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农村词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
辛弃疾《游山西村》古诗词原文、译文就鉴赏《游山西村》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这首词描写了江南农村日常生活,这首词虽然题材比较普通,但是立意新巧。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游山西村》原文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及注释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注释⑴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
⑵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
足:足够,丰盛。
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⑶山重水复: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
⑷柳暗花明:柳色深绿,花色红艳。
⑸箫鼓: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做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祈求丰收。
⑹古风存:保留着淳朴古代风俗。
⑺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有空闲时趁着月光前来。
⑻无时:没有一定的时间,即随时。
叩(kòu)门:敲门。
鉴赏首联:“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
颈联:“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
尾联:“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
首联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腊酒,指腊月酿制的酒。
豚,是猪。
足鸡豚,意谓鸡猪足。
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次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合同协议、演讲稿、策划方案、报告大全、条据文书、公文素材、教育资料、散文诗歌、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texts for everyone,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speech draft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documentary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prose and poetry,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之一。
清平乐村居全文注释赏析
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采桑子赏析
采桑子赏析
摘要:
一、背景介绍
二、词牌名解析
三、诗句赏析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五、总结
正文:
一、背景介绍
采桑子,原名《采桑》,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与苏轼并称“苏辛”。
此词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描绘了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词牌名解析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等。
此词牌源于唐代教坊曲,后为词人所采用。
采桑子词格为双调小令,以五七言组成,上下片各四句,共八句。
上下片第二、四句押韵,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
三、诗句赏析
采桑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农村生活画卷。
词人通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表现出农村的恬淡氛围,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则展
示了作者抒发壮志豪情的心境。
词中运用生动的描绘手法,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词人的抱负相互映照,令人陶醉。
四、作者风格及影响
辛弃疾的词作具有鲜明的个性,他擅长抒发壮志豪情,又善于描绘山水田园。
他的词作既有豪放派的气魄,又有婉约派的柔情。
采桑子这首词,以农村生活为背景,展现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词影响深远,被誉为“农村词”的代表作。
五、总结
采桑子这首词,通过描绘江南农村的恬淡生活,展示了辛弃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词人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农村生活的美好与自己的壮志豪情融为一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自从一雨花零落,却爱微风草动摇。
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
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
【译文】石壁的白云呀虚无飘渺渐渐积高,瓢泉的溪声呀绕梁环绕几周几遭?呀!自从一场秋雨将花儿凋落掉,我就偏爱微风中的野草。
盛情的野老备好野菜美酒佳肴,殷勤将我相邀。
他拄着拐杖呀,正要——避人过桥,眯眼细瞧,认出了是我呀!急急走来伴着笑。
【赏析】辛弃疾的农村题材词,写景如“明月别枝惊鹊”的黄沙道夜色,写人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的老媪和“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都很有名。
但是,辛弃疾还有一首写人写景都堪称绝唱的力作,却鲜为人知,它就是这首《鹧鸪天》。
这首词大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是辛弃疾退居瓢泉所作。
上片主要写瓢泉之景及诗人政治理想的破灭和对农村景色的喜爱;下片用曲折的笔法,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个真实、自然的场景,刻画出一位热情好客的野老形象,进一步反映了诗人热爱农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词中“却爱微风草动摇”这一象征性的主题。
“石壁虚云积渐高,溪声绕屋几周遭。
”写出了瓢泉特异的云影溪声。
《铅山县志》载:“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
其一规圆如臼,其一规直如瓢。
周围皆石径,厂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鉴。
”此二句描写的正是瓢泉的这种独特景色。
然而,这描写又非简单地描摹和再现,而是更多地表现了词人身处瓢泉美景中的感觉和幻觉。
首句,“石壁虚云积渐高”,写词人观赏山云时的感受。
辛弃疾极爱瓢山山云,刚到此地卜居时,他就曾说过:“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泌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玉楼春·戏赋云山》)。
