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关键(2016.8.23)

合集下载

姜大源: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是结构

姜大源: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是结构

姜大源:课程开发的关键问题是结构7月5日,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姜大源应邀为第一期应用型课程建设研修班作了“课程开发的关键:结构问题——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方法与理论创新”专题报告。

姜大源指出,工作过程导向是个普适性概念,实训课程可以作为工作过程导向,项目课程也可以作为工作过程导向,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演变和发展。

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工作过程系统化则是在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情境下的具体课程模式。

高等教育可以没有专业,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可以没有教材,但绝对不能没有课程;课程的组合就是专业,拿教材教书的教师不可能是最好的教师,只有用课程教书的教师才是高水平的教师。

课程始终是教育的核心,教师教学要围绕课程,学校硬件建设也要围绕课程。

姜大源强调,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选择课程内容,二是课程内容如何解构与重构。

对应用型和职业型人才而言,只需要适度够用的知识,知识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其排序方式和知识质量应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融合,不是空间的物理位移。

姜大源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包含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等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应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行动领域,再将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根据职业特征和完整性思维将学习领域分解为主体学习单元,最后将学习单元按照行动过程进行教学设计。

每个情境都是一个工作过程,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操作:第一,确定该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这一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第二,对这个客观存在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第三,根据这个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按照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学习情境)。

姜大源指出,工作过程系统化判断标准强调比较学习,应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比较对象必须是三个以上;第二,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个参照系下进行比较;第三,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不是内容。

