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科学素养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知识技能,更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
幼儿核心素养是指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所需具备的一系列能力和品质,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生命素养和创新素养等。
一、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包括观察、探究、实验、推理、创新等。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探究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发现科学规律,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二、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幼儿在人文环境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审美、文化等。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舞蹈、绘画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人文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感受美,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情感交流中学会尊重、关爱和分享。
三、社会素养社会素养是幼儿在社会环境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包括合作、交往、分享、关爱等。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合作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社会素养。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合作完成任务,分享资源,培养幼儿的社交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幼儿在社交活动中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和团结合作。
四、生命素养生命素养是幼儿在生命环境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包括健康、安全、环保等。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实践、体验等活动来培养幼儿的生命素养。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学习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安全,理解和尊重动植物,认识和爱惜自然环境,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五、创新素养创新素养是幼儿在创新环境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品质,包括创造、发明、思维、表达等。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来培养幼儿的创新素养。
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幼儿学会思考、发现、创造和表达,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在科学、人文、社会、生命和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发展,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健康成长。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浅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当前教育界比较热门的两个词汇。
遗憾的是,长期以来,教育界对这两种素养似乎自说自话,既没有对二者做过比较,也没有将二者并列研究。
这既折射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间天然存在的隔膜,也不利于教育界在整体上思索如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事实上,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内涵上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在培养方式上,也有颇多相似。
笔者不揣简陋,在此浅析。
1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比较之前,我们先厘清二者的内涵。
事实上,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内涵,看法或认识不尽相同,但同时又有着相当的共识。
1.1 科学素养的内涵科学素养是当前理科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关于科学素养,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公众的统一的标准,同时,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变化的[1]。
尽管对科学素养的表述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是,其核心的因素却是共同的[2]。
(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和过程;(2)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3)科学的精神和态度;(4)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笔者总结一下,有三个关键词:理解,即对有关知识的占有或掌握;精神,即形成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与定势;能力,即能够外显为某方面的行为。
1.2 人文素养的内涵关于人文素养,论述颇多,笔者在此引用两位学位论文作者的观点:人文素养是指通过人文学科等知识的习得而形成的一种人之为人的稳定的修养与品质。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3]。
人文素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素质与素养含义是相通的[4],笔者注)是指与科学素质相对应的人的基本素质,它主要可分为人文知识及方法、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层面……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5]。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浅谈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教师只有做到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现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谈两点粗浅认识: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人文素养“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名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始终坚持岗位自学,不断地给自己“充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其次要积极阅读,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拓宽文化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与教学有关书籍外,还要更多的阅读经典,与“巨人们”对话,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第三要虚心向周围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教书育人经验和方法;最后要积极实践、勇于创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二、尊重科学,提升自身科学素养教学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而愉快学习;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对象,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选择最佳的教育途径,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诸如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书教活,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运用精当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可以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深能自探,终生能受益”的效果;教学方式切忌华而不实,杜绝纯形式、无效果的“方式”;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为载体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教学创新”的基点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教学创新”意味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也助推着“教师团队”的形成,助推教师从“单纯道德说教”向“确立人格楷模”转变,从“灌输现成知识”向“共同建构知识”转变,从“提供标准答案”向“共同寻求新知识”转变;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联系
