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合集下载

浅析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

浅析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

浅析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作者:虞如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5期摘要:随着近代中国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往来日趋频繁,解读《论语》也必然成为了其他国家感受中国文化和了解中国社会传统思想的重要途径。

目前,《论语》的英译版本众多,而其中庞德对于《论语》的英译版本在《论语》翻译研究探讨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他所采用的拆字翻译和创造性翻译翻译方式,使他的译本独树一帜,较好地解读了《论语》的内涵。

关键词:庞德;论语;翻译;语言特色;争议[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5--01一、庞德的翻译法(一)拆字翻译法笔者认为,汉语不同于世界上的其他语系,她的独特魅力尤其体现在她的象形意义上。

程裕祯有言,汉字既具有写实意义,又具有人本精神,既有原始社会物质条件的写照,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反映(2003)。

能够认识到这点并从象形字角度出发来翻译《论语》的,在历史上也并不是庞德的首创。

然而,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庞德作为一名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对《论语》的英译不仅仅是关注在象形字的写实意义上。

他的英译《论语》甚于其他译本的关键处在于,他更加注重了汉字本身的象形隐喻意义,着力在“形”与“义”之间寻求到平衡。

(二)创造性翻译庞德的翻译更多的不是从语言学和客观角度出发,而是更多地从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形态出发,更偏向于主观性。

例如,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庞德将“格”翻译成“an organic order”(有机的秩序),其实是有其社会历史背景引起的趋于主观性译文。

从庞德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看,庞德历经了两次的世界大战,对战争所造成的伤害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所以,庞德其主观性的意愿是希望通过寻找一种秩序来诱导社会走向归正的道路。

笔者认为,主观性在译作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因素,读者在欣赏庞译时应趋于理性客观,了解背景。

二、庞译的语言特色庞译《论语》现如今被研究者所欣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诗人庞德所赋予其独特语言特色。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从《论语》两个英译本比较看翻译的文化转向
安乐哲作为现代著名汉学 家 , 他翻译儒经的 目的和时代
背景下研究《 论语》 这一 承载 着中 国传统 文化精 神 的典 型文
本, 便具有一定 的时代 前瞻性。 本文拟进行 研究的是上世纪初英 国传教士 、 学家理雅 汉 各 的译本 和现代美 国汉 学家 安乐哲 的译本 。文 化 翻译 理论 在文化层 面对 翻译 所作 的反思 可 以解 释《 语》 论 理雅各 译本
和安乐哲译本之 间的巨大差异 , 《 通过 论语》 理译 本和安译本
的对 比研究对 于文化翻 译理论 的不断 完善和 构建也 具有 积
极意义 。

翻 译 目的
理雅各 翻译 《 论语 》 目的与 他作为 传教 士的 身份 是密 的 切相关 的 , 他在香港居住 约 3 年 (83 83 。始终 以传教 O 14 —17 ) 为首要任务 。传教 士传 教的 目的是为 了证明上 帝存 在 的普
信仰使他们认为上帝 主宰甚至高于理性 和情感 。 士所受 传教 到的信仰熏染 以及其相应 的价值取 向 , 由知识的缜密锻造 经
之后变 得十分虔诚而 坚定 , 也就 是说 , 他们在接 触 中国文化
nt与列夫维尔 (nr Lf e ) e) t Ad e r 两人提 出了当代 西方翻译学 e eve
背景与 理雅各有很大 的差异 。在 现代西方 , 一场翻天覆地 的
变化正在进行 , 学术界 兴起 的各 种思潮 , 各个 方 面对 我们 从 所熟悉 的关 于理论 和方 法 的客 观性 的 主要观 点提 出质 疑。 在新实 用主义 、 后结 构 主义 、 释学 、 马克思 主义 、 诠 新 解构主 义、 女权主义 、 生态哲学 和后 现代 主义等各种旗 帜下 , 自西 来 方传统 的内部 的批评运动正在 兴起 , 过去在东西方交流 的过 程当中有意无意表现 出的文 化中心主义受到巨大的冲击 , 代 之 以一 种全 新的去 文化 中心 主义 视角 。安 乐哲《 论语》 英译 本在这 种理 念指 导下应 运而生 。其 目的在 于尝试 摆脱 对上 帝的信仰 , 以同情和理解的眼光来看 待中国文化 。 “ 我们总是预设了 自己文化 经验 中的所 熟悉 的东西 , 而 忽略了其他一些重 要材 料 , 恰正是 它们 , 恰 展示 了作为 文化 之源的具有可比性 的行为 。 只有 当我们 注意到积淀 与中国人 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中的那些非 同寻常 的理念时 , 我们才能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论语》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被广泛研究和阅读。

