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苏农村词

合集下载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虽 说是谢 雨 之 作
但 作 者 的 兴 趣并 不 在谢 神 祭奠
,
而 是 给我
,
们 描 绘 了 沿 途 所见 徐 州地 区 农 村 风光 和 黄 童 白 雯

村姑 醉汉 各种 人物形 象及 他们 得雨 后 的喜 这 与作者 的其他 豪放 之作 柑 比

非常 富 有生活情 趣
。 。
给读 者 以 清新 明快的 感觉
,

这 组 词 前 面 的序 言说

徐 门石潭 谢雨
道上 作 五 首

潭 在城 东二 十里
,
常与 洒 水 增
清 浊相 应 徐门
,

即是 徐 州


作者 当时 为徐 州的知 州
, ,
徐 州地 区 当年 久 早得 雨
, ,
这组 词是 苏轼 在谢

雨 的 途 中所 作 数 十 日不 退
(
。 。
苏 轼在 任地方 官的 时候
作 者以清

畅的笔 调
,
,
充满 着对 农 村
,
描绘 了 徐 州地 区 农村 初夏 的 风光 和 农 民 的 生活
,

把 题 材扩大到 农 村
为词 反映更 广 阔的现实 生 活 而 开辟 的新领 域
: “
, 。
娜 碘 是我 们 阅读和 欣 赏苏词 不
,
的革 新过程 中
可 忽 视 的 一 个 重 要方面
,
为此他 做 了 一 首 《 起伏 龙 行 》
,
记其 鲜

其序言 可 与 《 院溪 沙 》 的序言 参看 有石 潭 父老云
,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

苏、辛农村词的比较[摘要]苏轼创造性地“以诗为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坛,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一代农村词风。

农村词盛于稼轩时代,辛弃疾以同样的手笔突破了词坛上“绮筵公子”,“词为艳科”之类的形象,挣脱束缚,创作以农村农家生活为题材的新词章。

二人的农村词,既有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和农民形象的塑造的相同点,也有风格等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苏轼辛弃疾农村词异同点一、苏、辛农村词的相同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农村词始于东坡兴于稼轩,有的研究者虽然注意到早在东坡之前,《花间集》中偶有词篇涉及农村,但并不把它们当农村词看。

的确,和万紫千红、春机盎然的农村诗领域相比,农村词的领域显得格外荒凉,幸亏有苏辛两位大词人并不算多的农村词给词领域添得一丝生气。

苏轼以《浣溪沙》组词五首有开创之功,真正把农村词创作推上高峰的是在两宋词坛上和苏轼双峰并峙的大词人辛弃疾,辛弃疾因他的身份和主战的政治主张,使他在政治生活中备受歧视和排挤,两度致仕,隐居农村,第二次闲居江西上饶更长达二十年之久,生活环境的变迁使得他有机会接近农民,目睹农村的风土人情,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污浊不堪的官场相比,农村的优美风光和农民的淳朴形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此,他写了不少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以此表现他热爱农民热爱自然的情感,创作了相对较多的农村词。

辛弃疾创作的农村词的数量远远超过前人。

在辛弃疾六百余首词中,据顾京之先生统计和认证,有二十五首可以确定为农村词这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所占比例虽然并不是很大,但与苏轼的五首《浣溪沙》相比,已是苏词的五倍之多,辛弃疾这些词的创作明显有受苏轼的影响,二者的农村词有相同点,下面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农村场景的描绘上、农民形象的塑造上和表现手法上。

1.农村场景的描绘农村场景的描绘包括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以及农民的生活图画两方面。

苏轼不仅是一位具备多种艺术才能和有过杰出革新创造的优秀词人,而且是一位廉正贤明的地方长官。

他在任密州、杭州知府时,曾经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亲自组织领导农民抗水灾,抗旱灾等。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在北宋的文化环境 中 , 苏 轼 是 一 个 极 富 浪 漫 气 质 和 个 性 的
人, 他 的诗 、 词 、 文 创 作 代 表 了北 宋 文 学 的最 高 成 就 。 苏 词 最 显
著的特征是“ 以 诗 为 词 ”. 把 词 体 从 歌 宴 酒 楼 的狭 小 天 地 中解 放
出来 , 使之走 向广 阔的社会 . 从 而 展 示 了 这 一 文 学 形 式 丰 富 多
第 l 2卷 7期 Vo 1 .1 2 第 No 7
读 与 写 杂 志
Re a d a n d W r i t e Per i odi ca l
2 0 1 5年 7月 J u l y 2 01 5
苏 轼 的农 村 词 浅 析
胡 丽 芳
( 江 西 抚 州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江 西 抚 州 3 4 4 0 0 0 )
清 新 的 自然 景 物 , 又使苏轼 内心获得 某种解 脱 , 不 觉 在 内 心 深
无……” 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 唐 宋词 鉴 赏 集 》 云“ 该 词 抒 发 了 作 者关 心 和 同情 农 民 疾苦 的思 想 , 表 现 了 内心 的 忧 虑 ” 。 “ 但 令
彩 的 表 现 范 围 。特 别 可 贵 的是 , 苏轼 首先 将 农 村 题 材 引 入 词 中 。
苏 轼 是 宋 代 第 一 个 真 正 有 意 识 的 以 自然 风 光 , 农 村 生 活 为 题 材 进 行 创 作 的人 。《 浣溪沙》 五首是苏轼农 村词的代表 , 词 人 以 清
晰 明 媚 之 笔 描 绘 了徐 州 石 潭 附 近 的 乡 村 生 活 , 优 美 的 田 园 风 光 和农人 的生活场 景 , 诸 如收麦 、 赛神、 煮茧 、 缫丝 、 卖 瓜等 , 还 塑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的发展流变

