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最新学前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作业答案全
《儿童家庭与社区教育》形成性考核作业(一)(第一至三章)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家庭结构家庭结构指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
2.核心家庭是指已婚夫妇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家庭内只有三种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兄弟姐妹关系。
3.主干家庭指父母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4.家庭关系是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关系,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家庭功能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家庭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
6.学习型家庭以终身学习为理念的一种家庭文化,塑造着家人彼此期待的行为模式、共同愿望,并提供新生代社会化的基础二、简答(每小题7分,共42分)1.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哪些具体的过程?(1)学前儿童的发展(2)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4)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组织和管理2.简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发展趋势。
(1)素质教育走进家庭(2)依托社区(3)创建学习型家庭3.家庭结构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1)核心家庭(2)主干家庭(3)残缺家庭(4)隔代家庭(5)联合家庭4.影响家庭关系的家庭内部因素有哪些?家庭规模结构及人员素质;家庭中的代际情况;家庭传统及背景5.家庭具有哪些功能?固有的功能包括:生育功能,性生活功能,抚养赡养功能;历史的功能包括:情感交往功能,生产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宗教功能,政治功能。
6.简述家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家庭教育的性质:是一种非正规教育;是一种充满亲情的教育;是一种稳定持久的教育家庭教育的特点:教育内容包罗万象;教育形式无固定模式;家庭教育因素复杂多样三、论述(13分)如何处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关系?参考书本61-68页,主观题无固定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以下供参考:家庭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一种教育与影响过程,这种影响是双向互动的,对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而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占主要地位。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后习题答案
课后习题答案(仅供参考)第1单元一、名词解释社会性: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
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与品格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师、家长及相关教育人员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情,培育儿童初步的社会生活能力与良好品德、习性,促进儿童健康、完整发展的教育。
观察法:观察法指对儿童团体生活的正常活动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以获得数据做出结论的研究方法。
二、简答题1、观察法的优缺点及运用时的注意事项。
观察法的优点是:第一,对于所研究的对象在没有施加任何外来影响的情况下,能够掌握研究对象许多生动活泼的实际材料,具有真实可靠性,是第一手资料,所以资料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第二,观察一般是在自然状态下实施的,对被观察者不产生作用与影响,即无外来人为因素的干扰,不会产生反应性副作用,能获得生动朴素的资料,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第三,对被观察对象可以做较长时间的反复观察与跟踪观察,对被观察对象的行为动态演变可以进行分析;第四,观察法适用范围较为普遍,不但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科学研究普遍适用,而且在教育技术研究中,不少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也与观察法有密切关系。
它的不足是:第一,受观察者本人的限制,对同一事物的观察,往往带有各自的主观性,难以做到客观化;第二,研究者对于被研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因其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研究团体中。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 1 (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
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
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而且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江苏开放大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作业一参考答案
1社会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性情感及社会交往的需要。
A是B否正确答案:A2社会性微笑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开端。
A是B否正确答案:A3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
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
A是B否C正确答案:A4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
A是B否正确答案:A学5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
A是B否正确答案:B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不局限于专门的教学活动,它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在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教育的衔接当中。
A是B否正确答案:A7儿童的社会性是自然而然地发展的。
A是B否正确答案:B8认知水平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基础,儿童自身的气质特征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A是B否正确答案:B9依恋不仅是个体归属感、安全感、信赖感、亲切感形成发展的基础,而且也是道德人格发展形成最重要的基础。
A是B否正确答案:A10考虑到幼儿尚未形成自我的评价标准,年龄越小,越易受到外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教育者应直接为幼儿呈现反面的教育案例。
A是B否正确答案:B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的主要社会学习方式是()。
A模仿B强化C顺应D同化正确答案:D1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活动,这主要体现了幼儿园社会教育的()。
A实践性B反复性C滞后性D渗透性正确答案:A1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一日生活皆教育。
这体现的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原则。
A渗透性B整体性C一致性D正面性正确答案:A14制订活动目标时,首先要考虑的是()。
A年龄阶段目标的划分B总体目标的要求C活动目标中的幼儿发展D有利于活动的实施正确答案:15“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掌握‘你好’‘对不起’等基本文明礼貌用语”是属于()的教育A中班人际交往B小班人际交往C中班自我意识D小班自我意识正确答案:B16《幼儿园工作规程》最早颁布于我国幼儿园社会教育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 2.A 3.C 4.B 5.B 6.D 7.B 8.C9.B10.D11.A12.D13.B14.D15.ABD. 16.ABCD 17.ABC 18.ACD 19.B 20.AB二、填空1. 30 弗洛伊得维果斯基米德2.布朗芬布伦纳真实自然3.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独立性主动性4.敌意性工具性5.认知性别认同6.情境性模仿性情绪性7.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8.提名法配对比较法三、判断正误1.错。