在翻译《论语》时,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和语境理论能够提供重要的指导和视阈。

本文将从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

语言学的功能理论可以帮助理解并翻译《论语》中的各个句子和词语。

功能理论主张语言的目的在于实现特定的功能,比如表达感情、传达信息、建立社交关系等。

在翻译《论语》时,译者需要根据句子的具体功能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在《论语》中有很多关于道德、伦理和修养的论述,译者可以通过使用相应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含义和观点。

由于《论语》是古代文化的代表作,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念,译者需要利用功能理论来解释并翻译这些内容,以使翻译更加准确和易于读者理解。

在进行《论语》的英译时,无论是从功能理论还是语境理论的角度出发,译者都需要根据原文的具体内容和背景做出恰当的选择和调整。

还需要注意到《论语》的英译本有很多不同的版本,每个版本都有其翻译策略和风格。

在选择《论语》英译本时,读者也需要考虑到翻译者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以确保选择到合适的版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作者:刘芸来源:《好日子(下旬)》2018年第01期摘要: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庞德的译本简洁生动、主观性强,堪称论语译介乃至整个翻译学界的另类。

本文以翻译的文化转向视角为理论依据,对庞德英译论语译本的诊释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从文化视角发掘庞德《论语》译本的新价值、新意义。

关键词:文化;庞德;论语;翻译1、文献综述1.1 国外《论语》英译研究综述:Wing Chan评述了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认为林语堂在选译《论语》条目翻译时细致、到位,《论语》中最重要的一些条目大部分都没有漏网,此外,译文“信”、“美”俱备,质量甚高。

总体而言,国外《论语》英译的研究不如国内的研究丰富、广泛、深入。

研究的主体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国的几个学术刊物、研究机构或高等学校。

《论语》英译的研究者也不很多,其中不少是旅居海外的华人。

1.2 国内《论语》英译研究综述:概括起来,近些年国内《论语》英译研究主要集中在《论语》的译本(对比)研究、《论语》中的核心概念词的研究、《论语》英译历史和传播研究及其他方面。

1.3庞德个人简介:埃兹拉·庞德翻译了不少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经典。

他翻译的《华夏集》在美国诗歌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成为了美国新诗运动中诗歌创作的一个经典模本。

庞德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不但很好地介绍了中国文化,而且恰当地将中国诗学精髓用之于发展英语现代诗歌,同时又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创意翻译法。

1.4 翻译背景:庞德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前后陆续翻译了儒家经典。

庞德译经时正处在战火连连秩序混乱的二次世界大战时代,他的翻译目的是要向西方社会传播他悟出的儒家思想,以求挽救当时的社会危机。

而同时为让西方的普罗大众接受儒家思想,他的翻译选词有时有归化倾向。

2、翻译理论的文化视角翻译就是文化内部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源语与目的语在文化功能上的对等。

这种文化转向的具体含义是:1)翻译应当以文化为单位,而不是把翻译单位局限在语言的范围里;2)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译码—重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交流过程;3)翻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原则和规范,不同时期的翻译也都是为满足不同时期的文化需求以及满足特定文化里不同群体的需要。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分析《论语》英译本。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而由于翻译人员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对《论语》文本的不同理解,各个英译本的语言风格和译文质量也有所不同。

因此,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对《论语》英译本进行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其次,从意义的角度分析,《论语》的翻译方式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例如,《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直接翻译为“Those who know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love, and those who love are not as good as those who enjoy”,虽然表达了原文的大致意思,但却未能完全理解“知、好、乐”三者之间的深层含义。

故在一些英译本中,“知”被译为“understand”,“好”被译为“appreciate”,“乐”被译为“enjoyment”,更为精准地表达了作者的深层意图。

最后,由于《论语》的翻译面向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文化差异也对翻译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例如,“忠恕之道”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意义,然而在英语语境中,这句话可能会被误译为“way of loyalty and forgiveness”,而丧失掉“忠恕”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因此,尽管译文质量和语言风格的确非常重要,但在翻译中更应该注重对于文化内涵的尊重。

以上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视阈下的《论语》英译本分析。

通过对于语言、意义和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论语》文本的内涵,还可以为今后的跨文化交流和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文化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思考