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的重要性

结构的重要性作者:[美] 杰罗姆•布鲁纳来源:《新课程教学》2016年第04期任何学习行为的首要目的,在于它将来能为我们服务,而不在于它可能带来的乐趣.学习不但应该把我们带往某处,而且还应该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学习为将来服务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通过它对某些工作的特殊适用性,而这些工作则同原先学做的工作十分相似.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训练的特殊迁移;也许应该把这种现象称作习惯或联想的延伸.它的效用好像大体上限于我们通常所讲的技能,已经学会怎样敲钉子,往后我们就更容易学好敲平头钉或削木片.毫无疑问,学校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某种技能,这种技能可以直接迁移到以后不论在校内或离校后所遇到的活动上去.先前学习使日后工作更为有效的第二种方式,则是通过所谓非特殊迁移,或者说得更确切些,原理和态度的迁移.这种迁移,从本质上说,一开始不是学习一种技能,而是学习一个一般观念,然后这个一般观念可以用作认识后继问题的基础,这些后继问题是开始所掌握的观念的特例.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由第二种类型的迁移,即原理的迁移所产生的学习连续性,有赖于精通教材的结构.这就是说,一个人为了能够认识某一观念对新情境的适用性或不适用性,从而增广他的学识,他对他所研究的现象的一般性质,必须心中有数.他学到的观念越是基本,几乎归结为定义,则这些观念对新问题的适用性就越宽广.真的,这几乎是同义反复,因为“基本的”这个词,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恰恰就是一个观念具有既广泛而又强有力的适用性.学校课程和教学方法应该同所教学科里基本观念的教学密切结合起来.当然,这样说明是够简单的.但是随着这样的说明而来的问题却不少,其中多数只能靠大量的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去解决.我们现在转而讨论这方面的一些问题.首要的和最明显的问题是怎样编制课程,使它既能由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同时又能清楚地反映各学术领域的基本原理.这个问题是双重的:第一,怎样重编基础课和改革基础课的教材,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第二,怎样把这些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之同学校里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接受能力配合起来.关于忠实于教材的基本结构的课程设计问题,过去几年的经验至少已使我们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必须使各学科的最优秀的人才参与到课程设计的工作中来.决定美国史这门学科应该给小学生教些什么或算术这门学科应该给他们教些什么,这种决断要靠各个学术领域里有着远见卓识和非凡能力的人士的帮助才能作出.要断定代数的基本观念是以交换律、分配律和结合律的原理为基础的,他必须是个能够评价并通晓数学原理的数学家.当学龄儿童还不能分清美国历史的事实和趋势时,是不是要求他们理解像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的关于边疆在美国史上的作用的观念,这又是一个决断,它同样需要对美国历史有深刻理解的学者的帮助.在设计课程时,只有使用我们最优秀的人士,才能把学识和智慧的果实带给刚开始学习的学生.这样问题就来了:“在设计小学和中学课程时,怎样取得我们能力最卓越的学者和科学家的帮助?”答案早已知晓,至少已经部分地知道.中小学数学研究小组、伊利诺斯大学的数学设计中心、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和生物科学课程研究小组,确实已经取得各方面知名人士的帮助.他们通过暑期规划,增聘一部分休假长达一年的某些有关的重要人物来进行这项工作.在这种规划工作中,他们还得到优秀的中小学教师的帮助,为了特殊的目的,还得到职业作家、电影制片者、设计师以及这一复杂事业所需要的其他人士的协助.即使按照前面指示的方向进行大规模的课程改革,至少还有一件重要事情需要解决.掌握某一学术领域的基本观念,不但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还包括培养对待学习和调查研究、对待推测和预感、对待独立解决难题的可能性的态度.正像物理学家对于自然界的基本次序抱着确定的态度并深信这种次序能够发现那样,年轻的物理学学生,如果想把他的学习组织得好,以至于所学到的东西在他思想上有用和有意义,也需要具备一些关于培养这些态度的正确见解.要在教学中培养这些态度,就要求比单纯地提出基本观念更多的东西.靠什么来完成这样的教学任务呢?这需要做大量研究工作才能知道.但看来,一个重要因素是关于发现的兴奋感,即由于发现观念间的以前未曾认识的关系和相似性的规律而产生的对本身能力的自信感.曾经从事于自然科学和数学课程设计工作的各方面人士,都极力主张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特别是伊利诺斯大学的中小学数学委员会和算术设计中心,已经强调发现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他们在积极地设计方法,以便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蕴藏在某种特殊的数学运算中的通则.他们还将这种发现法同“断言和证明法”相对比.所谓“断言和证明法”,就是先由老师讲述,然后由学生加以证明,这样来找出通则.伊利诺斯小组也曾经指出:由于发现法需要向学生提示他们必须学习的数学的全部内容,因而消耗的时间可能太多.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还不是完全清楚,正在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个问题,尽管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归纳法对原理的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技巧吗?它对学生的态度有良好的效果吗?哈佛认知设计中心就社会学科所进行的一些实验,说明发现法不必只限于数学和物理这样的高度形式化的学科中使用.一个已经学习了东南各州的社会和经济地理这个传统单元的六年级实验班,开始学习北方中央地区,学生要在一幅绘着自然特征和天然资源但没有地名的地图上找出这个地区主要城市的位置.最后在课堂讨论中,学生很快地提出许多有关城市建设要求的最乎合理的理论:一个水运理论,把芝加哥放在三个湖的汇合处;一个矿藏资源理论,把芝加哥放在默萨比山脉附近;一个食品供应理论,把一个大城市放在衣阿华的肥沃土地上,等等.实验班在兴趣的浓厚程度和概念的完善程度方面都远远超过控制班.然而,最显著的则是儿童的态度.对他们来说,城市的位置第一次成了一个问题,并且是能够经过思考发现答案的问题.不仅在研究一个问题时会使人感到愉快和兴奋,而且最后,至少对于过去想当然地看待城市现象的市区儿童来说,这种发现是有价值的.我们怎样安排基础知识才符合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呢?这个题目我们将在以后回过头来叙述.这里只需简单谈一下.要在揭示自然现象或其他任何现象时,做到既是令人激动的、正确的,又是有益的、可以理解的,就需要把深刻的理解同详细正确结合起来.例如,我们查阅了物理学的某些教材,发现在陈述时虽然非常详细而正确,但因为作者对他们所介绍的学科缺乏足够深入的理解,所以结果等于零.通常,在解释潮汐性质的尝试中,可以发现一个恰当的例证.要大多数中学生解释潮汐现象,他们会说出月亮对地球表面的引力以及引力如何把海水拉向月亮一边,以致海水上涨或出现涨潮.现在,问他们为什么地球背着月亮的那一面也有小潮,通常他们几乎不能说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者问他们,就地球和月亮的相对位置来看,什么地方出现大潮?他们的回答常常是:在最接近月亮的地球表面某一点上.如果学生知道有迟潮,他通常不懂得为什么会那样.这两种情况下的失败,起因于对引力如何作用于自由转动的弹性物体描述得不恰当,同时,没有把惯性观念和引力作用的观念联系起来.总之,在解释潮汐现象时缺乏一股由于领会了牛顿对万有引力及其作用方式的伟大发现而产生的兴奋感.正确而有启发性的说明,比部分正确因而过于复杂和过于拘束的解释,并不是更难理解,而是往往更加容易理解.实际上,所有一直在从事课程设计的人们都同意,教材编得有趣味和材料介绍得可靠绝不是矛盾的;真的,一个正确的概括说明常常是最有趣味的.在前面的讨论中,至少有四个有助于教授学科基本结构的一般论点,这些论点需要进行详细的研究.第一点是,懂得基本原理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我们在物理学和数学中,曾扼要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不仅物理学和数学中是这样,而且社会学科和文学中也完全是这样.一个民族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贸易.只要抓住了这个基本观念,那么美洲殖民地三角贸易这个似乎特殊的现象就更容易理解:它不单纯是在违犯英国贸易规定的气氛下进行糖浆、甘蔗、甜酒和奴隶的商业.要使阅读《莫贝·迪克》的中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小说,只有引导他领会梅尔维尔的小说是突出地以罪恶和追踪那条“要命的鲸鱼”的人的困境为主题的著作,才能做到.如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小说所写的人间困境是相对少数,他对文学的理解就会更好.第二点要涉及人类的记忆.关于人类记忆,经过一个世纪的充分研究,我们能够说的最基本的东西,也许就是,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很好的模式里面,否则就会忘记.详细的资料是靠简化的表达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这些简化的表达方式,具有一种特性,可以叫作“再生的”特性.长期记忆所具有的这个再生的特性,能够在自然科学中找到好的例子.科学家不去记忆落体在不同的重力场中不同的阶段内所通过的距离,而是记住一个公式,这个公式使他能在不同的准确度上,再生出比较容易记得的公式所依据的细节.他谙记s=1/2gt2这个公式,而不去熟记关于距离、时间和重力常数的手册.同样的例子,《吉姆爷》中评论员马洛所说的关于主要主人公困境的话,人们未必会去确切地记住它,而是只记住他是个沉着的旁观者,是个试图理解而不能判断是什么曾把吉姆爷引入他所在的海峡的人.我们记忆公式,记忆那对事件具有意义的生动细节,记忆那代表一系列事件的平均数,记忆那保持本质的素描或图景——所有这一切都是简约和表达的技巧.学习普遍的或基本的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第三,正如早些时候所指出的,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把事物作为更普遍的事情的特例去理解——理解更基本的原理或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此——就是不但必须学习特定的事物,还必须学习一个模式,这个模式有助于理解可能遇见的其他类似的事物.如果学生完全能够从人性的角度领悟百年战争结束时欧洲的厌倦,能够领会签订那个可以实行但在意识形态上并不完美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背景是怎样的,他也许更能理解东方和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斗争——虽然这种比较绝不是确切的.一种仔细地形成的理解同样也应该使他能认识概括的限度.把“原理”与“概念”作为迁移的基础这个观点原不是新的观点.非常需要更多的专门研究,以提供怎样在不同年级中最好地进行不同学科的教学的详尽知识.经常反复检查中小学教材的基本特性,能够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这是要在教学中强调结构和原理的第四个论点.现在由小学经中学以至大学的进程中所存在的部分困难,不是由于早期所学材料过时,就是由于它落后于该学科领域的发展太远而把人引入迷途.这个缺陷,可以依靠前面讨论中所提出的在教学中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办法来弥补.。

