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记》中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文/ 李君兰
明代中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市民队伍的壮大,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之后,《西游记》逐渐被广大人民接受。

《西游记》最早感受时代剧变前的气息,因而在体现新的时代精神上有异于《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西游记》为我们塑造了丰富的女性形象,为我们了解女性提供了平台。

如果说对人的解放首先是对女人的解放,那么,要想理解人,首先要了解女人。

经过对《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整合,女性可以分为无情无欲的女神,他们是理想中的女性,是楷模的代表,有情有欲但能理性对待的世俗女性,她们生活在传统贞洁观念的束缚下,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欲望的女妖,她们被视为祸水,警戒男士望而远之。

●一、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20世界西方最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他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对很多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曾将他与马克思、爱因斯坦一起看作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经典理论也为我们研究《西游记》中的女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结构。

所谓“本我”就是遗传下来的动物的本能,是一种原始动力机制,是个性中与身俱来的最原始的潜意识结构部分。

它是人格形成的基础,基本由欲望组成,它的目标是毫不掩饰的满足身体本身的欲望,“本我”过程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是本能和欲望的体现者,
它无条件地按照“快乐原则”行动。

弗洛伊德把“本我”看作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及出生后的被压抑的欲望。

“超我”是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心、理性等,它处于人格的最高层,是个性结构中最高的监督和惩罚系统,它充满了清规戒律。

“超我”使“自我”摆脱“本我”的纠缠,规定着道德的标准,按照社会规范和要求活动,其行为准则是“道德标准”。

“自我”,代表理性和机智,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内涵,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

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

●二、三类女性形象分析●
《西游记》中的女性的确数量不少,从本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女神,她们清心寡欲、爱好和平、在唐僧取经路上给了很多帮助,是当时社会中的理想女性形象。

一类是世俗女性,她们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她们有常人的七情六欲,但不能放纵自己的情感。

否则,就要受到当时社会的谴责和封建礼教的枷锁。

还有一类是女妖,她们对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任由其膨胀,她们热烈的追求唐僧,给唐僧的取经之路造成了很多阻碍,她们最终自食恶果。

在分析这三类女性形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弗洛伊德的三重格理论相稳合。

(一)具有超我人格女神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神形象非常多,比如七衣仙女、王母、观音、嫦娥、太阴、风婆电母、毗蓝婆、四圣(黎山老母,观音,文殊和普贤)所化母女等,有十几个,她们多是一些有着菩萨心肠的仙佛,清心寡欲,她们总是救唐僧师徒于危难之际,对于唐僧师徒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

也正应为如此,作为女神的女性,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

作者将这些女性塑造的完美高大,代表了作者心目中超我的女性形象,这类女性被当时社会认可,被人们推崇。

是当时社会世俗女性学习的楷模。

对于小说中的其他女神,作者只是轻描淡写,我们对其印象也不深刻,着墨较多的女性是观音、嫦娥等几位女性,
因为是作者着力塑造的超我形象,所以她们的欲望我们很难看到。

观音是全书塑造的最为成功的一个女神形象,在小说的第八回中这样提到:“缨络垂珠翠,香环结宝明。

乌云巧迭盘龙髻,绣带轻飘彩凤翎。

碧玉纽,素罗袍,祥光笼罩;锦绒裙,金落索,瑞气遮迎。

眉如小月,眼似双星。

玉面天生喜,朱唇一点红,净瓶甘露年年盛,斜插垂杨岁岁青。

” 这些描写给人一种端庄、华丽的感觉,也给人一种美而不俗的视觉享受。

观音不仅有着熠熠夺目的外表,给人一种脱俗的感觉,而且她还有着超人的本领。

可以说,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每次遇到困难,都是观音出手相助,就连如来佛祖也大加赞扬:“别个是也去不得,须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 她对唐僧的要求是不图回报,完全没有掺杂任何个人欲望。

观音是作者对世俗女性净化后的产物,她美丽、圣洁,没有了世俗女性的七情六欲,是一个完美女性形象的代表,达到了“超我”的境界。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观音不仅有着端庄的外表,高超的本领,而且她也有人性化的一面,在作品中,她的形象具体可感,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女性形象。

