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眉山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眉山中学高三月考语文试题(2021.10)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艺术生产领域,只有中国油画这种艺术形式最典型地包涵着它的国际性形式和它需要表达的民族记忆的冲突,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艺术形式,油画从材质、观念、方法上都积淀着西方的历史记忆和历史阅历,当它被用来塑造中国的形象和承载中国的记忆时,它会以何种方式“出场”呢?从中国油画进展史来看,在革命意识形态占据支配地位之前,以徐悲鸿为代表的中国油画艺术正经受着和西方大致相同的进展进程:从古典写实的再现的艺术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意象的表现的艺术。
但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都力图和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与艺术形式连接起来,都力图表达中国的民族记忆。
革命成功以后,从西方传承过来的艺术进程被中断,取而代之的是苏俄的训练理念和训练体系格局下所形成的艺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的绘画传统和苏联的革命现实主义被移植到中国,形成了在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写实主义油画。
和全部的具有古典写实背景的艺术形式一样,中国的写实主义油画充分地表达了一个特定时期的中国民族记忆,它叙述和再现了在这个时期所发生的很多重要的历史大事和人物,着力宣扬这个时期始终提倡的革命意识形态;至“文革”时期,写实主义艺术蜕变为“革命”的艺术,一种观念的艺术,艺术纯粹为观念而存在,艺术本身却被消解了。
具有反讽意义的是,正是写实主义油画的这种观念性,为后来的中国流行艺术的蓬勃兴起,供应了适宜的温床和可以利用的材料。
在中国的写实主义艺术长期一统天下的格局下,流行艺术从波澜不兴到蔚为大观,成为当下足以和前者并驾齐驱的一股最重要的艺术力气,缘由何在?按西方艺术史的变迁规律来看,流行文化的兴起是西方艺术在古典写实时代终结之后历经印象主义、现代主义、表现主义、抽象主义等不同的艺术进展阶段后,由美国的文化霸权所扶持起来的一种话语形态,它力图通过消解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来消解艺术的神圣性,进而消解具有几千年文化积累的艺术欧洲的中心地位;它提倡的是一种平民化的艺术,主见艺术是通俗的、可复制的、可批量生产的;它实际上又重新确立了观念对艺术的崇高地位,艺术的任何形式在流行艺术那里都成了图解某种观念的符号和工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二上·广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自宋代以来,对于上古金石碑铭的审美,成为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将这种借助器具追怀历史的审美趣味称为古雅。
可以认为,()。
它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器物,将遥远的历史拉入人生现场,为空间性的当下生活,了历史和时间。
或者说,我们通过古雅,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古器物的存在,使抽象的往昔历史变得坚实,变得可感,变得,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因此前所未有地富有。
中国金石学于证经补史,这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审视古器物的基本原则,就是认知先于审美。
没有认知基础的审美,是盲目的审美,是假装在审美。
就此而论,如何在追求古雅生活趣味的同时激活历史,是我们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古雅是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辅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B . 古雅是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C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就是古雅D . 人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情感是古雅,它以感性形式获得当下的审美表现(2)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植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祥B . 移入金碧辉煌立体感发端C . 移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祥D . 植入琳琅满目纵深感发端(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因为通过古雅,不仅仅我们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B . 通过古雅,我们不只是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是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C . 通过古雅,我们不仅仅生活在立体的三维空间世界之内,而且让它给自己的生活打开了历史或时间的维度。
精选四川省眉山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四川省眉山2020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
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
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朝霞和晚霞只会出现在太阳靠近地平线上下的时刻,也就是日出或日落前后。
