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丹溪方剂用药特点探讨其学术思想
朱丹溪中医中药思想.
有一天,他在村头看见一伙送葬人群。棺木过后,地上有几滴鲜血, 凭经验,他认定棺中之人未死。遂赶上前去让人开馆。开馆后,见里 面一妇人,面色苍白,尸体未僵,用手伸入下身,果见污血尚鲜。朱 断定“血未凝,体未冷,尸未僵,人未死,命尚存”。立即将救命还 阳丹用热盐汤喂下。不到半个时辰,妇人面色转红,鼻翼煽动,生命 复苏。后又经丹溪精心调治,竟产下一子,从此,“见血一滴救母子” 在当地传为美谈。
朱震亨,字彦修,晚年人称其为“丹溪翁”,生于公元 1281年,淬于1358年,享年77岁,丹溪幼年亡父,家境贫 寒,母子相依为命。青年丧妻。其学医之路崎岖,颖,人称“神童”
2、发愤学医
3、拜师许谦,学习理学 4、跋涉千里,终得良师 5、医术超群,闻名遐迩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6、医德高尚,为人楷模
丹溪不但医术精深,而且医德高尚。他非常关心贫 苦百姓的疾苦,经常出诊诊视病人,虽风雨载途,也 从不推辞。丹溪常说:“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 耶”?穷人求诊,不但不取报酬,而且还无偿给药。 有的家境贫寒的病人,不敢指望丹溪治病,丹溪知后, “不待其招,带药去其家,使其获救而愈”。 丹溪“孤高如鹤”,一生简朴,布衣素食,节制膏 粱厚味,甘于淡泊。年逾七旬,依然“神茂色泽”, 精力充沛。他不信鬼神,力辟其廖。丹溪临终前,嘱 其子朱汜曰:“医学亦难矣,汝谨识之”。意谓:医 学理论精深,你一定要慎之又慎,千万不要误人性命 啊!
1、天资聪颖,人称“神童”
丹溪祖籍山东,西晋时迁居浙江义乌赤岸镇,因 该镇西南之东溪、西溪合流处,名曰丹溪,故学 者尊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老人”。
丹溪家族世代为儒。丹溪天资聪颖,才思敏捷, 性情豪爽。他自幼好学,日记千言,文章词赋, 一挥即成,故人称之“神童”。少年时因家境衰 落,以采药为生。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
老中医朱丹溪组方用药特色丹溪作为医学大家、哲学大家,对自然和人体发展变化的规律有着独到的见解,对阴阳运动有着深刻的认识,后世尊称其为“养阴派”创始人。
丹溪在医学方面形成自己的特点,对疾病的组方用药也有自己的特色。
(一)倡导滋阴降火丹溪总结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和“相火论”的理论,认为造成人体阴不足的关键在于“阴”的难成易亏,相火妄动是人体“阴”易亏的重要原因,相火妄动常常煎耗阴液,形成“阴虚火旺”的证候。
丹溪认为治疗“阴虚火旺”证候,滋阴与降火并重,滋阴是治疗本病的根本,目的是更好的降火,而降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顾护阴液。
在用药上,降火方面丹溪常常用知母、黄柏,在滋阴方面丹溪常常根据精和血的不同选方用药不同,阴精亏虚火旺者丹溪常用大补阴丸,阴血亏虚火旺者丹溪用四物汤加知母、黄柏。
大补阴丸中以黄柏、知母、龟甲为滋阴降火的基本药物,用黄柏炒褐色,知母酒浸炒,龟甲酥制,并配以酒蒸熟地黄、猪脊髓滋肾养阴,养精填髓,是朱丹溪滋阴降火的名方,全方补肾阴而泻相火,共奏滋阴补肾之效。
同时,用黄柏、知母泻火以补阴时,不偏执于滋阴泻火统治各病,用温阳补气之法治愈大证者不乏其例。
滋阴降火还顾护脾胃,使滋补不碍胃,苦寒不伤脾。
(二)抨击《局方》,也善用《局方》朱丹溪认为,《局方》所载方剂,大多偏于温燥,易伤阴气,不适合湿热之地久居的人,而且《局方》中的方剂多是有方无证,容易谬误,因此著书《局方发挥》。
但并不说明朱丹溪反对《局方》,他在临证时多应用《局方》中四君子汤、四物汤、二陈汤、平胃散、紫雪丹等,或联合应用,或加减用药,足见其善用《局方》。
(三)重视脾胃,调胃养阴《格致余论·养老论》提出,“六七十后,阴不足以配阳,孤阳几欲飞越,因天生胃气尚尔留连,又籍水谷之阴,故羁縻而定耳”“补肾不如补脾,脾得温则易化而食味进,下虽暂虚,亦可少回”。
丹溪认为,胃气在,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就在,水谷之阴也可维持人身已虚之阴,人体之阴可以依靠脾胃运化水谷而补充,即“补肾不如补脾”。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
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总结朱丹溪(1818-1882),字川脱,号坦齐山人,是清代末年的一位著名的经学家、文化名人和地理学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丹溪对于经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为经学注入新的血液,寻求经学的新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针对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朱丹溪强调经学的现实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经学不仅仅是一种学说或者理论,更重要的应该是以经典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他主张经学的学习应该贯彻“性命修复”的原则,即通过学习经典,使人们能够明辨是非、悟道修身,并将所学应用到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其次,朱丹溪主张经学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他认为经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需要综合各个学派的观点,并融通发展。
他将经学与历史学、文化学、地理学等学科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强调经学研究需要全面贯彻历史文化的脉络,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经典的真谛。