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结构的特点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组合方式。

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课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首先,课程结构应该具有合理性。

这意味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并且教学方式应该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这样可以使课程更加有效,使学生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其次,课程结构应该具有连贯性。

这意味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该呈现出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之间建立联系。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条理,使得学习过程更加顺畅。

最后,课程结构应该具有开放性。

这意味着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应该有足够的空间,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有趣。

总之,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中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组合方式。

它具有合理性、连贯性和开放性这三个特点,是影响课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因素。

作者在设计课程时,应该注意这三个特点,以便使课程更加有效、顺畅和有趣。

课程开发关键:结构问题

课程开发关键:结构问题

课程开发关键:结构问题作者:姜大源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8年第21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学校则是课程的重要供给者。

在课程的应用性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知行合一,这一点在职业教育领域体现为——课程的供给者不仅仅为学校,还可以是有资格的企业;课程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和学习,还包含许多实践方面的内容。

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是,职业教育中一定要有跨界课程,跨界代表合作,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在构建课程模式的过程中,思考方式不能仅仅是单向的,企业可以对学校提出要求,学校亦可以对企业提出的要求作出反馈,从而不断完善课程建设,形成良性的课程生态模型。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其关键不是内容问题,而是结构问题。

就课程开发的结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工作过程应具有可操作性、注重应用性,工作结果要关注人本及先验知识。

一方面,工作过程应注重应用性。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有两大结构。

一是基于知识存储的结构,即关注知识的范畴、内容、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

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量赢得未来,但这个量在何时能被用上是不知道的;在这一结构下,教师会认为课程讲授的内容越多越好;在未来面对问题时,学生企图调动自身的知识存储去解决一定的问题。

二是基于知识应用的结构,即关注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及工具的历史发展。

这一结构强调以知识的应用及知识的秩序建设赢得未来。

国际上把相对于学科体系的结构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工作体系或做事体系。

但从修辞学的角度来看,行动、工作、做事不是结构的表述,这一表述具有一定的朴实性,它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可操作性,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落地。