而在此时,词人看山赏云,已是注目发呆了,“积渐高”三字,活脱脱地表现了词人观云长久的感受。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诗文赏析】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
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
辛弃疾的诗词《南乡子》注释及赏析
【导语】《南乡⼦》这是⼀⾸怀古诗。
作者通过对古代英雄⼈物的歌颂,讽刺南宋统治者在⾦兵的侵略⾯前不敢抵抗、昏庸⽆能。
全词饱含着爱国、卫国的强烈感情。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弃疾的诗词《南乡⼦》,欢迎阅读! 《南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曹刘!⽣⼦当如孙仲谋。
注释 1.《南乡⼦》:词牌名。
京⼝:江苏镇江市。
北固亭:在镇江市区东北长江边的北固⼭上,⼜名北顾亭。
2.神州:原指全中国。
这⾥指被⾦⼈占领的江北中原沦陷地区。
3.北固楼:即北固亭。
4.悠悠:长远的样⼦。
5.年少万兜(dōu)鍪(móu):指⼆⼗来岁就能统率上万兵马的孙权。
兜(dōu)鍪(móu):战⼠的头盔,这⾥借指⼠兵。
6.坐断:占据。
7.曹刘:曹操和刘备。
8.⽣⼦当如孙仲谋:这是曹操称赞孙权的话。
仲谋:孙权,字仲谋。
赏析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极⽬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在哪⾥呢?哪⾥能够看到,映⼊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是中原已⾮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问,惊天地,泣⿁神。
接下来再⾃问⾃答⼀句:“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世⼈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问⼀答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穷。
然⽽,“不尽长江滚滚流!”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尽的江⽔依旧滚滚东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隅,奋发⾃强,战⽃不息,何等英雄⽓概!接下来,⾟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渲染孙权不可⼀世的英姿。
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呢?作者⼜⾃答⽈:“曹刘”,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现在由⾟弃疾⼝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辛弃疾《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②【注释】①黄沙:指黄沙岭,在上饶西面。
②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
转拐弯处。
【译文】明月之光惊起了枝头栖息的喜鹊,半夜里凉风习习,蝉也随着叫唤。
稻花香里传来一片欢快的蛙声,象是在向人们汇报一个大丰年。
七八个星星镶嵌在很远的天边,两三点细雨飘洒到了山前。
那片熟悉的茅顶酒店现在怎么不见了?拐弯过了溪桥,它就在土地庙的树林子边!【集评】清·许昂霄:“后叠似乎太直,然确是夜行光景。
”(《词综偶评》)现代·顾随:“稼轩之词,固以意胜。
以意胜,则不能无所谓。
此稻花香中蛙声一片,固与《鹊桥仙》中之‘千顷稻花,‘一天风露”同其旨趣。
然彼早酿成,此曰丰年,彼为因,为辛苦,此为果,为享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真乃鼓腹讴歌,且忘帝力于何有,千秋之盛事,而众生之大乐也。
而稼轩之所以为稼轩者乃于是乎在。
尚何须说‘别枝惊鹊’、‘半夜鸣蝉’之簇簇新,与夫稻花、鸣蛙之于鼻根、耳根,异乎其他诗人词人所染之香尘、声尘也耶?复次,过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一联,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元遗山《论诗绝句》盛称退之《山石》句之有异于女郎诗。
持以较此,觉韩吏部虽然硬语盘空,而饰容作态,尚逊其本色与自然。
”(《倦驼庵稼轩词说》卷下)【赏析】此词为稼轩农村词中较有代表性的名篇。
优美的夏夜之景,以轻快灵活的抒情笔调出之。
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似乎随意拾取,略加点染,置入画面,粗枝大叶,别具风流。
疏淡的自然景色适足以反映作者胸次旷达,略无纤尘。
闲情与美景融合在一起,几乎不可分。
其长处不止情景逼真,更在于境界高洁、清新、自然、平淡。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茅屋矮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茅檐:代指茅屋。
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卧:趴。
赏析:此词选自《稼轩长短句》,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时所作,邓广铭先生认为最迟作于淳熙十四年(1187)。
或云作于早年任江阴签判离职后漫游吴地之时。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淡的两笔就勾勒出一幅吴地村景:一座矮小的农家茅舍,一条小溪从旁边流过,溪边泛着一片嫩绿的草。
这里写的是农家环境。
接着写茅屋的主人:“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醉里”二字的主语是谁,有人以为是诗人自己,也有人以为是白发翁媪。
依前者此句是说诗人自己在醉中听到有人操着吴语在亲昵地对话,依后者则是说两位老人半酣之中互相逗趣。
不管作何解,都无碍于这一句表现语音的美妙。
细细品味,这种美妙是多方面的。
其一,吴语自古细软柔媚,平常说来就有轻绵之韵味;其二,此时是两人交谈,相语比独言更富于情境;其三,此时又非一般性对话,而是老夫老妻在互相饶舌哏逗,语中自有恩怨尔汝之温情;其四,老人们齿豁唇软,说起话来,声气平和。
如此之语音,具有十足的韵味。
加之是在微醉半酣中说来(或听来),其动听悦耳之处更不难想象。
难怪词人对之感到惊奇:“白发谁家翁媪。
”这是倒卷笔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确切地表达了作者的惊赏之情。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辛弃疾宋词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此词着意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
全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作品原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作品注释:⑴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
调名取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是长江的别称,调咏吴王西施的故事。
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
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
后阕字句作法与前阕相同。