再次,朱丹溪强调经学研究的深入和批判性。
他反对经学研究的教条主义,主张对经典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真挖掘其中的思想核心。
他主张对文献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解读,不能盲从于传统的注释和解释,而应该积极思考和探索经典之外的深层含义。
此外,朱丹溪注重经学与实际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经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院中的研究,而应该通过与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的结合来深化研究。
他通过对地理、地貌、气候等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提出了“形势决异论”,即地理环境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形成,进而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习惯。
最后,朱丹溪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认为,经学研究旨在使人们修身养性,实现圣人之道,因此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品德修炼对于经学研究者来说尤为重要。
他主张研究者应该虚怀若谷、明德修身,为人师表,做到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发挥经学的实际价值。
总之,朱丹溪的学术思想主张经学的现实性、整体性和批判性,注重经学与社会现象的联系,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他的学术思想为中国古代经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推动中国古代经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援儒入医 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
援儒入医相得益彰──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评述关键词:朱丹溪医学哲学思想朱丹溪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重要的理学学者。
理学和医学,实成为丹溪思想中浑然为一的整体。
黄宗羲等人的《宋元学案》列丹溪于“北山四先生学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是朱熹四传弟子许谦的学生。
许谦,字益之,婺州金华人,学者称白云先生。
许谦及其上三代宗师:何基、王柏、金履祥,在金华地区递相授受朱熹理学,是金华理学的主要传人,史称“金华四先生”,亦称“北山四先生”。
《元史》载,“何基、王柏、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
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嫡。
"所以,元代金华理学号称朱学嫡脉,而许谦被称为金华理学大师。
许为教凡四十年,时人黄缙谓其“出于三先生之乡,克任其承传之重。
三先生之学卒以大显于世。
然则程子之道得朱子而复明,朱子之大至许公而益尊"川,对程朱理学的发扬和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丹溪师事许谦,确是其人生的转折点。
许谦为之“开明天命人心之秘,内圣外王之微",丹溪则"日有所悟,心局融廓",由此苦读默察,见诸实践,严辨确守理欲诚伪之消长。
“如是者数年,而其学坚定矣。
i2l”《宋元学案》引宋濂说,认为“其学以躬行为本,以一心同天地之大,以耳目为礼乐之原,积养之久,内外一致"。
自此之后,丹溪处事行世,待人接物,著书立说,率以理为宗;理学成为丹溪学术思想的中心内容之一。
丹溪援儒入医,影响深远,竟由此而形成中国医学史上哲学思想进入医学领域的第二次高潮。
一、“格物致知”的医学理论思维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是朱熹理学的中心内容之一。
何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朱子语类》卷6)何谓致知?即是"推及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四书集注》)。
也就是通过辨察形而下的事事物物,来认识形而上的天理,即是物中见理,由寡而多地推展扩充知识。
许谦继承发挥了朱熹这一学说,而更强调心的认识作用,"格物之理,所以推知我心知。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
从《内经》探析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班级:11级骨伤A班姓名:张卫成学号:111505073摘要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思想是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的,常态意义上是指一切生命活动有赖于“阳”对“阴”的动用,病态上的“阳有余阴不足”实质是指人身精血正气耗损,真阴真阳俱不足,水火俱虚。
朱丹溪的“养阴”思想和“滋阴降火法”实质也体现了对真阴真阳双方互根互生的重视。
关键词阳有余阴不足阴阳互根朱丹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被崇为“滋阴派”的开创者。
后世多以擅长滋阴概括其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相火论”被视为丹溪学说的主旨性论文。
值得注意的是,朱丹溪并非“过分强调人体‘阳常有余’的一面而不知阳亦有亏损的时候”[1]。
