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主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主张

[文章概述]中国的社会福利救济思想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非常久远的年代,我简略地考察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民国孙中山时期的相关资料,得出中国古代社会救济思想大致分为三类,第一是单纯的思想家提出一些关于之国安民的社会救济主张,它旨在告诉当权者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是对的,怎样做是错的;第二类是当权者切实实施的一些社会救济的办法,;第三类是一些一段思想家站在普通民众的角度提出我们作为百姓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救济,我们希望你统治者怎样做我们才觉得最舒服。本文把社会救济的思想从广义和狭义上,从正面和侧面上进行一些阐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

第一、理论渊源

(一)社会大同论

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实行公有制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有,生活上实现社会统筹,各得其所。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力去劳动,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有保障。东晋时期《抱朴子》:无阶级、无君臣、无压迫社会;陶渊明《桃花源记》:大家共同劳动,安居乐业的世外桃园;宋康与之《昨梦录》:描述了一个人人平等、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洪秀全《愿道醒世训》:创立“太平天国”。康有为1902年《大同书》:描绘了一个极乐世界,以仁爱之心作为大同社会理想的基石,同时汲取了自由、民主、平等思想,设想中涉及养老院、教育与医疗福利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的经费来源,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的理念。

孙中山是中国传统的大同社会思想的又一继承者,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民生主义:“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家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主张兴办功利教育事业、保障完全就业,实行全面公费医疗,并设立公共养老院,收养老人,供给丰美,俾之愉快,而终其天年。

当然这样的论调只能说是给社会福利或者说社会救济所要达到的不切实际的“共产主义”这个目标描绘一幅难以实现的彩图。

(二)社会互助论

社会互助论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强调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是可以付诸实践的一种社会保障思想。

墨子:“兼爱交利”,“为贤之道将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墨子。兼爱下篇》。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慕”。《太平经》: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然智者当包养愚者,反欺之,一逆也;力强当养力弱者,反欺之,二逆也;后生者当养老者,反欺之,三逆也。——汉,于吉。宋张载主张“救灾恤患,敦本抑末”,同时提出敬老慈幼,扶困,济贫。社会互助论是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互助则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之一,同时也成为现代社会保障(福利)思想的重要源泉.

(三)仓储后备论

仓储后备论是一种主张建立谷物积蓄以备灾荒并济贫民的社会思想。《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悍水溢,民无菜色。”天有四缺,水

旱饥荒,其至无时,非务集聚,何以备之。——《逸周书•文传篇》

仓储即在丰年之时把百姓手中的余粮收集起来就地建立仓库储存,荒年再行开仓赈济,即“惟以本乡所出,积于本乡,以百姓所余,散于百姓,则村村有储,缓急有赖,周济无穷矣”。仓储后备的目的在于救灾,避免灾荒之年百姓无法生存而铤而走险,维护社会稳定。是依靠国家力量来储粮备慌,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利的一种社会保障(福利)思想。

中国历代都设立了不少常平仓、义仓、惠民仓等;唐朝时的仓储制度更为完备与系统。种类有:正仓、转运仓、太仓、常平仓、军仓、义仓、神仓以及诸卫、东宫、诸司之仓。实施仓储制度,必然要重视农业。因此,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农本主义”思想一直占上风。汉武帝时置常平仓以备荒年;汉宣帝时设常平仓——《汉书。食货志》至元帝初元五年,因朝廷言其弊遂行罢废,明帝重复其制,其后至魏齐梁诸代多沿用之。(言心哲)。隋文帝开皇五年,义仓创设。义仓属于地方性济贫救灾设施。常平仓由朝廷兴办。仓储制度到宋代更为多元,除常平仓外,另有惠民仓作为辅助,又设广惠仓以赈灾济贫之用。原为地方赈灾的义仓到唐宋之后变质为县仓、郡仓。宋太祖令“诸州所属县各置义仓以备凶歉,是本取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朱熹于南宋淳熙八年定社仓法,由地方豪富或者民家捐谷或向官府借谷,藏于该社,自治经营,以赈灾民。明清常平仓与社仓仍是救荒与济贫的最主要的措施。清代《荒政则例》载有贷粟之法:“凡歉收之后,方春民乏,贫不能耕,或旱禾初插,夏遇水旱,及既雨既露,民贫不能耕种,速命州县开常平仓或社仓,出谷贷之,俾耕种有资,以得秋熟,其兵丁之贫乏者,亦贷焉,及秋视其收成之丰歉,收成在八分以上者,加息征还;七分者免息征还;六分者本年征还其半,来年再征其半;五分以下者,均缓征,以待来秋之熟。”清代除常平仓、社仓外,义仓仍然流行。《大清会典》曰:各就市镇,乡建廒,春颁秋敛,取赢散滞,奖善酬劳,悉依社仓条规。。义仓在清代又称监仓,因仓谷皆由官府捐募而来,初亦官营,到嘉庆后始废官营改为民营,但仍有官府监督。因此,义仓具有半官营的性质。社仓则悉有民间志愿捐助,由人民自行管理,官府只核查其经营形式,以免社长、社副从中渔利。除此之外,清代台湾尚有为原著民而设的番社仓,始于雍正四年,为借给穷番本口粮而设,其制为“春借秋还,用不收息。”

(四)社会救济论

所谓赈济说,就是主张用实物和货币救济遭受灾害或生活极端困难无以生存的社会成员,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的生活需要的一种保障思想。是儒家的学说之一。官方的慈善事业除仓廒制度外,主要工作还有济贫、养老与慈幼。官方的慈善机构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疾馆”与“孤独园”。唐宋“悲田养病坊”,原为唐代佛寺所主持的悲田院。《华严探玄记》“福田有五种,恩田、敬田、德田、悲田与苦田。福田者,犹如农夫播种于田,有秋收之利,亦即多行善事于前,将受诸报于后”。

第二、从广义和狭义,正面和侧面来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主张

(一)正面和狭义的社会救助主张。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从正面和狭义来看,就是实实在在对于需要救济的人采取的正面措施。首先是规定重点救助对象,鳏寡孤独者。

孔子提出“济众助人,安老怀少”。

孟子提出“民为贵,要使百姓接收统治,先从救济老幼、鳏寡孤独开始。

《周礼》中提出备荒赈灾思想,灾前实行粮食储备制,灾后有12项具体的赈灾措施,然后就是体恤赈穷,特色在于对老幼及鳏寡孤独,废疾者的关怀,国家救助鳏寡孤独有特定的经费来源,再次就是无息贷款,贷粟,借钱。

范蠡和李悝提出平粜救荒论,从而避免谷价波动,把一斗谷控制在30到80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