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2桥教学反思1(新审定)
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完整教案(含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教学进度一、班级情况分析我班共有学生58人,其中男生31人,女生27人。
本班学生成分较复杂,基础参差不齐。
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
但是他们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具有同情心、善良、乐于助人。
六年级了,大部分学生意识到自己面临升初中的压力,所以班级中涌现了一小部分能在学习上下苦功夫的孩子,他们不仅在学习上,还在行为习惯上都成为同学的好榜样。
另外一些学生学习兴趣也逐渐浓厚,学习积极性慢慢提高,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后50%的学生,如何让每个孩子在学习上都有进步?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接下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要因材施教,尽量从毕业班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的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语文素质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新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于2019年秋期正式试行。
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 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轻叩小说的大门,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珍爱我们的家园,艺术的魅力,初识鲁迅。
全册共27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18篇,略读课文9篇。
其中,“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为了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一以贯之的目标,首先在选文上下功夫,认真选择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的文章作课文,使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本册教材保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教科书”的一些优秀篇目,如《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穷人》、《只有一个地球》、《月光曲》、《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些课文文质兼美、历久弥新,教师们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教材还增选了新文章,如,《丁香结》、《夏天里的成长》、《京剧趣谈》、《伯牙绝弦》等。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2、《丁香结》《丁香结》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
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单元教学计划和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桥》《穷人》《在柏林》三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本单元习作是笔尖流出的故事。
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提供的环境和人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虚构的故事。
语文园地学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描写和情节描写刻画人物,通过环境描写来凸显人物形象。
了解情节描写的作用,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尝试写出人物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是小说,都写出了令人感动的情节。
如:《桥》一文中老支书在桥头指挥全村人过桥的情节,《穷人》一文中桑娜从邻居家宝来孩子后等丈夫归来的情节,《在柏林》一文中老兵的妻子在车厢里数“一、二、三”的情节等。
这些情节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有感情地读出这些情节。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三、单元课时安排12.桥…………………………………………………………………2课时13.穷人………………………………………………………………2课时14*在柏林……………………………………………………………2课时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1课时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2课时语文园地一…………………………………………………………2课时快乐读书吧…………………………………………………………1课时12 桥教学目标: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咆哮、拥戴、呻吟、搀扶”等词语。
《桥》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桥: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引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座看不见的桥,阻碍了我们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本篇文章将对我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打破这座“桥”,实现有效的教学。
问题分析1. 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性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容易产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其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2. 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足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不足。
由于学生对语文科目的看法偏低,他们往往将其视为枯燥无味的功课。
因此,他们在学习语文方面的投入不够,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3. 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缺失现实生活中,学生对文学作品和语文知识的兴趣普遍较低。
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娱乐和科技类的事物,对于传统的文化和经典作品缺乏兴趣。
这使得他们对语文教学的参与度降低,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能力也受到限制。
解决方案1. 构建互动式教学环境为了打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桥”,我决定采用更加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我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讨论,并提供机会让他们进行小组活动和角色扮演。
这样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设计有趣的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动机,我决定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内容。
我计划组织语文游戏、朗读比赛和创作比赛等活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另外,我还打算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学作品,结合时下流行的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3. 引导学生发掘语文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对语文知识产生兴趣,我打算通过引导他们发掘语文的魅力。
我将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通过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我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和创作,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创造力。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1)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教学反思语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三单元《秋天的雨》。
课文详细描绘了秋天雨后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大自然景象的观察,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描绘生活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读写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PPT、生字词卡片、黑板、粉笔。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秋天的特点,进而引入课题《秋天的雨》。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结合预习,圈画出生字词,并尝试理解课文内容。
3.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指导学生正确读写。
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句子,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场景,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秋天的雨2. 课文结构图:展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突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3. 生字词:列出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方便学生记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秋天的雨》为主题,写一篇描绘秋天景色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提高了语文素养。