⑵黄沙道:指的是从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句: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醒了睡在树枝上的喜鹊。
语出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⑷鸣蝉:蝉叫声。
⑸旧时:往日。
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⑹忽见:忽然出现。
见,同“现”,显现,出现。
作品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急急地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创作背景: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
辛弃疾在南宋做到封疆大吏,但他英伟磊落的议论和果断干练的作风,特别是力主抗战恢复的政治主张,却遭到同僚的嫉恨和最高统治阶层的打击。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
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辛弃疾《西江月》古诗词赏析及练习【原词】: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写作背景】:本篇是作者闲居上饶带湖时期的名作。
它通过自己夜行黄沙道中的具体感受,描绘出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动逼真,感受亲切细腻,笔触轻快活泼,使人有身历其境的真实感,这首词反映了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绕西。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④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⑤见:同:现。
【翻译】: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朱光潜赏析《西江月》】:《西江月》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记作者深夜在乡村中行路所见到的景物和所感到的情绪。
读前半片,须体会到寂静中的热闹。
“明月别枝惊鹊”句的“别”字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
这句话是一种很细致的写实,只有在深夜里见过这种景象的人才懂得这句诗的妙处。
乌鹊对光线的感觉是极灵敏的,日蚀时它们就惊动起来,乱飞乱啼,月落时也是这样。
这句话实际上就是“月落乌啼”(唐张继《枫桥夜泊》)的意思,但是比“月落乌啼”说得更生动,关键全在“别”字,它暗示鹊和枝对明月有依依不舍的意味。
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见,在字面上也可以避免与“鸣蝉”造成堆砌呆板的结果。
“稻花”二句说明季节是在夏天。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
《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接下来就由小编带来,《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精选10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村居》原文、翻译、赏析篇1原文:清平乐·村居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及注释: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一条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带着微醉的神态,亲热地用吴地的方言在一起聊天逗乐。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是调皮的小儿子,趴在溪边剥莲蓬。
注释清平乐村居:清平乐,词牌名。
村居,这首词的题目,意为乡村生活。
茅檐:茅屋 ,茅屋的屋檐。
吴音:作者当时住在江西东部的上饶,这一带古时是吴国的领土,所以称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吴地的方言。
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翁媪:老翁、老太。
锄豆:在豆地里锄草。
织:编织,文中指编织鸡笼。
亡赖:同“无赖”,这里指顽皮、淘气。
卧:趴。
卧剥:趴着剥(莲蓬)。
溪东:小溪的东面。
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子。
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
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辛弃疾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家,诗歌作品传遍千家万户,深受读者喜爱。
在辛弃疾的诗中,他自然而然地将农村作为表达情感的主要背景,细腻地描写着农村的风景和民间文化,展示着农村的风土人情。
因此,以《浅析辛弃疾的农村词》为题,拟对辛弃疾的农村词作一浅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
他自身出身农家,有强烈的乡思情结,以及无比的乡情厚意,从而使他的词作拥有了乡土气息。
他的作品以农家、乡村景色为主题,展示了充满温馨情怀的乡间景象,以及农村百态。
其次,从文体上看,辛弃疾的农村词普遍采用了散文形式。
他以清新抒情的语言,把农村景色交织在文字里,给人以淡淡清新的感受,使得作品更具有感染力。
他还结合了农村文化,完美地把农村风景与韵律结合起来,将文字中的美好景象表达得活灵活现。
再者,从技巧上看,辛弃疾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技巧。
他通过对比、辩证,用过去、现在、未来的视角表达未来的美好;用写景的方式把农村的大自然和节令节气融入词作,将景物中的温暖与喜怒哀乐融合到意境中;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农村生活更加生动,让人更容易把握作品的思想。
最后,从内涵上看,辛弃疾对农村的写作体现出他对农村生活深厚的情感和温馨的怀念,把自己的乡思情深的表达在词作中,让人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深情,也给了人们一种弥足珍贵的家乡情怀。
本文从辛弃疾的农村词的主题、文体、技巧及内涵等方面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浅析。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辛弃疾对农村情怀的表达既深情又充满着热情,他将真挚而深邃的乡情,以及细腻抒情的文字,一一结合,编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农村图景。
综上所述,辛弃疾的农村词充满浓浓的乡土情怀,他的文章精致抒情,文笔凤毛麟角,那么真实的农村景观寓意着无比淳朴的乡情,感受着静谧而温馨的乡愁,以及对家乡情怀的思念与深情,这正是令辛弃疾词作饱受读者喜爱,年复一年传唱不衰的原因。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鉴赏及译文《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宋代:辛弃疾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
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
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床头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
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
