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测温计设计(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智能体温计开题报告

智能体温计开题报告

智能体温计开题报告智能体温计开题报告一、引言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体温监测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传统的体温计需要接触人体皮肤,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

因此,开发一种能够实时监测体温并且无需接触人体的智能体温计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智能体温计的开发和应用。

二、技术原理智能体温计的核心技术是红外测温技术。

红外测温技术利用物体辐射出的红外线来测量其表面温度。

智能体温计通过红外传感器感知人体发出的红外线,然后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处理,最终得出人体的体温数据。

相比传统的体温计,智能体温计无需接触人体,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

三、功能特点1. 非接触式测温:智能体温计通过红外测温技术实现了非接触式测温,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2. 实时监测:智能体温计能够实时监测体温,并将数据传输到手机或电脑等设备上,方便用户进行记录和分析。

3. 数据分析和预警:智能体温计配备了智能算法,能够对体温数据进行分析,并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预警,提醒用户采取相应的措施。

4. 多平台应用:智能体温计可以与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连接,通过APP或软件进行数据管理和分享,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体温监测。

四、市场需求与前景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人们对体温监测的需求越来越高。

传统的体温计存在使用不便、感染风险等问题,而智能体温计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尤其是在公共场所、医疗机构、学校等需要大规模体温监测的场景下,智能体温计将发挥重要作用。

五、挑战与解决方案1. 精确性:智能体温计的测温精确性是一个关键问题。

为了提高精确性,可以采用多点测温、温度校准等技术手段,并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2. 数据安全:智能体温计涉及到用户的个人隐私和健康数据,因此数据安全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可以采用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措施来保护用户数据的安全。

3. 用户接受度:智能体温计是一种新兴的产品,用户对其接受度可能存在一定的阻力。

可以通过宣传推广、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操作方式等方式来提高用户的接受度。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一、引言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技术,通过检测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够精确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在工业、医疗、安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开题报告将介绍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二、红外测温技术原理红外测温技术基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利用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以及其反射的环境红外辐射来确定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仪通过红外传感器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该电信号经过放大及处理后,可以得到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基于黑体辐射定律,即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功率,可以反推得到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迅速测量物体的温度,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优势。

三、红外测温技术应用红外测温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工业领域: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物体的温度,例如冶金、玻璃、陶瓷等行业。

通过及时测量物体的温度,可以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医疗领域:红外测温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体温测量。

相比传统的体温计,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减少了传染风险,提高了测量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3.安防领域:红外测温技术可以通过监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人体检测和识别。

在安防系统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火灾预警、入侵报警等应用,提高了安全性和监控效果。

四、红外测温技术存在的问题红外测温技术虽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精度问题:由于环境因素、目标物体的表面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红外测温技术的测温精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需要研发更加精准的红外测温技术,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2.距离限制:红外测温技术的有效测温距离一般较短,需要靠近目标物体进行测量。

需要研发能够在较长距离范围内进行准确测温的技术,以满足一些特殊场景的需求。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第十二周:修改论文初稿、最终定稿并打印毕业论文,进行毕业答辩。
完成情况:
已经根据搜集的论文资料确定了方案和论文整体构思并画出了方框图,上交了开题报告,正在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学习、分析,设计和选用传感器及测量电路,并已草拟出毕业论文框架。
指导教师评议
评议人:
年月日
备注:
摘要及关键词
引言
1.设计思路与原理方框图
[5]郭培源,光电子技术基础教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9
[6]张建奇,红外物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6
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签名:
年月日
教学单位领导小组审批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德州学院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
院(系):物理系专业:电子信息工程2010年04月15日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二、本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2003年全国防“非典”斗争中,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863计划高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红外技术应用于非接触式测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短时间内开发成功了“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打开了国内“非接触式测量”的新篇章,但由于这种装置受一定因素影响,测量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进行校正。在国外,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已经非常先进了,自1999年就有许多国家致力于这方面的开发研究,到现在为止很多国家的产品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比如:美国早在2001年就颁布了有关红外测温仪的计量标准,美国雷泰公司生产的ST系列红外测温仪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由于红外测温仪测量温度范围宽,并为从更远的距离或同样的距离测量较小物体的温度而改变光学分辨率,它为专业人员提供了精度和价格合理的组合,除了用于人体温度检测外,还可用于电器的红外测温、供暖的红外测温、运输/汽车维修时的红外测温等各个领域。

