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
民政部工作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社会救助与救济是一个国家关怀弱势群体、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
作为负责社会救助与救济工作的民政部门工作人员,既承载着政府的使命,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与职业操守,在制度建设和工作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从民政部工作人员的角度探讨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旨在加深对该议题的理解和思考,为相关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概述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需求而采取的经济和非经济手段。
其目标是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提供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援助,帮助其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发展。
根据国情和实际需要,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分为多个层级和领域,包括低保制度、临时救助、养老救助、医疗救助等。
二、民政部工作人员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民政部工作人员,他们肩负着社会救助与救济的责任,需要秉持公正、专业和责任的原则,履行以下角色与责任:1. 制定政策和法规:民政部工作人员应参与社会救助与救济政策的制定,参考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资源调配和管理:他们负责管理社会救助与救济相关的资金、物资和人力资源,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3. 接待与咨询:作为群众和弱势群体联系政府的桥梁,民政部工作人员需尽力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解答群众的疑问和困扰。
4. 审核与评估:在救助与救济的具体操作中,民政部工作人员负责审核受助对象的资格和条件,对救助效果进行评估和监督。
5. 宣传与培训:为了提高社会救助与救济制度的知晓率和透明度,他们需要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定期组织培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
三、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在社会救助与救济工作中,民政部工作人员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建立更加健全的制度和工作机制,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资源短缺:社会救助与救济需要大量的资金和物资支持,但现实中资源总量有限,民政部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争取更多的资源支持。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
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在各个朝代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救助措施:
1.官方救助:古代官府常常会设立专门的机构来救助贫困人口,如宋代的常平仓和明清时期的养济院。
这些机构通过政府拨款或社会捐助来提供粮食、衣物、资金等帮助,以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2.宗族救助:在中国古代,宗族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
宗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助精神,许多宗族都设立了义庄、义田等机构,以帮助族内的贫困人口。
3.民间救助:中国古代的民间救助也十分活跃。
许多慈善组织和个人会通过捐款、捐物、义卖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以帮助贫困人口。
4.宗教救助:一些宗教团体也会积极参与社会救助。
例如佛教的寺庙常常设立粥场、施药局等机构,以救助贫困人口和病人。
5.互助会:古代的民间互助会也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
人们会组织起来,定期捐款、捐物,以帮助贫困人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现了“仁政”和“民本”思想,政府、宗族、民间、宗教等力量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化的救助体系。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概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指为了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
社会救助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项重要社会政策,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两个方面。
一、社会救助保障中国的社会救助保障包括低保、特困人员供养、临时救助、优抚和扶助等五大类别。
1.低保:低保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石,旨在保障最低生活水平。
根据国家规定,低保救助对象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无劳动能力或无劳动条件的居民。
低收入家庭可以申请享受经济补助,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3.临时救助:临时救助是对突发性困难造成经济困难的人员提供的一种短期救助制度。
主要针对因灾难、疾病、意外事故等突发事件导致的短期经济困难情况。
4.优抚:为中国的军烈属(军人和烈属的配偶、子女等)提供的一种特殊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退伍军人、烈士家属、抗战老兵、革命伤残军人等。
5.扶助:扶助是指对特别困难和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的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援助,如孤儿、残疾人、白血病患者、艾滋病人等。
二、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保障机制,包括救助标准、救助渠道、监督管理等方面。
1.救助标准:救助标准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是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基础。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救助标准,确保救助对象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救助渠道:救助渠道是指救助对象获取救助的方式和途径。
现在,大多数救助渠道主要包括社会救助机构、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等。
3.监督管理: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确保救助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救助工作的公正公平。
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救助机构和救助工作人员的监督,确保救助资金的公开透明。
