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合集下载

高中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高中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13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争霸战争,“编户齐民”的目的就在于调度人力资源用来服务于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现实需要,B项符合题意,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建立中央集权,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消弭阶级差别,阶级差别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B。

2.商鞅认为户籍“上有通名,下有田宅,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

此材料不能说明古代户籍( D ) A.是朝廷征收赋役的依据B.是基层管理的重要手段C.与土地私有制度相适应D.是严刑峻法的重要体现解析:根据材料“催驱赋役”可知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可知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按比户口,课植农桑”可知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符合题意。

故选D。

3.编户齐民是汉代政府实行的户籍制度,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某某、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称为“编户齐民”。

由此可得知( B )A.平民可以随意迁徙 B.政府借此保障收入C.农业要求精耕细作D.汉代禁止土地兼并解析:根据材料“规定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某某、年龄、籍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一一载入户籍”,汉代的这一政策保证了农户户数的稳定,而小农户是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故B项正确。

北宋时期的社会救助

北宋时期的社会救助

S hi jian史鉴北宋时期的社会救助宋代社会救助制度下的三个重要机构:福田院、安济坊、漏泽园,分别承担着养老、医疗、丧葬三个方面的职能。

那么福田院、安济坊、漏泽园具体是怎么回事?围绕这几个机构,北宋时期的社会救助制度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如何?福田院任何社会都存在仅靠自己而陷于生存困难的弱势群体,所以《礼记·礼运》中就有了“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理想。

仁宗景祐四年,大臣苏舜钦上书朝廷,建议仿唐代旧制,设立悲田院(即后来的悲田养病坊)。

北宋政府的做法是:仁宗嘉祐年间,在京师设立东、西福田院,“以廪老疾孤穷丐者”,开始规模不大。

英宗时,“命增置南、北福田院,并东、西各广官舍,日廪三百人,岁出内藏钱五百万给其费”,规模有所扩大,经费主要来自内藏库的拨款。

哲宗元祐二年,大臣范祖禹提出“宜于四福田院增盖官屋,以处贫民,不限人数”,并建议建立相应的考绩和奖惩机制,因为他认为,京师人口众多,孤穷者也多。

每到寒冬季节,朝廷临时降旨救恤,虽然皇恩浩荡,但老百姓已受冻馁,死者已多。

如果朝廷先颁有律法,在百姓未遭饥饿、寒冷时就去救助,那么百姓就不至于饿死、冻死,所以他建议“宜于四福田院增盖官屋,以处贫民,不限人数,并依旧法收养”。

建议得到了哲宗的同意并付诸实施。

福田院设于京师,全国其他地方呢?与之类似的机构则称居养院,设立于哲宗元符元年。

这一年朝廷敕令:“鳏寡孤独贫乏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判、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疾病者仍给医药。

监司所至,检察阅视。

应居养者,以户绝屋居,无户绝者,以官屋居之,及以户绝财产给其费,不限月分,依乞丐法给米豆。

阙若不足者,以常平息钱充。

已居养而能自存者罢。

”徽宗崇宁元年又诏:“京师置居养院,以处鳏寡孤独,仍以户绝财产给养。

”崇宁四年再诏:“自京师至外路,皆行居养法。

”崇宁五年,徽宗赐名“居养”,居养院正式命名。

从地方到京师,居养院在崇宁年间获得了较大发展。

居养院收养的老人,年龄开始为50岁以上,后因人数太多提高为60岁以上。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救助措施:
1.官方救助:古代官府常常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救助贫困人口,如宋代的常平仓和明清时期的养济院。

这些机构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捐助来提供粮食、衣物、资金等帮助,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宗族救助:在中国古代,宗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宗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助精神,许多宗族都设立了义庄、义田等机构,以帮助族内的贫困人口。

3.民间救助:中国古代的民间救助也十分活跃。

许多慈善组织和个人会通过捐款、捐物、义卖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帮助贫困人口。

4.宗教救助:一些宗教团体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救助。

例如佛教的寺庙常常设立粥场、施药局等机构,以救助贫困人口和病人。

5.互助会:古代的民间互助会也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

人们会组织起来,定期捐款、捐物,以帮助贫困人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仁政”和“民本”思想,政府、宗族、民间、宗教等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三高考历史一轮课时练习: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2023.1浙江]延载元年(694年)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

一定以后,不得更貌。

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

”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2.[2024江苏无锡期中]中国古代平民、奴婢的身份差异明确体现在户籍中。

战国至汉初的“户下奴(婢)”被当作特定财产,不计入主人户籍家内人口数和官府户口数。

魏晋之际,奴婢以“人”的身份著入户籍,与平民并列,被纳入官府的户口统计。

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央政府的赋役征派B.反映了律令儒家化的加强C.推动了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D.阻碍了封建经济持续发展3.[2023广东]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

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4.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府对县以下乡村的管辖,基本限于征徭课税和维护治安,对乡村的其他事务并不过多干涉,乡村基本实行自治,这种自治社会也是一种自律社会。

