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说课稿
第2课《回延安》说课课件(共30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命的足迹。
二、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朗读的第二层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式、结构、节奏美、跳跃 性等方面关注语气、语速、重音、节奏。
1. 划分层次,赏析意境。
(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
1.领略延安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初步感受民 俗的价值和意义。
2.了解“信天游”的特点,赏析生动优美的语 言感知其强大的表现力。
3.体会诗人对延安的深情厚谊并能以声传情。
教学过程
听读,正字音、找意象 品读,析语言、赏意境 美读,悟意蕴、传真情 唱读,赏艺术、探方法
播放【影音资源】《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阿宝)
本单元的中心词是“民俗”,执教者将带领学 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传统文化习俗,欣赏一幅幅 民俗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的生活方式和多彩的 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需要 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感受作者寄予的情思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 央所在地。延安先后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的宝贵精神财富影响着中国几代人!对于中国共产党和新中 国,延安是圣地。新中国是从井冈山出发,在延安长大,在北京举行成人 礼的。
贺敬之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1956年春,阔别十载, 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 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 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介: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
部编版为了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大力加强了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从革命精神中学习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养成艰苦奋斗、勤劳勇敢、不怕牺牲的优秀品德,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献身精神。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A.了解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艺术特点B.学习本诗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C.学习现代诗的朗诵技巧,学会节奏、重音的确定,能有感情地诵读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感情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三)教学重难点:1.学习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感情;2.让学生了解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激发学生热爱延安、热爱中国共产党、歌颂中国革命的真挚感情二、学情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由于这是一首距离学生所处年代较远的诗歌,所采用的形式又不是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因此课上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
学生在探究“延安精神”活动中,我对延安的革命历史及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也一并做了详细介绍,让学生通过了解历史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好地感悟“延安精神”。
2.能力分析据我班学生的诵读水平,我侧重指导学生如何读诗,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自主深入地赏析诗歌,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习方式与风格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我会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一、引言《回延安》是一篇纪实文学作品,以作者梁效为视角,以回忆和回忆的方式向读者展示了中国革命时期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本文通过梁效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延安城景、人物风貌和思想氛围,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初期的艰苦奋斗和坚定信念。
二、破题1. 文章主题本文主要以“回延安”为主题,通过梁效的回忆,展现了他对延安的独特感受和对红色革命运动的思考。
通过回忆,读者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辛勤努力和革命事业的伟大意义。
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回忆延安的城景、追忆当年的人物以及思考革命的意义。
•第一部分:回忆延安的城景(300字)•第二部分:追忆当年的人物(400字)•第三部分:思考革命的意义(500字)三、文章内容1. 回忆延安的城景梁效回忆了延安的城墙、中央广场和毛主席纪念堂,描绘了一个被战争摧残后的城市的景象。
他对这个曾经是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根据地怀有深深的敬意,对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充满崇敬之情。
2. 追忆当年的人物梁效回忆了他曾与毛主席、周恩来等革命先烈交往的场景,描绘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坚定意志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无私奉献。
他们在延安时期组织和领导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活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3. 思考革命的意义梁效回忆了在延安期间自己的一次思考,他思考着革命的意义,思考着中国革命的困难和挑战,思考着革命精神的价值。
通过他的回忆和思考,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背后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四、文章评述《回延安》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展示了梁效对延安的回忆和思考,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实感人的故事情节,引起读者对红色革命的思考和反思。
文中生动刻画了历史人物形象,使读者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历程和红色革命的伟大意义。
五、结尾通过回忆和思考,梁效对延安充满敬意,并深思革命的意义。
本文通过梁效的视角,以纪实文学的方式展现了延安的城景、人物形象以及革命思想的价值。
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读者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革命斗争的真正意义。
说课:《回延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是否恰当
审视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和学 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 补充。
课堂管理是否有效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是否得当,能否有 效地维护课堂秩序,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
教师表现是否满意
对自己的教学表现进行评估,包括语 言表达、教学态度、课堂掌控能力等 方面。
教学改进建议
调整教学方法
完善教学内容
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 参与度、思维活跃度等,及时给
予反馈和指导。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如诗歌鉴赏、写作 等,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 力。
测试评价
通过单元测试或期末测试,评价学 生对《回延安》的学习效果和诗歌 鉴赏能力。
03
《回延安》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解读
背景介绍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 安,看到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动 得不能自已,一口气写下了这首
句子分析
对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互动讨论环节
