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基因突变_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和呈现_唐晓明
高中生物_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是青岛出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模块第四章第一节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主要采用实例分析与问题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展开教学,侧重于理性思维与交流合作等核心素养培养。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联想、独立思考、自主阅读、交流合作、学案导学等形式引导学生逐一分析基因突变对氨基酸序列变化的影响、基因突变对性状的影响、基因突变的原因、特点、利弊、意义。
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关联,基因突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诱变育种。
向学生介绍基因突变发生在人体细胞内的危害,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概述碱基的替换、插入、缺失会引起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
2.阐明基因中碱基序列的改变有可能导致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及相应的细胞功能发生改变,甚至带来致命的后果。
3.描述细胞在某些化学物质、射线以及病毒的作用下,基因突变概率可能提高,而某些基因突变能导致细胞分裂失控,甚至发生癌变教学重点: 1.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教学难点:基因突变的意义二学情分析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诱变育种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遗传信息的分子基础,掌握了基因的转录、翻译以及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
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
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准备,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学习相关内容的难度分析,课前或课外学习准备,等等。
三教学策略安排1、学习方式、教学组织方式采用的是教师引导教学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高中生物_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一、导入:以“芬兰运动员门蒂兰塔”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基因突变的机理1.以探究的方式,从镰刀型贫血症的现象开始,追根溯源,展示资料,引导学生探究,达到对基因突变的初步认识。
2.以问题引领、合作交流、模型构建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及对生物性状的影响。
3.阅读教材识记基因突变的原因,多媒体投放,加深记忆和理解。
4.做典例1,巩固所学内容。
5.预习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然后呈现资料,通过实例和资料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应用1.设置应用情景—育种工作岗位,旨在提高学习兴趣。
2.结合课下资料搜集,回答预设问题,学生板书。
3.通过评价问题答案,加深理解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
4.展示我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及目前太空育种的新进展视频,增强爱国意识。
5.典例剖析,巩固所学内容。
三、网络构建对本节内容进行网络梳理,旨在加深学生所学内容的记忆与联系。
四、当堂达标通过练习,进一步检测对本节所学内容的理解。
《基因突变》学情分析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遗传的物质基础及细胞学基础,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而且受环境影响等。
本节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基因结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生物性状又会有何种影响,理解基因突变的特点和意义,并能运用该原理指导生活实践—诱变育种。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具备了一定通过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因此本节可完全可以通过问题和资料阅读引领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的学习。
同时学生对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实际问题有着浓厚兴趣,本节通过对生活实际中实例分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但我们学校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习惯还有待优化,故本节课设置的问题难度不大,本着让学生多说,多做的思想,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
基因突变一节效果分析1. 本节课运用资料分析,引入了基因突变概念的学习,同时通过贴粘贴画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碱基序列变化对氨基酸序列的影响,学生对此掌握较好。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工作案例5、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6、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答案:一个碱基对的改变。
)任务一:完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图解。
任务二:按图解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引起了性状的改变。
该实例进一步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质疑:除了碱基对的替换外,还有哪些变化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教师不点评学生回答,幻灯展示练习:7、下面已经给出正常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当碱基分别发生如下变化时,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将如何变化? ①第6个位点上的碱基G被碱基A或碱基C所替代;②第13个位点上的C发生了缺失;第14、15两个碱基发生缺失;第14、15、16三个碱基都发生缺失;?③第14个位点和第15个位点之间插入一个碱基G;插入两个碱基G、A;插入三个碱基G、A、C。
问题: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回答: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都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③缺失或增加1个碱基或2个碱基比缺失3个碱基的影响大。
学生填写教材中的图解学生讨论总结回答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写一段DNA片段加以考虑学生思考学生总结落实教材分析设置问题,引导思考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构建完善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引起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的实质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8、讨论:基因结构改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突变都能遗传给下一代吗?(不一定,密码子的兼并性。