除了以上的社会救助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中国还实行了其他一系列的社会救助政策,如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是为了帮助贫困群众,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而建立的制度。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推进,社会救助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等几个方面。
临时救助是指对突发因素引起的个别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性救助。
低保是指对城乡低收入家庭提供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
特困人员供养是指对无劳动能力或毫无生活来源的成年人提供生活待遇。
首先,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着重强调了人的尊严和平等。
无论是临时救助、低保还是特困人员供养,都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并经过认定程序。
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使救助对象得到公平待遇,避免资源浪费和滥用。
其次,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注重了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
社会救助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负责,各级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并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
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资源和资金,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救助效益。
再次,我国社会救助制度注重了多元化的救助手段。
除了经济补贴和物质救助外,还提供了职业培训、医疗救助、心理疏导等帮助方式。
这样不仅能提高救助对象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更能帮助他们从根本上解决困难,重建生活信心。
此外,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积极引入了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
通过鼓励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参与救助工作,提高社会救助的慈善性和可持续性。
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引入可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灵活性。
另一方面,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增加救助资源的多样化和广泛性,促进社会救助事业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系统,主要通过临时救助、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等方式来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在这个制度下,我们注重人的尊严和平等,强调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重视多元化的救助手段,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工作。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的社会救助制度得以进一步完善,为贫困群众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介绍
社会救助制度介绍社会救助制度介绍一、概述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
社会救助制度通常由政府主导,通过财政、物资、人力等手段,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提供帮助。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1.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旨在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生活需要。
政府通过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贫困家庭提供一定的现金补贴,以帮助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
2.医疗救助医疗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需求。
政府通过提供医疗费用补贴、基本医疗保险等手段,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3.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政府通过提供教育费用补贴、免费教育等手段,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4.住房救助住房救助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旨在保障贫困家庭的基本住房需求。
政府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公共租赁住房等手段,为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三、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式1.申请和审核申请人需要向当地民政部门提交申请,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民政部门将对申请人的情况进行审核,确定其是否符合救助条件。
2.救助标准和方式社会救助的标准和方式根据不同地区和政策而有所不同。
一般而言,救助标准根据贫困程度、家庭人口、政策规定等因素制定,救助方式包括现金、物资、服务等形式。
3.资金来源和管理社会救助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社会捐赠。
政府通过制定资金预算和管理规定,确保救助资金的合理使用和规范管理。
四、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社会救助制度的作用和意义十分重要。
首先,社会救助制度能够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缓解社会矛盾和压力;其次,社会救助制度能够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维护社会和谐与安全;最后,社会救助制度能够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发展机会,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五、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议和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展望当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资金来源不足、审核机制不完善等。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无劳动能力、无就业机会或残疾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所实施的一种形式化及制度化的社会帮扶措施。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是指为了有效管理社会救助事务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旨在确保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救助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整个救助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一、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正常开展和有效实施的基础。
