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红外传感器文献综述

红外传感器文献综述简介红外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应发射红外线的设备,可以感应远处的温度或者物体的位置、温度等信息。
红外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在智能家居、电子产品、检测设备等各个领域中。
本文将从其原理、分类、应用等角度全面介绍红外传感器,并对当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红外传感器的原理红外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物体在可见光之外的红外光谱范围内发射和接收红外线信号。
红外线是存在于光谱中的一种较长波长的电磁波,具有较强的穿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影响较小,因此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用越来越广泛。
红外传感器的分类根据红外线波长的不同,红外传感器主要分为短波红外传感器、中波红外传感器和长波红外传感器三种类型。
短波红外传感器短波红外传感器指工作波段为1.4μm到3μm的设备。
其适用于远距离测量,主要用于温度检测及非接触式测量。
由于受到大气中水和氧气的吸收,短波红外传感器的适用距离较短,通常在10米以内。
中波红外传感器中波红外传感器工作波长范围为3μm到5μm。
其适用范围较广,可以用于物体表面温度检测、表面温度测量、污渍检测等。
由于其波长范围的特点,中波红外传感器可以发射和检测物体表面的红外辐射,其检测范围较短波长的红外线更宽。
长波红外传感器长波红外传感器的工作波长范围在8μm到15μm,主要用于物体的红外强辐射测量。
长波红外传感器的检测范围较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检测领域,例如人体热辐射探测、安防监控等。
红外传感器的应用红外传感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智能家居红外传感器被应用于智能家居中用于检测房间内的人数、温度、湿度等信息。
通过红外传感器可以实现智能化的控制,例如智能冷暖控制、智能灯光控制等。
电子产品红外传感器应用于电子产品中用于实现手势识别、遥控器控制等。
通过红外传感器可以实现人机交互的控制,例如电视机、空调、投影仪等设备的遥控控制。
检测设备红外传感器可以用于温度检测、液体等检测。
例如,在食品加工行业中,红外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食品的成品温度,防止食品过热或过冷,以确保食品的品质和安全。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

6.曾凡军.红外双色测温仪的设计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S1
7.刘福杰.王浩静.范立东.红外测温仪原理及其在应用中注意的问题.现代仪器2007.0450-51
8.曾强.舒芳誉.李清华.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子质量2007.01 25-26
1984年北京武汉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3波长HDW-1型红外测温仪。1988年北京联大提出了多光潜温度自动检测法。1989年王瑞才研制成功4波长高温计并应用于电弧加热下烧蚀材料的温度测量。但都没有应用多波长测温理论中的数据拟合法,而还只是停留在比色、单色高温计处理思想上,多个通道数据只是为了相互校验。
1.红外测温的原理
红外测温系统是利用物体的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的原理而组成测温的系统。将普朗克公式在探测器工作波长范围内积分可以得出目标辐射率的大小与目标温度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用红外探测器测出目标的热辐射功率,就能计算出目标的表面温度,这就为红外测温奠定了理论基础。
1.1普朗克定律
黑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是波长和黑体温度的函数,即:
题目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课题来源: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情地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这就是令人听了都心惊胆战的“非典”。在国家各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抢救“非典”病人的同时,各地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以赴做好“非典”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机场、海关、车站、宾馆、商场、影院、写字楼、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对“非典”病人体温的检查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传统的体温测量是用医用玻璃液体温度计(俗称体温表)、医用电子接触式温度计(常用热敏电阻作为它的感温元件)等插入人体内部(舌下、直肠)或置于腋下,通过接触使温度计的温度等于被测处的温度。但这些体温计的缺点是测量的速度慢(约2分钟以上)。玻璃液体温度计还易碎,在使用时容易因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交叉感染。在SARS预防的检测中,在需测量的人很多,时间又要短时,它们就不大适用了。基于此,本文所介绍的一种不接触式的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应运而生了……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DOC)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热潮。