但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秋天景象,鼓励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提高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桥》教学反思3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舍己为人的高尚情怀,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党员书记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我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在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又让学生画出课文中令自己感动的句段,谈一谈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
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洪水的肆虐,情况的危急,人们的慌乱和老汉的沉着、镇定。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理解,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与作者、文本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在学生理解、感悟了课文内容之后,我还注意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
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不过教学这篇课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有些句子,学生体会得还不够深入。
结尾处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老支书只是许许多多优秀党员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1篇】前一天下午三点,接到电话第二天要去xx镇小上一堂课,三位老师,同课异构,课文题目是五年级下册《桥》,有点慌。
时间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因为接到电话我还慢条斯理的请假,安排好课,放学回家还像客人一样去吃了晚饭,吃了饭我还到菜地田野逛了一圈。
我自己都觉得悠闲。
可是关键的原因还是,文本太难处理。
回来的晚上,我一直在看各种设计,一节课,第一课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这四十分钟。
课文重难点很清楚,感受文章语言文字特点和感悟老汉的形象。
我想让设计出彩,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我忽略了很多东西,甩掉了环境的铺垫,直接切入主题。
因为我不知道第二年考量我的不是设计的出彩,而是表现的沉稳。
设计可以很朴实,但是老师的素质要体现出来,要达到他们拿得出去的标准。
正是这种方向的偏离,我看到了自己最大的弊病。
第一,平时上课对自己语文课堂的语言要求不高。
口头语较多,这一点,在你不自信的时候会表现得特别明显。
特别是在这样心里没底的情况下,紧张会让你的许多小毛病都钻出来。
我不得不说,这一次真的挺紧张,因为在前一天11点多,我还在斟酌文本的取舍。
课件的制作已经被我撇到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因为准备得不够,所以不自信。
第二,课文内容的选择上,很冒险。
作为第一课时,我要在前15分钟处理好字词、文章的主要内容。
后十五分钟重点品读老汉的形象,最后10分钟根据品读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而一个小练笔。
上完后我自己也觉得环境的烘托没有读,学生很难走进老汉,感受他的形象。
可是当我觉得太多人回去选择前面环境描写的句子感受下说语言特点的时候,我就想当然的把它撇掉了。
真当是舍本逐末啊!幸好这是我自己上完课之后就后知后觉的。
第三,板书,还要再练。
一手好字,可以让一个语文老师提高许多分。
可我,态度认真点,写的好点,态度不认真就随便了。
以前教高中真好,可以带点草或有自己的特色,可是到了小学,要写一首漂亮而有特色的正楷字,我还要练上三年吧!所有的反思都回到了语文老师最初应该努力的方向,漂亮的朗读,漂亮的板书,还有漂亮的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优秀教案全册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1.草原教学目标:1.认识“丘”、“渲”等7个生字,会写“毯”、“陈”等9个生字。
会写“草原、线条、柔美”等22个词语。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并想象草原迷人的景色,读出自己的感受。
背诵第1自然段。
3. 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并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体会景色美以及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准备:1.准备具有浓郁的蒙古族特色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蒙古人》(最好蒙语演唱)。
2.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教师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到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天堂》,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草原。
教师相机相关词语:一碧千里、翠色欲流3.导入新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就是对茫茫大草原的赞美!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领略那儿美丽的风光,感受那儿独特的民族风情,体会蒙古族人的热情好客。
(板书:1.草原)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并借助词典等学习工具书理解。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小丘(qiū)渲染(xuàn )迂回(yū)蒙古包(měng )襟飘带舞(jīn )鄂温克(è)(2)指导易混淆的字。
“襟”是左右结构,左边是“衤”,与衣服有关,表示衣服胸前的部分。
“涩”是左右结构,右边下面是“止”,不能写成“上”。
“裳”下面是“衣”,与衣服有关。
“微”:中间部分不能少一横。
(3)理解较难的词语。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桥》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12桥[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
像倒”,可以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又怎么说呢?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突出当时情况危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来势凶猛)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023最新-部编版六上语文桥教学反思(优秀5篇)
部编版六上语文桥教学反思(优秀5篇)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这里的5篇部编版六上语文桥教学反思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桥教学反思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桥》教学反思篇一《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
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
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
“他像一座山。
”“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
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3《桥》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上13《桥》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桥》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四制)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了一位老共产员在面对洪水肆虐时,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村民们筑起了一座生命之桥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展现了老共产员的高尚品质和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精神,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但他们在面对一些抽象的情感和品质时,可能还需要一些引导和启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理解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品质,引导学生学习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2.原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情感和品质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洪水肆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导入新课。
2.自读: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感知主要人物和事件。
3.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讲解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老共产员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入体验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引导他们感受老共产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4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合集14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篇1第一节课因为没有太多时间去准备,所以备课不充分,导致上台来经常忘记下一步该怎么做。