它不仅有助于维护救助对象的合法权益,提高公共救助的公平性和透明度,还能有效避免滥用救助资源和打击救助腐败行为。
因此,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则1. 公平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当建立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保障救助对象在享受救助权益时不受任何歧视。
2. 法治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规范,遵循法治的原则,确保救助工作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高效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当追求高效率,提高救助工作的快捷性和便利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
4. 透明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确保救助政策的透明度,公开救助标准、程序和流程,方便救助对象了解和申请救助。
5. 监督原则: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应设立监督机构,加强对救助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有效防止腐败和滥用救助资源的现象。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 救助对象认定:明确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及条件标准,保证救助对象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2. 救助标准制定:制定救助标准,根据不同救助对象的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
3. 救助申请与审核:建立便捷的救助申请和审核程序,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及时、有效地提交申请,并加强审核环节的严谨性。
4. 救助资源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救助资源分配机制,确保救助对象能够公平地分享社会救助的资源。
5. 救助过程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救助过程的监督和检查,避免滥用救助资源和打击救助腐败行为。
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制度
社会救助各项工作制度社会救助工作是指政府或社会组织对处于生活和经济困境的人群进行帮助和支持的一项公共服务工作。
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我国建立了一系列的社会救助制度。
一、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对城乡低保对象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制度。
低保对象包括因意外、疾病、灾害等原因致贫的困难群众,以及因年老、残疾等原因无法自行生活的特困群众。
低保金的发放标准由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低保对象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二、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医疗帮助的人群提供医疗救助的一种制度。
医疗救助的主要形式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医疗救助金、医疗援助等。
医疗救助对象包括困难家庭、低收入群众、特困人员等。
三、优抚安置制度优抚安置制度是为了纪念和感谢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作出贡献的军人、伤残军人、烈属及其他优抚对象所实施的救助和安置制度。
主要包括医疗和护理、住房、就业和培训、生活津贴等一系列服务和保障措施。
救灾救助制度是指政府在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紧急情况下为灾区人民提供救援、安置、物资保障等服务和措施的制度。
救灾救助工作的内容包括给予灾区人员基本生活物资援助、提供医疗保障、提供紧急救援和重建灾区等服务和支持。
五、农村五保制度农村五保制度是我国针对65岁以上、无劳动能力且无法独立生活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建立的救助和保障制度。
具体包括供养、抚恤、医疗、住宿和丧葬,以及其他生活服务等。
以上就是我国目前主要的社会救助制度。
这些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必要的帮助和支持,提高了社会保障水平,促进了社会公平和谐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救助与贫困人口脱贫
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 实现稳定脱贫。同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 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教育扶贫与健康扶贫
保障贫困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减轻家庭教育负 担;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健 康水平。
04
当前社会救助存在问题及挑战
脱贫难度评估
脱贫任务艰巨
尽管中国已经实现了农村贫困人 口全面脱贫的目标,但防止返贫 和继续推进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
艰巨。
返贫风险高
部分已脱贫人口由于自身发展能力 不足、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存在返 贫风险。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中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 较大,部分欠发达地区脱贫攻坚难 度较大。
03
社会救助在减贫中的作用与实践
挑战应对策略
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如经济波动、人口老龄化等,应完善社会救助制度设计,提高救助标准和 覆盖范围,创新救助方式,加强社会力量参与等。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救助资源的合 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THANKS
感谢观看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情况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城乡低保对象4426.6万人,其中城市低保对象886.3万人,农村 低保对象3540.3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
近年来,各地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同时,还建立了与物 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确保低保对象的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05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助力脱贫攻坚战
