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与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上译谭之五
文化意象与翻译
谢天振
前些日子应南京大学张柏然教授之邀,赴南京出席他的四位翻译研究专业的博士生的博士论文答辩,其中一位博士生倪蓓玲的论文题目是《美的变迁――论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的汉译》。该论文接过拙著《译介学》中关于文化意象翻译的论述,从一个新的层面,对比朱生豪、梁实秋和方平三种不同的莎剧译本,对莎剧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作进行考察,颇有新意,我读后感到非常兴奋。
从文学翻译的角度提出文化意象的问题,我大概可算是国内学界第一个。十多年前,我在一篇题为《文学翻译与文化意象的传递》的论文中首次提出:“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人们对翻译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果说在早期翻译者只要能把原作的信息斟酌传达出来就可以了,那么在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够了。‘译述’、‘达旨’,甚至‘编译’,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外国文化的强烈需求。人们不仅要求译文优美流畅,更要求译文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达原作的内容。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能传达出原作的基本信息,还要能传达出原作特有的民族文化意象,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译文总嫌美中不足,有时甚至还会有遗珠之憾。”
倪蓓玲的博士论文提供了好多个这方面的例子,使我具体感受到我们的翻译家在传递文化意象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譬如,她在论文中提到在《威尼斯商人》的一场戏中,夏洛克的仆人朗西洛脱对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说,如果她不是为她的父亲下地狱,就是为她的母亲下地狱。在描述这一腹背受敌的两难处境时,朗西洛脱说:
…Thus when I shun Scylla, your
Father, I fall into Charybdis, your mother.
这句话里的Scylla和Charybdis都是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意象,指的是位于意大利与西西里之间的两座岩石,内藏怪物,每日三次喷吸海水,致过往船只倾覆。Scylla和Charybdis因此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成为“险恶处境”的象征。朱生豪当时在翻译这句话时,显然更多考虑的是让读者看到译文就一目了然,所以译为:“逃过了凶恶的礁石,逃不过危险的漩涡。”而近年出版的梁实秋的译本则把这句话译为:“好像是我躲开了西拉,你的父亲,又触上了卡利伯底斯,你的母亲。”并在译文后面做了一个注解,交代了Scylla和Charybdis 这两个文化意象的出典及其含义。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基本信息,同时还传递出了原作人物话语引用的文化意象。
再如,同样在《威尼斯商人》一剧中,女主人公鲍西娅受亡父遗命要用选择匣子的方法来决定丈夫的人选,这时她对侍女聂莉莎有一段话:
If I live to be as old as Sibylla, I will die as chaste
As Diana, unless I be obtained by the manner of my
Father’s will.
这段话里又是两个出自希罗神话的文化意象――Sibylla 和 Diana:前者系阿波罗神庙中善作预言的女祭司的称呼。阿波罗爱上了意大利南部克米地方的Sibylla,答应让她活
上跟握在她手里的沙泥粒子一样多的岁数。可是她忘了要求永久的青春,因此后来成了一个老态龙钟的丑怪婆。后者则是象征贞洁的女神。
这段话朱生豪把它译为:“要是没有人愿意照我父亲的遗命把我娶去,那么即使我活到一千岁,也只好终身不嫁。”方平先生则把它译作:“谁想要得到我这个人,就得遵照先父的规定;否则,哪怕我活到西比拉老婆子那一把年纪,我临死,也还是像月亮里的黛安娜那样,一个童女的身子。”方译显然比较成功地在译文里保留住了原作的文化意象。
但与此同时我又发现,有时候我们的翻译家为了追求译文的明白晓畅,却把原文的文化意象舍弃或丢失了。譬如《皆大欢喜》第五幕第四场中有这样一句话:
Hymen from heaven brought her,
Y ea, brought her hither,…
这句话又牵涉到一个源自希腊罗马神话的文化意象――专司婚姻之神Hymen(许门)。朱生豪和梁实秋分别把这句话译成“亥门带着伊,远从天上来”和“海门带她从天上来;是,带到这里来”,方平先生则译成“喜神引领她从天宇来人间和你团聚”。论文作者分析说,鉴于中国读者对“许门”这个专司婚姻之神并不很清楚,所以“喜神”“这一淡化译法似乎更容易让源语之‘象’在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意识中产生意义上的共鸣。”此话诚然不错。但是我想,如果译者在翻译时还能兼顾传递原作的文化意象,譬如在“喜神”后面再加上“许门”,即译成“喜神许门引领她从天宇来人间和你团聚”,然后在译文后面做一个注解以交代文化背景,这样是不是会更好呢?
这里就涉及到译者对文化意象的传递意识问题。我感觉,面对原文中的文化意象,我们的翻译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传达该文化意象所蕴含的基本信息,其次是追求译文能意显字畅,而对于原文中文化意象的“外壳”――形式,往往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甚至干脆弃之如敝屐。譬如,在翻译上述Scylla和Charybdis这两个文化意象时,方平先生的译文就采用了意象替换法,把原文中的文化意象彻底舍弃,译成:“就好象我躲开了东山老虎――你的爹,又碰上了西山的狼――你的娘”。(试比较梁译:“好像是我躲开了西拉,你的父亲,又触上了卡利伯底斯,你的母亲。”)
再如,在翻译《哈姆雷特》剧中与Hercules(即Heracles,通译赫剌克勒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有关的一句话时,翻译家也有类似处理。
原文为:
Let Hercules himself do what he may,
The cat will mew, and dog will have his day.
朱译是:“有本领的,随他干什么事吧;猫总是要叫,狗总是要闹的。”方译是:“让天大的英雄爱怎么干就怎么干吧――猫总是要叫,狗总要要它的威风。”都把原文中那位希腊英雄赫剌克勒斯给舍弃了,仅梁译保留了原作的文化意象:“不管赫鸠里斯自己怎样干,猫总要叫,狗总有得意的一天。”
由此可见,对于如何在翻译中强调传递文化意象的问题,翻译家们恐怕在主观上还没有树立起强烈、迫切的意识,更没有认识到,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读者对翻译已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翻译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能否把原文中文化意象的内在意义和形式意义一起传达出来,不仅关系到能否译介出原作的整体内容、能否确切地把握原作的意境、人物形象等问题,同时也是反映译作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
所谓文化意象,实际上是凝聚着各个民族智慧和历史文化的一种文化符号。文化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