停下来看教案,说话一直停顿。
把学生也搞冷场了,被我的阿姨骂死。
她说我没有看学生,眼光好像在躲闪,很没自信的样子,我也跟她说实话,对教案真的是不熟悉。
我阿姨又说教案不熟悉没关系,上了讲台就是要有一份自信,相信自己可以讲得起来,相信自己能够做得到。
你这样经常头低下来看教案好像很紧张的样子给人印象更不好。
怪不得有学生下课后来问你老师你是不是很紧张。
另外老师的表情很重要,要多笑,学生看见你笑心情也会好点,除了这些以外我也犯了不少错误,比如说刚开始不要默读好,但我却让学生去默读了。
稀奇要解释下,我没有解释。
我让学生说从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说得不是标准的,我就很牵强得硬要把标准答案说出来,学生还没真正体会到我就说了。
应该在学生体会的基础上说出。
即使学生一时没有体会也没关系,放到后面再让学生说,让学生对文本了解透彻了再去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我的预设与生成之间还是有差距,说明我备课不够仔细。
我问学生哪个是闰土,为什么,阿姨说叫我别问无谓的问题,其实这个我预设是这样的:闰土说得多么津津有味啊,所以这个是闰土,没想到孩子都从外貌上去辨别了。
还有这几个事情是一起说出了闰土的品质,不是一个对应一个的。
像见多识广要放在无穷无尽的后面,因为是那么多事情一起说明见多识广的。
而我却误导孩子好像是一个对应一个。
最后推荐叫他们去看故乡,我说是今天的作业其实不好就说相信你们可以领悟到很多。
这次面对六年级的孩子我真的有点紧张,孩子一年的成长实在太快,5年级和6年级差别很大。
6年级的孩子有些个子都已经比我高了,而且懂得也很多,什么都知道了,你老师的一举一动都看在她们眼里,说白了也就是想看看你新老师有多少分量在里面。
阿姨也是这么跟我说的。
你教过6年级其它年级就不会那么怕了。
的确是,教过来才知道现在的孩子难教,一个老师如果不是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真的要被比下去了,要快快加把劲提升自己。
(最新部编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附教学反思: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品味竹节人带给人们的乐趣,学习5—19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做好了竹节人,他们在什么地方玩呢?生:在课桌上。
师:确切说,是什么样的课桌呢?生:破课桌。
桌子上要有裂开缝的那种。
师:作者怎样来描述破课桌呢?生:看不出年纪;一道道豁开的裂缝,像黄河长江。
师:作者要向我们介绍竹节人,讲破课桌干什么?生:第6自然段讲了,“这些裂缝正好用来玩竹节人”。
师:不知道是因为有裂缝才想到玩竹节人还是拿着竹节人找玩的地方,才找到了裂缝?生:拿着竹节人找到了裂缝,在这儿玩正好。
师:第7自然段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生读)师:这句话里提到了什么人物?生:那个发明竹节人的家伙。
师:你们相互议论一下,想想认为这句话用了什么写法?生:联想。
师:对,说得很好。
作者从桌子上的裂缝想到了发明竹节人的家伙。
你们认为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生:说明在破课桌上玩竹节人再合适不过了。
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呢?(指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生动、风趣、幽默)师:怎样利用这破桌上的裂缝来玩竹节人呢?请同学们读8—13自然段。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我们看看同学们是怎样在课桌上玩竹节人的?生1:“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拉动,上面的竹节人就随着动起来。
”生2:把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舞动起来,把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就可以玩搏斗了。
师:大家都听见了,原来就是这样利用裂缝来玩竹节人的。
不知道同学们是不是都听懂了?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演示一下呢?生:我来吧!(生上讲台演示)师:相信这一次大家都看明白了。
学到这儿,谁来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生说法不一)师:尽管同学们说法不一,但总的意思是用裂缝来玩竹节人很有意思,对吧?生:对!好玩。
师:不仅如此,同学们还给竹节人配上了武器,让竹节人变成了不同的模样。
仔细读一读9—19自然段,然后我要请几位同学讲一讲,每位同学说一种“新装备”,不和其他同学重复。
(生读课文)师:现在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人教统编)
部编版(人教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完整教学反思第一单元1.草原教学反思:《草原》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深入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将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草原的美景分为三大部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图画,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通过让学生们划分段落,总结段意,让学生们整体地把握了文章的结构,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的巧妙。
4、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从而更进一步深入地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相互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5、最后,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我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走进西部,了解西部和热爱西部。
二、成功之处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现在把成功的几方面总结如下:1、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才能加深理解和体验,才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的熏陶,产生共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9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1这段时间,六年级语文教学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总复习。
复习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环节。
学生通过复习,将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归纳、总结,从而达到加深理解,系统吸收、灵活运用的目的。
复习的效率和效果是学生能否获得大丰收的关键。
因此,复习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抓好基础知识。
针对学生对已学基础知识,因时间久,部分已遗忘的共性,本着“依纲_本”和“温故知新”的原则,要求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搞好基础知识的复习。
如拼音、字的.音、形、义,古诗的背诵默写,积累运用中的读背内容,要求会背诵的课文等,必须让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
二、根据学生特点及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训练方式灵活多样。
平时学生看的题样少,练的题型也少,现在,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连词成句,把句子写具体,如何区别运用形近字、同音字,句式怎样互相转换,扩句缩句、写比喻拟人夸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说明方法等都应让学生勤练。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辅导,还应多关注中下生。
三、应加强阅读理解的课堂限时训练并重点讲评答题技巧,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难句、长句,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走向思维正确的方向。
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不同题材的课外短文,设计多样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阅读方法去完成。
特别是用好复习综合卷和复习册,在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四、习作方面教给学生如何根据题目要求把一文多用。
写作在试卷中占40分,分值不小。
但多数学生平时不愿意写,也惧怕“写”,认为这是丢分题,其实不然,通过强化训练,学生都可以拿到分。
还要不断地给学生总结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中经常用到的词汇、短语和句型,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要想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要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探究,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3桥》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共44张PPT)
结果(24—27) 洪水退去 祭奠英灵
总之,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 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 认识。
八、教学反思
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 的感受,然后环绕“课文中的老汉是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 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 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受到的情感教育通过读的情势外化出 来。