提高救助标准,扩大覆盖范围
1 2
提高低保标准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提 高低保标准,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
第二、三讲社会救助概述2-3
《南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实施细则》
第八章 资金管理 财政部门应单独设立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第二十七条 财政部门应单独设立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定期将年度财政 预算安排的保障金转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预算安排的保障金转入社会保障资金专户,并通过专户及时足额拨 付保障金。 付保障金。民政部门应每年度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下年度保障金预 算。 区县财政和民政部门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 第二十八条 区县财政和民政部门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上旬,分别向市 财政、民政部门报送上季度《 财政、民政部门报送上季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使用情况 经审核后, 表》。经审核后,由市财政部门将市承担的资金和农村低保补助金 拨付至有关区县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拨付至有关区县财政社会保障资金专户。 第二十九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在年度部门预算中安排必要的最低生活保 障工作经费,保证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障工作经费,保证低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拨付及发放,应手续完备、账册齐全, 第三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拨付及发放,应手续完备、账册齐全,接 受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社会监督。 受财政、审计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审计和社会监督。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发放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总 则 保障对象 保障标准 家庭收入的核算 保障金的计算 保障金的申请、 保障金的申请、审批及 日常管理 资金管理 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 附 则
一、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二)资金来源的单一性
由于实施社会救助是国家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由于实施社会救助是国家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以 及不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 及不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因此社会救助资金来 源具有单一性。 源具有单一性。 社会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 社会救助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另一途径是社 会的各种捐款, 会的各种捐款,但这种捐款并不是社会救助资金的主 要来源。 要来源。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笔试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笔试1. 社会救助制度概述社会救助是国家为了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所提供的一种保障措施。
其目的是帮助那些无力自助、无亲无故、无法得到其他帮助的贫困人口度日,并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社会救助的分类社会救助主要分为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等几个层次。
其中,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实施的最基本的救助制度,为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临时救助则是针对意外事故或突发事件所提供的一种临时性救助措施;特困人员救助则是为行动不便、重病、老年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的一种保障措施。
3. 社会救助的申请条件社会救助的申请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家庭经济状况低于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身体残疾或者行动不便等特殊困难群体;3)没有其他可以依靠的救助措施;4)具备相应的申请条件。
4. 社会救助的申请流程申请社会救助需要通过相关部门进行申请和审批。
一般的申请流程包括:1)填写申请表格;2)提交相关材料;3)部门审核;4)发放救助金等。
5.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职责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主要职责包括:1)审核社会救助申请信息;2)核实申请人身份和申请材料;3)协助申请人解决问题和困难;4)及时发放救助金等。
6.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了更好地履行职责,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1)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职业操守;2)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3)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4)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等。
7. 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工作应注意的问题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2)确保申请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3)公正、客观地审核申请信息;4)及时响应申请人的问题和反馈;5)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反馈渠道等。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益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旨在提供经济、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帮助,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改善生活质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分类和运作方式,并分析其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 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社会救助制度是指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提供的一系列救助措施和福利政策,帮助贫困人群摆脱困境,提高生活水平的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强调公平、公正、包容的原则,旨在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各个群体的共同富裕。