发生在配子能传给下一代,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
但植物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基因突变的原因(知识链接:细胞癌变的原因)(1)癌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2)细胞癌变的实质是什么?(回答:元癌基因突变,被激活。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种类和发生原因;2.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3.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基因突变的种类和发生原因;2.理解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关系;3.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
教学难点:1.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遗传学效应;2.掌握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入基因突变的研究背景,介绍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基因突变吗?基因突变有哪些种类?二、了解基因突变(20分钟)1.讲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种类,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2.介绍基因突变的发生原因,如化学物质、辐射、遗传等;三、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技术(30分钟)1.介绍常见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如PCR、测序等;2.分析基因突变的结果,理解突变位点的变化和突变类型的分析方法;3.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过程,如在乳腺癌基因BRCA1中的突变检测;四、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关系(30分钟)1.讲解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的影响,如基因型的变化导致表型的改变;2.介绍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如肿瘤基因的突变与癌症的发生;3.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在遗传和疾病研究中的应用价值;五、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相关的基因突变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2.提问:基于该基因突变案例,你认为该突变的遗传学效应是什么?对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如何?3.案例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研究结果和讨论成果;六、实验设计(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们要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些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的影响,你会如何做?2.学生讨论和设计一个基因突变实验,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材料方法等;七、总结和反思(10分钟)1.总结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基因突变对遗传性状和疾病的影响;2.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的研究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有何意义?教学评价与作业:1.请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课后练习,检查对基因突变的理解程度;2.考察学生对于基因突变案例的分析与讨论能力;3.学生设计的基因突变实验方案的质量和创新性。
高中生物_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突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过程1、导课通过复习提问:表现型和基因型以及环境的关系;多媒体课件展示:生物界各种变异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变异的两种类型。
由此引入新课教学——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1)基因突变的实例及概念通过正常血红细胞和镰刀型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比较,了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探究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编码血红蛋白分子中谷氨酸的密码子中的碱基对(腺嘌呤和胸腺嘧啶)发生替换。
致使mRNA上的密码子发生错误,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变化(谷氨酸—缬氨酸),最终导致血红蛋白异常从上述事例中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在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后,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
结合不同的密码子可以对应相同的氨基酸的知识,引导学生推测基因突变与生物性状改变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如:突变发生在杂合的隐性基因上;或改变后的密码子控制的为同一氨基酸,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概念、时间等问题(2)、基因突变的原因、类型和特点设问:基因突变为何产生?联系细胞的癌变小组展开讨论,相互启发,互相补充。
同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是受到诱因素的影响,并举出例子。
并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为下章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使学生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做系统点拨和补充(基因突变的多害少利性),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
(3)基因突变的意义对基因突变的意义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小组主要从突变后基因与原基因的区别,及在性状表现上和在进化上的作用进行讨论。
3、课堂总结(注重知识联系,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1)多媒体展示2)反馈训练(注意典型性,由基础到提高的层次性)六、板书设计一、基因突变1: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基因突变的定义和重要性。
强调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疾病产生和生物技术应用中的作用。
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1.3 教学方法使用PPT演示和讲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突变的实际意义。
1.4 教学资源PPT课件相关案例和文献资料第二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2.1 基因突变的定义解释基因突变的含义和特点。