红外测温报告

红外测温报告

红外测温报告
一、报告目的:
本次红外测温报告旨在对某公司的生产车间进行温度监测,了
解生产环境的温度分布情况,提供数据支持为公司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线正常运行提供参考。

二、测试仪器及方法:
1、测试仪器:使用FLIR C3红外热像仪拍摄要测温的区域。

2、测试方法:在无人情况下,将热像仪对准测温区域按下拍
摄键进行测温。

测温时应尽量减少温度测量值受来自其他物体的
热辐射影响。

三、测试数据及分析:
经过测温,我们得到了如下数据:
测温点测温值(℃)
工作区域1 28.5
工作区域2 30.2
工作区域3 28.8
生产设备1 35.1
生产设备2 36.5
生产设备3 38.2
根据测试数据可以得出以下分析:
1、工作区域温度波动范围在28℃~30℃之间,符合人体舒适度标准,不会对工人造成影响。

2、三台生产设备的温度较高,可能对设备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

建议公司安装降温设备,以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转。

四、结论及建议:
通过红外测温,可以了解生产车间温度分布情况,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针对本次测试结果,公司应该安装适当的降温设备,保障生产设备正常运转,提高生产效率。

在日常生产中也应该加强对生产车间环境的监控,确保环境温度在合理范围内,为公司的稳定运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

1 红外测温系统概述红外测温作为一门新技术和新方法,它的出现是红外技术的发展结果。

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并付诸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近20 年来,红外测温技术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食品加工、冶金、石化、医疗、科研等多种行业中。

红外测温技术与传统测温技术相比有巨大的优越性,因此在很多工业生产过程如电力系统、冶金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红外测温产品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红外测温产品主要有两类:点式红外测温仪和面式红外测温仪,面式红外测温仪即红外热像仪,现在点式红外测温仪就其测温性能及其辅助功能上来说不如红外热像仪,主要缺点如下:i. 远距离、小目标难以对准,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从而影响测温精度;ii.测温结果不利于保存分析限于局部没有全局效果,从而有时不利于发现问题;iii.不利于远程遥控,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低;由于红外热像仪价格昂贵,国产产品价格在2030 万左右,进口产品价格更是在7080 万左右这大大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而点式红外测温仪价格只有一两万元左右。

就测温精度来说,点式红外测温仪和红外热像仪相比精度相当,并且很多应用场合精度要求也不是很高,可以采取一定措施弥补其缺点而又不太大的增加其成本。

2 红外测温原理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发出红外辐射能量。

物体的红外辐射特性:辐射能量的大小及其按波长的分布与它的表面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通过对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它的表面温度,这就是红外辐射测温所依据的客观基础。

发射率是表征物体辐射红外线的能力,它是相同温度和波长下的实际物体与黑体的单色辐射出度之比,所以亦称比辐射率,它是表征物体辐射本领的重要热物性参数,发射率越大物体表面的辐射能力越强。

大部分有机物或金属氧化表面的发射率都在0.850.98 之间,光洁的金属表面或抛光的物体发射率很低,所以材料种类、表面粗糙度、理化结构和材料厚度都是影响发射率的主要因素。

(完整版)红外测温计设计(开题报告)

(完整版)红外测温计设计(开题报告)

被测物体的红外线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被放大后再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将接受到的信号送到显示电路显示。

