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环保预测及政策分析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解读《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主要污染物减排、改善民生环境保障、农村环保惠民、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核与辐射安全保障、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监管能力基础保障及人才队伍建设等8项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全社会环保污染治理投资需求约为3.4万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4%,优先实施的8项重点工程投资需求约1.5万亿元。
将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确保工程投资到位。
强化生态保护监管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约束性指标新增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水和城市大气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切实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要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和监管,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与“十一五”相比,《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增多了,由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增加到四项,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其中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1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
减排领域也从工业和生活两个领域扩展为工业、生活、交通、农村四个领域。
机动车氮氧化物、农业源水污染物首次被纳入总量控制范围。
地表水环境质量指标虽然延续使用“十一五”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比例和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指标,但监测点位由759个增加到970个。
《规划》对大气环境质量指标实施范围进行了调整,由113个环保重点城市扩大到333个地级以上城市,指标由此前的“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比例”调整为“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目标值确定为80%。
减排倒逼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总量减排,作为撬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环境保护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国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远超全国环境容量;二是改善环境质量压力加大,七大水系近20%的监测断面水体污染严重,近五分之一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三是防范环境风险任务艰巨,汽车尾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场地和土壤等污染凸显,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四是我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仅有少部分开展了污染治理。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投入仍然不足,执法力量薄弱,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减少污染物排放
通过严格的环境标准限制工业、交通等领域的污染物排放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降低大气中的PM2.5、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含量。
推进清洁能源
鼓励使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降低燃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
水资源保护与治理
总结词
水资源保护与治理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主要措施 包括加强水资源管理、推进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1 2
生态保护红线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
自然保护区建设
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提高自然保护区面积和覆 盖率。
3
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建立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繁 育体系。
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01
02
03
资源节约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提 高资源利用效率。
循环经济
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 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土壤状况
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农产品安 全受到威胁。
生态状况
森林覆盖率逐年上升,但生物多样性 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03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重点任务
空气质量改善
总结词
空气质量改善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重点任务之一,主 要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推进清 洁能源等。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
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时监测空气质量状况, 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公众采取防护措施。
05
预期成果与影响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空气质量
减少主要城市空气污染 物的排放,使空气质量 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 数比例提高到80%。
水质改善
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的保 护,确保饮用水安全, 地表水水质达到或优于 III类水体比例达到70% 以上。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国发…2011‟4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现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五日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为推进“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事业的科学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制定本规划。
一、环境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指标,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在认识、政策、体制和能力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5年分别下降12.45%、14.29%,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污染治理设施快速发展,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2%,火电脱硫装机比重由12%提高到82.6%。
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全面推进,重点流域、区域污染防治不断深化,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于Ⅲ类的比重提高到51.9%,全国城市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