强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遗传变异的重要途径。
2.2 基因突变的原因介绍基因突变的外因和内因。
讨论化学物质、辐射和病毒感染等因素对基因突变的影响。
2.3 基因突变的特点描述基因突变的随机性、低频性和可逆性。
解释基因突变对生物体功能和表型的影响。
2.4 课堂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基因突变的实例,分享各自的发现和理解。
第三章:基因突变的影响3.1 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影响解释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和意义。
讨论基因突变如何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
3.2 基因突变与疾病产生介绍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的关系。
讨论基因突变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
3.3 基因突变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介绍基因突变在基因工程和药物研发中的应用。
强调基因突变在疾病模型构建和药物筛选中的重要性。
3.4 课堂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和疾病产生的具体实例,分析其影响和机制。
第四章: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4.1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介绍PCR、基因测序和突变分析等基因突变检测技术。
强调这些技术在基因突变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4.2 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介绍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方法,如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
讨论这些方法在研究基因突变影响和机制中的应用。
4.3 基因突变的数据分析介绍生物信息学工具和数据库在基因突变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强调数据分析在基因突变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加工信息资料,引发思维探究——《基因突变》教学案例一、案例背景【关键词】:信息加工、思维探究、自主构建。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包括实验室中的实验探究和纯理论性探究,虽然既动手又动脑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探究”≠“动手操作”。
如果说初中的探究式教学侧重于学生的实验探究,更注重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训练。
高中的探究式教学则更侧重于学生在理论上进行文本的思维探究和自主探究,更注重科学思想和观点的形成过程,更注重运用假说—演绎、系统分析和建立模型的科学方法,实现结论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的结合,强调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拓展过程。
新课改后的高中生物教材的编排分为“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两大板块,构建了一个自主学习体系。
“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评价指南”板块结合高中学生思维水平,呈现思维活动主题,而“知识海洋”、“拓展视野”、“放眼社会”、“继续探究”则通过生物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介绍生物科学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等,引导学生把知识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大量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料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收集的许多素材:文字、图片、录像、Flash、课件等,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质疑、创造。
在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纯思维探究情境,充分利用相关信息、素材,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学生通过信息加工,进行思维探究,从而自己领悟并建构知识。
二、教学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对高中生物教材中的文本性探究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探索四大类文本探究(生物科学史、图与图群、实验设计、数据与曲线)的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
高中生物教材中不是每个教学内容都适合做探究,依据课程标准要认真研究,哪些教学内容对发展学生的哪些探究能力是比较好的,在这些内容上自主程度要大一点,如选择基本概念和学科规律等基础理论进行探究;选择与现实生活相关的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选择与生物学有关的一些综合问题进行探究;选择生物科技前沿的问题进行探究。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和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突变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基因突变的概念1.1 基因突变的定义1.2 基因突变与基因变异的关系2. 基因突变的特点2.1 随机性2.2 低频性2.3 不定向性2.4 多害少利性3. 基因突变的类型3.1 点突变3.2 插入突变3.3 缺失突变3.4 倒位突变3.5 易位突变4. 基因突变的原因4.1 内因4.1.1 碱基组成错误4.1.2 DNA复制错误4.1.3 DNA损伤和修复错误4.2 外因4.2.1 物理因素4.2.2 化学因素4.2.3 生物因素5. 基因突变的影响5.1 对个体的影响5.1.1 突变基因的表达5.1.2 突变基因的传递5.2 对种群的影响5.2.1 遗传多样性5.2.2 进化作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类型、原因和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基因突变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的影响,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实验教学法:安排基因突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突变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基因突变》相关章节教材或教学课件。
2. 实验器材:基因突变实验所需器材。
3. 案例材料:收集基因突变典型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基因相关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类型、原因和影响。
3. 分析基因突变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基因突变对个体和种群的影响。
5. 实验教学:安排基因突变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基因突变的过程。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基因突变概念、特点、类型、原因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基因突变”课堂实录及反思(全文)