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联系
科学素养以尊重事实为基础,严谨规范是它的核心,人文素养注重以人为本,自由与美是它的最崇高的追求。
人们并不因具备了科学素养而放弃人文素养的自我培养,反之亦如此,或者说在将两者明确区分前,很多造诣颇深的大家是兼具两种素养而并不自觉地加以区分的。
像达芬奇这种涉猎建筑、雕像、绘画、哲学、几何、工程、化学并皆有建树的典型例子并不罕见,譬如笛卡尔,一位在数学界享有盛名的哲学家;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他的音乐天赋极高。
这种现象将给予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即一个人的素养,当他触及人类一直以来想要探寻的终极目标的时候,往往兼具我们现在所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特征,这种特征,可以用严谨的逻辑、广阔的视野、崇高的情怀和不遗余力地钻研来概括。
同时,从另一方面来讲,没有人会因为仅仅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的一种而取得巨大成就。
仅有科学素养将造就没有道德的疯子,只有人文素养将形成思想的空中花园。
学术界一直以来激烈讨论的科学伦理道德即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科学与技术在某个方面来讲可以看作服务于人类的工具,而抛弃伦理道德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割裂开了两者的关系,因而不被学术界认可,也不被公众认可。
总的来讲,从人本身的角度,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自我塑造过程中同时进行的,人们所有专精的领域并不排斥其他因素的作用;从社会的角度,推动人类进步的每一个脚印,都是,也都将会是兼具两种素养的人,以及兼具两种特点的社会环境所形成的。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社会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两种素养。
科学素养强调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而人文素养则更注重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道德修养。
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人们全面发展的素养体系。
首先,科学素养对于个体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科技发展迅速。
缺乏科学素养的人往往会被社会淘汰。
而科学素养不仅仅是了解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个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还能提高生活质量,使个体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
其次,人文素养同样至关重要。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忽略了对人类情感、历史渊源和人文精神的理解和尊重。
人文素养强调人类的独特性和尊严,注重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同理心和社会责任感。
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个体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更具有社会亲和力和影响力。
在当代社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既有联系又有差异。
科学素养更偏向于客观、理性,强调分析、实证和技术;而人文素养则更强调主观、情感,注重人类性格、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素养并非截然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
科学需要人文的启迪,人文需要科学的支撑。
科学家也需要人文素养来引导科技发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而人文工作者同样需要科学知识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因此,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教育是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基础,学校教育应当注重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的传承和发展。
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也应该给予个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出更全面、更有品德的新一代。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当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促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共同提升,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是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种素养。
增强科学素养可以提高个体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而培养人文素养则可以提升个体的价值观和道德水平。
第一讲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培养介绍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27
据此,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对科学基本
知识与技能、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思想与精神、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学习、理解和体验而形成的由科
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道德与
情感构成的内在品质。
28
(二)科学素养的特征
1、科学素养虽然是后天培养的,但早期形成的科学
美、真实之美等等,借助于文学艺术同现实社会生活间的广泛
联系和渗透,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派生出文学艺 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其它价值与功能,包括它的娱乐的、教育的 、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的种种功能与作用。
一个有广泛的精神情感世界的人,可以从天地宇宙之间,从
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感受到美好,感受到快乐。因而他的快
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 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
43
哲学方法是最高层次、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能够运 用于以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为研究对象的所有科学 部门,可以看作是科学方法的组成部分。
科学方法还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区分为一般 科学方法和特殊科学方法两个层次。
5
二、人文素养的内涵
(一)人文素养的含义
人文,通常有两层含义: 第一、它是一种文化。 文化分为三种:科学、伦理和艺术。 科学文化的功能在于求真 伦理在于求善 艺术创作、文学、音乐、绘画、书法等等在于求美
6
第二、指人的文采。 “观乎天文以差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象” 人的文采不是指人的外表,人的体貌特征,人的长相,而是 指人的一种文雅的举止。这个文雅的举止是来自于哪里呢? 来自于人的内在的一种德行修养,主要指五种德行: 仁、义、理、智、信。
10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很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能够与时俱进,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只有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才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才能更好的从事教育。