它们火艳绚丽,________,这和光的散射息息相关。
我们看到的天空的颜色,是阳光被大量空气分子散射的结果。
当太阳光射入大气层后,遇到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就会发生散射。
本身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是不会发光的,但它们由于散射了太阳光,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根据瑞利散射定律,太阳光谱中波长较短的紫、蓝、青等颜色的光最容易被散射,它们会被大气中的粒子散射到四面八方。
因此,()。
这样的过程________出现在日出和日落时。
由于太阳的高度很低,太阳光在经过厚厚的大气时,大部分短波长的蓝光都被散射掉了,因此只留下红色等长波光线。
这些光线经空气分子和水汽等杂质的散射后,使那部分的天空带上了绚丽的色彩。
古代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这并不是________。
因为朝霞多是积云造成的,________,就发展为积雨云;而晚霞多是淡积云造成的,淡积云不会造成降水,而且一般预示着一定范围内未来几天将持续晴好,有利于出行。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本身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从而散射了太阳光。
B . 本身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是不会发光的,但它们由于散射了太阳光,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C . 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它们由于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从而散射了太阳光。
D . 这些大气分子和微粒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但由于它们散射了太阳光,这就使每一个大气分子都形成了一个散射光源。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蔚蓝色就是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的色彩B . 我们看到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呈蔚蓝色C . 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以蔚蓝色呈现在我们眼前D . 在我们的眼里,晴朗的天空高处或头顶总是蔚蓝色(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光彩照人无独有偶空穴来风久而久之B . 光彩照人不约而同不经之谈长此以往C . 光彩夺目不约而同不经之谈久而久之D . 光彩夺目无独有偶空穴来风长此以往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20高一下·桐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四川省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卷
四川省高三10月质检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1. (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孤独》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命运像画卷一样展现在读者面前,是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在写《百年孤独》之前,马尔克斯一直是拉丁美洲一个不温不火的作家。
这部作品一经问世,(①)。
一时间,马尔克斯名声大噪,成了世界级的作家。
关于《百年孤独》,有一个轶事。
一个记者问起贾平凹对这本书的看法,他说他从来没有读过,也不知道好看在哪里。
这很有意思。
现实生活中,(②),却不敢说出来,就像小资产阶级不敢承认自己对红酒和雪茄一窍不通;可一个完全消费得起红酒和雪茄、但对此不感兴趣的富豪,却可以非常坦然地说出这句话。
很多初读《百年孤独》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乱。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但你不得不承认的是:这种乱的感觉,也源自于一种被震慑,像是一整个南美洲大陆的掠影,带着烈阳、暴雨和极度难忍的痛楚扑面而来。
还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痛楚的人,往往会本能地选择闪避。
(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 . 对比排比比喻B . 比喻对偶排比C . 排比夸张借代D . 借代反复比喻(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B .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由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由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由于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C . 这种“乱”的来源,可能是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那种强硬的马尔克斯的叙事风格。
D . 这种“乱”,可能是源于七代男人共享两个名字,可能是源于魔幻现实主义写法,也可能是源于马尔克斯的那种强硬的叙事风格。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J)
