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书宜画的苏东坡传世佳作《赤壁赋》

合集下载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典故与文学价值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典故与文学价值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典故与文学价值导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才情横溢,笔力雄健而著称于世。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赤壁赋》,这篇赋以纪念三国时期著名战役——赤壁之战为背景,并通过对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和艺术处理,展现了深刻的文学价值。

历史典故《赤壁赋》以描述公元208年曹操与刘备联合抗击东吴孙权的历史事件为主线。

这场大战发生在长江流域的赤壁地区,因此被称为“赤壁之战”。

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典故的提及和描写,勾勒出了当时英雄豪杰们在这个重要战场上才智、胆识和计谋等方面的表现。

具体来说,《赤壁赋》中描绘了周瑜借东风火攻曹军的策略、干将莫邪剑法和木牛流马等作战武器的使用,以及庞统之才等历史典故。

苏轼通过这些历史典故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对赤壁之战的具体情景有更为真实而深入的理解。

文学价值1.艺术表现力:《赤壁赋》是苏轼创作中风格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文学形式上采用了辞章百韵、妙趣盎然的手法。

他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人物形象塑造和情感表达,展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2.情感亲切:苏轼在《赤壁赋》中抒发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不满和个人遭遇挫折的情感。

他借用历史典故来糅合自身经历,以此寄托自己对现实社会弊端的思考和反思,使读者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能够与其产生共鸣。

3.历史记录和反思:《赤壁赋》作为一篇名篇佳作,不仅是文学的精品,也是历史的记录。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再创作和审视,苏轼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当时政治氛围和社会现象的个人理解与反思,使其成为了一部深具历史意义和价值的文学作品。

4.文化传承与崇高精神:《赤壁赋》所描述的赤壁之战及其参战英雄们的智勇才干激励并产生了广泛影响。

它展示了典型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智慧、诗情画意、尊重历史和英雄主义等崇高精神,并将这些精神传承给后世读者。

总结苏轼的《赤壁赋》不仅通过描写历史典故向读者展现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场景和背景,而且在艺术表现力、情感亲切度、历史记录与反思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赤壁赋》欣赏

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赤壁赋》欣赏

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苏轼《赤壁赋》欣赏赤壁赋(局部)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嘉祜二年(1057)进土。

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是后人最喜爱的文学艺术家和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

苏轼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文入画的倡导者,也是北宋书法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因元祜党人案受牵连,不仅《宣和书谱》等对他没有记载,而且书法作品也被大量毁去。

世传苏轼书法真迹有近30件,早中期作品以《治平帖》为最,帖后有明文徵明跋,考为其30余岁所作。

至中期,名作较多,如楷书《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行书《杜甫桤木诗》、《黄州寒食诗》和《新岁展庆,人来得书二帖》等都是中期的代表作。

苏轼的楷书极少,从《前赤壁赋》和《祭黄几道文》二作可以看出,书作与严谨的唐楷大相径庭,不仅字形多欹侧而向左倾斜,且笔法自然不拘、多带行书意。

有人说他的书法,腕著而笔卧,故左秀而右枯。

黄庭坚为之辩白,说这是以“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来看待苏书。

也就是说,苏轼并不强调书法的严谨法度,即便楷书也是如此。

从墨迹上看,苏书并非“卧笔”,不过是执笔稍偏下,依然运笔中锋,故有笔圆韵胜之姿。

他的行书,更是随行大小,肉丰骨劲,拙中藏巧,兼有颜真卿、杨凝式二家长处。

苏轼晚年作品相对较少,以《答谢民师帖》、《渡海帖》、《江上帖》等最知名。

其中《答谢民师》是给谢举廉的手札,前部已缺损,文载入《东坡集》,是苏轼表白个人文学创作见解的一篇重要文章,书法老劲,不似《黄州寒食诗》那样变幻多端。

清代顾文彬跋中引用前人书评“东坡尺牍狎书,姿态横生,不矜而妍,不束而严,不轶而豪”,来称赞此帖书法之妙。

苏轼不计较书法的工拙、丑妍的得失,在学术的创作上取得了最大的自由,因而成为北宋的书法大家。

名家名赏析苏轼赤壁赋-V1

名家名赏析苏轼赤壁赋-V1

名家名赏析苏轼赤壁赋-V1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下面我们将对这篇佳作进行一些名家的赏析以及自己的理解,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收获。