性别角色是指在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2.错。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主要区别表现在: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道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而品德属于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一定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而品德只是道德的部分表现;道德是伦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品德则是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3.错。
这是一种负强化而不是惩罚行为,因为将苦胆汁涂在枕巾上,幼儿咬枕巾时体验到这一负性刺激,则逃避不咬枕巾了,并矫正者更换,渐渐的这个孩子为了逃避苦味而改掉了咬枕巾的坏毛病。
4.错。
品德四、名词解释1.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意义相近,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陌生情境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 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4.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5.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从客观角度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攻击(大声喊叫、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从意图出发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其重要性是考虑侵犯的动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及参考答案(一)(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3、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4、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5、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6、安斯沃斯等人把儿童依恋分为安全型与不安全型两大类型。
7、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8、所谓观察学习,就是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班杜拉将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的组分部分: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
9、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人格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埃里克森认为学前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要经历三对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愧,主动对内疚。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
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 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
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
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
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
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
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 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 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 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 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2)对于某种学 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由此,课程设计要 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 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 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 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 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 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 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不过在 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即一切的教育都在 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 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 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 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 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4 分) 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 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 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4 分) 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 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 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 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 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形考册作业参考答案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赵毅雄整理)一、填空题(每空1 分,共20分)1、儿童社会性发展;复杂学科,社会理解力、社会实践、2、整合性3、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4、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5、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6、安全型、不安全型。
7、共情8、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9、人格发展10、信任对不信任、主动对内疚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
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
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新颖 完整
新颖完整实用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依恋是指婴幼儿对其主要抚养者特别亲近而不愿意离去的情感,是存在于婴幼儿与其主要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一种强烈持久的情感联系。
主要表现为啼哭、笑、吸吮、喊叫、身体接近和依偎等行为。
2.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一般与“援助行为”、“积极性行为”和“利他主义行为”意义相近,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3.陌生情境是用于依恋测量的试验工具. 在此试验中,用设置陌生情境的方法来测量儿童的依恋行为。
这种试验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儿童被置于由亲子分离和陌生人出现所导致的压力情境中,因而突出了其寻求安全的努力。
4.性别角色是指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社会成员所期待的适当行为的总和。