可以作为这一观点依据的是()A.国家政权的长期稳定B.宗法教化形成的文化认同C.法律制度的健全完备D.乡村社会脱离政府的管控5.[2024福州一模]明洪武年间,基层实行里甲制,设里长、甲首,负责调查田粮丁数、催办钱粮等。

里长、甲首实行轮换制,按照其富裕程度,排在前十的人家每户轮流担任里长一职,任期一年,十年为一轮。

这一举措()A.使乡村富户成为税收基本来源B.有利于避免地方豪民一家独大C.体现了明朝地方治理的灵活性D.加重了国家赋役征收管理成本6.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

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

宋代社会救济体系研究

宋代社会救济体系研究

社会救济,作为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一剂良药,在中国历史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益巩固发展,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形式已不再仅局限于救荒济贫,逐步开始建立了完善的社会福利机构措施和保障措施。

正是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发达,强盛的国力,宋代城市的兴盛,猛增的市民,正是由于宋代推行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儒释道三教并存的思想政策,为社会救济的大发展提供种种条件,从而是宋代建立了为后世所称道的社会救济体系,其很多开创性的救济措施在其后的元明清三代甚至是民国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一尧宋代社会救济体系发达的原因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社会救济和保障的框架已基本确立,社会各界对社会救济和帮扶已普遍关注。

救济和帮扶的水平、涉及的范围可谓空前,在灾害、贫困的救济和帮扶等方面均已形成一整套相对完备的救济措施和类型多样的救济机构。

以下为宋代社会救济和帮扶体系兴盛的诸方面原因:淤收稿日期:2017-010-28作者简介:孙宏(1992-),男,山东青岛人。

在校研究生,主要从事北方民族考古及宋辽金史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毕德广(1981-),男,山东沂南人。

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北方民族考古研究。

孙宏1,毕德广2①(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大连116000;2.曲阜师范大学,山东曲阜273100)摘要:社会救济是指国家或社会群体为保障贫困者维持生存而予以物质援助和救济帮扶的一种社会行为。

我国自古就有抚恤和优待鳏寡孤独废疾者的优良传统,力求达到“幼有所养,老有所依”。

到宋代,社会救济的理念已臻于成熟,救济措施日益完善,救济的质量和范围远超前代。

本文主要从宋代社会救济体系兴盛的成因、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以及社会救济的得失等三个方面去研究宋代的社会救济,以期对宋代的社会救济有一较客观的认识与评价,进而为当今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提供相关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宋代;救济条件;救济形式;成果及局限性中图分类号:D63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699(2018)01-0064-05宋代社会救济体系研究(一)商品经济发达,提供物质保障宋代以其发达的商品经济为后世所乐道,发达的农工商业强有力地推动着宋代国力的发展,而强大的国力也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救济活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

宋元明清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宋元明清四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这段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尽管政治不是这次讨论的焦点,但它对于社会福利和救济机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宋代,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得到一定的发展。

此时,社会福利主要依靠地方官方和私人的捐赠来支持。

地方官员会建立一些福利机构,例如收容所和救济院,为孤儿、贫困老人和残疾人提供帮助。

私人富豪也常常以修建桥梁水井等公益事业来进行慈善活动。

这些福利机构和慈善事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问题,有助于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元代的社会福利和救济机制相比之下有着持续的进步。

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开放时期,元朝政权的领导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农民和劳动者的福祉。

例如,他们建立了专门的救济机构,为贫困、疾病和受灾民众提供援助。

此外,元代还设立了一种类似现代社会保险的制度,即所谓的“五福之银”。

这是一种由政府官员和富裕商人提供的援助金,用以帮助贫困家庭和遭受灾害的人们。

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社会救助机制,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随着明代的到来,中国社会的福利和救济机制进一步完善。

明朝实行著名的农田水利政策,通过大规模修筑水利设施来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从而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明朝政府还推行了减税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明朝还建立了一些农业和手工业的培训机构,以提高农民和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这些政策有助于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最后,在清代,社会福利与救济机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清朝政府大力推行了各种改革,以提高社会福利和救济的能力。

例如,清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医疗机构和药房,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和药物救助。

此外,在灾害和战争时期,清政府还会组织抢救和救援活动,为受灾人民提供物资和救助。

清朝还设立了一种类似现代福利制度的系统,即所谓的“赈贷互助机构”,通过为贫困家庭提供小额贷款和援助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
首先,宋代设立了一系列的寺院、斋堂、救济院等救济机构,为失去
家人、贫病困苦的贫民提供食宿、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

例如,开封府设
立了“赈亲堂”和“焦封堂”,专门供养孤儿和老弱;凤翔府有乡贤决断
捐输来赡养贫病者的“赡亲坊”;泗州设有“孤子院”,为失依的孤儿提
供生活抚养等。