丹溪学术思想以《内经》阴阳互根之理为根基,蕴含了深刻的阴阳之道,从阴阳互根互用的基本关系出发,能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运用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和经验。
1 朱丹溪学术思想以阴阳之理为根基,重视阴阳互根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总纲,是中医理论最基本的指导思想[2]。
对阴阳之理的深刻理解是朱氏学术成就的根基。
戴良《丹溪翁传》所载,朱丹溪“参之以太极之理、《易》《礼记》《通书》《正蒙》诸书之义,贯穿《内经》之旨,以寻其指归”,达到“以阴阳造化之精微与医道相出入者论之”的境界,其所论的“阴阳造化之精微”根源于《内经》和理学太极论。
朱丹溪从医之路就是从自学《内经》三年治愈母亲“脾痛”开始的,从医后更是反复研读,指出“素问,载道之书也”,“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格致余论·序》),可见其对《内经》的尊崇。
另一方面,朱丹溪理学素养深厚,引儒入医,始创将“太极之理”引入医学。
在《相火论》的开头直接引用周敦颐《太极图说》论相火,在《吃逆论》中又指出“先儒谓物物具太极,学者其可不触类而长,引而伸之乎”。
太极之理作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已经积淀于心,在无形之中发挥着指导作用[3]。
中医学的“阴阳”内容极广,气血、形质与功能、水火即阴精和君相二火等均在其中,就“阴”与“阳”本身的含义而言,相对模糊而不确定,但“阴”与“阳”之间的基本关系却是相对清晰而明确的。
朱丹溪临床治疗学思想探析
郑海文 陈小秋 周向锋
【摘要】 本文就朱丹溪《 格致余论》 中所记载的有关医论与九例典型医案, 对其辨证施治及方药运用的思想方法 与宝贵经验作一初步探析, 旨在发掘祖国医药遗产, 供现代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 ! 丹溪治疗学 中图分类号 ! "#$%&$’ 诊法特色 立法与处方原则 文献标识码 ! (
伤, 胃气者……惟与谷、 肉、 菜、 果相宜。盖药石皆是 偏胜之气, 虽参、 芪辈为性亦偏, 况攻击之药乎。” 此 论病邪虽实, 但胃气伤者, 不可妄攻。又云: “ 饮食失 宜, 药饵违法, 皆能致伤。既伤之后, 须用调补, …… 恣意犯禁, 旧染之证, 尚未消退, 方生之证, 与日 俱 积。……而伤败之胃气, 无复完全之望, 去死近矣” 。 此论病后当节食, 不可恣意犯禁, 嗜欲无节, 虽病者 当禁, 亦医者之责任也, 不可不告之。以上三论足以 说明先生临证治病, 处处重视胃气, 然“ 胃气为本 ” 人皆知之, 但临证之时, 尤如良将用兵, 当审度虚 实, 谈何容易。细析先生所列医案, 可知其奥。 案一: 永康吕亲见, 形瘦色 黑 , 先生喜酒, 多饮 不困……忽一日, 大恶寒发战, 且自言渴 , 却不饮, 诊其脉大而弱, 惟右关稍实略数, 重取则涩。遂作酒 热内郁, 不得外泄……黄芪一物, 以干葛汤煎与之。 尽黄芪二量, 干葛一量, 大得汗, 次早安矣。此案寒 战大发, 渴而不饮, 先生断为酒热内郁 不 得 外 泄 无 疑, 但病者形体消瘦, 脉大而弱, 胃气已败, 若重 发 其汗, 恐汗不得出; 若清泄其酒热, 恐胃气受伤, 汗 之不可, 下之不可, 遂用黄芪配葛根, 健脾助汗, 汗 出而邪去, 邪去则正安矣。此案得出, 邪气虽实, 而 胃气伤者, 可扶正祛邪, 攻补兼施, 药宜轻灵, 味宜 冲和, 黄芪配葛根, 辛凉味甘, 益气透表, 养胃生津, 毫无伤胃之弊, 真可谓平淡之中见奇功也。 案二: 叶先生患滞下, 后甚 逼 迫 , 正合承气证。 但气口虚, 形虽实而面黄稍白, 此必平 昔 食 过 饱 而 胃伤。先生先予参、 术、 陈皮、 芍药等 !" 余贴, 至三 日后胃气稍还, 再与承气汤两贴而安。此案下痢, 里 急后重甚迫, 与承气汤泻之必伤胃气, 恐痢不止而 中气伤形成坏病, 故先补后攻, 分步治之, 果见效 验。 案三: 一婢女, 色紫稍肥, 性沉多忧, 年近四十, 闭经三月, 小腹有一气块, 渐如炊饼, 脉两手皆涩 , 按之则痛, 扪之高半寸, 先予千金消石丸至四五次, 忽自言乳头黑且有汁……又与三五贴, 脉之稍觉虚 豁, 先生才悟曰: 药太峻矣, 令止前药, 令四物汤 倍 加白术, 佐以陈皮, 至三十贴, 候脉完再与消石丸 , 至四五次, 自觉消一晕, 便令莫服。半 月 后 经 行 痛 甚, 下黑血半升, 内有如椒核数十粒, 乃块消一半 , 后病者又来索药, 先生谓不可再攻, 经二次月经, 下 黑血块而愈。此案初诊并无虚象, 投千金消石丸后, 攻之不下, 出现似有孕之体, 先生才悟攻之太峻, 反 伤气血, 即令停药, 改用四物汤倍用白术, 健脾补血 活血, 服三十贴后脉象复还正常, 再投前药而愈。从 此验案全过程看, 其验有三: 一是祛邪攻下之剂, 服 后已伤正气者, 应当即停药; 二是对气血俱虚, 久积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表2 两 组化疗后 乏力情 况统计
Ma 0 2 V 1 0 N 1 y2 1 , o. , o.4 1
奋垂体一 肾上腺皮质系统 ,提高应 急反 应能力 ,抗疲 劳 ,促进造血系统 功能 ,能增强机体免疫 功能及抗肿瘤等功能 ;麦冬能增强 网状 内皮系 ] 统吞嗜能力 ,升高外周 白细胞 , 提高免疫功能 】 。本观察表 明,观察组 白细胞减少发生率3. %,明显低于对照组5. % ( <0 5 24 9 2 1 5 P . )。观察 0
重视 辨 经施 治 ,归类诸 经合 生证 ;针 法重 泻轻补 ,热证堪 用 灸法疗 。
【 键词 】丹 溪心 法 ;朱丹 溪 ;针 灸 关 中图分 类号 :R4 2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7 — 14 (02 4 0 8— 2 8 1 89 2 1)1 — 22 0
朱丹溪 (2 1 15 年 ),名震 亨 ,字彦 修 ,元 代婺州 ( 18  ̄ 38 今浙江
均属祛邪范畴 ,而中医的扶正培本治疗 ,以及现代 医学某些免疫 、生物 治疗均属扶正范畴,在癌症治疗过程 中,以全面安排扶正与祛邪的治疗 措施口 ] 。参麦注射液是 中药红参和麦冬为主要原料 辅以聚山梨酯8 、氯 0 化钠 加工而成 ,具 有益气固脱 ,滋 阴生津 ,健脾养 胃,扶 正生脉之功