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注释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醉东风》、《忆萝月》,为宋词常用词牌。
检校:核查。
山园:稼轩带湖居第,乃建于信州附郭灵山门之外者,洪迈《稼轩记》有“东冈西阜,北墅南麓”等语,稼轩因亦自称山园。
连:连接。
足:满足、知足。
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
白酒:此指田园家酿;床:指“糟床”,为榨酒工具;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指秋风。
偷:行动瞒着别人。
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
莫:不要。
旁人:家人。
闲:悠闲;看:观察,观看。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创作背景南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冬十一月,四十八岁的辛弃疾,被免掉了职务,作者不得不过退隐的生活。
作者不仅没有因被迫闲居而苦恼,反倒有摆脱官场纷扰的愉悦。
宋词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宋词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宋词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词辛弃疾西江月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注释⑴西江月:词牌名。
⑵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
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山县。
⑶明月别枝惊鹊: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⑷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⑸鸣蝉:蝉叫声。
⑹旧时:往日。
⑺茅店:茅草盖的乡村客店⑻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⑼见:同“现”,显现,出现。
⑽忽见:忽现,指小店忽然出现。
赏析/鉴赏这首词,是淳熙八年(1181),作者因言官弹劾,退居江西上饶的带湖时写的。
诗篇用两个画面,集中描写了农村夏夜的幽美景色。
第一个画面:写晴。
第二个画面:写雨。
在作者的笔下,晴有晴的风味,雨有雨的奇特,很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意趣。
写晴,作者抓住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物,如月,风、鹊、蝉、蛙和清风送来的稻花香,既写出了所见、所闻,又写出了所嗅,使人身临其境,先感其美。
就在信手写景的同时,作者又于人们不知不觉之中,自然地抒了情。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农村词的意境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对词境的开拓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一个层面就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
他将农村生活作为主要描绘对象,在词中表达对农民的敬爱,对农村风光的赞美,以及生活在农村时的愉悦。
在《鹧鸪天·代人赋》中,词人描绘了乡村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桑树初发嫩芽,蚕种刚刚孵出,小黄牛悠然吃草,夕阳西下,暮鸦栖息。
上阙写近景,下阙则是远景,由平坦的山岗推到远远近近的青山,最后两句将城中桃李和乡野荠菜进行对照描写,表现出词人对南宋的希望。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不多,但艺术成就很高。
他用欣赏的眼光描绘农村生活,寄托了他对当时腐败官场的厌恶,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民朴素自然性格的赞美,同时也寄寓了他无法报效祖国的遗憾,只能终日纵情田园的怡然心态。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摘要】辛弃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他的辞赋作品以“辞章且,词章丽”而著名。
本文将主要探讨辛弃疾农村词的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和影响,以及与现实的关系。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创作农村词的动机和内在意义。
结合现实背景探讨辛弃疾农村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以及传承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这位文学大师及其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通过这些探讨,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辛弃疾农村词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所在。
【关键词】辛弃疾、农村词、生平背景、艺术特点、风格特色、意义、影响、现实关系、中国文学史、地位、价值、传承、发展。
1. 引言1.1 辛弃疾农村词探析辛弃疾是中国宋代著名文学家,他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农村词被认为是他创作中的精华之一。
农村词以其真挚深情、朴实质朴的风格著称,描绘了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展现了辛弃疾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常常描绘了农村景色,农民劳作的场景,以及农民的艰辛生活。
这些词作情真意切,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与关怀。
辛弃疾的农村词还常常融入他对政治、社会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时局的关注和批判。
通过对辛弃疾的农村词进行深入探析,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这些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和价值。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品,更是对中国农村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记录,对后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 正文2.1 辛弃疾的生平背景辛弃疾,原名辛文,字士诚,号稼轩,北宋文学家。
他生于一雄秀望族为生的家庭,自幼善于文学,八岁能够作诗,十二岁通《史记》。
辛弃疾的父亲在屯田之事上不得志,一直生活拮据,这使得辛弃疾在早年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和挫折。
