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城市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革命与城市发展
欧阳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应城市的加速发展。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热潮,城市规划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诞生于农业经济的城市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观念,技术水平及公路、铁路、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造就了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而崛起的。城市中包含大量的工业区,仓储区以及条件设施很差的蓝领工人住宅区,恩格斯1845年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的触目惊心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是导致当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迅猛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些思潮后来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的背景。也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尝试和反思。
早在1957年,正值美国工业鼎盛时期,约翰奈斯比特却声称。美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有人称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根据是在1956年这一年,美国的白领职业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因而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这标志着自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动力,以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正被一个新时代渐渐取代。这个新时
代就是后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并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社会性质的转变,需要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判断。
对于技术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又不能忽略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对于城镇发展,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科技所造成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预测城市的未来没有那么容易,可能发生的事和将会发生的事并不能用一条直线连起来。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当错综复杂的。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都市运输系统普及以后,美国的中产阶级迅速往都市近郊居住,市中心区于是沦为蓝领贫民区。与此同时,欧洲也采用了完全一样的技术,都市发展却截然相反,蓝领阶级的公寓都被推挤到电车或地铁的尾端,而中产阶级的豪华住宅却留存市中心区。一样的技术,产生不同的结果,但相对来说,技术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应更具有预计性。在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60年代产生了阿基格拉姆小组的步行城市,70年代的可动建筑研究组又设想出空间城市,由于这些构想依赖工业技术,脱离于建筑师,将城市简单视作放大的建筑单体,脱离社会、经济、环境,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畅想。
那么关于科技进步对于我国城市功能布局及其规划有哪些影响呢?这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说起。
我国城市的总体功能布局大都是圈层式布局或以圈层布局为基础衍生出的布局方式,如主--副中心模式,带状滚动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的特点是城市中心及副中心是商业服务业的集中地,居住与工业用地配套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与居住用地相配套,这种模式在中国应用了几十年,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下,城市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城市传统功能空间布局自然受到冲击。那么,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会有何特征呢?简而言之,就是网络化结构。它不但表现在空间布局形态上,更表现为城市的中
心区可能会包括CBD、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等专业中心。传统中心用地都是高强度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城市中心的用地强度将会发生变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由于商务方式的改变和信息网络应用引起的地价成本的降低,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强度将降低,拥挤状况会得到改善,中心内文化娱乐功能将加强,商业但空间密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后台办公功能将分散到城市各网络单元中去。其次是工业空间的边缘化,大片的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的边缘化,大片的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的边缘化相关的是城市居住功能的布局如何与工业布局相适应。传统的工业居住配套布局方式容易形成城市空间的隔离和各种流动的障碍,城市综合社区的建设或是一种解决方法。综合社区之间和外围设置工业空间,以方便的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以综合社区为中心的生活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工业居住配套问题,又能使城市的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畅无阻。第三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开放性布局,这是信息化城市的网络化结构的特征决定的。我国城市的总体布局往往是内向性的,讲究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和约束,这显然不符合信息化城市的网络化开放结构,也不利于各种流动的互动、输入与输出。这种开放性结构并不意味着对城市规模扩张的放任,只是控制机制不同罢了。信息化城市快节奏的代谢过程使城市更新周期缩短,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更新活动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
城市规模扩张如此之快,城市更新活动也错综复杂,那么如何把握和控制它们的,这就要借助技术进步带来的先进手段。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课题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数字城市、GIS技术等。谈到数字城市就要谈到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种分辨率、三维的地球表达,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数字化重新和认识,那么推选数字城市是完全可行性的,它能够将原先用于城市规划和研究的海量数据以空间的形式表达并融入一体。城市研究与规划所利用的信息大部分与地理空间数据有关,通过利用航空与航天遥感等技术获得城市土地利
用、城市交通、建筑类型等各种数据,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变成可管理控制和规划的虚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与城市有关的信息都立体可见。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通过数字城市查询城市所有有关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城市模型,它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城市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还能通过数字城市查询两座城市间的交通连接,查询旅游景点和线路,购房时选择价廉物美,居住环境适宜的住宅等必需的地理空间数据。
GIS原称地理信息系统,由于近年来GIS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GIS应用的日渐广泛与深入,目前提及GIS,而是作为停息技术与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科学。从技术角度看,传统GI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为地理信息处理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从而为GIS应用的深入与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英国自80年代规划管理部门开始应用GIS技术以来,GIS在英国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在1990年对49个郡的地方政府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23个已经拥有GIS或制图系统,到1993年,这一数字上开到42个。1995年的调查范围扩大到除北爱尔兰外所有514个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机构(如公有开发公司,国家公园),取得了95%的回收率。该调查显示,64%的地方政府已经拥有或正在实现自动制图系统,其中近半数的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其他包括调整公路管理局、地产局等。GIS在规划中的主要用途是制图、社会分析、规划制约、专题制图等,其他还包括规划申请审批,开发规划等。多数地方政府自行进行数据采集。目前在我国GIS文献中常常提到各地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依我们分析,各地结合当地情况形成的不同应用模式并非重复建设,往往也不具通用性,真正的重复建设当指同一政府内不同部门间由于行业矛盾条块分割而形成的行业专用系统的重复建立,如:规划局建立规划管理系统,土地局建立土地管理系统而公安局建立公安消防系统等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