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

合集下载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21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祝考试顺利★(含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元画与宋画有极大不同。

山水画的领导权和审美趣味落到元代的在野文人手中,“文人画”正式确立。

尽管后人总爱把它的源头追溯到苏轼、米芾等人,南宋大概也确有一些已经失传的不同于院体画的文人画,但它作为一种体现时代精神的潮流出现在绘画艺术上,似仍应从元——并且是元四家算起。

“文人画”基本特征首先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元文人画走到与北宋恰好相反的境地:形似与写实迅速被放在很次要的地位,极力强调的是主观的意兴心绪。

中国绘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美学基本原则,本是作为表达人的精神面貌的人物画的标准,从此,倒反而成了表达人的主观意兴情绪的山水画的标准。

《艺苑卮言》说,“人物以形模为先,气韵超乎其表;山水以气韵为主,形模寓乎其中”,把“形模”放在非常次要地位。

倪云林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这样一种美学指导思想,是宋画主流所没有的。

与文学趣味相平行,并具体体现这一趣味构成元画特色的是,对笔墨的突出强调。

这是中国绘画艺术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元画也因此才获得了它所独有的审美成就。

在文人画家看来, 绘画的美不仅在于描绘自然,而且在于或更在于描画本身的线条、色彩亦即所谓笔墨本身。

这样,就把中国的线的艺术传统推上了它的最高阶段。

自原始陶器纹饰' 青铜礼器和金文小篆以来,线始终是中国造型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在人物画中有所谓“铁线描” “苑菜描” “曹衣出水” “吴带当风”……都是说的线条的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正是这种高度发达了的线条美。

从元画开始,强调笔墨,重视书法趣味,成为一大特色。

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

线条自身的流动转折,墨色自身的浓淡、位置,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 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从《世说新语》看魏晋美学思想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鲁迅称魏晋时代是文学艺术的'自觉时代';冯友兰称魏晋为'风流自赏'的时代。

因为乱世,因而思想奔放,无拘无束,不管是'建安七子'还是'竹林七贤',都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生命智慧和生活美学。

值得我们在觉得人生无望时,去寻找一点明媚的光亮。

一、《世说新语》中的诗意美学1.'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对身体美的诗意追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有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胆追求,那就是:裸身。

'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阮籍则时常'露头散发,裸祖其踞。

'这是一种近乎奇特的审美意识。

人类从远古走来,好不容易告别了茹毛饮血衣不蔽体的时代,手工业的不断进步让人类有权利有义务去追求后天创造的美丽,《世说新语》却将裸露的身体形象直白的跃然纸上,简直令人匪夷所思。

但是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一种最有诗意的韵律。

裸露的身体,拥有最真实最自然最美好的线条,拥有最让人动容的生命气息。

以地为鞋,以空气为衣,以天为帽,身体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才是真正的'以天为盖地为庐',是中国古人追寻的最自然最原始的生命状态。

正如刘伶所言:'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对生命的最初认识,起源于羊水中裸露的自己,所以有什么能比赤裸裸的身体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诗意呢?这个意义上的美,就像尼采说的:'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

' 如果没有对于身体美的自觉认识,那么对世间万物的美学感悟,无论是草木芬芳还是鸟语花香,都略显缥缈空荡。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 诗歌与人类思考启示
1.诗歌通过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启发人类思考和生活哲理 。 2.诗歌可以引起人们对生命、自然、社会等问题的思考,促进 人类思想的深化和拓展。 3.诗歌中的智慧和启示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有 助于提升人类的人生境界。
诗歌与人类精神生活
▪ 诗歌与人类文化传承
1.诗歌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了人类的历史和文 化遗产。 2.通过诗歌的创作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3.诗歌的传承和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有 助于推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 诗歌的道德教化
1.诗歌常常传达积极的价值观、道德观,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 的影响。 2.通过诗歌中的榜样形象,引导读者学习优良品德,形成良好 的道德风尚。 3.诗歌能够唤起读者的共情,培养同理心,促进社会的和谐共 处。
诗歌的教育启示价值
▪ 诗歌的人文关怀
1.诗歌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表达对生命、爱情、友情等人文 主题的关怀。 2.通过诗歌的阅读,读者可以体验不同的情感,丰富内心世界 ,提升精神层次。 3.诗歌可以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对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理解与 尊重。
1.社会文化的反映:诗歌的情感表达往往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它可以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 民族的文化特点和价值观念。 2.社会文化的传承:通过诗歌的情感表达,社会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为后人提供了了解 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
诗歌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诗歌的审美体验价值
诗歌的审美体验价值
▪ 诗歌的审美体验价值
1.艺术性:诗歌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人类对于美的追 求和表达。 2.人文性:诗歌反映了人类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审美体验价值在于它对人性的揭 示和生活的洞察。 3.心灵疗愈:诗歌具有疗愈心灵的作用,通过阅读诗歌,人们可以缓解压力,寻找 内心的安宁。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

中国诗学理论讲座之诗的理趣诗歌的主要任务是抒情,但是说理也是诗歌的功能之一,事实上也存在着旨在说理的诗,某些抒情诗中往往也有说理的成分。

本讲将着重探讨诗歌如何说理才富有情趣的问题。

一、说理也是诗的重要内容诗歌本质上是抒情的,说理非其所长,所以不少人都反对用诗歌来说理。

如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清人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亦云:“诗三百篇主情,与《易》太极说理,判然各别。

