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及案例分析高中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本文将从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出发,探讨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并通过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将这些策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要求1.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需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推理能力。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数学知识,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教师还可以引入有趣的数学游戏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注重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和探究来构建数学概念和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动手计算、探究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数学规律和定理,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
3. 强调探究性学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和研究式学习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4. 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教学中的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更是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和促进。
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测验、作业、小组合作评价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5. 整合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通过电子白板、数学软件等,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更加生动形象的数学图形和实例,并且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丰富的数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PBL教学模式深化高中数学课堂——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
教学·现场PBL教学模式深化高中数学课堂———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文|马颢自从新课标推行以来,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将重心放在学生身上,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探索来获取知识。
单元教学以知识为核心,将相关知识和能力有机结合,形成综合教学单元,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PBL教学模式允许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途径,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从而实现高效的思维和合作探究。
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基于PBL 的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方法。
为深入了解PBL教学方式对高中数学课堂构建的影响,本文以“等比数列”单元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和全面应用技能的提升。
一、教材分析“等比数列”是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中第四章“数列”的第3节,主要阐述了“等比数列”的基本思想、通项公式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这一节在整体教学进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教师之前已经带领学生探讨了“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学生已了解“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等差数列”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学习中,进一步巩固基础技巧。
另一方面,本节内容为后续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计算前n项及普通数列通用项的方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等比数列”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并熟练掌握其中的数量关系。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函数知识,并掌握了运用函数图象进行数形结合的方法,以及运用化繁为简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这些技能对学生研究数列问题具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高二学生还学习了“等差数列”,并对其基本流程有了初步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高二学生在数学思维方面已经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并具备了较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4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指导思想:贯彻教育部的有关教育教学计划,在学校、年级组的直接领导下,认真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教学的宗旨是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上学期期末考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对于高一期末考有进步,但还不是很理想,理科生数学学习的难度本学期将增大,加上学业水平考试,所以本学期学生面临的压力将更大,任务艰巨。
三。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分析:本学期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数学选修2-2,2-3和学考复习。
(1)认真把握“标准”的教学要求。
(2)通过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渗透“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3)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4)把握学考大纲复习标准四、主要措施1、明确一个观念:高考好才是真的好。
平时不好高考肯定不好,但平时红旗飘飘高考时未必红旗不倒。
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在照顾到学生实际的前提下起点要高,注意培养后劲,从整体上把握好的自己的教学。
2、以老师的精心备课与充满激情的教学,换取学生学习高效率。
3.将学校和教研组安排的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以现代教育理论,教学大纲和考纲为指导,以课本和大纲为依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不仅使学生掌握高中数学基础知识与能力,而且要从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本学期执教班次是高二6班的文科班的数学教学,基础好的学生较少,绝大多数学生数学基础极差。
且成绩参次不齐,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本学期数学教学上新台阶。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新课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案例(一)
α
E
分析二、三角法:设∠CAB=α,α∈(0,900),则AB=2Rcosα,BC=2Rsinα 分析三、几何法:作DE⊥AC,则S=AC·DE=2R·DE;
要使DE最大,即AB=BC时,面积Smax=2R2 拓展二、一段半径为R,圆心角为900的扇形木料如图(3)所示,锯 成横截面为矩形的木料,试问怎样据法才能使截面的面积最大?
述类同式子的应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学生丁同学所说,利用梯形中四条线段的长度
来表示:“” ,“”“”,“” 是成立的;则它们分别代表哪四条线段 呢?
A B C D E F
a b
图(1)
设梯形的下底AB= b,上底CD= a,如图(1),于是就有:
A B C D G H
a b
图(2)
(1).梯形的“中位线”EF=,显然成立; 证明很简单略 在初中的平面几何中已经证明。
是:
第(1)题:sin(-)=sin(-+2π)=sin= (而课本上的解答用了4步);
第(3)题:cos(-)=cos(-+6π)=cos=-…(而课本上的解答用了4步);
P19·例3 第(2)题:sin(-)加上10π即可化简;(而课本上的解答用
了5步);
练习:判断下列各式函数值的符号,
P20·A组中的第2题备选的题如:
H′
y
O
在备课时,借助单位圆,如图所示我就仔细研究起来,在单位圆
中分别作出角α、角α+π、角α-π通过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现
角α+π与角α-π的终边相同,即(α+π)-(α-π)=2π;这就说明
这两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是相等的。即诱导公式如下: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设计案例