其次,宋代还实行了一些针对军人和残疾人的福利政策。

宋代设立的
官府将士的赐予、抚恤之策,旨在奖励军功,保障军人的生活和权益;同
时也对战争残废人员实行救济政策。

例如,官府将士可以获得抚恤金、干
粮等,而残疾人则可以获得优待和就业保障。

此外,宋代设立了一系列公益性的机构来保障民众的生活需求。

例如,设有专门管理慈善资金的“懿文馆”和“懿文寺”,用于赈济自然灾害中
的受灾民众和其他困难群体;还有国家设立的医院和药店,为疾病患者提
供医疗救助。

此外,宋代还重视灾害救助和社会救济。

国家通过设立粮仓、收储物
资等方式,为灾区提供救灾救济。

在宋徽宗时期,设立了官办的“济灾监”和“济饥所”,以应对连年灾荒所带来的社会危机。

同时,宋代还实行了
捐输制度,公民可以通过捐款、捐物等方式参与救济工作,向灾区提供帮助。

总的说来,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相对较为完善,重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
的生活和权益。

通过寺院、斋堂、救济院等机构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设
立官府将士赐予等政策保障军人的权益,实行医疗救助、灾害救济等举措,
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些福利制度反映了宋代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和关怀的意识,为社会和谐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蔡京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及不足

蔡京对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及不足
应 后 人 给 予客 观 的 评 价 。
关键 词 : 京 ; 蔡 社会 保 障 ; 养 院 ; 济坊 ; 居 安 漏泽 园
中图分 类号 : 2 4 K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6 4 5 8 (0 2 0 — 0 5 0 17 — 7 7 2 1 ) 2 0 4 — 4
蔡 京倡 导 建立 的居养 院 、 济坊 、 泽 园 , 为 安 漏 均 常设 机构 在功 能上居 养 院负责 收养 鳏寡 孤独 之人 以及被 遗 弃 的孤 儿等 . 安济 坊 负责 救 济贫 困患病 之
“ 安济 坊 漏 泽 园并 已蒙 朝廷 赐 名 .其 居养 鳏 寡 孤独 等亦乞 特 赐名称 。诏 依京 西 、 湖北 以居养 为名 , 诸路
魏 尧排
( 苏州科 技 学 院 , 苏 苏 州 2 5 0 ) 江 1 0 9 摘 要 : 京在 宋徽 宗的 支持 下 , 立居 养 院 、 济坊 、 泽 园 , 全 国 范围 内建立起 从 中央 至地方 , 养 蔡 创 安 漏 在 从
生 至助 葬的一 套 完整 的社 会保 障体 系。 这一 社会 保 障制度 也存在 缺 乏稳 定性 、 在具 体 实施过 程 中弊端 丛 生等 不足 之 处 以发展 的 眼光去 考量 。 京在复 杂 的政 治形 势下 , 蔡 对社会 保 障制度 建设 方 面做 出的 改革和 贡献理
老废疾 委 是贫乏 不 能 自存 者 ”1 收 养 在 一般 时 [ 3 亦许
节 。 养 院收养 的对 象是 老人 。 居 大观元 年 ( 17年 ) 10 。
宋 徽 宗 时 , 崇 宁初 , 京 当 国 , “ 蔡 置居 养 院 、 安济
坊 。 常平米 . 至数倍 。 【 给 厚 ”] 居养 院在 全 国各州 这样 县 普 遍设 立 , 不 设 于 开 封 , 宁 四年 ( 15年 ) 但 崇 10 十 月 下诏 “ 外 州法 ” 依 增设 。据崇 宁 四年 十 月 《 封府 开 置 居 养 安 济御 笔 手 诏 》 载 : 京 师 根 本 之 地 , 记 “ 王化 之所 先 。鳏 寡孤 独贫 而无 告者 , 居养 之法 , 于 四海 施

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

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

宋代灾荒的救济政策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也遭受过灾荒的困扰。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灾荒救济政策。

首先,宋朝政府设立了“赈济司”,专门负责向受灾地区提供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援助。

这些援助是由地方官员和民间团体捐赠的。

其次,宋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灾民的就业。

例如,政府鼓励开垦荒地,提供土地和种子等必要资源,以帮助灾民重新开始生产和生活。

另外,宋朝政府还实行了一些减免税收和延长债务期限等政策,以减轻灾民的经济负担。

政府还设立了救济金,向灾民提供一定的现金补贴。

总的来说,宋代政府在灾荒时期采取了多种救济政策,帮助灾民渡过难关。

这些政策不仅缓解了灾民的生活压力,也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 -。

对宋代社会保障的认识和评价

对宋代社会保障的认识和评价

对宋代社会保障的认识和评价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朝代,也是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的时期。

宋代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幼儿、老人、疾病和灾害等方面,为其时代社会稳定和人民福祉做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宋代对幼儿保障十分重视。

在初等教育方面,宋代设立了官办学校,提供义务的教育机会,使得更多的孩子得以受教育。

此外,宋代还实施了“左迁钱粮法”,将军粮中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农村贫困家庭的儿童,这是非常前卫的举措。