环境执法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切实加强,核与辐射安全可控,全社会环境意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当前,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矛盾凸显,压力继续加大。
一些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
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
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核与辐射安全风险增加。
人民群众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数量居高不下,环境问题已成为威胁人体健康、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十二五”减排规划指南
“十二五”减排规划指南“十二五”减排规划指南是中国政府在2024年推出的一项环保政策。
该规划旨在通过制定目标和措施,促进中国的低碳发展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
下面将对该规划的内容和实施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规划指南提出了将202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40-45%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指南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
首先,通过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其次,加强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的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鼓励开展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降低工业排放的碳减少。
其次,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规划指南强调了加强能源节约工作的重要性。
指南提出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装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能源管理和监测,建立全面的能源统计和监测体系,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另外,规划指南还强调了加强能源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推动市场激励机制的建立,以引导企业和居民更加节能环保的行为。
最后,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规划指南提出了推动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目标。
指南指出要加强科技创新,发展关键技术,推广先进低碳技术和工艺。
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培养低碳经济领域的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另外,规划指南还鼓励低碳金融和绿色金融的发展,为低碳经济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自推出以来,“十二五”减排规划指南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有关数据,2024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了46%,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这主要得益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和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
与此同时,中国在低碳技术领域取得了突破,例如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具有国际领先地位。
然而,要实现更加深远的减排目标,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未来的“十三五”期间,中国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减排工作,制定更为具体的目标和措施。
其中,重点将放在推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推广能源节约技术和装备等方面。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二五”全 国环境保 护投 资和环保产业的需求,识别 了重点环保产业发展领域的投 资需求和技术需求。预测 表 明,我 国 “ 十二五” 环保投资约为31 - 元 , . ̄f 5 占同期G P .5 环保产业产值为49万亿元 , D 的13%, .2 带动治理设施 运行服务费用1074 元 , .5Y5 环保产业就业52 1万人。 最后提 出了“ 十二五” 间建议重点突破影响环保产业发展 “ 期 瓶
2 0 年全 国G P 0 , 0 08 D 为306 亿元 。 7 据预测, 随着世界经 施建设对 就业 的拉动 ,根据环境保护 部环境规划 院的最 济危机影响的减弱, 0 12 1年 我国经济增长将重新 回 2 1— 02 新研究 ,如果在环保方 面投入 10 亿元 ,将会带来 l亿 00 0 到9 1%的较快增长 区间, %~ 0 国内生产 值增速约分别 为 元 的利税增加 、6 0 0 亿元 的居 民消 费增 加 、6 万 的新增 0 9 %和9 %。 0 3 . 2 1年之后, 5 经济将 继续保 持平稳增长 , D 就业人 口。这也就是全社会所期望 的绿色增长 ,所 以以 GP 平均增长率在 88 左 右。“ .% 十二五” 间全国G P 期 D 将达到 环保投资为代表 的绿色经济投资对我 国国民经济和就业
f l 』量
国家 “ 十=五"环保产业 预测及政策分析
王 金 南 ,逯 元 堂 ,吴 舜 泽 ,严 刚 ,吴 悦 颖 ,蒋 洪 强 , 朱建 华
10 1) 0 0 2 ( 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 院,北京
摘
要: 基于最近1#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环境保护 “ o- 十二五”规 划战略研究,预测 了 “ 十
亿元 ,占G P 1 5 )都能实现 。预计 这将是我 国第 元 。广东省 “ D的 . % 3 十五”以来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
“十二五”规划视域下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视域下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壮大,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这一阶段,我国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创新能力日益增强。
通过“十二五”规划的指导和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朝阳产业,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大力推进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
政府为节能环保产业提供了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和财政支持,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投入到这一领域。
同时,政府还加大了环境保护的力度,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促进了企业向绿色发展、循环发展转变。
其次,我国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积极引导企业加大节能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建立创新体系和激励机制,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环保技术得以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能耗和排放,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提升。
