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合集下载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考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基石。

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为我国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主要理论成果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在20世纪初,随着列宁主义的兴起,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得到传播。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然而,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和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受到了一些限制。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理论成果1.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之一。

实事求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和实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探索和实践。

2.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成果是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这一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引,使得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需要进行适应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坚实基础,为保持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维导图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思维导图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第一节 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其革命性意义是时代伦理精神和人类伦理精神的集中体现,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社会与幸福生活的智慧,彰显着人类道德生活前进方向和伦理文明发展趋势。

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之上的,并同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紧密联合在一起2、阶级根源:建立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础之上的,是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愿望的伦理价值观的集中反映3、科技革命:是以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和重大发现为基础的为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社会历史条件(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创立了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的伦理思想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伦理思想:基础上论证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它们不同于历史上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特质3、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做出了深刻论证,并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4、法国唯物主义的伦理思想:阐明了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和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的思想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一)马克思、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依据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道德的本质、属性、功能和作用对剥削阶级道德特别是资产阶级道德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揭示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性和反动性。

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革命和无产阶级道德、共产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阐释了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及其道德品质。

深刻阐述了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和幸福观(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贡献在批判民粹派主观主义道德论的基础上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坚持认为道德是由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的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道德对经济关系的作用是一种能动的作用或反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Wor..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关键字:马克思主义,马克,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为,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思想,联系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践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思想的联系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以人为本”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科学地在社会实践观基础上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思想,这是关于人的理论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最科学的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拥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人本主义思想,本文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浅析了人类实践活动在定义人的本质和“以人为本”实践观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突出实践重大意义的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主义的联系。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A8 A 1002-6908(2007)0820196-0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科学理论,是关于人类彻底解放的科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积极成果,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以人为本”哲学思想的确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和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了以往关于人的思想的一切积极成果,这当中也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人本主义思想。

海纳百川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吸收了人类哲学一切有益积极成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互通的方面。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实践观的中国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视“人本主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是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而在当前的“以人为本”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主要从价值论和方法论的意义上来谈论“以人为本”。

从我们党的事业来讲,“以人为本”是我们要贯彻的发展理念和党的执政理念,所以从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谈“以人为本”是必须的。

但马克思主义讲“以人为本”,不仅仅是在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来使用,也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来使用的,“以人为本”中的“本”首先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本”,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当然也就不会有价值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不解决这个问题,就很难从理论上说明白为什么要“以人为本”,为什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要把它作为人们处理和解决问题时的态度、方式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范畴的引入,为我们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的本体论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一、实践范畴的引入使“以人为本”具有了本体论意义哲学上的本体论,主要回答世界的本源问题,是一切哲学流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但传统的本体论思维方式,避开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抽象地追问世界的本源,它固守旧哲学的思辨传统,幻想达到对世界的绝对完满的解释。

实践证明,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对世界的本源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与一切旧哲学……近些年来,"以人为本"逐渐成了众多企业和企业家的口头禅,但到底何谓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在不同的企业中有着怎样不同的内涵,以及怎样才能算是以人为本,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给予明确的阐释和界定。

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四个字本身是缺乏主语的,它并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以人为本,因为既可以说企业以人为本,也可以说老板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人为本,还可以说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人为本。

在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恐怕都认为只有企业可以充当"以人为本"的主语,即企业是以人为本的。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摘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主张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统一,认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

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框架,引领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通过不断强调人的地位和价值,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理念,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撑。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人的解放,社会主义建设,主观能动性,历史发展,客观规律,辩证统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主义,人的根本利益。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特征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价值所在,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即个人的自由发展应当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整个社会的发展又应当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当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中,人的解放和发展被视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

马克思主义提倡实现人的解放,让人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即人的意识和行动可以对历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还提倡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应当符合人的根本利益,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通过实现这些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为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

