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
初三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学反思(一)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学生难于理解,老师也讲得浅显,但到了高中,又有对溶解度的直接计算,所以很多同学不能适应。
因此,初中老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溶解度这个概念的实质。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一个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烧杯,放入等量同温度的水,再放入相同的硝酸钾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充分搅拌,使其溶解,再比较两杯中剩余固体的多少,剩余多的溶解能力差,剩余少的溶解能力强。
再把握时机讲解,这个溶解能力实际上就是通过水中溶解的溶质的多少来体现的,如果在上述条件下把杯中的水都换成100克,则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的多少就是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数值越大,这种物质的溶解能力越强。
这时由学生讨论总结出溶解度的概念。
通过这个教学过程,学生自己得出了溶解度概念,体现了获取知识生成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我觉得概念的形成是学生掌握化学概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如果直接把概念“灌”给学生,不仅使课堂显得枯燥,而且学生得到的将不是理性知识,而是肤浅的、表象的认识,在头脑中只是过眼烟云,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在以上教学片断中关于溶解度概念的形成,我让学生去摸索发现,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一旦有学生有理解的偏差时,我作少量的引导,大部分让其它同学去发现错误,并纠正。
这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帮助有偏差的同学纠正了偏差,而且同学给他们找出来的问题,他们会更易接受;二使另一部分找到错误的同学对概念有了更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最后教师作总结,这样学生对溶解度概念可以说是基本形成。
对于溶解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主要是通过习题的形式展开,练习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概念的巩固练习,二是溶解度度概念的深化和应用,这二部分练习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第一层次的练习就让学生出来回答,而第二层次的练习由“学生讨论,说解题思路,上黑板,学生找错误”这样的步骤进行,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思考。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难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教师提出问题: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探究一: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氯化钠、碘,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10克、氯化钠碘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实验一中氯化钠全部溶解,碘不能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案例
糖,并没有向杯中加水,这说明这个实验中水的量并
没有改变,这算不算条件? 师:你的发现非常有价值,这个实验除了温度没 有改变之外,还有水的量也没有改变,这都属于这个 实验的条件。由此能说明什么呢? 生8: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师:很好,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9:我们发现油在水中不能溶解,而滴在香蕉 水中能溶解。 生10:气体不能溶解在水中,因为我们把吸管 放入水中吹气,水中就有气泡冒出来。 生1l:不对,气体能溶解在水中,否则,鱼在水 中就无法生存了。 生12:对,我们喝汽水打开瓶盖时,会有气泡冒 出来,这些气泡应该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生13:不错,倒啤酒时也会冒上许多气泡。 生14:我们曾做过水的沸腾实验,当加热到一 定温度,但还未沸腾时,水中就不断有气泡冒上来, 这显然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水温升高时从 水中跑出来了。 生15:这个实验是否表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 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的溶解能力越弱? 生16:有可能。汽水瓶盖着时,不见有气泡冒
2004年,第7—8期
研究性学习探索
27
(2)物质的量:7025.09/114.239.mol-1=
61.50mol:
100公里,从能量的角度看只需多花O.87元,即使 行驶50万公里也只多花费4350元。但从绿色化学 的角度看,由于乙醇属再生能源且组成单纯、燃烧比 汽油更充分,燃烧产物主要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 只要国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补贴储运、销售系统设 施建设费,燃料乙醇生产企业降低成本,把乙醇价格 维持在汽油价格以下,汽车喝乙醇汽油的问题就能 迎刃而解。 (2)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模式可概括为以下 五个步骤:提出问题一实验事实一假说及其验证一 归纳结论一实际应用。 3.3.2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1)提高了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好学, 重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这种人人参与、个个有题的研究性学 习,使全体学生既积极竞争又团结协作。 (3)从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学到了 不少绿色化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大大地提高了环保 意识。 参考文献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
生4 : 糖还 有剩余 , 说 明糖 在水 中溶解 的数量是 有 限
的。
生5 : 我认 为这 句 话 不太 科 学 , 因 为 如 果 再 加 一 些
水, 或者改变其他条件 , 剩余 的糖有可能还会溶解 。
师( 指着几位 听 课 的教师 ) : 同学们 , 今 天 我们 班来
一
、
教 学 内容
且还有剩余呢? ( 3 ) 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 的糖溶解 ? ( 4 ) 蔗糖 在水 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 因素有关 ?