通过这些措施,宋代为儿童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医疗和基本生活保障,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宋代对老人的保障也给予了相应的关注。

宋代设有养老院,为那些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庇护和照顾。

此外,宋代还实行了“象籍法”,将那些没有子嗣或子嗣无法供养的老人编入官方户籍中,由国家提供生活费用和护理服务。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减轻了老年人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除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宋代也建立了一套疾病防治和医疗制度。

宋代设有医学院校,培养了大批医生并推广了先进的医疗技术。

在预防方面,宋代注重卫生教育,鼓励人们勤洗手、注意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播。

在医疗方面,宋代对城市和乡村都有设立医院,为民众提供医疗和药物保健服务。

医师还要经过考试,合格才能行医,这提高了医疗水平和医疗安全。

此外,在灾害防范和救济方面,宋代也有很多措施。

宋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通过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管理,减少水患的发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安全。

同时,宋代还设立了救济机构,为灾民提供食物、衣物、住所等基本生活保障,使得灾民能够渡过难关,恢复生产。

综上所述,宋代社会保障制度在幼儿、老人、疾病和灾害方面给予了相应的关注和保障。

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人民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还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

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对今天的社会保障改革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宋朝社会救济制度

宋朝社会救济制度

宋朝社会救济制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其社会救济制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

宋朝社会救济制度包括了对困难群众的救济、灾害救济以及医疗救济等方面,为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宋朝对困难群众的救济制度非常完善。

在宋朝社会中,有很多因为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人群,比如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等。

为了帮助这些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救济政策。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乞赈”,即允许贫困者在寺庙、公共场所等地方行乞,得到善心人士的施舍。

宋朝还设立了一些贫困者救济基金,专门用于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度过难关。

宋朝的灾害救济制度也非常完善。

在宋朝时期,自然灾害频繁,比如水灾、旱灾等,给当时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灾害救济政策。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官府的赈灾行动,即官府会动用财政资源,向受灾地区提供物资和金钱援助,以帮助受灾群众恢复生产和生活。

宋朝还成立了专门的赈灾机构,负责监督和协调赈灾工作,确保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

宋朝的医疗救济制度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完善。

在宋朝时期,疾病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为了帮助生病的人们得到及时的治疗,宋朝实行了一系列的医疗救济政策。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官府医院和药房的设立,即官府会在各地设立医院和药房,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和药物救助,以帮助生病的人们得到及时的治疗。

宋朝还鼓励民间设立慈善医院和药房,促进医疗救济工作的开展。

宋朝社会救济制度在当时是非常完善和健全的,为困难群众提供了充分的帮助和支持。

这一系列的救济政策不仅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还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宋朝的社会救济制度为后世的社会救济事业提供了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2000字】第二篇示例: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宋代与元代的社会福利政策比较

宋代与元代的社会福利政策比较

宋代与元代的社会福利政策比较宋代与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朝代,他们的社会福利政策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影响。

本文将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比较宋代与元代的社会福利政策。

首先,我们来看教育方面。

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宋朝重视儒家教育,并且提倡书院教育。

宋代的贵族子弟可以通过考取进士科举考试来进入士人阶层,这也为社会流动提供了机会。

宋代还有一些私人捐资办学的学校,这些学校在教育普及和提高社会福利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与宋代相比,元代在教育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

元朝推行的是蒙古帝国的政策和文化,在元代的学校中,主要是学习蒙古语和蒙古文化,对汉文化和儒家教育并不重视。

这种政策对于汉人来说,是一种文化上的打压,也对教育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医疗方面的社会福利政策也有所不同。

宋代在医疗方面十分重视,不仅设立了专门的医学院校,还有一些由官府或私人设立的医院。

通过这些医学院校和医院,医学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人们的健康水平也有所提高。

此外,在宋代,还有一些慈善机构和社会福利组织,为一些贫困老弱病残等提供医疗和护理服务。

元代在医疗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与宋代相比,元朝对医学的发展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这也导致了医学知识的传承和发展没有得到充分的机会。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

宋代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做出了一些努力。

宋代实行了乡村的共保制度,村民相互帮助,并为弱势群体提供一定的养老和医疗保障。

此外,宋代还设立了一些救济机构,为一些贫困人口提供救济和福利。

元代在社会保障方面相对较薄弱。

元朝以蒙古人为主,对于汉人社会的保障并不完善,对弱势群体的救济政策也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宋代和元代在社会福利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宋代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政策和措施,对于社会福利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元代在这些方面的政策相对较少,对于社会福利的发展和提升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支持。