若说理,何不竟作语录,而必强之以五言、七言,且牵缀以声韵,非蛇足乎?”应当说他们的观点不无道理,但是诗的主题不外乎抒情、言志、说理三端,要想在诗歌中完全杜绝说理,几乎是不可能的。

《诗经》中就有不少说理的诗,譬如《小雅·十月之交》有云:“百川沸腾,山冢崒崩。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用诗歌形象说明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且这种变化有时甚至是非常巨大的。

而《豳风·伐柯》则是一首完整的说理诗:伐柯伐柯,匪斧不克。

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汉乐府《长歌行》用露水易干,春天光辉的花叶到秋天就衰败了,百川东流一去不回等一连串的诗歌形象说明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颇有感染力。

晋代甚至出现了以诗明理的高潮,只是形象干瘪,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但是也有借诗歌形象来说理的好诗,如陶渊明《饮酒二十首》之八有云:“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资;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就用形象化的语言,讲了岁寒知松柏之后凋的道理。

而到了唐代则出现了许多耐人咀嚼的哲理诗,如初唐诗人虞世南笔下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人们常说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诗说站得高声音也传得远。

这当然是一种比兴说法,虞世南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美名远播主要靠他自己的内因,而不是靠外因。

还有的诗所说的道理溶解在形象中,需要我们仔细体会。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
Ju 《 f ii rU ie(y P i ScS) o ra o qh nvr哲学社会科学版c) n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i ( h& o i l Q a s t
21年 1 月 01 O
No e e 0 v mb r2 1 1
诗 歌 疗 效 : 人 心 灵 的 自 我 救 赎 诗
出发 点 , 描写 的通 常是诗人 的生活感受或愿望志向。在创作
能。古今 中外 , 我们从历 代诗 歌散文作 品中 , 均能在 细 品中
舒缓 身心的疲 惫 , 收获心灵 的快感 。诗 可 以“ 兴观 群怨 ” 诗 ,
过程 中 , 诗人抒发 自己的所想所感 , 以调和 内心 的不平 , 正如 韩愈所说 的“ 不平则 鸣” 。在 “ 的过程 中 , 慢慢 得到 鸣” 心态
— —
以左思 《 咏史Hale Waihona Puke 》 八首为例 李 柳 莹
( 漳州师范 学院 中文 系, 福建 漳州 330 ) 600
关键词 : 左思 ;咏 史》 文学治疗 ; 我救赎 ; 《 ; 自 心灵 回归
摘 要: 文学作品对人 身心有治疗 的功效 , 这表 现在 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治疗他人 , 即读者 ; 另一方面 , 治疗作者 本人。诗人作 家们在人生不得 志的情 况下 , 总倾情 于诗 文, 寄情 于创作 活动 , 心 中的所想所 感抒 发 出来 , 内 将 把 心的牢骚喷发在纸笔上 , 以此寄托 自己的情感 , 而在 这一创作 过程 中, 们的心灵慢 慢得 到调 解 , 他 不快之 感缓 缓
社会背景下产生 的。西 晋时 , 门阀制度 黑暗 , 上 品无寒 门 , “
投入 , 同时也使创作者通过艺术创作这一途径疏泄了愤懑,
使 主体在 客体 环境 的异质 同构 的融合 中达到心 灵 主体 释放 的快感 , 超越世俗 的压力 , 身心缓和 , 到心灵畅通豁达 的 使 起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总温习(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第01课考纲解读《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修订版)对古代诗歌的表达技能鉴赏的考查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的鉴赏,偏重于分析突出的表现手法;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路进行。

表达技能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情感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

既可以包括各类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利用,也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利用。

对表达技能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利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常见表达技能(1)表达方式:描述、抒情、叙述、议论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2)描述技能:动静、虚实、点面、正面描述和侧面描述、远近高低不同角度、多种感官相、衬托、渲染、细节描述、白描等。

可利用各类修辞。

(3)抒情技能: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情景融合)、托物言志、借事抒情、借古讽今等。

可利用各类修辞。

(4)修辞手法:比喻、夸张、拟人、借代、对偶、反复、双关、设问、反问、通感、对比、衬托等。

(5)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欲扬先抑、伏笔铺垫、承先启后、以景结情、卒章显志、结构对比、首尾照顾等。

第二,试题设问方式(1)诗中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能(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请赏析这首诗的表达技能(艺术手法、表现手法)。

(3)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4)某联在景物描述上有什么特点?(5)请从某手法的角度赏析某联。

第三,大体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能。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如何的情感,转达了如何的旨趣,产生了如何的效果等。

)第四,解答真题示范(1)注意审题,看清题干要求。

(2)熟记常见的表达技能术语。

浅谈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浅谈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43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17期总第818期No.17,2020Total of 818我们中华民族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西周时期起,古代先民就用《诗经》来表情达意,抒发情感,表现对自然崇拜、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

唐诗宋词更是把诗歌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诗歌是为抒发诗人情感服务的。

表现在诗歌中主要有两种抒情手段。

一种叫直抒胸臆,就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情感,另一种叫间接抒情,就要把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个人遭际以及诗歌中意象内涵的丰富性、读者的二度创作等原因联系起来。

那么作为读者,怎样在古诗词中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获得更好的阅读享受呢?1知人论世是鉴赏诗人情感的基石要想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就要从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他所处的时代入手。