此外,“十二五”规划期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国际合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保合作协议和多边合作机制,加强了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走向世界,助力了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提升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总的来看,“十二五”规划视域下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和亮点:一是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资金和人才投入到这一领域;二是技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三是国际合作成果可喜,加强了与各国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在未来,“十三五”规划将继续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十二五热点环保政策解读及相关产业投资价值分析
一、高规格、高投入、重落实、全方位覆盖污水领域2012年5月4日,国务院发布《“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
相比通常由环保部发布的环保规划文件,《“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由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可算是最高规格,凸显中央政府对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的高度重视。
此次规划的投资方向覆盖了污水处理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管网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污水工艺升级改造、污泥处理处置、污水再生利用、污水排放与处理效果监管等六大方面。
其中管网建设是投资的重中之重,总计2443亿元,占投资总额4271亿元的57%;其次是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投资,总计1040亿元,占投资总额的24%。
同时,从保证规划顺利执行的一系列保障措施上,可以看出中央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决心。
一是规划除提出修订相关规定外,特地提到,研究完善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这将为政府以外的资金进入污水运营领域开启更大的窗口。
二是在资金面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污水价格机制、保障运行资金、保证建设用地。
三是在监督管理方面,规划提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收费政策不落实、污水处理厂建成后一年内实际处理水量达不到设计能力60%,以及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正当理由拒不运行的地区,暂缓该城市项目环评审批,暂缓下达有关项目的国家建设资金。
但规划并没有明确暂缓环评项目的具体范围。
由于环评是绝大多数施工建设项目开工前的必备程序,假如是泛指一般建设项目,这将是最为严厉的一条措施。
纵观规划全文,之所以中央对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高度重视,原因有三:一是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COD削减8%、氨氮削减10%的目标。
目标的实现需要通过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建设实现。
二是我国水资源短缺严重。
按照2009年用水量5965亿立方米计算,未来我国每年可开发水资源增速仅为0.8%。
假设2015年完成规划目标,我国每年再生水利用量将达到142亿立方米,占可用水资源量的2.4%。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制定了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在过去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但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都给我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加强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 201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环境监管能力大幅提升,公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了一系列的重点任务。
首先是加强主要污染物减排。
通过严格控制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的排放,推进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的减排工作。
对于工业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在农业方面,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防止农业面源污染。
同时,要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其次是改善重点流域和区域的环境质量。
加大对重点流域,如长江、黄河、珠江等的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对于重点区域,如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要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改善空气质量。
针对土壤污染问题,要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评估,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试点工作。
再者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
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
同时,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在环境监管方面,要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强环境执法监督,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创新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政策创新■洪亚雄《规划》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注重政策创新。
主要创新之处包括:注重过程控制的污染减排政策。
“十一五”期间,工程减排对实现减排目标作出了重大贡献。
“十二五”期间工程减排的潜力收窄。
为实现减排目标,《规划》将减排重点从生产活动的末端向前端延伸,大力推进结构减排,提出一系列调控经济发展方式的总量控制政策。
一是制定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政策。
严格把握污染物排放指标,在确保重点行业或区域生产规模稳定的同时,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下降。
二是实施煤炭消费量、机动车保有量控制政策。
《规划》要求在大气联防联控重点区域开展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试点,探索调控特大型和大型城市机动车保有总量。
三是建立污染物产生量评价制度。
评价单位产品的污染物产生量,并同时驱动淘汰、准入、标杆三套标准,促使污染物控制政策的倒逼机制从生产活动的末端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
注重突出重点的污染防治政策。
《规划》坚持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力图在环境质量差、风险高、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区域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是深化淮河、海河等八大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以控制单元为基础的精细管理,确保优先控制单元水质明显改善。
二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实施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努力解决细颗粒物(PM2.5)、臭氧、酸雨等突出大气环境问题,切实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
三是以重点区域为核心积极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在产业密集、污染严重或存在潜在风险的重点防控区内,实施包括源头减量、过程阻断、清洁生产、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在内的全过程防治。
四是在农村环境保护领域,以连片整治区域为重点,加大“以奖促治”政策力度,带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注重强化基础的环境管理政策。
环境规划、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在《规划》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强化。
一是深化发展城市环境规划制度。