结合苏轼浣溪沙谈谈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
的发展流变
面对乡村发展,人们的感情也日益复杂化。

而这种复杂的变化,需要我们用诗歌表现出来,大家的表达越来越宽泛,感情也非常真挚,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诗歌表达,要与大格局接轨,他认为,乡村会越来越好,乡村诗歌也会充满希望。

而我国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就一位出名的诗人,为农村题材的诗词作了强大有力的铺垫。

苏轼在写自己的词《浣溪沙》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与乡村切不断的根在哪里,答案就在我们过往的生活中,那是对人、对事、对物的热爱、体贴、关怀,虽艰难困苦仍心怀良善和悲悯。

我以自然亲近的语言,以与人说话或与自己说话的语气,写细小的事物,让物回到物本身,且在具体的语境中焕发出光芒。

乡村即自然,是人类生命的根,也是乡土诗歌的根。

我的诗歌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关注个体生命以及事物本身,乡土的品格是质朴的真诚的,那里有友善和睦的民风民情,是我创作的源泉。

感谢中国多意,圆润的汉字,用诗歌留下我们时代的记忆。

中国古典文学史中农村题材诗词仍然有一个普及和提高的问题。

今后要做的是如何促进农民三区创作的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对农民的创作积极性给予扶持和呵护。

苏轼农村词赏析

苏轼农村词赏析

作者: 何凤奇
出版物刊名: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2-45页
主题词: 北宋词坛;苏词;浣溪沙;现实生活;组词;起伏龙行;真色;使君;人物形象;乌鸢
摘要:<正> 苏轼在宋神宗元丰年初夏,以《浣溪沙》为词牌子,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

在北宋词坛上,它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

作者以清新流畅的笔调,充满着对农村热爱的感情,描绘了徐州地区农村初夏的风光和农民的生活。

这是苏轼在词的革新过程中,把题材扩大到农村,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的新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

苏轼的农村词浅析作者:胡丽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7期摘要:本文以苏轼的农村词作为研究对象,对词作中的特色展开分析研究。

《浣溪沙》五首是苏轼农村词的代表。

通过研究,可以了解到词人身处贬谪时期的内心世界和人格理想,显示了苏轼作为文坛领袖在北宋词坛进行的巨大创新。

关键词:苏轼农村题材词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50-01在北宋的文化环境中,苏轼是一个极富浪漫气质和个性的人,他的诗、词、文创作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苏词最显著的特征是“以诗为词”,把词体从歌宴酒楼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使之走向广阔的社会,从而展示了这一文学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范围。

特别可贵的是,苏轼首先将农村题材引入词中。

苏轼是宋代第一个真正有意识的以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人。

《浣溪沙》五首是苏轼农村词的代表,词人以清晰明媚之笔描绘了徐州石潭附近的乡村生活,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农人的生活场景,诸如收麦、赛神、煮茧、缫丝、卖瓜等,还塑造了黄童、白叟、采桑姑及卖瓜者等劳动农民形象,读来有清新真切的泥土气息。

苏轼的农村词的特色:第一,描绘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农村生活场景。

第二,塑造了生动的劳动人民形象。

第三,表达了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

1 描绘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浣溪沙》第五首)描绘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心愿做结。

元丰元年(1078)春,苏轼任职徐州,时值大旱,他到城东石潭祈雨,后旱情缓解,他又到石潭去谢雨,词中描写沿途所见之景。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的祥和、静谧。

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景物,又使苏轼内心获得某种解脱,不觉在内心深处萌生出“何时收拾耦耕身”的念头,希望自己与自然融合。