5.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从客观角度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攻击(大声喊叫、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从意图出发指那些企图损害别人或物的行为,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学》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下载可编辑)
国家开放大学《学前教育学》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形考作业1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1.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2.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3.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4.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思维阶段、(具体运动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5.学前教育是面向(0—6)岁儿童实施的教育。
6.学前教育效益指的是学前教育发挥(其功能)的表现和结果。
7.学前教育效益的特征体现在间接性、(迟效性)、(长效性)、多效性。
8.狭义的学前教育效益是指(育人效益),即学前教育在教育领域本身所获得的效益。
9.从范畴上来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0.教育功能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B.《世界图解》C.《理想国》D.《林哈德与葛笃德》2.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3.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
A.欧文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4.教育的基本功能是()。
A.社会的功能B.个体的功能C.文化的功能D.育人的功能5.属于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的是()。
A.单一性B.停滞性C.发展性D.狭隘性6.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划分为()。
A.期望功能与实际功能B.个人功能与社会功能C.政治功能与经济功能D.文化功能与家庭功能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9分)1.最近发展区——是指导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资料讲解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及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部作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多种途径,创设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的环境和活动,陶冶儿童性灵,培育有着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门兼有理论性、应用性与实践性的复杂学科。
3、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要树立人格陶冶的目标观、整合性的教育内容与力量观、渗透性的教育方法观。
4、社会适应能力是一种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的能力。
社会行动力是一种根据社会现实和需要行动的一种能力。
它包涵着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以及将想法变成现实的能力等几个方面。
5、社会化主要是指个体学习社会中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观念和规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格与行为,在社会生活中加以再创造的过程。
6、皮亚杰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对游戏规则的理解主要要经历动作活动、自我中心、早期的合作、编程等几个阶段。
7、弗洛姆认为人的五大社会性心理需要是:关联的需要;超越的需要;寻根的需要;同一感的需要;定向和献身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如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
而反社会行为则是指违法行为或为社会所不能接受的行为。
在学前儿童中体现为如打人、骂人、破坏物品等。
9、在陌生情境中,能在母亲附近愉快地游戏,自信地探索环境,但并不时刻在意母亲是否在场。
而且,儿童对陌生人也表现出积极的兴趣。
在依恋的类型中这是安全型儿童的行为表现。
10、共情是维系积极的社会关系的重要社会动机因素,它作为帮助、抚慰、合作与分享等行为的动机基础,能激发、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4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持久性的困难;幼儿生活中存在客观困难。
2、稳定地理解,自然的后果体验。
3、负面情绪;恐惧成分。
4、引起焦虑的环境;情境。
5、身心伤害,适当性。
6、自己行为。
幼儿自己的经验。
7、消费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8、群体行为;更实用、更方便。
9、实物或象征性;实用功能。
10、制定指导方案,指导研究设计。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一般认为,幼儿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初生的婴儿是一个情绪的存在,他们总是想哭则哭,想笑就笑。
学习情绪的正确表达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个不能恰当表达自己情绪的孩子会给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带来困扰。
但要注意的是正确的情绪表达并不意味着总是顺应环境的要求,有时环境对情绪的过分压抑会导致对儿童健康的损伤。
正确的情绪表达意味着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真诚的表现自己。
(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即与个体的行为与所处的同类群体的常模行为进行比较后发现并无明显特殊之处。
如一个5岁幼儿的某方面的行为长期显示与3岁幼儿的行为类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幼儿存在行为问题。
(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同伴互动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途径,学会与同伴正确相处也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学习正确处理同伴关系是他们学习更复杂的社会规范的基础。
(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社会是一种群体的生活,在群体生活中为了共同的协作需要种种纪律与规则,幼儿应在学习中掌握基本的团体规则与规范。
(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这些习俗维系着当地人的共同生活,幼儿生活于这样的文化共同体中,也需要内化这些文化习俗以适应当地的共同生活。
当然对文化的适应并不意味着对文化的无条件的认同,对一些不适应时代的习俗,则需要通过教育来加以改变,引导幼儿学习新的文化习俗。
2022年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平时作业参考答案
《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平时作业参照答案作业1 (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尊重小朋友生活,遵循小朋友社会性发展旳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节自己,并与不同旳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旳能力,根据信息决策旳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旳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小朋友。
10.共情。
11.言语指引和行为训练。
12.对她人旳行为及其强化性成果旳观测;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初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研究任务。
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思想及实践经验,觉得今天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研究旳核心任务。
三是指引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旳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小朋友社会教育研究旳最后任务。
……2.简述小朋友社会认知发展旳一般特点(1)小朋友社会认知发展是一种逐渐辨别结识社会性客体旳过程一方面,婴儿旳社会认知旳发生是一种逐渐辨别结识社会性客体旳过程,即辨别结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种个体与另一种个体,自我与非我旳过程。