另一方面,工作结果要关注人本及先验知识。

例如,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应用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它追求的不是将人训练为工具,而是以职业为载体,助力个体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生涯发展、更好地张扬自身个性,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在学科体系上,一个专业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专业,是因为它有自身的知识系统,即在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及理论的历史发展方面有自身的独到之处。

结构化学习内容优化的关键

结构化学习内容优化的关键

结构化:学习内容优化的关键学习内容的优化是学习设计优化的核心,能够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习效果的提升。

结构化,是语文学习内容优化的关键。

一、结构化学习内容的学理阐释什么是结构?皮亚杰认为,结构是一个自动调节的转换系统的整体。

布鲁纳指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以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

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

”[1]因此,学习内容的结构化就是以一种整体的、关联的方式组织和构建学习内容。

具体地说,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学习内容内在于整体情境,有明确的目标指向。

结构化的学习内容,一定由若干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不仅归属于一个整体,并且服务于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

譬如,为了积累言语表达范式,为了发现写作的规律,为了掌握阅读的策略,为了发展批判性思维,为了解决复杂的问题,等等。

二是学习内容与学习内容之间存在关联。

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散在的、无序的,而是存在着逻辑关联、意义关联。

三是学习内容能够超越表面的意义,建构崭新的、深度的、个性化的意义。

结构化的学习内容,其意义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因此探究、发现、反思学习内容背后隐藏的更深刻的规律、更本质的意义,才是学习的核心价值和理想境界。

首先,结构化的学习内容符合知识建构的原理,促进知识的迁移运用。

学习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信息,学习者要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属性,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结,形成系统,以实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围绕学科重要的概念框架组织起来的结构化的知识,能够提高知识应用的检索效率,支持其他情境的迁移和运用。

其次,结构化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发展高阶思维,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勾连比较,分析统整,自主建构意义;学生需要深度对话,有效沟通,相互支持,协作解决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都将获得显著提升。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

课程结构化要抓住四个关键课程结构是一个教育课程的框架,它设计了课程的组织方式,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目标,以及学习活动和评估方法。

一个结构化良好的课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以下是四个关键点,可以帮助我们抓住课程结构化。

1.明确学习目标:一个结构化的课程应该明确地设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并且可以被评估。

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和所需的技能。

课程设置合适的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努力,提高学习动机。

同时,学生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自己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

2.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一个结构化的课程需要合理组织课程内容,使之有序地呈现。

课程内容的组织应该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例如,可以按照难度从易到难的顺序组织课程内容,或者按照主题或相关性进行组织。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课程内容分为不同的单元或模块,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

3.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一个结构化的课程应该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

学习活动可以包括讲座、小组讨论、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等。

通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同时,不同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4.多元化评估方法:一个结构化的课程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以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掌握情况。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考试、作业、项目报告、小组讨论等等。

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估方法,可以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难,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

同时,评估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和反思自己的学习经验,促进学习的深入和持续发展。

总之,一个结构化的课程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合理组织课程内容,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以及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

这四个关键点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开发的结构及功能

课程开发的结构及功能

课程开发的结构及功能课程开发是指将不同知识储备和技能整合为一个完整课程,以满足特定的教育目标。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求开发者综合考虑教育目标、学生的特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采用的方法以及教学等诸多因素。

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结构,即目标结构和功能结构。

目标结构指的是课程的开发过程,它将课程的开发过程从目标到实现进行划分,以便课程开发者更好地掌控全过程。

其中,目标涉及课程的目的、学习者的行为和学习成果等,应当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进行具体设计。

例如,若课程的目的是掌握一门外语,则目标应当是建立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而如果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则目标应当是熟练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功能结构指的是实现课程目标所需的各种活动和功能,这些活动和功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程中所获得的学习成果。

这些功能可分为采访、研究、实验和教学等几个不同的功能组,每个功能组都有其独特的功能要求。

采访功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活动,它要求开发者在开发过程中针对所有资料进行相关调查和研究,为课程的实施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采访过程中,开发者可以让学生参与,以便使他们对课程的学习目标有更具体的了解和体验,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作用。

研究功能是指为了探究课程的内容和方法,开发者需要参考不同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文献,建立课程的知识框架和教学策略。

此外,开发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行为,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进和调整。

实验功能是指开发者可以通过定期开展试验,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策略,以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同时,还能够掌握课程的教学方法;还可以提供开发者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宝贵资料,指导课程的整体开发。

最后,教学功能是课程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功能,它会影响课程的有效性和学习者的收获。

教学功能要求开发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如何正确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

如何正确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

如何正确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正确的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传授知识。

本文探讨如何正确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

一、了解学习者的需求首先,设计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学习者。

这包括了解学习者的背景,目的和能力等因素。

只有真正了解学习者的需求,设计者才能够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来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