一、王国维的赏析王国维对《赤壁赋》的评价是“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一评价足以说明《赤壁赋》的地位。

他认为,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手法,将江山如画的山水风光和英雄壮志的诗句融为一体,刻画出了一个壮美、悲壮的场景。

二、陈丹青的赏析陈丹青认为,《赤壁赋》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艺术作品之一,他在一次讲座中说:“《赤壁赋》的配图?就是一江山水,胜过千言万语。

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我们是通过看、感受来表达的。

”三、蒋勋的赏析蒋勋认为,《赤壁赋》在整个文学史上都是一篇举世无双的作品,它之所以具有经典之作,是因为它的语言流畅、文笔婉转、形象生动,而且内外兼备,语言和图像相互传译。

他还指出,在《赤壁赋》中,苏轼将诗与画、文学与绘画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四、自己的理解在我看来,苏轼的《赤壁赋》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它呈现出的那种壮丽的、磅礴的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赤壁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虽然是历史事件,但苏轼通过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如同亲历一般感受到了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同时,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很多精美的诗句和比喻,使得整篇赋文中不仅仅是一出战争场面,还有关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哲学升华。

比如“桂林山水,天下绝胜”,这句话看似描述的是自然风光,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种超然的姿态,认为这个世界上还有更高、更广阔的境界。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永不过时的文学名著,它不仅仅是一篇关于历史的文学作品,更是一篇关于士人精神素养和哲学思考的佳作。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初中语文古文赏析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

苏轼《赤壁赋》译文与赏析(附作者简介)一、作者介绍(刘乃昌)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

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

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后因奔母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

其时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

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向全国推行新法。

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

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坡先生墓志铭》)。

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

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对苏轼赤壁赋的评价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极具影响力和价值的作品,被誉为古代辞章之最。

这篇赋文以其瑰丽的文学艺术和深入的哲理思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赤壁赋》以黄鹤楼为起点,通过苏轼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壮丽的历史画卷。

文中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苏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娴熟的笔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抒发了自己对战乱和政治腐败的忧虑。

他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对人性的热爱和对正直勇敢者的赞美。

苏轼的文笔优美而流畅,他以自由散漫的笔触,将壮丽的自然景色、英勇的将士和滚滚战火都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战争的惨烈和历史的沧桑。

他的文字具有音乐般的节奏感,给人以愉悦的阅读体验。

《赤壁赋》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哲理思考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人性的思考,探寻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他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历史的必然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人性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

总的来说,苏轼的《赤壁赋》是一篇瑰丽而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思想的瑰宝。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性的描写,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被广泛传颂,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赤壁赋完整版(含逐字逐句翻译)
太空
御:驾
脱离人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星之间徘徊着。
白茫茫的水气笼罩江面,水光与江色连成一片。任凭这一苇叶似的小舟随意飘荡,浮在宽广无边的江面上。觉得浩浩荡荡的,我就觉得像在太空中驾风飞行,却不知道要到什么地方去;又觉得飘飘悠悠的,就像是离开了人世而无牵无挂,飞升到仙境一般。
客人中有个吹洞箫的,便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应和起来。箫声呜呜的,好像在哀怨,又像在眷恋,好像在哭泣,又像在申诉,余音悠长委婉,就像一根细丝一样将断未绝。这箫声使潜藏在深涧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1)文章第二段作者的感情从乐到悲,悲从何来?
来自作者遭受贬谪后的苦闷,触景生情,见茫茫月色江水,产生知音天各一方之叹,在“扣舷而歌”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 来自客人幽怨悲凉催人泪下的洞箫声 。
一会儿
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 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 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白茫茫的水汽。

笼罩。
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往。
指广阔的江面。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助词,用在形容词后,……的样子
同“凭”乘。
写作背景: 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常”“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短评
《赤壁赋》是宋朝大作家苏轼的一篇著名作品,是一篇散文赋,实际上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诗。

在赤壁赋中,苏轼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历史人物和哲学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首先,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他通过对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元素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情画意之中。

其次,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他通过对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他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此外,苏轼在赤壁赋中还通过哲学思考,表达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的看法。