二. 社会救助制度的分类1. 经济救助制度经济救助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通过资金或物资的直接分配,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支持。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救助金:为贫困人群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生活补贴:针对特定群体或特殊困难情况提供的额外经济支持。
•低保制度: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医疗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旨在帮助贫困人群享受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和医疗费用报销。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医疗救助金:为经济困难的人群提供医疗费用的一定额度的补贴。
•基本医疗保险:针对特定群体或特殊困难情况提供的医疗保险制度。
•免费医疗服务:为特定贫困人口提供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
3. 教育救助制度教育救助制度旨在保障贫困人群的受教育权益,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义务教育资助:为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教育费用的补贴或免费教育。
•奖学金制度:为优秀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鼓励他们继续深造。
•职业培训资助:为成年贫困人群提供职业培训机会,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
三. 社会救助制度的运作方式社会救助制度的运作方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识别和登记政府需要对贫困人群进行识别和登记,以确定救助对象。
识别的方式可以通过家庭经济状况调查、社区调查等途径进行。
2. 救助标准和政策规定政府需要制定救助标准和政策规定,明确救助对象的条件和资格要求,以及救助的具体形式和金额。
第九章 社会救助制度
(三)救助标准及确定方法
贫困的标准就是社会救助的标准 。 1、影响最低生活标准的因素 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一定 时期的社会平均收入水平、消费品价格 指数、贫困人口的数量。
2、救助标准的确定方法
(四)社会救助制度类型
1、集中型与分散管理型
2、资金救济型与服务需要型
第二节
国外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第三节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一、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社会救助体系 三、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四、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一、中国社会救助的历史发展
(一)由救急型举措向扶贫型救济的转变 (二)从道义性救济向制度性救助转变 (三)从城市低保制度向全国性低保制度转变
(一)由救急型举措向扶贫型 救济的转变
类 型 救 急 型 举 措 扶 贫 型 救 时期 对象 改 革 开 放 前 后 危急 群体 形式 救灾、 救危 效果 以少量的物资解救特殊 群体的燃眉之急,没有 涉及到常规性贫困。
稳定了城市,并使农村 贫困 城市扶贫、 贫困人口从1985年的 群体 农村扶贫 1.25亿减少到2000年的 3000多万。
三、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
(一)最低保障性
(二)按需分配性
(三)权利与义务不对等性
(四)资金来源单一性 (五)资格审查的严格性
四、社会救助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救助体系
(二)社会救助的对象
(三)救助标准及确定方法
(四)社会救助制度类型
(一)社会救助体系
1、按实际内容分类:生活救助、灾害救助、 失业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 救助、法律援助、扶贫开发。 2、按救助手段分类:现金救助、实物救助、 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3、按时间久暂分类:定期救助、临时救助。
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是指国家为解决特定群体或个人因特殊原因导致生活无法自给自足而采取的救助措施和政策体系。
社会救助制度的目标是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主体通常是政府或相关社会组织。
这些机构通过建立一系列救助措施,确保需要帮助的群体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并提供相关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首先,社会救助制度为特殊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特殊群体包括老年人、残疾人、孤儿、无业者等。
这些人由于生活或工作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社会救助制度将为他们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确保他们能够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其次,社会救助制度还为特殊群体提供医疗保障。
对于一些生理或心理上需要特殊照顾的人群,社会救助制度将提供相关服务,包括免费医疗、康复和心理咨询等。
这可以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照顾,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此外,社会救助制度也包括对特殊群体提供教育援助。
对于生活困难的家庭或个人来说,教育往往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社会救助制度将提供相关的教育援助,包括学费减免、奖学金和助学金等,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最后,社会救助制度还为受灾群众提供紧急救助。
在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情况下,社会救助制度将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的经济援助和救助物资,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综上所述,社会救助制度是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福利。
通过实施社会救助制度,我们能够关注和照顾特殊群体,造福整个社会。
一方面,社会救助制度使他们能够过上相对稳定和尊严的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保护社会公平正义。
因此,我们应当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应有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区社会救助工作制度(2篇)