二、确定学习目标在了解学习者需求的基础上,设计者需要确定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应该对学习者实用,并且应该具有明确的评估标准。

只有通过确定学习目标,设计者才能够将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定位并向着这个方向前进。

三、规划知识结构在确定学习目标之后,需要规划知识结构。

这意味着将知识分解成小的、可掌握的部分,并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

知识结构的规划过程应该确保学习者可以逐步掌握复杂的知识结构。

四、设计课程结构在确定了知识结构之后,需要设计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应该是基于知识结构的,并且应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过程应该确保学习者可以逐步掌握知识,使学习内容的难度适应学习者的能力。

五、评估学习效果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后,必须对它们进行评估。

学习效果评估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可以使用考试、问卷、面试等。

评估结果可以反馈到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设计中,以优化学习效果。

六、灵活调整课程课程结构和知识结构的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应用过程中不断灵活调整。

学习者的反馈和评估结果是调整课程的重要依据。

只有灵活调整课程才能不断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并且使教学效果更加优秀。

总之,设计知识结构和课程结构需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明确学习目标,规划知识结构和设计课程结构。

同时,还需要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灵活调整课程,才能够确保学习效果。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主体,上联课程目标一、课程结构的重要性课程结构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培养目标。

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能够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全面、均衡的教育。

在我国,课程结构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构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二、课程结构与课程标准的关系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的设置、组织与安排,而课程标准是对课程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的具体规定。

课程结构是课程标准的载体,课程标准则是课程结构的灵魂。

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

三、课程结构的设计原则1.整体性原则:课程结构要体现系统性、完整性,确保各类课程之间的关联与协调。

2.适应性原则:课程结构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相结合,注重课程的实效性。

3.均衡性原则: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学科间的权重,确保学生全面发展,避免偏科现象。

4.灵活性原则:课程结构要具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以适应社会、教育的发展需求。

四、课程结构的实施策略1.强化课程整合:通过跨学科、主题式、项目化等方式,提高课程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

2.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分配各类课程的课时,确保课程结构的均衡性。

3.强化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对课程结构的认识和实施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4.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结构的落实。

五、课程结构的评价与反思1.定期对课程结构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为课程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2.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结构,使之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加强与社会的沟通,了解课程结构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课程结构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

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是课程的优化者和调整者

优化课程结构 教师是课程的优化者和调整者

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是课程的优化者和调整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课程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课程的设计和结构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因此,优化课程结构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

而教师作为课程的优化者和调整者,承担着关键的角色和责任。

本文将探讨教师在优化课程结构中的作用和方法。

一、教师的角色教师是课程的优化者和调整者,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计者: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制定课程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途径和引导,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2. 课程实施者: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教师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课程评估者:教师应及时对课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反馈的观察和分析,教师能够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优化课程结构的方法1. 强调目标导向:教师应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课程结构中。

通过设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能够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目标进行学习规划和实施。

2. 注重知识整合:课程结构要充分考虑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渗透。

教师应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教师应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教学材料,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

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教师能够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对于理论性知识的授课,可以采用讲解、演示等方法;而对于实践性操作的学习,可以开展实验、实践等活动。

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

一个合理、清晰、有效的教学内容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那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内容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明确了教学目标,才能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某个数学公式的推导和应用,那么教学内容就应该围绕公式的推导过程、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展开。

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某种思维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就应该设计一些能够启发学生思考、锻炼学生思维的活动和案例。

其次,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结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不同年龄段、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其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是不同的。

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结构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对于小学生,教学内容应该形象生动、简单易懂,多采用直观教学法;对于中学生,教学内容可以逐渐增加难度和抽象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大学生,教学内容则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学内容不是孤立的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设计教学内容结构时,要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将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进行组织和编排,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便于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先讲授基本的概念和定理,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进行综合应用和拓展。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按照文章的体裁、写作顺序、主题等进行分类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不同类型文章的特点和写作方法。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

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课程开发是指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利用系统的方法和科学的原理,对课程进行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过程。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课程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因此,了解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包括需求分析、目标确定、内容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准备和评价反馈等环节。

需求分析是课程开发的第一步,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背景,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之一。

教学目标要求明确、具体、可测量,能够指导教学实施和评价。

其次,内容设计是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

内容设计要求符合教学大纲,体现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同时,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资源的准备也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环节之一。

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具、实验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选择和准备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实施。

最后,评价反馈是课程开发的最后一环。

教育工作者需要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价,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全面、科学地进行规划和设计。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准备好教学资源,及时评价反馈,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望通过对课程开发的一般原理的了解,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课程开发,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推动思维先锋

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推动思维先锋

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推动思维先锋培养创新能力:教师是课程开发的关键推动思维先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创新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而且也是个人发展和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关键,有责任成为推动学生思维的先锋。