他通过对“水月之辩”的探讨,提出了“变与不变”的哲学命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赋》是一篇充满诗意和哲理的作品。

苏轼通过对自然、历史和哲学的描绘和思考,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思想内涵。

同时,《赤壁赋》也是一篇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它的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赤壁赋》

《赤壁赋》

《赤壁赋》一点书画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的夜晚,苏轼与好友——道士杨世昌一起坐船游览了湖北黄冈的赤壁,回来后,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

三个月后,十月十五日晚,苏轼又和好友杨世昌再次去了赤壁,并在其《后赤壁赋》的开头便交代了他们的游览路线。

此赋完成不久,李公麟就配着米芾书的《赤壁赋》创作了一幅《赤壁赋图》(这幅作品曾是沈周的收藏,惜其早已不存),随后,从宋朝的乔仲常、马和之、宋高宗、宋孝宗,到金元的武元直、赵孟頫,及至明清的文徵明、董其昌、黄慎、任颐等,均以《赤壁赋》为画题进行创作,其中既有帝王、文士,还有宫廷画家、外族名家。

据不完全统计,从北宋到晚清现存相关《赤壁图》约有120余幅,其中,仅文徵明一人就创作了近三十六幅之多。

为什么他们对苏轼的前后《赤壁图》如此钟情?甚至连帝王也不例外。

明文徵明(1470 - 1559) 仿赵伯驌后赤壁图卷绢本设色纵 31.5公分横541.6公分7月28日至9月28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向观众展示“古画动漫——明文徵明仿赵伯驌后赤壁图”。

此动漫通过利用高解析投影、仿书画长卷荧幕光墙等创新多媒体科技,使观众置身于科技画景之中,配合长卷舒卷、声乐婉转,亲身体味文氏画中充满文人雅趣的超然意境。

(宋)乔仲常绘后赤壁赋图纵19.3厘米,横560.3厘米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现知传世画作中最早的一件是乔仲常所作的《后赤壁赋图》。

虽然乔仲常老师李公麟的《赤壁图》现已不见,但可以从这件极具白描特色的作品中想象李公麟的作品。

这件《后赤壁赋图》全画共分八段,忠实描绘了全赋的故事与情节,每段画面都配有相应的楷书赋文内容。

其中主人公苏轼在画卷中作为主要人物,前后共出现了七次。

苏轼与二客一个童仆正从渔夫手中,接过一条鱼全卷右侧场景一,表现了苏轼从雪堂辞别妻儿,和朋友一起前往赤壁经过黄泥坂有情景。

苏轼提着酒和鱼离家仆从在驴棚睡大觉场景二,描绘客人说今天傍晚撒网捕到一条形同四鳃妒的大鱼,但缺少酒,于是苏轼回草舍从妻子那里拿了美酒。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

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苏轼《赤壁赋》原文及赏析《赤壁赋》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赤壁赋》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赤壁赋》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翻译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宋词鉴赏:苏轼《赤壁赋》的艺术魅力

宋词鉴赏:苏轼《赤壁赋》的艺术魅力

宋词鉴赏:苏轼《赤壁赋》的艺术魅力导言《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篇散文,也是宋代文人苏轼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该篇散文描绘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历史战役——赤壁之战,通过对历史事件和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出苏轼深厚的情感、卓越的艺术技巧和独特的思想观念。

本文将对《赤壁赋》进行全面鉴赏,探索其艺术魅力。

1. 赤壁之战背景与情境描写在《赤壁赋》开头部分,苏轼通过详细描述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具体情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历经沧桑的时代氛围。

他以纷繁复杂的战争情节为背景,从皇帝、将相到普通百姓等各种角色入手,展示了不同人物在这场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感与命运。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苏轼让读者产生共情之感,进一步加深了文章的艺术魅力。

2. 自然景物的瑰丽描绘自然景物在《赤壁赋》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苏轼通过对江山、山水、草木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示出了大自然的美妙与宏伟。

他以极富诗意和细腻入微的笔触,将自然景物烘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这种对自然景物情感的表达和描写技巧凸显了《赤壁赋》艺术魅力之一。