社区社会救助工作制度包括社会救助的政策理念、目标、原则、范围、程序、责任以及资金的调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内容。
它是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困难群体存在的生活困难、就业难以灵活实施的问题,通过向其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服务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空间的一种公共政策。
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制度,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政策理念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政策理念,是指针对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和发展问题,通过提供相关的救助和服务,帮助他们渡过困难,实现自我发展。
这一政策理念体现了前瞻性、预防性、依托性、综合性等特点,旨在促进社会困难群体的自我发展和融入社会,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
二、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目标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目标是解决社会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就业难以灵活实施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和服务帮助,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发展空间。
同时,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目标还包括减少社会不平等,增加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
三、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原则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原则包括公益性原则、优先保障原则、依法行政原则、综合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等。
公益性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救助工作的目标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个人或团体的私利;优先保障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救助应首先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满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依法行政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救助工作应依法合规,保障受救助者和救助机构的权益;综合性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救助工作应以人为本,综合考虑救助对象的经济状况、行为能力、环境等综合因素;参与性原则主要是指社会救助工作应加强社会参与,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
四、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范围社会救助工作制度的范围主要包括救助对象、救助内容、救助标准、救助方式等方面。
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失业人员、低收入者、丧失劳动能力者、孤寡老人、残疾人、儿童等不同的社会困难群体;救助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生活和发展需求的保障,包括食品、住房、医疗、教育、培训、就业等方面的救助;救助标准主要是根据不同困难程度和地区差异制定的一定的标准,确保救助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救助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救助、间接救助、自助救助和互助救助等多种方式。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
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一、社会救助的概念与发展历程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组织以不同的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生活、医疗等方面必要的帮助,以保障他们基本的生存权利。
这一概念最早在19世纪的欧洲兴起,当时工业化进程中,城市中人口急剧增加,社会矛盾激化,贫困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政府职能的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明确支持和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救助法颁布实施,标志着国家正式建立了社会救助制度。
二、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和职责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主体包括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个方面,这些主体共同承担着社会救助事业的管理职责。
国家政府在社会救助管理中担任着主导地位,通过立法、政策、资金等手段为社会救助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实施社会救助工作,包括资金安排、人员配备、服务保障等工作。
社会组织如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发挥着重要的补充和协助作用。
个人作为社会救助的受益者,也是社会救助体系的重要一部分。
三、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在我国,社会救助管理制度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城市低保条例》、《农村五保条例》、《城乡居保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社会救助的对象范围、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具体规定,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同时,国家政府还多次发布文件和规划,对社会救助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
四、当前社会救助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社会救助管理制度,但在实际运行当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救助对象的界定上存在不够明确的情况,导致一些困难群体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帮助。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存在不足的情况,导致一些地方的社会救助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再次,社会救助的标准和程序上存在差异化的情况,导致救助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存在问题。
最后,社会救助工作的专业化和规范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
