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010年高考通关目标20: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语文通关目标20: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
者的观点态度
关口提示——【高考金题速传真】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在对诗歌内容、情感等把握的基础上更高的要求,能力层级为E级。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指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评价思想内容,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其深层内涵;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歌中的景物、人物、事件等所体现的作者态度进行评价,也包括对作者所表现的观点态度的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评价。
在诗歌鉴赏中,“评价”一词要求观点明确,并且有深度地阐述,而在高考中对于“评价”是降低了要求的,也就是说能够就诗论诗、言之有理即可,不需要纵横联系、引申阐发。
从命题角度来看,有的是仅就“诗眼”、关键句、情感、主旨等某一个问题单独考查,有的是将形象、语言、技巧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查。
从常见的试题形式来看,有的是“表现什么思想”、“抒发怎样的感情”、“体现怎样的人生态度”等,有的是“某个词为‘诗眼’(或警策),为什么”、“某个句子阐释了什么道理”、“有人评价这首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这首诗的主旨是……谈谈你的理解”等。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高考必考内容,且分值较高,应作为备考的重点。
关口金题—【考纲知识精解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从诗歌中“汉关”、“朔云”、“边月”、“西山”、“飞将”、“沙场”等典型意象的使用,结合试题下面的注解,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回想边塞诗的特点,主要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写作内容,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热情、奋勇杀敌的豪壮、戍边将士的乡愁、黩武开边的厌恶、奇丽风光的惊叹等感情。
该
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其实也点出了边塞战云密布的形势,意味着边境紧张的时刻又来临了;“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全面展开,后两句,笔意酣畅,淋漓尽致,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表现出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这场战斗必然大胜的结果也自然寓于其中了。
很显然,这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斗志昂扬、奋勇杀敌的边塞诗。
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人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内容和关键词语。
从第三句中的动词“催”、“追”的表意看,这是写奋勇出击;从第四句的动词“遣”、“还”的表意看,这是写彻底消灭敌军。
【参考答案】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2.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2009年高考湖南卷)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
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
元词之情趣:
【解析】秦观的诗,前两句写四季轮回中,每个时节的风物都有自己的崭新风貌,何必要痴心留春,为春天逝去而伤感呢?后两句写不必为百花纷谢而怨恨,树木葱茏的夏日也是很美好的。
这首小诗,一改中国古代诗词“惜春”、“伤春”的传统情感,表明诗人不同常人的看法,独辟蹊径,别具情味。
元好问的这首词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
作者已知“春归”,却又借别人的唱曲“留春”,还要“问春”,问而不答,则继之以高楼望春,一切无效后,只有日暮归楼后到“梦里寻春”。
这首词表现的是传统的伤春主题,但不是浓重的感伤,而是淡淡的怅惘。
该题考查的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题干中涉及两个概念,先要明确其内涵。
从不同的语素考虑,“理趣”侧重在“理”,是指诗作传达给人们
普遍、深刻的事理,需要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情趣”侧重在“情”,是指诗作借典型形象所寄寓的感情与意趣,需要从情感的角度来分析。
明确概念的涵义,找到着眼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评价,这样才能使答案准确、到位。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9年高考全国卷Ⅰ)
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
【解析】姜夔的这首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还鲜明地展现出一个人物形象。
诗作写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描绘了江南水乡的清幽恬静;后两句既写景又写人,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视富贵如浮云,远离尘嚣,沉醉于自然美景,怡然自乐。
该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诗歌的鉴赏评价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解答此题需要全面理解诗意,命题者给出的注解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我们对范成大这个人物有所了解。