文化视角下庞德诗歌翻译的思考
莫运夏 ( 桂林理工大 学 外 国语学院 ,广西 ・ 桂林 5 10 4 0 4)
【 要】 摘 埃兹拉 ・ 庞德是 2 0世纪美 国意象派诗人 的代表 ,他模仿 中国古典诗歌 的艺术手法 ,将许 多中 国古诗译成英语 ,
为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西方现代主义诗学的结合创造 了契 机 ,他的翻译在西方产生 了巨大影响。然而 ,庞 德由于不懂汉语 ,
第 2 卷第 1 0 期 21 0 0年 2月
梧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Z O N V R IY O R A FWU H U U I E ST
No 1 1 0 . Vo . 2 F b.01 e 2 0
文化 视 角 下庞 德诗 歌 翻 译 的思 考
wol . h n ti a e n lz st en g t eef c f o n ’ t n lt n a ds merf ci nh s r n lt n gv s S r T e , h s p r ay e e ai f t u dS r sai n o e e t i ta sai i e . d p a h v e oP a o l o o H
Ke o d : u u a p rp cie EzaP u d a ce t h n s o ms mit n lt n y W r s c h r l es e t ; r o n ; n in i e ep e ; s a sai v C r o


前 言
颇 具 争议 的人 物 之一 。 庞德 把 他 的 中 国情结 与他 对 西方 社 会 文 化 的理 解 紧密 结 合 起 来 ,将 许 多 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不多 ,故对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有很 多失误 。该文从文化视角剖析庞德对 中国诗歌 的翻译为什 么会在 西方 引起轰动 ,并分析其产生的负面影 响及带给我们 的思考 。

理雅各_庞德_论语_译本比较

理雅各_庞德_论语_译本比较

理雅各、庞德《论语》译本比较王 辉(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深圳 518060)提 要:庞德的《论语》译本脱胎于理雅各的学者型译本却又与之迥然不同。

本文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翻译目的、解经方法和行文风格,说明两个译本的特色及成因。

关键词:《论语》译本;理雅各;庞德;特色中图分类号:H56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4)05-0140-05A Comparison of Conf ucian Analects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nd Ezra PoundWANG HuiAbstract:Using James Legge’s scholarly translation as crib,E zra P ound managed to produce a highly idiosyncratic translation of Confucian Analects.This paper com pares the tw o versions in terms of purpose of translation,interpretive approach,and linguistic features.K ey w ords:Confucian Analects;James Legge;E zra P ound;features 《论语》的英文全译本,据笔者所知,有26种。

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的译本收入《中国经典》(王辉,2003)第一卷,1861年初版于香港,1893年修订再版于牛津。

行世一百多年来,一直被奉为标准译本,成为后起译者无法回避的高峰。

事实上,不少译者翻译《论语》的初衷都与理译本的得失有关。

将这些译本和理译互参,不仅可以凸现各自的特色,而且可以揭示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中翻译观念的嬗变。

庞译《论语》完成于1950年,和理译本的关系最为奇特。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

译者主体性与《论语》两种译本的对比分析作者:吴恒高洁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7年第07期内容摘要:译者主体性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出现而日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本文拟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入手进行具体分析,试图探讨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如何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从而造成了译本的多样性。

关健词:译者主体性论语一.引言随着翻译研究更多地关注译入语文化,翻译研究空间不断拓展,译者的主体性及其文化创造性开始凸显出来。

翻译文本都是经过变形和改造,融入译者的主观审美意向和历史存在的一种自足的艺术创造产物。

本文试图通过韦力和庞德的译本的对比分析,说明译文的主体性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二.译文对比《论语》作为中国的经典古籍,包含着大量具有文化特殊性的词语。

语言和文化永远形影不离,互为依存。

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词汇,文化的最直接反映自然也是词汇。

某些词汇浓缩了说这种语言的人们所特有的文化思想和习俗,可称为文化负载词。

下面笔者拟从两位译者对几个文化负载词的译法来探讨译者主体性在原文解析时的影响。

1)“仁”的译法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韦译本:The Master said: He who can himself submit to ritual is Good.庞译本:He said: Support oneself and return to rites that makes a man.相比之下,韦利首先将“仁”固定译作大写的“Good”。

他参照的是刘宝楠的解析。

刘宝楠对“仁”的注解为,“仁字从二人会意。

言己与人相亲爱也。

”这里的“仁”已并不强调“全德”,而是突出与人为善这一好品质的普遍含义。

庞德把“仁”翻译成了一句话,“that makes a man”。

他在其它译文中“仁”的译法多种多样,有“manhood”,“the complete man”,“human”,“humane”,“humanity”,“humanize”和“humanization”。

庞德与辜鸿铭的《论语》翻译对比研究

庞德与辜鸿铭的《论语》翻译对比研究

庞德与辜鸿铭的《论语》翻译对比研究【摘要】: 庞德和辜鸿铭两位著名的翻译家对于《论语》的翻译各有特色,文章拟从其翻译经历和翻译目的入手,对其《论语》翻译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翻译经历; 翻译目的; 对比研究《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

正因为它在儒家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外译,特别是英译,一直是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1828年,大卫·科利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部英译本《论语》。