中国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介绍:社会救助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上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那些生活困难的人们提供了最基本的帮助和保障。
中国的社会救助法与救助制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不仅涵盖了多个方面,也得到了法律的明确保障。
本文将探讨中国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以及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社会救助法的演进历程1.1 社会救助法的起步阶段中国的社会救助法最早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着手建立社会救助制度,通过政府的援助和捐助来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此时,救助工作主要依赖于政府的善意和公益事业的发展。
1.2 社会救助法的法律化进程随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逐步加强了社会救助法的制定。
1990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社会救助管理办法》,标志着社会救助法的正式立法工作的开始。
此后,中国相继颁布了多部救助法规,为社会救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明确的政策指导。
1.3 社会救助法的完善与创新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在社会救助领域持续进行改革与完善。
200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城乡低保制度标准及补助办法》等文件,进一步规范了低保救助的范围和标准。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残疾人、孤儿、失业人员等特殊群体的救助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二、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
该制度旨在确保那些无法自行维持基本生活的困难群体享有最低的物质保障。
同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包括了相关的评估和审核机制,确保救助对象合法合理,并避免滥用和依赖性产生。
2.2 特殊困难群体救助除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外,中国的救助制度还涵盖了各类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
例如,针对残疾人的康复救助、孤儿的抚养救助以及失业人员的就业救助等。
这些制度旨在为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支持,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
2.3 灾害救助与紧急救助中国社会救助制度还包括了应对自然灾害和紧急事件的救助措施。
第七章-社会救助
三、中国社会救助制度
(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3年6月1日,上海市正式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标志着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至今已历时 二十余年,它的实施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尤其是困难 职工家庭的基本生活,被喻为“最后一道社会安全 网”。
“1天1美元”的优点是:
贫困标准易于理解和记忆,便于比较不同国家的贫困现状,广泛应用于 不发达国家的贫困研究。
3.马丁法
马丁法(Martin Method)由世界银行专家马丁·瑞沃林(Martin Ravallion) 等人提出。这一方法要求在确定基本食品支出的基础上,通过有关统计 资料建立总支出与食品支出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进而计算出贫困线。
②收入比例贫困标准可以使受助者得到的救助金额与社会上大多数人 的收入同步增长,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③简单易行,并且反映了一定的相对贫困与地区差异。
6.生活形态法
生活形态法(Life Style Method)首先从人们的生活方式、 消费行为等“生活形态”入手,提出一系列有关贫困家庭生活形态 的问题,让被调查者回答,然后选择出若干“剥夺指标”,再根据 这些剥夺指标和被调查者的实际生活状况计算出“贫困门槛”,从 而确定哪些人属于贫困者,然后再来分析他们(被剥夺)的需求以及 消费和收入来求出贫困线。
的一项基本权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无论是福利型国家,还是市场取向的国家,都把社 会救助看成是政府行为,是政府的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社会救助是每个公民的基本 权利。
(3)受助者需要进行家计调查 为了防止社会救助的不当利用,激励受益者的工作动机,越来越多的社会救助项目实施
家计调查。家计调查是在社会救助制度中被用来考察救助申请人家庭收入等方面状况的一 种做法,是鉴定申请者是否符合获得某项津贴或服务的资格的必要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中央集权统一国家建立后,政府已承担起灾荒 时期的社会救助责任 至唐宋,灾荒救济的模式已基本定型,从灾前预防, 到临灾救助,再到灾后重建,形成了包括仓储、赈 济、蠲缓、调粟、安辑、养恤、放贷等机构措施在 内的备灾救荒体系
通过制订或 颁布有关礼 仪、法令形 3、尊老养 成养老制度 老制度 尊老养老是 政治需求 有一系列的 制度措施
推进社会身份上的“有救无类”, 是保证社会救助公平性的前提 传统救助,不同社会身份人群,即 使困难程度一样,享受救助待遇也 不一样。多种传统民政救助对象, 每一种都享受不同救助标准和待遇 1992年获得政府救助的城乡各 类人员仅为137万人,占当年全国 总人口0.1% 到07年底,城乡长期社会救助 对象已达5700万人以上(不含灾 害救助),占全国总人口4%以上
90年代初,城市传统救 助基本格局无质变;农 村则在延续中发生变化
1983年修改救 灾方针 五保供养方式 发生了变化 自70年代末开 始在全国推广 农村扶贫
强调通过政府和社区组织生产自救方 式战胜灾害。同时重视社会互助。如 发生重大灾情政府予以直接物资救助 以乡镇为单位统筹经费
郑功成认为,面向农村地区的扶贫 工程虽起到了减贫和缓贫的效果, 但不能算入社会救助的范畴
具体救助项目的项目标准 标准要适时调整 标准要体现地区差异
以满足城乡居民起码生活需要的低保 制度为核心内容,分阶段、分步骤推 进和完善其他救助项目,通过救助机 制多样化最终有效消除与克服贫困
存在不同表述
(三) 是一个以城乡低保制度为 社会救助以居民最低生活 保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实 基础,以农村五保供养、 际情况实施专项救助、自然 体 灾害救助、临时救助以及国 灾害紧急救济、医疗救助、 系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主要 家确定的其他救助—国务院法 框 制办2008.8.15 “关于《中华人 内容,以住房救助、教育 民共和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 架 救助、司法救助制度相配 稿)》 初 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 套,以临时救助制度为补 以灾害应急救助、五保供养、 步 医疗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 充,与慈善事业相衔接的、 形 助为主要内容,以临时救助 完整的社会救助体系 成 为补充,并与住房、教育、
的徭役;安定富裕之人
起源于 2、建立荒 西周 政制度, 重视灾民 秦汉后 进一步 救助 发展和 荒政指 完善 我国古代
政府救济 饥荒的政 策、法令 和制度 中国荒 政制度完 备、发达
荒年“聚万民”十二条荒政措施 出现较为完备的仓廪管理体制 还提出移民就谷、移民通财等救荒 方法 有继承,更有创新,制度渐趋完备, 并出现程序化、法律化趋势 ①灾荒救助程序化 ②仓储制度不断发展 ③呈法制化趋势