小说的四十九回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远观救苦尊,盘坐衬残箬。

懒散怕梳妆,容颜多绰约。

散挽一窝丝,未曾戴缨络。

不挂素蓝袍,贴身小袄缚,漫腰束锦裙,赤了一双脚。

披肩绣带无,精光两臂膊。

玉手执钢刀,正把竹皮削。

”这是对还没来得及化妆的观音的形容,与以前观音的端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她见客的时候居然也是赤裸着双脚,露出了两只胳膊,从这里看出观音的身上也有女性化的一面。

在孙悟空的面前,有几次观音的形象被笼罩上了世俗女性的影子,不再是我们心中的高高在上的女神,她充满了人间女性的色彩。

在小说四十二回:当她听孙悟空说有人变换成她的模样时,她竟然“心中大怒道:“那泼妖敢变我的模样!’恨了一声,将手中宝珠净瓶往海心里一掼” ,由此可见,菩萨也有生气的时候,她也有喜怒哀乐,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

更有一些语言,彻底颠覆了观音的女神形象,再看四十二回她和孙悟空的对话:你见我这龙女貌美,净瓶又是个宝物,你假若骗了去,却那有工夫又来寻你?你须是留些什么东西作当,你便一毛也不拔,教我这善财也难舍。

这些话,充满了调侃的意味,她不仅在夸耀自己的美貌,而且好像和孙悟空作起了交易,一点神仙的样子也没有。

作者完全把她的形象写的富有人性化意味。

作者对观音形象的刻画,已经打破了世俗观念的局限,淡化了对神性的描写,更加注重描写人性美。

我们可以了解到,小说中的观音不仅有着端庄的外表,高超的本领,还是一个具体实在的女性形象,完全符合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理想女性的化身,也因为如此,她们的形象才更加符合弗洛伊德的超我人格理论,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的代表。

(二)具有自我人格世俗女性形象
在小说《西游记》中,世俗女性主要有女儿国国王、温娇、百花羞、金圣宫娘娘、天竺国公主等,她们都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是世间女性形象的代表。

她们对爱情有着强烈的欲望,她们最后都用理智战胜了激情,是自我的典型代表。

女儿国国王对唐僧可谓一见钟情,她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又有整个江山,她愿意用她的所有,换取唐僧的真心,愿意纳唐僧为王,自己做王后。

这种做法足以见得她对情欲的渴望,她把爱情看的比江山、金钱和地位都重要,她大胆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让人惊叹。

看小说的五十四回:
女王闻满心欢喜,对众文武道:“寡人以一国之富,愿招玉帝为王,我愿为后,与他阴阳配合,生子生孙,永传帝业,却不是今日之喜兆也?”众女官拜舞称扬,无不欢悦。

女王看到那心欢意美之外,不觉淫淫汲汲,爱欲恣恣,展放樱桃小口,呼道:“大唐玉帝,还不来占凤乘鸾也?”
只见那女王走近前来,一把扯住三藏,俏语娇声,叫道:“御弟哥哥,请上龙车,和我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


这些表述,无不体现了国王对情欲的大胆追求,她用她的理智战胜了欲望,在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她放下了自己的欲望。

相对于女儿国国王来说,小说对唐僧的刻画让人觉得不尽人意。

他过分压制自己的欲望,显得苍白无力。

小说以国王的失败而告终,其实是对女性自作多情的一种嘲弄。

这里,体现了欲望和清规戒律之间的矛盾冲突,在这
种情况下,人的情欲只能让步,说明了封建社会对人的自然欲望有着很深的压制作用。

小说同样还讲到两位女性,唐僧的母亲满堂娇和百花羞公主,她们也受到了封建礼教的约束,最后都成了当时社会的牺牲品。

满堂娇又叫温娇,是一个丞相的女儿,她用抛绣球的方式和陈光蕊结为夫妻,结婚不久,两个人坐船去江洲付任,船夫贪图美色,杀害陈光蕊,强占温娇为妻,当时温娇已经怀有身孕,为了给陈家保留香火,她委曲求全,生下了唐僧,但不被刘洪允许,温娇只好把孩子放在江中,最后是一位长老救了小孩的性命。