1.1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设计思想立体几何初步是几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动较大的内容之一.《空间几何体的结构》是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的起始课程,是立体几何课程的重要内容,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这一部分的教学,就是加强几何直观的教学,适当进行思辨论证,引入合情推理.基于这样的要求,《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一课的设计,笔者以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抽象概括,合情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为指导思想,运用建构主义教学原理,用观察实物抽象出空间图形----用文字描述空间图形-----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这三部曲来构建课堂主框架.每一个概念的得出都与实物相结合,让学生经历观察、归纳、分类、抽象、概括这一过程.整个设计从增强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意愿入手,在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在有序列地解决问题中展开学习,运用激活、展示、应用、和整合策略,以师、生、文本三者间的多维对话为手段,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取得教学的实效性.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有关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二、教材分析空间几何体是新课程立体几何部分的起始课程,它在土木建筑、机械设计、航海测绘等大量实际问题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立体几何体系相比,人教A版对立体几何的体系结构作了重大改革.以往立体几何先研究点、直线、平面,再研究由它们构成的几何体,新课程则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再研究组成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这种安排降低了立体几何学习入门难的门槛,强调几何直观,淡化几何论证,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本节课《空间几何体的结构》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必修2第一章的第一节,课标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的教学要求为: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发展几何直观能力.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现实世界中实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实物进行归纳、分类、抽象、概括,得出柱体、锥体、台体的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给出由它们组合而成的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将这一节内容安排为两课时,笔者的设计的是第一课时,本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已有所涉及,但要求不同,素材更为丰富,即区别在于学习的深度和概括程度.笔者认为教学时,不能认为这部分的要求是降低了,讲课时一带而过,要领会新课标的意图,加强几何直观的训练,在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同时,学会类比,学会推理,学会说理.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空间与图形”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具体的棱柱(如正方体、长方体等),对圆柱、圆锥和球的认识也比较具体,能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但没有学习柱体、锥体的定义,只停留在“看”的层面.本节课对它们的研究的更为深入,给出了它们的结构特征.同时,还学习了棱台的有关知识,比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部分呈现的组合体多,复杂程度也加大.学生在学习本课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空间图形是容易的,但要上升到用数学语言定义空间图形就比较困难.所以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先做一些柱体、锥体、台体的模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空间图形的定义,都通过学生观察他们自己所做的模型,结合教师、教材提供的图片,再讨论得出.四、教学目标⒈知识目标:由学生对棱柱、棱锥、棱台的图片及实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归纳出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2.能力目标:在棱柱、棱锥、棱台的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及类比的思想方法,逐步培养探索问题的精神,善于思考的习惯.3.情感目标:通过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鼓励合作交流、互助交流,培养创新意识.五、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概括棱柱、棱锥、棱台结构特征.六、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物模型.七、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学生预习过本节课的内容,自制柱、锥、台的几何模型教具.2.教师的教学准备:较多的物体模型,本节课的教学课件.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1)利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的世界经典建筑物的图片(包括章头图),引导学生领悟章头图和章引言的重要性,并明确几何学研究的内容,几何学在数学研究和数学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章要学习的内容,及如何去学习本章的内容.(2)给出大量的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图片,结合这种张幻灯片给出空间几何体的概念:如A B B’ C’ C DD’ A’果我们只考虑这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由这些物体抽象出来的空间图形就叫做空间几何体.并指出:本节课主要从结构特征方面认识一些最基本的空间几何体.【设计意图】作为一章的起始课,重视编者精心打造的章头图和章引言,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曾经说过;“数学是现实的,学生应从现实生活中学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用到现实中去”.希望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有一种放眼世界的胸怀,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并能激起学习的兴趣和热情.2.提出问题,探索新知问题1:同学们能否将右图中16个物体进行分类?(要求从物体的结构特征方面分成两类)考虑到学生对结构和特征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给出汉语词典中结构与特征的描述,并结合图片中图1和图2进行解释,学生在经过提示后,较快、较好地解决了问题.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概括出共性的结论,从而得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并一起得出相关的概念.其中对于旋转体的分析,借助于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以使学生对概念理解得更透彻.【设计意图】借助具体的实物图及实物,引导学生主动地对图形及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并由图形的特点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别图形的特点,抽象概括出多面体和旋转体的定义,培养学生的观察、分类、概括的能力.教师:刚才我们将这张图片中的物体形状较粗地进行了分类,我们知道分类越细,事物就具有更明显一致的共性,几何的研究这样,整个数学的研究也如此,接下来我们再对刚才图片中总结出的多面体进行研究,探索,分类.问题2:请同学们观察右图四个多面体,再结合你们自制的模型,发现它们有何特征呢?经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得出它们具有三个特征:①有两个面互相平行,②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③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教师指出具有这三个特征的多面体叫做棱柱.得出定义后,师生共同研究棱柱的相关定义:棱柱的底面、侧面、侧棱、顶点,棱柱的表示,棱柱的分类.(教师板演这块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比较、分析,进一步感知多面体的定义,通过对棱柱定义的抽象概括,结构特征的分析,掌握分类的原则,从中培养几何直观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设计问题,深化概念问题1:如图,一个长方体,你能说出它的底面吗?A’C’ C D E HF D’ 教师:同一个几何体由于所选平行平面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定义中有两个面平行中“有”的含义:存在,不一定唯一.问题2:如图,长方体ABCD-A’B’C’D’中被截去一部分,其中FG ∥A’D’,剩下的几何体是什么?截去的几何体是什么?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一部分学生回答不是棱柱,但在另一部分学生的提示下,得出了正确答案:分别是五棱柱和三棱柱教师:判定一个几何体是否为棱柱的思路:选定一组平行平面后,按定义考查其他条件.若条件满足,可下肯定结论;若不满足,不要急于否定结论,可再选另一组平行平面,按定义再次验证. 总之,观察问题一定要周到、仔细、全面.问题3: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棱柱吗?此题较难,学生不易想到,在他们思索一会儿,举不出反例的情况下,教师给出右图的反例,让学生讨论.【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好,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深入理解棱柱的概念,在培养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适当进行思辨论证.4.