1979年Cashdolla研制成功了3波长高温计,在1.8,1.9及1.0 三种波长下测量火焰及爆炸粉尘的温度,测量上限可至2000K,同时可换用滤光片方法形成4波长及6波长高温计。同年Svet等研制成4波长高温计用以测量物体表面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300~3000K。Lyzenga和Ahrens于同年推出了6波长的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硅光电二极管作和0.48~0.8 波长范围内的检测元件,用以测量冲击波后的物体的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4000~8000K,精度可至20%。
六十年代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红外测温仪。我国最早开发应用的是红外光电测温仪,它相当于一个自动光国的红外测温仪采用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工作原理,由反射式、折射式或干涉式光学系统收集被测物发出的红外辐射,经滤光片选取一定波长范围的辐射,射入红外探测器,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放大,线性化处理后送入数字电压表显示被测物体的温度。并且陆续生产了小目标、远距离、适合工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IRT-1200D型、HCW-III型、HCW- V型;YHCW-9400型;WHD4015型(双瞄准,目标直径为40mm时,测距可达15m)、WFHX330型(光学瞄准,目标直径为50mm,测距可达30m)。
1981年,Gardner及Jones等研制成了6波长高温计,工作波长为0.75~1.65 ,测温范围为1000~1600K,精度为1%。
1982年欧共体Babelot及美国Hoch等人继续研究多波长高温计,并研制成6波长高温计,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硅光电二极管,用于材料热物性的快速动态测量,在 5000K时分辨率为5K,并拟向10000K方向继续发展。同年Cashdollar在3色高温计基础上推出了6波长高温计,用于测量粉尘爆炸过程中粉尘粒子及气体的温度,使用PbSe探测器,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1.57,2.30,3.84,4.42,4.57,5 。
红外探测论文的开题报告

红外探测论文的开题报告红外探测论文的开题报告一、引言红外探测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术领域,它在军事、医疗、环境监测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旨在研究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并探讨如何提高红外探测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二、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早期,当时主要用于军事领域的热成像。
随着技术的进步,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应用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
目前,红外探测技术已经成为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红外探测器的原理和分类红外探测器是实现红外辐射探测的关键设备。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红外探测器可以分为热电偶、热电堆、半导体探测器等多种类型。
其中,半导体探测器由于其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特点,成为目前最常用的红外探测器。
四、红外探测技术的应用红外探测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导弹制导、夜视仪和无人机等方面。
在医疗领域,红外探测技术可以用于体温测量、癌症早期诊断等。
此外,红外探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火灾预警等领域。
五、红外探测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尽管红外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红外探测技术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更高精度的需求。
其次,红外探测技术的成本较高,需要降低成本以促进其广泛应用。
此外,红外探测技术在复杂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也需要进一步改善。
未来,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新型红外材料,以提高红外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
其次,开发更高效的红外探测器制造工艺,以降低成本。
此外,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高红外探测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效果。
六、结论红外探测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其应用领域广泛且前景广阔。
本文对红外探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原理和分类进行了介绍,探讨了其在军事、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挑战。