1861年,理雅各( James Legge,1815 - 1897)的译本在香港问世。

其后有莱尔(L. A.Lyall) 的《论语》(1909)、庞德( Ezra Pound) 的《论语》、A.韦利(Arthur Waley) 的《论语》、狄哲劳(D. C. Lan) 的《论语》、韦尔(James Ware ) 的《论语》、苏慧廉(W. E.Soothill) 的《论语》相继问世。

我国学者林语堂亦醉心于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他也译了《论语》。

而庞德所译的《论语》和辜鸿铭所译的《论语》因其不同的翻译风格以及在欧洲所引起的不同反响而更引人注目。

埃兹拉·庞德和辜鸿铭都是著名的翻译家,他们对于《论语》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举世注目。

文章拟从两位翻译家的翻译经历、翻译目的入手,探讨他们各自《论语》的翻译特色。

一、庞德与其《论语》翻译埃兹拉·庞德( Ezra Pound, 1885~1972)是英美20 世纪文坛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杰出的诗人、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同时也是翻译家。

作为翻译家,他的巨大贡献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在庞德的翻译中,儒学翻译占了相当重的分量,其中庞德英译《大学》的第一个译本the Da Xue or The Great Learning of Confucius 出版于1928 年。

他以意大利文翻译和出版《中庸》分别是在1942 年和1945 年初,翻译和出版《论语》”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 是在1954年。

庞译_论语_特色浅探

庞译_论语_特色浅探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总第13期1. 引 言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在他的翻译中,对中国儒家著作翻译占了相当重的份量:《大学》(the Da Xue orGreat Learning ,1928,据波蒂叶的法译本),《中庸》(The Unwobbling Pivot, 1945),《论语》(TheAnalects ,1950),还有被儒家视为经典的《诗经》( The Classic Anthology Defined by Confucius ,1954)。

然而庞德的儒家著作翻译长期被忽视。

原因之一在于《大学》、《中庸》、《论语》是哲理性的篇章,属于散文翻译,虽然其中的一些思想也融入了庞德的长诗《诗章》中,并且对《诗章》的主题至关重要,而对于只关心庞德的诗歌的庞德学者来说却不具有吸引力。

中国的庞德学者更是将庞德的儒家著述翻译拒之门外,认为这类翻译中存在着太多的误译。

但是赵毅衡(1996)指出:“庞德对中文的无知胡解,或者说创造性误译是庞德研究中最难的地方,也是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任何其它课题中真正值得下工夫的地方”。

本文正是以庞德翻译的《论语》为研究对象,旨在挖掘庞德翻译的《论语》的特色,并从翻译即改写的角度探讨所具特色形成的原由,最后,通过揭示庞德著作《诗章》中的《论语》思想说明庞德翻译的《论语》的影响及地位。

2. 庞德翻译的《论语》的特色庞德翻译的《论语》的特色和庞德的翻译思想、对汉字构成的理解、生活经历以及他在翻译《论语》时所用的参考资料息息相关。

其特色主要庞译《论语》特色浅探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倪蓓锋内容摘要:翻译在庞德的文学生涯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探讨庞德翻译的《论语》及其影响,旨在挖掘庞德翻译的《论语》的特色;并从翻译即改写的角度探讨该特色形成的原由;最后,通过揭示庞德著作《诗章》中的《论语》思想说明庞德翻译的《论语》的影响及地位。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以《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论语》作为经典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引起了人们深刻的关注。

在历史长河中,《论语》一直都有许多翻译版本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两个英译本《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Mean》和《Confucius: The Analects》。

它们把经典文化的精华带到了西方,为后世的读者提供了参考。

本文将聚焦对这两部翻译作品的分析,以探讨译者个体的主体性在翻译中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Mean》和《Confucius: The Analects》中也得到了印证。

首先,在《The Great Learning & The Doctrine of Mean》一书中,译者Arthur Waley首先选择了可以较好地体现《论语》典型性格的特定语句,从而展现了他对原文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在《Confucius: The Analects》中,译者约翰西蒙伯格(John Simon)选择了一些较为恰当的翻译标准,这些标准可以使他的翻译更加灵活、贴近原文,从而更好地表达原作者的思想意涵。

此外,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论语》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译者在选择翻译语言时参考了语言的特点,以最大程度地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这就是说,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语言特点来选择最为恰当的翻译手段,这非常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

其次,译者在译文中可能也会植入自身的主观色彩,如在《The Great Learning & TheDoctrine of Mean》中,Arthur Waley对《论语》的理解可能会更多地偏向私人的思想,他的翻译中也会体现出某种个人风格。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论语》节选译本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论语》节选译本

从目的论视角浅析《论语》节选译本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交流思想感情、传达思想信息的工具。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表达形式和规则。