类比学法,合作交流在对棱柱的定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后,教师提供图片和实物,将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这部分的内容放手给学生自行完成,让学生类比棱柱结构特征的研究,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索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及表示方法,培养学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分析、讨论、交流,学生作探讨后的汇报,教师及时点评,得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名称、分类标准、及表示方法,并将内容进行板演. C 1B 1A 1C A之后教师给出以下两名人对类比的描述,强调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开普勒说:“我珍视类比胜过任何别的东西,它是我最可信赖的老师,它能揭示自然界的秘密.”波利亚曾指出:“类比是一个伟人的引路人,求解立体几何问题往往有赖于平面几何中的类比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图片和实物的观察、分析、比较,类比棱柱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习惯,通过比较学习,便于知识的建构.借助名人名言,适当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7篇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1教学目标:1。
通过生活中优化问题的学习,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
2。
通过实际问题的研究,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如何建立实际问题的目标函数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问题1把长为60cm的铁丝围成矩形,长宽各为多少时面积最大?问题2把长为100cm的铁丝分成两段,各围成正方形,怎样分法,能使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各最小?问题3做一个容积为256L的方底无盖水箱,它的高为多少时材料最省?二、新课引入导数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导数求最值的方法,可以求出实际生活中的某些最值问题。
1。
几何方面的应用(面积和体积等的最值)。
2。
物理方面的应用(功和功率等最值)。
3。
经济学方面的应用(利润方面最值)。
三、知识建构例1在边长为60cm的正方形铁片的四角切去相等的正方形,再把它的边沿虚线折起(如图),做成一个无盖的方底箱子,箱底的边长是多少时,箱底的容积最大?最大容积是多少?说明1解应用题一般有四个要点步骤:设——列——解——答。
说明2用导数法求函数的最值,与求函数极值方法类似,加一步与几个极值及端点值比较即可。
例2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容积一定时,它的高与底与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的材料最省?变式当圆柱形金属饮料罐的表面积为定值S时,它的高与底面半径应怎样选取,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说明1这种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值的函数称单峰函数。
说明2用导数法求单峰函数最值,可以对一般的求法加以简化,其步骤为:S1列:列出函数关系式。
S2求:求函数的导数。
S3述:说明函数在定义域内仅有一个极大(小)值,从而断定为函数的最大(小)值,必要时作答。
例3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已知电源的内阻为,电动势为。
外电阻为多大时,才能使电功率最大?最大电功率是多少?说明求最值要注意验证等号成立的条件,也就是说取得这样的值时对应的自变量必须有解。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必备3篇)
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1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高中数学优秀教学案例范文第2篇教学目的:掌握圆的标准方程,并能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及有关运用教学难点:标准方程的灵活运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探究标准方程二、掌握知识,巩固练习练习:⒈说出下列圆的方程⑴圆心(3,-2)半径为5⑵圆心(0,3)半径为3⒉指出下列圆的圆心和半径⑴(x-2)2+(y+3)2=3⑵x2+y2=2⑶x2+y2-6x+4y+12=0⒊判断3x-4y-10=0和x2+y2=4的位置关系⒋圆心为(1,3),并与3x-4y-7=0相切,求这个圆的方程三、引伸提高,讲解例题例1、圆心在y=-2x上,过p(2,-1)且与x-y=1相切求圆的方程(突出待定系数的数学方法) 练习:1、某圆过(-2,1)、(2,3),圆心在x轴上,求其方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
《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学科编写方案及说明一、编写意图说明为了积极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改革,使广大一线教师能准确地把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正确地理解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以下简称“人教A版教材”)必修与选修教材的编写特点,忠实地执行《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要求(以下称为“课程学习目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效地克服教学过度化倾向,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切实地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针对我省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我们运用目标陈述方式,将课程学习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两者有机整合为“课堂教学标准”,并摘选典型教学实例予以说明。
同时我们将其作为我室承担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重大研究项目“新课程学科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汇编成《普通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标准及教学实例•数学》(以下简称《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一书。
二、编写栏目说明《课堂教学标准及实例》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实施意见》中建议的模块开设顺序,按照人教A版教材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位编写。
主要以《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学习目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和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中心联合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学用书》)中的“学习目标”、《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科教学指南•数学》(以下简称《教学指南》)中的“基本要求”与“要求说明”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 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版考纲》)中的“考试内容与要求”为依据,每个模块中的每章按“学习目标”和“教学实例”两个栏目设置,其中每章分节设置了“教学标准”和“标准解析”栏目。
各栏目设置意图说明如下:【学习目标】主要结合本章教材内容,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应达到的要求,表述时关注了目标的可测性。
新高中数学老师备课教案
新高中数学老师备课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并掌握矢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掌握几何矢量的相关定理和性质。
3. 能够熟练应用几何矢量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矢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几何矢量的长度、夹角、共线、共面等性质。
3. 矢量的运算和应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导学生回顾向量的概念和性质。
2. 提出学习几何矢量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背景。
二、讲解(20分钟)
1. 介绍几何矢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讲解几何矢量的长度、夹角、共线、共面等性质。
3. 提出几何矢量的运算规则,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练。
三、练习(15分钟)
1. 让学生进行几何矢量的练习题,巩固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带领学生讨论并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四、拓展(10分钟)
1.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几何矢量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
2.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五、总结(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引导学生思考几何矢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几何矢量的概念和性质,掌握基本运算规则,并能够运用几何矢量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与教学案例展示
.