体现在墨家广为流传的“兼爱”思想中
老子曰:“故圣人言:我无为 而反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 3、道家主 自朴”庄子曰:“上必无为而 张政府不 用天下,下必有为为天下用, 此不易之道也” 要干预 道家实际上主张政府不要干预。 宁愿以天地为宗,听其自然, 标榜以“道德”治天下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提倡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 2、墨家 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兼爱”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思想的重 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 点是建立 寒者得衣,乱者得治。若饥则得食,寒 在“爱心” 则得衣,乱则得治,此安生生” 基础上的 这种建立在“爱心”基础上的互助互济, 互助互济 是最具“社会性”的济贫思想
实践证明,因导致国民陷入生 活困境的原因很多,单项救助制 度通常并不能真正解除国民的生 存危机 凡先进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 的社会救助,通常是以生活救助 为主体而兼及其他专项救助的综 合型社会救助体系
预示着中国社会救助的 未来发展方向将是综合 型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历史性变化
摒弃了按社会 (一)从关注 身份确定救助 救助对象 对象和标准的 的社会身 做法,将关注 重点放到救助 份到关注 对象的贫困程 救助对象 度上,更加公 贫困程度 平、合理,救 的转变 助规模也不断 扩大
一、中国古代传统社会救助(救济)
源远流长。可在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百 家争鸣中,找到诸子百家对济贫的各种说法
(一)中国古代 的济贫思想 1、儒家主张 政府积极介 入和提倡民 间互助互济
体现在儒家的“民 本”、“仁政”和 “大同”思想中
《尚书》:“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孟 子》:“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 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出入相友,守 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礼 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 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主张政府积极介入(民本、仁政)和提倡民间 互助互济(大同)。但其目标重在社会控制
除政府 外,民 间社会、 宗教团 体与宗 族也发 挥了很 大作用
西周时就已有相关 民本思想逐渐兴起。社会救助在 《周礼》中有明确反映 制度规定 ①设立了专门负责社 太宰、小宰、医师、大司徒、遗 1、国家积 会救助事务的官职 人、司救等官职,都与社会救济 极介入是 ②提出“保息”六政 有关 安养百姓,使之繁衍 中国古代 自秦汉至明清历代 生息的措施 济贫实践 王朝均曾制订并实 六政:慈幼、养老、 振穷、恤贫、宽疾、安 的一个显 施了一系列巩固政 富 权、发展经济、保 著特点 即爱护幼童;尊养高 障社会安定的政策 年;救助困穷者;周济 与措施 贫苦者;宽免残疾之人
生产自救,节约度荒,群众互助, 以工代赈,并辅之以必要的救济 减免税收、发放钱粮、号召节约、 发动募捐、兴修水利等 以就业为基础单位保障制度建立, 救济对象趋于稳定,并相对固定为 孤老残幼等三无人员和困难户 初步建立了“五保户”救助制度
至50年代后期,计划经济时代社会救 济制度框架基本确立,大致分为城乡两 个子系统。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体现在道家主张的 “无为而治”中
众所周知,在中 国自汉朝以来一 千多年封建历史 中,儒家思想处 于正统地位,所 以与社会的合力,促进了传统 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萌芽于3000多年前的商汤时代。 (二)中国古 巫术救助是相当长一段时间中 代的济贫 政府保障社会成员生存的主要 实践 措施 自西周王朝建立以后,逐渐形 成了国家积极介入,以灾害救 济、尊老养老、扶贫恤困为主 要内容的传统社会救助事业
世界各国社会救助历 史演变的共同道路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出 现了人类的互助行为 进入阶级社会,统治者为 缓和社会矛盾,稳定和巩 固统治,实施救助 随着社会进步,形成较为 系统的社会救助体系
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和民 族文化的差异 从纵向上看,不同历史时 期的社会救助措施虽先后 承替,但也不断创新 从横向上看,历史上中国 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所实施 的社会救助方式存在着较 大差别
《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报告 (2007-2008)》中的表述 司法等专项救助衔接配套、 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
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2007
简单评述 构建以生活救助为主体 的综合型社会救助体系 是国际经验 现体系框架还未最终定 型、稳定,但确有将生 活救助与扶持生产相结 合、物质帮助与社会服 务相结合等特点
中国社会救助走过的是从城乡分割推进到城乡统筹推进、 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并进、从低保制度单项突进到以低保 制度为主体向综合救助体系建设推进的渐进发展道路
(二) 改 革 的 发 展 趋 势
1、救助理 念的转变
实现从不平等的施舍、怜悯理念向 公民基本生存权利理念转变,从不 尊重或忽视受助者人格理念向确保 受助者人格尊严理念转变,从特殊 主义取向向普遍主义取向转变 是一个逐步发展、循序渐进过程 同等的国民待遇和制度供给→据城 乡救助对象异质性有差别地进行制 度安排→分步骤、分阶段逐步推进
唐钧
中国古 代济贫 思想和 实践的 主要不 足
儒家的济贫思想,注 重的是社会整体和国 家控制,而较少强调 个人权利和国家义务 中国古代的济贫实践 在传统上较为注重运 用政府行政手段,而 没有采用立法手段
中国古代济贫 思想和实践一直 延续到现代,儒 家的国家积极干 预思想一直得到 贯彻 从时间上看, 中国历史上的国 家介入济贫即使 从汉朝算起,也 比英国的伊丽莎 白济贫立法要早 1000多年
主 要 问 题
救助制 度二元 分割 救助范 围狭窄 救助体 系不健 全 救助标 准偏低
城乡建立各自的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制度措施, 制定不同的救助标准,给付不同的救助待遇 覆盖对象仅限于“三无人员”及部分特殊对象 项目设计主要围绕特定救助人群, 内容和项目都较单一,主要集中 于自然灾害救助、五保户供养, 以及城乡救济扶贫。对医疗、教 育、住房和失业等很少涉及 救济标准设定一般以“不饿 死人”为准则。社会救助 “兜底作用”难以有效体现 唐均认为:除了孤寡 病残救济尚能勉强维 持救济对象的温饱之 外,其余各项仅仅是 道义上的支持
4、扶贫恤 困制度
主要是对 鳏寡孤独、 贫病之人 的救助
一是予 以定期或 不定期的 物质赏赐 二是设 立专门收 养机构
济贫、养老和育幼等慈善事业, 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的六疾馆和 孤独园。更著名的是唐宋年间的 悲田养病坊,初为佛教寺院办, 后采取寺办官助形式,最后完全 官办,改称福田院或居养院 宋朝,出现完全由民间乃至个人 兴办、且无宗教背景慈善事业, 最著名的有范仲淹的义田和刘宰 的粥局,主要为乡绅掌握,并得 到官府认可和支持 明朝,出现最早的以民间互助为 主的慈善社团─同善会
2、救助制 度一体化
(二) 3、救助机 制多样化 改 革 政府主导和社会互助相结合 的 4、救助主 政府为第一责任主体,社会力量积极 发 体多元化 参与 展 三个层次:面向全体贫困 标准要体 趋 对象的一般标准;考虑特殊 5、救助标 现层次性、 对象需求的特殊标准;针对 势 准多层次化
弹性化、 差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