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与战略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创新意识引领农业综合开发科学发展
——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的回顾与战略思考
邵阳古称宝庆,是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古城,下辖八县一市三区,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如今,在古城邵阳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内,田土平整如镜,沟渠纵横有致,耕道交错有序。在这里,春来千里菜花飘香,夏至万亩绿浪翻腾,秋喜稻菽金黄千重,冬赏瑞雪覆翠万里,可谓盛世中的桃园。短短25年,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紧随农业发展形势,紧贴使命任务,从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入手,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布局,按照区域化规划,产业化开发,特色化经营,科技化推广示范的思路,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让古城再次焕发勃勃生机,为邵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谱写了农业综合开发的辉煌篇章。
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邵阳市自1989年开始实施农业资源开发,1995年正式进入国家第三期农业综合开发范围。二十年来,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从最初的3000万元增加到2013年的8.12亿元,累计争取项目资金44.15亿元,建设项目区264个,建设高标准农田235.1万亩,累计实施产业化经营项目和利用外资项目229个,扶持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6家、市级龙头企业61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6家,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业基础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根据邵阳市为传统农业大市的实际,为突破“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基础设施较差,抗灾能力薄弱,干旱缺水问题”这个制约全市农村生产发展的瓶颈,市农业综合开发明确了以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土地治理方针,按流域和水系进行布局,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开项目区与非项目区相比,粮食亩产高出167公斤,农民人均年增收高出378元。
项目平台建设突出,现代农业项目示范效应明显。坚持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平台,通过水利、农业、科技、产业等措施的多管齐下,按照“排灌自如、土壤肥沃、运输便利、机械耕作、生态优美”的标准和5年不小修、30年不大修的要求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致力把项目区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先行区。同时,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大力推进项目区内优势产业的发展,积极促进两类项目有机结合。如武冈云山项目区、洞口石榴项目区等,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的重点建设,已成为全市现代农业先行区、示范区。
项目资金整合有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成绩辉煌。坚持把农开项目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以新农村建设引领项目区建设,全面提高了项目区建设标准,以项目区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农开资金的带动作用,整合相关涉农资金集中投入项目区内的核心村,成功打造了武冈市湾头村、洞口县江潭村、新宁县三星村、新邵县车塘村、邵东县公田村、隆回县红光村、大祥区湖口井村、北塔区刘黑村、双清区新洲村等新农村示范点,
其中市农开办牵头扶持的洞口县江潭村、双清区新洲村,荣获了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联席会议上进行了专门推介。
农业产业进程快速推进,农业龙头企业持续壮大。坚持把土地治理项目和产业化经营项目相结合,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实施“龙头带动”战略,在努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思路,统筹实施各类开发项目,通过扶龙头、建基地、促流通,初步建成了粮油、生猪、柑桔、林竹、中药材、乳业等六大优势产业体系和脐橙、铜鹅、黄花菜、金银花等四大特色产业体系,有力提升了邵阳市农业区域经济发展优势。目前,由农业综合开发重点扶持的六大优势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中粮食、生猪、柑桔产量稳居全省前列,铜鹅、黄花菜、油茶等产业领先全国。
农民科技水平全面提高,专业合作组织日益增强。以农科教有机结合的方式,广泛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基地,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民综合素质大为提高。同时,积极发挥广大农民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体作用,全面扶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努力促进了企业、农户、市场的有机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量质双增。现全市拥有了市瓜果协会、市柑桔产业协会、武冈市脐橙协会、洞口县优质粮食合作社、城步反季节蔬菜合作社等3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渐成为农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和龙头企业合作的主体。
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的人们见证着这块古老土地的巨变,也
见证着农业综合开发工作25年来的光辉历程。自2004年省财政厅(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开始对市州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综合考评起,连续九年,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获得全省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1999、2009年,全省农业综合开发两个“十周年”工作评比,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均获先进单位称号,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市级开发办。现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现最高法院院长、原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毛致用、省委书记徐守盛、原省政协主席胡彪等各级领导先后到邵阳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视察,对全市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经验突出,特色鲜明
邵阳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形成了三点鲜明的“邵阳经验”。
一是因地制宜,创新土地治理方法。邵阳农业综合开发从改善农业生产基本生产条件,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入手,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符合邵阳实际情况的土地治理方法。提出“大集中小连片”的治理方略。根据境内水系发达的特点,紧紧围绕水系、各大、中型灌区和水利骨干工程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推进,配套完善,建设了一大批集中连片、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在全市项目区形成了“大集中、小连片”的格局。探索出各具特色的“四大模式”。根据各县市区整合强农惠农资金的实际情况,总结推广了以整合资金、规模开发为特色的“武冈模式”;以围绕主导产业、促进两类项目紧密结合为特
色的“新宁模式”;以强强联手、推进土地流转、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集约经营为特色的“洞口模式”;以财政投入引领工商资本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放大财政资金效益的“邵东模式”,四种模式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并在各地得到了创造性发展。总结出“五统三分”的管理办法。在工作过程中,整合资金规模开发形成了“五个统一,三个分开”的工作方法。即,统一领导指挥,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检查验收,统一奖励处罚;分行业规范化管理资金,分单位责任化实施项目,分年度整体化推进建设。实施打破区域的大开发战略。在全省率先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打造我市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主导产业集约区的意见》,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制订总体规划,打破了行政区划限制,全面统筹了安排开发项目,广泛协调了各个支农部门,明确提出“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整合各类支农项目资金,用5年时间打造1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六大主导产业集约区”的开发战略。根据这一战略部署,重点启动了以武冈云山项目区为核心,东接洞口高沙,西连城步西岩,连片50万亩的竹城沿线项目区,该战略的实施把全市农业综合开发推上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成效显著。
二是创新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怎样把有限的资金效益最大化是邵阳农业综合开发的一大难题。结合自身特点,邵阳农业综合开发在资金使用和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办法。一方面健全财务制度。大力推行财政、开发双向管理,创建资金项目密切配合的管理机制;坚持县级报账制、年度审计的财务管理制度;配套资金重点安排、足额到位的优先配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