3. 情感表达与思想观念《赤壁赋》展现了苏轼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思想观念。

他在文中表达了对战乱岁月中人们遭受困扰和所寄希望的无奈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对友谊、家国情怀以及人生哲学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这些情感和观念使得《赤壁赋》超越了单纯描写历史事件的范畴,成为一篇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4. 艺术技巧与修辞手法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

例如,他采用了夸张、对比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笔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运用了顺叙、倒叙和插叙等写作结构上的技巧,使文章更具层次感。

这些艺术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让《赤壁赋》凸显出浓厚的艺术魅力。

结论通过对苏轼《赤壁赋》的鉴赏,我们能够深刻理解到它的艺术魅力所在。

从背景描写到自然景物描绘,再到情感表达与思想观念以及艺术技巧与修辞手法,都展示了该篇散文独特而瑰丽的一面。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引导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有两首,前首是千古佳作,下面是小编整理他的前后《赤壁赋》的相关知识点,我们一起来学习。

苏轼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是笔者最为喜爱的赋体文章。

台湾省于1987年9月22日发行了《后赤壁赋图》古画邮票一套,横五直二连印,共十枚。

该套邮票画面精美,古色古香,系按明代文征明根据《后赤壁赋》一文所作的写意图设计而成。

在介绍《后赤壁赋》之前,先要介绍一下内容与之紧密相关的《前赤壁赋》。

此赋篇幅不长,但文字优美、情节跌宕、意境明快、韵味十足。

因其语句押韵,故节奏铿锵,回环往复之间,令人心生感怀之情。

这篇散文,采用主客问答的叙述方式,着力描写赤壁的风、水、月,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情感——首先写出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场景,将人引入乐而忘俗的良辰美景之中;随后,笔锋一转,从怀想历史人物的境遇,生发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的悲愁心绪;最后,引申出世间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借此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以此激励自己葆有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值得一提的是,东坡居士游历的赤壁,并非历史上那场著名战役——赤壁之战的所在地。

曹军与孙刘联军大战的赤壁,是在现湖北省赤壁市西北36公里的长江南岸,隔江与乌林相望。

而苏东坡游览的赤壁,原称赤鼻山,在今湖北黄州市城西门外,并非当年战事的发生地。

于是,后人笑他:在假赤壁,作出了真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作于此地)。

为了加以区别,湖北黄州“赤壁”被称为“文赤壁”(亦称“东坡赤壁” ),而真正发生战事的赤壁则被称为“武赤壁”。

篇幅所限,这里不再收录《前赤壁赋》原文。

宋末词人刘将孙将此赋隐括(即将原有文章、著作剪裁改写成另外一种文体)为一首《沁园春》词,别有趣味。

不妨一录,与大家共赏。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泛舟。

正赤壁风清,举杯属客,东山月上,遗世乘流。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_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_名家名篇

名家名篇赏析:苏轼《赤壁赋》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的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总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千古名作《前赤壁赋》。

这篇赋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全文共分五段。

开头一段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

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可无的闲笔。

作了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

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

扣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的诗篇。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里《月出》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

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

果然,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与意象描写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与意象描写赏析

苏轼赤壁赋的历史背景与意象描写赏析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名篇,被誉为千古绝艳之作。

这篇赋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赤壁之战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壮丽的战斗场面,其中融入了众多大自然的意象描写。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意象描写两方面进行赏析。

历史背景: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蜀汉与东吴联合对抗曹魏的一场重要战役。

赤壁一役以蜀军与吴军联军成功击败曹魏北上大军而闻名于世。

而苏轼所写的赤壁赋,正是以此战役为背景,展现了当时战局紧张的形势和英雄豪情。

在赋中,苏轼首先以豪放的笔调描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描绘了曹操统一北方后南下伐吴的壮观场景。

他运用了较为生动的比喻,将曹操的军队比作滔滔江水倾泻而来的洪水,形象地表现了当时曹军的强大势头。

接着,苏轼抒发对故国沦陷的忧虑,以及对自家身世的感慨,这些都为整篇赋诗增添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色彩。

意象描写:赤壁赋中,苏轼运用了众多的意象描写,使得整篇赋诗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浓郁的意境。