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宋代社会保障救济制度述略

庶 民是人 类社 会 的根本 ,是 文 明的标 帜 。五 千 版 社 1989年 版 ,第 7O页 。
年 中华 文 明 史 上 ,是 孙 中 山用 最 切 实 的 语 言 把 “民 ”
[6][7][8]《中 国 哲 学 经 典 ·清 末 民初 卷 》 ,海
提到了应有高度 。
天 出版 社 1998年 版 ,第 405页 ,第 405页 ,第391页。
士 、弃 婴 与孤 儿 。到 南 宋 时 发 展 出 专 业 性 的 收 养 机
据 此 ,我 们 得 知 宋 朝 社 会 保 障 机 构 有 福 田院 、 构 ,如专 门收养鳏寡孤独老人的安老坊 、安怀坊 、安
居 养 院 、安 济 坊 与漏 泽 园 等 。福 田 院 设 在 首 都 东 京 济 院 , 名称不 同 ,性 质 一 样 ,即 今 之 福 利 养 老 院 ;收
诚如前引孙 中山语 : “周以前 为一进步 时期 ,周 (按 :关于 《孙文学说 》有关部分的探讨 ,可参 见拙
以后为一退步时期 。”此 说无疑 具有重大意义 。
著 《论孙 中山 “行易知难”说 的历 史文化 意义 》,载
注 释 :
《文史杂志》2016年 第5期。 )
[1]本 辞 条 早 见 于 [苏 ]罗森 塔 尔 ·尤 金 : 《简 明
民 出版 社 1949第一 版 ,1964年 第4版 。
识 》,辽沈书社 1985年版 ;徐 中舒 主编 《殷周金 文集
[3]《范 文 澜 历 史 论 文 选 集 》, 中 国社 会 科 学 出 录 》,四川人 民出版社1984年版。
版 社 l979年 4月第 1版 ,第56页 、83页 至86页。
[9]柳 诒 徵 : 《中 国 文 化 史 》 ,上 海 古 籍 出版 社

宋朝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宋朝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

宋朝的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不仅在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宋朝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特点。

一、社会福利制度1. 救济体系:宋朝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救济体系,包括政府设立的福利机构和民间组织的互助救济。

政府设立了贫民救济制度,为贫困人口提供物资和衣食,确保他们基本的生活需求。

同时,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还设立了医院和收容所,为病患和孤寡老人提供医疗和食宿。

2. 养老制度:宋朝注重养老福利,在一些县城设立了养老院,提供食宿和日常生活所需。

此外,政府还鼓励子女侍奉双亲,倡导尊老爱幼的风尚,以确保老人晚年有人照顾。

3. 教育援助:为了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宋朝也注重教育援助。

政府设立了学校和图书馆,鼓励贫困家庭的子女接受教育,并提供书籍和学费的援助。

此举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增加了社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

二、慈善事业的发展1. 佛教慈善:佛教在宋朝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慈善事业也成为佛教的一项重要任务。

佛寺常常设立医疗所和收容所,为贫困人口和孤寡老人提供救济和医疗。

同时,佛寺还常常举办募捐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救济贫困和修缮社会设施。

2. 家族慈善:宋代社会崇尚家族观念,鼓励家族成员互助亲情,也基于此,家族慈善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一些富裕家族常常会设立慈善基金会或捐款设立学校,为贫困家庭提供资助。

此外,家族成员还会亲自参与慈善活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3. 文人雅集:宋朝文化繁荣,文人雅集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交形式。

文人雅集不仅是文化交流和学术研讨的平台,也是慈善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文人雅集上,常常举办募捐活动,将所得款项用于救济贫困和兴办学校等慈善事业。

三、特色与影响1. 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和慈善事业对于提高社会的整体福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些制度和事业的发展,有力地改善了贫困人口和失学儿童的生活状况,减轻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唐宋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

唐宋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

唐宋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时期之一,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也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发展。

在这个时期,国家为提高民生福祉做出了许多努力,包括救济贫困、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下面将对唐宋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进行论述。

首先,唐宋时期对于贫困者和灾民都有相应的救济政策。

在唐朝,刑部设有救济司,专门负责贫困人口的救济事务。

当时的救济政策主要包括向贫困户发放粮食、赈济款项等。

同时,唐朝还建立了孤儿院和济贫院,为孤儿和贫困家庭提供救济和照顾。

这些政策措施尽管无法完全解决贫困问题,但对于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而宋朝在社会福利方面更加注重。

官方设立了许多救济机构,如孤儿院、济贫院等,用以救济贫困人口,尤其是孤儿和老年人。

此外,宋朝还大力推行均田制和扶贫政策,通过土地改革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减轻贫困民众的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水平。

同时,宋朝政府还组织了一些志愿者组织,以慰问贫困老人和孤儿,并提供必要的教育和医疗帮助。

这种救济政策的实施使得贫苦百姓能够得到一定的生活保障,减轻了他们的生活压力。

其次,唐宋时期的教育和医疗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重视。

唐朝大力推行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逐渐完善官员选拔机制,提升政府的行政能力。

同时,在唐朝也建立了许多学校和私塾,为普通民众提供教育机会。

这些教育机构不仅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宋朝对于医疗事业也十分重视。

宋朝时期,政府设立了许多医院和药店,提供医疗服务和药物救助。

此外,宋代还发布了《医宗金鉴》,系统地总结了当时的医疗经验和知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普通百姓的医疗水平,还为后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唐宋时期的社会福利与民生保障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扶持。