这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

在知人论世的基石之上,再运用叠加各种表现手法,才会对诗歌的思想情感做出较为准确的解读。

感受诗人的情感,了解作家的人生事迹、生活年代、理论倾向,以及他的诗篇风格,这对精准体会诗人的情感是非常必要的。

知人论世这种方法是鉴赏诗篇情感倾向的根本。

通过诗人的生平、揣摩诗人个性来诠释作品,能够从社会背景和当时所处的文化环境出发,文学作品都是诗人的生活与社会环境背景的产物,比如苏轼因以诗文讽刺新法,被政敌陷害,宋神宗把他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

经过政治斗争的风暴,他差一点丢了性命。

被贬之后,此时的苏轼深感年华蹉跎老去,事业功名前途渺茫,都成浮云,郁闷之情积聚在心中,观看赤壁雄伟壮观的景象马上生发出内心的感动,眼前浮现出千百年前赤壁大战的场面和“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少年英雄周瑜的儒雅英俊的形象,于是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赞颂英雄功业,借此表现在官场的不平遭遇和有志难伸的感慨和郁闷。

李清照在北宋灭亡之前,一直过着闲适优裕的生活,所以那个时期的作品明快、清新,多反映她的闺中恬淡幸福生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如《醉花阴》等;后期,她遭遇国家巨变,丈夫去世,她的作品基调变得凄凉、悲痛、低沉,多写伤时感乱、怀乡忆旧的作品,这一时期的《声声慢》等都是表现这种情感的代表作品。

大学语文04729自考主观题复习题

大学语文04729自考主观题复习题

大学语文04729自考主观题复习题三、简析题1、阅读《饮酒》(其五),回答问题: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1)这首诗创作于诗人【 A 】(2分)A.归隐之后B.青年时期C.中年时期D.担任官职时期(2)诗中的“心远”包含的内涵有【 C 】(3分)A.忘世B.忘我C.忘言D.忘念(3)诗中具有转折的意义的字是【 C 】(1分)A.而B.尔C.欲D.此2、阅读《我的世界观》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我自己只求满足于生命永恒的奥秘,满足于觉察现存世界的神奇的结构,窥见它的一鳞半爪,并且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1) 文中作者爱因斯坦出生的国家是【 A 】(1分)A.德国B.美国C.法国D.英国(2) 他的主要成就是【 A 】(1分)A.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B.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C.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D.19世纪伟大的天文学家(3) 这段文字表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是【 D 】(2分)A.对自己不自信B.只求平淡的生活C.颓废的人生态度D.坚持并满足于对宇宙奥秘的探求(4) 文中作者提到“一鳞半爪”.“极小的一部分”旨在说明【 B 】(2分)A.自己学识丰硕,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B.客观世界的奥秘无穷无尽,而人的认识总是有限的C.自己才疏学浅,认识事物的能力有限D.世界是完全无法认识的3、阅读《先妣事略》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

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

室靡弃物,家无闲人。

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

户内洒然。

遇僮奴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

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

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

(1) 以上文字中,“孺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 A 】(2分)A.勤劳B.俭朴C.宽厚D.吝啬(2) 这段文字所运用的人物描写方法是【 A 】(2分)A.细节描写B.肖像描写C.心理描写D.行动描写(3) 就塑造“孺人”这一人物形象而言,文中最后写吴家桥人来的作用是【 C. 】(2分)A.属于文章赘述无任何作用B.说明吴家桥人喜欢攀亲沾故C.侧面烘托了母亲待人宽厚的形象D.说明母亲爱管闲事4、阅读《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选择性必修上册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阶段性测试1选择性必修上册

阶段性测试(一)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

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互补。

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

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

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功,只要各自顺任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

其人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或隐于山林,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

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度。

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尔雅之意。

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慕、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和潇洒超脱的风味。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

诗歌疗效:诗人心灵的自我救赎——以左思《咏史》八首为例李柳莹【摘要】Literature works can have physical and mental curative effects in two aspects: one is the treatment to others--his readers ; on the other is the treatment to the author. When disappointed in their life circumstances, poets always express their emotion in the poetry and the creative process to let out their feelings and grievances and in this way, their unpleasant feeling have slowly been relieved, then, ultimately to the state of quiet mind, to their soul homes. This paper takes Zuo Si and his eight "Epics"for study to explore his mental process of his creations and to interpret the self-heallng in his mind through literary creation.%文学作品对人身心有治疗的功效,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治疗他人,即读者;另一方面,治疗作者本人。

诗人作家们在人生不得志的情况下,总倾情于诗文,寄情于创作活动,将心中的所想所感抒发出来,把内心的牢骚喷发在纸笔上,以此寄托自己的情感,而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他们的心灵慢慢得到调解,不快之感缓缓得到释然,于是,最终达到了恬静淡然的心理状态,回归到静谧的心灵家园。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学常识知识点归纳及练习课内总结1.《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第一部诗集《大堰河》,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著有诗集《北方》《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等。

《乡愁》: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敲打乐》《白玉苦瓜》等。

文题理解:“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感情,这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最容易产生的一种内心感受。

2.《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梦鸥,现代诗人,代表作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雨巷》等。

文题理解:“我”是指诗人自己,“残损的手掌”即是实写又是虚写,它是诗中多次出现的一个意象。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代表作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船》《馈赠》等,她是新时期朦胧诗派代表诗人之一。

文体常识: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有舒婷、顾城、江河、北岛等4.《祖国》:作者:莱蒙托夫,19世纪俄国诗人。

