书法、绘画、功夫等文化艺术形式,以及尝试中国传统美食。

这些体验构建了一个“中国文化奇观”的框架,展示了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3. 跨文化交流洋网红积极参与中国本土人群的活动,与中国人建立联系和交流。

他们通过参加中国的节目、与中国网友互动和合作、与中国名人合影等方式,建构了一个“洋网红的中国之旅”的框架,体现了跨文化的交流和友谊。

文化传承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示例

文化传承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示例

文化传承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示例研究思路研究文化传承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领域,需要采用系统和有条理的研究思路来进行有效的探索。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研究思路:1. 概念理解:首先,研究者应该对文化传承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明确界定。

这包括研究文化的定义、文化传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概念理解:首先,研究者应该对文化传承的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和明确界定。

这包括研究文化的定义、文化传承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等方面。

2. 问题确定: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例如,可以探究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传承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或者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等。

问题确定: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例如,可以探究文化传承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文化传承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差异,或者探索文化传承的创新方式等。

3. 文献综述: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以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已有研究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

文献综述: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和梳理,以了解当前领域的研究状况和已有研究的观点和发现。

这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和切入点。

4. 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

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访谈或观察等,也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或统计分析等。

研究方法: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式。

可以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如案例研究、访谈或观察等,也可以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或统计分析等。

5.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验证研究问题和假设。

这可以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或质性分析技巧,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验证研究问题和假设。

这可以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或质性分析技巧,从而得出研究结论。

6. 结果呈现:将研究结果以清晰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或文字来展示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结果呈现:将研究结果以清晰和有说服力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使用图表、表格或文字来展示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

框架理论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框架理论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

框架理论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研究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媒体已成为政务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

在框架理论的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从框架理论的角度探讨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旨在为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的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框架理论是指人们在感知和理解中使用的结构性的认知模式,它能够帮助人们对复杂的现实世界进行认知和理解。

在政务新媒体传播中,框架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解释和分析信息的传播效果。

根据框架理论,人们在接收信息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框架对信息进行解释和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态度和行为。

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是政府通过新媒体渠道向公众传播政策信息、服务信息以及公共事务信息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框架理论视阈下,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受到认知框架的影响。

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的提升需要建立积极的认知框架,引导公众对政务信息进行理解和接受。

二、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1. 内容质量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内容质量。

政务信息的内容质量直接影响公众对信息的认知和理解。

高质量的内容能够引发公众的兴趣和关注,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

政务部门在传播政策信息和公共事务信息时,需要重视内容质量的提升,确保信息的准确性、权威性和有效性。

2. 呈现方式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还受到信息呈现方式的影响。

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不同的呈现方式能够引发公众的不同情感和认知效果。

政务部门在传播政策信息和公共事务信息时,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特点和偏好选择合适的信息呈现方式,提升信息的传播效果。

3. 社交互动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还受到社交互动的影响。

社交媒体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互动的空间,公众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评论、点赞、分享等互动行为。

政务部门在传播政策信息和公共事务信息时,需要重视社交互动的引导,引发公众的参与和互动,增强信息的传播效果。

4. 群体认知政务新媒体传播效果还受到群体认知的影响。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重要一环,其理论框架、场景和视角在语言认知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中的认知观,通过对其框架、场景及视角的深入分析,探究其理论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认知机制。

二、Fillmore语义理论的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框架主要包括认知语义学、概念语义学和语用学等。

认知语义学关注语言与认知的关系,认为语言是认知活动的一种体现,是认知结构的外化形式。

概念语义学则更侧重于语言的符号性和结构性,通过语言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语言的意义和形式统一起来。

而语用学则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和功能。

三、Fillmore语义理论的场景Fillmore语义理论的应用场景主要涉及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和机器翻译等领域。

在这些场景中,语义理解和分析是关键问题。

通过将Fillmore语义理论的框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和结构,从而为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任务提供更好的支持。

四、Fillmore语义理论的视角在探究Fillmore语义理论的视角时,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其认知观。

Fillmore认为,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是认知活动的一部分,与人的思维和感知密切相关。