尽管当时的福利政策无法彻底解决贫困问题,但对于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唐宋时期对于教育和医疗事业的重视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 -回复

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 -回复

概括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回复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是什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宋代社会的特点和背景。

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很多变革和发展。

宋代社会以农业为基础,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城市化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

与此同时,封建等级制度依然存在,贫富差距也逐渐加大。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救助作为一种保障社会安定与谐和的手段得到了重视和实施。

那么宋代社会救助的特点是什么?首先,宋代社会救助以家庭和亲属责任为基础。

宋代社会注重家族和亲属之间的互助关系,这种家庭责任和亲属责任在救助行为中也得到了体现。

在宋代,如果一个人生活困难,首先会向自己的家庭和亲属寻求帮助,而不是依赖于国家或社会救助机构。

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救助模式体现了宋代社会的传统伦理观念和亲情关系。

其次,宋代社会救助注重自助和互助的精神。

宋代社会尊崇自力更生的价值观念,认为人应该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因此,在救助行为中,注重培养贫困群众的自我救助能力,通过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困境。

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也鼓励互助,认为人们应该相互帮助,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社会中的富裕人士和慈善机构会通过捐献和资助的方式帮助那些需要救助的人。

第三,宋代社会救助注重基于地方性的组织和行动。

由于宋代社会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耕社会,地方性机构和组织在社会救助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地方性的救助组织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照顾当地的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合适和有效的救助措施。

这些组织包括地方官员、地方慈善机构和社群组织等。

在宋代,各地都有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慈善组织,它们通过募捐、救济和关怀等方式帮助和救助贫困人口。

此外,宋代社会救助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形式和特点。

例如,宋代社会对残疾人和孤儿的关注和救助程度相对较高。

残疾人和孤儿在宋代社会被视为需要特殊关爱和帮助的群体,社会救助机构和个人会在物质和精神上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

宋代社会福利制度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具有独特的特征。

这一时期,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阐述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各个方面,以期为深入了解这一历史时期提供参考。

二、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背景在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人们逐渐认识到福利事业的重要性。

政府开始关注民生,推行一系列社会福利政策。

同时,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形成了官民共推的社会福利局面。

三、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内容1. 救灾救济宋代政府高度重视救灾救济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官员负责灾荒救助。

在灾害发生时,政府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蠲免赋税、发放救济物资等,以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

此外,还设立了义庄、义田等民间组织,由族人共同出资,用于救济贫困族人。

2. 医疗福利宋代医疗福利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政府设立了官办医院,称为“安济坊”,为平民提供医疗服务。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慈善医疗机构,如“慈幼局”、“施药局”等,为贫困百姓提供免费医疗救助。

3. 教育福利宋代教育福利事业取得了重大进步。

政府设立了官学和书院等教育机构,为平民提供教育机会。

同时,还推行了一系列助学政策,如“学田制”、“膏粱之养”等,为贫困学子提供资助。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私人办学和慈善教育机构,如“义学”、“乡校”等,为更多百姓提供教育机会。

4. 养老福利宋代养老福利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政府设立了“居养院”,为无依无靠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同时,还推行了“孝子顺孙”等政策,鼓励家庭养老和社会互助。

此外,还出现了许多慈善养老机构,如“福田院”、“养济院”等,为贫困老人提供免费养老服务。

5. 弱势群体福利宋代还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

对于残疾人士,政府设立了“安济坊”和“养济院”等机构,为其提供医疗和养老服务。

对于孤儿、弃婴等弱势群体,政府推行了“保婴会”、“育婴堂”等慈善组织,为其提供救助和抚养服务。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

宋代的社会保障与社会稳定在中国古代历史的长河中,宋代以其繁荣的经济、灿烂的文化和相对完善的社会制度而引人注目。

其中,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宋代社会的稳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宋代的社会保障涵盖了多个方面。

首先,在灾荒救济方面,宋代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仓储制度。

常平仓、义仓和社仓等粮仓在丰年购粮储存,灾年平价售粮或赈济灾民,以稳定粮价,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

每当遭遇水旱灾害等天灾,政府会及时开仓放粮,缓解灾民的饥饿之苦。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灾害对社会的冲击,避免了大规模的流民和社会动荡。

其次,宋代对于贫困人群的救助也较为重视。

政府设立了福田院、居养院等机构,收留孤寡老人、残疾人和贫困无依者,为他们提供衣食住所和基本的医疗照顾。

同时,还会给予一定的生活费用,以保障他们的生计。

此外,对于贫困家庭的儿童,政府也会提供资助,让他们能够接受教育,避免因贫困而失去改变命运的机会。

在医疗保障方面,宋代政府也有所作为。

设立了安济坊,为贫困病人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还会派遣医生到乡村为百姓义诊,普及医药知识。