作品有长诗《恶魔》《童僧》,剧本《假面舞会》,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通过铺陈俄罗斯的自然景象和人民生活的场景,抒发了对祖国的“爱情”。

《黑人谈河流》:作者:休斯,美国著名的诗人,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被称为“哈莱姆的桂冠诗人”。

诗人通过黑人对河流的追溯,表达了对祖先和故土的热爱之情。

5.《孔乙己》:选自《呐喊》。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

6.《蒲柳人家》:作者:刘绍棠,当代作家。

本文主要表现了一丈青大娘的豪爽、泼辣、爱打抱不平,以及何大学问的侠肝义胆,似一幅生动的风俗画,展现了人们崇高的品格。

7.《变色龙》: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等。

写诗在他是一种自我救赎——读野松诗集《裸袒的灵魂》

写诗在他是一种自我救赎——读野松诗集《裸袒的灵魂》

新诗或曰现代诗遭遇读者信任危机,这一现象不是现在才有。

问题的吊诡在于,近年来人们对新诗的质疑异常汹涌,它发生于新诗创作空前繁荣之际,而且质疑之声直指:“诗歌的标准何在?”言下之意,现在的新诗创作已完全失范,全乱套了!此时在物质商品生产的彼岸,却行行业业都在颁布标准,而且每一次的产品出问题(譬如三鹿奶粉事件),都会引发对既有标准的修正。

野松邀我为他的新诗集《裸袒的灵魂》作序,这颇令我沉吟再三;我之所以再三沉吟,仍是源于诗歌标准问题的困扰。

诗歌书写固不必且应该坚决拒绝标准化——标准化乃是诗写诗在他是一种自我救赎朱子庆——读野松诗集《裸袒的灵魂》朱子庆,诗人、诗歌评论家。

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

南方现代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喜马拉雅FM朱子新语主播。

歌的敌人,但是,问题马上就随之而来,如果你谈论诗歌而心里没个“准谱”,那么,要么落个游谈无据,要么你就尊口难开。

“道可道,非常道”,举凡可道的诗歌标准,总难脱人为、主观因而片面的指责,而且别指望会“天龙闻而下之”(《叶公好龙》),给出一个客观的现身和证明。

这么讲无非是说,诗歌标准讨论此路不通。

但面对诗坛的失范乱局,我们是否就束手无策呢?其实,“可道”者非常,而“常道”恒在,相比于对诗歌标准的热闹探讨,我们对“诗道”的关怀似乎太不够了——甚至根本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诗道”关怀之所在,显然更深刻、更本质。

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任何一个诗歌标准或一种诗歌主张,其被人们承认多少、接受几何,根本原因还在这里。

但毕竟“诗道”之深无远弗界,本文宕出一笔,不过意在提起关注。

至于下面谈野松的诗歌,不敢坐而论道,权充一得之见吧。

诗人野松算得上是我的一个老朋友了。

由于曾为其诗集《歌唱和自白》作序,对他早期的诗歌创作,我有过一种“地毯式轰炸”的阅读。

观笔名而知志,野松跻身官场(“以鱼的姿态,潜入不深也不浅的水中”),却心期于自在,比德于青松。

既曰“野”矣,何必青松?可见其情致趣味,是古典的、不那么现代的。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

逆境中的自我救赎——试论苏轼对黄州贬居生活的适应及其人生智慧发表时间:2012-07-10T15:59:52.687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3期供稿作者:郭杏芳[导读] 面对新的人生考验,苏轼既不能像陶潜那样挂冠而去,又不能改变朝廷的决定,那么,就只有接受现实,适应变化摘要:被贬黄州,苏轼面临人生失意的生存逆境,精神苦闷,生活困难,为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他接受现实、适应现实,做到躬耕自给、精神自适,亲近山水、广交朋友,勤奋创作,并取得了文学艺术创作的辉煌成就,确立了与“旧我”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他在困境中的自我救赎,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处世态度与人生智慧,是此后历代知识分子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苏轼;贬居黄州;角色适应;人生智慧[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3-0023-04在我国古代众多优秀的文学家中,北宋苏轼无疑是其佼佼者,无论是文学成就还是品德胸怀都少有与其比肩者,就是仕途的坎坷也是文人官员中少有的。

贬谪黄州是其仕途首遭劫难,但他不仅适应了艰难的贬居生活,还活出了人生的新境界,取得了平生最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

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智慧近千年来滋养了一代代文人学子,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继续研究和学习。

在此,笔者试对其逆境生活的适应过程及其处世态度和人生智慧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黄州生活的适应——从想像到现实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新春佳节之际,苏轼逃脱了言官构陷的“乌台诗案”劫难,却不得不立即起程赴贬所黄州,接受那“不得签书公事”的团练副使的任命。

历经一个月的路途颠簸,他与长子迈于当年二月初一抵达黄州。

当他因罪臣之身而不得入住黄州官府,只得寓居城内破寺定惠院时,他的身份已由徐州、湖州等地独挡一面的地方行政长官,变成了如今“着本州安置”的罪臣,闲人。

他不是赴任,他是接受改造。

他要面对的是全新的身份和环境,首先要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

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探析

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探析

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探析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其中,自我表达是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对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进行探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人的情感、思想和生活态度。