首先,苏轼以自然景观为依托,以大自然中的河水、山峰、树木、风云等为重要意象,用以烘托战斗的激烈和英雄的豪情。

他以“遥想公瑾当年”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历史画卷中。

他描绘了悬崖峭壁、奔腾江水,以及云烟、烈风等景象,将当时的战场形势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更迭的感慨,也表现了英雄豪情,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战斗中的英雄壮举之中。

其次,苏轼巧妙地以鸟兽和植物的形象点缀了赋诗,进一步丰富了意象的多样性和层次感。

他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将蜀地比喻为难以到达的高峰,形象地描述了当时蜀军赢得胜利的艰辛和困苦。

而他用“汉兵”比喻成“老鸟”,形容蜀军经过长时间的战斗,变得疲惫而老练。

这些意象使得赋诗更具图像感,更易于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

总结:苏轼的《赤壁赋》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意象描写赏析令人称道。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刻画,读者可以了解赤壁之战的重要意义和复杂局势,感受到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和忧虑。

苏轼《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

苏轼《赤壁赋》摘要:历代书画家反复书写《赤壁赋》并以之为题材大量创作“赤壁图”,反映了对《赤壁赋》的无比喜爱和推崇。

究其原因有五:一是《赤壁赋》具备山水画构图的基本要素,“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极具绘画美和多重象征意味,为绘画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构思空间;二是《赤壁赋》表达宇宙无穷,自然永恒,而人生短促渺小的哲思,直揭人生悲剧意识的根源,契合中国文人的心灵,形成强烈的共鸣;三是《赤壁赋》以变与不变的相对论哲学实现了对人生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全身心融入大自然的审美态度实现了对现实人生困境的超越,苏轼从容、旷达、豪迈、坚韧的人生态度具有人格范式的意义;四是书画家借“苏子月夜泛舟游赤壁”表达对苏轼的同情以及自身的不遇之悲;五是画家的职业化促进了《赤壁赋》书画的生产。

《赤壁赋》对书画艺术创作、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文化人格的塑造都有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赤壁赋》;赤壁图;文化精神;接受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灿烂星河里,苏轼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他众多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中,《赤壁赋》是影响最大的篇目之一,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比如在书法和绘画领域。

长期以来,众多书画家以之为书写内容和绘画题材,创作出大量的书画作品,形成了一道文学与书画交融、互动的独特文化景观。

考察这一现象,揭示其成因,对了解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影响,对理解中国文人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都很有意义。

但迄今为止,学界对历代有关《赤壁赋》的书画资料尚未进行全面的整理,对历代书画家热衷于《赤壁赋》这一文化现象还缺乏深入、全面的研究。

本文拟对此作一番探究。

一、以《赤壁赋》为题材的书画作品苏轼曾多次手书《赤壁赋》以赠友人。

孙承泽《庚子消夏录·苏东坡书前赤壁赋》云:“《赤壁赋》为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

”苏轼自书《赤壁赋》至少有五本。

除苏轼外,现今所知最早书写《赤壁赋》的书法家是宋孝宗赵昚,其行草《赤壁赋》长卷用泥金书于磁青纸上。

宋高宗赵构有草书《后赤壁赋》,同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同装,后接另纸篆书《后赤壁赋》全篇。

《赤壁赋》简介

《赤壁赋》简介

《赤壁赋》简介《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遭御史弹劾,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曾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前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熙宁九年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束诗文。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的复杂思想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精通佛学,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平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 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 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写作 背景
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入狱的苏轼获释,被贬 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苏轼先后两次 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下两篇游记,即《赤壁赋》(也称 《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著名的文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 的《赤壁赋》。
文化 常识
(1)望:古人根据每个月月亮从亏到盈再到亏期间的四种状态来记月, 称为“朔”“弦”“望”“晦”。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农历每月 初七或初八叫“上弦”,农历每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叫“下弦”。农历 小月十五大月十六叫“望”,“既望”,望的后一天。农历每月最后 一天叫“晦”。 (2)星宿:“星宿”在我国古代指星座。古人为了准确地观测日、月 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及其他天象,往往以恒星为背 景,以相对固定的位置为标志来说明日、月及五大行星运行所到的位 置。共分二十八个星宿,称为“二十八宿”。本课中的“徘徊于斗本 之间”的“斗”“牛”就分别是“二十八宿”之一。
文化 常识
(3)羽化登仙:羽化,本指昆虫由蛹变为成虫。古人认为仙人能飞升 变化,因此把成仙叫作羽化。登仙,成仙。意为,飞升成仙。 (4)天干地支: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 观测。“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 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 的顺序相互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形成干支历。天干地支在中国 古代用于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等。干支还有其他的功能和内涵, 比如十二生肖文化。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即子(鼠)、 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 (猴)、酉(鸡)、戌(狗)、亥(猪)。