此外,本设计还增加了超温报警功能,当被测物体温超过40度,蜂鸣器蜂鸣报警。

工作进度安排:第一、二周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翻译;三、四周系统详细方案设计、元器件选型;五六七周优化系统设计方案,完成硬件电路;八九十周系统软件设计及软硬件联调;十一、十二、十三周系统完善,撰写毕业论文;十四周毕业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孙鹏,红外测温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论证[D].吉林大学.2006.晏敏,彭楚武,颜永红,曾云,曾健平.红外测温原理及误差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4,5(10):110-112.张友德赵志英涂时亮.单片微型机原理、应用与实验.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张洪润刘秀英张亚凡.单片机应用设计200例(上册).第一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1]何志彪,黄光,易新建.热释电红外测温方程的研究[J].红外技术,1999.[2]陈继述.红外探测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王为青程国钢.单片机 Keil Cx51 应用开发技术.第一版.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3]柳刚,黄竹邻,周昊,王双保,易新建.非接触式红外研制[M].光电子科技与信息,2005.CAO Xi-zheng,GUO Li-hong,and LI Zhuo.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 of the aerial target based 0ntemperature Calibration and target Images[J].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06,6:0465-0467.Mark1.Montrose.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 Techniques for EMC compliance[J].IEE Press series.2000[4]陈永甫.红外探测与控制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0-320.[5]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7—46,177—191.[6]马殿阁.多路红外温度监测仪[J].电子测量技术,1993(3):55—56.[14] 肖看等. 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5] 张先庭等.单片机原理、接口与 C51应用程序设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16] 刘娟等.单片机 C 语言与 PROTUES 仿真技能实训[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17] 刘同法等.C51单片机 C 程序模板与应用工程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五、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六、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负责人:。

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开题报告

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开题报告

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学号:********专业:自动化系别:机械与电子工程系指导老师:***一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课题来源: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情地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这就是令人听了都心惊胆战的“非典”。

在国家各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抢救“非典”病人的同时,各地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以赴做好“非典”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机场、海关、车站、宾馆、商场、影院、写字楼、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对“非典”病人体温的检查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传统的体温测量是用医用玻璃液体温度计(俗称体温表)、医用电子接触式温度计(常用热敏电阻作为它的感温元件)等插入人体内部(舌下、直肠)或置于腋下,通过接触使温度计的温度等于被测处的温度。

但这些体温计的缺点是测量的速度慢(约2分钟以上)。

玻璃液体温度计还易碎,在使用时容易因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交叉感染。

在SARS预防的检测中,在需测量的人很多,时间又要短时,它们就不大适用了。

基于此,本文所介绍的一种不接触式的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应运而生了……研究目的:此次研究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主要目的,在于它能够在机场、海关、车站、宾馆、商场、影院、写字楼、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有效地避免国内传统的体温测量的缺点,在快速,准确,没有交叉感染的情况下测量出人体温度,因此不接触式的红外温度测量法就被广泛用于SARS 预防的检测工作中。

正是由于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种种先进特性,而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所,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提高了同学们的自学能力,熟悉产品设计程序,引用所学传感电子技术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国内水平:在2003年全国防“非典”斗争中,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在863计划高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对红外技术应用于非接触式测温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短时间内开发成功了“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打开了国内“非接触式测量”的新篇章......水银体温计虽然价格便宜但是有诸多弊端:首先,水银体温计遇热或安置不当,体温计容易破裂。

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建模仿真与测温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建模仿真与测温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建模仿真与测温算法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军事、医疗等领域,具有非接触、快速、高精度等优点,在物体的热力学特性分析、故障诊断和质量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旨在建立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的模型,并研究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测温算法,以提高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的应用精度和可靠性。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拟以硅基红外探测器为核心,建立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

同时,针对不同的物体表面光谱特性和环境温度变化,结合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测温算法,从而提高测量精度和实时性。

具体研究方法包括:1. 确定基本物理模型和假设,建立红外双波段探测器的传感器特性、光学系统参数和热辐射物理模型等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等软件进行仿真分析。

2. 研究不同环境条件下物体的温度分布和热辐射谱特性,利用神经网络等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优化测温算法,提高测量精度和实时性。

3. 对比不同测温算法在实际应用场景下的测量效果和可靠性,验证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的应用价值。

三、预期结果和创新点本课题旨在建立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的模型,研究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测温算法,以提高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的应用精度和可靠性。

本研究预期将得到以下结果:1. 建立完备的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模型,为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参考。

2. 针对不同物体表面光谱特性和环境温度变化,设计相应的测温算法,提高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的测量精度和实时性。

3. 验证不同测温算法的测量效果和可靠性,为“红外双波段探测技术+测温算法”在各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通过建立红外双波段探测系统的模型,并结合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测量需求和物体热辐射特性,设计最适合的测温算法,实现对物体表面温度的高精度、实时测量。