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文献综述课件资料

单位代码01学号*********分类号密级文献综述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 2 月28 日浅谈红外测温仪的设计摘要09年大规模爆发甲型H1N1流感,它的前期症状是高烧38℃以上(少数长期病患者除外),大部分人口集中地区均对进出人员进行测体温来排查感染者。
传统的温度计面对突如其来的流感对于测温技术的快速准确等要求明显比较乏力。
红外测温仪可为防止甲型H1N1流感的扩散和传播提供了快速、非接触测量手段,可广泛、有效地用于人群的体温排查,通过非接触红外测温仪就可以很快得到体温。
红外测温打破了传统的接触式测温模式,它根据被测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来确定物体的温度,不与被测物体接触,具有不扰动被测物体温度分布场,温度分辨率高、响应速度快、测温范围广,稳定性好、可同时测量环境温度和目标温度的特点[1]。
近年来在汽车电子、航空和军事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这里列举几种实现红外测温的方案并比较其优缺点。
关键词:51单片机、红外测温、非接触1 红外测温系统1.1 红外测温系统概述一般来说,测温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测温只能测量被测物体与测温传感器达到热平衡后的温度,所以响应时间长,且极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非接触红外测温仪采用红外技术可快速测得温度读数。
只需瞄准、按动触发器,在显示屏上读出温度数据。
红外测温仪重量轻、体积小、使用方便,并能可靠地测量热的,危险的或难以接触的物体,而不会污染或损坏被测物体。
红外测温仪每秒可测若干个读数,而接触测温仪每秒测量就需要若干分钟的时间。
红外测温作为一门新技术和新方法,它的出现是红外技术的发展结果。
红外技术是研究红外辐射的产生、传输、转换、探测并付诸应用的一门科学技术。
近20年来,红外测温技术在产品质量控制和监测!设备在线故障诊断安全保护以及节约能源等方面发挥了或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电力,食品加工。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开发-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对物体温度的快速准确检测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传统的接触式温度检测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对于高温物体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因此,我们打算设计开发一种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
二、研究目标本次研究的目标是设计一种能够快速、无接触地对物体进行温度检测的装置。
该装置应具备以下特点:1. 高度准确:能够对物体表面的温度进行精确测量。
2. 快速响应:具备快速响应的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温度检测。
3. 安全可靠:无接触式检测,不会对被测物体造成损伤,同时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三、研究方法我们计划采用以下方法来完成研究目标:1. 调研相关技术:对红外快速温度检测技术进行调研,了解市场上已有的相关产品和技术。
3. 软件开发:编写相应的软件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可以考虑使用 MATLAB 或其他相关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和图像处理。
4. 装置测试与优化:对设计的温度检测装置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
四、预期成果研究完成后,我们希望能够得到以下预期成果:- 红外快速物体温度检测装置的设计与制作;- 能够准确、快速地对物体温度进行测量;- 能够稳定运行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 相关的测试数据和结果分析。
五、研究计划我们制定了以下研究计划,以确保研究能够按时高效地进行:- 第一阶段(一个月):调研市场上的红外快速温度检测技术,了解相关设备的原理和性能。
- 第二阶段(两个月):设计温度检测装置的硬件部分,并制作实际样机。
- 第三阶段(一个月):编写软件程序,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并进行初步测试。
- 第四阶段(一个月):测试装置的性能,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和改进。
- 第五阶段(一个月):整理研究成果,撰写开题报告和论文初步内容。
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在研究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我们已提前思考了一些解决方案:1. 技术问题:可能涉及到传感器的选择、数据采集的精度等问题。
红外传感器文献综述

单位代码01学号分类号TN7密级文献综述关于红外报警器的综述院(系)名称信息工程学院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姓名指导教师2013年3月20日关于红外线报警器的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所处的环境是否安全。
当家中无人或者仅有老人孩子在家时,必须考虑家庭成员生命和财产的绝对安全。
目前,许多住宅小区的安防主要依靠安装防盗窗、防盗门以及人工防范。