《规划》提出探索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这是城市环境规划制度的重大发展。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加强环保信息的共享和 交流,推动环保工作的 信息化和智能化。
01
实施方案
实施步骤与方法
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的 目标和任务,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明确
各项任务的责任部门和时间节点。
强化监管执法
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监管执法力度,对 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确保环保目
修订和完善《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违法 行为的处罚力度。
推进排污权交易制度
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手段促进企业减少污染物 排放。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 估。
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环保投入
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力度,确保环保资金的充足供应。
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环保领域
环保能力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提升环境监测和预警能力,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提高环境应急处置 能力,完善环境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
化学需氧量减少10%
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
控制工业和城市污染源排放,减少化学需 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达到规划目标 要求。
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10%
通过燃煤电厂和机动车尾气治理等措施, 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规划目标要求 。
01
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
1 2
完善环保考核机制
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对环保 工作不力的地区和部门进行问责。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倡导绿 色低碳生活方式。
3
推进环保产业发展
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对环保技术研发和创 新的支持力度。
完善政策法规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方向分析
强化政策和标准的驱动作用,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成果,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鼓励绿色消费,加快形成支柱产业,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1.高效节能产业。
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电机及拖动设备、余热余压利用、高效储能、节能监测和能源计量等节能新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和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电器、高效照明等产品;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材料;加快发展节能交通工具;积极开发和推广用能系统优化技术,促进能源的梯次利用和高效利用;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新业态。
2.先进环保产业。
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推动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有毒有害污染物防控、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减震降噪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高效膜材料及组件、生物环保技术工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及相关新材料和药剂的创新发展,提高环保产业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和成套能力,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大力推进环保服务业发展,促进环境保护设施建设运营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探索新型环保服务模式。
3.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大力发展源头减量、资源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等新技术,推进产业化,提高资源产出率。
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
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展望
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的展望[摘要]”十二五”期间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科学制定”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的重点阶段。
本文首先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必要性,然后归纳了”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最后从五大方面对”十二五”环境保护做了详细的展望。
[关键词]十二五环境保护城市化产业结构1“十二五”期间加大环保工作力度的必要性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继续,“十一五”末期和“十二五”前期的经济增长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如果经济下行压力仍然不减,保增长、保就业和节能减排的矛盾可能会进一步显现,短期内调整产业结构的难度会加大,没有更有力的政策协调手段,不容易在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的合力。
当前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民生问题,环境目标在社会发展目标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这是因为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渐加强;同时,由于环境管理体系和信息公开制度日渐完备,各地对环境的动态监测和信息披露能力、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不仅在生理上、也在心理上对公众产生了更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公众对污染问题的敏感程度较高,环境危机易于演化成社会危机,这使得全面、及时控制环境质量的必要性大增。
2“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2.1发展的代价将在一定时期内居高难下未来20年是我国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阶段。
目前,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中期阶段过渡,此阶段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的增长,传统意义上的污染型行业依然在增长。
考虑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随着经济总量增长而持续增长的污染物产生量对环境安全的压力越来越大。
工业各行业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单位产值污染排放强度会降低,但是由于总的规模增长,污染物排放总量会居高不下,甚至有增加的可能。
如处理跟不上,对环境会造成更大的压力。
2.2人口增长产生空前的环境压力预计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5~14.9亿,比合理人口承载能力多了1倍。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