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逐渐总结出适合本民族习惯的语言,并不断发展创新,产生了自己的语言体系。

在这个体系里包含着丰富的语法知识、句法结构和修辞方式,是学习外语的重要资料。

而汉语作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在世界上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的人们。

对于西方人来说,他们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翻译文化经典上,因此,大量研究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人类得以共享文明成果。

就目前来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英译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目的论”角度探讨该问题的专门研究,因此本文将从目的论角度切入,分析节选的译文,进而得出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与启示。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

《论语》内容涵盖了孔子关于“仁”的学说、政治主张、伦理道德观念、社会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史料价值、语言文字价值和学术价值。

由于《论语》的篇幅较长,人物较多,所以通常是采取“章句”的方式进行翻译。

如今节选的《论语》有十四章,共一百三十七条。

由于节选译本的篇幅较小,所以笔者只选取了其中较为重要的两章来分析:第十四章“为政以德”和第十五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本章的主要思想是“为政以德”。

从翻译的角度来讲,我们认为这句话属于直译。

从表层看,本章译文如下:所谓“为政以德”,就是统治者要实行道德治国,把德放在首位。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说给鲁哀公听的。

从语义上分析,“为政以德”应是“为政在德”的简略说法,意思是统治者用道德去治理国家,也就是说,治国在于道德。

而在现代汉语中,直译的优点在于符合现代人的语言习惯,缺点在于无法凸显原文的核心内容,译文晦涩难懂,丧失了原文的意义,因此节选译本“为政以德”应采用意译的方式,可译为“为政在道德”。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本文以《基于译者主体性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为标题,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分析《论语》的两个英译本,探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个人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结果,本文由介绍、对比分析和结论三部分组成。

首先,介绍《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其中,一部是由明治维新前,日本最著名的翻译家原国芳所撰写的《论语翻译》,另一部则是1951年由美国学者古德威尔撰写的《古德威尔论语英译》。

两部翻译作品在译者实力和译文风格上有较大差异,原国芳更具有传统的翻译特色,而古德威尔的译文更具有西方的视角。

其次,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对比分析两部译本。

首先是构词方面,古德威尔译文多使用英语单词来表达概念,但有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够准确;原国芳则在译者个人的背景下结合中国文化,结合中文原文选择了更加恰当的英文表达。

比如在《论语》中,古德威尔将“仁”译为“benevolence”,故意把原有的中国文化语言特色抹平;而原国芳将“仁”译为“ren”,更具有类似语言特色。

此外,原国芳译文在语句结构、思想表达以及文字体现上更加自然,而古德威尔译文有时更加硬性。

最后,是总结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国芳的译文有更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更加真实有效地传达了《论语》的核心思想,而古德威尔的译文则把中国文化的内涵抹平,对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缺乏充分的表达。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特征是影响翻译结果的重要因素,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结合自身文化背景结合译入语文化特色,采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来传达原文的核心思想,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对比分析了原国芳的《论语翻译》和古德威尔的《古德威尔论语英译》,从而得出译者个人译者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结果,可以为其他跨文化翻译提供参考。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论语的两个英译本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看论语的两个英译本作者:孙志强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3期[摘要]长期以来,西方翻译界一直集中围绕“如何译”进行探讨,局限于文本内的研究,译本研究主要讨论的是译文优劣的问题。

到了80年代,翻译领域出现了重大转折——“文化转向”,从此,翻译研究从探讨“如何译”的问题转变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译”的问题。

[关键词]意识形态诗学论语译本分析[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43-02一、研究背景辜鸿铭和庞德分别在19和20世纪翻译了《论语》,译文风格迥异,时代性强。

其中,辜鸿铭的译文受到了西方英语读者的青睐,但也受到了学者的批评——其译文过分取悦译文读者,扭曲了《论语》的本来面目;庞德则在20世纪50年代创造性地英译了《论语》,给予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然而,长期以来被众多学者批判是对原作的“误读”或者“误译”。

翻译操控理论认为,翻译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它主要在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的操控下译者对原作进行改写。

本文拟从翻译操控理论意识形态和诗学两个因素视角来对比研究辜鸿铭和庞德的译文,探讨其不同翻译特色背后的社会原因。

二、勒菲弗尔操控理论安德列·勒菲弗尔是文化翻译研究的一面旗手。

1990年,他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的发展方向,将翻译现象置入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审视和研究,由此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视野,开辟了翻译研究的新角度。

他指出翻译实质上就是译者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对原文进行的改写。

然而,一切形式的改写是对文本的操纵,改写就是使文本按操纵者所选择的方式在特定的社会文化里产生影响和作用,而一切改写不论其意图如何,都反映某种思想意识和诗学。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改写主要受到以下两方面的限制:一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写(ideological rewriting),即主要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来限制和引导改写者的创作。