表现农村生活场景的,如《浣溪沙》第四首“簌簌衣襟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闲适中的闲适 淳朴中的淳朴——对苏轼、辛弃疾两首农村词的比较
不 可 言 ” 打 破 了 诗 词 的 界 限 , 拓 了词 的 , 开 题 材 . 得 农 村 生 活 得 以 广 见 于 词 。 苏 轼 使 平 生 在 许 多 地 方 仟 过 职 , 到 一 地 , 是 每 总 勤政 爱 民 ,努 力 为 当地 百 姓 做 一 些 实 事 , 如疏浚西湖 、 赈济 灾 民 、 免 杂 税 等 。 对 减 他 农 业 生 产 尤 为关 心 。 在各 地 兴 办 的 实 事 也 多是 为农 业 生 产服 务 的 。 种 关 心 表 现 在 这 词 中 . 出现 了第 一 个把 农 村 生 活 纳 入 词 就 中 的 创 举 , 拓 了 词 的 题 材 , 大 了词 的 开 扩 表现社会生活的功能 , 后来词人创作 田 为
询 问 与 关 心 。 首 词 通 过视 觉 、 觉 、 整 嗅 听觉
沽 1- .  ̄- -
环境 和 生 活 画 面 。 者 把 这 家 老 小 的 不 同 作 面貌和情态 . 写得惟妙惟 肖、 灵活现 。 描 活
“ 檐 低 小 , 上 青 青 草 。 ” 有 高 大 的 房 茅 溪 没
屋 、 有 宏 伟 的 建 筑 , 低小 的茅 檐 。 屋 没 是 茅 之 外 便 是 小 溪 和 溪 边 的青 草 , 屋 、 溪 、 茅 小 青 草 组 成 了 清 新 秀 丽 的 画卷 。 “ ” 给 一 小 字 人 以 喜 爱 之 情 , “ ” 给 人 以 生 机 勃 一 青 字 勃 、 新 之 景 。没 有 世 事 的烦 扰 , 切 是 那 清 一
这 ~ 开 创 得 到 了 辛 弃 疾 的 继 承 与 发 展 。他 不 仅 仅 是 单 独 地 描 写 农 村 生 活 , 并 且 身 处 其 中写 出 了 自己 村 居 的 感 受 , 之 较 苏 轼 是 ~ 个 继 承 与发 展 。 人称 赞道 : 稼 有 “ 轩 者 , 中 之 杰 , 中 之 龙 。 ” 与 苏 轼 齐 人 词 他 名 “ 辛 ” 辛 弃 疾 不 仅 与 苏 轼 的豪 放 词 一 苏 。 脉 相 承 . 农 村 词 也 有 着 继 承 与 发 展 。 与 对 苏 轼 不 问 的 是辛 弃 疾 身 居 田 园 , 而 更 加 深 入 地 感 受 田园 生 活 。 弃 疾 于 江西 上饶 辛 带 湖 闲 居 时 , 曾 置 身 于 悠 闲 的村 居 生 活 。 这 期 间 , 体 验 到 农 村 社 会 生 活 的 淳 厚 与 他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思想内涵
我们既看到了东坡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形成的爱民思想与平民情怀同时也看到了诗人在仕途的打击下通过佛家的宁静空灵和道家的逍遥无待来平衡自己的人生用乡土自然的纯美将自身从社会的种种矛盾和痛苦坎坷中解脱出来在归隐中为人生创造一种旷达本真的状态
第1 5卷 第 8期 2 0 1 5年 8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0URN AL OF J I XI UNI VE RS I T Y
V0 1 . 1 5 No . 8
Au g . 2 01 5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6 7 5 8 ( 2 0 1 5 ) 0 8— 0 1 2 0— 3
试 论 苏 轼 农 村 词 的 思 想 内涵
一 一
人 【 ]
在上面的五首词中, 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描写了一个非 常完整的农村生活场景。从人物形象来看, 写到了农民、 采
桑姑娘、 醉叟、 穿着牛衣买黄瓜的村汉 ; 从劳动生活来看 , 写
到了缫丝 、 煮茧、 捋青、 卖瓜; 从农村风俗来看, 写了祭社、 赛 上神; 从农村风光来看, 写到了溪鱼、 青麦、 乌鸢、 枣花、 麻 叶、 古柳 、 软草、 平莎、 轻沙、 桑麻、 艾蒿等等农村代表场景。
作者简介 : 罗郝林 , 在读硕士, 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诗词学专业 。

1 2 0・
第 8期
试论苏轼农村词 的思想 内涵
2 0 1 5丘
如此,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一点是 , 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熟 世思想便得到恰当的时机成为苏轼的显性人生观。 在苏轼的这些农村词 中出现的“ 收麦社” “ 醉叟” “ 杖 悉, 如果不熟悉, 是很难将词 中涉及到人物和风俗表达清
罗郝 林
( 西南大学 文学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苏轼农村词及其赏析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采桑姑。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细雨斜风作小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浣溪沙苏轼(其一)内容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缫车2。