同时,本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在医疗、军事、工业等领域的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中具有普适性和可推广性。

红外温度计开题报告

红外温度计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红外语音体温计的设计研究2014年 3 月 10 日STC89C516RD+是系统的主控模块,其外接红外测温模块,键盘显示模块,语音输出模块和电源模块,能够实现对温度的采集,计算和显示播报.通过按键启动红外测温模块,测量结束返回测量结果,待MCU 运算处理得出人体温度后将温度的结果进行语音播报。

利用键盘可以控制测温计的灵活性。

2。

3研究方法与流程图:2.3.1硬件设计(1)信号采集与处理模块;STC89C516RD+作为信号采集及处理模块的控制中心,负责控制启动温度测量,通过红外探头得到物体温度对应的电信号,电信号经过前置放大后送至A/D模块进行模数转换,最后将数据传送到单片机计算温度值,并根据LED键盘模组输入的键值判断是否进行温度测量。

而此仪器的振荡电路选用的是晶体振荡电路.采用晶体振荡电路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频率稳定性好,而这正是本红外测温系统非常重要的技术要求。

(2)红外测温模块;A红外测温模块的时序B红外测温模块温度值的计算(3)语音输出模块;语音模块是由语音芯片ISD4004,扬声器,话筒和电容电阻等组成,ISD40004是一种采用ChipCorder专利技术的语音芯片。

此芯片无须A/D 转换和压缩就可以直接储存,没有A/D转换误差。

片内集成了晶体振荡器,麦克前置放大器,自动增益控制等,只要很少的外围器件,就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声音录放系统!(4)电源模块。

2。

3。

2软件设计(1)单片机主控程序(图2与图5);(2)红外测温程序;(3)播报显示程序;2。

3。

3仿真2。

3。

4画PCB板,软硬件联调。

图2主程序流程图3 单片机 STC89C516RD+图3单片机STC89C516RD+图4 语音芯片ISD4004图5 软件调用结构三、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及难点,前期已开展工作3。

1重点:(1)硬件的设计与连接;(2)软件设计过程中三大模块的编程;(3)功能仿真与软硬件的联调。

红外快速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研究背景近年来,动物的健康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养殖业和动物保护领域。

动物体温是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开发一种快速、准确、非侵入性的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具有重要意义。

红外技术在体温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通过测量动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来获取体温信息。

研究目标本项目旨在设计和开发一种红外快速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具体目标如下:2.开发数据处理算法,能够将红外测温数据转化为具体的体温数值。

3.设计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使运营人员能够方便地使用该装置。

4.进行各种实验测试,验证该装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研究方法本项目将采取以下方法:1.调研已有的红外测温技术和装备,了解其原理、性能和应用范围。

3.设计数据处理算法,将红外测温数据转化为体温数值。

考虑到动物体温的特点,算法应具备高效性和稳定性。

4.设计用户界面,使得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使用该装置。

界面应具备简洁明了、易于操作的特点。

5.针对不同种类动物进行实验测试,验证该装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同时,收集实验数据用于算法的优化和改进。

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我们预期可以实现以下成果:1.设计和开发一种红外快速动物体温度检测装置,能够准确测量动物体表面的温度。

2.开发出高效稳定的数据处理算法,能够将红外测温数据转化为具体的体温数值。

3.设计一个简单易用的界面,使运营人员能够方便地使用该装置。

4.验证装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为动物健康管理提供可靠的工具。

计划安排本项目的计划安排如下:第一阶段:调研和技术准备(持续时间:2周)第二阶段:装置设计和算法开发(持续时间:4周)第三阶段:用户界面设计和优化(持续时间:2周)第四阶段:实验测试和数据分析(持续时间:4周)第五阶段:报告撰写和总结(持续时间:2周)风险与挑战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风险与挑战:1.技术方面的困难:红外测温技术涉及到复杂的物理原理和数据处理算法,需要充分的技术准备和专业知识。

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项目背景在当前的全球卫生危机和疫情爆发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变得非常重要。

传统的体温测量方式需要接触式温度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因此,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们计划设计和开发一个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

项目目标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设计和开发一个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体表温度的装置。