创新能力是指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从课程开发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实践。

教师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供开放式问题和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并且,在课堂上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其次,教师应该创造一个创新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技术手段,创造积极、多元、开放的学习氛围。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科技馆等地,鼓励他们与实际问题接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合作中激发创新的火花。

此外,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具备批判思维的学生才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并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本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同时,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经典案例和故事,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

最后,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创新教育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学习一些创新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关键任务。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1. 引言1.1 教学结构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教学结构对于课堂教学至关重要。

教学结构是指教学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组织和安排。

一个好的教学结构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2. 正文2.1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教学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可以有助于教师清晰地安排课程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有系统地学习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的教学结构可以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有机衔接,教学活动合理分配,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

合理的教学结构还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节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并不是唯一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

除了教学结构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学资源的支持等因素也同样重要。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只是确保教学有条不紊、有计划地进行,但并不能完全决定教学的成效。

教师在设计教学结构的还需要考虑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结构的合理性与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可以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持,但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量和改进。

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学结构,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2 教学结构设计的要点1.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结构设计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教学目标,即确定学生应该在课程结束时达到的理解水平、技能水平和态度水平。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能够指导教学过程中的选择和安排,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 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结构设计中,要合理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

教学内容的组织需要考虑内容的顺序、层次和难易度,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案的关键元素和结构

教案的关键元素和结构

教案的关键元素和结构教案是教师备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方案,帮助教师有条理地组织课堂教学。

一个好的教案能够提供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有效的教学评价。

本文将探讨教案的关键元素和结构,帮助教师制定高质量的教案。

一、教案的关键元素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案的基础,它明确了学生应该在本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相适应。

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师应根据不同层次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和评价方式。

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案的核心,包括教材内容、拓展资源和教师自己设计的教学素材。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材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并适当进行衔接和扩展。

教学内容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

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巩固和复习等环节。

教学过程应重视灵活性和互动性,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互动环境。

4.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和总结,评价方式可以包括口头评价、书面评价和实际操作评价等。

教评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困难,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评价应客观、公正、全面,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案的结构1. 教学目标在教案的开始部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教师可以采用SMART原则来设计教学目标,即目标应具有可度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可区分性和有时效性。

2.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为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所做的准备工作。

教师需要准备教学素材、教学工具和其他辅助材料。

教学准备还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3.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的核心部分,包括导入、展示、讲解、练习、巩固和复习等环节。

教育行业转正教育机构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

教育行业转正教育机构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

教育行业转正教育机构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教育行业的转正教育机构在课程开发中需要考虑一系列核心要素,这些要素是确保开发出高质量、适应市场需求的课程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教育行业转正教育机构课程开发的核心要素,帮助转正机构更好地开展课程创新。

1. 确定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教学要达到的预期效果,而学习目标是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

教育机构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背景制定相应的目标,以确保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目标的一致性。

2. 打造合适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是课程开发的核心力量,组成合适的教学团队对于开发高质量的课程至关重要。

一个强大的教学团队应该由教育专家、学科专家、课程设计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他们将各自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相融合,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体验。

3. 积极采集市场需求信息教育机构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和趋势,积极采集市场需求信息。

这可以通过与学生、教师和家长的沟通,以及对行业研究和竞争对手分析来实现。

了解市场需求将有助于教育机构确定合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提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课程。

4.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计划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设计出一系列的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步骤和计划。

教学大纲则是根据教学计划,具体规定每个教学单元的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

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助于教育机构系统化地开发课程,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5. 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教育行业正不断发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层出不穷。

转正教育机构应积极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

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在线教学平台,运用教育游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

创新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引入可以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6. 追求卓越的课程评估和改进课程评估和改进是课程开发过程的关键环节。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

教学结构“合理”就是好课吗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课程设置,授课方式,学生的实际情况等多个因素。

教学结构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之一。

合理的教学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但是仅有合理的教学结构并不足以保证一堂课的质量,因此教学结构“合理”并不代表就是好课。

本文将从教学结构的定义、构建、优化等方面探讨教学结构对好课的重要性,并探讨教学结构“合理”是否就是好课的标准。

一、教学结构的定义教学结构是指课程的布局和组织,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安排、授课方式、教学方法等。

教学结构的设计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和消化知识。

一个合理的教学结构应当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性,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的首要任务。

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排布,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教学方法也是构建教学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过程的生动有趣。

三、优化教学结构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教学结构已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时调整教学结构,以提高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结构除了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努力外,还需要学校和教育部门提供支持和指导,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学结构“合理”是好课的重要保障,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一个好课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在实际教学中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影响好课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懂得如何构建合理的教学结构,还需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技巧,能够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课程结构——精选推荐