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试论苏轼农村词的亲农性及其必然性

“ 问 ” ,这 是 他 谦 和 有 礼 品 德 的 写 真 。他 在 《 溪 沙 ・ 天 公怜赤子 ,莫生尤物 为疮 疳 。雨顺风调 百谷登 ,民不饥 试 浣
其五 》中写道 : “ 万顷风涛不 记苏 ,雾 晴江上麦千 车,但 寒 为 上 瑞 。 ” ( 《 枝 叹 》 )他 的悯 农 情 感 反 映 在 词 中 主 荔 令人饱 我愁无 。” “ 但令人饱 我愁无 ”的精神何等 崇高 , 要有三 点:一是 同情农 民的辛苦奔波 、饥饿穷苦 ;二是反
陆侃如 、冯沅君在 《 中国诗史》 中认 为苏轼词 的风格 具有 并 作 用 使 他 成 为农 村 词 的真 正 的 开 创 者 。农 村 风 光 风 物 入
三 种 , 一 部 分 词 属 于 豪放 , 一 部 分 词 属 于 婉 丽 ,还 有 一 部 词 不 从 苏 轼 始 , 而 在 词 中饱 含 亲 农 情 感 倾 向 的只 有 苏 轼 一
悲 蔡州 道上 遇 悯 民亲 农的 自我形象 ,这种 自我形象 的内蕴深化强化 了其 词也 罢 ,诗 也罢 ,常 以 “ 歌 为黎元 (《 农村 词的亲农性 。苏轼任密 州太守 时,对处于穷 乡僻壤 的 雨》 )。在 《 好事近 ・ 黄州送君 猷》里他直抒对 农民的深 农 民生活有 了较深 入的 了解 ,农村素材 开始 出现在 他的词 切 同情 : “ 取 雪 堂坡 下 ,老 农 夫 凄 切 ” , “ 重 堆 案 掣 看 百 里。 “ 寂寞 山城 人老也 。击鼓 吹箫 ,乍 入农桑社 。火冷灯 身闲 ,一叶秋声对 榻眠 。……惟有 悯农心 尚在 ,起 瞻云汉 稀霜 露下 ,昏昏雪 意云垂野 。” (《 蝶恋花・ 密州上元 》)
精神的结果 , 同时也是他 由此升 华为亲农性情 感倾 向的基 青捣 耖软肌肠 ”,然而大 多数词作则表现农 村灾情解 除和 础 。熙 宁十年 ( 0 7 ),苏轼 离开密州赴 京城 ,在途 中 丰 收后农人 的喜悦 。这使 他的农村词 总体基调为亮色 ,如 17 年

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作者:高云飞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7期摘要:苏轼被贬黄州后,心境更为洒脱、平和。

在乐观的心态下,创作了清新明朗、朴实无华的农村词,开拓了词的表现领域。

其农村词在对农村生活进行描写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人生观照,展现了乐天知命的达观心理。

以农村题材入词不仅具有开拓性意义,同时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苏轼;农村词;开拓性作者简介:高云飞(1991-),女,汉族,吉林敦化人,吉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7-0-02苏轼在打破“诗庄词媚”界限的同时将农村题材写入词中,提高了词的品位和地位。

本文从对农村词的简单梳理出发,探究苏轼农村词的词史意义。

农村词顾名思义是以表现农村生活为题材的词。

在学界,对农村词的内涵阐释,众说纷纭。

朱淑芬认为:“农村词不仅包括对农村生活各方面的描写,还包括词人的乡居生活与农民的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感发”;[1]赵仁珪在《论宋六家词》中指出:“所谓农村词指描写农村风光、农民生活的词,和仅描写田园风光与归隐生活的词还不同。

”[2]韦勇在总结周汝昌先生关于农村诗中“田园诗”、“田家诗”两大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词的三大系统即牧歌式、看图式和反映农民疾苦、揭露暴政的农村词。

[3]刘金将苏轼的农村词称为“清新的田园牧歌图”。

在苏轼的词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农村词更接近牧歌式的农村词。

如:《江神子》(梦中了了醉中醒)中充满了恬静闲适的田园趣味,表达了对陶渊明深深的仰慕之情,抒发了随遇而安乐而忘忧的胸怀;《哨遍》(为米折腰)中提及了游赏之趣、田园之乐。

陶渊明擅以抒情的方式来描写农村生活,在欢乐喜悦的氛围中展示农民内心的美好愿望。

苏轼在词中几处提及陶渊明,可见苏轼对其的欣赏。

《江神子》(黄昏犹是雨纤纤)一词中,虽是怀念友人但又自比为黄州的陶潜。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浅析苏轼词的艺术特色【毕业论文】
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最负盛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成就非常高,被誉为“苏门四傑”之一。