具体目标和功能包括:通过红外技术测量人体体温,无需接触式测量,降低感染风险;确保测量结果精确可靠,减少误差;设计简单易用,适合在各类场景中使用;提供即时测量结果,并能够记录历史数据。

方案概述我们将通过以下步骤来实现该项目:1.调研和分析市场上已有的红外体温检测装置,了解其特点和不足之处;2.确定适用于本项目的最佳红外技术和传感器;3.设计和开发硬件部分,包括红外传感器、温度测量电路和显示屏等;4.开发软件部分,包括测量数据的处理和显示,以及数据记录和历史查询功能;5.进行装置的测试和调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行;6.完善装置的外观和人机界面设计,使其更加易用和美观;7.最终整合硬件和软件部分,完成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

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我们预期获得以下成果:一个能够快速准确测量人体体表温度的红外检测装置;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反馈进行装置的改进和优化;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技术文档,详细记录设计和开发过程;最终交付的红外快速体表温度检测装置。

时间计划本项目的预计时间计划如下:调研分析:1周红外技术确定:1天硬件开发:2周软件开发:2周测试和调试:1周外观和人机界面设计:1周整合和优化:1周文档编写和准备交付:1周预算估算根据初步估算,本项目的预算大致为XXX元。

详细的预算分配和费用细节将在后续的项目详细规划中确定。

风险分析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风险:技术难题:红外技术可能存在一些挑战,需要充分调研和测试;时间压力:项目时间较短,可能会对进度造成一定的压力;需求变更: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可能需要对装置功能进行调整。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物体温度的快速准确检测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传统的接触式温度检测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于高温物体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打算设计开发一种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

二、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种能够快速、无接触地对物体进行温度检测的装置。

该装置应具备以下特点:1. 高度准确:能够对物体表面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2. 快速响应: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温度检测。

3. 安全可靠:无接触式检测,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损伤,同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三、研究方法我们计划采用以下方法来完成研究目标:1. 调研相关技术:对红外快速温度检测技术进行调研,了解市场上已有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3. 软件开发: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可以考虑使用 MATLAB 或其他相关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

4. 装置测试与优化:对设计的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

四、预期成果研究完成后,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以下预期成果:-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能够准确、快速地对物体温度进行测量;- 能够稳定运行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相关的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五、研究计划我们制定了以下研究计划,以确保研究能够按时高效地进行:- 第一阶段(一个月):调研市场上的红外快速温度检测技术,了解相关设备的原理和性能。

- 第二阶段(两个月):设计温度检测装置的硬件部分,并制作实际样机。

- 第三阶段(一个月):编写软件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进行初步测试。

- 第四阶段(一个月):测试装置的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 第五阶段(一个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初步内容。

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已提前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案:1. 技术问题:可能涉及到传感器的选择、数据采集的精度等问题。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温仪的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单片机的红外测温仪的设计开题报告
第9--10周:撰写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11--12周:修改毕业设计说明书。
第13周:准备答辩。
第14周:答辩。
五、所需技术条件
Protel99SE开发环境,可以进行原理图及PCB设计;keil开发环境,可以进行软件编程。
另外需要印制电路板,电子元器件(包括51单片机、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显示电路、振荡器等)及单片机程序烧写工具等。
六、主要参考文献
[1]张璇.基于51单片机的红外测温仪的设计与实现[J].高科技产品研发,2010.
[2]薛乾等.多功能非接触式测温仪的设计[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
[3]房小翠等.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机电接口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
[4]王质朴等.MCS-51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16]IEC 60950-1:2005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 –Safety –Part1:General equirements.2008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课题来源:(1)教师拟订;(2)学生建议;(3)企业和社会征集;(4)科研单位提供
课题类型:(1)A工程设计(艺术设计);B技术开发;C软件工程;D理论研究;E调研报告
(2)X—真实课题;Y—模拟课题;Z—虚拟课题;
[14]A Study on a Platform of Neighborhood EV Control System with Road-Infra Servers2010
[15]Optical beat noise reduction using FM to AM conversion of injection-locked FP-laser diode in reflective SOA based WDM/SCM-passive optical networks.2009