“基因突变”课堂实录及反思(全文)一、教学过程1.通过播放腾讯娱乐上的一幅较大场面的法事现场图片并配以释道心《慈航远渡》专辑中的《大悲咒》,让学生快速静心,教师通过图片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劝学教育”后说:据报道这位亡者生前患一种叫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那么这种病的症状和病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6页,积极思维图4—16(2021苏教版),并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课件展示):(1)正常人红细胞的形状和功能是什么?(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的形状是什么?它还有运输氧气的功能吗?(3)通常会导致什么症状?何种情况下才会导致死亡?学生在回答第2题的后一问时出现了争议,在让双方说明理由后,争议消除了,教师趁势教育学生:看书要仔细;要学会分析、思考。
2.在学生了解了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症状之后,指导学生了解病因,让学生自主学习第77页积极思维图4—17,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患者的血红蛋白有无变化?理由是什么?(2)在课本图4—17上补齐正常人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DNA和mRNA上的碱基。
(3)写出正常人和患者的遗传信息、遗传密码子和携带氨基酸的tRNA上与mRNA配对的三个碱基(也称反密码子)。
(4)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什么?(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在讨论回答了上述5个问题后,教师问:图中正常人的DNA 与患者的DNA有什么不同?这个变化一般发生在什么过程中?学生讨论得出:前者是碱基对的不同,即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后者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
提问:DNA在复制过程中除了碱基对发生改变,还有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呢?3.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最后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的概念。
概念巩固训练:DNA分子中发生的一个碱基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这个命题有无错误?(2)基因突变的时间。
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了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那DNA复制又发生在什么时间呢?学生相互讨论,很快得出了基因突变的时间。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工作案例5、构成信使RNA上的密码子的那些碱基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答案:由DNA上的碱基决定的。
)6、大家来比较一下正常与异常的DNA,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答案:一个碱基对的改变。
)任务一:完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的分析图解。
任务二:按图解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
(回答: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引起了性状的改变。
该实例进一步说明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
)质疑:除了碱基对的替换外,还有哪些变化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教师不点评学生回答,幻灯展示练习:7、下面已经给出正常的DNA分子的碱基序列,当碱基分别发生如下变化时,翻译成的氨基酸序列将如何变化? ①第6个位点上的碱基G被碱基A或碱基C所替代;②第13个位点上的C发生了缺失;第14、15两个碱基发生缺失;第14、15、16三个碱基都发生缺失;?③第14个位点和第15个位点之间插入一个碱基G;插入两个碱基G、A;插入三个碱基G、A、C。
问题:从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回答: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都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②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③缺失或增加1个碱基或2个碱基比缺失3个碱基的影响大。
学生填写教材中的图解学生讨论总结回答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自己写一段DNA片段加以考虑学生思考学生总结落实教材分析设置问题,引导思考联系前面所学知识构建完善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小结: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都会引起基因结构改变。
基因突变的实质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8、讨论:基因结构改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突变都能遗传给下一代吗?(不一定,密码子的兼并性。
发生在配子能传给下一代,体细胞突变一般不能遗传。
但植物突变可通过无性繁殖传递。
人体某些体细胞基因的突变,有可能发展为癌细胞。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基因突变的原因(知识链接:细胞癌变的原因)(1)癌变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2)细胞癌变的实质是什么?(回答:元癌基因突变,被激活。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永顺生物名师工作室永顺二中彭继云一、教材和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包含了两种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而基于前面已经学习了自由组合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学生们对于基因重组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个知识点处理上应注重对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集中于基因突变这个知识点,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加深对基因突变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知识目标】1.结合实例.模型.游戏等方法从分子水平(碱基对替换.增添.缺失)分析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内因,推导出基因突变概念。
?2.分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时对其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对性状与子代的影响。
3.基因突变的产生外在原因.特点及意义。
【能力目标】1.借助示意图的观察和对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判断.推理等能力。
2.通过实例、模型演示推出基因突变概念的过程,锻炼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分析引起基因突变的外部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态度,珍惜爱护生命。
2.认同基因简并性保持生物性状稳定性的意义,以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对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积极意义。
【重点、难点】基因突变发生的概念.原因及特点。