苏轼的词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一、审美多元化
苏轼的词具有审美多元化的特点,他不仅善于借鉴前人的词篇和音韵,而且能够创新变化,使之成为自己独特的作品。

他的词作品涉及到爱情、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表现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和生活经验,既有雅致清新的山水诗趣,也有真实感人的社会生活写照。

二、语言简练
苏轼的词语言简练,别具韵味。

他注重突出音律的优美,充分运用平仄押韵和韵律变化,使其词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感。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对仗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其词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意境。

三、情感真挚
苏轼的词情感真挚,笔触细腻,能够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情世态,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感悟力。

他的词作品中的情感表达深刻动人,常常能够打动读者。

四、借典大量
苏轼的词借典范围较广,有从史传中借用,也有从各种类别的书籍中借用。

他善于从文学史和时代背景中吸取营养,使得他的作品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环境和社会意义。

总之,苏轼的词作品不仅具有音韵优美、语言简练的特点,还饱含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内涵,具有典雅高远的气息和深邃的艺术价值。

苏轼乡村诗词的主要内涵的探析

苏轼乡村诗词的主要内涵的探析

Th e Ma i n Co nn o t a t i o n o f S u S hi Co un t r y Po e t r y
YU T i a n pe n g木 ( De p a r t me n t o f B a s i c E d u c a i t o n , S i c h u a n I n f o r ma i t o n Te c h n o l o g y Co l l e g e , Gu a n y u a n 6 2 8 0 1 7, C h i n a )
t h e n a mr  ̄ s c e n e r y,o r d e s c r i b i n g t he l a b o r s c e n e,o r r e l f e c i t n g t h e h a r d s h i p s o f t h e p e o p l e,a re b o t h s u g g e s iv t e p o e t r y o r p a i n i t n g a n d a s ho w o f t h e v i l l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b o h t f r e e a n d f ul l o f h rd a s h i p s f o r p e o p l e ,a r t nd a r e a l i t y o f t h e p e fo r r ma n c e o f he t c o n n o t a io t n a n d he t wh o l e c o u n t r y .
D O I : 1 0 . 1 3 5 4 2 / j . c n k i . 5 1—1 7 4 7 / t n . 2 0 1 4 . 0 3 . 0 2 7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

论苏轼农村题材词的创作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家。

苏轼一生仕途曲折,对其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熙宁七年(1074)苏轼被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在此期间苏轼开始寻求旷达超然的自我解脱方式,词的创作突破传统创作题材与风格,内容不拘成法,意境清新秀丽。

宋神宗元丰元年, 以《浣溪沙》为词牌子, 苏轼写了五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是较早地反映农村生活的一组词作。

流畅的笔调, 充满着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为词反映更广阔的现实生活而开辟新的领域,是我们阅读和欣赏苏词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对于苏轼诗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豪放派和婉约派词,然而对苏轼农村词的研究还不是很多。

正如元好问(金代文学家)所说的:“唐歌词多宫体,又皆极力为之。

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

”[1]人们多注意他高唱“大江东去”具有豪放气概的词作,却不大留意他情味隽永、平淡冲和的农村题材词作。

众多学者对于农村词的关注点是它对宋代词的题材的扩大,语言上的丰富以及意境上的扩展等等。

大家都普遍认为苏轼在任徐州知州期间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为农村词的代表,因此研究也主要围绕这几首词而展开,研究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描写丰收喜悦的农民欢快的生活状态多于贫穷困苦的老百姓,内容上有一点单调。

本文将从三大方面来阐述苏轼农村词的创作,一是朴素清新的农村风光与个性鲜明的人物,二是简朴的古风民情与感情的自然流露,三是苏轼农村词的继承发展和成因。

苏轼文品与人品的和谐统一, 使得其农村词取得“自然天成”的艺术成就。

因此,苏轼的农村词是值得大家进行品评与赏析的佳作。

一、苏轼农村词中的农村风貌(一)农村风光与农民生活状态苏轼的农村词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农村的生活情景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场面,有热闹欢腾的社稷活动,有缫丝麦收时的繁忙,有秀美的农村风光,有农村的丰收景象,有青黄不接时的贫苦,有节日时的寂寞冷落。