经验。丹溪虽用 药独到 ,却不疏 针灸之 用 ,尤其 Ⅸ 溪心法》 中颇多 丹 论述 丹溪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 ,现将其整理如下 。 1谨 守灵素 遗蕴 ,增补 十 二经症 候 朱 丹溪 自幼潜修儒学 ,曾师从理学 巨擘许谦深究 格物致知之理 , 后因母病刻 志于医。丹溪穷研灵 素之 旨,洞参运气 之机 ,深悟经 脉秘 要 ,临证施 治之时既重方药配 伍之巧 ,又贵刺 灸施 用之捷 。丹溪 深受
浅析朱丹溪对针灸学理论及临床应用的发挥
朱丹溪(1282—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世居丹溪,人称丹溪先生。
作为“金元四大家”最晚出的一位,他得罗知悌嫡传,又对《黄帝内经》进行精心研究,融会张仲景、刘完素、李杲等各家的学术经验,提出“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等观点,善用“滋阴降火”治法,世人称之滋阴学派。
朱丹溪在针灸学理论和临证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最主要的就是增补了十二经见证、合生见证,以及对针法、灸法的补泻理论和临床应用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
1 十二经见证和合生见证,增补十二经病候朱丹溪既精于方药,亦通于针灸,对经络学说颇有研究,在《丹溪心法》开篇即提出“十二经见证”[1]197,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丰富了经络病候。
比如足太阳膀胱经见证中增补“脐反出,便脓血,肌肉痿,小腹胀痛,按之欲小便不得”等;足阳明胃经见证中增补“不能食,胸傍过乳痛,髀不可转,遗溺矢气”等;手阳明大肠经见证中增补“耳聋煇煇焞焞,耳鸣嘈嘈,皮肤壳然,坚而不痛”等;足太阴脾经见证中增补“五泄注下五色,不嗜食,不化食,足胻肿若水,九窍不通,皮肤润而短气,肉痛”等;足少阴肾经见证中增补“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大便难,腹大颈肿,脊中痛,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踵,足胻寒而逆,阴下湿,四指正黑,冻疮,善思”等;足厥阴肝经见证中增补“头痛,耳无闻,颊肿,目赤肿痛,四肢满闷,挺长热,暴痒,足逆寒,节时肿,便难,眩冒,转筋,阴缩,两筋挛,善恐,胸中喘,骂詈”等;手太阴肺经见证中增补“善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溏泄,皮肤痛及麻木,洒淅寒热”等;手少阴心经见证中增补“两肾内痛,腰背痛,浸淫,善笑,善恐善忘,上咳吐,下气泄、眩仆身热而腹痛、悲”等。
朱丹溪对十二经脉病候的增补,既充实了经络理论,又对经络的临床运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如手太阴肺经增补“皮肤痛及麻木”,临床上治疗皮肤病常以“理肺”为治本之法;足厥阴肝经增补“暴痒”“头痛”“目赤肿痛”“眩冒”“转筋”等,临床有用行间、太冲治疗皮肤瘙痒证,对巅顶头痛、目赤肿痛、眩晕、抽搐等,也大多以治肝为主;足太阴脾经增补“不嗜食,不化食”“五泄注下五色”“足肿若水”等,临床上对纳差、泄泻、水肿,主要从脾治;足太阳膀胱经增补“便脓血”,临床上用承山穴治疗便血证者不胜枚举。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
朱丹溪临床经验与用药特色研究内容摘要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人尊称为“丹溪翁”。
丹溪生平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伤寒辨疑》、《外科精要新论》,现存者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和《本草衍义补遗》。
其余著作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脉因症治》等或系门人编辑,或为伪托之作。
目的:《明医杂著》言:“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故探讨研究丹溪治疗杂病的精髓,以便应用于临床。
方法:以丹溪亲笔著作即《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为主,并参考其另一著作《本草衍义补遗》,对其进行分析研究。
内容: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丹溪在诊法上的经验,第二部分讲述在病因病机分析的独到见解,第三部分则论述其临证用药的特色,兹将简述如下。
一擅长利用四诊,见微知著朱丹溪临证非常注重诊法的应用,而且擅长运用四诊,加以综合分析,以判断疾病的实质。
其《格致余论·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述:“经曰:诊病之道,观人勇怯、肌肉、皮肤,能知其情,以为诊法也。
”言简意赅,却指出了望诊当辨别人的整体和局部勇怯、肌肉和皮肤,并强调“形色既殊,脏腑亦异,外证虽同,治法迥别”,此言极具辨证论治精神,即同病异治。
另外,取脉亦当须因人而异,“所以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以其不可一概观也。
”由此可以看出丹溪临证的灵活性和全面性,并不是单凭脉诊就断定病机,而是因人而异,肥人、瘦人、躁人、缓人的脉象判断方法,因此提出了《治病先观形色然后察脉问证论》,提醒医者临证诊断时的诊法应用次序,先看形色,再察脉问证。
不先看形色,则无从决定诊脉的方向。
1.1注重神色形态丹溪提出了望诊的几项要点:1望形的内容有观人长短、大小、肥瘦等;望色的内容有黑白、嫩苍、厚薄等。
认为人之形“长不及短,大不及小,肥不及瘦”;人之色“白不及黑,嫩不及苍,薄不及厚”,此形色直接可以诊断患者之虚实,指导用药方向;3指出“肥人多湿,瘦人多火;白者肺气虚,黑者肾气足”;望诊可以决定诊脉的取向,“肥人责脉浮,瘦人责脉沉,躁人疑脉缓,缓人疑脉躁”,提出了观人神色形态以后诊脉之大方向;4观人之神态可以断病之虚实,神色虚赢,活动无力者,多属于虚;神色行动如常人,纵然脉象显示虚像,当疑非虚之病。