.
.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C / 0 3。
1 一 :
-
:
/ /
图 1
图 2
活 动 过 程 : 同 的 学 生 可 能 会 有 不 同 的选 择 。 学 生 活 动 的 不 在 基 础 上 , 师 讲 解 分 析 : 标 系是 由原 点 重 全 的 两 条 互 相 垂 直 的 教 坐
【 关键字 】 学概念教学 ; 问题 ; 数 背景 直线倾斜 角和斜 率
概 念 是 思 维 的细 胞 。 构 建 内 容 的 基 础 。学 习数 学 首先 就 是 是
学 习数 学概 念 , 数 学 概 念 教 学 是 教 学 中 的一 个 重要 环 节 , 基 而 是 础 知 识 和 基 本 技 能 教 学 的 核 心 。学 生学 不 好 数 学 主 要 是 对 数 学 概 念 理解 不 透 彻 ,因 此 我 觉 得 要 提 高数 学教 育 质 量 必 需 抓 好 概 念教学。然而 , 当前 许 多 一线 教 师 并 不 重 视 概 念 教 学 , 往 是 通 往 边“ 个定义 . 一 几项 注 意 ” 的抽 象 讲 解 , 学 生还 没 有 基 本 理 解 式 在
y
J y
自 己对 概 念 的理 解 。 会 进 行 简单 的模 仿 , 到转 了 一 些 转 了 弯 只 遇 的题 目就 无从 下 手 。但 是 这 些 教 师 认 为 花 时 间讲 解概 念 不 如 多 讲 几道 题 目还 更 实 用 , 少学 生会 做 题 目。 这 种 观 点 的 影 响 下 至 在 使 的许 多 教 师 不 知 道 也 不 会 去 思 考 如 何 进 行概 念 教 学 。 高 中新 课 程 标 准 指 出 高 中 数 学课 程 应 该 返 璞 归 真 ,努 力 揭 示数 学 概 念 的发 展 过程 和 本 质 。通 过 典 型 例 子 的分 析 和 学 生 自 主探 索 活 动 使 学 生 理 解 数 学 概 念 的 逐 步 形 成 的过 程 。从 教 育 和 发 展 心 理 学 的观 点 出发 , 念 教 学 的核 心就 是 “ 括 ”将 凝 结在 概 概 , 数 学 概 念 中有 数 学 家 的 思维 活 动 打 开 , 以若 干 具 体 事 例 为 载 体 , 引导 学 生 展 开 分 析 各 事 例 的 属性 , 象 概 括 共 同 本 质 属 性 , 抽 归纳 得 出 数 学 概 念 等 思 维 活 动 而 获得 概 念 。 也 就 是 还 原 概 念 形 成 经 历的概括过程。 般情况 , 念教学应该经历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 概 () 实 际 出 发 创 设 适 当 的 背 景 引 入 ; 1从 () 过典型 、 富 的具体例 证 ( 要 时也可以通 过学生 自 2通 丰 必 己举 例 ) 引 导 学 生 开展 分 析 、 较 、 合 的活 动 ; , 比 综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新课改高中数学教案模板
课时安排:每周4课时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提升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和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和重点:
1.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2. 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3. 不等式与绝对值
4. 三角函数及其应用
5. 微积分基础
6. 几何证明方法
7. 线性代数基础
教学方法:
1. 多种教学手段结合,包括图表、实例、实验等
2.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互动讨论
3. 设置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结合的案例分析
教学步骤:
1. 导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示范等方式介绍重要概念和方法
3. 实践: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等方式巩固知识点
4. 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帮助学生总结课程内容,强化学习效果
课堂评价:
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并及时批改
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参与度、表现等方面
3. 听课笔记:鼓励学生做好听课笔记,提高学习效果
备注:本教案仅作为参考范本,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仍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高中数学新课程全套教案
高中数学新课程全套教案
第一课:初识代数
目标:了解代数的基本概念和常用符号,掌握代数的四则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
1. 代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代数中常用的符号和表达式
3. 代数的加减乘除运算法则
教学活动:
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代数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练习代数中常用的符号和表达式
3. 进行四则运算的练习,巩固代数的运算法则
作业:完成课本上相关题目和练习
第二课:二次函数
目标: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和特点,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内容:
1. 二次函数的定义和一般形式
2.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3. 二次函数的平移、缩放和翻转
教学活动:
1. 通过图像展示让学生认识二次函数的特点
2. 练习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性质
3. 进行平移、缩放和翻转的实例演练
作业:完成相关题目和练习,自己绘制二次函数的图像
第三课:概率与统计
目标:掌握概率和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能够运用概率和统计研究问题。
教学内容:
1. 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2. 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3. 统计的基本概念和数据分析方法
教学活动:
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概率的定义和性质
2. 练习概率计算的基本方法
3. 进行数据分析的实例演练,掌握统计的方法
作业:完成相关题目和练习,分析自己身边的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
以上是《高中数学新课程全套教案范本》的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
高中数学教案实例【篇一:高中数学教学案例】课题 :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一、教学设计思路:1、函数及其图像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如何突破这个既重要又抽象的内容,其实质就是将抽象的符号语言与直观的图像语言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
我们知道:函数的表示法有3种:列表、图像、解析法,以往函数的学习大多只关注图像的作用,这其实只借助了图像的直观性。
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函数是片面的。
本节课,力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研究函数,对函数进行一个全方位的研究,并通过对比总结得到研究的方法,让学生去体会这种的研究方法,以便迁移到其他函数的研究中去。
2、本节课我努力做到:①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同伴合作,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②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且在对话之后重视体会、总结、反思、力图在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学习研究数学的方法;③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二、教案【篇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默认分类2009-10-11 07:29阅读69评论0字号:大中小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新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新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课程内容:线性代数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线性代数的基本概念;
2. 掌握矩阵的运算规则;
3. 熟练解线性方程组。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引入线性代数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线性代数的重要性;
2. 通过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线性代数的应用场景。
二、讲解基本概念(15分钟)
1. 介绍向量、矩阵的定义和性质;
2. 解释线性方程组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三、矩阵运算规则(20分钟)
1. 讲解矩阵的加法、减法、乘法规则;
2. 演示矩阵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相关习题讲解。
四、解线性方程组(20分钟)
1. 演示如何利用矩阵的运算法则解线性方程组;
2. 给学生练习题目,让他们独立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
五、总结与展望(5分钟)
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教学方式:结合理论讲解和实例演示,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题能力。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教辅资料等。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提问,与学生互动讨论解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在下节课上检查。
备注:本教案仅为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2023最新-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