这样不仅有碍美观,不符合防火的要求,而且不能有效地防止坏人的侵入.报警器的应用类型非常多,但热释电红外线报警器是最广泛的,因为它的制作简单、成本低,安装比较方便,而且防盗性能比较稳定,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安全可靠。
这种防盗器安装隐蔽,不易被盗贼发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简要通过对红外报警器组成的个个模块进行分析,介绍了红外报警器的两种常见方式即:主动式和被动式,进而又分析了两种方式的选择原则,最后有对红外线报警器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红外线,热释电传感器,报警器,单片机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其住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表现在不仅希望拥有舒适、温馨的住所,而且对安全性、智能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反地,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社会效应,城乡、区域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流动人口也开始迅速增加,盗窃、入室抢劫等刑事案件也呈现出了增长趋势,人们越来越渴望有一个安全生活的空间,但是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甚至采用一些高科技的作案手段,使得以往那种依靠安装防盗门窗、或靠人防的防范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日常防范的要求。
这时,传统的家庭住宅显然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智能型的家庭防盗报警系统,能可靠的进行日常安全防范工作,及时发现各种险情并通知户主,以便将险情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人们便可安心工作,同时也保证了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于是有关家庭、办公室和仓库等处的安全防范和自动报警系统的开发研制日益被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所重视,现在市场上也出现了各种名目繁多的报警装置,但多由于可靠性较差、功能单一或造价高而难于普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

红外测温开题报告一、引言红外测温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技术,通过检测目标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能够精确测量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在工业、医疗、安防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开题报告将介绍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
二、红外测温技术原理红外测温技术基于物体的热辐射能量,利用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以及其反射的环境红外辐射来确定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仪通过红外传感器接收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并将其转换成电信号。
该电信号经过放大及处理后,可以得到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的原理基于黑体辐射定律,即物体的辐射功率与其表面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通过测量物体发出的红外辐射功率,可以反推得到物体的表面温度。
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在非接触的情况下迅速测量物体的温度,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优势。
三、红外测温技术应用红外测温技术在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1.工业领域:在工业过程控制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和控制物体的温度,例如冶金、玻璃、陶瓷等行业。
通过及时测量物体的温度,可以保证工艺过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医疗领域:红外测温技术在医疗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于体温测量。
相比传统的体温计,红外测温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减少了传染风险,提高了测量的便捷性和准确性。
3.安防领域:红外测温技术可以通过监测人体的红外辐射来实现人体检测和识别。
在安防系统中,红外测温技术可以用于火灾预警、入侵报警等应用,提高了安全性和监控效果。
四、红外测温技术存在的问题红外测温技术虽然在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精度问题:由于环境因素、目标物体的表面特性等因素的影响,红外测温技术的测温精度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需要研发更加精准的红外测温技术,提高温度测量的准确性。
2.距离限制:红外测温技术的有效测温距离一般较短,需要靠近目标物体进行测量。