以下是我的简单认识:一、如何提高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科学文化素质的一部分,所谓科学素养也叫科学素质。
我个人认为科学素养应包括:1、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吃透教材,结合每个班的情况,把复杂教学简单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2、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3、新时代要求教师也要具备新技能,所以我们必须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学校,都已经安装电子白板,我个人认为教师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把抽象问题具体化。
二、如何提高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一定的作用,“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是就是我们教师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操、性格等等各方面的修养,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老师,我们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以身示范,做好学生的榜样。
1、我们自己可以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读书,不断提高修养。
2、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与领导、同事、家人和谐相处,给自己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
3、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旧观念,加强与时俱进。
4、在教书之余,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出去旅游,开拓眼见等等。
总之,我相信教师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方面有所改变,有所提高,那么我们在处理教学、师生问题时候也就更加和谐,很多时候学生不喜欢听老师的一大堆道理,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言传身教,我觉得这样的效果会更明显。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对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的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一、加强人文素养1.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通过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拓宽自己的思维,增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
2.关注艺术与美学:教师可以参观美术馆、音乐会等文化艺术活动,培养自己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关注社会问题:教师应该关注社会的变化和问题,参与到社会的讨论和行动中去。
参加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增强社会责任感。
4.学会倾听与沟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学生、家长和同事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并理解他们的观点。
同时,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与学生和同事进行良好的沟通。
5.培养情绪管理能力:教师要学会处理情绪,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学会积极应对,不抱怨、不消极。
二、提升科学素养1.加强学科知识的学习:教师作为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自己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通过参加学术研讨会、培训班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2.科学研究与创新: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科学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创新实践。
通过研究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3.加强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要学会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
学习使用教育软件、科技设备等,提高科技应用能力。
4.培养科学思维:教师应该培养科学思维,注重观察、实验和思考。
通过开展实验教学、科学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5.与科研人员合作:教师可以与科研人员进行合作,参与到科研项目中。
通过与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总之,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提升。
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提升学科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等方式,教师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六大素养解读
六大素养解读六大素养是指成人教育领域内普遍认可的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审美素养、健康素养、公民素养和创新素养六个方面。
这些素养旨在培养和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首先,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科学素养使个体具备科学思维,能够理性思考和分析问题,并通过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这种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的价值和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人文素养强调对人文知识和人文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
人文素养使个体具备广泛的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的理解力,能够欣赏和理解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学作品。
这种素养的培养使人们更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够从人文角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审美素养培养使人们对于美学原则和审美价值有着深入的理解和鉴赏力。
通过培养审美素养,个体能够更好地欣赏艺术和美的表达形式,从而提高对美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健康素养关注个体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方式。
健康素养的培养使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和保持心理健康。
这种素养的培养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健康的重要性,并能够自我管理和保持健康状态。
公民素养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具备的合法权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公民素养的培养使人们了解社会和政治制度,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以及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培养公民素养能够使人们成为有资格和有能力参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务的成员。
最后,创新素养是指个体在创造和创新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创新素养的培养使人们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创新素养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创新发展。
综上所述,六大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探索和理解这些素养的不同方面,个体可以拥有更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需求和挑战。
培养六大素养需要长期的教育和实践,同时也需要个体持续的学习和自我提升。
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
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