朱丹溪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
朱丹溪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在肿瘤中的应用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浙江义乌县人,为我国古代最具影响的医学家之一,名列“金元四大家”。
丹溪继承刘完素、张从正、李皋诸家学说,取长补短,在“格物致知”基础上,将理学引入医学,结合临床实践,参以江南地土潮湿,湿热为患甚多的地理特点,人多情欲过极损伤气血的社会风气,提出“阳长有余而阴不足”和“相火论”等学术观点,且在杂病辨证论治方面有独特造诣,提出以气血痰火郁为纲,主张调气理血,解郁化痰为杂病治疗大法。
朱丹溪独特的见解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在肿瘤治疗中颇具指导意义,本文就此作一初步探讨。
1 阳有余而阴不足论和相火论丹溪于《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指出:“人受天地之气以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丹溪又进一步从《内经》中“年四十,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和“男子六十四岁而精绝,女子四十九岁而经断”得出阴精难成易亏的结论。
《相火论》中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由此可见,丹溪强调精血易耗难生,故在治疗方面,丹溪重视阴阳的盈亏,认为“阴虚则发热,夫阳在外为阴卫,阴在内卫阳之守,精神外驰,嗜欲无节,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与肌表之间而恶热也,实非有热,当作阴虚治之,而用补养之法可也。
”丹溪主张的滋阴降火法,对治疗癌性发热有良好的指导意义,肿瘤患者由于久病伤阴,后期多伴有发热症状,临床以丹溪创制的大补阴丸加减治疗,多获良效。
2 疏厥阴之滞朱丹溪对乳腺癌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格致余论·乳硬论》中“若夫不得于夫,不得于舅姑,忧怒郁闷,昕夕积累,脾气消阻,肝气横逆,遂成隐核,如大棋子,不痛不痒,数十年后方为疮陷,名曰奶岩,以其疮形嵌凹似岩穴也,不可治矣。
”但“若于始生之际,便能消释病根,使心清神安,然后施之以治法,亦有可安之理。
”由此可见,乳岩形成多由于七情所伤,愠怒伤肝,忧思伤脾所致而成。
《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
《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分析作者:李熙刘树春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6年第01期摘要: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方法以《丹溪心法》为检索源,采集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按照统一标准加以人工干预和规范处理。
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
通过建立共现矩阵、聚类和网络可视化分析常用药物的配伍特点和相互关系。
结果共纳入处方105首,涉及中药150种。
炙甘草、陈皮、白术、人参、茯苓等17种中药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
结论朱丹溪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重视补益脾胃,尤其重视清养脾胃,养胃气,益阴精:用药主要以甘温补气为主,辅以辛、苦之药以行气祛湿。
关键词:《丹溪心法》:脾胃病:用药特点:数据分析中图分类号:R2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16)01-0030-04朱丹溪对于脾胃病的论治有独到的见解,其论治理论值得现代中医研究者的深思和挖掘。
丹溪取法张仲景、李东垣之脾胃病治法,并对其中理论加以继承发展,较东垣只重视脾阳又深化了一步,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而这一重视脾胃的学术观点却被后人忽视。
《丹溪心法》是研究朱丹溪治病理念的重要文献,非丹溪亲著,是其亲传弟子根据其学术经验和平素所述纂辑而成,其中包含大量朱丹溪治疗疾病所应用的方剂。
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疗脾胃病的方药,可以理清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理法规律和组方用药特点。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信息特征,提炼出其中蕴藏的新理论、新方法,可实现中医药经验的有效总结与传承。
本文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疗脾胃病方剂的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数据来源与收录标准以《丹溪心法》为检索源,依据《中医内科学》中对脾胃病的定义,筛选出《丹溪心法》中的痢、泄泻、燥结、吐血、呕吐、恶心、咳逆、翻胃、吞酸、痞、嘈杂、伤食、内伤、积聚、心脾痛、腹痛、脾胃章节中有明确药物组成的口服方剂,且剂量准确、主治明确、非固定单一证型的治疗方剂。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
《丹溪心法》针灸学术思想探析摘要:《丹溪心法》是金元名医朱丹溪的门人及私淑者为总结其学术经验纂辑而成的一部医学名著。
书中不仅收录了朱丹溪辨治内、外、妇、儿、肛肠、五官等科疾病的遣方用药经验,还论述了其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体现出以下特点:谨守灵素遗蕴,增补十二经症候;重视辨经施治,归类诸经合生证;针法重泻轻补,热证堪用灸法疗。