有关红外温度计的毕设开题报告

有关红外温度计的毕设开题报告

器件清单:名称
TN901 ATMEGA 128 蜂鸣器 LED灯 LED灯 三极管 S9013 双排自锁按键开关
数量 1 1 2 红2 绿2 2 10 1 若干 若干 若干
液晶屏1602 液晶屏1602 导线 插针底座 插针
方案实施的条件: 方案实施的条件:
完备的实验设备 完好的试验器件 恒温热源
重要器件选择: 重要器件选择:
二、处理器选择:ATMEGA 128
优点、1.功能强大,运算速度快,内置多种常用模块 2.管脚众多 3.多语言开发 4.支持可在线调试、可观测各个数据的实时变化
重要器件选择: 重要器件选择:
三、显示模块:1602液晶显示屏
1. 工业字符型液晶 2. 能够同时显示16x02即32个字符。(16列2行) 3. 点阵字符型
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
能够实现温度测试范围 -33~220℃ 能够实现测温精度 0.05℃ 能够实现高温和低温的声光报警 能够实现当前温度显示、锁存、标定功能
具体进度计划: 具体进度计划:
认真分析任务书 选择实验所需器件并购买 搭建处理器外围电路 实现温度读入并标定 实现温度显示 实现温度报警 实地测试 整理程序 撰写实验报告 3.1-3.10 3.10-3.15 3.15-3.17 3.17-----4.15
MSB LSB Sum CR “f”(66H): Tamb (环境温度) 8 bit Data 最高有效位 8 bit Data最低有效位 Item+MSB+LSB=Sum 0DH, 结束信息
SPI原理介绍: 原理介绍: 原理介绍
SPI接口主要应用在EEPROM, FLASH,实时时钟,AD转换器,还有数字信 号处理器和数字信号解码器之间 。 SPI接口是在CPU和外围低速器件之间进行同步串行数据传输 。 SPI接口是以主从方式工作的,这种模式通常有一个主器件和一个或多个 从器件,其接口包括以下四种信号: (1)MOSI – 主器件数据输出,从器 件数据输入 (2)MISO – 主器件数据输入,从器件数据输出 (3)SCLK – 时钟信号,由主器件产生 (4)/SS – 从器件使能信号,由主器件控制。 在点对点的通信中,SPI接口不需要进行寻址操作,且为全双工通信,显得 简单高效。 在多个从器件的系统中,每个从器件需要独立的使能信号,硬 件上比I2C系统要稍微复杂一些。 SPI接口在内部硬件实际上是两个简 单的移位寄存器,传输的数据为8位,在主器件产生的从器件使能信号和移 位脉冲下,按位传输,高位在前,低位在后。 最后,SPI接口的一个缺点:没有指定的流控制,没有应答机制确认是否接 收到数据。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红外测温开题报告引言: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温度测量方法,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来获取其表面温度。

这种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介绍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红外辐射原理红外辐射是物体在温度高于绝对零度时所发出的电磁波。

根据普朗克辐射定律,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温度呈正比。

红外测温技术利用红外辐射的特性,通过红外传感器接收物体发出的辐射,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算法计算出物体的表面温度。

二、红外测温的应用领域1. 工业领域在工业生产中,红外测温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温度监测和控制。

例如,在钢铁、玻璃、陶瓷等高温工艺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物体表面温度,确保工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此外,红外测温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设备的热量分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医疗领域在医疗诊断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非接触式体温测量。

相比传统的口腔、腋下温度测量方法,红外测温技术更加快速、准确,并且避免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此外,红外测温技术还可以用于皮肤病变的早期诊断,提高医疗效果。

3. 环保领域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大气污染物的监测。

通过测量工厂烟囱等排放源的红外辐射,可以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减少环境污染。

三、红外测温技术的发展趋势1. 精度提升随着科技的进步,红外测温技术的测温精度不断提高。

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红外测温技术将实现更高的精度,满足更多领域的需求。

2. 多功能化红外测温技术将逐渐实现多功能化。

除了测温之外,未来的红外测温设备可能还能实现气体成分分析、物体材质识别等功能,为用户提供更多价值。

3. 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红外测温设备将逐渐实现智能化。

未来的红外测温设备可能会配备自动识别功能,可以自动识别物体并进行测温,提高工作效率。

结论:红外测温技术在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红外测温设备的精度将不断提高,功能将不断丰富,智能化程度将不断提升。