另一方面,这一过程还表目前小朋友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旳结识上。
塞尔曼觉得,在小朋友观点采择能力旳发展中,能否辨别她人故意与无意行为是初期发展中旳核心一步,之后小朋友才干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也许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本上,小朋友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她人有着不同旳观点和反映,也就能辨别自己和她人旳观点。
(2)小朋友社会认知各方面旳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旳小朋友对自我、她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旳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旳结识并非同步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旳。
学前教育学作业(一)(二)(三)(四)
学前教育学作业(一)第一章一、填空题1.学前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发展四阶段。
2.国外学前教育思想理想的萌芽出现在古希腊时期。
3.标志学前公共教育思想诞生的理论著作是柏拉图的《理想国》。
4.孕育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特点包括: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5.世界上第一部学前教育的大纲和参考本是《母育学校》,其作者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6.学前教育学的理论化特点出现在其发展的初创阶段。
7.第一个提出在我国实施学前社会教育的人是蔡元培。
8.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的创办者是陶行知,其办园思想是“中国化”、“平民化”。
9.儿童心理发展的四阶段是指:感知运动、前运算思维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0.学前教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辨证唯物主义。
11.学前教育工作者包括幼儿园教师等专职的,也包括父母等非专职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12.学前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的基本原理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13.学前教育学的任务是指观察与认识学前教育现象、研究和揭示学前教育发展规律、为学前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14.在学前教育学萌芽阶段,学前教育学发展的主要特点有__专门化___、完备化和理论化。
二、选择题1.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代表作是(D )A.《大教学论》B.《世界图解》C.《理想国》D.《林哈德与葛笃德》2.在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将16世纪之前称为学前教育学的(A)A.孕育阶段 C. 萌芽阶段 C.初创阶段 D.发展阶段3.陈鹤琴创建的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是(A )A.南京鼓楼幼稚园B.劳工幼稚园C.香山慈幼院D.江西实验幼师4.推动各国幼儿园的建立,并使学前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是(C )A.欧文B.杜威C.福禄培尔D.蒙台梭利5.在学前教育学孕育阶段,我国关于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和(B)A.苏轼B.颜之推C.贾谊D.王守仁三、名词解释1.学前教育学:是研究学前阶段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这一特定阶段教育规律,以前阐明学前教育理论的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4参考答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业1参考答案(第一至二章)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与特点;有教育意义。
2、应用性,实践性3、整合性。
4、了解与把握新事物,善于调整自己,并与不同的人建立融洽关系;遵守社会规范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
5、社会化。
6、自我中心。
7、关联的需要。
8、亲社会行为,反社会行为。
9、安全型儿童。
10、共情。
11、言语指导和行为训练。
12、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动作再现过程。
13、童年早期经验;“前成人”。
14、情感自主性。
二、简述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有三:一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
二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
三是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
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
……2、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首先,婴儿的社会认知的发生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即区分认识人类客体与非人类客体、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自我与非我的过程。
其次,这一过程还表现在儿童不同情绪情感、行为意图及社会规则的认识上。
塞尔曼认为,在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中,能否区分他人有意与无意行为是早期发展中的关键一步,之后儿童才能逐渐理解人们在同一行为中可能有多种意图。
在此基础上,儿童发现对于同一事件自己和他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反应,也就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
(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非同步、非等速的儿童对自我、他人、社会关系、社会规则以及对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图、态度动机、个性品质等的认识并非同时开始,发展也是非等速的。
其发生发展的总趋势是从认识他人到自我,到相互关系;从认知情绪到行为,再到心理状态;从认识身体到心理再到社会。
而同一年龄的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是有差异的。
(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者也认为,儿童社会认知发展与一般认知发展并非完全平行。
它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研究。
不少研究证明,儿童智商与其观点采择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是中等或偏下。
因为当儿童的一般认知达到一定水平后,个体社会认知能力就更多地受社会、文化、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4)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儿童社会认知的对象既包括人及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也包括其生活的社会环境。
儿童不仅是认知者,而且是积极的行为者,他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认知社会的。
已有研究表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与其社会交往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儿童同伴互动对社会认知有促进作用。
其次,儿童交往的需要和动机与儿童社会认知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3、电视可能给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哪些?这种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1)电视有可能使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电视虽然是来自于现实,但是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可能有很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
儿童由于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是通过自己的感官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舅母,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2)电视可能会影响到儿童现实的交往关系,影响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看电视是在户内进行的,儿童看电视越多,相应的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这样可能影响到儿童现实的社会性交往,进而影响到交往能力的提升。