浅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创新【摘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影响使中国社会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必然走向了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是一个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积极应对国内外挑战。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实践使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生根发芽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独特贡献体现在独立自主思考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启示在于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道路,努力维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方向在于更加深入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理论创新、传入影响、历程、实践、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实事求是、独特贡献、启示、现实意义、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影响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革命斗争的产物,自问世以来就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近现代思想领域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核,尤其是关于阶级斗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等理论内容,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不仅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社会革命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中国人民认识历史、认识社会提供了新的思维工具。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赋予了中国人民主动参与历史变革的能力和动力。

1.2 中国化的必然性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中国的独特历史文化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需求,以及中国加入国际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可以帮助中国解决现实问题,还可以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 毛概

什么是以人为本:毛概引言以人为本是一个深入人心的概念,它旨在突出人的价值和尊严,并将人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

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以人为本是指在各个方面的决策中,将人的需求和福祉放在首位,并通过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来实现整体社会的进步。

在毛概(毛泽东思想概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其政治哲学中的核心原则之一。

1.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关注人的需求和利益,将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要位置。

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意味着将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最终目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保障人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这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和公正、经济上的充分就业和公平分配、社会上的平等和公正等方面。

1.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知识水平的提升、身心健康的保障和社会关系的和谐等方面。

人的全面发展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最终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1.3 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以人为本要求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决策中充分体现人的利益和需求。

这意味着要在政策和制度设计中考虑人的实际需要,为人们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改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推动人的福祉和幸福感的提升。

2. 以人为本与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而其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福祉和幸福。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1 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毛泽东非常注重人民群众的作用和主动性,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动力源泉。

他提倡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自我教育,鼓励人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2.2 彻底反对剥削制度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彻底解放。

他坚决反对压迫和剥削,并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人人平等、人人自由、人人幸福的社会。

论“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论“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以胡 锦 涛为 总 书记 的党 中央倡 导 “ 为 民所 用 、 为 民所 权 情
党 的 十 七 大 报 告 明 确 指 出 : 马 克 思 主 义 只 有 与 本 国 “ 国情 相 结 合 , 时 代发 展 同步 伐 , 人 民群 众 共 命 运 , 与 与 才
系 、 为 民所谋 ”提 出 了科 学发 展 观等 重大 战 略思 想 。 利 , 科
国化 理论 贡献
们 的 出 发 点 。 邓 小 平 提 出 要 将 “ 民 拥 护 不 拥 护 , 民 赞 ” 人 人
成 不 赞 成 , 民 高 兴 不 高 兴 , 民 答 应 不 答 应 ” 为 制 定 人 人 作
马 克思 主 义
人 学 思 想 中
各 项 方 针 政 策 的 出 发 点 ; 泽 民 阐 述 了 “ 政 为 民 是 贯 彻 江 执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的本 质 ” 论 断 ; 的 十六 大 以来 , 三 重 的 党
பைடு நூலகம்
来 , 一 条 弥足 宝贵 的 治 国理政 经 验 。l 是 1 ] “ 人 为本” 中 国共产 党立 足 于新 世纪 新 阶段 的大 以 是
背景 中 , 坚 持 马 克思 主义 唯 物 史 观 基 本原 理 的大 前 提 在
体 、 实 的 人 , 不 是 抽象 、 幻 的人 。 体 的 、 实 的人 现 而 虚 具 现
总是 存 在 于 一定 的时 空 之 中 , 在 于 每 个 时 代个 人 的实 存
际 生 活 过 程 和 活 动 中 。 具 体 说 来 , 新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时 在
期 .人 ” 范 围 主 要 囊 括 了 “ 人 阶 级 、 民 阶 级 、 市 “ 的 工 农 城
下 。 继 承党 的历代 领 导 集 体 关 于 “ 民利 益 高 于 一 切 ” 在 人 思 想 的基 础 上 . 判 吸 收 传 统 民本 思 想 有 益 精 华 , 分 批 充 汲 取 西 方 人 本 主 义 及 现 代 人 本 管 理 学 中 的 积 极 成 果 的 过 程 中 形 成 并 加 以 阐 述 的 。中共 十 七 大 对 “ 人 为 本 ” 以 的 深 层 意蕴 进 行 了诠 释 和 发 挥 , : 始 终 把 实 现好 、 护 即 要 维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融通之处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融通之处

