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教案王爱星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与专业准备;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本章主要内容:本章初步梳理了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分析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性质与内涵,概要阐释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并讨论了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要的专业准备,以帮助学习者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系统地了解,明确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及相应的专业准备。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定义: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注意与常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生活教育、人文教育等教育概念的辨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有着丰富内涵特性的教育概念,它兼具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只有综合的理解,才能恰当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真正内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在幼儿园的课程领域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地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

所谓完整发展是指儿童在发展的内容、结构与时间上的完整发展。

从发展的内容看,儿童的完整发展是指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结构看,认知、情感、意志的统整发展;从时间上看,是终身的完整发展。

(二)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

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

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积极的社会化并不会自然的发生,它需要在教育者创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并加以适当引导才能实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就是要寻找创设积极教育环境与适当引导的原理与方法。

(三)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

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又一重要任务,一个公民是承载了一定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
现实生活的人。

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对公民的培养,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也要引导孩子有参与现代全球化生活的眼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一)树立正确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儿童良好的品格习性与处世的行为和态度。

这种培养是通过学前儿童的所有活动领域来进行,并需要结合诸多教育力量来达成的。

因而,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二)掌握相关的知识、教育原理、规律与教育策略
相关知识:一是关于自我社会性与品格成长的知识。

二是关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知识。

三是关于社会教育内涵、目标与内容的知识。

相关教育原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原理;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与教育评价原理。

相关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规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规律。

相关教育策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设定、内容与方法选择、活动设计与组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策略。

(三)提升自身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
1、主要的品格素质尊敬、爱、坚忍、自制与勤奋。

2、主要的社会能力社会洞察力、社会适应力、社会行动力。

3、主要的教育能力主要指设计、组织与实施教育活动的能力以及教育研究能力。

对于教育者来说,拥有卓越与完美的品格、社会能力与教育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要的是教育者要有追求卓越的意愿,这种意愿本身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成长力
量。

因为孩子也正处于成长的途中,一个愿意成长并追求成长的老师会成为他们同行的伙伴。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学习目标: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种经典理论;识记精神分析、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依德、荣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核心概念: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阶段、原型、社会性心理需要、信任对不信任等。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是:
1、认为人格完善与儿童内在的动机与情感发展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
2、认为各种需要的满足与冲突的解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动力
3、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连续并有阶段性的
4、儿童早期的生命经验对其终身有重要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社会教育应致力于完整人格的培养
2、尽可能给予幼儿良好的早期生命经验
3、尽可能妥善满足幼儿的各种生理与心理需要,帮助他们面对种种成长冲突,促进其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沃尔特斯。

核心概念:替代性强化、自我效能感、直接学习、观察学习
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1、强化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机制
2、自我认知在儿童的社会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3、直接学习是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基本途径
4、观察学习是儿童获得社会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恰当的行为强化
2、为儿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与成就的机会与舞台
3、为儿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与榜样
三、认知发展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皮亚杰、柯尔伯格
核心概念:自我中心主义、前道德阶段、角色承担、前习俗水平
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主要观点:
1、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的机制就是道德判断的认知结构的变化和改组。

2、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他们分别提出了道德发展三阶段和三水平六阶段论。

3、道德发展的动力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建构着自己的道德经验,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道德认知结构。

对学前儿童道德教育的启示:
1、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适应并促进儿童的发展水平。

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接受幼儿不成熟的思维,也要为他们走向成熟搭建桥梁,帮助儿童向更高的理解水平发展。

2、道德经验的丰富是儿童道德认知结构变化的基础,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积累道德经验的机会,并引导儿童从对这些经验的反馈中学习。

四、现代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
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茨、威尔逊、凯恩斯、布朗芬布伦纳
核心概念: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发展生态学
关于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观点:
1、儿童的健康发展与早期依恋的形成有重要联系,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人类行为有生物基因的继承性。

3、在社会性发展中,生物成熟引起并保持经验,同时,经验的变化又会改变有机体的行为、生物状态和行为潜能。

有机体在其整个一生中都具有适应性和主动性。

4、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其影响。

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启示:
1、重视建构儿童良好的早期依恋与同伴关系。

2、引导儿童社会行为发展时要考虑到成熟水平与经验的匹配性。

3、注意建构有教育意义的教育生态环境。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区分人与物的不同,区分照顾者的不同情绪,区分不同的意图与行为等。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内容:
1、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2、对他人认知的发展
3、对社会环境和规范的认知
学前儿童社会情感的发展:
1、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特点:容易变化,情绪呈现出两极化的特征;容易受感染;具有冲动性。

2、学前儿童社会情感发展的内容:学前儿童情绪的社会化、依恋的发展、道德情感发展。

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阶段
产生阶段: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阶段;亲社会行为意图确定阶段;意图和行为建立联系阶段。

发展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

2、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气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认知发展水平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有计划、有目的教育活动的影响。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计划性与目的性保证了幼儿社会教育的方向性与价值性。

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影响。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美观、和谐、设计合理的环境有利于陶冶儿童的性情,培养儿童的品格。

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教师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教师良好的行为示范、积极的期望与恰当的强化方式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学习态度与行为。