因此,在分析语言时,我们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理解语言的生成和解释过程。

此外,我们还需要从语言的层次性、多样性和文化背景等方面考虑语言的使用和理解。

这些不同的视角共同构成了Fillmore语义理论的全貌。

五、探源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在深入探究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时,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哲学基础为心智主义和现象学。

心智主义认为心智和语言是紧密相连的,语言是人类心智的重要体现。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文化意象的英译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文化意象的英译

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文化意象的英译
贾红霞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随着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翻译活动中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成为当前翻译界关注的热点。

基于框架语义学,探讨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英译。

分析结果表明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的准确传递有较强解释力,验证了框架语义学对文化意象英译的解释力。

该研究对古典诗词英译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总页数】5页(P91-95)
【作者】贾红霞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59
【相关文献】
1.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唐代边塞诗之意象英译 [J], 李畔媛
2.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唐代边塞诗之意象英译 [J], 李畔媛;
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花类意象英译研究 [J], 褚金芝; 荆琳
4.格式塔理论视角下古典诗歌英译的意象再造
——以唐诗英译为例 [J], 潘美玲
5.框架语义学视角下“酒”意象的英译研究——以许渊冲的《宋词三百首》为例[J], 王茜茜;李天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研究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框架语义学的基本理论(一)核心思想在人们理解词汇和句子的过程中,即在理解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时,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基础,理解它所存在的概念结构,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一个概念被置入一个文本或交谈环境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那么,基于对框架语义学的应用,人们在词语所激活的语义框架中理解词语的意义,并且,通过对真实场景的反复体验,人们会在大脑中形成一种意象图式。

因此,框架是人们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框架概念结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结构。

(二)哲学基础(三)理论目标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理论思想,为词义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具体且便捷的方式,也为描述新词语创生、旧词添加新义,以及将语篇中各成分的意义组配成语篇整体意义的原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_原则和方法

2002年3月第34卷 第2期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F oreign Language T eaching and Research(bim onthly)Mar.2002V ol.34N o.2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原则和方法西南师范大学 文 旭 提要: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和研究方法。

由于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因此,在许多方面它与生成语言学存在很大的差别。

本文在整合认知语言学各种理论方法的基础上,探讨了这一认知范式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及研究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语义、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0429(2002)02-009028一、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种新范式,它包含许多不同的理论、方法及研究课题。

认知语言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中期以后其研究范围扩展到了语言学中的许多领域,如句法、意义、音系以及语篇等。

其成熟的重要标志是1989年春在德国杜伊斯堡召开的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以及1990年出版的《认知语言学》杂志。

自诞生之日起,认知语言学就把自己置于认知科学这一大学科中,与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中的一门“显学”。

在过去20多年里,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几个重要领域里已卓有成效,如范畴化、概念隐喻、转喻、多义性、拟象性以及语法化等(参见文旭1999,2001)。

尽管认知语言学家内部在具体方法、感兴趣的课题、研究的切入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差别,但他们的研究目标和基本原则有许多共同之处。

为了进一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一新的认知范式,本文拟对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基本原则、研究方法作一些解释与探讨。

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目标语言是人类表达观念和思想的最明确的方式之一。

从“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角度来研究人类语言,这种观点就是通常所说的“认知观”。

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视角

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视角

标题: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视角:一种多元视角下的解读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学术研究中的文化视角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对理解学术研究主题和背景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化视角如何塑造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现象和问题。

一、引言在学术研究中,文化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帮助我们理解各种现象和问题,无论是在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领域。

它不仅提供了对研究对象的新颖和深入的理解,而且有助于我们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实现跨学科的研究。

二、文化视角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化视角是一种从特定文化背景出发,对研究对象进行解读的方法。

它关注的是个体或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习俗、历史、语言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他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并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文化视角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1.社会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文化视角常被用于理解社会现象,如社会结构、社会互动、社会问题等。

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根源,从而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人文科学:在人文科学领域,文化视角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历史等领域的研究。

通过文化视角,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跨文化研究:在跨文化研究中,文化视角尤为重要。

它帮助我们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从而更好地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四、文化视角的挑战与前景尽管文化视角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但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文化偏见、跨文化沟通难题等。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需要提高跨文化敏感度,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积极倡导多元文化和包容性的研究氛围。