2017-2018学年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上)10月月考语文试卷(J)副标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的梁漱溟先生是当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学问大家,在他的耳濡目染....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②战功赫赫的老将军逝世了无人问津....,一个二线的女歌手死了,网络上的消息却铺天盖地,这个社会已经畸形到这种地步!③在国家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背景下,女教师过度集中会让教育管理部门在人事安排上捉襟见肘....,这恐怕是女师范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④坚持走职业化、市场化的道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和球员来带火球市,长此..以往..中国足球一定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⑤他心中恶念越积越重,终有一日堤防溃决,一发而不可收......,只有盼他善念滋长,恶念渐消,方能逐步归于正道。
⑥只有与国家和人民休戚与共....、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A. ①②⑤B. ①③④C. ④⑤⑥D. ②③⑥【答案】D【解析】①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原句提到“他的耳濡目染之下”使用对象错误,应该是梁培宽在耳濡目染之下。
②无人问津:没有人过问或尝试。
使用正确。
③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顾此失彼,应付不过来。
使用正确。
④长此以往:老是这样下去(多就不好的情况而言)。
原句所提到的情况是良好的大家所希望的情况,不合语境。
⑤一发而不可收:事情一经发生,就发展得十分顺利和迅速,继而保持不断发展的状态。
含褒义。
不合语境,此处应为“一发而不可收拾”(指事情一旦发生便不可收拾,形容对发生的情况难以控制)。
⑥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
使用正确。
故选:D。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成语的意思,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易错成语:登堂入室:比喻造诣高深的程度.不能理解为“步入屋室”.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象没有听见.不能理解为“不放在心上(置之度外)”.炊沙作饭:并非形容生活艰难,而是比喻白费气力,劳而无功.穿凿附会:指将毫无关联的事物生拉硬扯在一起强作解释,并非‘凿穿它使之符合规格”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侵入我国的寒潮的路径,不是每一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我国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B. 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C. 保定市徐水区发布政策规定,暂停向拥有本区3套及以上住宅的本区户籍居民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及二手住房;取得本区居住证的非本区户籍居民家庭,方可允许在本区购买一套住房.D. 伊罗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新闻实践以及他对“宣传”与“真实性”的挑战和质询确立了他在中共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倡导的“宣传也要讲求事实”的观点在今天得到了充分认可.【答案】C【解析】A.句式杂糅,“这要看…所决定的”是“这要看…”与“…所决定的”两句话杂糅而成。
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四川省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5高二上·齐齐哈尔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②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深秋景物的特征。
③《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地逍遥游。
④既无伯叔,终鲜兄弟,________,________。
《陈情表》二、其他 (共1题;共4分)2. (4分) (2017高三上·浦东期末) 按要求把正确答案写在括号中。
(1)下列对联中不适合挂在戏台上的是()A . 辨忠奸不外人情天理,思果报即在目见耳闻。
B . 六礼未成转眼洞房花烛,五经不读霎时金榜题名。
C . 怒骂笑啼皆学问,悲欢归去尽人情。
D . 琴瑟春常在,芝兰德自馨。
(2)阿尔法狗在业内的影响力并不像在大众中那么大。
因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每个方法都有局限性,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
,它的神秘感也就和现在的这些疑感和担忧一起,烟消云散了。
()A . 等到对新出现人工智能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时B . 所以对人工智能每个新出现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时C . 但是对人工智能的新出现的每个部分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D . 虽然对新出现的每个人工智能的部分都有十分清晰的了解三、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0分)3. (15分) (2019高二上·南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警报声里郁达夫一阵紧急警报声过去了,街面上就传来了一阵人力跑车滚动的声音、店铺上排门的声音和人们奔跑的声音,静默到五六分钟,飞机嗡嗡嗡的声音就来了,接着就是轰隆轰隆地连续的炸弹声。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