关键词:丹溪心法;朱丹溪;针灸朱丹溪(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今浙江义乌)人。
因所居邻溪水之名为丹溪,故后人习称其为丹溪翁。
先尚理学,后精岐黄。
师从名医罗知悌,得窥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三家医学精奥,阐论格物致知,发挥局方短长,首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高论,力倡滋阴降火之说,开滋阴学派之宗而得与刘、张、李并称为“金元四大家”。
丹溪学验广播,门人弟子与私淑者甚众,其中亦不乏名医国手遍采博摭丹溪警言要论纂辑成书以飨后学,如《金匮钩玄》、《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等,又以《丹溪心法》流传最广。
该书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其他各科,理法方药兼备,较为完整和全面地反映了丹溪滋阴学说以及气、血、痰、郁诸病辨治的丰富经验。
丹溪虽用药独到,却不疏针灸之用,尤其《丹溪心法》中颇多论述丹溪在针灸方面的重要学术思想,现将其整理如下:1 谨守灵素遗蕴,增补十二经症候朱丹溪自幼潜修儒学,曾师从理学巨擘许谦深究格物致知之理,后因母病刻志于医。
丹溪穷研灵素之旨,洞参运气之机,深悟经脉秘要,临证施治之时既重方药配伍之巧,又贵刺灸施用之捷。
丹溪深受《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影响,辨证之时重视经脉对人体的重要性,对于经脉所病而表现出的症候亦尤为关注。
但有感于《内经》流传日久而时世人事变迁已剧,其中关于经脉所病症候之论亦有未备之处。
于是仿张从正《儒门事亲·撮要图》补《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未发之秘,详考《素问·脉解篇》与《灵枢·经脉》诸论,遍览刘、张、李群贤医籍,又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对十二经所病症候予以增补,后人将其思想总结成论列于《丹溪心法》篇首,名为“十二经见证”,足显丹溪对经脉理论研究的深入与完备之处。
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
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季筱雨1陶颖莉2叶平1,2关键词朱丹溪;学术思想;地域化朱丹溪的学术思想概括为三点,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以及气血痰郁四伤学说[1]。
朱丹溪认为,“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扇,则妄动矣。
”相火妄动则“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绝则死”。
在相火论的基础上,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
斯军民[2]根据《格致余论》总结维护相火的方法主要有保养胃气、平衡气血、收心养心。
“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
”朱氏认为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可以涵养肝肾之阴,因此当健脾和胃。
又云“病热之人,其气炎上,郁为痰饮,抑遏清道,阴气不升,病热尤甚”,说明相火妄动与痰郁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
故丹溪重视化痰理气。
朱氏认为“心动则相火亦动”,收心养心可以防止相火妄动,“儒者立教曰:正心、收心、养心。
皆所以防此火之动于妄也。
”笔者结合浙江地理气候环境和人群饮食结构,总结朱丹溪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及其用药规律,分析其在浙江普遍应用的原因。
1地理环境广义的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本文所分析的仅是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矿藏、动植物资源等。
地理环境的诸多因素时刻作用于人体,人们为了适应环境,形成了一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
1.1地理环境与体质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之间的地理特征、气候环境差异较大,不同地区的人,受当地水土质量、饮食偏好等因素的长期影响,人体体质随之产生差异[3]。
《灵枢》记载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人,分别代表不同的地区特点,《大戴礼记·易本命》中记载“坚土之人肥,虚土之人大”,说明人体体质的肥或大受到土质的影响。
除此之外,现代调查研究也表明,地理环境与人体体质存在相关性。
何裕民等[4]将人体体质分为六种,即正常、阴阳两虚、阴虚、阳虚、痰湿和瘀滞,并对西北延安、东南上海及浙江义乌等地人群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阴虚体质的人群数量东南明显高于西北。
朱丹溪生于义乌,长期生活在东南沿海,其“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以及治病重视滋阴不能不认为与其生活地域具有很大关联。
【原创】从{局方发挥}看朱丹溪的创新思想
【原创】从{局方发挥}看朱丹溪的创新思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是宋朝官家钦定的中药方。
收集了宋代民间及前贤有效药方,包括诸风,伤寒,痰饮,诸虚,目疾,口齿杂病等,共10卷14门788个方剂,有很多至今仍应用很广的方剂,如“至宝丹,藿香正气散,逍遥散,失笑散,胶艾汤等等。