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自我表达体现在对自身情感的真实展示。

古人通过诗词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将自己的情感直接、真实地呈现给读者。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道:“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诗中流露出作者对花前醉酒的畅快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其次,自我表达体现在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古代诗词中常常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对自身经历和感受的反思,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中写道:“人生如梦不可留,朝朝暮暮年将暮。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此外,自我表达还体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古代诗词中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载体,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感悟,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情感的抒发。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中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和追求进取的情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追求。

总的来说,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是诗人通过对自身情感、人生哲理和自然景物的思考和感悟,将自己内心世界真实地展现给读者的一种方式。

通过自我表达,诗人不仅能够倾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不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桥梁。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可以借鉴古代诗词中的自我表达方式,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五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学科质量测评试卷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学科质量测评试卷答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大数据学科质量测评试卷答案1、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偏僻(piān)杜撰(zhuàn)B、稀罕(gàn)溺爱(ruò)(正确答案)C、辜负(gū)风骚(sāo)D、愚蠢(chǔn)纨绔(kù)2、1“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下一句是“唯见江心秋月白”。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3、1交警对正要闯红灯过马路的行人说:“请您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起时再走,多谢您的合作。

”交警的表述是得体的。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1《我的空中楼阁》中写道: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路呢?这句话是说小屋不仅仅是物,还是作者理想境界的化身,是作者快乐与幸福的源泉,寄托了作者热爱自己的小屋,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保持独立的人格的思想感情。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5、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是判断句。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6、1演讲又称演说或讲演。

它是指演讲者面对听众,就某一个问题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社会活动。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7、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凄切qiè执拗niù良辰美景chén(正确答案)B、凝噎yè吮吸yǔn 遂心如意suìC、辑录jí恪守gè数见不鲜xiānD、血液xuè脑髓suǐ兰舟催发fà8、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慰藉(jiè)硕士(shuò)B、攀援(ài)痴情(zhī)(正确答案)C、脑髓(suǐ)城隅(yú)D、跬步(kuǐ)告诫(jiè)9、下列词语中,加着重号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慰藉(jiè)硕士(shuò)B、攀援(ài)痴情(zhī)(正确答案)C、脑髓(suǐ)城隅(yú)D、跬步(kuǐ)告诫(jiè)10、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翘首(qiáo)颤抖(chàn)静谧(mì)深恶痛绝(wù)(正确答案)B.纤维(qiān)畸形(jī)蛮横(héng)顿开茅塞(sè)C.莅临(lì)脸颊(xiá)粗糙(zào)至死不懈(xiè)D.摄取(niè)炫耀(xuàn)应和(hè)不省人事(shěng)11、下列语句中加括号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单选题] *A. 当代劳动者奋斗在各自领域中,用(精益求精)的职业品质,彰显着“工匠精神”。

诗词名词解释(下)

诗词名词解释(下)

诗词名词解释(下)【情真】宋代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道:‘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于无愧。