问题讨论
01
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小组合作
02
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心得。
角色扮演
03
学生扮演文中角色,通过表演形式展示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课
堂互动性。
总结提升环节
主题总结
创新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讲解、讨论等 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 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 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情 感体验。
讲解法
讨论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诗歌的 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 合作探究能力。
人教版《回延安》说课稿
人教版《回延安》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回延安》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 学生能够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提高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革命历史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回延安》的历史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 分析文中的象征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 深入探讨文中所体现的革命精神和时代价值。
- 引导学生理解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收集与《回延安》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制作PPT课件。
- 准备课堂讨论的问题和小组活动的设计。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
- 收集有关延安的背景知识,准备分享。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延安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 简要介绍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重要性。
2. 课文讲解:- 教师朗读全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 讨论文中的象征元素,如“宝塔山”、“延河”等,它们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 人物分析:- 深入剖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 讨论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主题的贡献。
4. 语言学习:- 选取文中的精彩句段,进行赏析和模仿。
- 指导学生学习并运用文中的新词汇和表达方式。
5. 情感体验与价值探讨:-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人物的情感世界。
- 开展主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革命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6.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回延安》的理解和感悟。
- 设计相关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模拟采访、写作练习等。
《回延安》公开课教案
《回延安》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回延安》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分析和欣赏现代诗歌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和表达。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诗歌《回延安》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的课文。
诗歌通过对延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热爱。
2.2 拓展内容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延安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诗歌《回延安》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诗歌中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欣赏。
3.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性。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诗歌朗诵、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利用网络平台和写作工具,促进学生的写作和交流。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诗歌《回延安》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5.2 评价方法通过课堂讨论、回答问题和写作等方式进行评价。
采用同伴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过程。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诗歌《回延安》的朗诵视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向学生介绍诗人艾青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义和主题。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背景介绍延安是革命老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历史文化名城。
在长达13年的时光里,延安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和军事指挥中心,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基础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滋养和孕育了无数革命先驱、英雄烈士和伟大领袖。
回延安,就是回到我们伟大党的发源地和祖先的集中地,回到那个革命先辈曾经奋斗的地方,深入去体验以知识青年、教育工作者、党员干部、革命先驱等名义团体的“热潮”计划之一——“回延安”,去追寻那段先辈们的光辉历程。
行程安排第一天北京——延安早晨六点半,我们在北京首都机场搭乘飞往延安的班机,一路上看着白云从身边掠过,我不自觉地想起了先辈们曾经跨越河山的日子。
中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延安,这里是我们的第一站。
我们一边细细地品味这个人文气息浓郁的小城,一边摸索着,去了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了那些来自延安的革命胜地,如枣林、革命博物馆、中央党校等等。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我们看到了那些先辈们的手写文件,读着他们用汗水和热血写下的革命印记。
第二天延安早晨,我们正式开始了我们的体验之旅,按照“热潮”计划,我们要在这里学习知识青年应当怎样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之下。
在一旁,我们的导游传授着给我们大量的抗日战争与烽火连城的延安民居,识别着在长达8年之久高密度山区作战必不可少的基地区域。
一直走到中央党校,我们感到自己的知识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知识青年应该具备多元化的社会素质的引导和学习,历史知识、文艺知识、语言文化知识和草根观念,要求不仅汲取能源的外力,还要累积内心强大的自我力量。
傍晚,我们去看了雷锋爱心基金发起人“牛栓子大爷”留给世人的主题小品,让我们认识到,雷锋是一个有爱心的人,雷锋的故事是一部亲情、友情和人类爱卿的资本史。
第三天延安——西安早晨,我们背上行囊,离开了延安。
在这里我们渡过了一个真正的知识青年成长期,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许多艰辛困苦的历练,但也获得了扶摸内心的成长和领悟。
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
•••••••••••••••••回延安教案回延安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回延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回延安(教师中心稿) 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踏上你离别多年的故土,看到那里的亲山、亲水、亲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贺敬之写的《回延安》。
贺敬之于1940年到达延安革命胜地,1946年离开延安,奔赴人民解放战争的新战场。
1956年,诗人重回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胜地延安,此时正好是十年时间,那么,当作者看到那熟悉的山水和热情的乡亲们时,他的心情如何,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二、熟读、演唱,体会诗人流露的真情。
1、自由读、体会诗情,弄懂本诗的感情基调。
全诗基调:热烈、欢快、亲切、昂扬。