浙教版《 科学 》 七年级 ( 上) 第 四章第五节 。
二、 教 学 目标
1 . 使 学生 了解物质 的溶解性 的初步知识 。
( 5 ) 食 盐也 能溶解 在 水 中 , 它在 水 中的溶 解 能力 和
蔗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 , 那么哪个更大一些 ?
2 . 培养学生初步学会 溶解 、 加 热等基 本实 验操作 技
能。
( 6 ) 搅拌能使糖的溶解加 快 , 此外 , 还有什 么办法 能
加 快 糖 的溶 解 ?
3 . 通过对物质 的溶解性 有关 问题 的探究 , 使 学生 体
验 科 学 探 究 的过 程 , 学 习科 学 探 究 的 方 法 及 对 实 验 条 件
是原来溶解在水 中的空气 , 在水 温升 高时从水 中跑 出来
学生两 人 一 组 , 分 别 利 用 事 先 提 供 的器 材 “ 泡 糖 水” , 教 师巡 回指导 , 要求 学 生规 范实 验操 作 , 但 不 作其
他提示 。
( 教师 通过创 设 学生感 兴 趣 的情境 , 提 供实 践 素材 和机会 , 引导学 生操 作 、 观察 、 体验 和思 考 , 进 而发 现 问 题, 同时激 发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通用7篇)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篇1活动目标:1、通过幼儿实验操作,使之了儿解有的物体有被水溶解的特性,溶解了的物体虽改变了原有模样,但性质不变。
2、通过实验活动,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训练幼儿手脑并用的能力。
3、丰富词汇:溶解、结晶体、固体、粉末状、盐、味精、调味品等,促进幼儿逻辑思维与连贯讲述能力的发展。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准备:1、实验用具、用品。
每个幼儿一只小碗、一只食用匙;每组三只小碗,分别装有结晶体的果珍饮料、方糖、红糖;一盆热开水。
2、教师准备一只玻璃杯、一段蜡烛头、六支长蜡烛、一盒火柴、一只塑料桶、几只热水瓶。
3、将雨花石、鹅卵石等物浸泡在水中放在自然角。
活动过程:1.观察引导,激发兴趣。
(1)教师出示一小段蜡烛,再将其放入装水的玻璃杯中,让幼儿观察有什么变化。
(2)请幼儿思考:蜡烛在水是没发生什么变化,那么其他东西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观察了解实验用品。
(1)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桌上放着什么实验用具和用品?(2)请幼儿观察:碗内的果珍、方糖、红糖各是什么样子(形状),什么颜色,什么滋味?(丰富词汇:结晶体、固体、粉末状) 3.开始做实验。
(1)让幼儿从上述三种食品中各取少许放在自己的小碗中,再加些热水。
(2)引导幼儿观察:不搅拌饮料,看看有什么变化?(提示:颜色怎样,滋味如何?)用食匙搅拌后,又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将自己配制的饮料喝完。
(3)请每组幼儿就以上问题展开议论,请几个幼儿小结,教师补充,同时学习“溶解”一词。
4.举一反三。
(1)教师提问:还有什么食品也是用开水冲泡解后饮用的?(2)教师提问:妈妈烧菜时用哪些东西使菜更有滋味?(丰富词汇:盐、味精、调味品)(3)教师提问:妈妈平时做家务时还使用哪些会溶解的东西呢?(如洗衣粉、肥皂等)5.教师小结: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发生变化。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
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溶解广义上说,超过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为一个分子状态的均匀相的过程称为溶解。
下面小编整理了物质的溶解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
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积极地调动学生,使学生的倾听达到理想效果。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学生的倾听能力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从而影响高效课堂的建设。
学生倾听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会听,比如在课堂中我们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内容,找出信息,但是一个班级总有5-6个孩子,不能跟着老师的指令学习。
二、不爱听,有些孩子对学习在小学中已经产生了排斥的情绪,老师讲课的时候总做小动作、讲话、看课外书等。
三、不屑听,有些孩子为了更快的完成作业,上课挑内容听,感觉不重要的,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做作业,等着老师公布结果。
针对这些课堂上的普遍现象,我们该如何找出对策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学生做到“会听”“爱听”“仔细听”,从而实现高效学习,大幅度的提升课堂实效。
一、调动兴趣,主动倾听一堂好的课,课堂引人很重要,它关系你能否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
引人可以是生活常识,可以是新鲜事物,可以是未知的需要探索的问题等等。
如在《物质的溶解》这堂课中,用一则最普通的'冲糖水的故事,让孩子觉得科学与生活是如此的贴近,生活里原来蕴含了许多科学知识。
在探究溶解性因素时,又联系生活中的面粉和蔗糖放入水中,是否都能溶解?衣服上沾了油污,通常用汽油洗,而不用水洗?你冲糖水的时候用热水还是冷水,为什么?从而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
如果一节教学设计能围绕生活,环环相扣,让学生认为学以致用,我相信孩子会选择认真听,并且慢慢的爱上科学课堂,变得爱听,仔细听。
二、积极鼓励,爱上倾听孩子不爱学习,很大的原因是从小在课堂上受过老师严厉的批评,从而对学习失去自信,从而变得不认真听,也不敢发言。
因此我们在课堂设计问题上要体现梯度性,在请学生回答时也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孩子发言,尽量做到根据难度分层选择,让每个孩子都能有成功的喜悦感。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大班科学课教案反思
探究物质的溶解性——大班科学课教案反思本文的主题是对一节大班科学课的反思,围绕探究物质溶解性这个主题展开讨论,详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体会、建议和启示。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教学情境、问题分析、教学体会、教学启示。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与重点,着重探讨如何提高有效性、有趣性、规范性和探究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促进科学素养的养成。
一、引言科学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提升科学素养的有效方法之一。
然而,许多教师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实验设计、教学方法、教学困难等,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本文结合一次大班科学课的教学实践,围绕探究物质的溶解性这一主题,分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体会、建议和启示,为更好地开展科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教学情境本次教学主要是探究物质溶解性。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介绍了溶解性的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溶解,什么是溶质和溶剂,以及如何确定不同物质之间的溶解性。
然后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规律,设计实验计划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交流讨论、小结分享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溶解性的认识,增强科学思维和探究欲望。