基因突变及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方法为: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归纳法。
教学流程大体为:提出问题──观察现象──分析探索──得出结论。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熟悉到陌生,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所学知识。
教具:多媒体.大白纸.染色体卡片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导入:(呈现大s和小s图片及不同花的形状、颜色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花的颜色和形状差距这么大呢?姐妹两个为什么性状差异也很大?先提出变异的概念。
然后思考这种变异可以遗传么?如果是遗传物质改变,会不会遗传给后代呢?学生活动:学生通过两个素材观察分析,说出环境引起的是不可以遗传的变异,而遗传物质的改变一般可以遗传的变异。
高中《基因突变》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掌握基因突变发生的原因及其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2.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基因突变对生物体遗传特性的影响,以及基因突变在疾病发生、生物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3.能够运用生物学实验技能,进行基因突变相关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观察、数据分析等能力。
4.建立起基因突变与生物多样性、遗传疾病、生物进化等方面的联系,形成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以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在每节课结束时,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从而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同时,开展小组内和小组间的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优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此外,我还将结合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反思与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生物学素养,为培养未来的生物科技人才奠定基础。
3.如何预防基因突变及其相关疾病。
每个小组针对话题展开讨论,并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基因突变在生物科学和人类健康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基因突变的科普文章;
2.查阅资料,了解基因突变在医学、农业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3.思考基因突变与人类健康、生物进化等方面的关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阐述。
五、案例亮点
1.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摘要】基因突变是生物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对于理解生物进化和疾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为基础,设计了一份关于基因突变的教学方案。
首先介绍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探讨了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机制。
在教学设计部分,提出了教学原则和方法,并详细描述了课堂实施方案。
结合评价与改进,探讨了教学设计的效果,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教学设计,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从而为未来的生物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基因突变、素材分析、自主探究、教学设计、概念、分类、影响、机制、原则、方法、课堂实施、评价、改进、效果、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因突变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
基因突变可以是点突变、插入、缺失等形式,它们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的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遗传特性等方面。
随着基因突变在遗传学、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逐渐深入,对基因突变的认识也在不断扩展。
而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传授基因突变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基因突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成为了当前教育中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为了更好地进行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分类以及其对生物体的影响和作用机制。
只有通过充分的研究和探讨,才能为教学设计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从而为教师们提供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在基因突变领域的学习和成长。
1.2 目的目的:通过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设计一套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和机制,掌握基因突变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
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介绍基因突变的概念和重要性解释基因突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强调基因突变与人类疾病的关系1.2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机制让学生掌握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和机制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采用小组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第二章: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2.1 基因突变的定义解释基因突变的含义和特点强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2.2 基因突变的原因介绍基因突变的外因和内因解释基因突变发生的机制2.3 基因突变的表现形式介绍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类型强调基因突变的表现形式对生物功能的影响第三章:基因突变的原因和机制3.1 外因引起的基因突变介绍化学物质、辐射等外因对基因的影响解释外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3.2 内因引起的基因突变介绍DNA复制错误、DNA修复缺陷等内因对基因的影响解释内因引起基因突变的机制3.3 基因突变的发生过程描述基因突变的发生过程和步骤强调基因突变的发生是一个随机和低频的过程第四章: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4.1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介绍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解释基因突变如何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4.2 基因突变与癌症介绍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关系解释基因突变如何导致癌症的发生和发展4.3 基因突变与药物耐药性介绍基因突变与药物耐药性的关系解释基因突变如何导致药物耐药性的产生第五章:案例分析与小组讨论5.1 案例一:囊性纤维化介绍囊性纤维化的基因突变原因和机制分析囊性纤维化对患者生活的影响5.2 案例二:镰状细胞贫血介绍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突变原因和机制分析镰状细胞贫血对患者生活的影响5.