陈光蕊,也因为曾救过龙王一命而复活。

十八年后,全家人团聚了。

本来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是由于社会道德的约束,她不得不放下自己和家人生活的愿望,从容自尽。

作者安排温娇的结局,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贞操观念深入人心。

虽然她的高尚品质让人称赞:她为了给丈夫报仇,为了给陈家延续香火,忍受着奇耻大辱,身心受尽了折磨和摧残,她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和一个贤良的妻子,但是在社会道德的约束下,她没办法原谅自己的过失,从容自尽是当时社会女性自我意识的表现。

温娇用死来获得心灵上的解脱,而百花羞则是活着赎罪。

百花羞本是宝象国公主,和奎木狼私通生下两个孩子,她们做了十几年的夫妻也很恩爱,但就是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仍然想回宝象国,以至于最后出卖了丈夫。

记得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此非我儿以盛衰改节,皆因出乎不得已,何得为耻?”这是殷丞相的话,可见封建传统道德对人的摧残之深。

无论是女儿国国王对情欲的大胆追求,还是温娇从容自尽,乃至百花羞苟活于世,都表现了女性追求自然欲望和当时社会传统观念之间的矛盾,她们都是自我的载体。

(三)具有本我人格女妖形象
《西游记》中的女妖是女性形象体系中极为独特的一个群体,根据统计,和唐僧师徒有直接冲突的女妖有:蝎子精、蜘蛛精、老鼠精、玉兔精、白骨精、白面狐狸、铁扇公主、玉面狐狸、杏仙、九尾狐。

从外貌上看,她们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论本领,她们独占一方,武艺出众。

在作品中,我们可以把这些女妖分为两类:一类是
用美貌来诱惑唐僧,比如蝎子精、蜘蛛精、老鼠精。

还有一类是想吃唐僧肉来追求长生不老,比如白骨精。

她们有着无止境的色欲和食欲,并且没有理性的限制,按照原始的快乐原则行事,是本我的代表。

在小说《西游记》中,蝎子精对唐僧的追求是明目张胆、蛮横霸道的,她不管唐僧有没有同意,就要和她强行结婚,有时候也用甜言蜜语来挑逗唐僧,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第五十五回,蝎子精一看见风流倜傥的唐僧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常言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

且和你作回夫妻儿,耍子去也”。

树精杏仙为了得到唐僧低声细语的说道:“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几何?” 把女妖展现在我们面前,把其色欲表现的淋漓尽致。

还有一个事例就是馅空山无底洞金笔白毛老鼠精的故事,她为了和唐僧相配,她用尽了脑汁,先是假扮落难女子跟随唐僧师徒,然后趁机将唐僧摄入无底洞,她不管唐僧的拒绝,对唐僧体贴入微的说:“夙世前缘系赤绳,鱼水相合两意浓,不料鸳鸯今拆散,何期鸾凤又西东!蓝桥水涨难求事。

佛庙烟沉嘉会空,着意一场今又别,何年与你再重逢。

” 这种赤裸裸的表白,体现了女性人格中自我满足的本我。

这些女妖各个都使出看家本领,无需世俗的三媒六证,为了和唐僧结合完全无视世俗女性应该恪守的封建道德观念,成为了原始色欲的载体。

是女性人格中本我的表现。

追求长生的女妖,最为典型的是白骨精,她狡诈多变,几次挑拨唐僧师徒之间的关系,当她变作少妇时,她用花言巧语说道:“母在堂,看今好善,广斋方上远近僧人……却思父母好善,故此将饭债僧,如不嫌弃,愿表芹献。

” 这些话让唐僧不加防范,幸好孙悟空及时发现,救了唐僧的性命。

过一会儿,又变作了老公公和老婆婆,直至唐僧师徒关系僵化。

女妖为了自己的长生不老,不择手段,代表了女性的本我人格。

●三、三类女性的启示●
(一)女神形象
作为女神的女性,她们是整个人类崇拜的偶像,她们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而成为调节内外冲突、纷争的和平使者。