三、问题分析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设计问题。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体会不同物质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考虑到实验的有效性,选择了多种不同物质的实验组合。
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略显复杂的实验步骤和需要配备的实验器材等因素,都影响了教学实践中的顺畅度和效果。
下一次教学实践中,需要注重实验设计的简单、有效性,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和清晰的实验流程。
2.教学方法问题。
在本次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不少教学手段,如配合视频和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中的概念、原理和实验操作。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合作性,存在缺席、迟到等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溶解》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溶解的概念。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清水、糖、盐、搅拌棒、实验容器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溶解的概念。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糖和盐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3. 观察与讨论: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溶解的特点。
4. 实践活动: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进行类似的实验活动。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科学区设置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索。
五、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基本达到了活动目标,了解了溶解的概念。
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引导。
活动中幼儿的讨论积极性较高,说明他们对溶解现象感兴趣,教师应继续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沙子、水、透明容器、搅拌棒等。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实验环境。
七、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幼儿了解沙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 实验操作: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沙子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3. 观察与讨论:幼儿观察实验现象,教师引导幼儿讨论沙子溶解的特点。
4. 实践活动: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八、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活动内容,鼓励幼儿在家进行类似的实验活动。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科学区设置相关的实验材料,让幼儿自主进行探索。
九、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进一步了解了溶解的概念。
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的掌握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活动中加强引导。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班科学教案:探究溶解现象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现象,知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2.培养观察、实验、记录和分析的科学探究能力。
3.激发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教学难点:分析溶解原因,理解溶解原理。
三、教学准备1.教具:清水、食盐、糖、沙子、泥土、面粉、搅拌棒、杯子、漏斗、滤纸。
2.学具:每组一套上述教具。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提问:“这是什么?”2.学生回答:“水。
”(二)观察溶解现象1.教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让学生观察食盐的溶解过程。
2.学生观察并描述溶解现象。
(三)分组实验1.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一套教具。
2.每组分别将食盐、糖、沙子、泥土、面粉放入水中,观察溶解情况。
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溶解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为什么有些物质能溶解,有些物质不能溶解。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2.学生理解并掌握溶解原理。
(六)拓展活动1.教师出示一个漏斗,让学生尝试用漏斗过滤沙子和泥土。
2.学生操作并观察过滤结果。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溶解现象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实验,课堂氛围活跃。
2.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在分析溶解原因时,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规范,需要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不够详细。
3.学生在分享观点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观察溶解现象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溶解的速度、溶解后的液体变化等细节。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注意到食盐放入水里后,水的变化了吗?”学生:“水变浑浊了。
”教师:“很好,那溶解的速度呢?是快还是慢?”2.了解溶解过程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溶解的过程,理解溶解的定义。
科学溶解教学反思模板
一、教学背景在本节课中,我以“物质在水中溶解”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物质溶解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在课程设计上,我力求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原理和过程,掌握溶解的影响因素。
2. 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溶解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讲解物质溶解的概念、原理和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3.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分析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归纳出溶解的影响因素。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物质溶解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