《苏东坡》 第16章赤壁赋

《苏东坡》 第16章赤壁赋

《苏东坡》第16章赤壁赋《苏东坡》第16章赤壁赋行草手卷:苏东坡《赤壁赋》(图片来自网络)苏东坡现在过得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瞅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在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

他有一群朋友,像他一样,可以把时间自由运用,而且还在一方面像他,身上金钱不多,身边空闲不少。

在那些人之中,有一个奇特无比的李尚,若不是苏东坡笔下记载他的睡量之大,后代便对他茫然无知了。

午饭之后,朋友正下围棋之时,李尚便到躺椅上一躺,立刻睡着。

下了几盘之后,李尚翻个身说:“我刚睡了一回合,你们战了几回合了?”苏东坡在他的札记里说:李尚在四脚棋盘上用一个黑子独自作战。

“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

”此等生活真是睡梦丰足,苏东坡用下面欧阳修的一首七绝描写得很美: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耐客思家。

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

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叫黄泥板,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

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

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

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板,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

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

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

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

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板词》。

其结尾部分如下:朝爆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

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臾之我娱。

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堰。

草为首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

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

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其自由、豪放、洒脱的风格而著称,被誉为“东坡体”,对后世书法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几幅尤为著名,成为苏轼书法的代表作。

一、《赤壁赋》题跋1. 背景介绍《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作以描写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为主题,以渲染壮烈气魄、振奋人心的笔触展现了当时的英雄豪情和悲壮场景。

2. 书法特点苏轼在《赤壁赋》题跋中的书法风格表现出豪放洒脱之感。

他笔力雄健,运笔自如,自由奔放的书写姿态将作品的气势与主题完美结合。

他在书法中注重结构的安排,用笔跃动,营造出充满生机和动感的效果。

其字体多变,结构疏密有致,给人一种丰富的视觉享受。

3. 书法评价苏轼的《赤壁赋》题跋堪称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寄托了苏轼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苏轼通过书法将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对英雄的赞颂和对文化的思考融入其中,给读者带来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深思和感悟。

二、《水调歌头》1. 背景介绍《水调歌头》是苏轼的一首七绝词,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该词以描绘西湖景色和抒发自己思乡之情为主题,通过对美景的描绘表达了苏轼深深的思乡之情。

2. 书法特点苏轼在《水调歌头》的书法中展现了细腻而柔美的一面。

他的字体秀丽而独特,横平竖直的笔势清晰可辨。

他运用重笔、轻笔和点画相结合的技法,使字体充满变化和张力。

他的书法给人一种闲适自得的感觉,与词中表达的思乡之情相得益彰。

3. 书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书法展现了他的文人风雅和丰富才情。

他通过书写的方式,将对家乡的思念与对大自然的赞美相结合,呈现出一幅秀美动人的画面。

苏轼的书法风格独特而典雅,富有情感与灵气,使这首词更加深入人心。

三、《登西塘鸦鹊桥》1. 背景介绍《登西塘鸦鹊桥》是苏轼在西塘游玩时写的一首诗。

西塘是苏州著名的水乡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

赤壁赋的历史典故

赤壁赋的历史典故

赤壁赋的历史典故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一篇楚辞作品,由东晋文学家苏轼所作。

它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述了当时战事激烈、江河波澜的景象,同时亦抒发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对友情爱情的赞美。

本文将从历史典故的角度解读赤壁赋,探究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东吴与曹魏为争夺江南地区而展开了一系列激烈的战斗。

苏轼在赋中对于这场战争的描写非常生动,将整个战场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使得赋文充满了浓郁的战争氛围。

在赋文中,苏轼通过描绘水上战争的细节,将读者带入赤壁之战的激烈场面。

他以“烟波江上使人愁”形容浓烟滚滚的战场,用“烟翠画楼”来形容敌船纷纷沉没,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惨烈。