苏轼农村词创作的思想动因探赜

苏轼农村词创作的思想动因探赜
饥, 断断乎如药石可 以伐病 ” 。在《 策论 - 总叙》中他认 为 :
的地步 , 词摆 脱 附庸 地 位 而蔚 为 大 观 , 词 由“ 间 ” 使 使 花 、 “ 尊前” 向广 阔的社会人生 。对 于词境 的拓展 , 仲淹纳 走 范 边塞题材人词 , 欧阳修 以词抒发 仕宦 辛酸 、 歌咏 自然风 光 ,
村词便是颇为值得注意的一类 。
《 祭张子野文》 他说: 清诗绝俗, 中, “ 甚典而丽 , 搜研物情,
刮发 幽翳 , 微词 宛转 , 诗之 裔。 苏轼 在 这里提 出 了一个 盖 ” 重要观点 : 词 同 源。在 创 作 实 践 中更 进 一 步 演 化成 了 诗 “ 以诗为词 ” 。鉴 于这样的文学观 , 的不少 词从现 实生活 他 中取材 , 大抵属 于内容充实之作 。他大力拓展词境 , 扩大词 材 , 到一种 “ 意不可人 , 达 无 无事 不可 言” 刘 熙载《 ( 艺概》)
On t d oo ia o v to fS hi u a : heie lgc lm t a n o u S §r r li i i i
Ab t a t h u a s r c :T e r r l i l i o t n o o e to u S i z7 s 81 mp ra tc mp n n fS h g I i He wr t h r lI c o d n o h s o d o o i a o n a i n o e t e r a z a c r i g t i wn i e l g c f u d t . u i l o
苏轼将农 村题 材纳入词 中 , 而且数量不少 , 其思想动 因
是什么呢?本 文谨 陈刍荛之 见。
苏轼 农村词的创作乃是其进步的文艺理论思想所决定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近代著名词人,他创作的大量词作证明了他在文学文体上的卓越成就。

其词作中,有很多都是写农村的,这些词作给人以浓厚的乡土情怀,也说明他对农村的感情态度。

因此,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助于深入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

第一,辛弃疾对农村有着浓厚的感情。

作为词人,他游历过各个地方,但他的心思依然回到了乡村的风光里。

他的词作清明时节雨纷纷中,他表达了自己对水乡的依恋之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首词反映出辛弃疾的浓郁的乡愁之情,也蕴含着他对农村的深深挚爱。

第二,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其独特的概念。

辛弃疾的农村词展示着他农村风貌的描,他不仅把农村景色 upclose and personal,而且,他的词作把农村景物结合在一起,把田园风光表得栩栩如生。

比如,他的词作《木兰花慢》中,他叙述了农民晨晚勤劳的情景:“子规声里说晚安,一片星河满天长”,志士劳作各展重苦,乡音无边两岸赊”。

辛弃疾在这首词中,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出农村景物的生动景象,表现出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乡土民风,把淳朴的生活场景写得栩栩如生。

第三,辛弃疾的农村词有其独特的叙事态度。

辛弃疾的词作给人以淳朴的乡土气息,他不仅把农村景色进行生动的描写,而且,他的词作以温情的叙事态度介绍着农民的辛苦劳作,他在《贺新郎》中写道:“新郎官高来去捷,小妻画眉把信接”,“行行重行行,拔萝卜洗芋头”,在这首词中,辛弃疾用典型的农村场景把农民辛苦劳作和欢乐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显示出他对农村的深切关怀。

总之,辛弃疾是近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中蕴含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把农村景物以浓浓的乡情表现出,他的词作也以深切的关怀向人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与仁的生活。

因此,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对农村的深切关怀。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家,诗歌作品传遍千家万户,深受读者喜爱。

在辛弃疾的诗中,他自然而然地将农村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背景,细腻地描写着农村的风景和民间文化,展示着农村的风土人情。

因此,以《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为题,拟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一浅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

他自身出身农家,有强烈的乡思情结,以及无比的乡情厚意,从而使他的词作拥有了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以农家、乡村景色为主题,展示了充满温馨情怀的乡间景象,以及农村百态。

其次,从文体上看,辛弃疾的农村词普遍采用了散文形式。

他以清新抒情的语言,把农村景色交织在文字里,给人以淡淡清新的感受,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他还结合了农村文化,完美地把农村风景与韵律结合起来,将文字中的美好景象表达得活灵活现。

再者,从技巧上看,辛弃疾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技巧。

他通过对比、辩证,用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表达未来的美好;用写景的方式把农村的大自然和节令节气融入词作,将景物中的温暖与喜怒哀乐融合到意境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农村生活更加生动,让人更容易把握作品的思想。

最后,从内涵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写作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深厚的情感和温馨的怀念,把自己的乡思情深的表达在词作中,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深情,也给了人们一种弥足珍贵的家乡情怀。