论庞德翻译的_论语_兼与理雅各比较

论庞德翻译的_论语_兼与理雅各比较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2月JOURNAL OF S OUTH W EST J I A OT ONG UN I V ERSI TYFeb .2007第8卷 第1期(Social Sciences )Vol .8 No .1收稿日期: 2006201204作者简介: 倪蓓锋(1979-),女,浙江湖州人。

助教,硕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E 2mail:nibeifeng@126.com 。

论庞德翻译的《论语》———兼与理雅各比较倪蓓锋(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510507)关键词: 庞德;翻译;改写;《论语》;《诗章》摘 要: 比较庞德与理雅各对《论语》的不同翻译,可知庞译《论语》有用拆字法翻译中国汉字、提供多种译文和创造性的翻译等特点;从翻译即改写的角度可探讨该特色的原由;并且,从庞德《诗章》中的《论语》思想可见庞译《论语》的影响及地位。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9-4474(2007)01-0101-05On Ezra Pound πs Tran sl a ti on of The A na lects :I n Co m par ison w ith Jam es L egge πs Tran sl a ti onN IBei 2feng(Foreign L anguage D epa rt m en t,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 anguage and A rts,Guangzhou 510507,Ch ina )Key words :Ezra Pound;translati on;re writing;The A nalects ;The CantosAbstract :The Ezra Pound πs translati on of The A nalects in comparis on with Ja mes Legge πs dis p lays its unique features such as app lying “de 2constructi on of Chinese character ”t o translate Chinese character,offering several other translati ons and conducting the creative translati on .The paper p r obes int o thereas ons of Pound πs unique translati on fr om the vie w of translati on as a f or m of rewriting and exp l ores the influence of Pound πs translati on of The A na lects in the west by finding out the ideas of The A nalects in Pound πs The Cantos . 一、引言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是杰出的诗人、意象派诗歌创始人,同时也是翻译家。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

从翻译的文化视角看庞德的《论语》译本李娇【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3【摘要】在诸多《论语》的英译本中,庞德的译本简洁生动、主观性强,堪称论语译介乃至整个翻译学界的另类.本文以翻译的文化转向视角为理论依据,对庞德英译论语译本的诠释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从文化视角发掘庞德《论语》译本的新价值、新意义.%Among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the Analects, Pound' s version is famous for its concision and image usage, and it manifest the subjective awareness of the author to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gives anal- ysis to pound' 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from the cultur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from a culture perspective.【总页数】4页(P109-112)【作者】李娇【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山东日照2768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从文化顺应的角度看《论语》辜译本中名词的翻译 [J], 曹慧玲;彭建武;李庆学2.跨文化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对比研究——以《论语》经典英译本为例[J], 谢有莲3.从文化翻译理论视角看汉英典籍翻译信息补偿--以林戊荪《论语新译》英译本为例 [J], 刘琳;梁颖4.翻译目的论角度看辜鸿铭《论语》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J], 何洁;5.从文化空缺看《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r——以辜鸿铭的译本为例 [J], 侯学昌;卢卫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论语》中外英译本研究综述

高一要不要学文科知识点高中是学生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高一是进入高中的开始,学生们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或者有潜力的学科进行深入学习。

在选择学科时,很多学生会面临一个问题:高一到底要不要学文科知识点?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文科知识点的好处。

学习文科可以帮助学生们拓宽知识面,了解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发展状况。

文科知识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多个学科,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传统。

同时,学习文科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对历史事件、地理环境、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其次,学习文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社会问题。

在高中阶段,学生们逐渐步入社会,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学习文科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的来龙去脉,分析问题的各个方面和关键因素,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比如,学习政治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政治体制和政府运作机制,学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对社会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此外,学习文科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

文科知识涉及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文科,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观点和价值体系,从而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宽容和理解能力。

同时,学习文科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促使他们对文化传承、文明进步有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然而,同样需要认识到的是,高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学科选择。

文科知识相对来说比较广泛,学习起来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如果学生在高一时选择了文科知识点学习,那么需要在其他学科上作出相应的取舍,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以免其他学科的学习受到不必要的影响。

此外,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规划,权衡所学学科对未来发展的影响,做出明智的选择。

综上所述,高一学生是否要学习文科知识点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

基于目的论语境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

基于目的论语境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

- 224-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基于目的论语境的《论语》英译本对比解析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 Yonsei University/朱田媛【摘要】儒家学派学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而《论语》又是儒家学说的精髓,所以一直以来《论语》都非常受国内外的重视。

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各种英译版的《论语》陆续出现,其中不少版本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为外国友人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