环节五、课文小结。 课文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 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远离死亡的生命 桥,自己却同儿子一起被洪水吞没。课文歌颂了老共产党员这种无私无畏、 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桥》说课稿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 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桥》,下面我将从说教 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 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 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目录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八、说教学反思
三、说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理解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 情,领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3.抓住人物言行感受老汉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4.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表达方面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悟老共产党员 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精神。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1】篇〗对“兰兰的爸爸为什么能成为桥梁专家?”的讨论,让子们明白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动脑”、“勤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
但是从课堂中表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1、学生的朗读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的学生朗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感情朗读还不太到位;有的学生还把握不好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领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较多,而自己的体会感悟的表现较少等。
2、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需要加强。
有的学生光顾表现自己而举手,根本没听老师的提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造成站起来什么都不会,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讲的情绪。
3、学生还是缺乏训练,发言声音普遍太小,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也是一种很不好的说话习惯。
4、本人自己的调控能力、应变能力都应该继续加强,过渡语言、评价语言都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以上几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注意,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2】篇〗《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老支书在山洪暴发时,为了挽救村民们的生命,结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赞美了老支书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高贵品质。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感悟老汉的人物形象,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描写雨水和洪水的句子体会情势危急,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洪水肆虐的'句子。
然后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引导学生感受老汉高大的形象和无私的品质,通分角色朗读,表演等方式把学生带到当时的情境中去。
然后找出村民们是怎么做的,最后老汉是怎么做的。
这样层层深入,一点一点解读文本。
作业部分,我安排了一个练笔,为老汉写一篇碑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老汉的敬佩之情。
课后反思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一是对课文朗读方面指导得不够到位,没能把学生引入到那种感人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没能得到很好的调动;二是给学生自主思考,讨论的时间较短,学生回答问题时很迷茫。
2019最新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2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初读了解梗概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三、初步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反思第【1】篇〗《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做到:一、巧妙呈现,让词语教学“有味”。
好的词语教学在考虑音形义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词的意象、意味、意韵,考虑到词语拓展、运用,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词语教学才不会单一单调,才更有“语文味”。
所以,我们在词语教学中要有机整合,多形式呈现,以提高词语教学的有效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出示三组词语: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挡;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清瘦、像座山、像豹子。
在指导学生掌握音形基础上,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老师为什么把这些词语分成三组。
接着让学生展开想象,透过词语想象当时洪水的凶险画面和人物的形象。
最后要求学生把这三个场景连起来,简要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运用想象把词语转化成画面,让学生想象词语蕴涵的意象,有了质感的画面,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把词语教学和概括课文内容整合起来,为品读课文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让词语教学更有语文味。
二、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
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
之后,我播放了洪灾视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利用视频播放洪灾正好与文本内容更为接近,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
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桥》教学反思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
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以“读”为主线。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渗透学习方法。
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
2.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
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时,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
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
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
”“真了不起。
”“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军,是群众的靠山。
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
他像一座山。
”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对老汉精神的感悟。
3.读读写写: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
这使我深刻地感受
到:只有以读促写,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二、成功之处
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从整个课堂看,联系语境,激活想象,几种感悟策略对学生体会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启发想象,体会当时的雨大,洪水的迅猛,以及人们的躁动及老汉的沉稳的语句,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真正植入学生的心中。
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不足之处
1.词语的教学不够丰满。
如教学有关洪水这一组词语之后,还可以结合文中的句子,或者图文结合,让学生加以体会想象洪水的可怕,可以更好地体会老汉的大公无私。
2.课文的引读有点牵强。
在教学“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一句话时,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老支书想让群众更好、更快脱离洪水,没有必要说那么多话。
我进行了三次引读,但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文本,没有体会到老汉内心的真实感受。
所以,我在进行引读时就显得有点牵强,还只停留在表面上。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进行体会,想象当时情况的危急,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然后抓住老汉的言行,研读感悟,体会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启发想象当时的场景,进行一次练笔。
最后领悟本文的写作方法,激发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