眉山市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阅读下图《当你老了》,完成下面小题。
(1)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片主要内容。
(2)试不超过6个字地概括图片主题,并为该问题的解决提两条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8分)2.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世界需要“中国新思想”乐黛云①1937年,林语堂用英文写了一本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的书——《生活的艺术》。
书一出版就引起轰动,持续52个星期位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在美国重印40多次,被翻译成10多种不同的文字。
这种现象说明世界需要于中国的,是不同于他们自已原有思想的另一种思想,不同于他们惯常生活方式的另一种生活方式。
②但是,百余年来,我们很少有这样的自觉。
对中国文化来说,通过今人的自觉,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出“中国新思想”,是根本之道。
③当代世界深陷各种冲突之中。
从军事战争到经济战争,从资源争夺到社会斗争,从国际冲突到文化对峙,如何克服冲突、形成合作,是人类一直未能解决的最大问题。
④中国先哲认为,个人无法独立生存,人的初始状态就是与父母和他人的关系,这首先就是一种社会合作状态。
社会的基因不是个人,而是人与人的关系。
我国学者从中国文化的这个立场出发,参与世界大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种出发点已引起国际学术界重视。
中国学者李泽厚在《伦理学纲要》中,提出了中国文化的“情本体”,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的“情理”与西方“理性”的讨论,也引发西方文明对自身的反思。
⑤中国文化的影响,并不是按我们的主观愿望设计制作好再端出去的一盘点心,而是在长期互动过程中,通过相互影响和双向自由选择逐渐形成的。
中国文化面向世界,与他种文化进行对话沟通,已有悠久的历史。
18世纪以来,中国文化通过伏尔泰、莱布尼兹、荣格、白璧德、布莱希特①等人吸收,包括误读和改写,才真正进入西方文化主流。
四川省眉山中学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
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
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
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
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
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
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
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
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
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
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
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
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
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眉山市2020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卷
眉山市2020版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4分)1. (4分) (2019高三上·临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鲁智深救林冲,既表现出他的侠肝义胆,也让他的智慧表现得。
解救林冲前,鲁智深便感到发配中有阴谋。
林冲上路,鲁智深也暗中跟随,又提前奔往野猪林隐藏。
这样做,鲁智深是经的——如果董平、薛霸不虐待林冲,他就不必露身。
他们行到野猪林,两个公差要动手杀人。
在林冲命悬一线之际,鲁智深从天而降,让其转危为安。
过后,鲁智深不是简单地把两个公差杀死了事,而是()。
鲁智深明白,即使公差虐待林冲,也不能杀他们。
为何?因为此时的林冲不想背叛朝廷,如果把两个公差杀了,则给林冲罪上加罪。
鲁智深要对两个虐待林冲的公差“威逼”:先是一副力举禅杖要打杀他俩的样子,再是一场禅杖砍断树干的举动。
这正是花和尚的心思之处,不吓破两个黑心公差的胆魄,怎能保证林冲的生命安全!“威逼”以后,接着再施以“利诱”:拿出银两给两个公差。
林冲还要跟这两个公差进沧州、入牢营,自己总不能一直跟到底,他只能寄希望于这两个公差不生歹心恶意,才有林冲安全可言。
林冲通过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淋漓尽致深谋远虑居然缜密B . 酣畅淋漓深思熟虑果然谨慎C . 淋漓尽致深思熟虑果然缜密D . 酣畅淋漓深谋远虑居然谨慎(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又威逼,又利诱B . 先威逼,后利诱C . 既威逼,又利诱D . 边威逼,边利诱(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B . 通过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展现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C . 林冲安全地到达沧州,也从侧面刻画了鲁智深的精心与机智。
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无答案)