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学习了解,主要基于目的论语境,对一些英译本《论语》进行了对比解析,以期能对相关文化工作的开展起到参考与指导作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关键词】目的论 《论语》 英译本 对比为了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不少的人都对《论语》进行了英文翻译,其中不乏影响力甚大者,但它们在翻译过程当中各有特点。

下面基于目的论语境,分别对理雅各、亚瑟韦利、辜鸿铭的三个英译本进行对比解析。

一、《论语》英译的基本发展情况从十六世纪开始,东方和西方的交流开始逐渐增多,交流的内容除了商贸之外,也包括精神和文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论语》就出现在了西方人的视野当中,很多的西方人都对其非常感兴趣,渴望对其进行学习和了解,于是就出现了不同语言的全译或节译本,其中以英译本居多。

当前,影响力较大的《论语》英译本共有二十多个,多为西方人翻译,且翻译时间早于华人自身,中国人自己对其进行英语翻译的时间大约是在100年前,而西方人的翻译时间则更早。

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年-1897年)所翻译的英译本Confucius Analects 是影响力最大的《论语》英译本之一,被收入到了香港出版的《中国经典第一卷》,该版本的学术特色是最为浓郁的。

1938年,另一位汉学家亚瑟韦利(Arthur Waley ,1889年-1966年)也译成初版英译本并出版,1956年对初版英译本进行了修改,最后出版了新版的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影响力也非常大。

开题报告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开题报告目的论视阙下《论语》两译本的对比研究
李梓,张映先(2003)则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翻译风格和审美情趣等方面探讨了《论语》两种英译本的特色,旨在探讨含蓄美在中译英的再现。
刘婧(2003)是从文体学的语言层次及音系层、词语层、句式层和修辞层来探讨《论语》英译本中的形式美以及修辞层中的不可译现象。
程文杰(2009)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为理论框架, 分析了不同的《论语》英译版本,认为 目的论可以解释 “叛逆”现象文学翻译的合理性。
刘永利和舒启智(2006)比较研究詹姆斯理雅和罗杰 .埃姆斯的翻译版本。 作者运用文化翻译理论, 从文化聚焦理论的角度, 得出了一个结论, 即从文化 集权的角度来看, 理雅各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翻译用户, 而罗杰.埃姆斯倾向于使用文化翻译方法。
二、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论语》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是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将中华民族的丰富文化内涵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从古到今,许多中外文人墨客都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将其译为英文,其中不乏传教士,汉学家以及海外华人。本文选取了其中的两位代表人物,理雅各,辜鸿铭。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翻译目的等因素的制约,因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之前有不少学者对《论语》英译进行了各种研究,有英译本的个案研究,英译本的对比研究,《论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以及对其翻译策略的归化,异化以及杂合研究等。这些研究都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理论程度。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是基于译者主体性,阐释学,描述翻译学或系统功能主义等角度对《论语》的英译进行研究。但是,对于译者的翻译目的,《论语》英译本的用途和翻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学者们主要选取庞德,安哲乐,刘殿爵的英译本进行研究,对于理雅各的英译本,辜鸿铭英译本的研究相对涉猎较少,目前鲜有学者做过基于这位译者英译本的翻译策略对比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 《 论语 》 历史 久远 、 具有 鲜 明 的文体 特 征 , 向 在
欧洲语 言翻译过程 中 , 这种 汉文化诠 释行 为特 征尤
为突出. 而庞德对《 论语》 进行的诠释更别具一格.
对论语译 本 的评 价 不应 仅 停 留在 原文 与 译文 的对 等方 面 , 要考 虑这 种诠 释 行 为 产生 背后 的社 会 、 还 文化 、 译者 个人 等 因素. 翻译 的 文化 转 向理论 便 为 这样 的翻译 诠 释 行 为 提供 了描 写 性 的依 据 . 以下
第3 3卷 第 3期
Vo _ 3 No 3 l3 .
济 宁学 院 学报
J un lo iigUnv ri o r a fJnn iest y
21 0 2年 6月
Jn 2 2 u . 01
文章 编 号 :O 4 l7 ( 02)3 1o 一 8 7 2 1 O —019 4 0 —0
或 阻止 文 学 阅读 、 作 或 改 写 的各 种 权 利 ( 或 写 人 机构 ) 包括 文学 系 统 内部 和外 部 影 响 . 学 通 过 , 诗 影 响意 识形 态而 作 用 于译 者 的翻 译 策 略 . 识 形 意 态 , 由某个 社 会 群体 在 某 一 历 史 时期 所 接 受 的 是
is 、 c ) 意识 形 态 (dooy 的 影 响 . 助 人 , iel ) g 赞 即促 进
将 以翻译 的文 化 转 向视 角 为理 论 依 据 , 庞德 英 对 译 《 语 》 本 的诠 释行 为进 行分 析 . 论 译
1 翻 译 理 论 的文 化 视 角
翻译 的文 化转 向 注重 翻译 与文化 之 间 的交互 关 系 , 翻译 问题置 于 文化环 境 之 中 , 限制 于语 把 不 言 层 面 , 标志 着 翻译 从 更 加形 式 主义 的方 法 转 它
学 思想 的关 系. 这些具 有政治 I 生的主 观成分 和其 意 识形态有 着密不 可分 的关 系.5 _ 子 日 : 之 以德 , 道 齐之 以礼 , 耻且 格. 有
He a d,‘Go e n n t e b o ki g tag t s i ‘ v r i g h m y l o n sr i h
程 , 重要 的是 一个 交 流过 程 . 更
收稿 日期 :0 2 4 O 2 1 —0 — l
到当时特点社会文化对影 响尤为深刻. 论语》 他《 译 本 较之 于其 它译 本呈 现 出 明显特 色 .
作者简 介: 李娇 (9 8 , , 18 一) 女 山东邹平人 , 曲阜师 范大学在读硕 士 , 研究方向 : 英汉语对 比与翻译
掘庞德《 论语》 译本 的新价值、 意义. 新
关键 词 : 化 ; 文 庞德 ; 语 ; 译 论 翻
中 图分 类 号 : 3 5 9 H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安乐哲 认为 翻译 是一种诠 释.1由于 中国儒学 1
3 )翻译 不应 局 限于对 源文 本进 行 描 述. 而应 着 眼 于源 文本 在 目标语 文 化里 的功 能对 等 . 4 )翻译在 不 同 的历 史 时 期 有 不 同 的原 则 和
从 翻译 的文化视 角看庞 德的《 论语 》 译本
李 娇
262 ) 7 86 ( 曲阜 师范 大 学 东方语 言与翻 译 学 院 , 东 日照 山