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优秀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这次牛牛范文为您整理了8篇最新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亲的肯定与分享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案例篇一(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数学( 5),是数列这一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如储蓄、分期付款的有关计算等等,而且公式推导过程中所渗透的类比、化归、分类讨论、整体变换和方程等思想方法,都是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中必备的数学素养。
(2)从知识的体系来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是“等差数列及其前n项和”与“等比数列”内容的延续、不仅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也为以后学数列的求和,数学归纳法等做好铺垫( 1)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掌握了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求和公式与方法,等比数列的概念与通项公式。
( 2)教学对象:高二理科班的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表现欲较强,逻辑思维能力也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片面、不够严谨。
(3)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学生很容易把本节内容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从公式的形成、特点等方面进行类比,这是积极因素,应因势利导。
不利因素是:本节公式的推导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对学生的思维是一个突破,另外,对于q = 1这一特殊情况,学生往往容易忽视,尤其是在后面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错。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教材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公式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并能初步应用公式解决与之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公式推导方法的探索与发现,向学生渗透特殊到一般、类比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数学是一门日常都要使用的学科,所以要具有好的教案才能充分教诲学生们如何使用数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1教学目标1.掌控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1)了解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定义,了解逆项相加的原理,知道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的进程,记忆公式的两种情势;(2)用方程思想认识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公式,利用公式求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两套公式触及五个字母,已知其中三个量求另两个值;(3)会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与前项和的公式研究的最值.2.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维规律,初步形成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和方法.3.通过公式推导的进程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与广阔性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公式的推导进程,展现数学中的对称美;通过有关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再一次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引导学生要善于视察生活,从生活中发觉问题,并数学地解决问题.教学建议(1)知识结构本节内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第一通过具体的例子给出了求等差数列前项和的思路,而后导出了一样的公式,并加以运用;再与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组成方程组,共同运用,解决有关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推导进程的展现体现了人类解决问题的一样思路,即从特别问题的解决中提炼一样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样情形,所以推导公式的进程中所包蕴的思想方法比公式本身更为重要.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有两种情势,应根据条件挑选适当的情势进行运算;另外反用公式、变用公式、前项和公式与通项公式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方程(组)思想.高斯算法表现了大数学家的智慧和巧思,对一样学生来说有很大难度,但大多数学生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所以难点在于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思路上.(3)教法建议①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公式推导及简单运用,一节侧重于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综合运用.②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建议由具体问题引入,使学生体会问题源于生活.③强调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摸索方法与研究方法.④补充等差数列前项和的值、最小值问题.⑤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教学设计示例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进程,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2.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特别到一样,再从一样到特别的思想方法,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运用,难点是获得推导公式的思路.教学用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进程一.新课引入提出问题(播放媒体资料):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一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100支.这个V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课件设计见课件展现)问题就是(板书)“”这是小学时就知道的一个故事,高斯的算法非常高明,回想他是怎样算的.(由一位学生回答,再由学生讨论其高明之处)高斯算法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发觉这100个数可以分为50组,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一组,第二个数与倒数第二个数一组,第三个数与倒数第三个数一组,…,每组数的和均相等,都等于101,50个101就等于5050了.高斯算法将加法问题转化为乘法运算,迅速准确得到了结果.我们期望求一样的等差数列的和,高斯算法对我们有何启示?二.讲授新课(板书)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1.公式推导(板书)问题(幻灯片):设等差数列的首项为,公差为,由学生讨论,研究高斯算法对一样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思路一:运用基本量思想,将各项用和表示,得,有以下等式,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好像与的奇偶有关.这个思路好像进行不下去了.思路二:上面的等式其实就是,为躲避个数问题,做一个改写,,两式左右分别相加,得,于是有: .这就是倒序相加法.思路三:受思路二的启示,重新调剂思路一,可得,于是 .于是得到了两个公式(投影片):和 .2.公式记忆用梯形面积公式记忆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这里对图形进行了割、补两种处理,对应着等差数列前项和的两个公式.3.公式的运用公式中含有四个量,运用方程的思想,知三求一.例1.求和:(1) ;(2) (结果用表示)解题的关键是数清项数,小结数项数的方法.例2.等差数列中前多少项的和是9900?本题实质是反用公式,解一个关于的一元二次函数,注意得到的项数必须是正整数.三.小结1.推导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思路;2.公式的运用中的数学思想.四.板书设计高中数学教案设计范例2一、复习内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二、复习重点向量的概念及运算法则的运用及其用向量知识,实现几何与代数之间的等价转化。
新课改的高中数学教案
新课改的高中数学教案
课程名称:探索数学之美
课程目标:
1. 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体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数学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数学基础知识的强化和拓展。
2. 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数学实践应用的案例分析和讨论。
4. 数学领域新进展和研究现状介绍。
教学方法:
1.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分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和交流。
3. 实际案例分析,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
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介绍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学生分组进行任务探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数学建模和解题讨论。