辛弃疾自幼聪慧好学,曾就学于著名学者司马光门下,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钟情于诗歌创作,成为了北宋时期备受瞩目的诗人之一。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译文注释及鉴赏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译文注释及鉴赏《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宋代: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译文田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新枝上刚刚绽放出嫩芽,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孵出了小蚕。
平坦的山岗上长满了细草,小黄牛在哞哞地叫,落日斜照春寒时节的树林,树枝间栖息着一只只乌鸦。
青山远远近近,小路纵横交错,飘扬着青布酒旗那边有一户卖酒的人家。
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些:句末语助词。
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暮鸦: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青旗:卖酒的招牌。
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江南农村美好景色的词,上阕写近景,下阕写远景,借景抒情,流露出作者厌弃城市繁华,热爱乡野生活的情趣。
作者在熟悉农村生活的基础上,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清新、美丽的山乡风景画,反映了他陶醉于农村优美景色的心情。
这首词画面优美,情致盎然,意蕴深厚。
上阕头二句在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开始孵化时,用了一个“破”字非常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在春风的催动下,逐渐萌发、膨胀,终于撑破了原来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诗歌鉴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稻花盛开,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是在倾诉大丰收的年景。
[出自]南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鹤蝉。
稻花香里说道丰年,汇报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解】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
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
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
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你看看,天边还偶尔看不见七八颗星星,一转眼山前便洒满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躲雨,可以一向熟识的茅店竟打听没了,跑到溪头拐弯处,茅店就发生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到奸臣冷落免官,寓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将近十五年。
这一时期,他虽曾较长时间仕官,但以在上饶定居为多,遗留下了不少词作。
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职寓居上饶时的词作,上国描绘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弃疾农村词赏析
一、前言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苏轼的豪放精神,更是开创性的创作了许多具有田园色彩的“农村词”。
农村词指作品的内容主要以农村生活、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表达对农村生活的赞美与喜爱的感情词作。
辛弃疾的农村词不仅内容优美、感情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更兼有深婉含蓄和平白通俗之妙。
二、代表作品及其赏析
1.诗人不仅写农村生活,还把农村生活与城市的仕官生活作对比,表现出对争名逐利、相互倾轧的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满。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
宋代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赏析:
全词从不同视角描绘乡村春意盎然的景象,看上去好象是随意下笔,但细细体会,情味盎然,意蕴深厚。
词的上片以清丽的笔触,描绘出农村初春时节的蓬勃生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两句写春天已到田野、小路边的桑树枝条柔软,冒出了嫩芽,蚕种生出了幼蚕,勤劳的农家又开始了他们的辛勤劳作。
但词的下片可见词人在流连于农村美好风景的同时,并没有忘怀国事,景物的清新可喜声,心情的轻松愉快,都没有遮掩住为国事忧虑感伤的情怀。
词人发现和捕捉农村中最平常也最典型的风光景物和生活情境,运用清新明快的笔调、素净淡雅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幅意象鲜活、层次清晰、生机盎然的图画,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进而触发出心弦的共鸣。
2.作者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写出歌颂农民劳动生活的作品,描绘了农家生活的一个侧面。
不用典故,纯为白描,用清新的文笔来表现农家勤劳恬静欢乐的一面。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赏析:
这首词写出了农村劳作时的场景,诗人不仅描写景象,同时劳作也是农村生活中的一部分。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
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3.写在乡间独行的所见所闻,表现对丰收年景的喜悦心情,笔调轻快灵活,风格自然,突出写出自己内心对于农村生活喜爱的心境。
用词贴切,擅用口语、
双关语表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赏析:
作者笔下这一个个画面,流露出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正是作者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快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词,读后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生活美.
词的上片写月明风清的夏夜,以蝉鸣、蛙噪这些山村特有的声音,展现了山村乡野特有的情趣.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时阴时晴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出现,表现夜行乡间的乐趣.
三、总结
辛弃疾的农村词数量虽少,但在词的发展史上却有着开拓之功.其农村词里,即有描写农村风光、农村生活场景和农村人物的,又有抒写词人的伤悲忧愁,呈现出多样化的内容。
辛弃疾以大量词作表现农村生活情趣,描绘农村自然风光,给历来题材范围较为狭窄的词增添了新的内容。
虽然他没有像陆游、范成大的诗那样更深入地反映农村的残酷削剥,反映农民的生活困苦,但他在词的题材的扩展开拓上的贡献以及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应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