同时,他还用了“万艘巨舰皆碎瓦片”来形容水面上覆灭的情景,更加强调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除了战斗场面的描写,苏轼在赋文中还掺杂了对逝去岁月的怀念之情。

他通过描绘江河变迁的景象,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他写道:“莫非前世债,故结今生愁。

”这句话寄托了苏轼对于往事的思念和对命运的疑惑,使得整个赋文充满了深情和哲理。

赤壁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主题是友情与爱情。

苏轼在赋文中通过写诸葛亮与周瑜的情谊,表达了对真挚友情的称赞和对英雄豪杰的歌颂。

他写道:“江表传书…………千金犹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这里的“脉脉此情谁诉”一句表达了苏轼对于古代英雄人物情谊的赞美。

此外,苏轼也融入了爱情元素,以周瑜与黄盖的爱情故事点缀了整个赋文。

赤壁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历史典故的意义也超出了单纯的文学范畴。

它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描绘,告诉了读者赤壁之战的英雄事迹,也展现了古人对于友情、爱情以及历史命运的理解和思考。

同时,赤壁赋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它的辞章华丽,行文婉转,给人以美的享受。

总之,赤壁赋以其深刻的历史典故、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文学艺术,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通过对战争场面、岁月流转、友情爱情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让人不禁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折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出锋犀利,或用藏锋,隐去锋芒,或化成弯曲 而富有弹性的弧线;撇画大多圆劲饱满,收笔处常 常很自然地向左上带出附钩;捺画或顺入顺出,一 波三折,笔势舒展,或用藏锋收笔,化成长点,或 略作停顿后再带出附钩;转折的笔画有方折,有环 转,内方外圆,没有突兀的
棱角。此卷结体以平正疏朗为主,偶带斜侧之势, 注重字形的变化,大量的牵丝和附钩增强了笔画之 间的呼应感和结体的动态感。此卷整篇布局形成快 慢结合、疏密相间、平和舒展的特点,字与字之间 主要靠附钩相互呼应,形成舒缓的纵向流动感。明 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祝枝
历相似。这或许就是文徵明一生偏好“赤壁赋”的 一个原因。后文还会提到他的《赤壁赋图》,这里 不再赘述。12>>>
osrdffe 手串把玩与鉴赏 /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42
山的草书《前后赤壁赋》,长达10米,是他的狂草 代表作,用笔犹如脱缰的野马,纵横驰骋。祝枝山 与唐伯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 他的草书长卷,有“骤雨旋风”之势,因此又被称 为明代“草书第一人”。相传公元1515年,当时56 岁的祝枝山在广
东惠州府做一个小小知县,郁郁不得志。这年秋天, 老友文徵明特地到惠州看望他,两人共游惠州西湖, 不曾想竟在这里的西湖遇见了苏轼的旧迹,原来, 苏轼也曾被贬到此,两人不禁唏嘘感叹。晚上,祝 枝山与老友把盏赏月,《赤壁赋》的瑰丽文字如海 浪一般在心中澎湃,于
子镇痛剂的佛老思想消解着他内心深重的郁闷和苦 痛。苏轼黄州时期的文学创作更多地转向了自我内 心世界的抒写和展示,这时候的文学创作,无论诗 词还是文赋,都表现出一种从容豁达状态。苏轼在 元丰五年那个看不到政治希望的年岁里所写下的 《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
壁赋》,不仅反映了他思想境界的转化,也反映了 他创作风格的新变。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 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中国 的文人知识分子们大多喜欢苏轼,喜欢他才华横溢,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也喜 欢他虽一生坎坷,却能在
宋苏轼书前赤壁赋苏轼《赤壁赋》书法作品文嘉 《前赤壁图并书》手卷文○施焕焕一、苏东坡的赤 壁华夏收藏网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
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 樽还酹江月。这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词作于宋神 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黄州已两年余。该词抒发了词人对昔日英雄人物的 无限怀念和敬