这种医疗保障措施不仅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除了政府的努力,宋代的民间力量在社会保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士绅富商们常常慷慨解囊,出资设立义庄、义塾等。

义庄为同族中的贫困亲属提供救济和帮助,义塾则为贫困子弟提供免费的教育。

此外,一些宗教团体也会参与到慈善活动中来,如寺庙会收留流民,为他们提供食宿。

宋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对于社会稳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它有效地缓解了社会矛盾。

在古代社会,贫富差距较大,贫困和灾荒容易引发社会动荡。

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贫富差距,使贫困人群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减少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当百姓在面临困难时能够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他们对社会的不满和怨恨就会减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就有了保障。

另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1册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3)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征收赋税、征发徭役 的保证,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稳定。
(4)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为森严的等级制度砌上了厚厚的保 护墙,稳固了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有利于“各守本分、各司其 职”的社会分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古代社会秩序的 稳定。
学以致用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体现了维护社会治安、教化乡里、规 定身份等级、稳定宗族组织、限制人口自由迁徙等诸项社会 整合功能。同时,科举考试也要求考生必须在原籍地、以本 身所属户籍类别参加。这反映了户籍制度的实质是( ) A.维护儒家伦理道德 B.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C.限制人口自由流动 D.保证选官相对公平 答案:B
(3)世袭性。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 袭的。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特点。
(4)被赋予社会治安职能。在古代中国,政府通过户口管理 对人口活动进行控制和制约。
拓展延伸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影响 (1)中国的封建统治者通过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管理,限制 人口流动和随意迁徙,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稳定性。 (2)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同时 也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
一 古代户籍制度的特点与影响 【史料】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 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 源,增加赋税,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口登记制度以了解地 方的户口和财政状况。秦朝户口登记更加严密,内容更加详尽,对不报、 虚报和假报户口等行为严加惩罚,还作出了不许擅自迁徙,迁徙时必须 审核并办理更籍手续等规定。汉承秦制,户籍管理又有发展。汉丞相 萧何编制《九章律》,其中的“户律”规定了详细的户籍管理办法,实行 编户齐民,历史上首次将户籍管理上升到法律规范。此后,秦汉户籍制 度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宋代社会救济制度
(一)“生者”救济 1.困难儿童救助 “摇篮”福利救济指的就是
儿童福利救济。宋代的“摇篮”救 济可以分为预防性救济与补救性救 济两大类。预防性救济是指如果有 贫穷家庭的妇女怀孕,国家发现之 后会为她们提供生活补贴,防止他 们因为养不起孩子而溺婴或弃婴。 南宋时,高宗曾经在全国推行“胎 养助产令”,用国家征收的“免役 宽剩钱”,给每一户贫困家庭发 4000文钱(相当于人民币2000元 左右);有的州县还开设“举子 仓”,用来自国家的常平仓、官田 收入还有富人收入,向贫穷家庭的 产妇发放救济的粮食,遇上谁家有 孕妇要生孩子,官府会给他们发一
2.养老救助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增长,我国
CHINASOCIALWELΒιβλιοθήκη ARE172016.4
社会福利 观点视角