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旨在培养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过程中的综合素养。
这样的讲座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人文素养:研究生需要具备批判思维、创造力和批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视野和思维能力。
讲座将介绍研究生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包括阅读经典文献、参与研讨会和学术讲座、批判性思考和写作技巧等。
2. 科学素养:研究生需要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了解科学伦理和科学界的规范。
讲座将介绍科学实践的基本原则、科学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规范、科学领域中的伦理问题等。
3. 学术道德:研究生需要遵守学术道德标准和研究伦理规范。
讲座将介绍学术诚信和正直的重要性,包括如何避免抄袭、如何处理数据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
4. 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
讲座将介绍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的参与方式,如何在学术界建立联系和合作。
同时也会鼓励研究生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以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这样的研究生人文与科学素养讲座,研究生将培养批判思维、创造力和批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遵守学术道德标准,提高学术交流和合作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学术研究和专业发展。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
科学素养与人文的内涵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对科学教育进行的反思,就强调今后的科学教育应该对科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过程有更广泛的理解,这种理解要扩展到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的进一步认识;要比过去更强调要打破科学与人文学科的截然区别、相互对立的传统,代之以科学的人文主义.这就涉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程度',才能适应社会,求得自身的发展?”等问题,而这些问题要求我们正确理解科学素养和人文的内涵.一、何谓“科学素养”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韦氏大词典》对“素养”(1iteracy)一词的解释是:an abili.ty to read a short simple passage and answer questions about it(阅读-小段简单文字并能就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的能力)(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etionary,1976).可见,“素养”的原意指人们参与读写交流所应具备的读写技能的最低水平.随着科学与技术的进步,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要求人不仅要能够读、写简单的书信文字,而且要能够读懂诸如产品使用说明书、列车时刻表、合同协议书之类的东西.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普通公民理解科学技术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素养”概念很自然被扩展为“人必须具备的适应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最低水平”.由于其中赋予了“对科学与技术的最起码的理解”这样的内涵,于是就有了“科学素养”的说法.又因为,当传统的文化习俗对人们施加影响时,这种对“科学与技术的理解”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原有的文化习俗,进而共同创造更新、更有力量的文化形式.所以“科学素养”概念包括了人们对科学技术的知识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个人生活质量与社会责任、科学技术文化的塑造等多方面的思考.1.国际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界定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促进协会的教育长官詹姆斯·卢瑟福提出2061计划,旨在为与科学素养相关的科学教育改革规划一个长期的、规模宏大的前景.其核心著作——《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并从以下维度来理解科学素养: 1熟悉自然界并认识到它的多样性和整体性;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意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某些方式;知道科学、数学和技术是反映人类力量和弱点的事业;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运用知识和思考方法来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1996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又推出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其中定义了一般科学素养:作为探究活动的结果,学生应该培养对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力和自然科学研究中的能力.其中的内容标准还提出了科学与技术之间重要的联系,个人和社会的观点以及科学的历史和科学的本质.至此,国际科学教育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1)科学(和技术)素养最好被界定为对自然界和被改造了的世界从名义上的到有用的、概念的和程序的以及多元的理解的连续统一体.(2)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共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知识和理解.具有科学素养的人能够提出、发现和解答与日常体验有关的问题.他们能够描述、解释和预言自然现象.(3)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2.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理解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他们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1996)中写道“目前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评估没有公认的统一的客观标准.对过去的评估标准,专家们的看法并不一致.但是,在这个领域内长期从事研究的各国专家和学者们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的概念并不是指对科学已经达到一种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种基本的程度.因此,我们认为,我们过去曾经使用过的、国际普遍承认的标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按照这个指标体系的设定,公众应当做到:①对科学知识(术语和概念)的基本理解;②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基本理解;③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解程度.如果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48]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科学素养的水平”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近年来,在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的探讨十分活跃.有人把科学素养分为:①科学知识,技能和科学方法;②科学能力;③科学观;④科学品质四个方 2面来阐述.也有人把科学素养结构划分为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著名学者梁英豪先生论述科学素养的构成就归类为十个方面:①科学知识;②技能;③科学方法和思维;④价值观;⑤解决社会及日常问题的决策;⑥创新精神;⑦科学、技术、社会及其相互关系;③科学精神;⑨科学态度;⑩科学伦理和情感.就[49]:①知道什么是科学知识;②能够运用科学概念科学素养应努力使学生达到进行探讨;③能够根据客观事实分析、处理问题;④能够运用科学知识积极参与科技活动,进行科学探究;⑤能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⑥知道如何利用科学技术的正面效应,为人类社会造福;⑦坚持真理,勇于批判和质疑;⑧乐于与人合作交流;⑨热爱生活,勇于奉献;⑩敢于创新,勇于探索;⑩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以不断追求真理为生活的目的,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综合国内外科学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以及专家们对科学素养内涵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包括物理课程在内的“新课标”要提出,以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以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个方面为课程的分目标.