需要研发能够在较长距离范围内进行准确测温的技术,以满足一些特殊场景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九十年代,我国的红外测温仪采用当今国际上通用的工作原理,由反射式、折射式或干涉式光学系统收集被测物发出的红外辐射,经滤光片选取一定波长范围的辐射,射入红外探测器,探测器输出的电信号经过放大,线性化处理后送入数字电压表显示被测物体的温度。并且陆续生产了小目标、远距离、适合工业生产特点的测温仪器,如西光IRT-1200D型、HCW-III型、HCW- V型;YHCW-9400型;WHD4015型(双瞄准,目标直径为40mm时,测距可达15m)、WFHX330型(光学瞄准,目标直径为50mm,测距可达30m)。
4.结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先进的红外传感器的出现以及高性能单片机的不断推出,使得红外测温技术迅速发展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红外测温技术制作的红外体温计具有非接触、响应速度快、利于环保等优点,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现代社会,必然会取代水银温度计成为人们的首选产品。
在欧美,热释电耳道式测温仪已成功用于体温测量,1991年后基本已经普及。但是,我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2003年,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王树铎教授研制的“非接触、口腔式红外线电子体温仪”才获得专利授权。在此之前,完全不与人体接触、又满足医疗测量精度的要求的体温计,还没有面世。
3.红外测温的展望
在大量的科研与工业中,离不开测温,红外温度计有快速、准确、便捷、使用寿命长等优势,正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在冶金、电子、石化、交通、能源、橡胶、食品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成为企业故障检测,产品质量控制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利用红外测温的远距离、不接触、准确、实时、快速等特点发展起来的红外检测技术由于在不停电、不取样、不解体的情况下能快速实时地在线监测和诊断大多数故障,所以倍受国内外的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
非典疫情过后,人们越来越注重公共卫生安全。非接触、高精度医用红外温度计的研究,对于在公共场合、大流量人群的快速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
随着红外材料及传感器类型的不断开发研究,新型测温仪器正逐步替代传统的测试手段。目前美、英等国正致力于加强前视红外系统信息处理能力(如自动人工目标分类),便携式整机配个人计算机可产生实时、高分辨力图像来解决研究领域和工业领域中的问题。世界上除了一些大军工企业公司(如美国的Honeuwell公司、休斯飞机公司)之外,许多大商业公司(如三菱电气、日本横河电机(株)、瑞典AGA公司、法国Pyro公司、Sofradier公司、HGH红外系统工程公司等)也正在积极从事红外测温、热成像技术的研究及产品开发。在国内,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迅速发展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速,对测温仪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尽管热电偶(热电阻)一类接触性测温传感器件仍然具有很大的优势,但非接触性的红外测温仪器正日益受到各行业的关注。
5.曾亦可.刘梅冬.姜胜林.李军.周东祥.热释电红外测温系统.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02.273-276
6.曾凡军.红外双色测温仪的设计研究.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4.S1
7.刘福杰.王浩静.范立东.红外测温仪原理及其在应用中注意的问题.现代仪器2007.0450-51
8.曾强.舒芳誉.李清华.红外测温仪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电子质量2007.01 25-26
1.红外测温的原理
红外测温系统是利用物体的辐射能量与温度有关的原理而组成测温的系统。将普朗克公式在探测器工作波长范围内积分可以得出目标辐射率的大小与目标温度间存在着固定的对应关系,用红外探测器测出目标的热辐射功率,就能计算出目标的表面温度,这就为红外测温奠定了理论基础。
1.1普朗克定律
黑体的光谱辐射出射度是波长和黑体温度的函数,即:
(1—1)
式中:
—第一辐射常数,
;
—第二辐射常数,
;
其中:
K—玻耳兹曼常数;
h—普朗克常数;
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黑体总的辐射能量随温度的增高而增加,这是单波段测温仪的依据。随着温度升高辐射峰所在的波长向短波方向移动,其规律符合维恩位移定律。显然高温测温仪适用于较短的工作波长,低温测温仪宜选用较长的工作波段;短波长处辐射能量随温度增加比长波长处快,这意味着短波长处比长波长处测温灵敏度高。
1986年欧共体及美国联合课题组的Hiernaut等人研制成功了亚毫秒级6波长高温计,用于2000~5000K温区内真温和光谱发射率的同时测量,温度测量精度为0.5%,发射率测量精度为1~5%。
1992年Levendis等人研制成了3色辐射温度计,工作波长分别为0.65,0.8和0.95 ,并用于燃烧粒子瞬态响应测量,在数据处理上,采用比色思想,3个比色结果在2500K时相差小于100K。1992年Cezairliyan等人亦报导了亚毫秒级6波长高温计的研制情况,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方法,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0.5,0.6,0.65,0.7,0.8和0.9 ,在脉冲加热下测量了铌金属试样的亮度温度。
1954年Pyatt建议使用3个波长的比色温度计,以得到发射率与波长的关系。
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了多光谱辐射测温技术的热潮。