本文从辛弃疾的农村词的主题、文体、技巧及内涵等方面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浅析。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对农村情怀的表达既深情又充满着热情,他将真挚而深邃的乡情,以及细腻抒情的文字,一一结合,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图景。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农村词充满浓浓的乡土情怀,他的文章精致抒情,文笔凤毛麟角,那么真实的农村景观寓意着无比淳朴的乡情,感受着静谧而温馨的乡愁,以及对家乡情怀的思念与深情,这正是令辛弃疾词作饱受读者喜爱,年复一年传唱不衰的原因。

妙笔生花 各尽其妙—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

妙笔生花 各尽其妙—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

妙笔生花各尽其妙—苏、辛两首农村词比较谈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苏轼《浣溪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前人论苏轼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这是就其词气象雄浑,风格豪放而言。

其实,这两位宋代豪放词的代表,既有“大江东去”、“千古江山”的放歌,又有上录《浣溪沙》、《西江月》这样清新活泼的小唱。

苏轼的这首《浣溪沙》,是他于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夏在徐州知州任上,去石潭谢雨(是年徐州春旱,他曾去石潭求雨)途中所作《浣溪沙》5首词中的第三首。

辛弃疾的这首《西江月》,是他于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

将这两首不同词牌的农村词作一番比较,是颇有意义的。

苏轼曾评赞王维“诗中有画”,现在,我们借用此语来评赞这两首农村词也较为贴切。

这两首词都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都能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各尽其妙,各具特色。

苏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辛词描写的是上饶西黄沙岭一带夏夜的景色。

因而,它所描写的不可能是苏词中“苘叶”、“煮茧”等彼时彼地的情景,而只能是星月、鹊蝉、稻花、茅店等此时此地的景物。

在交代时间上也与苏词有别。

对夏这一季节,它通过蝉鸣、蛙声,以及“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间接点出;对夜这一具体时间,一是于词题中以“夜行”标明,二是于词中以“半夜”与星月等直接、间接地交代清楚。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

论苏词中的“孤独感”苏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珍贵瑰宝之一。

其清新脱俗、意境深远,极富诗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然而,苏词所表达的常常是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其中之一便是“孤独感”。

所谓“孤独感”,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感受到的一种孤独和寂寞的感觉。

在苏词中,孤独感通常是由乐感引发的,或者说是乐而思悲的情感表达。

苏词通常是表现出一种寂静、孤独的心境,表达着词人的独处之感,也是一种感性的体现。

苏词中的孤独感可以从多个方面来体现。

首先是词人的情感。

苏词是变化多端的,有的唱情,有的叙事,有的咏史,而词人最终呈现出的情感常常是孤独寂寞的。

例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他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词中,明明是词人欣赏着皎洁的月光,然而内心却是孤独而寂寞的,不知这一轮明月伴随着多少别离、多少忧伤。

明月的华美和词人孤独的心境相映成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孤独的情景。

苏词中常常出现孤单的情景,例如《钗头凤·世情薄》中的“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表达了词人心中对于人生路途的无奈和孤独。

《鹧鸪天·独客旅舍》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独自在客栈中,凭栏临风、无人相伴的孤独情怀。

第三,孤独感在苏词中也表现为对命运、现实的无奈和苦涩。

词人经常用抒情的方式,抒发出对于现实的焦虑和无奈。

《浪淘沙·北岛》中的“舟遥遥而长风破浪会有时,名利儿女情疏浅,水寒鸭先知”表达了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物质欲望的虚华浮云,而内心深处,我们可能只想要一份真正的陪伴。

最后,在苏词中,孤独感还可以表现为对于自我心灵的探索和寻找。

苏词中词人经常花费大量的篇幅去描写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独自面对心灵世界里的疑问和矛盾。

例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的“殷勤花下鬓先斑,出山泪满巾带看,深院月斜人静久,容弓搭别鹤梁。

”词中所表达的孤独感,不单是现实中的孤寂,更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索和内心世界的自我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苏轼农村词
姓名:邵珠清班级:10涉外2 学号:20101004229
【摘要】在古人创作观念中,“诗言志”,诗歌可以反映社会现实内容;“词言情”,词只能用来抒写狭窄的男女感情。

而苏轼是第一个把农村词生活纳入词中的奇才,为后人创作田园词开了先河.
【关键字】苏轼农村词创作心态艺术特色;
引言
宋词是宋代文学的灵魂,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耀眼的珍珠。

宋人牢固树立起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所以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并不多,较集中地体现在唐五代、苏轼和辛弃疾的一些作品中。

在唐五代中,已有农村词作的萌芽,如中唐刘禹锡的《竹枝词·山上层层桃李花》,五代孙光宪《风流子.茅舍槿篱溪曲》以及欧阳炯的《南乡子路.入南中》等,是不可多得的清新雅丽的带乡土气息的词作。