2. 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操作不规范、观察不仔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3. 教学不足:(1)课堂气氛不够活跃,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改进措施:(1)丰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含反思
教案名称:大班科学活动《溶解》含反思一、活动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了解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两种物质的混合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清水、食用盐、搅拌棒、玻璃杯、实验记录表。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科学活动室。
三、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理解溶解的概念。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用准确的词语描述溶解的过程。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装有食用盐的玻璃杯,提问幼儿:“你们知道盐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吗?”2.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食用盐放入水中的过程,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盐放入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溶解的概念,让幼儿理解溶解是两种物质的混合过程。
五、活动延伸: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环境创设:教师在科学角布置相关的科学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探索。
3. 教学反思:教师在活动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活动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溶解的概念。
六、活动准备:1. 物质准备:色素、食用油、水、搅拌棒、透明容器、实验记录表。
2. 环境准备:安静、整洁的科学活动室。
七、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了解色素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用准确的词语描述色素溶解的过程。
八、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装有清水的透明容器,提问幼儿:“如果我们在水中加入一些色素,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 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色素加入水中的过程,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3. 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讨论色素加入水中发生了什么现象。
4.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色素溶解的过程,让幼儿理解溶解是两种物质的混合过程。
幼儿园大班教案: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
幼儿园大班教案:探索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将会了解到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
2、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幼儿能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幼儿的综合能力。
3、引导幼儿合作探究、共享工作成果,同时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互助精神。
二、教学内容:1、活动背景春天开学季节,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幼儿们了解春天里各种各样的事物,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
2、教学内容与安排(1)教具准备:砂糖、食盐、小苏打,水杯,勺子。
(2)活动流程:① 让孩子们先分别测量一定量的砂糖、食盐、小苏打,放在不同的水杯中,通过观察、揣摩,让孩子们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各种物质的特性以及溶液的特性。
② 接着,让孩子们把相同的体积的水注入生日杯内,再分别加入之前测量好的砂糖、食盐和小苏打,均匀搅拌后,观察每一杯溶液的颜色、变化和气味等变化。
③ 结合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分析和总结在溶液中各种物质的特性及影响因素,例如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气味会不会发生变化,以何种途径溶解速度可以更快等等。
④ 引导幼儿总结分析,得出结论,发现不同物质的溶解特性是非常不同的,是由物质的特性所决定的。
三、值得注意的事项1、在搅拌各种物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避免大量水流失,导致实验失败。
2、在所有幼儿参与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个实验记录员做好记录,及时整理结果,在班上探究过程分享,形成探究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了解到了各种物质的溶解特性,运用观察技巧和分析能力去发现马表现,得到了有用的数据。
启发幼儿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为孩子们的现实生活后续提供了更多的知识积累与应用场景。
在为孩子们积累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孩子们实践自己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学上,我们应更加注重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挖掘他们的潜能,使自己所讲的科学知识能够引发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己的发现乐趣和探索乐趣,不断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小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小实验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的概念和过程。
2.能够观察和描述溶解实验现象。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教学准备:
1.食盐、水、透明杯、勺子。
2.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溶解的兴趣。
例如可以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在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
2.概念讲解:简要解释溶解的概念和过程,告诉学生当溶质与溶剂接触时,溶质会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3.实验操作:将一勺食盐加入透明杯中的水中,用勺子搅拌直到食盐完全溶解。
4.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实验中食盐的溶解过程,并记录下来。
5.总结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询问他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食盐是如何溶解的。
6.反思: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法,引
导他们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
7.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内容和观察结果,完成实验报告表格。