她们以其神奇的创造力、无比的艺术魅力、至上的权威,享受着神的自由。

女神形象,无疑是值得许多女性向往的。

无论战争多么频繁,人们永远向往和平,对于和平的向往使和平使者的观音更加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

在吴承恩笔下,观音完全是个和平使者,她神通广大,一心救苦救难,毫无私心欲望,她的唯一使命就是让芸芸众生脱离苦海,她妙手回春,救活了人参果,平息了一场场战争:将一度作恶的红红孩儿收为善财童子;在唐僧师徒遇难时,她首先挺身而出,积极劝解,耐心教导;观音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也还体现在美猴王一难中,她首先指点孙悟空和沙僧去花果山辨别真假,没有结果,真假悟空又上天下地,还是无法辨认真假,后来又到了如来佛那里,观音也同时赶到,经过观音的求助,如来才说出了妖精的根源是一只六耳猕猴,最后消灭了妖精,观音又把悟空送到唐僧面前,使师徒两人和好如初。

在这一情节中,观音多次出场,顺利的化解了矛盾,使故事发展自然顺畅。

其实在西天取经的路上,每次遇到困难都是由观音出场解决的,这也是作者写作的巧妙之处,故事的发展要经过转折,就必须有一个桥梁,观音在小说中正是桥梁的作用。

每次到了关键时刻,只要观音出场,问题就解决了,作者的这种写法与古代人们对女神的崇拜有很大关系。

因为在民间社会,人们认为观音是无所不能的,遇到困难就会请求菩萨保佑。

作者生活在那样的时代,有意无意的都会产生一种对菩萨的依赖心理。

《西游记》中体现出来的对观音的信仰符合社会大众的口味,所以受到世人的青睐,观音的形象也是经久不衰。

(二)世俗女性形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守贞操,克制甚至泯灭女性的欲望,才是判断女性的根本标准。

对女性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周易》有言:“恒其德贞,从一而终也”。

对女人贞操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

汉代统治者在《女戒》中强调:“男有再娶之义,女无二适之文”,严重扼杀了女性的欲望。

对女性压抑更为严重的是宋明理学,它以复兴儒学,重振三纲五常为目标,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对于男子来说,就是克
己修身,在家不好姬妾,在外贱妓远娼,而对于女子来说,未婚的要守身如玉,已婚的严禁通奸,而且丈夫死后不允许改嫁。

如果改嫁,就是失节,也就是所谓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到了明代,传统的贞洁观念达到顶峰,我们可以从《西游记》中的世俗女性的不同遭遇看出,作者对贞操的极度关注。

前文提到温娇被霸占,失去了贞操,在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她因为羞愧和自责而“从容自尽”的悲惨结局,作者这样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迎合当时失去贞操的女性不得不死的社会风气。

另外一位世俗女性百花羞同样也失去了贞操十几年,可是为什么她没有死呢?原因就在于她虽然活着,但生活的却十分痛苦,她内心充满了罪恶感。

从她给父亲的书信中可以明显看出,书信的第一句话就说:“不孝女百花羞”,本来她自己也是受害者,但为什么要给自己套上一个不孝的罪名呢?原因在于“被妖怪倚强,霸占为妻”“不能竭力怡颜,尽心奉孝”,还产下两个妖儿,她自己感觉对不起家里人,她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败坏人伦,有伤风化”,可见封建贞洁观念在女性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

百花羞没有像温娇一样从容的死,只能失节苟活,“侍奉双亲到老”以赎“不孝”之罪,以此来减轻积压在内心的负罪感,她活着其实是一种折磨。

从这两位女性可以看出,女性自身是封建道德观念的自觉维护者,她们心甘情愿的作男性的附庸,对于这些,她们从来没有过怀疑,这是明代社会妇女主体意识淡薄的真实写照,这些女性都缺乏正视自己人格价值的能力和勇气。