课程结构——精选推荐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摘要:课程结构是课程内部各类型、各要素和各成分之间合乎规律的组织形式。

它主要解决课程内容的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问题,它是课程⽬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也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在课程设计与编制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中介作⽤。

关键词:各类型各要素各成分合乎规律协调1、课程结构的概述⼈们对课程结构的认识成果,主要涉及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内容的表现、课程设置、课程平衡、课程类型以及课程结构的形成机制等。

基于课程平衡在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我们会重点去研究。

所以,对于构成课程结构必不可少的⼏个要素,下⾯我们先来逐⼀了解:1.1 课程结构的层次课程结构,是课程的各个组成部分或要素按照预定的⼀定准则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

课程结构问题,实际上是课程内容问题。

⼈们在⾯对并处理课程内容的问题中,建⽴起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

宏观课程结构,主要是课程内容选择更新和课程设置问题。

⾸先,宏观课程结构受到社会⽂化发展和学科分类的制约---制约教育内容的⽂化选择、制约课程内容的领域的划分。

这就是课程内容选择与更新问题。

其次,它受到学科分类与课程内容分类之间整合的制约---制约学习领域和科⽬领域的划分。

这就是课程设置与课程框架的问题。

中观课程结构,是⼀个处于开辟和发展中的领域。

⽬前,⼈们已经从课程类型和课程平衡等⽅⾯,深⼊开展课程结构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些认识成果。

更多的有关中观课程结构的情况和问题,还等待⼈们去挖掘和深⼊研究。

微观课程结构,实际上就是在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依据学⽣⾝⼼发展和学习规律,具体知识点的安排与具体环境因素、媒体成分和学习活动细节等的相互关系。

微观课程结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设计教育与课程领域的⽅⽅⾯⾯和各个层次的所有因素,要想从总体上进⾏研究和把握机会是不可能的,只能进⾏具体的分析和具体的研究。

1.2 课程内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

课程内容,是指教育活动开设的学习领域和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及其相互联系⽅式,表现为⼀定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信念、⾔语、⾏为和习惯的总和。

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的逐步推进,我国的课程管理不能再是“大一统”的体制,这种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课程体系不能充分涵盖地区的差异,不能真正做到困材施教,因此课程开发应该体现层次性,这是大势所趋。

我国部分学者把课程划分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三个层次。

目前,基础教育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及统一的教材已经开始启动,但由于课程统一,各地差异很大,仍然出现许多的不适应,第一,出现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的不适应,第二,出现国家课程与师资条件的不适应。

第三,出现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脱节。

第四,出现国家课程与地方发展之间的不适应,因此;地方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也必须同步跟上来,各地也正在积极地尝试与实验,特别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开发的难点,一般来说,校本课程是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它使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呈现“三位一体”的态势,具有了强大的优势。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种趋向,它能拓宽课程范围,适应个别差异,呈现最新动态,发挥创新意识。

但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要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背景分析校本课程的开发既要严密科学,又要符合实际,要对学校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进行详尽的分析。

就学校内部来说,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分析:①教师的素质和态度。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科学的过程,以学科为中心、学生为中心、社会为中心仍然是校本课程的三个基点,教育史上,曾出现过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相对划分,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其课程的体现是以学科为中心的,主张以有组织的学科知识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点,依照学科结构组织学科知识,使学生由易及难、由简及繁、由浅及深地掌握学科知识。

它强调了学科知识的逻辑性;连惯性,学习过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课程管理比较容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问题是课程开发的关键
姜大源
教育作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需要供给两个最重要的“产品”,一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人力资源,即合格的毕业生;二是为能成为合格人力资源的学生,提供合格的课程。

因此,课程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学校和教师的“基本功”——课程开发,是学校和教师的立身之本,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问题的提出:内容还是结构
一般来说,课程开发必须解决课程内容如何选择和排序的问题,这里的“排序”,就是结构化问题。

课程开发,到底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重要,还是课程结构的选择更为重要呢?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在课程开发时竟一直未能引起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疏忽”。

对课程内容选择的理解相对容易:课程内容是根据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确定的。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与培养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其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是不同的。

普通教育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对相对静态的学科体系演绎的结果,而应用性、职业性教育的课程内容,往往是对未来职场应用知识的领域所需能力归纳的结果,且伴随科技发展对职场所需知识要求的不断变化,具有强烈的动态性。

对课程内容排序的理解,也就是课程结构的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里指的是,课程内容只有在序化,或者说只有在结构化的情况下才能够被传递,教育正是一种传递结构化知识内容的活动。

因此关键的问题在于:一旦课程知识的内容选择对了,如何对其排序呢?也就是说,课程内容如何结构化呢?
长期以来,教育陷入了一个怪圈:以为知识只能有一种结构化的方式,即依据学科体系的排序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