根据题干的指向,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趋炎附势的小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这是对范成大品格的称颂,是符合诗意的。
把“人不到”中的“人”理解为泛指一般人,“人不到”则表明无人相扰的幽静,这种理解也是符合诗意的。
作答这类开放性的评价题,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关键是要结合诗意说明理由,做到言之有理即可,但不可脱离诗意妄加评价。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
“人”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示例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成大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通关技巧—【备考方略巧点拨】
评价古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建立在对诗意的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基础之上的,因此,要使分析评价做到准确、恰当,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辨明类别,结合诗意,正确解读。
根据题材的不同,古代诗词可分成很多类别,如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送别诗、闺怨诗、羁旅诗等。
不同类型的诗歌具有特定的内容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爱情诗的绵绵思念、款款深情,闺怨诗的思远怀人、控诉战争,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送别诗的离情别恨、深情厚谊、劝勉激励,山水田园诗的宁静闲适、恬淡快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羁旅行役诗的漂泊无依、浪迹天涯、归期遥遥、孤独彷徨、念亲思乡等。
因此,能够辨明诗的类别,了解同一类别诗词的“共性”,无疑对解读诗歌内涵、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大有帮助。
当然,即便是同一类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上是有差别的,这就需要结合诗意来确定。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前者是悲苦伤感的离别,后者是满怀激情地送行,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态度明显不同。
2.抓住意象,领悟诗情,明确把握。
古人作诗常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物象来体现主观情感,这就是意象。
由于历史文化积淀、民族心理制约等,某些客观事物便有了约定俗成的意义,成为特殊意象,出现在与之情感色彩相应的诗词中。
如送别诗中常见“折柳”、“灞桥”、“南埔”等,爱情诗中常见“红豆”、“鸳鸯”、“青鸟”等,边塞诗中常见“羌笛”、“胡马”、“大漠”、“烽烟”、“孤城”、“阴山”等,羁旅诗中常见“驿道”、“征铎”、“西风”、“瘦马”、“浮萍”、“飘蓬”等,咏物诗中常见“翠竹”、“青松”、“红梅”、“秋菊”、“鸣蝉”等。
把握意象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结合诗意,开拓意象,诗中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阐发的观点态度,表达的人生志趣,也就很明朗了。
如秦观的《画堂春》: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撚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3.解析典故,明确内涵,领会用意。
诗贵含蓄,重暗示,诗人不便明说或不想明说的意思,可以通过典故,曲折地予以表达。
用典是古人作诗的一种高妙艺术,诗词中的典故不是随意为之的,而是隐含着诗人深刻的用
意。
从辨析典故入手,是理解诗词思想内容、把握诗人观点态度的有效途径。
明确典故本身的意义,是分析诗词用典的前提。
因此,诗词鉴赏备考中,积累一些常见典故,把握其意义是很重要的。
一般来说,高考命题所选的古诗词语料,对于一些生疏的典故,往往在诗词后面给以注解,这些注解不可忽视。
作为一种表现手法,用典的目的是诗词内容表达的需要,是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
分析典故的作用与效果,要放在具体的诗词语境中,把典故内涵与诗意结合起来,才能明确诗人用典的意图。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中的《后庭花》是引用的一个典故,此曲为亡国之音。
针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弊端,诗人不便直言,便借用典故来影射时事。
诗人借题发挥,表面上是讽刺歌女,实际上把矛头指向国运衰微之际不以国事为重反而痴迷淫乐的晚唐统治者,收到了借古讽今的良好效果。
4.结合背景,知人论世,深度理解。
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隐含在诗意之中的,一首诗的形成总是与作者对特定事实的感悟有关。
诗人所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观点态度,或褒扬或贬斥、或赞成或肯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印记和受个人生活经历影响,因此,诗词鉴赏要“知人论世”。
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时代、写作背景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可忽视,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遭际,这样会使我们对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有更深层的理解。
如高蟾的《金陵晚望》: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韦庄的《金陵图》: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古城。
高诗是晚望金陵,说伤心是画不出来的;韦诗是看金陵图,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
该题提供了一个简单注解,说明两人都是晚唐诗人,联系晚唐的社会现实,自然让人进一步印证他们都是因国势衰败而伤心。
5.明确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