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与政策框架水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也是生命的源泉。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有效应对水污染问题,国家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水污染防治战略与政策框架,旨在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战略目标及原则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全国50%以上的国土水质达到Ⅲ类以上水质标准,重点河流水质明显改善,重要湖泊水质稳步提升。
为达成这一目标,制定了以下原则:1. 综合治理:以全过程、综合整治为核心,统筹水源保护、水污染控制、水生态修复等方面,形成既综合也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2. 预防为主:强调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减轻后期治理和恢复的负担。
3. 科技先导: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高效节能的水污染防治技术和设备。
4. 市场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和公众参与水污染防治,建立完善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机制。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国家水污染防治“十二五”战略明确了以下主要任务和重点领域:1. 提高水污染控制能力:加强工业、农业和城市污水治理,推动污染物达标排放和节约水资源。
2.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
3. 增强水生态修复能力:加强湿地保护和修复,提高河流和湖泊的自净能力。
4. 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建立完善的水污染监测网络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水质状况。
5. 推进法律法规建设:完善水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监管力度。
三、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为了支持战略目标的实现,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措施:1. 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污染防治工程和科研创新。
2. 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手段,引导企业加大水污染防治投入。
3.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撑,推广应用环保技术和设备。
十二五环保评估报告
十二五环保评估报告根据题目的要求,我将回答关于“十二五环保评估报告”的问题,并使用1200字以上的中文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十二五环保评估报告”。
所谓“十二五”,指的是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制定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该规划是中国政府对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而“环保评估报告”则是对这一期间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评估和总结。
根据我对中国十二五环保评估报告的了解,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回答:1. 环境治理成果:根据十二五的规划目标,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通过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部分重点地区的大气、水质和声环境得到改善,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和政策执法力度有所加强。
此外,中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治理,推动了传统工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升级。
2. 环境污染问题:然而,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尽管一些环境指标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空气和水质污染严重、土壤污染问题突出等多个环境污染难题。
此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意识不强,对环境破坏行为监管不到位,导致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3. 技术推广和应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在环保技术推广和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国家在环保科技研发上增加了投入,推动了环保技术的升级和创新。
例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大力推广环保工艺和设备等。
然而,技术推广和应用仍需要加强,特别是在一些污染治理和环境修复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研发水平和市场应用。
4. 参与民众意识和行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环保意识逐渐增强,部分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推动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
然而,仍需要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培养更多的环保意识和行动,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中国在十二五期间在环保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面临的环保问题仍然严峻。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政策解读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政策解作者:宗边 2011-09-28近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50条政策措施,并确定了“十二五”各地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
一、请介绍一下制定《方案》的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保工作。
五年前,《“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能减排列为约束性目标。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4.29%和12.45%,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约束性目标,扭转了“十五”后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上升的趋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污染减排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特别是我国污染减排工作还存在责任落实不到位、推进难度增大、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基础工作薄弱、能力建设滞后、监管不力等问题。
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性指标,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方案》是推进“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十二五”污染减排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分十二个部分,共50条。
二、“十一五”污染减排成功的经验有哪些? 主要有五点经验: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层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07〕15号)和《国务院批转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国发〔2007〕36号),环境保护部党组把污染减排作为中心工作来抓,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全国二氧化硫比2005年下降14.29%,化学需氧量下降12.45%,两项指标排放量的下降在环境质量的改善中得到了体现。
十二五环保报告