基于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来对知识排序,所追求的是知识的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的有序,以至于从小学开始到更高等的教育,课程都是按照这样的排序方式进行结构化的。

这样排序的课程,本质上是基于知识储备的课程。

形象地说,是在搭建一个知识的仓库,所追求的是仓库里的每一层、每一格、每一个抽屉里放什么知识,是一种堆栈式的结构。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存储知识的目的是什么?答案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应用!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我们只教会了学生如何存储知识而不会应用知识。

基于此,一个极具挑战性而又极富哲理性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为什么我们不能用应用知识的结构来开发课程呢?
破题的思路:存储还是应用
国际上把应用知识的教育称之为行动导向的教育,把与之相应的教学体系称之为行动体系,也就是工作的体系。

这意味着,存在基于行动体系的课程内容的排序方式,即应用知识的结构形式。

何谓应用知识的结构形式呢?与基于主观认知层面的科学知识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课程——堆栈式的结构不同,基于客观事实层面的行动知识结构化的应用知识的课程,其结构遵循的是“事实逻辑结构”——工作过程,这是一个与应用知识紧密相关的有意义的结构。

1996年,强调知识应用的德国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指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其意义在于,“一个职业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的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发展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

显然,这一结构摒弃了教条的存储知识的结构主义说,凸现了创新的应用知识的结构观。

而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在1918年就以“种豆”为例明确指出:“职业学校之课程,应以一事之始终为一课”。

尽管陶先生没有明确地使用“工作过程”这四个字,但工作过程的三要素,即“起点、终点、手续”,与德国提出的“任务、成果、程序”三要素,惊人的一致。

可以说,这正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的思想源头。

需要强调的是,适度够用的知识在总量上并没有变化,但其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课程不再关注建筑在静态学科体系之上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更多地是着眼于蕴含在动态行动体系之中的隐性实践知识的生成与构建。

因为应用知识的每
一工作过程,都是一种客观存在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而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也是循序渐进自然形成的过程序列。

这表明,认知心理顺序与工作过程顺序都是自然形成的。

因此,有生命的“机体”对知识的构建,与“机体”在工作过程中的行动实现了融合。

解题的方案:复制还是迁移
工作过程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追求整体,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的学习,把技能、知识、态度集成于应用的工作过程之中;二是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之中,是不断变化的,同一时段的不同职业以及同一职业的不同时段,其区别在于工作的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等六个要素的差异;三是结构相对固定,尽管具体工作过程千变万化,但完成具体工作过程的思维和行动的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步骤,对所有的工作却都是一样的。

强调基于工作过程这一结构来开发课程,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工作过程的简单复制,而是对实际的工作过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认知学习规律,进行系统化的教学化处理,使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应用的过程。

因此,从工作过程导向走向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是一次创新性的突破。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结构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课程的整体结构,就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的开发,或称为课程门类的开发;第二层是课程的单元结构,就是一门课的课程结构的开发;第三层是课程的教学结构,就是一门课的课程实施,即教学结构的开发。

关于课程的整体结构的设计,首先应确定职场或应用领域里的典型工作任务,也就是确定课程的整体内容;其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归纳出行动领域(工作领域);再其次将行动领域转换为由多个学习领域组成的课程体系。

关于课程的单元结构的设计,要根据职业的特征和完整的思维,将每门课分解为主体学习单元(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作过程。

其具体的操作有三个步骤:第一,确定该课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过程,梳理并列出这一工作过程的具体步骤;第二,选择一个参照系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典型工作过程进行教学化处理;第三,根据这个参照系确定三个以上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比较,按照平行、递进和包容的原则设计课程单元(学习情境)。

关于课程的教学结构的设计,要将实际的工作过程,根据完整的行动和思维的过程,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将其设计为教学过程。

需要强调的是,工作过程是客观存在,而教学过程却是对其进行基于教学原理加工的结果,即在前述演绎出的三个学习单元的基础上,设计有逻辑关系的、用于教学的工作过程。

它强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同时,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及教学,还必须设计相应的载体,即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具象化,载体中要隐含解构后的学科知识。

而判断是否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其标准强调比较学习,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比较必须三个以上;第二,比较必须同一范畴(同一个参照系);第三,比较中重复的是步骤(工作过程),重复的不是内容。

综上所述,工作过程泛指从事一切职业的的行动过程,无论是操作、维修、服务,还是研究、设计、管理,都是工作过程的具体体现。

由此,凡是应用知识的课程,都可依据工作过程的结构进行开发。

所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所彰显的创新性突破,使得工作过程这一应用知识的结构,逐渐成为一个普适性的概念,进入了整个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

(作者系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课程建设研究院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6.8.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