‘这三者是他评论诗歌创作的三个重要标准。

所谓情真,就是指诗歌中含蕴的不但是抽象的情,而是来自内心的真情。

这也是必然关涉到诗人必须具有正确、鲜明的思想认识,才不会在创作中‘矫情‘‘虚饰‘。

【味长】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种要素中的一种。

它是指诗歌中含蕴的思想感情,不但是‘真‘,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

读者需要经历一个反复体会的过程,才能完整的把握诗人的意念。

这里的‘长‘,并不是具体的度量,而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深远程度。

【气胜】宋代诗论家张戒所提出的诗歌构成三要素的最后一个。

它是指诗歌创作中内含和外溢的气势。

这种气势决定于诗人的思想认识和对客观事物的体会的正确性和深广度。

只有能够正确的揭示主客观的事物的本质特征,才能具有这种气势。

否则,只有人为的空架子而已。

【绮罗香泽之态】宋代词论家对于宋代的婉约派词风的评语。

胡寅在《题酒边词》里说:‘及眉山苏氏(指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

他将婉约派单纯结为‘绮罗香泽之态‘是片面的,因为,婉约作为一种词风,它不单是由内容所决定,而必须从整体的形象的美学特质去把握。

【学诗如参禅】唐代释皎然首先提出这个主张,到宋代更为盛行。

吴可《学诗诗》的起句就说:‘学诗浑似学参禅。

‘这种主张,排斥诗人的才、学,提倡思想上的‘悟‘。

它虽然也揭示了诗歌创作的某些真理,可是单凭主观的修炼,是创作不出好诗的。

这些以‘禅‘喻‘诗‘的诗论家的失误,主要的是没有正确的理解创作和生活现实的辩证关系。

【诗家三昧】所谓‘三昧‘,原是佛经中用语,音译作‘三摩地‘等。

意思是排除一切忧烦,最终获得正果。

我们古代文论家,将这个词用到文艺批评上,特别是关于作者的艺术修养的造诣。

精通本门文艺规律的,就称之为得‘诗家三昧‘了。

【诗外功夫】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子遹》中首先提出的诗歌创作的主张。

陕西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单元试题含答案

陕西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单元试题含答案

陕西专升本语文诗词曲赋单元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一个正确答案。

1.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诗经》B.《楚辞》C.《乐府诗集》2.在诗歌中着力表现田园生活怡然自得之乐的东晋诗人是()A.陶渊明 B.阮籍 C.王昌龄 D.岑参3.以“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著称于世的诗人是()A.曹操 B.杜甫 C.李白 D.陆游4.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作家是()A.王实甫 B.张养浩 C.关汉卿 D.马致远5.屈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创作的祭歌是()A.《离骚》 B.《国殇》 C.《涉江》D.《湘夫人》6.前期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风沉哀凄苦的宋代词人是()A.李煜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7.“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A.象征 B.借代 C.比喻8.下列作品不属于乐府旧题的是()A.《燕歌行》B.《氓》C.《关山月》D.《行路难》9.下列作品属于马致远的是()A.《汉宫秋》B.《牡丹亭》C.《西厢记》D.《窦娥冤》10.辛弃疾的词集是()A.《乐章集》B.《漱玉词》C.《稼轩长短句》D.《东坡乐府》11.陆游的号是()A.放翁B.莲蓬居士C.玉璐生D.香山居士12.下列作家属于当代朦胧诗派的是()A.舒婷B.戴望舒C.郭沫若D.张洁13.元杂剧中女主角称为()A.旦 B.净 C.末 D.生14.下列诗人中,属于边塞诗派的是()A.王维 B.杜甫 C.王勃 D.岑参15.李白的号是()A.易安居士 B.莲蓬居士 C.青莲居士 D.香山居士16.《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 ( )A.北伐战争时期 B.“九·一八”事变前后C.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 D.解放战争前期17.“以文为词”的作家是()A.辛弃疾 B.柳永 C.苏轼 D.周邦彦18.在唐代,使山水游记获得独立生命的作家是()A.韩愈 B.柳宗元 C.陈子昂 D.罗隐19.西汉王朝掌管音乐的机构所采集的歌辞称作()A.汉赋 B.楚辞 C.乐府诗 D.国风20.李白诗歌的主要风格是()A.雄浑悲壮 B.清新淡雅 C.飘逸奔放 D.意境朦胧21.下列诗中属于五言律诗的是()A.《关山月》 B.《饮酒》 c.《山居秋暝》 D.《饮马长城窟行》22.兼具诗歌与散文特点的文学体裁是()A.诗 B.词 C.曲 D.赋23.下列选项中未用典故的一项是()A.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B.庄生晓梦迷蝴蝶C.将军角弓不得控 D.淋漓襟袖啼红泪24.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大量制作慢词的作家是()A.李清照 B.柳永 C.秦观 D.黄庭坚25.《炉中煤》一诗选自()A.《红烛》 B.《我底记忆》 C.《星空》 D.《女神》26.王实甫的代表作是()A.《桃花扇》 B.《窦娥冤》 c.《西厢记》 D.《长生殿》27.律诗要求()A.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B.开头一联必须对仗C.结尾一联必须对仗 D.首尾两联必须对仗28.从内容上看,《氓》是一首()A.讽喻诗 B.弃妇诗 C.田园诗 D.山水诗29.李煜的号是()A.香山居士 B.青莲居士 C.莲蓬居士 D.易安居士30.词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的主要依据是()A.字数 B.结构 C.句式 D.词调31.我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是()A.《敦煌曲子词》 B.《稼轩长短句》 C.《花间集》 D.《漱玉词》32.元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领袖是()A.关汉卿 B.郑光祖 C.白朴 D.汤显祖33.《诗经》的句式是()A.以四言为主B.以五言为主C.以七言为主D.以杂言为主34.屈原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创造、发展的新的诗歌样式是()A.四言体B.乐府诗C.楚辞D.歌行体35.《山居秋暝》的风格特点是()A.浪漫飘逸B.清新淡雅C.沉郁顿挫D.豪迈奔放36.下列作品中,通体对仗的七言律诗是()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B.王维《山居秋暝》C.李商隐《无题》D.王昌龄《从军行》37.《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的抒情线索是()A.作者的思绪和联想的展开B.作者心理和情感的流动C.作者行动的变化D.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38.盛唐边塞诗派的主要代表诗人是()A.王维、孟浩然、储光羲 B.高适、岑参、王昌龄C.卢纶、李益 D.刘长卿、韦应物39. .下列诗句中引用自《诗经》原句的是()A.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单元综合测评 3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部编版语文必修下册单元综合测评 3 Word版含解析

单元综合测评(三)(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阅读理解(5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重的生存困境,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所持的淡漠乃至排斥的态度。

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社会大环境的变化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创作主体的变化.诗歌要有发自于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歌的创作不能孤芳自赏、闭门造车。

诗歌创作需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读者。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

重提和倡导诗歌回归现实,并不是要给诗歌设定规矩和限制。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而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责任和道义在肩,他的写作应该与这个时代紧密相连。

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宝藏,认识现实就是认识自己。

不仅要在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中洞悉它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

现实不是空泛而虚假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

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直接进入现实不太好把握,需要沉淀和发酵。

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

诗人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要研究怎样才能够与社会和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在现实中找到自己。

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对现实的介入,只有真正的介入,才有真正的现实书写。

诗人不能在现实面前束手无策,丧失了进入的能力。

(摘编自梁平《让诗歌回归现实》)材料二:新世纪诗歌为什么需要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首先,现实关怀和时代精神是一个诗人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更是一个诗人的精神支柱和信仰之源。

语言作为一个具有民族特质的书写符号,本身就是记录时代、书写现实的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切近时代、观照自身的情感纽带,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特征密切相关,更因其澄澈优美之特性,承担着发现、记录和引领的使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文学功用的探讨自古有之,但总的来说,却有两方面的不足之处。

