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治国视野中的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研究
文献综述
一、绪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意识,是法治秩序建构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然而在规则日益完善的今天,相对完备的规则在现实生活中却时常得不到人们的遵守,这导致许多社会规则并不能发挥应有的规范和制约作用。规则是法律的基础,在深入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今天,要想人人守法,必须首先形成人人守规则的氛围。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我国各个社会群体中起到重要表率作用,对整个国家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带动作用,是未来我国法制建设中的坚实力量。这一群体规则意识的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已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二、现有研究现状评述
(一)关于“规则意识”内涵的研究
什么是规则意识呢?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饶世权在《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及教育对策》中认为,“规则意识就是对规则的认知、认同、尊重和信仰,并自觉遵守规则的观念。其主要包括规则价值认同意识、发现规则意识、评价规则、制定规则意识、规则至上意识、责任意识等。”山东大学徐博闻在《公民的规则意识、法治秩序与社会和谐》一文中表示:“广义的规则意识是公民对诸如法律、道德、宗教、社会风俗等各种社会规则或规范的认同、自觉服从与遵守。狭义的公民规则意识是指法治状态下通过对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认同,进而把法律内化为其自觉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形成一种自觉的程序规则意识和自觉服从与遵守的自主自律意识”,而本文中所研究的规则意识的内涵则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概念。由此可见,规则意识即是遵守规范和准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或者说一个人对于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
(二)关于规则意识对建设法治社会的影响的研究
规则是法律的基础,规则意识对法治社会的建设起着重要作用。河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教授孟庆瑜先生在接受河北日报专访时就曾说到:“法治,就是让每一个公民知法守法,一切按照规则办事。全民守法,对每个普通公民来说,正是要从守规则开始。”当今社会,规则意识的缺乏和种种不遵守规则之事正在啃噬和挑战着公序良俗,这是长久以来人情社会的遗存。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这些陈规陋习必然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不管红灯绿灯,集齐一堆人就过马路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一事当前,人们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如何走正规渠道,而是费尽心思地想着找熟人、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这些破坏规则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明规则”败给“潜规则”,造成极
为不良的社会影响。蒋传光也在《公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秩序的构建》一文中这样说到:“在建设法治国家,构建法治秩序的过程中,实现人的现代化,培育公民文化、塑造公民意识,首先要确立他们的规则意识。在一个不讲求规则,没有规则意识的社会里,再完美的法律制度设计,最终也可能变成废止一堆”。的确,从现代化研究理论看来,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最困难最关键的就是人的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同理,在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最困难的也不是建立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而是如何让法律成为公民内心真正的信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是要形成规则意识。然而,在加快法治进程已成为当下国家治理的一个紧迫任务的大背景下,人们只是很自然地将目光向着打造法治政府聚焦。的确,在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实施过程中,法治政府起着引领作用,但是法治社会建设也应当及时换挡提速,每一个公民对于规则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自觉自愿的归依才是将依法治国战略落到实处的根基。
(三)关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的研究
大学生群体对整个国家社会氛围的形成起到带动作用,也承担着相对较高的社会期待与希望,是未来继续推进我国法制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此,作为对整个社会风气都起到表率和引领作用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依法治国战略方针的最忠诚最坚定的参与者、捍卫者、推进者。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当今高校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贾新华在《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缺失及培育》一文中,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当代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分别是:生活中规则意识不强;学习中规则意识不强;社会交往中规则意识不强;法制意识不强。这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归纳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不足。在生活中大学生由于自律意识的有限,违反校园纪律的现象十分普遍,使用违规电器、晚归、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学习上,旷课、考试作弊的不良行为也屡禁不止。在人际交往上,文明礼仪的缺乏使得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尊重他人、不守诚信、不为他人着想,造成做事与做人能力发展的不平衡。此外,法制意识作为规则意识的上位概念,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着更高的要求,规则意识的缺乏必然导致法制意识的缺乏,对权力与义务的模糊不清。詹鸿生、刘延林的的《试论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育一文中》更是从现实出发,结合引起网络轰动效应的多起大学生犯罪事件,真切地表达了对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呼唤。
(四)关于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具体途径的研究
在对提高学生规则意识的具体途径的探究中,山东理工大学李鹏的《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南京师范大学的周晶的《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及教育对策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的苟艳的《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给了我很多的启示。《谈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规则意识教育》一文,从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学校培育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几条具体对策。首先,最基本的前提是确保学校规则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其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工作、校园文化这几个方面下功夫。当然,仅仅依靠学校的理论教育与熏陶是不够的,但是本文所提到的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做改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因此我的论文从这一点出发又展开了更为具体的探究。《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和教育对策研究》一文,则是从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个大方面出发,更为详细而深入地探讨了解决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的具体途径。在显性方面,主要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种种改
革,发挥显性课程在规则教育中的奠基作用。接下来,文章又从四个不同的方面继续探究了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规则意识教育质量的方法。在隐性方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挥隐性教育在规则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具体来说,则又从教师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家庭教育的环境影响等五个隐性方面进行了思考。本文思维逻辑性强,选取的这两个视角十分新颖而合理,提出了较为完整全面的解决途径,对笔者论文的整体构思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在《大学生规则意识培育研究》这篇文章中,作者除了提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完善学校规则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规则文化氛围等观点意外,更加注重强调这些工作的落实状况,即规则教育的实效性。本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在于多次运用问卷调查法,依据调查数据制成多个柱状图和饼状图,用数据佐证每条具体途径的必要性和实际可行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因此,文章对大学生规则意识中现存问题所提出的具体解决途径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当然,这些大量的数据也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脚踏实地的学术态度,这种严肃认真的学术精神在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给了笔者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三、结语
通过阅读和研究其他学者对于大学生规则意思的著作,笔者对于规则意识的内涵、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现状、成因及提高大学生规则意识的具体途径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观点。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规则意识现状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总体上应该通过完善学校规则管理制度、提高德育课程的实践性、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健全奖惩机制等方法,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规则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