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中的基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思考和讨论教案:《基因突变》的教学设计第六章: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6.1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介绍PCR、DNA测序等基因突变检测技术强调这些技术在研究基因突变中的应用和重要性6.2 基因突变的功能研究介绍细胞培养、分子克隆等方法研究基因突变的功能强调功能研究对理解基因突变影响的重要性6.3 基因突变动物模型的构建介绍基因敲除、基因敲入等动物模型构建方法强调动物模型在研究基因突变疾病中的应用和重要性第七章:基因突变与生物进化7.1 基因突变与物种形成介绍基因突变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7.2 基因突变与种群遗传学介绍基因突变在种群遗传学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基因突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7.3 基因突变与生物适应性介绍基因突变在生物适应性中的作用和意义强调基因突变对生物环境适应的影响第八章:基因突变与生物技术8.1 基因突变与基因编辑介绍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强调基因编辑技术在基因突变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8.2 基因突变与基因治疗介绍基因治疗的概念和方法强调基因治疗在基因突变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8.3 基因突变与生物制药介绍基于基因突变的生物制药方法强调生物制药在基因突变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和前景第九章:基因突变的伦理问题9.1 基因突变与遗传歧视介绍基因突变与遗传歧视的关系强调保护基因突变携带者权益的重要性9.2 基因突变与基因隐私介绍基因突变与基因隐私的关系强调保护个人基因信息的重要性9.3 基因突变与基因治疗伦理介绍基因突变与基因治疗伦理的问题强调基因治疗伦理原则和规范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课程总结回顾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10.2 课程拓展介绍基因突变相关的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鼓励学生进行基因突变相关的课题研究和创新实践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一: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和原因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基础,理解其定义和特点是教学重点。
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正文部分分别阐述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分类、检测方法、在遗传病中的应用以及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案例。
结论部分则评价了这种教学设计的效果,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重要性和应用,为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基因突变、素材分析、自主探究、教学设计、遗传病、检测方法、效果评价、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基因突变是生物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指的是基因序列发生了突然性改变的现象。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细胞内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从而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功能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逐渐认识到基因突变在遗传病发生、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基因治疗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基因突变的研究不仅对生物学理论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在医学领域有着重大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遗传病的发病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对基因突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遗传学、生物学以及医学领域的发展,也有望为相关疾病的防控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通过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教学设计,探讨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基于素材分析和自主探究的“基因突变”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对于基因突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促进他们对于遗传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设计的实施,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基因突变相关的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让他们能够真正理解基因突变在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评价教学设计的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推动基因突变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
基因突变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对生命的影响;了解基因突变机制、突变类型、突变频率及其研究方法;增强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对生命的影响。
2、基因突变机制和突变类型。
3、突变的频率及其研究方法。
三、教学方法:1、教师讲授。
2、学生讨论与互动。
3、图表展示。
四、教学过程:1、引入先让学生看一个视频,视频中讲述了基因突变导致的遗传病,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及其对生命的影响。
2、知识扩展1、基本概念: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的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2、分类:基因突变有许多分类方式,包括如下几种:(1)按照基因类型分类:可以将基因突变分为DNA基因突变和RNA基因突变。
(5)按照基因突变的性质分类:可以将基因突变分为自发突变、化学诱变突变、辐射突变、不当交配突变等。
3、对生命的影响:基因突变对生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包括以下方面:(1)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编码方式。