二、关于“人文”“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的《易经·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为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天下.”简言之,天文泛指客观上的、严肃的科学;人文泛指人主观上的、文明的教化.我们对“人文”有如下的理解:1.“人文”是一种思想、精神“人文”即人的思想、精神,亦即人对自然和社会各种事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去,中国的礼仪、中庸、仁爱和西方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主张,和当代倡导的尊重个性、珍惜生命、关注人生、建立公正和谐的社会的主张均是人文思想的体现.一句话,主张一切工作都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的思想,即人文思想.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分析和归纳中国的优秀民族传统时说,一是爱国,二是骨气爱国“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他的人格是高尚的,这种评价 3就体现了人文精神.2.“人文”与“科学”相通相融从追求目标上讲,科学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是求真.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真,越科学.但是,科学活动本身不能保证其应用与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进步、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人文要回答“应该是什么”和“应该如何做”,是求善.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越人文.但是,人文活动本身并不能保证其能否建筑在客观世界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是否真正有利于社会,造福于人民.显然,善为真导向,真为善奠基,两者相融,才能构成正确的追求目标,即求真务善,同时实现的完美.科学求真,敢于面对现实,承认客观,尊重规律;人文求善,勇挑重担,高度负责.尊重客观规律会有高度负责相伴;高度负责也会有尊重客观规律相随,这就体现出科学与人文共同奠定正确的追求基础,科学承认与尊重客观,人文关心他人与外界;一个能面对现实,一个能终极关怀,两者结合,势必是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客观,对待自然.这种相通相融,共同构成“我·人·物·自然”的正确关系.科学与人文相通相融还体现在共同形成正确的创造性的整体思维上.逻辑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正确性的基础,形象思维是这一整体思维的创造性的主要源泉.严密的逻辑思维,它保证思维的前后一致及正确性;开放的形象思维,它保证思维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具有创新性.一切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文学艺术家,莫不是两种思维兼备.3.对“人文科学”的认识“人文科学”源出拉丁文,意指人性、教养.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泛指那些研究同“神学学科”相对立的、以人或自然为对象的“世俗学问”.后又发生演变,“人文学科”狭义指拉丁文、希腊文、古典文学的研究;广义指对社会现象和文学艺术的研究.到了近代,人们把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史学、语言学、心理学、民族学等一类专门研究并阐明各种社会现象及规律的学问统称社会科学,而把文学、艺术类的学问排除在外.后来,“人文科学”一词多用于表示文学、语言、艺术、历史、哲学等研究.我们认为,社会科学认识的是社会.而社会是由人构成,因此说到底,认识社会也就是认识人.另一方面,文学艺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是人性的展示.二者都以“人”为中心;都肯定人的价值、人的能力和人的精神力量,都理性地认 4识由人组成的社会.因此,从广义上讲,“人文”涵盖社会科学是合理的.4.关于“文化”从中国的《易经·贲》中“关乎人文以化天下”,人们引申出“文化”概念,可见人们对“文化”的最早期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文明的教化.在西方,“文化”源自拉丁语,意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使之适应于满足食住等需要的过程中,对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19世纪中叶,英国学者泰勒提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50]到了近代,学术界达”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成的共识,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思想界围绕“文化”界定,进行过一次大讨论.当时的《中国青年报》曾经有如下概括:“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国家对于环境的变迁所采取的应变态度,这些应变态度可供选择的程度和范围,以及[51]我这些可供选择的态度之间的关系的丰富性、系统层次的复杂性,称文化.”们比较赞同的是解世雄老师后来对文化的界定:“文化是一种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知识积累;一种物质设备,包括生活、生产用的产品和为探索物质世界奥秘而制成的设备仪器;一种观念形态,包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中创造和形成的思想、方法、精神和价值标准;一种知识体系,包括语言文字符号及对语言文字符号赋[52]”予的特殊意义.5.关于“人文素养”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人文学科(指语文、历史、美术等)的老师们对“人文素养”的理解,常用在本学科学习上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界定本学科的素养.华[53]中师大雷实教授围绕这一界定归纳“语文素养”的新认识:(1)提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人文素养要求.如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营养,关心文化的变革和发展,提高文化品位.(2)突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语文能力要求,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新认识.如注重语文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发展;培养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指出“阅读教 5 学应该是学生、作品、编者、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注重写作的个性化表达和内容的实用价值;体现了现代社会对“口语交际”的高度重视.(3)力求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有所突破,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书本学习与生活学习相结合.(4)大力提倡发展性评价,促进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业的发展.从上边的阐释,我们不难理解,基本的“语文素养”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来界定的.对“人文素养”,我们认为可以如下理解:(1)对人文知识与能力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世界各民族在环境变迁中所采取的应变态度、所总结的知识积累、创造的物质设备、形成的观念形态和知识体系等多元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尊重和宽容;对人类优秀文化所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兼收并蓄.(2)对人文学科方面的应用、审美、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理解.比如,对文学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有一定的认识和体验等.(3)对人、自然、社会的基本理解.比如,对“人类只能选择与自然和谐,以及努力推进社会和谐的建设,人类社会才得以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而人文素养高者,一定是关心变化和革新,有批判精神和团结精神,富于责任感和思想自主的人.三、中学物理教师的思考从上边对科学素养、人文内涵与外延的阐述,值得我们中学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很多.1.怎样从物理教育角度审视科学素养,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和功能,“新课程标准”有所描述.