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元人张之翰在其 《赤壁图》一诗中曾深有感慨,其诗云:一时谪向 黄州去,四海传为赤壁图。争得谢墩方罢相,有人 曾画半山无?张氏借用王安石贬官南京、隐居半山 时与东晋谢安争夺谢公墩命名的典故,以突显苏轼 《赤壁赋》的影响力。王安
石如此急促费力地争得谢公墩,将它以自己的名字 命名,然而却没有一个人愿意花费笔墨来描绘南京 的半山。诚如清初常州文学家董以宁游历黄州赤壁 后所感慨的那样:“山川得名,多因人杰,未有苏 公之游,赤壁一顽石也。苏公既游之,虽荒台残树, 赤壁一名山也。”二、惊
味无限,让精神获得自由。而《赤壁赋》于此说得 更为清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 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 《赤壁赋》一文采用了主客问答这一传统的赋的创 作形式,通过主客二人的对话
展示了苏轼人生矛盾的两面,一面是客,感叹人生 苦短,壮志未酬;一面是主,妙释人生哲理,笑谈 明月清风。众所周知,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 湖州,后又因文字狱“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 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身上儒者的意气风发 渐行渐远,作为传统知识分
是,他铺纸研墨,洋洋洒洒,狂草《前后赤壁赋》 跃然纸上。这部作品,是心境合一的妙作:遵循了 绘画的构图,点画运用,灵动跳跃,虚实相生;此 外,作品用名贵的金粟山纸书写,名纸墨宝,相映 成趣,因此为后世许多书法家所珍爱。祝枝山的好 友文徵明也极为喜爱《赤壁
赋》,一生之中曾以不同笔法多次书写,仅传世之 作就有16件。众所周知,文徵明一生“凡十试有司, 每试辄斥”,这令出身书香世家,时称“吴中四才 子”的文徵明备受打击。直至54岁,由巡抚李充嗣 举荐,文徵明才以岁贡待诏翰林院。这种仕途上的 不如意恰与苏轼的经
涛拍岸、点画纵横的《赤壁赋》苏轼常被人视为中 国古代文人画传统的开创者;很多造型艺术家也都 喜欢根据苏轼文学作品创作诗意画、词意画,临写 的书法作品也比比皆是。《赤壁赋》是苏轼黄州期 间的佳作。也是造型艺术家特别喜欢的素材。苏轼 自己书写的(苏轼《赤壁赋
》书法作品图)二赋行文从容舒徐,用墨舒展而游刃 有余,两篇文章都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 渐入佳境,最后将自己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清风 明月”之中,并从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慰藉。两篇 《赤壁赋》创作时间相隔3个月,前后辉映,刚一问 世就广为流传,被众
仰之情以及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之情。关于赤壁 之战的故地,争议很大。一说在今湖北蒲圻县境内, 现已改为赤壁市,但今湖北省内有四处地名同称赤 壁,另三处在黄冈、武昌、汉阳附近。苏轼所游是 黄冈赤壁,他似乎也不敢肯定,所以“人道是”三 字用得非常有分寸。黄州
城外的赤先后两次再游 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 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些作品,同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是以赤壁 为题,都写赤壁景色,
多书法家争相书写。赵孟頫《赤壁赋》书法作品元 代大德五年(1301),赵孟頫应友人明远之请,书写苏 轼《前后赤壁赋》,并画苏轼像于卷首。这件墨迹 是纸本册页,共21页,每页纵27.2厘米,横11.1厘米。 每页4行,每行字数不一,合计935字。卷后附有
鲜于枢、唐棣、班惟志、赵奕等人的跋语。从书法 艺术的角度看,此卷运笔从容不迫,严谨有法。其 中点画大多是快速落笔,轻灵活泼;横画大多顺锋 起笔,锋颖外露,收笔处或用藏锋,或略停后带出 附钩;竖画或短而圆劲,或长而细健;钩画或蓄势 后快速将笔锋送出,力饱气
都缅怀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念奴娇》情感浓 厚,场面宏大,尽显豪放气派,而《赤壁赋》则空 明柔美,更体现出诗人怡情山水,闲适洒脱的心境。 孔子曾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 已。”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苏轼从周瑜 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
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似轻淡,意 却沉郁。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一介悲悲戚戚 的寒儒,而是参破世间宠辱的智者。消极悲观不是 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既然人间 世事恍如一梦,何妨将樽酒洒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 中,脱却苦闷,从有限中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