(2)突变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量,使得基因表达得更多或更少。
(3)突变可以使得基因产生新的功能。
(4)突变可以直接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1、机制:基因突变是由DNA发生的变化而引起的,DNA的变化可以来自于外界的影响,也可以是自发的。
1、突变的频率:突变的频率指的是突变在群体中的发生频率,可以通过如下两种方法进行研究:(1)现场调查法。
(2)实验室研究法。
2、研究方法:突变的研究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选择标本:要选择标本数量足够、种类齐全的群体。
(2)观察标本:要观察标本的基因序列,并对其进行分析。
(3)统计分析:要对突变的分布频率进行统计分析。
3、综合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讨论,然后总结自己对突变的认识,并给出例子,如:突变可以导致基因的编码方式改变,比如麻风病的基因突变就是一种点突变。
五、教学评估:1、出示基因突变的概念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基因突变微课教学设计
基因突变微课教学设计引言随着基因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于基因突变的研究和应用也日益重要起来。
而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影响对于理解生命科学和遗传学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
为此,本文将设计一门基因突变微课教学,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机制。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定义;2. 掌握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如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3. 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和遗传疾病的发生机制;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基因突变概述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以及基因突变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性。
2. 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介绍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如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并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图表进行解释和比较。
3. 基因突变的机制讲解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包括自发突变、诱发突变和诱导突变等,引导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4. 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探讨基因突变与遗传疾病的关系,介绍一些常见的遗传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肿瘤等,并分析其中的基因突变机制。
5. 实验设计与分析引导学生设计基因突变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能力。
6. 小结与总结在课程最后进行一次小结,重点总结和强化学生对于基因突变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和工具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来传授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合作与沟通能力。
3. 实验演示和模拟:通过实验演示和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基因突变的实际过程和实验设计方法。
4. 问题解答和讨论:鼓励学生提问问题,教师解答疑惑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
四、教学评估1. 课堂互动问答:通过课堂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于基因突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例①实例②
教学实例的来源课本学生
学生认可度低高
密码子个数14
思考方向逆顺(先转录后翻译)
探究性小(只能讨论碱基对
种类变化)
大(可以讨论碱基对种类、
数目变化)
学生参与度低高
易于得出的结论①基因突变的原因
是“碱基对的替换”
①基因突变的原因是“碱
基对的替换、增添或缺失”
②基因突变并不一定引起
性状的改变
③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
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
的
2011年第46卷第1期生物学通报37
课堂教学实例是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桥梁和支架。
选择贴近学生的教学实例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工作。
有效的教学实例既为学生建立概念、揭示规律提供所必须的信息,引发学生的思考活动;又可以促进知识建构的过程,引领学生的逻辑思考。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基因突变”一节为例,对2种来源不同的教学实例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的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和呈现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的差别,进而探讨了教学实例选择和呈现的要点。
1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
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1节“基因突变”是第4章“基因的表达”的延续和拓展,教学重点是“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在教材使用过程中,学生对“问题探讨”兴趣浓厚,但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贫血症”学生知之甚少,在突破“基因突变的原因”时,难以深入。
如何充分挖掘教材“问题探讨”教学资源的教育价值(类比推理),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主动步入生成新知识(基因突变的原因)的境界呢?笔者做了一番尝试和思考。
1.1教学实例的比较
实例①:教材(第80~81页)提供的“镰刀型贫血症病因分析”(图1)。
图1
实例②:学生自编某一基因的碱基序列,并画出转录和翻译过程图。
新课开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页)“问题探讨”,讨论3位学生抄写英语句子“THE CAT SAT ON THE MAT ”(猫坐在草席上)时,“个别字母发生改变”(第4个字母抄错、少了3个字母)后,分别抄成“THE KAT SAT ON THE MAT”(阿拉伯茶坐在草席上)、“THE HAT SAT ON THE MAT”(帽子坐在草席上)、“THE CAT ON THE MAT”(坐在草席上的猫),对于原句所表达意思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已学“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知识,自编某一基因的碱基序列,并画出转录和翻译过程图(见图2)。
类比推理“个别碱基发生改变”(第4个碱基对改变、少了3个碱基对等),翻译的多肽链(蛋白质)中氨基酸序列的变化。
图2
实例的分析和比较:
显然,实例①部分割裂了“问题探讨”和“基因突变原因”之间的联系,而且继续分析“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课堂教学实例的选择和呈现唐晓明(江苏省苏州中学园区校江苏苏州215021)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C