无线红外测温系统开题报告

无线红外测温系统开题报告

无线红外测温系统开题报告一、项目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红外测温技术在工业、医疗、安防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传统的接触式温度测量方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需要与被测物体接触、测量不便等。

因此,开发一种无线红外测温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二、项目目标本项目旨在开发一种无线红外测温系统,实现对被测物体的非接触式测温,提高测量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三、项目方案1. 系统硬件设计1.1 红外传感器选择高品质的红外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以获取其表面温度。

1.2 无线通信模块选用高性能的无线通信模块,实现与数据处理单元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确保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3 数据处理单元设计一个小巧的嵌入式计算单元,用于接收无线传输的红外测温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析,最终得出被测物体的温度,并显示在显示屏上。

2. 系统软件设计2.1 数据处理算法采用合适的数据处理算法,对传感器采集到的红外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被测物体的温度。

2.2 界面设计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使用户能够方便地操作系统,查看测量结果,进行设置等操作。

2.3 数据存储与导出实现对测量数据的存储和导出功能,便于用户查看历史数据和进行数据分析。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硬件设计与制作•第1周:完成对红外传感器的选型和购买;•第2周:设计并制作无线通信模块;•第3周:设计并制作数据处理单元;•第4周:完成整体硬件的连接与测试。

2. 软件开发与测试•第5周:完成数据处理算法的编写和调试;•第6周:设计界面,并进行界面交互的编写;•第7周:实现数据存储与导出功能;•第8周:进行整体系统功能测试及BUG修复。

3. 文档编写•第9周:编写系统的需求分析文档;•第10周:编写系统的设计方案文档;•第11周:编写系统的测试报告;•第12周:撰写最终的开题报告。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取得以下成果:1.设计并制作一个完整的无线红外测温系统;2.实现对被测物体的非接触式测温;3.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和数据存储导出功能;4.编写详尽的开题报告,系统需求分析文档和设计方案等文档。

半视场红外目标的测温精度分析的开题报告

半视场红外目标的测温精度分析的开题报告

半视场红外目标的测温精度分析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具有速度快、应用广泛、测量对象不受形状
限制等优点。

在工业制造、医疗卫生、建筑节能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红外测温技术
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物体在红外波段内的辐射率与温度成正比的特性进行测量,因此红
外测温仪可以较快地测量物体的非接触式温度。

随着半视场红外仪器的问世,仪器具有更小、更轻、更加便携、使用更方便等的优点,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石油化工、电力
设备、机械等。

由于其较小的视场范围,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测温误差相比于全视场
红外测温仪较大,因此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测温精度分析和提高至关重要。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分析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测温精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2. 测温精度影响因素分析,包括物体表面特性、环境温度、测量距离、视场范围、测
量时间等因素
3. 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影响因素的试验分析,包括钢板、不同颜色的纸板、不同距离、不同温度下的测温精度测试
4. 测温精度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5. 提高半视场红外测温仪测温精度的探究和实验验证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对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测温精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半视场红外测温的应
用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同时,对于扩大半视场红外测温仪的应用范围、
提高测温仪的精度、降低测量误差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温度计是现代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测量仪器。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温度测量的精度要求也日益高涨。

近年来,红外辐射温度计逐渐成为温度测量领域的重要技术手段。

近红外(1.6 μm)波段由于其能量分布以及环境因素(例如雾、水分子等)的影响下,已成为近年来较为热门的研究领域。

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和应用,对于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疗等领域的温度测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文将对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进行探索。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本文将建立一种基于1.6微米近红外辐射的温度计模型,并通过实验和仿真,探讨模型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精度。

具体目标如下:1.探究1.6微米近红外辐射波长在温度测量中的应用性和优势。

2.建立基于1.6微米近红外辐射的温度计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

3.通过实验和仿真,评估模型在不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精度。

4.探索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在工业生产、环境监测、医疗等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的方法和步骤1.文献调研: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目前关于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

2.模型建立:根据前期文献调研的结果,建立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模型,并进行优化和验证。