再来看看小说的男主人公唐僧和孙悟空,他们实际上充当了封建道德观念的监督者,作品通过他们对女性贞操的关注体现出来。

第二十七回,唐僧责问尸魔变化的良家女子:“你既有父母在堂,又与你招了女婿——有愿心,教你男子还,便也罢,怎么自家在山行走?又没个侍从,这不是不遵妇道了。

”第七十回,金圣宫娘娘被妖怪抢走了,孙悟空反复盘问:“朱紫国那话儿,可曾与大王配合哩?”他的话外之意就是如果金圣宫娘娘失去贞操,他就没有必要花费力气去救人了,结果作者巧妙的安排了紫云仙赐给金圣宫娘娘一个霞裳,使妖精不敢靠近,正如神仙所说:“小仙三年前曾赴佛会,因打这里经过,见朱紫国王有拆凤之忧,我恐那妖精将皇后玷污,有坏人伦,日后难与国王复合。

是我将一件棕衣变作一领新裳衣,光生五彩,进与妖王,教皇后穿了妆新。

那皇后穿上身,即生一身毒刺。

”这样,使金圣宫保住了贞操,与国王复合。

由此看出当时男性对女
性的要求,必须是贞洁之身,女性稍有越轨行为,就要受到严重的斥责和批判。

这种贞洁观念残酷的束缚了女性的性本能,是女性的不幸,也是历史的悲哀。

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的冲击着传统贞洁观念,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自身,要想真正冲破传统贞操观念的束缚,还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女妖形象
西游记中的十几位女妖,各个都是美女,可谓美艳绝伦,第二十七回写白骨精“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月样容仪俏,天然性格清。

”[ 2]181第六十回写玉面狐狸“娇娇倾国色,缓缓步移莲,貌若王嫱,顔如楚女,如花解语,似玉生香。

”第七十二回写七个美人:“比玉香更胜,如花语更真,柳眉横远岫,嬗口破樱唇,钗头翘翡翠,金莲闪降裙,却似嫦娥临下界,仙子落凡尘。

” 第八十二回写老鼠精“发盘云髻似堆鸦,身着绿绒花比甲,一对金莲刚半折,十指如同春笋发团团粉面若银盒,朱唇一似樱桃滑,端端正正美人姿,月里嫦娥还喜恰。

”作者的这些描述正反映了中国历来就有的红颜祸水之说。

这种说法的支持者认为,每朝每代都有祸国殃民的“狐狸精”,那么,什么是狐狸精呢?传说夏朝初年,有一位女子,黑发飘逸,妩媚动人,人称玄狐(有黑狐狸的意思)她与三个男人关系暧昧,臭名远扬,自此,有姿色而行为不端的女人便被称为狐狸精,历史上的狐狸精有很多。

绝代佳人西施使吴王沉湎于酒色败给了卧薪偿胆的越王;淫丽的杨贵妃使盛唐饱受苦难并走向衰亡。

西方椰油同样的观点,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是由美丽的海伦引起的,妖冶的埃及皇后克娄巴特拉使安东尼在阿克兴角海战中溃不成军,无论东西方,人们都一致认为男人是建功立业的,失国破家的原因是女人。

西游记也与这种传统观念不谋而合,唐僧去西天取经是为人类谋福,是去建立功业,而女妖则是百般阻挠,破坏取经大业,体现了作者心目中“女人是祸水”这一观念。

●四、作者的女性观●
总之,《西游记》中的三类女性神、人、妖,作者不自觉的赋予了她们弗洛伊德的超我、自我、本我的性格特征。

同时,由于《西游记》的创作是以几千年的封建男权文化为背景的,在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中,充斥着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特别是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认为:一切罪恶的根源在人之有欲,为了维护天理,必须消灭人欲。

由于吴承恩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作品《西游记》展现了作者比较落后的情欲观念:天上的女神神通广大,清心寡欲,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化身,观音是全书塑造最完美的女神形象;凡间的女人都自觉的以礼教规范自己的行为,稍有越轨就会受到作者的谴责,满堂娇从容自尽和百花羞带羞苟活的不幸结局,是作者封建思想的表现,就连从未见过男性的女儿国国王,因为主动追求情欲,也遭到作者无情的批判;至于女妖,作者虽然赋予了她们美貌,但是却把美貌和邪恶等同起来,女妖的美貌是用来引诱唐僧,阻碍取经道路,最终没有好的结局。

总之,从《西游记》三类女性形象可见作者的女性观是保守传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