第一部分:跳荡、激烈。
第二部分:深厚。
第三部分:真挚、亲切。
第四部分:热情、明快。
第五部分:激越、昂扬。
2、弄懂感情基调基础上齐诵,再次体会。
3、大家都读了两遍,我们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进而介绍“信天游”的知识,并用《信天游》曲调演唱。
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流行与陕北一带。
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
歌词一般由上下两句构成一段(节),往往是上句旨在比兴,下句道出本意。
每句四个节拍,与七言诗句略同。
短的只有一两段,长的可接连数十段。
每段的两句都押韵,多段可以连用一韵,也可以换韵。
多段时,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有关”信天游”的知识见原第二册教材《回延安》后。
}三、讨论:1、把“回延安”改成“去延安”、到延安“,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用“回”字说明作者犹如一个远离家乡、久别母亲的孩子,回到了家乡、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的过程用“回”字更能表达出诗人与延安有一段特殊的经历和特殊的感情;“回”是全诗的“诗眼”,全诗紧扣一个“回”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抒发了对延安的热爱和赞颂,如改为“去”“到”没有上述表达效果。
2024《回延安》说课稿范文
2024《回延安》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1、《回延安》是2024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
这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中回到延安的故事文章,它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情变化和对延安的赞美,展现了长征胜利的伟大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语文素养,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取文本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培养学生构建合理的语境理解文章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英雄的敬仰。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主题,能够提取文本信息和进行归纳概括。
难点是:培养学生构建合理的语境理解文章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以问题导入法和讨论引导法为主,通过提问和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文本的内涵。
学法上,采用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教学PPT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素材,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主动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本节课的教学环节如下:环节一、导入教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会通过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到长征的艰难和伟大,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
环节二、呈现文本,引导学生探究。
首先,我会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红军长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然后,我会展示《回延安》这篇文章,让学生阅读并分组进行讨论,发现文章中表达长征胜利的关键。
环节三、整合文本,深入解读。
我会请学生自由讨论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并邀请几个小组进行汇报。
然后,我会通过教师讲解和引导,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主题。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较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回延安》说课稿
2 回延安说课稿评委老师好,我是号选手,我说课的题目是《回延安》第二课时。
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回延安》选自部编教材八下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多文体的单元,有小说、诗歌、散文,共同的主题是“民俗文化”,学习本单元,能让学生开阔眼界,见识多样多元的民俗现象,增进学生对社会生活和文化的理解。
《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抒情诗,贺敬之在诗中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母亲”延安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教学时要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同时,要通过充分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情,感知诗歌带有乡土气息的意象,并体会诗歌模仿陕北民歌旧形式以表现新时代内容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我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在前面三个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策略,比如意象,抒情方式, 朗读、默读等,这首诗歌距离学生所处的年代较远,所采用的是比较相对陌生的形式,因此课上教师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去深入感知诗歌内容与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赏析诗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目标定位与教材处理结合以上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将本课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1体会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地方特色与表现手法.2感受诗歌的乡土美感和诗人对延安的深情。
设计意图:课标要求诗歌要反复朗读,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将目标1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对距离遥远的陕北风情和延安感情难以产生共鸣,所以将目标2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一)教材处理教学中我把教材中课后的思考探究“体会陕北民歌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美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拓展品味蒙古歌曲,体会不同地区民歌的艺术特色和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课标要求诗歌要反复朗读,并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以上分析我将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批注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来突破教学重难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课《回延安》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习回忆文学作品《回延安》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了解作品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精读《回延安》的内容,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和语言风格。
2.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的情感表达,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感悟。
2. 掌握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预习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法:讲述作品的背景、作者、内容等,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3. 集体研读法:通过师生讨论、学生合作阅读等方式,共同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特点。
4. 听说读写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1. 播放视频《我的祖国》,引导学生进入主题,了解祖国的广袤和美丽。
2. 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曾经的家乡,激发学生的回忆情感。
二、作品解读1. 阅读和理解:让学生集中精力阅读文学作品《回延安》,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 文本分析:分析作品的结构、语言特点、主题意义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领悟其意义和价值。