3.实验设计: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参数和环境条件,以及样本的选择和处理。

4.温度测量和数据分析:采用建立的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模型进行温度测量,并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包括误差分析和统计处理等。

5.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用图表和数据报告等形式进行展示与分析,探究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在不同环境下的精度和适用性。

四、研究的进展和预期成果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6微米近红外辐射温度计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初步建模探索。

预计在未来研究中,将会进一步完善模型,设计实验方案、开展实验等工作,并最终得出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相关数据和结论。

极端环境条件下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极端环境条件下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极端环境条件下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在现代工业生产、医学诊断、军事侦察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在一些极端环境条件下,如高温、低温、震动等情况下,现有的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往往难以满足高精度、高可靠性的要求。

因此,研究极端环境条件下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的改进和创新,设计一种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系统,能够在极端环境条件下实现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红外成像测温。

三、选题范围及内容1. 研究现有红外成像测温技术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适用性。

2. 研究红外成像仪器在高温、低温、振动等极端环境下影响精确测温的因素和机理。

3. 开发适用于极端环境条件下的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系统,设计并实现改进和优化的硬件和软件。

4. 对该系统进行实验验证和性能测试,评估改进后的系统的测温精度和可靠性,并与现有的红外成像测温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四、预期目标1. 确定适用于极端环境条件下的高精度红外成像测温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包括测温精度、分辨率、量程等。

2. 实现极端环境条件下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红外成像测温。

3. 所开发的系统应用于便携式或固定式测温,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学诊断、军事侦察等领域。

五、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1. 综合应用热工学、光学、信号处理等学科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等手段,研究红外成像仪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测温原理和机理。

2. 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影响因素,设计改进和优化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3. 实现系统集成和算法优化,进行系统测试和性能评估。

4. 对比分析改进后的系统于现有的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优缺点,并给出改进方案和未来发展方向。

六、研究意义1. 该研究有利于提高红外成像测温技术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应用能力,为工业生产、医学诊断、军事侦察等领域提供更加可靠和精确的测温手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测物体的红外线转换成电信号,电信号被放大后再经A/D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数字信号送入单片机,单片机将接受到的信号送到显示电路显示。

此外,本设计还增加了超温报警功能,当被测物体温超过40度,蜂鸣器蜂鸣报警。

工作进度安排:第一、二周查阅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英文翻译;三、四周系统详细方案设计、元器件选型;五六七周优化系统设计方案,完成硬件电路;八九十周系统软件设计及软硬件联调;十一、十二、十三周系统完善,撰写毕业论文;十四周毕业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孙鹏,红外测温物理模型的建立及论证[D].吉林大学.2006.
晏敏,彭楚武,颜永红,曾云,曾健平.红外测温原理及误差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2004,5(10):110-112.
张友德赵志英涂时亮.单片微型机原理、应用与实验.第五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张洪润刘秀英张亚凡.单片机应用设计200例(上册).第一版.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1]何志彪,黄光,易新建.热释电红外测温方程的研究[J].红外技术,1999.
[2]陈继述.红外探测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6.
王为青程国钢.单片机 Keil Cx51 应用开发技术.第一版.北京:人民邮电大学出版社.2007
[3]柳刚,黄竹邻,周昊,王双保,易新建.非接触式红外研制[M].光电子科技与信息,
2005.
CAO Xi-zheng,GUO Li-hong,and LI Zhuo. Infrared radiation measurement of the aerial target based 0ntemperature Calibration and target Images[J].
Optoelectronics Letters,2006,6:0465-0467.
Mark1.Montrose.PRINTED Circuit Board Design Techniques for EMC compliance[J].IEE Press series.2000
[4]陈永甫.红外探测与控制电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290-320.
[5]何希才.传感器及其应用电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7—46,177—191.
[6]马殿阁.多路红外温度监测仪[J].电子测量技术,1993(3):55—56.
[14] 肖看等. 单片机原理、接口及应用:嵌入式系统技术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5] 张先庭等.单片机原理、接口与 C51应用程序设计[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
[16] 刘娟等.单片机 C 语言与 PROTUES 仿真技能实训[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17] 刘同法等.C51单片机 C 程序模板与应用工程实践[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六、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小组意见
负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