1979年Cashdolla研制成功了3波长高温计,在1.8,1.9及1.0 三种波长下测量火焰及爆炸粉尘的温度,测量上限可至2000K,同时可换用滤光片方法形成4波长及6波长高温计。同年Svet等研制成4波长高温计用以测量物体表面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300~3000K。Lyzenga和Ahrens于同年推出了6波长的温度测量装置,采用硅光电二极管作和0.48~0.8 波长范围内的检测元件,用以测量冲击波后的物体的真实温度,测温范围为:4000~8000K,精度可至20%。
附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学生用表)
学生姓名
学 号
题 目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这种需求达到了高峰。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不需要接触物体即可测得物体的温度,它的这个特点使得在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业进行测温成为最好的选择。2003年的非典也使对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的研制开发达到了顶峰。由于需求量的增大,使得人们希望能有测温性能稳定,测温距离较远而价格又很便宜的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投入市场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12.聂绍龙.大距离系数红外测温理论及应用研究.浙江大学.200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3.邢向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测温技术与系统研究.南京理工大学.2004
14.李松林.非接触人体表面温度测量方法的研究.天津大学.2005
15.TN9红外模块说明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学生用表)
学生姓名
王建业
学号
200909130101
因此,对测量温度范围在24.0℃到45.0℃,精度要求为 0.1℃的红外体温计的设计具有一定商业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范书彦.红外辐射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长春理工大学
2.苗玉杰.医用红外测温仪及温度补偿技术的研究.燕山大学
3.陈宏起.全辐射反射式红外测温技术研究.吉林大学.2005
4.毛志毅.苏东明.李开元.王卫东.陈广飞.非接触式红外遥感体温计的设计与实现.医疗卫生装备.2003.09 16-19
题目
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的设计
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及可行性分析
课题的来源、目的意义(包括应用前景)、国内外现状及水平
课题来源: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无情地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这就是令人听了都心惊胆战的“非典”。在国家各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抢救“非典”病人的同时,各地也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力以赴做好“非典”的防控工作,尤其是在机场、海关、车站、宾馆、商场、影院、写字楼、学校等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场所,对“非典”病人体温的检查尤为重要。目前,国内传统的体温测量是用医用玻璃液体温度计(俗称体温表)、医用电子接触式温度计(常用热敏电阻作为它的感温元件)等插入人体内部(舌下、直肠)或置于腋下,通过接触使温度计的温度等于被测处的温度。但这些体温计的缺点是测量的速度慢(约2分钟以上)。玻璃液体温度计还易碎,在使用时容易因消毒不彻底而引起交叉感染。在SARS预防的检测中,在需测量的人很多,时间又要短时,它们就不大适用了。基于此,本文所介绍的一种不接触式的红外快速检测人体温度装置应运而生了……
9.曾强.舒芳誉.李清华.红外测温仪—工作原理及误差分析.传感器世界2007.02 32-35
10.侯关士李缙海基于因特网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微机应用2011,22(3);134——137
11.李志强.黄顺.张卫华.杜秀伟.基于TPS434的红外传感测温仪的设计.现代电子技术2007.12 6-7
1981年,Gardner及Jones等研制成了6波长高温计,工作波长为0.75~1.65 ,测温范围为1000~1600K,精度为1%。
1982年欧共体Babelot及美国Hoch等人继续研究多波长高温计,并研制成6波长高温计,采用光导纤维束分光,硅光电二极管,用于材料热物性的快速动态测量,在5000K时分辨率为5K,并拟向10000K方向继续发展。同年Cashdollar在3色高温计基础上推出了6波长高温计,用于测量粉尘爆炸过程中粉尘粒子及气体的温度,使用PbSe探测器,6个工作波长分别为:1.57,2.30,3.84,4.42,4.57,5 。
九十年代末期,我国也产生了用光纤束作为光学系统的测温仪,用单板机或单片机作信号处理和线性化及数字显示的测温仪。
2.2红外辐射测温技术的分类及发展
到二十世纪初,辐射法测温的理论准备已基本完善。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应用于工业现场的红外测温仪,已有了三种类型的传统形式。即全辐射测温仪、单色测温仪和比色测温仪。全辐射测温仪是通过测量波长从零到无穷大的整个光谱范围内的辐射功率来确定物体的辐射温度。单色测温仪是通过测量目标发射的某一波长范围内的辐射功率来确定目标亮温的仪器。比色测温仪是根据两个波段辐射能量的比值与物体温度的函数关系来测定物体色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