3. 总结: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4. 拓展:介绍数学领域新进展和研究现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评估方式:
1. 定期进行课堂小测,检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和课堂表现等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3. 学生小组作业和展示成果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资源:
1. 数学教科书和教学辅助资料。
2. 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
3. 实际案例和实践应用问题。
备注:本教案为新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份范本,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需求可进行适当调整和修改。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设计——“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分析嘉鱼县蓝天抗洪英雄中学沈平摘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有新的要求和新的特色.本文首先概述了教学设计和数学教学设计的含义、教学设计的原则以及新课程标准下教学设计的特点及要求,然后以“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为案例,比较和分析了新课程标准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要点,并提出了教学设计中的注意点.以期为教师们能够理性地认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提供参考,促使新课程由理念向行为转变.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课堂教学;1 引言随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新的数学教材以及新的数学课程评价观等,强烈地冲击着数学教育的现实,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要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教师们就必须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数学教学观念.进一步的,要把这种新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则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更是一个开拓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转化里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寻求一个“中介”,这个“中介”就是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也拓宽了传统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要求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数学教学中是否落实新课程标准,首先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方案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理性认识,促进新课程由理念向行为转变.本文主要以普通高中的“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教学设计为例,对怎样设计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案进行了分析.2 主体2.1 教学设计与数学教学设计2.1.1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教授总结几种教学设计的定义后作如下界定: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它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的选择,学法指导的系统安排以及教学评价.2.1.2 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是指基于一定的数学学习规律、数学教学规律、数学学科特点等,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数学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结构和功能进行整体研究,从而揭示出数学要素之间必然的、规律性的联系,达到数学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使数学教学过程处于有效教学的系统过程.数学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数学教学构想.是数学教师为将要进行的教学勾画的图景,它主题明确﹑结构清晰﹑脉络分明﹑素材与细节时影时现,反映了设计者对未来数学教学的认识与期望.2.2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2.2.1整体性原则每一节课都不是孤立的,是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一环,是学生整个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片断,我们只有在整体上把握各个局部,才能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我们的教学设计要从数学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全过程上确立其持定的地位和作用,适合多数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准的“最近发展区”.2.2.2自主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考虑到学生的不同层次水平,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形成和谐、优美的课堂教学氛围,同时,时时捕捉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细微的动态反映,吸收反馈信息,随时调节优化教学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主动参与的主体地位.2.2.3智能性原则数学教学应当全方位地、有序地开发学生的一般认识能力,尤其是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因此数学教学设计必须把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把智能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参透,重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2.4 情景性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具体生动的情景,既能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索,又能在思考中感受到思维的美,在探索解决问题中体验快乐,起到激励、唤醒、鼓励学生求知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校率.2.2.5全局性原则教学设计作为程序化的操作,必须统揽全局和合理有序,使各个环节之间组合自然、默契.教师要在知识的产生、发现、想象、证实和应用过程之间设计自然、和谐、美感的过渡语,使整个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有过渡的自然、整体的结构美.2.3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设计2.3.1 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设计,应以《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设计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学设计的着重点应放在如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有效的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的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上;应放在如何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其他目标上;应放在学生如何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上;应放在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我们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探究去讨论﹑交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2.3.2 应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设计我们通过教学设计将数学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形成了一条明晰的思路,将步骤安排、策略选择、方法组合、媒体运用纳入一个便于把握的框架,形成一个个体现数学新课程理念,又具有操作性的模式,把“为什么要教学”、“怎样教学”、“教学的效果如何”统一了起来.从而避免了传统的数学备课(包括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主要靠主观臆测、经验驾驭,主观因素比较强,缺乏科学理论指导,没有合理的分析研究方法和科学的工作流程与操作步骤的弊端.我们要立足数学新课程的理念,系统梳理教学设计论,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近几年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所见、所闻、所作、所思于相关典型教学案例之中,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怎样进行数学课堂设计的前期分析(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分析)、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阐明、数学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以及其给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带来的成效.