3. 合作阅读:通过学生小组合作阅读、分享理解,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合作。
三、思辨反思1. 个人思考: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和认识。
2. 小组分享: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 整合反思:通过课堂共同讨论、整合学生的思考和观点,促进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提高写作水平1. 写作指导:根据作品主题和内容,引导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富有创意和趣味性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回延安》,旨在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幼儿体验到回到延安的热情和喜悦,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景模拟、游戏互动、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核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表达。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知道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地图、图片、视频等。
2. 学具:手工制作材料、画笔、画纸等。
五、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延安的宣传片,让幼儿对延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讲解:利用PPT、地图、图片等教具,向幼儿介绍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让他们对延安有更深入的认识。
3. 手工制作:分发手工制作材料,引导幼儿动手制作延安特色手工艺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4. 游戏互动:设计一系列与延安相关的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进一步了解延安,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5. 表达分享:鼓励幼儿用语言、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延安的认识和感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延安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难点:如何让幼儿在短时间内充分了解延安的历史和文化,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教学课件
贺敬之
作者简介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1940 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系学习,与丁 毅合作创造的新歌剧《白毛女》享有很高声 誉,1946年离开延安去华北根据地工作,解 放后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和文艺领导工作,历 任华北联大文学院教师,中央戏剧学院创作 室主任,《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文化 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等。有诗集《并没 有冬天》、《朝阳花开》、《放歌集》等。
千万条腿来千 也不够我走来
这是说“我” 个够,想到身 的腿和眼,是 极言诗人诗人 延安新城的兴
比喻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比喻延安的蓝天像大 明镜,照耀着美好的 景象。
拟人
延河滚滚声“前进” 赋予延河以人的行 为,寓意革命形势 大发展。
夸张
身长翅膀吧脚生云, 再回延安看母亲!
幻想能在天空自由 飞期,可以来回看 望延安母亲,同样 是夸张。
拟人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 而这里的一条河、一个村 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 它们以人的情绪和行为, 表达了诗人回延安的激动 和兴奋之情。
红旗飘飘把手
这的“飘”是 手招”是幻想 有手,向“我 达了我急切见 情。
夸张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 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 张了,极言久别重逢后畅 谈场景的热烈与新面
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
米酒油馍木炭火, 团团围定炕上坐。 满窑里围得不透风,
选择有陕北地方 极具乡土气息,
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大众喜闻乐见
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亲人见了亲人面,
欢喜的眼泪眼眶里转。
《回延安》试讲稿逐字稿
《回延安》试讲稿逐字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题目是《回延安》。
下面开始我的试讲。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延安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地方。
它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无数革命先辈奋斗过的地方。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贺敬之的《回延安》,感受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二、初读课文1. 了解作者及背景师: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贺敬之以及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谁能来介绍一下呢?生:贺敬之是现代著名诗人和剧作家。
《回延安》是他在195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的一首抒情诗。
师:非常好!了解了作者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内涵。
2. 字词积累师:接下来,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字词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都认识吗?谁来读一读?(出示词语:白羊肚手巾、糜子、脑畔等)生:白羊肚(dǔ)手巾、糜(méi)子、脑畔(pàn)。
师:读得很准确!大家要注意这些词语的读音和写法。
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加深一下印象。
3. 整体感知师: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师:谁来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生: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延安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诗人对延安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师:回答得很全面!通过初读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延安的深厚情感。
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分析这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精读课文1. 分析诗歌结构师: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首诗,思考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师:谁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生:这首诗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和喜悦;第二部分,回忆当年在延安的生活;第三部分,描绘亲人欢聚的场面;第四部分,写延安的新面貌;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回延安》说课教学课件说课
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 一头扑在亲人怀……
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 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 人见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 的激动,“扑”这一动作 正是这种心情的外在表现 。
间接抒情:通过语言描写
“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了以老爷爷为代表的革命群众与诗 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
与亲人相见有很多话说, 但是说“千万句”就是夸 张了,极言久别重逢后畅 谈场景的热烈与激动。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这是说“我”要把延安看 个够,想到身上生出千万 的腿和眼,是极度的夸张, 极言诗人诗人也想要游览 延安新城的兴奋与喜悦。
比喻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杨家岭革命旧址
枣园毛泽东旧居
枣园的灯光照人心, 延河滚滚喊“前进”!