回答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类的试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并解决下列问题: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体现出的观点态度是什么?借用哪些事物来强化思想内容的?通过怎样的艺术手段来凸显观点态度的?观点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作答的要领是,先说明情感、态度等的总体情况,再具体分析其在诗词中的体现;作答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可游离诗意随意发挥,尤其是开放类的试题。
此类考题,设题角度多,形式多变,一定要认真分析题干设置,明确试题指向,推究命题意图,因题而异,突出要点,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
如欧阳修的《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
飞絮蒙蒙。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拢,双燕归来细雨中。
在古人的诗词中,百花凋谢,落红满地,多表现孤独伤感之情,而欧阳修却一反往常,说是“群芳过后西湖好”在词人的心目中,“游人”的份量远远重于自然风光,西湖好不好与群芳关系不大,而在于游人的在与不在。
通关雷区——【考场失误细琢磨】
评价古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此类试题分值高,而考试中失分也最为严重。
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不解诗意,似是而非。
缺乏对诗意的整体把握和准确理解,以致作答似是而非。
如有学生只要是看到山水田园诗,不管作者是谁,怎样绘景,都要加上“隐逸情怀”。
2.忽视要求,答不对题。
忽视对题干要求的审视,导致作答偏离指向。
如2008年全国卷I: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作答为留恋山水的情怀。
3.缺少要点,言不及义。
作答缺乏要点或没有要点,以致答案不能很好扣合要求。
如2009年山东卷: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作答只写到景物没有揭示情感。
4.曲解诗意,强加观点。
缺乏深层解读,任意拔高或贬低诗人的思想境界。
如2008年湖北卷: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本是乐观自信、志向高远,答为不被重用的愤世嫉俗。
通关演习——【高考冲刺大通关】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2.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1)“潭烟飞溶溶”描写了怎样的景色?哪个字用得极妙?
(2)“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你认为是这样吗?
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注】秦观,字少游,北宋词人。
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因受新党排挤被贬。
(1)该诗短小精美,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说明。
(2)该诗的创作意图隐藏在诗句背后,你认为诗的意图是什么。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葛立方
袅袅水芝①红,脉脉蒹葭浦。
淅淅西风淡淡烟,几点疏疏雨。
草草展杯觞,对此盈盈女。
叶叶红衣②当酒船,细细流霞③举。
【注】①水芝:荷花的异名。
②叶叶红衣:即片片荷花瓣儿。
③流霞:这里指美酒。
(1)这首词句句有叠字,请找出用来写荷花形象的叠字并简要分析。
(2)简要说明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喜迁莺
许棐
鸠雨细,燕风斜。
春悄谢娘家。
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钏金寒,钗玉冷。
薄醉欲成还醒。
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解】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简要说明,词的上阕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2)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
通关目标20:
【通关演习】1.(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
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
(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殷忧。
2.(1)“潭烟”是溪上的水雾,“溶溶”是夜月之下雾气濛濛的景状,诗人以淡墨描绘如画的夜景,而着一“飞”字,把水色的闪耀、雾气的飘流、月光
的洒泻写活了。
(2)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诗的最后两句表明了诗人隐居的心迹,“幽意”笼罩全篇,开篇“幽意”二字透露了全诗的主旨是正确的。
3.(1)前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后两句写纳凉看到的美景,全诗采用对偶句式,把纳凉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使一个纳凉之地的自然景色活现在读者面前。
(2)字面看该诗没有反映社会生活内容,仕途受挫、厌弃官场的秦观,借这首小诗影射了勾心斗角的官场社会,表达了自己远离官场,刻意追求理想中的清凉世界的愿望。
4.(1)“袅袅”、“脉脉”、“盈盈”。
“袅袅”写出了荷花的柔丽妩媚,“脉脉”写出了荷花含情不语的生长情状,“盈盈”写出了荷花的风姿神态,恰当的叠字使用凸显出荷花的形象与精神。
(2)该词生动传神地塑造了荷花的形象,借荷花寄托了作者的志趣,表现了作者疏神达思、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
5.(1)上阕用了鲜明对比的方式。
开篇两句以细雨斜风、鸠鸣燕飞,写出初春恬静美好、自由快乐的景象,与“谢娘家”的幽静寂寥以及人物的郁闷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2)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阕写女主人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