对于其中每一环节的设计我们都要紧紧围绕“为学习设计教学”,诸如在全面分析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状态、学习风格等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制定了把学生作为“整体的人”发展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计了能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数学教学策略;建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总之,只有我们的数学教学理念同新课程基本理念与时俱进,学生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通过我们教师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下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主动去探索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理解数学概念,掌握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数学素质,培养数学素质,培养理性思维.至此,我想素质教育也并非是一句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地落在我们的脑中﹑心中﹑教学中.2.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下表为“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以上是我们依照新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个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设计的要点.本节课首介绍两院的院士吴良镛,清华大学的教授,被双曲线的魅力所吸引,并且利用利用双曲线缓解了交通拥挤.双曲线的什么性质吸引了这位教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其能积极参与数学教学.接着由改变椭圆的定义为出发点进行设问,引起悬念.再在学生已经有了椭圆的相关知识以及研究圆锥曲线的方法后,我们通过类比的方法进行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教学.由于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需要借助生动、形象、直观的事物,所以在内容安排上以“双曲线的图像——定义——标准方程”为线索.在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目标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双基内容,而且还要使其学会研究圆锥曲线的方法(如研究圆锥曲线的图像与性质等)和培养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比较、分析类比以及数形结合的意识等),并形成“事物间相互联系并可相互转换”的观点,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这一课中的教学目标我们可以描述成“理解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能根据条件确定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在与椭圆的类比中,掌握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学重点:双曲线定义以及双曲线的标准方程.通过演示双曲线的轨迹,分组讨论以及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推导双曲线的标准方程,进而给出另外一种形式.教学难点: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可以先让学生考虑怎样选择坐标系,分组讨论求出方程.所以在教学安排上先分析它的与前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椭圆、抛物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外,还分析了此内容对于学生认知及能力方面发展的作用.这是以前所没有的.本节课设计的教学方式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由于双曲线与椭圆有一定的联系,这说明我们不管在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着相似性,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稍加指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和交流,是完全可以得出相应得结论.所以我们只需要精心设计在各环节的学法指导策略,为学生的学习搭建良好的平台. 教师以问题链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用以获得反馈,以知识为载体,运用类比的手段,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整个教学采用了“类比启发式教学法”,在注意知识和能力教学的同时,将美育溶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身体验,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借用多媒体,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激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突破教学难点上,采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对称美,简洁美,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2.5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分析学生(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学习准备的分析和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析);设计目标(主要包括设计与陈述教学目标或学习目标);分析任务(主要包括数学教材分析,学习结果的类型分析以及学习形式分析等);设计活动(主要包括确定数学课的类型,选择数学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以及设计教学评价)2.5.1分析学生传统的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备课时,更多备的是教材,而对学生考虑的甚少.而数学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个体主动积极建构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设计.2.5.2设计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阐述,以往只限于知识与技能领域,而忽视了其它领域.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我们不仅要关心数学教学不只让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个性品质,使他们学会学习.值得指出的是,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需要有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便于教学效果与其相比较来评价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强调以学为中心,所以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上要把以教师为主体反映以教为中心的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行为主体的方式.2.5.3 分析任务A 数学教材分析在传统教学观念下,对数学内容只注重分析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分析.我们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不仅要包括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还要着重分析新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教材编写者的意图.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明确为什么要学习这块内容,而且也为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分析学习任务提供了依据.B 教学任务分析传统教学的设计是从教师角度来分析的,然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分析学习任务,进而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上述设计中,任务分析主要分解出获取的知识,技能目标需要相应得从属知识和技能.这样的有利于我们认清数学知识结构,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安排教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上海市真如中学常一耕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高度概括地说,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是自主、合作、创新。
所谓自主就是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即在学习的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合作就是学生之间与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创新就意味着不固步自封、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以组织教学、讲授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来展开,其基本做法是:以纪律教育来维持组织教学,以师讲生听来传授新知识,以背诵、抄写来巩固已学知识,以多做练习来运用新知识,以考试测验来检查学习效果。
这样的教学方式,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下,它的缺陷越来越显现出来,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教学,虽然强调了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却是以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为前提的,没有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独立性。
因此,革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改革课堂教学就是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即是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