十二五环保报告第一章:引言环境保护是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国在环保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本报告旨在总结和评估这一时期我国环保工作的进展,并提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第二章:大气环境保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加强了大气污染源的监管和控制,实施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提高、燃煤电厂的脱硝改造等。
同时,加强了大气环境监测和数据发布,提高了公众对大气污染状况的了解和参与度。
第三章:水环境保护水环境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强了对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
推动水体污染防治,加强了水环境监测和评估,完善了水环境管理制度。
此外,加强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了农田的施肥、灌溉和农药使用的科学性,减少了农业对水环境的污染。
第四章:土壤环境保护土壤是农业生产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护土壤环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对土壤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力度。
加强了土壤污染源的监管和控制,推动了农田土壤的有机肥料利用和农药使用的规范化。
此外,加强了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了土壤环境保护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五章: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任务。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
推动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落实,加强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推进了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
同时,加强了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提高了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第六章: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产业是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了环保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提高了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展了环保产业的市场规模。
第七章: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环保工作的基础。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强了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的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来源:中国环保产业摘要:基于最近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预测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的需求,识别了重点环保产业发展领域的投资需求和技术需求。
预测表明,我国“十二五”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35%,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带动治理设施运行服务费用1.05万亿元,环保产业就业512万人。
最后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议重点突破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瓶颈”的若干政策。
关键词:环保产业,“十二五”预测,产业发展自“十一五”中国实施前所未有的节能减排计划以来,环境治理投资迅速上升,环保产业发展速度也空前加快。
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环保产业将成为真正的“朝阳”产业,成为引领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本文主要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对“十二五”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发展进行了初步预测,重点分析了环保产业重点领域产业规模,提出了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需要突破一些“瓶颈”的政策。
1 我国“十一五”期间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根据UNEP的统计口径估算,中国的绿色经济产业投资约为6.08万亿元。
2006-2007年绿色经济产业投资分别为1.71万亿元和1.98万亿元,占GDP的8%~11%,2007年与2006年相比增长16%。
“十一五”前3年,环境治理投资已经达到1.04万亿元,预期“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排以及环境保护投资目标(1.53万亿元,占GDP的1.35%)都能实现。
预计这将是我国第一次实现五年环境保护规划约束性指标。
在“十一五”环境治理投资的强劲驱动下,环保产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近20年环保投资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情况见下图)。
过去8年间,我国的环保产业年均增速超过20%,远远高于GDP的增速。
2008年环保产业(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收入总额达到8200亿元,增加了4.85倍,已经占GDP 的2.76%,从业人员达到300多万。
其中山东省近十年来环保产业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2008年产值已达700亿元。
广东省“十五”以来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年均增长率超过30%。
我国政府在2008年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也拿出2100亿元(相当于300亿美元)用于生态与环境保护。
2009年前5个月,中央财政环境保护支出增长93%。
这些表明,环保产业正成为引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 “十二五”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初步预测2.1 环保投资需求测算2008年全国GDP为300,670亿元。
据预测,随着世界经济危机影响的减弱,2011-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将重新回到9%~10%的较快增长区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约分别为9%和9.5%。
2013年之后,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GDP 平均增长率在8.8%左右。
“十二五”期间全国GDP将达到231.2万亿元。
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宏观战略研究环保投入专题和“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初步估算“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需求约为3.1万亿元,与“十一五”期间环保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1.35%的比例基本持平,年均环保投资为6200亿元左右。
2.2 环保产业发展预测“十一五”以来,国内环保投资逐年增加,对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环保产业、GDP增长、就业等方面具有较为显著的拉动作用。
“十二五”期间,随着环保投资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国环保产业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初步估算,2009-2012年环保投资合计约为2.3万亿元,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0.78万亿元;“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将拉动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为1.05万亿元。
这将为“十二五”的环保服务业发展提供巨大的空间。
有分析认为,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在未来一段时期将保持年均15%~20%的增长率。