其一,将文学整体作为对象谈其功用,未充分注意到文学中各文类之间以及中外文学之间的差别;其二,默认文学功用是向外的,指向读者,并借由读者这一环节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未充分关注到文学功用的作者之维。

就中国古代诗歌而言,其作为特定时空文化下的存在,既区别于叙事文学,也不同于西方诗歌。

它以抒情而非叙事为主,以短篇而非长篇居多,更重要的是,无论是言志还是缘情,诗歌都与作者的现实人生关联紧密,很大程度上可以称之为“自传式抒情”或“自我言说”,具有宇文所安在《中国传统诗歌与传统诗学:世界的征象》一书中所提出的“非虚构性”的特点[1]。

若想理解这些特殊性存在的原因,便不能不探讨诗歌写作之于中国诗人的意义,也就是诗歌向内对于作者的功用。

这些功用中,包含一些显而易见的功利性回报,如在科举考试及其行卷过程中展现优秀的自我从而进入仕途;通过在士大夫精英文化圈中的传播使自己得到了解、认可和赞誉,但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本文的重点是对非功利性功用的剖析,即作者如何通过自我言说式的诗歌创作,消解孤独、焦虑、恐惧,获得心理平静乃至愉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自我救赎。

这些非功利的、情感慰藉性质的功用与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密切相关,对于我们理解中国文学的独特存在是自我言说与自我救赎———中国古代诗歌的情感慰藉功用张英(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摘要:中国古代诗歌与诗人自身经历有着密切关联,具有鲜明的非虚构性特征。

这种自我言说式的诗歌对作者来说具有情感慰藉功用,使诗人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救赎,主要表现为:诗歌通过自我倾诉和情感的客观化、审美化而具有在人生挫败时抒发愤懑和排解情绪的功用;诗歌通过对异代知己的追慕与期待,以及回归自然、物我交融的方式消解诗人的孤独感;作为儒家文化中立言不朽的重要方式,诗歌以其塑造生动鲜活自我形象的特点消解死亡的宿命带来的恐惧感和幻灭感。

中国古代诗歌的自我言说方式和自我救赎功能与叙事文学不同,与西方诗歌也有很大差异,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关键词:自我言说;自我救赎;古代诗歌;情感慰藉;诗歌功用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014(2019)01-0105-06DOI :10.16514/43-1506/c.2019.01.015收稿日期:2018-1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关系研究”(15BZW050);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资助。

作者简介:张英,女,吉林柳河人,江苏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博士,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系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词。

2019年1月第44卷第1期武陵学刊Journal of Wuling Jan.2019Vol.44No.1有所助益的。

一、发愤抒情———慰藉理想的落空“发愤抒情”说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有一条明晰的线索,从孔子的“诗可以怨”,到屈原的“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司马迁“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到刘勰“蚌病成珠”,钟嵘“托诗以怨”“长歌骋情”,到韩愈“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诗穷而后工”,到李贽“不愤不作”,金圣叹“怨毒著书”,许多诗人和评论者都对此深有感触。

“发愤抒情”说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有着广泛的认可,与中国士人特殊的阶层身份有关。

西方古代知识分子多出自贵族,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稳定,“西方在历史上长期实行贵族世袭制度,贵族生下来便享有财产,受到良好教育,成年后自然继承爵位,不需要执著地追求功名,也没有什么幻灭感”[2]。

而中国士人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成为游离于贵族和平民之间,“无恒产有恒心”的特殊阶层。

到隋唐实行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政策之后,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情况进一步被打破。

再加上中国古代王朝更替频繁,改朝换代之际,既得利益者往往遭遇大清洗,故“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富不过三代”乃是实情。

在这种情况下,士人需要凭借自己的学识才略得到君王的赏识,方能够获得政治地位和经济保障,并通过辅佐君王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最高理想。

这种依附地位和政治竞争环境使得终身得意者少,流离贬窜者多,故“发愤抒情”现象在中国古代诗坛中蔚为大观。

但仔细考察我们会发现,人们往往将“发愤抒情”的意义指向政治和道德。

孔子“诗可以怨”的观点,是此后诗歌表达怨愤不平的合法依据,而“怨”的含义,乃是“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注),也就是批评政治,表达民情民怨,其理想效用的发生在于被君王阅读之后有所触动,并进而在政治行为上有所改变。

对于屈原“发愤抒情”的行为,因其怨怼指斥过于激烈,不符合儒家中和之美以及“君子善处穷”之德,在后世引发了许多争议。

为屈原辩护者并不曾说其在陷绝失望之际完全有权利写诗以抒愤,而是极力说明其作品在他死后所可能生发的积极影响,如洪兴祖《楚辞补注》中说:“生不得力争而强谏,死犹冀其感发而改行,使百世之下,虽流放废斥,犹知爱其君,眷眷而不忘,臣子之义尽矣。

”[3]朱熹《楚辞集注·序》中说:“使世之放臣、屏子、怨妻、去妇抆泪讴唫于下,而所天者幸而听之,则于彼此之间,天性民彝之善,岂不足以交有所发,而增夫三纲五典之重!”[4]但实际上,诗人的“发愤抒情”,无论从文学传播还是从中国古代集权政治的现实情况来看,“上达君听”或者“教化百姓”的效用都较为渺茫。

其最直接也最大的功用指向的是作为创作者以及第一读者的诗人自己,使其在理想落空、人生挫败的困境中得到心灵上的慰藉。

朱光潜在《诗论》中针对“表现”类的诗歌之缘起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来就有情感,情感天然需要表现”[5],虽有道理但未免语焉不详。