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2)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3)通过科学探索,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6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4)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5)通过展示物理学发展的大体历程,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54]确的科学观.高中物理课程有助于学生继续学习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55]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上述内容中,我们有意在一些动词下加着重号,希望读者注意.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都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学习结果可以理解成课程目标;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综合正是人具备什么样的科学素养的体现。
中小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
中小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教育教学是中小学教师的责任和使命,而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下面将从教学方法、课内内容和教师自身素养方面探讨中小学教师如何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
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注重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
科学素养主要包括科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科学思维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提问-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例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可以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获得对物理规律的直观感受。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其次,教师还应该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情感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拓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引导他们思考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和情感表达。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升其人文修养和情感认同。
最后,中小学教师自身也需要具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这两种素养,才能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持续学习和专业培训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个人修养的提升,培养审美情趣、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的道路。
总之,中小学教师在坚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的理念时,需要在教学方法、课内内容和教师自身素养等方面下功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只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兼备,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综合素质的新时代学生。
中小学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引领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的海洋中砥砺前行。
当代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
当代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怎样的素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相继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开展人才强国的重大战略举措,如何造就具有卓越科研能力和优秀人文素养的新世纪领军型科学家就成为社会FI益关注的话题。
当代科技工作者担当时代所赋予的重要使命,所以科技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有效地建构科技工作者自己的素质结构,使其不仅具有专业的学术知识,而且要有开阔的学术事业和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
一、提升科技工作者整体素质的深刻时代背景新世纪是中国进入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为人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同时,激烈的国际竞争、深层次的经济矛盾和问题也给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不足。
因此,2021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就确定了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全社会形成了激励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尖端科学研究领域仍然没有发言权,诺贝尔奖依然是国内广大科技工作者心中的痛。
除了加大对科学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创造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环境之外,人们更应该深刻反思的是科技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的教育体制应该从哪些方而进行改革以适应这样的人才。
这是时代的要求, 更是社会良性发展和国家不断进步的必要前提。
二、中国科技队伍的总体状况以2021年显示的数据为例,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800万人,比2022年增加T 300万人,增长8.6%;每万人口中科技人力资源数从2021年的268人增加到289人,人口科技素质继续上升。
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数从2021年的2000万人增加到2021年1600万人,其比重从2021年的40.0%提高到2021 年的42.1%o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美国具有大学学位的科学与工程劳动力总量(相当于中国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999年为1300万人,2021年为2570万人,中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己经赶上美国。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方法的了解和理解程度,以及个体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以及对社会规律和人类价值的思考和评价。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个体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等基本概念和理论,进而理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复杂性。
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学习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从小学开始,通过社会科学的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可以进一步加强对社会科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大学阶段,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加强。
例如,学生可以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了解和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