官府守之为法,医者传之为业,病者恃之立命,世人习之成俗,有如当今卫生部或WTO的法典药典,不许越雷池半步,否则违法.但宋重文轻武,不顾金辽夏強敌威胁,希以金钱进贡换和平,官民病于声色犬马,体质多赢弱,故'和剂局方'多用温补辛热之药,世道太平时有效,但到朱丹溪行医时,因天气变异与战乱频发,民多阴虚火旺,再用和剂局方温补,流弊百出,冤鬼夜嗥,朱丹溪[1281--1358]依学识与临床经验思悟“阴常不足,阳常有余”而大胆写出[局方发挥]一书,就是为救治病人,大声疾呼,也是对官方[和剂局方]的批判发挥.若沒创新思想是不能成功的. 因[和剂局方]只列主治症侯,不载病原,,立法虽茼,未能变通.朱遂依临床辨证沦治提出了卅多个问题,写[局方发挥],重点论述了当时江浙湿热为患,十之六七,治须滋阴降火,化湿清热忌用'局方'辛香橾烈温补药..创立'大补阴丸,二妙散,左金丸,越鞠丸等名效方剂.朱说:'医者,意也,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冀其偶然中的,难矣''医意即医者思想,综合分析病情,辨证论治的能力.'用药如用兵,成败得失往往取决于医生的思想.[局方发挥]书一出,医学世风始为之一变.救了无数百姓,丰富了中医治法理论与实践,朱丹溪也成了滋阴派的一代名医.至今在中国与日韩中医界仍有巨大影响.朱的创新思想,首先是因朱母患重病,遍请名医用局方不效,始刻苦研素难经典,程门立雪拜名医师罗知悌.说'事亲养亲,须格物致知通医,其次才是济苍生除疾苦.半路学医,43岁才成大器.享高寿78岁.学医须有眼光和悟性.审病知源,不唯官唯上唯书,若不独立思悟,只唯官唯上唯书,是不能成良医的。
(6)朱丹溪学术思想简介
(6)朱丹溪学术思想简介朱震亨的“两论”及杂病治疗经验朱震亨,宇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人,因世居丹溪,故学者尊之为丹溪翁。
生活于公元I281-1358年,即元至元十八年至元至正十八年。
始读史,攻举子业,三十岁时因母病而钻研《素问》,曾师事于理学家许谦,后受业于名医罗知悌。
许谦为朱熹的四传弟子,而罗知悌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并旁通张从正、李东垣之学。
因而朱氏得以继承诸家衣钵,兼集医、哲于一身。
其在罗氏“湿热相火为病最多”的启发下,重视相火病变的研究,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谆谆告诫人们勿妄动相火,宜保护阴精,治疗则强调滋阴降火.被后人称为滋阴派的倡导者。
此外,其对气、血、痰、郁等杂病,亦有深刻的研究,以善治杂病而盛极一时,名扬海内外。
明代医家王纶赞之曰:“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一以贯之,斯医道之大全矣。
”日本医界曾成立丹溪学社,专门研究他的学说,并奉其为“医中之圣”。
足见朱丹溪其人影响之大,其说流传之广。
朱氏的著作颇丰,主要有:《格致余沦》《局方发挥》《金匮钩玄》《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发挥》《脉因证治》等,以前两部为代表作。
《格致余论》1卷,系朱氏的医论集,凡40余篇,包括著名的“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饮食色欲箴”、“茹淡沦”等,集中反映了朱氏研究相火及其病变,人体阴阳关系、养生之道的学术观点,是学习朱氏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局方发挥》1卷,为朱氏评论《和剂局方》之专著,书中列举气证、血证、饮证、呕吐、吞酸、膈噎等证,指出误用香燥、温补之危害,主张戒用温补燥热之法,并着重阐发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体现了作者注重护养阴血的学术思想。
其学术思想简介如下:一、阳有余阴不足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是朱震亨阐述人体阴阳关系的基本观点。
他认为人在一生中,阴阳之间多处于阳有余而阴不足的状态。
这一认识是根据《内经》的观点,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的现象,及人体生理特点与病理状况而得出的。
朱丹溪医案及感悟
朱丹溪医案及感悟一、引言朱丹溪(1281-1358),字元皎,号无为,南宋末年著名的医学家、药学家和文学家。
他以精通医药学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医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之一。
本文将介绍朱丹溪的医案和对其的感悟。
二、朱丹溪的医案1. 医案一:《伤寒论》中的治疟疾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提出了一种治疟疾的方法。
他认为疟疾是由湿邪侵入体内所致,可以通过清热解毒来治疗。
他使用了陈皮、桂枝等药物来驱除湿邪,并配合苦寒之品来清热解毒。
这种方法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疟疾的重要方剂之一。
2. 医案二:《金匮要略》中的治风湿性关节炎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金匮要略》中提出了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他认为风湿性关节炎是由寒湿侵入体内所致,可以通过温通经络来治疗。
他使用了桂枝、羌活等药物来温通经络,并配合苦寒之品来祛除寒湿。
这种方法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方剂之一。
3. 医案三:《丹溪心法》中的治失眠法朱丹溪在他的著作《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治疗失眠的方法。
他认为失眠是由心火上亢所致,可以通过平肝潜阳来治疗。
他使用了黄连、龙骨等药物来平肝潜阳,并配合酸苦之品来降火安神。
这种方法在当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成为后来治疗失眠的重要方剂之一。
三、朱丹溪医案的感悟1. 经验总结通过分析朱丹溪的医案,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医学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丰富的经验。