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溶解的概念和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
实验操作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实验的能力。
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总结实验结果,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反思环节,学生能够自主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培养了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注意事项:
1.教师应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材料,并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2.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溶解》
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溶解》中班科学教案详案及教学反思《溶解》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2. 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3. 能够积极参与实验,并从实验中获得有关溶解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 一些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等。
2. 水杯和水。
3. 可以观察溶解现象的容器和工具。
4. 实验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上节课学到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引出今天要学习的溶解现象。
2. 实验观察:教师将水杯倒满水,然后让学生们一个一个加入不同的物质,如盐、糖、沙子等,观察物质与水的混合过程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
3. 讨论:观察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观察到的现象: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溶解后的溶液和原物质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溶解不了的物质?为什么?4. 结论:根据实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们得出结论:溶解是物质在溶剂中完全混合形成溶液的过程。
5. 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讨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溶解现象,如糖在咖啡中的溶解,浴盐在热水中的溶解等。
6. 小结: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总结溶解的概念和特点。
7.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们观察家中的一些物质是否可以溶解在水中,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观察和参与了溶解现象的过程,培养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很多问题,教师能够耐心回答并引导学生们一起思考。
在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地参与讨论,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理解,提高了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溶解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
《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1学到溶解这一个单元时,用实验来说明一切是最方便直观的。
于是我到实验室找来一些实验器材:烧杯、铁架台、漏斗、蒸发皿、玻璃棒、高锰酸钾……从家里带来酒精、面粉、醋、胶水、食盐……又托人找来两张滤纸。
怎样证明面粉是否溶解于水了呢?我们可以搅拌后观察,可以静置后再观察,但是用滤纸过滤一下很节省时间。
于是我把滤纸折叠、浸湿、放到漏斗里面开始过滤……“哇!”眼尖的学生开始惊叹起来,“流出来的都是水呀!”最后我让学生看滤纸,上面留下了一层面糊。
一切不言而喻了:面粉是不能溶解到水里的。
此时,马浩轩不禁感叹起来:“滤纸太厉害了!”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还有学生感叹:“玻璃棒太棒了!”忽然觉得学生其实挺可怜的,要是经常让他们做做实验,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接触一下这些实验器材,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何至于这样“大惊小怪”呢?《溶解实验》教学反思范文2四年级的同学带着期待的心情跟我一起准备做溶解实验,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动、兴奋和好奇…在上这一堂实验课之前,我就了解了一下,每一个四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放进水里会慢慢化掉,而把沙放进水里却不会化掉。
就像有些学生听说过“溶解”这一个词,但是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溶解。
这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面粉在水中变化的不同,来发现了解溶解与不溶解的区别和特征。
本课第一部分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里的变化。
文中提出了四个问题,怎样描述食盐在水中的状态?怎样描述沙在水中的状态?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观察到了哪些现象,使我们说“沙在水中没有溶解”?通过这四个问题,让学生发现溶解的主要特征。
第二部分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食盐和沙在水中不同的变化是很明显的,可面粉的出现带来了一个新问题:面粉是溶解于水还是不溶解于水的?它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再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第一篇: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及教学反思小班科学优秀教案《探究溶解现象》含反思适用于小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快来看看幼儿园小班科学优秀《探究溶解现象》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体验与同伴一起探索的乐趣。
2.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3.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重难点:初步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
能仔细观察并发现溶解现象的特征,并能用简单的语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温水,一次性杯子若干,小石头块若干,白砂糖和红糖若干,小勺若干,蛋糕盘若干。
活动过程一、直接引题:教师提出“溶解”现象1.出示白砂糖,大胆猜测。
师:小朋友看看这是什么?(白砂糖)请小朋友猜一猜,白砂糖放到水里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幼:自由回答。
师:白砂糖放到水里到底会发生什么的变化呢,下面就请小朋友动手操作。
请小朋友们把白糖放在水里轻轻地搅拌,看一看有什么变化?白糖可以从水里取出来吗?它去了哪里?(可以尝一尝,感知变化)注:在操作的过程中小朋友们一定要注意桌面和地面的卫生,搅拌的时候要一只手扶着杯子一手拿着小勺,不要把水弄洒了。
2.请幼儿品尝糖水。