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研究和表达能力。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培养对于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了解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思考和判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它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理解和评价社会规律和人类价值,形成独立、理性和负责任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是一种重要的综合能力,对于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和实践,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中国人口核心素养下的目标
中国人口核心素养下的目标中国人口核心素养是指全社会提高人口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养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人口素养的提升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
在中国人口核心素养下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中国人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素养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三个方面。
中国人口的健康素养目标是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延长人均寿命,减少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保障水平,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二、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中国人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
中国人口的科学素养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科学素养水平,培养人民的科学素养意识,增强人民的科学素养能力,推进科技兴国战略,实现科学技术创新,实现科学兴国的目标。
三、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中国人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文素养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三个方面。
中国人口的人文素养目标是提高人民的人文素养水平,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人民的人文素养意识,增强人民的人文素养能力,推动人文文化繁荣兴盛,实现人文兴国的目标。
四、社会素养:社会素养是中国人口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素养包括社会责任、社会秩序和社会协作三个方面。
中国人口的社会素养目标是提高人民的社会素养水平,培养人民的社会素养意识,增强人民的社会素养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目标。
总的来说,中国人口核心素养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民的素养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口素养的提升将促进社会的繁荣和人的幸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人口核心素养的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的目标。
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平衡
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平衡一、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人文教育是指以人类文化、历史、哲学、艺术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它着重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关怀。
科学素养则是指个体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它强调逻辑推理、实证分析和创新思维。
在现代社会,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的两大支柱。
1.1 人文教育的核心价值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包括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了解、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尊重和理解、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通过人文教育,学生能够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形成的判断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科学素养的构成要素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和科学精神的内化。
科学方法强调观察、实验、假设和验证,而科学精神则倡导理性、怀疑和创新。
1.3 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互补性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
人文教育可以丰富科学素养的内涵,使其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能够触及到伦理、社会和哲学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反过来,科学素养也能够为人文教育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现象。
二、当前教育体系中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平衡现象尽管人文教育与科学素养的平衡至关重要,但在实际的教育体系中,这种平衡往往难以实现。
在许多情况下,科学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而人文教育则相对边缘化。
2.1 教育资源的倾斜教育资源往往倾向于科学教育,特别是在经费、师资和设施等方面。
这导致科学课程和实验室条件得到优先保障,而人文课程则可能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2.2 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社会对于科学成就的高度重视也影响了教育体系的发展方向。
家长和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回报的科学专业,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价值。
2.3 教育评价体系的偏颇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往往更注重量化的科学成绩,而忽视了人文学科的深度和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和科学素养》读后感
——我爱我的家乡
读了《中小学人文和科学素养》中的乡土情怀这个故事,我更爱我的家乡了。
我的家乡在安徽肥东,这里一年四季都很美丽,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
春天,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杏李花。
可别看它们小,开得可多了。
在黑色枝条的衬托下,显得格外漂亮。
这儿一片红,那儿一片白,远看就像绿色的草原上镶嵌着红色的宝石,飘着白色的云。
湖面像块大镜子,垂柳也要在这儿照一照它美丽的身姿。
湖边有许多不知名的花儿。
这儿大红花一朵朵,那儿牵牛花一串串。
柳树长出的叶子有一寸多长,绿油油的,柳树的绿头发都要将自己的身体遮住了。
在柳树下的草丛里,有许多野花。
这些野花也很美,像星星,像眼睛,在微风中眨呀眨呀……
夏天,烈日炎炎,密密的垂柳挡住了阳光。
“游泳喽!”随着一声呼喊,一群孩子“扑通扑通”地跳进水里。
他们像鱼儿似的,在清凉的池水中快乐地游着,享受着湖水的爱抚。
火红的石榴花开得十分茂盛,引来了许多“歌唱家”——小蜜蜂和“舞蹈家”——小蝴蝶。
成行的向日葵长得十分茁壮,一朵朵金黄色的花迎着朝阳怒放,一群群蝴蝶围着向日葵翩翩起舞,纵情欢唱。
秋天,菊花迎着朝阳怒放。
黄的、红的、白的、粉的,五颜六色,在微风中亭亭玉立,多可爱呀!天空中时而几排大雁飞向南方,它们的鸣叫声似乎让同伴们跟住队伍,也似乎在像人们传递着秋的信息。
杨树、柳树已经脱下了夏装,换上了秋季的礼服;树上的叶子变黄了,随着一阵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一片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打着旋儿往下落,好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在飞舞。
果园里,真是果实累累呀!你瞧,黄澄澄的鸭梨,红彤彤的苹果,晶莹透亮的葡萄……让人看了垂涎欲滴。
冬天,整个世界成了银装素裹的白色世界。
我和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开心了!
啊,故乡!给了我多少乐趣,引起我多少遐想,也给我留下了无限的依恋……我爱你,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