特色词语
表事物的:树根根、羊羔羔等。 表数量的:几回回、几根根、一口 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 表情态的:紧紧、飘飘、团团、高 高、滚滚等。 表颜色的:白生生等。
叠字词语的大量使用,表 现了陕北口语的特色,给 人一种自然淳朴之感,为 形象、生动地抒发诗人热 爱延安、赞美延安的强烈 感情起了很大的作用。
拟人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唱和笑是人才有的行为, 而这里的一条河、一个村 也能唱和笑,是诗人赋予 它们以人的情绪和行为, 表达了诗人回延安的激动 和兴奋之情。
红旗飘飘把手招
这的“飘”是常态,“把 手招”是幻想,想象红旗 有手,向“我”召唤,表 达了我急切见到延安的心 情。
夸张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作者名片
贺敬之,诗人,剧作家,山东峄县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 习,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了富有我国民族 特色的新歌剧《白毛女》,1946年离开延安
《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窗:今天我给大家讲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做《回延安》。
这是毛泽东同志为了在路途中回忆延安、思考长征路上的艰苦经历而写的一篇文章。
作为近代中华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磨难,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
毛泽东同志《回延安》一文,以回忆长征途中为主线,娓娓道来。
这篇文章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于长征途中的斗争精神,是中国革命思想和文化中一笔重要的遗产。
首先,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勾勒出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血雨腥风,劳苦卓绝的历程。
他描绘了壮士们跋山涉水、与自然环境中的刁难搏斗的情况,表现出他们的勇气、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用细致的叙事方式,淋漓尽致地描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之旅,这样的描述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情况,而且也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工农红军在艰难困苦中奋勇前行的精神。
其次,毛泽东同志通过回忆,感慨中国工农红军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在《回延安》中讲述了工农红军经历了阵痛式的辗转反侧,从而在无数险阻中拿下了革命的伟大胜利。
在文章中,他强调了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下所展现出的斗志和英勇,描述了无论在遭受敌人残酷的围攻还是在迎来自然灾害时的苦难,中国工农红军都毫不气馁,硬着头皮前行,向着胜利的方向进发。
这种精神是伟大的,值得我们在今天深刻铭记。
最后,通过这篇文章,毛泽东同志希望能够鼓励全国干部群众,更好地服务人民和现代化建设,这更是毛泽东同志《回延安》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呼吁全体中国共产党员要独立思考、艰苦奋斗,为建设新中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他也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渊源,以及如何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中推动革命的发展。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值得学习的重要精神。
总之,《回延安》这篇文章是一篇经典的中国革命史诗,它体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英勇和顽强,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遗产。
在文章中,毛泽东同志不仅回顾了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的奋斗历程,还鼓励全体干部群众继续向前,勇往直前。
《回延安》教案设计
《回延安》教案设计《回延安》教案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回延安》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回延安》教案设计篇1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作者的思路,理解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回延安》是贺敬之1956年重回延安参加“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时写的一首抒情诗。
诗人1940年到延安,1946年离开延安。
从1946年到1956年,其晨离开整整10年。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共写了五个部分。
三、教学过程1、检查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板书课题、解题、简介作者。
2、听录音,要求学生注意有关字的正确读音并体会感情;然后学生分读,教师简评朗读效果。
3、学生自拟、讨论各部分的小标题,清理全文脉络,了解作者的思路。
4、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其余人轻声跟读。
(2)要求学生找出用得准确、生动、传神的词语,讨论这些词语的含义,分析作者运用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一部分。
5、师生共同活动,分析第二部分。
(1)女生、男生交替读第二部分。
(2)结合预习提示讨论重点词语的含义,重点讨论、分析第2、3、4节的意思以及比兴、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3)总结归纳。
学生齐读第二部分。
6、学生自由朗读第一、二部分,力争能当堂背诵。