五、结论总的来说,文化视角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研究对象,揭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也为跨学科研究和跨文化研究提供了可能。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秉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积极应对,我们就有可能克服这些难题,实现学术研究的突破和创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框架语义视角下的文化意象传递策略研究
【摘要】:框架语义学作为一种意义理论综合性地考虑了包括语境、原型、感知以及个体经验等元素,并为语义构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因而对于翻译研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

本文从框架语义学角度研究《楚辞·九歌》的文化意象传递,意在展示框架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著作中的文化意象翻译的价值,探索翻译的有效策略。

本文选用《九歌》的四个译本——许渊冲、杨宪益夫妇、ArthurWaley 以及DavidHawkes的译本作为研究语料。

本项研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主要包括数据收集和频数计算。

在《九歌》中共发现了192个文化意象,收集的文化意象之后被归为五类。

再对每位译者在每种文化意象中翻译策略的运用做出频数分析,该数据结果用于定性分析。

定性研究主要通过对比方法分析讨论四译者在策略使用方面的异同以及文化意象传递的有效性。

分析与讨论重点围绕翻译活动的两个认知过程而展开:获取源意象意义的解码过程以及将所获信息构建至目标意象的再编码过程。

在意象解码过程中,译者对于某意象的理解是意象再构建的关键,这与译者语言程度和文化背景等因素有关。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译者的语言程度与文化背景因素能够影响译者的理解和框架再构建,不过这些因素并不是绝对性因素,译者的理解有时并不受这些因素的约束。

在针对意象再编码过程的讨论中,翻译策略是分析重点。

本文对译文中译者采用的六种翻译策略音译法、直译法、注释法、省略法、替换法以及意译法进行分析
讨论。

在应对目标语中不存在与源文文化意象相对应意象的翻译情况时,音译法和直译法在使用时可能会丧失有效性;意译法和注释法能够通过文内或文外解释的方式达到有效翻译;替换法与省略法也可应用到对应关系缺失的翻译情况中,然而译者在使用策略时需要考虑文化亏损的可能性。

译者在使用替换法与省略法时显示出的自主性也意味着这两种策略在翻译行为中的不稳定性。

基于这个考虑,本文在替换法和省略法基础上借用框架语义学的视角转换概念提出了四种创造性翻译策略,包括框架借用,框架转移,场元素省略以及创建新框架。

【关键词】:框架语义学文化意象传递《九歌》翻译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Abstract6-9摘要9-17ChapterOneIntroduction17-261.1Introductiontothestudy17-211.2Aim softhestudy21-231.3Significanceofthestudy23-251.4Structureofthestudy2 5-26ChapterTwoLiteratureReview26-552.1FrameTheory26-382.1.1Defin ingframe26-282.1.2Sub-frameandframesystem28-302.1.3Frameworkands emantics30-342.1.4Translationfromperspectivesoftheframesemantics34-3
82.2CulturalImage38-552.2.1Definingimageandculturalimage38-422.2.2I ntertextualityofculturalimage42-442.2.3Untranslatabilityofculturalimagea ndculturalloss44-472.2.4Strategiesoftranslatingculturalimages47-55Chapt erThreeMethodology55-693.1Researchmethod553.2Researchquestions55 -563.3Corpus56-593.4Researchprocedure59-643.5Theoreticalframework 64-69ChapterFourDiscussionontheTransmissionofCulturalImageinFourE nglishVersionsofNineSongsfromthePerspectiveofFrameSemantics69-115 4.1Dataresultsanddiscussion69-1024.1.1Ecologicalculturalimages71-804.
1.2Materialculturalimages80-874.1.3Appellativeculturalimages87-934.1. 4Linguisticculturalimages93-954.1.5Socialculturalimages95-1004.1.6Su mmary100-1024.2Transmissivestrategiesontheapproachofframesemantics 102-1154.
2.1Frameborrowing104-1064.2.2Frameshifting106-1104.2.3Sc eneelementsomission110-1114.2.4Creatinganewframe111-115ChapterFiv eConclusion115-1225.1Majorfindings115-1205.2Limitationsandrecomme ndation120-122References122-131Appendix131-137Acknowledgements 137-13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39-14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