师:请小朋友尝一尝水有什么变化呢?(轻轻地抿一小口)3.小结:糖宝宝不见了,它融化到了水里,这种现象我们用一个词来表示“溶解”,溶解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呢?二、幼儿自己探索“溶解”现象1.师:老师还另外准备了两样材料,你们认识它们吗?大声说出它的名字吧!(石头、红糖)老师今天要请小朋友利用这两样东西来做实验,在做实验之前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样材料放到水中,经过搅拌,它们会有什么样的变化?2.幼儿大胆猜测。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实验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溶解实验一、导言本教案旨在帮助中班学生了解溶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他们观察、询问、探究的科学精神,同时加深对物质溶解的理解。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溶解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条件和影响因素。
2.过程性目标:能够按照实验步骤正确进行溶解实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合作的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盐、糖、水杯、勺子、滤纸等。
2.实验环境:教室桌椅、洗手台、实验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水和盐,引导学生观察水和盐的特点,并引发学生对溶解的思考,例如:“你们有没有看到盐溶解在水中了呢?盐在水中会变成什么样子呢?”2. 实验操作(20分钟)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约3-4人。
2.材料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好一杯水、一勺盐和一勺糖。
3.实验步骤:•步骤一:每个小组先观察盐和糖的外观,用手指蘸一些盐和糖尝尝味道。
让学生观察和感受不同物质的特点。
•步骤二:每个小组将一勺盐加入杯中的水中,搅拌均匀。
观察盐是否溶解在水中,并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三:每个小组将一勺糖加入另一杯水中,搅拌均匀。
观察糖是否溶解在水中,并记录观察结果。
•步骤四:让学生互相交流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进行比较和讨论。
3. 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引导学生发现盐和糖在水中的不同行为。
2.教师提问:为什么盐可以溶解在水中而糖不能?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回答和讨论。
3.教师解释:盐在水中溶解是因为其分子能够与水分子相互作用,而糖的分子结构与水的相互作用较小,所以不能完全溶解。
4. 拓展活动(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其他物质是否也可以溶解在水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2.继续实验:让学生选一种自己感兴趣的物质,在班级的帮助下进行溶解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反思
大班科学教案溶解反思引言:在大班科学教学中,溶解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溶解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和探究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行为,进而了解溶解的原理和特点。
本文主要对大班科学教案中的溶解实验进行反思和探讨,包括实验设计、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的效果等方面。
一、实验设计:1.实验目标: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溶解的概念、溶解的条件和溶解的规律。
2.实验材料:(1)溶质:食盐、糖、石灰粉。
(2)溶剂:水。
(3)透明杯、搅拌棒、标签等。
3.实验步骤:(1)准备透明杯,并贴上标签,标明溶质名称。
(2)向每个杯子中加入一定量的水,保持水平差不多。
(3)分别向不同的杯子中加入食盐、糖、石灰粉,进行搅拌直至溶解。
(4)观察杯中液体的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二、教学方法:1.引入:老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生活中曾见过哪些物质溶解的情况,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通过回忆和讨论,激发学生对溶解的兴趣,为实验做好铺垫。
2.探究:在进行实验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猜测溶解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然后,引导他们观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提出问题,例如“溶解时为什么要搅拌?”“溶质最终会怎样?”等。
通过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3.总结:实验结束后,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溶解是什么?”“溶解的条件有哪些?”“溶质在溶剂中的状态是什么?”等。
通过让学生总结归纳,加深对溶解的理解。
三、学生学习的效果:通过进行溶解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和体验物质在液体中的溶解过程,加深对溶解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通过讨论和思考,学生还可以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四、反思与改进:1.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方面,可以增加更多不同类型的溶质和溶剂,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溶解的特点。
同时,可以增加一些创新的实验步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溶解》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课《溶解》教学设计一、前言满足孩子们好奇心,促进孩子们的思维发展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本次教学旨在通过教授《溶解》来启迪幼儿们的好奇心,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掌握“固体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的事实。
•能够记忆一些普遍的物质溶解的颜色、味道等信息。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例如,不跑步、不乱玩)。
•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测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实验的原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调查问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为什么盐和糖的味道不一样?”或是“从哪里可以看到月亮?”等等。
•让学生提供自己的答案并进行简要解释。
2. 新知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们问道:“你们知道’溶解’是什么吗?”•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在一杯水中放入一块冰糖并观察后,告诉孩子们这就是让固体物质“溶解于水中”的原理。
•提出问题:“那么固体物质可以溶解的种类有哪些?”、“水溶液的颜色和味道会不会因为溶解的物质而变化?”等等。
3. 实验环节(25分钟)•教师将几个玻璃杯洒满水,并在其中加入不同的固体物质,如糖、盐、小苏打、蜂蜜等。
•让孩子们参与实验:依次将运用过的餐具(勺子、杯子、小盘子)放在自己的排放区,接受点名或随机抽取的方式去拿所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勺子)。