然而,农村词就是苏轼在词的花圃里开垦出来的一片新土。

他是宋代第一个真正有意识地以自然风光、农村生活为题材进行词创作,把词笔伸向农村的人。

他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风格领域,用一组描绘徐州石潭附近乡村生活的《浣溪沙》展开农村的广阔画卷,给当时词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一、创作心态
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苦难越深,足迹就越广,与人民就越接近。

他有强烈的爱民思想,他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也曾亲自参加过劳动,才有了“恳辞之劳,筋力殆尽”的体验。

熙宁十年(1077年)七月,刚任徐州太守的苏轼就因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他领导徐州军民抗洪抢险,可是刚战胜了洪灾,徐州又遭受了旱灾的袭击。

苏轼亲自到城东的石潭为民祈雨,雨后谢神。

正是有这样的经历,他对下层人民尤其是农民的关注和同情才会更多,在变革词风的同时,将农村题材、田园野老纳入词中。

他常以世农自居,在诗中也曾写道“吏民莫作长官看,我是识字耕田夫”。

正是因为词人复杂的曲折的心态,一切都成了他们创作的灵感。

二、艺术特色
苏轼“以诗为词”,打破了诗词的界限,开拓了词的题材,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苏轼的《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就是他农村词的杰出代表。

第一首描绘了一幅农村美丽宁静的画面:水中的鱼,天上的鸟,怡然自乐的采桑姑、黄童、白叟,不惊自去的麋鹿,不呼自来的猿猱,仿佛是一个童话世界。

第二首描写了农村妇女争睹使君风采和麦收后农村赛神宴饮的欢快场面。

第三首写农民忙于煮茧及询问老农农作物生长的情况。

第四首最为有名:枣花簌簌飘落,纺车机声轰隆,在赖洋洋的太阳下,困酣乏力口渴难耐
的太守,轻轻地叩门讨水喝。

这是一幅多么和谐古朴的农村风情画啊!第五首叙述雨后日出的农村美景并以躬耕愿望作结。

他在描写农村生活时,抓住了农村生活的特征,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这些都具有很浓的乡土气息,同时塑造了有血有肉的农村人物形象。

1.抒情角度
王国维云:“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苏词中,苏轼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进行描写和叙述,形成“有我之境”。

如《浣溪沙》第二首中的“道逢醉叟卧黄昏”的“使君”,第三首中的“问言豆叶几时黄”的“问者”,第四首中的因“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而“敲门试问野人家”的“敲门者”,第五首中“使君元是此中人”的“使君”。

苏轼虽然出身于封建士大夫阶层,但他却深谙“嗷嗷万族中,唯农最辛苦”,所以词人往往是站在士大夫的角度,以同情之笔抒写对民生的真切关怀。

当词人对农村淳朴无华的生活有了如此真切亲近的认识之后,归隐之心油然而生,但“何时收拾耦耕身”(第五首)的追问中包含有“士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责。

因此,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美化,对官场生活的否定,仅仅限于牢骚而已,宋代文人士大夫“先忧后乐”的献身精神决定了苏轼必然会在仕途上永远挣扎下去。

2.语言风格
苏轼农村词中使用的语言,多为田家语,即朴素自然的农村日常用语。

而且创造性的“以诗入词”,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

“牛衣古柳卖黄瓜”、“问言豆叶几时黄”、“敲门试问野人家”、“阑街拍手笑儿童”、“惭愧今年二麦丰”等等,都浅近通俗,明白如话,犹如不经意间从胸中自然流露出来似的。

虽然有些字词有设色,但都极为清淡,多为“黄童”“白叟”“青蓑”“清波”“白鸟”“明月如霜”等等,这就真正做到了“词贵自然”“新奇未睹之语,务使一目了然,不烦思绎”。

综观苏轼的农村词,语言虽然朴实无华,明白如话,但不直露浅俗,有着言近旨远,言浅意永的艺术效果。

三、成就及影响
通过上述艺术特色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苏轼为后世农村词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我们了解古代的农村社会生活具有了重要的价值。

苏的农村词,虽然数量上并不多,但品质甚高,在内容上和艺术特色上都别开生面。

苏轼以诗为词,开启了宋词的革新之旅,将只写男女情思的词范围扩大到可以写任何事物,开阔了词境,同时,运用白描手法,独特的抒情方式描绘农村的自然风光、农民的生活图画,塑造了一些农民形象,抒发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形成了清新、朴素自然的语言特点,给词坛吹来了一股新的风气。

《白雨斋词话》卷七中评价说:“人知东坡古诗古文,卓绝百代,不知东坡之词,尤出诗文之右。

盖仿九品论字为例,东坡诗文纵列上品,亦不过为上之中、下,若词则几为上之上矣。

”可见,其首创之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唐圭璋.全宋词.中华书局,1980
[4]徐中玉.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