单就“发愤抒情”来说,诗歌所能够产生的情感慰藉作用是诗人提笔创作的一大动力,这种慰藉作用的实现可以得到心理学上的解释。

在心理学中,倾诉是释放心理压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弗洛伊德以及其他许多心理治疗家就认为倾诉是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核心。

人们在向心理医生倾诉时,即便并不能得到解决实质问题的建议,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感到轻松和宽慰。

这与中医理论中针对抑郁情绪导致的肝气郁结使用疏散类药物是同一道理。

不过,合格的心理医生在倾听中首先必须做到的是耐心、理解、保守秘密、不做评价(尤其指批评性评价),在这个基础上给予引导和建议。

如果现实中没有这样的朋友可以倾诉,就会出现其他的替代方法,比如心理学家Steinbeck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国王经常向着水井诉说自己的隐秘[6],电影《花样年华》中,周慕云对着一个树洞讲出自己的心事,然后用泥巴封上。

与之相比,更普遍的做法是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诉诸文字,从笔端倾泻下来,达到内心的畅快。

在诗歌写作过程中,积郁的情感得到了文字方式的整理和有序表达,不再是内心中混作一团、如鲠在喉的憋闷状态;在写作完成后,除获得作为创作者面对自己的创造物自然而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之外,更重要的是,诗人在阅读自己诗作时,诗歌与诗人自身发生了分离,仿佛成为可武陵学刊第44卷106以与创作主体相并列的客体,换句话说,诗人的情感被客观化了,在客观化的过程中诗人能够相对冷静地观照而非狂热地沉溺。

同时,客体中因饱含情感而仿佛具有灵性的生命,这生命虽然是诗人创造和赋予的,但却又可以与诗人之间有相互的对视和交流,在对视和交流中诗人得到了虽来自于自我但却比自我更加宽泛的包容和理解,由此得到安慰。

这一切的妙处在于发生在自我与自我之间,并不需要牵涉他人,故亦不受他人制约,由此又生发自由带来的怡悦。

同时,在将自我受挫的情感客观化的过程中必然也进行了审美化的提升,使其超越了现实的痛苦而使诗人在创作和阅读中获得审美性的愉悦。

除此之外,情感形诸于文字,成为一首诗歌,便具有被他人阅读的可能性。

这个“他人”并不特指某个人(即便是明确标明期待读者的某些诗歌,如酬唱诗,也仍然具有被更广泛群体阅读的可能性),这个无法确定的轮廓模糊的阅读接受群体中,可能存在着理解他、赞誉他、与他心有戚戚焉的知音。

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亦可以使诗人得到安慰。

而诗歌所具有的“立言不朽”的功能可以让诗人在“立功”无望的情况下获得退而求其次的满足,这一点会在下文中有更详细的阐述。

二、寻找知音———慰藉灵魂的孤独从生物学上来说,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要为自己的生存负责,面对茫茫世界和不可知的未来拼杀,直到死亡的终点。

但只有人的智慧能够意识到这种孤独,并为之感到痛苦。

基督教中亚当夏娃偷吃智慧树上的苹果后,开始意识到了彼此的不同并用树叶遮羞,由此被逐出伊甸园,失去了混沌时期的安全感和快乐。

这似乎可以视为人类为获得智慧而必须承受自我洞察所带来的孤独感的隐喻,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所说:“一旦心中萌生出自我意识和相互意识,他们立即便觉悟到自身的孤寂分离。

”[7]10就个体的人来说,混沌无知的孩提时期有着简单的快乐,而到了青春期就会觉醒,意识到自己的孤独,开始了对被他人理解和对爱的强烈向往。

孤独感往往会引发对于异性的渴慕,将爱情视为消解孤独的方式。

柏拉图《会饮篇》中说人原本是四只脚四只手,自足、圆满而强大,后来被神从中间劈开,变成了两个。

分离的两个于是彼此相互思念、寻找,互生爱慕之情,但能够找到原初“另一半”的几率,却似乎十分渺茫。

张爱玲短篇小说《爱》中说:“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这是多么难得!然而即便“赶上了”,却往往仍不免于幻灭。

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相遇相爱使其不顾一切抛开丈夫和儿子,最后却在爱情的绝望中卧轨。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则在“不解之词”一章中通过萨宾娜和弗兰克在使用语言沟通交流中无法绕开的障碍,说明了心灵相通的不可能。

具体到中国古代,则又有两种情况加剧导致爱情无法承担救赎孤独感的责任:其一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无爱婚姻;其二则是由男性对女性的压制而导致两性之间在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眼界趣味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男女两性在沟通上存在鸿沟,处于深闺之中,见识狭窄的女性一般来说并没有能力成为男性的灵魂伴侣,而只能作为生育子女、家务劳作、敬奉公婆这样的工具性存在。

这对于女性来说固然是悲剧,对于男性也未必不是损失,尽管他们大多并不能意识到———正是他们对于女性的压制而一手葬送掉得到真爱的可能性。

表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尤其是文人诗),爱情之作数量较少,男女之间的追求和背弃的背后常常隐喻着可以堂而皇之言说的君臣之义,因为中国古代文化对于性别身份的设定里,在爱情中追求幸福只是女子的小小心事,而并非男子的正当事业。

男女之间成为灵魂伴侣的渺茫,正如李商隐《无题》诗中所说:“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