•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个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记录他们所看到的颜色、味道以及觉得不一样的地方。
4. 分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小组,供他们搭建思维框架并创新性地探索“溶解”现象。
老师将问题投掷给孩子们(如:“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而另一些则不能?”),并鼓励他们进行小组讨论,以找到最佳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教学案例与反思[摘要]在“物质的溶解性”一课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物质溶解性有关问题的探究,可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科学探究能力、质疑精神等。
基于此,以此课为例实施了分类探究教学,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关键词]物质的溶解性溶解能力探究差异发展[中图分类号]G633.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101一、教学内容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初步知识。
2.培养学生初步学会溶解、加热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3.通过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关问题的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质疑精神、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设计理念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操作、体验,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对有关问题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经历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观察与实验、搜集事实证据、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等环节,从而有所侧重地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通过改革探究活动结构,实施分层分类探究模式,以适应各个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探究空间;通过为不同的学生呈现可供选择的探究内容,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差异共享,最终促进学生差异发展。
四、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引入新课师(指着几位听课的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几位客人,我们泡几杯糖水来招待他们好吗?生(兴奋地说):好!学生两人一组,分别利用事先提供的器材“泡糖水”,教师巡回指导,要求学生规范实验操作,但不作其他提示。
(教师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提供实践素材和机会,引导学生操作、观察、体验和思考,进而发现问题,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师:在泡糖水的过程中,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又有哪些疑问?由学生充分发言:(1)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使水变甜?(2)为什么水中糖放得足够多时,糖不会完全溶解且还有剩余呢?(3)有什么办法能使剩余的糖溶解?(4)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5)食盐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蔗糖一样吗?如果不一样,那么哪个更大一些?(6)搅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还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的溶解?(7)糖在水中能够溶解,在其他液体中也能溶解吗?(8)固体能溶解在水中,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吗?……教师对学生的仔细观察及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表示肯定,并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处理:(1)把错误的或是重复的问题划掉;(2)就几个较简单的问题展开分析、讨论。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为糖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在不停地做着无规则运动,且分子之间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实上,这是一种扩散现象。
生3:对!而且我认为温度越高,糖溶解得越快;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生4:糖还有剩余,说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5:我认为这句话不太科学,因为如果再加一些水,或者改变其他条件,剩余的糖有可能还会溶解。
生6:对,所以应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生7:我认为也可以这么说:“在一定条件下,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生8:我认为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
打开汽水瓶盖时,会有气泡冒出来,这些气泡应该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
生9:不错,倒啤酒时也会冒上来许多气泡。
生10:我们曾做过水的沸腾实验,当水加热到一定温度但还未沸腾时,水中就不断有气泡冒上来,这显然是原来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在水温升高时从水中跑出来了。
生11:这个实验是否表明:空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空气的溶解能力越小?生12:有可能。
汽水瓶盖着时,不见有气泡冒上来,而瓶盖一打开,气泡就不断地冒上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还可能与其他的外界因素有关。
……(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某些问题作出尝试性的解释,并作出各种合理的猜想、假设,为下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打好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科学探究,解决问题择取几个典型的问题进行探究(允许各个小组选择其中一个或两个适合自己的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猜想:(1)与水的质量的多少有关;(2)与水的温度的高低有关。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在两个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分别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荡一会使之充分溶解,且使两个试管中都有蔗糖剩余;(2)在一个试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荡,观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3)把另一个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蔗糖能否继续溶解。