2008年环保产业产值为4800亿元,环保投资为4494.8亿元,环保投资对环保产业产值的拉动率约为1.1左右。
环保产业产值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2009-2012年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2.76万亿元,“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
环保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果明显。
研究表明,环保投资对GDP的投资乘数约为1.4。
由此估算,2009- 2012年的环保投资约2.3万亿元,将拉动GDP约3.22万亿;“十二五”期间环保投资约3.1万亿元,将拉动GDP 约为4.34万亿元。
2.3 环保产业对就业与相关产业的拉动环保产业具有很强的动态就业能力,适应各个阶层人员。
数据表明,近年来环保产业人均产值为20万~30 万元。
以2008年为基准年、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率以15%计算,2012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8400亿元,2015 年环保产业产值将达到1.28万亿元。
按照环保产业人均产值25万元计算,估算2012年和2015年将带动就业人数分别为336万人和512万人。
若同时考虑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对就业的拉动,根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的最新研究,如果在环保方面投入1000亿元,将会带来10亿元的利税增加、600亿元的居民消费增加、60万的新增就业人口。
这也就是全社会所期望的绿色增长,所以以环保投资为代表的绿色经济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和就业具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由于环保产业对国民经济系统具有广泛的渗透性,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作用,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其发展必然拉动其所渗透的相关产业的发展,并通过相关产业发展的连带效应,带动经济系统的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转型。
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改变发展模式、保证持续发展的高度来审视,环保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可低估。
如,据估算,2007年国内新增脱硫设施以1亿千瓦、200亿元投资计,需用钢材30万吨以上,水泥50万吨,与之配套的设备、施工和服务等相关产业市场约在80亿元以上。
发达国家的研究表明,环保投入对其它相关产业的放大倍数为8~10倍。
3 部分重点环保产业领域的市场前景和技术产业需求初步测算,“十二五”期间,城市污水处理、污泥处理、脱硫脱硝等重点领域环保投资约为1.2万亿元,将拉动的环保产业产值约为1.32万亿元,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3415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新增运行费用1612亿元。
3.1 城镇污水处理(1)新建污水处理设施2008年,全国建有的污水处理厂超过1500座,日处理能力达8295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3%。
预计2010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2亿吨/日,负荷率约70%,全年处理量约300亿吨。
为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相衔接,“十二五”期间需建设5000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按1500万元/万吨的建设投资计算,污水处理厂建设投资约为750亿元,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102亿元。
(2)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负荷率约需增加配套管网2.5万公里,原有污水处理厂管网完善需增加6万公里(“十一五”建设任务为16万公里,预计“十一五”末实际完成10万公里左右),新建污水处理厂需配套管网7.5万公里,合计新增管网16万公里。
按200万元/公里管网建设投资计算,管网投资约为3200亿元。
(3)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所有市、县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B标准,重点流域省会城市及重点地市的污水处理厂要求达到一级A标准,排入封闭式水域及对近岸海域水质有直接影响的地区污水处理厂应选用具有强化除磷脱氮功能的处理工艺。
估算在“十二五”期间需要升级改造的污水处理设施规模约2000万吨/日,按500元/吨建设投资计算,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投资约为100亿元。
(4)污水再生利用缺水地区重点推行污水再生利用工作,要求“十二五”污水处理总规模的20%实现深度治理后回用,增加再生水约1360万吨/日。
按800元/吨水建设投资计算,污水再生利用投资约为110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75亿元。
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鼓励1000人以上的集镇按照一级B排放标准要求,建成约5000座的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约占全国乡镇的10%。
按每座污水处理设施投资400万元计算,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约为200 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150亿元。
3.2 污泥安全处置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现有污水处理厂改造要统筹考虑配套建设污泥处理处置设施。
预计到2015年,全国10万吨/日以上规模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均需进行处理和处置。
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以10%计,需处置干污泥量约1.2万吨/日,按1吨/日的干污泥处理能力建设投资为150万元计算,卫生填埋法污泥综合处置投资约为180亿元,运行费用约20亿元。
预计到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规模将达到1.5亿吨/日,负荷率约80%,产生污泥量约12万吨/日,采用焚烧法处理污泥,污泥无害化处置率以10%计,需处理干污泥量为1.2万吨/日,85%含水量的污泥约8万吨/日,按1吨/日的处理能力建设投资50万元计算,污泥焚烧投资约为400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290亿元。
3.3 工业水污染防治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继续实施工业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贯彻“提标升级”工业减排。
预计通过工业企业提高排放标准及结构调整,通过监管提高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可削减COD排放量150万吨以上,可削减氨氮排放量2万吨以上。
按污染物削减需求计算,削减工业COD需投资300亿元。
削减工业氨氮需投资60亿元。
3.4 非点源水污染控制非点源污染控制包括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治理等方面。
需投资约350亿元,其中农村综合整治投资约200亿元,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投资约100亿元,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投资约50亿元。
3.5 脱硫脱硝(1)电力行业烟气脱硫目前电力行业脱硫市场尚不规范、设施不过关,仍需政策加以规范。
2008年,全国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机容量超过3.79亿千瓦,约占煤电装机总容量的66%。
若2015年燃煤机组装机容量不超过9亿千瓦,新建的1.8亿~2.3亿千瓦机组(含淘汰小火电替代部分)全部脱硫,燃煤脱硫机组比例预计将达到70%。
如果脱硫减排措施全部充分发挥作用,新建脱硫机组脱硫效率均按80%测算,新、老机组新建脱硫设施共需投资约500亿~600亿元,“十二五”期间新增项目运行成本80亿~100亿元/年。
(2)电力行业烟气脱硝电力行业烟气脱硝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运行情况不好,催化剂需要进口,技术、设备国产化率低。
“十二五”期间,计划全国7000万千瓦机组实施低氮燃烧改造,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约6000千瓦(占40% 火电机组)安装烟气脱硝设施,共需投资约500亿元,运行成本200亿~300亿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