二、融入新课程理念的设计原则(1)建构性原则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和途径来获取知识,这是一个学习方式问题,新课程倡导建构性的学习,主张学生知识的自我建构,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应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遵循建构性原则,使学生从“我要学”出发,树立“我能学”的自信,最终寻找到适应学习的个性化方式。
(2) 交互性原则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进行角色变换,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激励者”和“促进者”,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必然会出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学习。
从另一角度看,数学课堂中的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就是不断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设计应体现交互原则。
(3)情境性原则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判断。
但这一思维过程离不开直观感知、观察发现,或用实际例子(即适当的形式化)来加以表达,学生更容易接受,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遵守情境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过去的教学设计,总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新课标呼唤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于是单一的师讲生听的学习方式,被“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替代,表现出教学方法的开放性,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体系的设计应关注开放性原则。
(5)实践性原则数学科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正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在数学教育中开展“建模”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有利于扩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重实践性原则。
(6)创新性原则新课标把“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能力”列为课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勇于用怀疑的、批判的目光去看待数学,这样才能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体现创新性原则。
三、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一则新课标增加“探究性课题”这一版块,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探究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知识,体验数学发现和建构过程。
情境性教学,引导学生体验,有目的地创设或引入与教学相呼应的具体场景或教学资源,以引起学生情感的体验,激发学生更主动地学习。
下面我将记述一节由问题探究与情境性教学交互使用的教学过程。
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求和”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及数列极限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与数列、方程、函数和极限等知识有内在的联系,能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相结合,但是,学生对无穷数列各项和,有限到无限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极限的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还缺少思想基础,因此,我在设计这一节课时,设计情景,提出问题,通过实际问题、具体问题,以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建构、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一)设计情境——提出问题问题1:如果不停地往一只空箱子内放东西,箱子会满吗?为什么?这问题表面上看是一个游戏,事实上,它隐含着无穷数列各项和知识,有一定的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也不乏味,有能力发展点、个性和创新精神培养点,学生从实际背景出发,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说明,能经历从抽象表示到符号变换和检验应用全过程,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二)自主探究——感知问题我提示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上述问题,即将上述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
(三)合作交流——形成共识(1)问题1的讨论结果:S1:箱子即使很大也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 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设第n 次放入的量为an,…,则a1+a2+a3+…+an+…可能很大,总能放满箱子。
S2:箱子即使很小也不会满,因为,设第一次放入的量为a1, 第二次放入的量为a2,…第n 次放入的量为an ,…,则a1+a2+a3+…+an+…可能也很小。
(2)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构建数学模型问题2: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箱子不会满的例子吗?S3:把一支粉笔的一半放入空箱子中去,剩下粉笔的一半再放入空箱子中去,如此下去,…,放入空箱子中的充其量也只有一支粉笔,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a+a+a+…=a(a是粉笔的长)S4:把一杯水的倒入空容器中去,剩下水的再倒入空容器中去,如此下去,…,倒入容器中的只有一杯水,也不会满,其数学模型是:b+b+b+…=b(b是一杯水)……问题3:你能否将S3与S4这类问题一般化?若设第一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1,第二次放入空箱子中的量为a2,…第n次放入空箱子中去的量为an,…,数列{an}有何特点?同学们得出结论:数列{an}是等比数列,也是递减数列,且项数无穷的。
接着再让学生自主研究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定义,并判定数列{an}是否为无穷递缩等比数列?再进一步思考无穷递缩等比数列是否一定是递减数列?总结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几个特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Sn与S的关系问题4:当|q|<1,qn=a1qn,可以证明,当n→+∞时,an→0(让学生课后证明)请学生思考:若设数列{an}前n项和为Sn,,所有项的和为S,运用极限的思想,你能否发现Sn与S的关系?讨论结果:S=limSn(4)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问题5:怎样求无穷递缩等比数列{an}的和?Sn=a1+a2+a3+…+an=,lim Sn=lim因为当|q|<1时,limqn=0, 所以S= lim Sn=我这时就说:好!我们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了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S=(|q|<1)(5)公式的应用(略)通过应用交流,使学生加深对公式的认识,体验了数学模型化思想,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数学。
(四)总结反思——共同创新本课我们运用情景化、问题形象化、探究化等数学方法,将游戏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无穷递缩等比数列的和。
为了概括所学内容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创新,我将本课研究过程和方法概括如下:抽象概括应用教学全过程概括为:具体问题——————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改造抽象概括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现实问题————现实模型————数学模型——数学方法检验探究、深化、拓展、————数学模型的解————现实问题的解————————现实问题是否符合实际?由此课例,不难看出,问题式、情景式教学交互设计,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种设计以培养兴趣为前提,以指导观察思考为基础,以发展思维为重点,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感情体验中真正地用“心”去学习。
数学本身是为人的,是开放的,是丰富多彩的,一句话,数学是为人所用的。
而这一事例生动地告诉我们,作为数学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不同的思想方法会有不同的数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会有不同的发展结果,只要我们用心地去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得当的教学程序,我们的学生将会把数学掌握得更好,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两年来,我们学校的刘定华校长、姚文清副校长给我们不定期地做课改实验报告,刘校长亲自给我们上课改示范课,还想方设法地从外地引进A类人才给我们上研修课,所以,我们学校兴起了一股课改的热潮。
现在的你们如果愿意走进我们的课堂,那定会看到师生合作学习的情景。
这两年的课改,从我们的高考取得较好的成绩(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七,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八,20XX年理科数学高考平均分排在大桂林市第九,文科排在大桂林市第十五)可见一斑。
因此,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也能很好地把握应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