38生物学通报2011年第46卷第1期
图3基因中碱基对种类和数目变化
的各种原因时,信息不足,难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实例②在导言和新授课之间有较大的联系,在分析“抄写”错误类比“复制”出错的同时自然进入新课。
因此选择教学实例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投其所好”;又要符合教学需要,考虑课堂的自然连贯、信息量、启发性和探究价值等。
1.2教学实例选择的要点
1)能凸显概念建立和规律揭示所必须的信息,
并具有探究性。
实例①和实例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前者只画了DNA 分子中的3个碱基对,后者画了从起始开始的若干碱基对,在表现“碱基对的替换引起基因突变”时,作用近乎相似;但在表现“碱基对增添或缺失引起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否一定引起生物体性状的改变”时,探究的深入和可视性方面,前者就不如后者深刻。
2)能把学生带到问题的起点,并运用已有知
识自我建构新知识。
课本知识是前人总结归纳好的。
从教学角度讲,有必要让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面对“原始问题”(杨振宁语),追根溯源,沿着知识发现的过程,进行探究。
实例②源于教材“问题探讨”教学资源的类比推理,产生于学生已有知识的积累和学生的智慧,距离教学目标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
2课堂教学实例的呈现
2.1教学实例呈现的方式教学实例的呈现方
式受制于实例自身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探究深入的程度,又决定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已有知识背景,常见的呈现方式有语言呈现和板书呈现。
下面继续以实例①和实例②为例来阐述。
1)语言呈现。
教材使用的实例①,在学生得出
镰刀型贫血症是基因中碱基对T/A 替换为A/T 后,基因突变的其他原因用语言呈现为(教材第
81页)“碱基的替换可导致基因的改变,从而引起
所编码的蛋白质的改变。
那么,若编码蛋白质的
DNA 的碱基序列发生碱基的增添或缺失,是否也
会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从而引起性状的改变呢?答案是肯定的。
”性状是否一定改变?怎样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只能指望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主深化知识的能力了。
此时,不同层次的学生收获如何?“低”层次的学生无从下手,“高”层次的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潜能,但思维缺少合适的脚手架,思维过程无法层层“剥笋式”递进深入。
2)板书呈现。
实例②中学生和“抄错英语句
子”类比推理,分别在黑板上画出4种情况(图3):
DNA 分子中1个碱基对的替换可以引起多
肽链(蛋白质)的改变(如a 、b ),也可以不变(如
c );缺失3个碱基对,少1个氨基酸后面的氨基酸
前移(如d )。
学生联想推理、拓展延伸:
!!!!!!!!!!!!!!!!!!!!!!!!!!!!!!!!!!!!!!!!!!!!!!
①如果在图3的位点增添1个碱基对,发生怎样变化?(从位点开始,后面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改变,如氨基酸种类改变、数目改变、提前终止等等)
②如果在图3的位点缺失1个碱基对,发生怎样变化?
③如果在图3的位点增添3个碱基对,发生怎样变化?
学生的思维过程具体、可视,思路清晰、条理性强,归纳推理得出不是所有的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生物体性状的改变。
所以基因突变对于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既无害也无利。
2.2教学实例呈现的要点
1)能细化过程分析,突出问题本质。
实例②的板书呈现比实例①的语言呈现更注重过程的细化分析,抓住了“基因突变”的本质:DNA分子中碱基对发生的(多种)变化。
并且能够进一步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这一基本的生物学原理。
2)能促进知识建构的过程,便于学生主动发现和体验。
真实、有具体问题的情境教学,有利于教师促进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巧妙破解、形成完整的知识、获得学习的成功感,使教学事半功倍。
实例②的板书展开就是鲜活案例。
生物学概念的建立和规律的揭示是从实例分析入手,再探究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的。
教学实例是引领学生步入探究殿堂的素材和支架,其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程度、探究知识的深度、知识内化的时间以及新建知识大厦的坚固和稳定程度。
(E-mail:time898@)
2011年第46卷第1期生物学通报39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课堂教学常围绕1个或几个核心主题展开,教学内容之间往往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关系,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主线,精心设计精练、实用、巧妙的问题串,不仅可让课堂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更可以使课堂教学气氛高潮迭起,在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让课堂充满生机,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笔者针对具体教学的内容或方法,对课堂教学问题串的设计进行了初步探讨,现以实例说明设置问题串的注意事项,供读者参考。
1问题串设计的教学尝试
1.1科学发现史教学中的问题串科学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来运用,不仅能引导学生追寻科学家的研究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获取并深刻理解相应知识,同时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科学工作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由于受到学生的知识背景、教学时间的局限,需要教师依据课标要求,在精心设计系列问题时要合理选取和组织科学史料,达到科学史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细胞膜的结构”教学时,运用科学史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
上述课例表明,运用科学史教学策略设计问题串应注意到:
1)问题串要适当体现科学和技术的关系。
自然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和技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教师以科学史的具体内容为问题线索设计问题串时,应适当渗透人们通过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历史,这对于学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培养创新能力是必要的。
2)问题串的设计要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问题串之间要有严谨的逻辑关系,能暴露或引发矛盾,引发兴趣和注意的同时,引发学生的积极连续的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
3)问题串的设计能够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认识。
在科学史教学中往往都围绕着这样一系列问题:要研究或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科学家在
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设计问题串
陈月艳(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100034)
中国图书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