面临着严峻的养老形势,政府对养 老问题越来越重视,我国的养老事 业与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快。在宋 代,养老福利救济机构的发展也颇 有规模,但是它主要是收养贫困老 人的。宋代的“养老”福利救济机 构包括综合性机构和专门的养老机 构。综合性机构有“福田院”“居 养院”“养济院”等,都是收养孤 寡老人、流浪乞丐、残疾人士、贫 困人口的;专门的养老福利机构有 “安老坊”“安怀坊”“安济院” 等,专门收养年老且无家可归的人。 在宋代,60岁以上的人被称为老人, 他们有权利进入福利救济机构养老, 国家按照每人每天一升米、10文钱的 标准给与补贴;对于80岁以上的老 人,官府还会另给他们大米和柴钱; 对于90岁以上的老人,官府还会每天 给他们20文的酱菜钱,夏天给他们布 衣,冬天给他们棉衣。
观点视角 社会福利
宋代社会救济制度及其弊端
◎罗开元 罗霜
摘 要:在我国的社会福利救济制度史上,宋代是一个特别的时代。在宋代, 中国的社会救济制度达到了古代中国的一个颠峰,形成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 墓”的社会救济制度,有的甚至超出了救济范畴,救济对象涵盖老人、儿童、孕 妇、流浪乞丐、生活贫困之人等,形成了“慈幼局”“居养法”“安济法”“漏泽 园”等一系列涉及育儿、养老、治病、丧葬的救济制度,对稳定社会秩序,保障 贫穷百姓生活起了重要作用。然而,宋代的救济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过度救 济”造成了“养懒汉”及“福利腐败”问题,出现了负面效应,对当今我国构建完 善的现代福利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担大米。补救性救济指的是国家设 立福利救济机构,收养、赈济弃婴 与孤儿。北宋时,“福田院”作为 综合性福利救济机构,负责收养京 师汴梁的老人、儿童、残疾人还有 病患, “广惠仓”则负责赈济地方 州县中因年老、幼小或贫困等原因 无力养活自己的人。北宋哲宗元符 元年(1098年),朝廷又颁行“居 养法”,在各地开设“居养院”, 收养无力养活自己的人,包括各种 被遗弃的婴儿、孤儿,还雇保姆照 顾婴幼儿,并让适龄儿童上学。
北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在密 州担任太守,看到民间有很多家庭 因饥荒而抛弃自己的孩子,就想办 法筹米,专门收养被抛弃的孩子, 因此,世界上出现了最早的公益性 育婴院。到了南宋时期,这类专门 性的儿童收养机构已经遍布全国, 有“散收养遗弃小儿钱米所”“婴 儿局”“慈幼庄”“慈幼局”等 等。这些机构的功能都差不多,都 是收养贫困家庭中年幼失母、家庭 无力抚养或被抛弃的孩子。官府将 他们收到慈幼局中,每月给他们 钱、米和绢布,而且不拘束他们的 生活,使他们正常成长。如果有家 庭愿意收养这些孩子,官府每月还 给他们一贯钱、三斗米,一共支付 孩子三年的生活开支。
4.流浪救助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 年),朝廷颁布了“惠养乞丐 法”。第二年,该法开始实行。 “惠养乞丐法”对“乞丐”进行了 宽泛的定义,它将没有能力养活自 己的人都列入了“惠养”的范围。 按照“惠养法”的规定,每年十月 入冬之后,各州政府必须派官员检 查因年老、生病或贫困而无力养活 自己的人,包括流浪乞讨者,并将 他们一一登记在册,每天给大人发 一升大米和豆子,给小孩发半升, 每三天发放一次,从第一年的十一 月初一开始发放,到第二年三月的 最后一天停止。宋室南渡之后,朝 廷继续采用“惠养乞丐法”。 到了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 年), 朝廷又颁布了“居养法”,各州开始 设立居养院,为那些鳏寡孤独生活 贫困且难以养活自己的人官屋居住, 每月给他们大米和豆子,如果有人 生病了,官府也会找大夫给他们医 治。 后 来, 到 了 宋 徽 宗 时, 居 养 院 开始收留流浪乞丐。到了南宋时期, 朝廷又广泛开设养济院,也是为了 在冬天时收养街面上受冻的流浪者 和乞丐。
3.医疗救助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福利救济医 院——“安济坊”出现在宋代,它 主要负责收养、治疗孤苦贫困的病 人。“安济坊”起源于北宋哲宗元祐 年间,当时苏轼在杭州当知府,他 出钱资助开办了一家病坊,取名叫 “安乐”,主要由僧人负责管理,在 三年之间治好了一千多人的病。之 后,病坊改名叫“安济坊”,朝廷也 诏令全国各地开设安济坊。北宋徽宗 时期,朝廷颁布“安济法”:凡是达 到千户以上的城寨,都要设立安济 坊,生病却无依无靠的人,都可以 到安济坊治病。安济坊会根据病人 生病的严重程度,将病人进行隔离 治疗,以防止相互传染,而且还为 病人提供汤药和伙食。 宋代时,由于人口流动频繁, 经常有人在旅途中生病。因为是在 半路上,很多人无法很快回到自己 的家中,如果被住宿的客店发现,
他们也会被赶出来,很难请医问 药,因此经常有人出门在外,因为 生病没有及时医治而死于非命。这 些流动人口的医疗问题引起了宋朝 政府的注意,于是宋代就出现了专 门收治患病旅客的机构——“安乐 庐”。而且,政府还要求各客店不得 赶走生病的客人,要就近请大夫为他 们治疗,然后向官府报销医药费。
此外,宋代还设有“药局”“施 药局”,其功能就像今天的平价诊所 和药房,百姓只要生病了都可以过 去 诊 脉 配 药, 药 局 只 收 成 本 钱。 有 时候,药局还会向贫困人家免费发 放药材。
国家福利救济作为一种制度安 排,虽然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很早,但 是它真正实现体系化是在宋代。宋 代建立了一套覆盖了孤寡老人、残疾 人、乞丐、弃婴、孤儿、贫困人口等 几乎所有弱势群体的福利救济体系, 提供了覆盖国民“生有所育、老有所 养、病有所医、死有所葬”等各方面 的救助,被称为从“摇篮”到“坟 墓”的福利救济制度。
关 键 词:宋代;社会救济制度;过度救济
作者简介:罗开元,男,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学生。研究方 向:社会救助。
罗霜,女,浙江衢州人,《社会福利》记者、编辑。研究方向:社会救助 制度。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7724(2016)04-0017-03 收稿日期:2016年1月9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