眉山中学月考语文试题(2014、10)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一、(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青荇.(xìng) 颤.(zhàn)抖否.(pǐ)泰愆.(qiān)期夙.(shù)兴夜寐B.愀.(qiǎo)然管弦.(xuán) 夹.(jiā)袄颓圮.(pǐ) 殒.身不恤(yǔn) C.惩.(chénɡ)创弄.(nòng)堂山阿.(ē) 葳蕤.(ruí) 蓊蓊..(wǒnɡ)郁郁D.参乘.(shènɡ) 瞋.(chēn)目浸.(jìn)渍游说.(shuì) 横槊.赋诗(shuò)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苍茫樊笼一窝蜂开诚布公浅尝辄止B.会晤落漠打磕睡无动于衷义愤填膺C.山冈遨翔橘子洲以身作责戮力同心D.诛连嘉宾催化剂终南捷径一股作气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肥胖不止..是一种臃肿的状态,更是一种疾病,它会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等诸多疾病。
B.1960年2月19日,中国自己设计研制的第一枚液体火箭竖立..在了上海南汇海滩20米高的发射架上。
C.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D.如今,视觉文化正方兴未艾....,在这图像和文本相互转换、相互模仿、共同存在的现实状况下,图文关系正在成为中外学者共同关注的跨学科研究热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医学研究表明,气温骤降或突然由温暖的环境来到寒冷的环境,往往会诱发冠心病、脑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发作。
B.今年是国务院确定的《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后的第一个春节假日,长、短途自驾游客大量增加,出现了新一轮的旅游高潮。
C.雾霾天气的形成既有气象条件的影响,也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加有关,为减少雾霾,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的力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眉山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10月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流寓【注】民歌李雄飞文字出现之时,远古民歌早就在不断产生又不断消失。
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是先民持续流寓的结果。
各地人类最初发出的声音清浊粗细有别,各地民歌的差异从产生的时候就开始存在了。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其原因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但战争等人祸尤巨。
不同时代、地域、民族之不同阶层、身份、职业、性别、年龄的不同人群以不同方式经历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由此而引起的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创作出风格、种类、形态、旨趣迥然有异的民歌。
他们以歌完成着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诉求,在现实世界与艺术氛围里寻找心理平衡。
一些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了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
但战乱频仍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
民歌对于社会流寓的记录与反映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被动与主动、外出与家居、群体与个人等。
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
古人将民歌谓之为“风”就道出了民歌的流动性,民歌总是以鲜活的面貌存在,歌唱的过程就是传承过程与传播过程。
一般情况下,百姓在一定地域内相互流动,自然形成品种与文本大同小异的民歌文化区。
陆地、大河等隔不断歌来歌往,出现了毗邻民歌文化区,区域之间形成大致相似的民歌文化带,直至遇到不同的民族文化区域而渐趋中断。
民众短距离流动一般在同一文化带,他们把当地民歌带出去,把外地民歌带进来。
起初,两地民歌的传播交流也许并不理想;可旷日持久,相邻或间隔的民歌文化区的多种民歌长期融汇,往往重构而成一种新民歌。
而民众长途流寓,一般会在不同民歌文化带里进行。
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使得一种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许多民歌文化过渡区。
可惜,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
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编与再创造,然后在茶馆等场所表演,由此变成了俗曲。
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古代文人怀才不遇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遇黜遭贬。
于是,此类文人们便纵情山水,退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歌伎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
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俗曲就成民歌了。
(选自2017年11月20日《光明日报》) 【注】流寓:流落他乡居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民歌比文字的历史要长得多,但也因为文字的出现才使得各地的民歌产生了差异。
B.流寓民歌创作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同的风格,但都是流寓者精神诉求的寄托。