四、总结、扩展诗歌第一部分通过“莫”“抓”“贴”“梦”“搂”“扑”等词语,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踏上延安土地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与激动。
第二部分忆当年,写延安在思想、生活上对自己的养育,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热爱、眷恋之情,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回延安》2》。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理解课文第三、四、五部分的内容,掌握全诗的中心意思、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独立完成课后练习二。
二、整体感知全诗抒发了作者回延安时激动和喜悦的心情,追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叙写亲人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描绘延安城的崭新面貌,赞颂延安对革命的伟大贡献,表达了作者热爱延安、歌颂延安、歌颂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感情。
(新)人教部编版八下《回延安》说课稿
回延安一、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学生说一说所知道的“信天游〞。
2.指明3-5名学生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每个字音。
【目标展示】体会诗中运用拟人、夸张、比兴等手法作用及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新知研习】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泯灭的真情。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要我出个节目,我说我用信天游的方式写几句诗,抒发一下感情。
夜里我就一边唱,一边写,写了一夜,……当时我是在窑洞里面走着唱着,还流着眼泪。
〞信天游,也叫“顺天游〞,流行于陕北的一种民歌,两行一节,上下句押韵,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读来高亢悠远。
有的一节表达一个简单独立的意思,有的几节构成一组,表达比拟复杂的意思。
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来抒情、亦可叙事。
注意运用比兴手法,贴切、自然,增强了诗的音乐性;联想丰富,感情深切。
4.整体分析诗歌学生自行回想诗歌整体内容,然后思考:这首诗的结构层次该如何划分?第一局部: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
第二局部: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局部: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局部: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回延安
一、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所深寓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难点
1
2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2.走近作者
贺敬之(1924-)现代诗人、剧作家。
山东峄县(今枣庄市)人。
1940年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鲁艺集体创作了歌剧《白毛女》,文学剧本由贺
敬之、丁毅执笔。
主要诗歌集有《朝阳花开》、《乡村的夜》、《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等。
3.创作背景及特色简介
???诗人说:“1956年,我跟随当时团中央的一位领导回延安,参加西北五省青年工人造林大会。
这时我已经离开延安11年了,回去以后感觉很不一样。
我本打算写几
4
??
??
??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5.指定学生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其他学生进行点评。
6.你认为洋溢于全诗中的感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作者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学生讨论探究本课的重要内容。
1.诗歌第一部分,作者是怎样表达他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富有力度的动词,“情动于中而形于外”。
省略号的运用,启发想象、体味、联想。
拟人化的环境描写)
2
3
4
5
着党,沿着党指引的道路,星星之火,定能燎原。
)
6.诗歌结尾说:“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当时作者并没有离开延安。
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有问题呢?(紧扣开头和题目;富有浪漫色彩;延安必飞速发展,大步前进;言简意深,情深)
7.探究体会诗中真挚炽热的感情,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升华的?(激动、喜悦——爱延安、爱革命、爱人民——难舍难分的惜别之情)
8.这首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采用“信天游”格式
每小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富于变化:比兴关系、并列关系、顺承关系
1.
2.
不好?请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3.“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延河还要在前头!”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的含义?【预习指导】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
2.熟读《再别康桥》
四、板书设计???????????????????????回延安
贺敬之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写作特点: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