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同伴关系构成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家庭、社区与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是儿童行为的榜样并引发儿童的学习模仿行为,父母直接指导儿童的行为,儿童对父母的认同;社区的共
同信仰、价值观念、归属感、理性目标、生活方式及风俗习惯,对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传媒手段的丰富,大众传媒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对幼儿社会性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电视,教育者要合理利用与引导才能避免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伤害。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与教育内容的范围,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2、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外在依据。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操作性依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内涵: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整合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内涵: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
(一)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规范性、共通性、学习结果导向性、可分析性、可扩充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
第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第三,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如:愿意、喜欢、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

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

它反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

如: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自我、他人、社会。

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目标分解:“乐于与人交往”:年龄阶段:“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交往”;分类:“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师长、邻里、陌生人的交往”。

(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1、主题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主题系列内容活动目标的综合说明,它应当具有系统性与综合性。

例:《我们的中班》的主题目标:
_了解自己班级所处的环境(楼层、方位),并知道邻近班级的班名和自己日常活动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_学习自己制定每个活动环境中的行动规则。

有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

_学习做简单的自我服务类的劳动,感悟快乐,有我已长大了的意识。

2、课时教学目标是对具体的课时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的描述,它应当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例:谈话活动《我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_激发幼儿寻找和认定自己最喜欢的朋友愿望。

_学习用绘画和语言两种方式介绍朋友,增进友谊。

_了解朋友之间该怎样相处,学习玩具分享宽容等。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生活性与适宜性原则
内涵:生活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当尽可能从儿童的生活出发,选择基于儿童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并能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内容。

适宜性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根据目标,儿童发展及社会文化发展需要选择有助于幼儿发展,同时也能为幼儿所理解的内容。

依据:生活性原则是依据儿童社会学习的实践性而提出,适宜性原则是依据儿童学习受制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水平而提出的。

应用要求:
(1)选择幼儿生活需要,并为幼儿所熟悉的内容。

(2)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有益幼儿发展的内容。

2、全面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全面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全面涉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浅显的、具体的、启发性的知识,是为儿童发展所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的知识。

提出依据:培养健康与完整的儿童的社会教育目标
应用要求:
(1)均衡的选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

(2)选择基础的、富有启发性的内容。

3、时代性与民族性原则
内涵: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既要体现时代发展的特点,又要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坚持这一要求才能使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同时,又能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应用要求:
(1)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问题。

帮助他们了解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与世界。

(2)挖掘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

陶冶性与发展性原则。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陶冶幼儿的品性,同时要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

第四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
本章教学的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与方法的理解;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原则的运用、方法与途径的选择。

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特点
(一)随机性和无意性
对幼儿来说,系统的、有计划与有目的的学习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的学习带有更多的随机、无意的特点。

根据这一特点,教育要注意为幼儿提供值得模仿的环境。

(二)长期性和反复性
幼儿的社会性情感与行为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反复的体验与练习而形成的,具有长期性与反复性的特点。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者需要确立持久和耐心的教育态度。

(三)情感驱动性
情感是幼儿与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纽带,儿童常常是因为信任与爱这个世界才愿意参与和学习这世界中新奇的一切,因而,他们的学习具有明显的情感驱动性。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注意良好情感氛围的营造。

(四)实践性
社会学习的内容大多是情意性与操作性的知识,它们只有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的知识才能成为真知。

从这一特点出发,教育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实践学习的机会,才能使这些知识与态度内化为儿童自己的体验。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
(一)情感支持性原则
内涵: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间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烈的情感驱动性。

应用要点:
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2、激发良好的社会情感
(二)生活教育原则
内涵:生活教育原则是指要把学前儿童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于日常生活,并且为了日常生活而进行的。

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在生活中随时进行的,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

应用要点:
1、善于抓生活中的细节
2、长期一贯地坚持
(三)正面教育原则
内涵: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做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依据:幼儿的学习具有模仿性的特点。

应用要点:
1、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
2、创设积极的环境
3、树立榜样
4、以鼓励表扬为主
(四)实践性原则
内涵: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社会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前儿童参与其中。

依据:活动和交往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

应用要点:
1、为学前儿童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
2、教给学前儿童正确、具体的行为方式
3、允许学前儿童犯错
(五)一致性原则
内涵:所谓一致性原则是指教育者要尽力为幼儿的社会学习营造一个连续与统一的影响环境。

这个环境既包括教育者自身影响的连续性与统一性,也包括各方面力量的连续性与统一性。

依据: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模仿学习的对象与环境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才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建构。

应用要点:
1、教育者自身要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一贯。

2、协调统一幼儿园内部的力量。

3、协调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力量。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
一、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方法
(一)陶冶法
内涵:陶冶法是指利用环境条件、生活气氛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举止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行为的方法。

依据:学前儿童社会学习的一大特点是随机性和无意性,陶冶法的特点就在于在潜移默化中“陶情”、“冶性”,是学前儿童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

使用陶冶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陶冶法利用的是整个环境条件、生活氛围,因此幼儿园协同每个成员,步调一致地为学前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营造温馨和谐、互相关爱、积极向上的生活氛围,以形成良好的幼儿园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