C.民众短距离流动在同一文化带,长途流寓则在不同的文化带,前者民歌交流并不理想。
D.我国古代民歌变成俗曲主要是通过优伶或才人文士对其进行加工、改编与创造而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一段先指出了流传至今的上古民歌及四方之音的来历是由于先民持续流寓,然后指出了各地民歌的差异一直存在。
B.文章第二段先分析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的原因,接着分析了不同的流寓导致了流寓民歌的迥然有异,最后点出歌者的诉求。
C.文中用古人把民歌叫作“风”的事实说明了民歌歌唱的过程是传承与传播的过程,论证了民歌具有动态性与传播性的特点。
D.古代歌伎的俗曲被流寓文人记载并竭力效仿,后被当成了民歌,文章以此来证明历代学人不辨真伪、以讹传讹的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我国古代民众大规模流寓往往是非持续性地骤然流动开来的,这是因为战乱频仍。
B.民众的流寓会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的变化,对于民歌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益处。
C.民歌从此地传到彼地,沿途形成民歌文化过渡区,这与流寓的间断性与复杂性有关。
D.一些文人如果没有怀才不遇或遇黜遭贬,就有可能不会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伎。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垃圾刘国芳六楼又下来了,倒垃圾。
垃圾桶边有一个女人,这女人是小区的清洁工,她看见六楼走过来,跟六楼笑了笑,但六楼压根没用眼睛瞧她。
六楼其实也是个女人,但两个女人的层次完全不同,六楼的丈夫当官,而这个女人,是清洁工。
六楼从不跟女人打招呼,女人不也计较这些。
六楼不睬她,她也不介意,下次见了六楼,仍然笑。
六楼提一包米下来,女人盯着六楼看,六楼走到垃圾桶前,一伸手,把米扔了。
女人很吃惊,说:“米也扔了呀?”六楼没睬女人,扔了米,转身往楼道里去。
女人把那袋米提起来看,一袋十斤装的米,真空包装,完好无损,连空气都没进去,女人冲着六楼的背影喊道:“这米也扔了吗?”六楼没回头,也没睬女人。
女人说:“好好的呀。
”六楼说:“你觉得好,拿去吃呀,但话说在前头,这米过期了,吃坏了身体,别怪我没告诉你。
”说着,消失在楼道里。
女人仔细看那袋米,果然,她看见了标注的保质期,女人算了算时间,超过保质期一天,女人笑了笑,提了米走了。
一个瘦瘦的保安在值班室看见了,就说:“又捡到好东西呀?”女人说:“一袋米,说过期了,哪过期了呀,好好的。
”瘦保安说:“六楼扔的?”女人说:“是。
”两人说话的时候,六楼又下来了,这次搬了一箱苹果往垃圾桶方向走来,女人多嘴,又问:“这苹果也要扔了吗?”六楼仍不睬她,走到垃圾桶边,把苹果扔了进去。
女人随后把苹果箱打开,发现里面除了两个烂苹果外,其它全是好好的,女人就摇头,跟自己说:“这样好的苹果也不吃,真是浪费呀。
”说完,把苹果搬走了,搬到了门口值班室,跟瘦保安分苹果。
女人捡什么好东西,都会分给瘦保安。
六楼扔了两条烟,女人让保安去捡。
瘦保安捡了后,发现那烟虽然过了保质期,但没发霉,瘦保安乐了,跟女人说:“当官的就是有钱,这么好的烟都扔了。
”六楼扔了几件衣服,女人让瘦保安把这些衣服捡走了。
这天,六楼又搬下来一箱橘子,女人也在垃圾桶边,六楼砰的一声把橘子扔进垃圾桶,女人问:“这橘子又坏了吗?”六楼还是不睬她,走了。
女人在六楼走后,把那箱橘子打开,里面确实有烂橘子,女人把烂橘子捡出来扔了,扔着扔着,发现橘子下面是一沓一沓的钱,数了一下,共十沓是十万元。
女人数钱的时候,瘦保安走了过来,看见了钱,说:“莫作声,我们把钱分了。
”女人说:“六楼肯定不知道橘子下面有钱,知道了,肯定不会扔的,要还给人家。
”瘦保安说:“六楼又不知道下面有钱,咱们分了吧。
”女人说:“这钱不能要,做人要有底线。
”女人搬箱子往六楼去,敲了敲门,门开了,六楼说:“怎么,你也要送礼?”女人说:“不是,这是你扔的橘子。
”六楼说:“一箱烂橘子,你拿去就是,送回来做什么?”女人说:“这里面有十万块钱。
”说着,女人把箱子放下转身走了。
瘦保安在楼下对女人说:“你就是个傻瓜。
”这天晚上,瘦保安趁六楼不在家,潜了进去,发现书房一堆书旁摆着一个箱子,装满一箱子钱。
神色慌张的他让巡警注意上了,毫无疑问,瘦保安被抓了,当然牵出了六楼和她的丈夫。
几天后,六楼丈夫出事了,被纪委立案调查。
(摘编自《微型小说选刊》)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小说反复写“六楼不睬女人”,表现了六楼女人的傲慢与世俗。
同时也对小说主旨起到了一定的突出作用。
B.小说开头交代了事件的起因,初显了人物性格,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六楼又下来了”,表明了六楼偶尔会把刚过期的东西丢掉,暗示了六楼的奢侈腐化。
D.从艺术效果看,小说结尾的安排与六楼之前的傲慢形成反差,具有正能量,深化了小说主题。
5.小说以“垃圾”为题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6.请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女人”的什么性格特点。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摘编自爱德华·威尔逊著,杨玉龄译《生命的未来》) 材料四:与亲生命性相对的是生物恐惧症。
和亲生命性一样,这些生物恐惧症也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恐惧的强度会因个人的遗传与经历差异而有所不同。
最轻微的症状只是稍微厌恶,或感觉不安。
但严重的案例,可能就是标准的临床恐惧症,激发交感神经系统,造成恐慌、恶心以及冒冷汗。
这种根植于天性里的生物恐惧感,随时准备为危险源所激发,而危险源就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在自然界中所遭遇到的危险,包括高度、密闭空间、湍急的水流、蛇、狼、老鼠、蝙蝠、蜘蛛以及鲜血,却不包括刀子、磨损的电线、汽车以及枪支,虽然它们比起古代的危险源,更具杀伤力,但在进化历史上还是太过近代,不足以形成可遗传的天性。
(来源同材料三)7.下列对材料中“亲生命性”和“生物恐惧症”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人类生来就可能有对生物的爱和恐惧,天生就能与自然界的生物进行感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