要: 在诸 多《 论语》 的英译本 中, 庞德 的译 本简洁生动、 主观性 强 , 堪称 论语译介 乃 至整 个翻译 学界 的
另 类 . 文 以翻 译 的 文化 转 向视 角为 理 论 依 据 , 庞 德 英 译 论 语 译 本 的诠 释 行 为 进 行 分 析 , 而 从 文 化 视 角发 本 对 从
规 范 , 同时期 的 翻译 也 都 是 为 满 足不 同 时期 的 不 文 化 需 求 以 及 满 足 特 定 文 化 里 不 同 群 体 的 需
要.
拉 法 福 尔 ( nr A d6・L fvr 在 翻译 操 纵 理 e ee) e
论 中又 对 目的语 文化 因素 进 行 阐述 , 为 译 者 的 认 翻译 行 为 受 到 赞 助 人 ( aoae 、 学 ( ot pt ng ) 诗 r pe.
2 庞德英译 《 论语》 的文本特 点
威 尔逊 ( l n 在 写 到庞德 创作 背 景 时 总结 Wi o ) s 了该 时 期 内 庞 德 作 品 八 大 特 征 , 括 片 断 化 包 ( rg e t in 、 Fam na o ) 主观 性 ( u jc v y 、 理 认 知 t S bet i ) 心 it
律、 学、 哲 道德 、 艺术 、 宗教 观点 等 等并 且这 些看 法
和见 解影 响着 读 者 和 译 者 对 文 本 的 处理 . 识 形 意
态作 用 于译者 , 译者 选 择性 的强 化或 者弱 化 、 使 增 添或 者删 节 文 本 以迎 合 接 受 语 的 意 识 形 态 和 读 者. 识 形态 方 面 的考 虑 对 译 者 的影 响 是 最 为 重 意
要 的.
与 目的语 在 文化 功 能 上 的对 等 . 种 文 化 转 向 的 这
具体 含义 是 : 1 )翻译 应 当以文 化 为单 位 , 而不 是把 翻译 单
对 于生 活于 2 0世 纪 的庞德 , 作 品和译 作 受 其
位局 限在 语 言 的范 围里 ; 2 )翻 译 不 只 是 简 单 的 “ 码 —— 重 组 ” 译 过
看法 和见 解 构成 , 其基 本 内容 包括 人们 的政 治 、 法
向强调 文本 外 因素 的方 法 .2翻译 理 论 文 化 转 向 【
的领 衔 人 巴斯 奈 特 ( ua ・ B sn t 认 为 翻 译 S sn aset ) 不 是纯 粹 的语 言行 为 , 是植 根 于文 化 深 处 的行 而 为; 翻译 就是 文化 内部和 文化 之 间 的交 流 ; 源语 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