他能够根据不同疾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表明他对药物性味、归经归类等医学基础知识有着深入的研究,并能够将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
2. 个性化治疗朱丹溪在治疗各种疾病时,并没有拘泥于固定的方剂和治法,而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
这种个性化治疗能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并提高治愈率。
这一观点在当代医学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3. 继承与创新朱丹溪在医学上既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又有自己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图 号 : 2 2 1 R 2 .6
文 献 标 志码 2 1 )5 4 8一 3 17 —0 8 (0 10 —0 0 O
To Ex o e ZH U n x' Ac de i o htf o s Fo m ulsM e i a in Fe u e pl r Da - i a m cTh ug r m hi r s a d c to at r s
溪” 学者 遂尊 称其 为丹 溪翁 或丹 溪先 生 。朱丹溪 ,
清热 1 5首 , 湿 1 O首 , 5 祛 1 补益 9 1首 , 痰 7 祛 8首 , 理气 6 3首 , 消导 化 积 6 3首 , 表 5 解 0首 , 和解 4 9 首, 血 4 理 8首 , 风 3 治 1首 。
荆、 发 ( 世 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南京 204) 江苏 106
摘 要 : 集 朱 丹 溪 所 创 制 的 方 剂 8 8首 , 用 文 献 学研 究 方 法 与 统 计 方 法 , 方 剂 数 据 进 行 逐 一 考 证 , 分 析 方 剂 组 成 、 收 4 运 对 在 主 治病 证 , 以及 统 计 分 析 和 理 论 探 讨 的基 础 上 , 出朱 丹 溪 所 倡 导 的 是 清 热 滋 阴 而非 单 一 补 阴 。 提
考。
1 方剂 归 类与 高频药 物
通 过 网络 、 国联 合 图书 目录查 阅 , 合 多数 全 结 学 者观 点 , 定将 《 溪心 法 》《 因证治 》 《 溪 确 丹 、脉 、丹 手 镜 》 《 致 余 论 》 《 溪 治 法 心 要 》 《 匮 钩 、格 、丹 、金
玄 》 《 因脉治 》 7种著 作纳 入朱 氏学术 思 想范 、症 计
解 表 和解
理 血
5 O 4 9
4 8
祛 暑 表 里
开 窍
7 3
3
治 风
固 涩
3 1
2 O
涌 吐
2
畴 。以 中医方 剂 大 辞 典 为 信 息 源 , 收集 提 取 源 自
此 7种 著作 的全 部 首 创 方 剂 , 以探讨 朱 氏在 继 承
朱 氏 8 8首 方剂 涉及 中药 3 4种 , 4 6 共计 55 6 8
・
-
-
—
—
4 08 ・— - - —
南京 中 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 1 年 9月 第 2 01 7卷 第 5期
J U O RNA O NA I L F NJ NG T M U V R I C NI E S TY V 12 o 5S p.2 1 o. 7 N . e t 0 1
从 朱 丹 溪 方 剂 用 药 特点 探 讨 其 学术 思想
y・
K EY O RDS: ZH U a — i o m uls; c pa i lt ul d u a r d u o W D n x ;f r a om tbiiy r e; r g p i ; r g gr up
朱丹溪 , 震亨 , 彦修, 代 婺州义乌人 。 名 字 元 生于 1 8 2 1年 1月 9日。 因为其故 居有 一溪 名“ 丹
方 数
15 5 10 1 9 1 7 8 6 3
6 3
类 别
温 里 泻 下 痈 疡 安 神 治 燥
驱 虫
方 数
2 0 1 4 1 4 1 O 1 O
7
丹溪 的学 术观 点 与 思想 , 希 望 为读 者 在 认 识朱 并 氏所 言之 阴不 足 及 如 何 养 阴方 面 能 提 供 一 些 参
S UN S if h- a ( le f scMe iie Colgeo Ba i d cn ,Na j n ie st f h n s d cn ,Na巧ig,2 0 4 Ch n ) n ig Un v ri o C i eeMe iie y , n 1 0 6, ia
AB T S RACT:Th u h r c l c e 4 o mu a r a e y ZHU n x ,v rf d e c a ai h o m u a h o g ie a e a t o o l td 8 8 f r ls c e td b e Da — i e i e a h d t n t ef r l st r u h l r i t t r e e r h a d s a it a t o s n h n a d e s d t a s t em e h d o l a i g t eh a n o rs i g y n u e r s a c n t t i lme h d ,a d t e d r s e h ti wa h t o fce r h e ta d n u ih n i sc t n i s e d o o rs i g yn o l n t a fn u ih n i n y,t a s a v c td b ht wa d o a e y ZHU n x ,o h a e o t t t a n l ssa d t e r t a t d Da — i n t e b s fs a i i l ay i n h o e i l u sc a c s
表 l 朱 氏 7 著 作 中 8 8首 方 剂 归 类 种 4 类 别
清 热 祛 湿 补 益 祛 痰 理 气
消 导
因“ 阴常不 足 , 常有 余 ” 论 而被 冠 以 中医 滋 阴 阳 之
派 的代表 。本 文从 方剂 学角 度 , 全 面收集 、 在 系统
归纳 基础 上 , 图从 方 剂 配伍 用 药 规 律 来 认识 朱 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