(由于学生对“溶解能力”的含义不理解,导致设计的实验方案有误,但教师不直接指出,而是允许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实验,鼓励学生从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进行实验]学生两人一组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进行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规范操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同时引导学生努力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
[分析论证]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加水和加热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
这说明水越多,温度越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观察到的现象和生1相同,但我不赞同生1的观点。
师:(表示感兴趣)请说说你的观点。
生2:我通过实验发现,加水虽能使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变大。
师:能说一下你的理由吗?生2:我举例说明吧。
比如,5mL的水中溶解了10g 蔗糖就不能继续溶解了,说明1mL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g蔗糖;如果水增加到10mL,蔗糖最多能溶解20g,表面上看蔗糖溶解得比原来多了,但实质上1mL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量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蔗糖的溶解能力也没有改变。
生3:对。
这就好比一个人挑担,他一次最多只能挑100斤;如果他多挑几次,他挑的总量会增加,但他挑担的能力没有改变。
生4:但加热后,剩余的蔗糖继续溶解了,这说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确实与温度有关。
而且,温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5:这也不见得,也许当水温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变大。
师:对,我们只能说“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温度有关”,至于具体关系如何,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严密的分析才能确定。
(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安全、宽松的氛围中自由地讨论、争辩、猜想和假设,并逐渐放弃自己原有的错误想法,试着接受别人正确的、合理的观点,从而不断建构起有意义的知识。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
) [实际应用]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探究得到的结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用热水洗碗比用冷水洗碗更干净。
问题二:在一定条件下,食盐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个大?[猜想与假设]学生讨论猜想:(1)食盐大;(2)蔗糖大;(3)一样大。
[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杯水,质量相同,温度相同,分别溶解食盐和蔗糖,比较哪一种物质溶解得多。
(渗透控制变量法)(2)各组进行实验方案公示。
①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观察到一种完全溶解,另一种还有剩余,就可得到结论。
②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放入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充分搅拌后,如果两种物质都有剩余,比较剩余物质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③在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别逐渐加食盐和蔗糖,一边加一边搅拌,加到都不能溶解为止,比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结论。
[进行实验]学生两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进行实验,教师指导。
[讨论交流]生1:通过实验,我发现在水的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情况下,蔗糖要比食盐溶解得多,说明在一定温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
生2:我得到的结论和生1相同。
但我由此想到,比较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师:(表示感兴趣)是吗?说说你的想法。
生2:取两杯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盐,如果放进去的蔗糖比食盐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盐还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结论。
师:你的思路是对的。
但一开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呀?生2:我也是在知道了结论之后才想到这个方法的。
生3:(若有所悟地)这样看来,应该还有其他的方法。
师:(表示期待)说说看!生3:我认为实验中两杯水的质量也不一定要相同。
比如,可以使第一杯水的质量是第二杯水的两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盐的质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的蔗糖的两倍,再来比较它们溶解的程度,也能得到结论。
师:你这样设计的道理是什么?生3:在这里盐水的质量虽然增大到了原来的两倍,但根据我们第一个探究活动得到的结论,这不会影响食盐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这种方法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师:对,实际上这里的设计思想还是与上面一致的。
生4:(受生2、生3启发状)我突然有一个想法,不知能否行得通?师:(期待状)……生4:只用一杯水来进行实验。
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渐加食盐,搅拌,加到不能再溶解为止,然后再逐渐加蔗糖,搅拌,同样加到不再溶解为止,最后比较加入的食盐和蔗糖的质量,就可得到结论。
生5:(表示怀疑地)同一杯水中加两种物质,它们的溶解能力会不会受到影响?师:这倒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进行探究。
不过生4的想法的确很独特!师:刚才大家通过相互合作,设计出了许多种比较食盐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
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是把食盐和蔗糖加到水中来进行比较的。
生:是的。
师:能不能反过来进行考虑呢?生6:你是指把水加到食盐和蔗糖中来进行比较?师:对。
生7:我知道了!先分别在两个烧杯中放相等质量的食盐和蔗糖,再不断向食盐和蔗糖中加水,搅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盐和蔗糖完全溶解为止,比较两个烧杯中所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结论。
生8:对,加水少的那种,它的溶解能力反而大。
(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设计出了多种比较食盐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反思质疑]师:对刚才的探究活动,大家还有什么想法?生:我认为刚才得到的结论的正确性值得怀疑。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生:刚才所做的实验,只能说明在该温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盐大。
但如果温度发生改变,蔗糖和食盐的溶解能力都要改变,此时,哪一种物质的溶解能力大是不能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