3)一些不健康电视节目可能导致儿童学习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者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毒品等内容,而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使儿童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而一些电视节目也有可能刺激儿童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儿童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除电视之外,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作为教育者,应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4、简述幼儿教师的积极期望与恰当要求如何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皮格马利翁效应清楚地说明了教师的期望对学生产生的教育影响。
在幼儿园阶段,由于幼儿基本上还处在他律阶段,非常看重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同时也会有想作一个“好孩子”的愿望,因此,教师对幼儿的期望和要求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社会化。
研究观察表明,当幼儿教师对儿童有高期望时,在情绪、身体语言、口头语言、教学材料、赞扬和批评等不同水平上,教师都表现出这种高期望。
如会更经常发出微笑、点头、注视儿童、谈话、提问、提供更多的游戏学习材料等积极行为。
而被教师寄予希望的儿童,在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的基础上,与教师更容易形成融洽的关系,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
反之,被教师漠视,处于低期望状态的儿童则更容易表现出一些消极的行为。
5、简述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趋势是:从轻信和运用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幼儿初期,儿童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
此后,儿童对成人的评价不轻易再现,如评价不正确,儿童会有反抗的表现。
一直到幼儿晚期,幼儿才开始出现独立的评价。
而且,幼儿的自我评价往往比较简单,一般是两分法的评价方式,如“好”与“不好”;“聪明”与“笨”等,很难象成人一向作出全面细致的区分。
由此,幼儿园教师在对儿童进行评价时候要慎重,需要更正客观。
而且尽量少给孩子定性的评价,避免孩子因为老师的评价而对自我评价产生偏差。
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在幼儿阶段,儿童的行为由于还受情绪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对自我进行评价时也会显示出情绪化的特征。
学前儿童的自我评价主要还停留在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如学前儿童基本能评价自己的外貌特征(如高矮、胖瘦等);而全面、概括地评价自己各方面能力水平的能力还比较低。
6、简述发展生态学关于建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需注意的基本原则。
(1)集体教养环境能否增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学习能力,取决于:自然环境是否限制儿童的活动机会;是否有足够的物品玩具可利用于儿童的自发活动中;成人是否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儿童活动中;成人与儿童相互交往中是否能够激励儿童完成任务的活动;成人能否为儿童从事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创造和保持机会。
(2)对于某种学习或规则来说,真正的发展在于儿童的知觉与行为能迁移到其他或更高的环境系统的活动中。
由此,课程设计要尽量考虑提供促进迁移练习的机会。
(3)对于幼儿自身的活动来说,幼儿在微观系统中与他人的交互作用如果有第三者以支持性关系参与时,其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发挥更有效。
这意味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调动支持幼儿园教育的社会关系越多,越有利于儿童发展。
(4)对于角色意识的培养来说,在环境中活动时承担的角色对角色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5)对社会适应来说,生态变迁往往是发展进程中的转折点,当孩子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时,为其建立“心理安全基地”是非常重要的。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课程的关系陈鹤琴先生将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
不过在这一张网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
即一切的教育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有益于人类的人。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让儿童学会科学的认识与探究客观的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不仅仅让孩子学生欣赏与创造美,还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
这些关系的层面,人性的层面就是社会教育需要关注的,因而,社会教育存在于所有领域课程之中。
(4分)这几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一个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为轴心的椎体来表示,底面是健康教育,椎体的三面分别是语言、科学、艺术教育,椎体的轴心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从这一图示可以发现几大领域是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极大地依赖于其他领域的内容,但它处于课程领域的中心与核心地位。
(4分)我们认为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地课程领域提出,更多具有研究上的意义,而不是实践上的意义。
课程实施中,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对儿童教育是自然应当是整体的。
不过对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也有它必要的实践意义,虽然我们强调幼儿的学习要更多遵从幼儿生活的逻辑,而不是知识的逻辑,但生活与知识也不是完全对立的,有组织的教学中按照幼儿知识学习的特点组织教学也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
因为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有其不同的特点与方法,如品格、态度的学习与语言或操作技能的学习就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教育者自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学习特点来设计不同的教育活动,采用不同的影响方式,这才能保证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这种区分从教的角度看是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
不过在实践中,教育者越是能将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与实施,那对儿童的发展就是越有益处的。
(4分)有自己的言之成理的独特观点(3分)2、试论述幼儿教师如何才能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的精神环境?(1)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
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儿童,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使他们逐渐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
(4分)(2)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生活中或学习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
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
(4分)(3)还可以通过节日庆祝活动、故事会、合作游戏等活动形式,使儿童增进了解、增进友谊,把班级建成一个团结、温暖的家庭。
除此之外,幼儿园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儿童产生安全感和归属感,同时也给儿童提供了耳濡目染的学习机会。
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工作上要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