中国传统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融通之处作者:赵航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7年第0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与中国传统的文化相融通、相结合、并不断发展的过程。

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通之处很多,本文侧重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中国传统人学思想的融通之处进行阐述,认为其表现在五个方面:中国传统家族社会观与人的本质理论的融通、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原则与人的价值的学说的融通、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与群众史观相融通、中国传统的完满思想相融通、大同社会与“自由人的联合体”理论相融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国传统人学思想;融通之处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提出背景。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的社会背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的剥削和压迫,使许多工人流离失所,生存状态每日剧下。

18世界中期,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带领人类进入大机器大生产的时代,然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得资本家与工人两级分化,工人受到资本家的剥削和不断压迫,生活状况每日剧下,生存状况令人堪忧,马克思就是看到了工人这一群体的悲惨境遇,从而站在被剥削和压迫的工人阶级的立场上,提出并创立了自己的人学理论。

(2)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①人的价值的评价和实现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个人价值是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并从属于社会价值,因此人的价值的评价尺度是社会对人的满足程度和人对社会贡献程度的统一,而其中首要的和基本的方面,是个人对社会进步的贡献,即看人的活动是否满足了社会的需要,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②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人的全面发展为代价的。

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和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得到自由的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 0 2年党 的十 六 大 以来 , 以胡 锦 涛 为 总书 记 的党 中央
高 举 X 4 平 理 论 和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伟 大 旗 帜 , 密 结 合 l,  ̄ 三 重 紧 新 世纪 、 阶段 国际 国内形 势 的 发展 变 化 , 确 把 握 时代 特 新 准 征 和 中 国 国情 , 真 回答 了我 国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 化 、 治 和 认 文 政 社 会 建 设 的 重 大 问 题 , 立 社 会 主 义 荣 辱 观 , 持 “ 人 为 树 坚 以 本 ” 建 全 面 协 调 可 持 续 的 科 学 发 展 观 和 重 大 战 略 思 想 的 任 构 务 , 续推 动着 马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 国 特色 社 会 主 义理 继 中
历 史 实 际 相 结 合 , 予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这 一 特 定 背 景 下 新 赋
社会 主义 的经济 、 政治 和 文化 , 步探 索 了社会 主义 建 设 的 初 道 路 。 E -s ]
17 9 8年 中 国共 产 党 召 开 的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 我 们 党 是 历 史 上 的伟 大 转 折 点 。 中 国 共 产 党 带 领 人 民 开 始 了 改 革 开
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就是 运 用 马 克思 主 义 来解 决 中国 的
具 体 问 题 , 且 结 合 中 国 特 有 的 历 史 文 化 , 经 验 中 进 行 总 并 从 结 , 而形 成具有 中国特色 的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理论 。 从 1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历 史 进 程 .
的指 导意 义 。而 历史 的实践 证 明, 这是 中国共产 党最 为伟 大 的一 次选 择 。
由于 当 时 的 中 国 处 于 一 个 半 殖 民地 半 封 建 社 会 中 , 民 农 占人 口的绝大 多数 , 济 和文 化 都 比较 落 后 , 果 照抄 照搬 经 如

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诠释当代的“以人为本”

以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诠释当代的“以人为本”
力 , 灭 剥 削 , 除 两 极 分 化 , 终 达 到 共 同 富 消 消 最
裕 ” [ 3 o27 13
央, 高举邓小 平理论 和 “ 三个代 表 ” 重要 思 想伟 大旗
帜 , 发 展 着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新 的 实 践 , 马 克 思 用 把
主义 中国化 的历史进程又 向前推进 了一 步 , 取得 了科 学发展观 的理论 创新 成果 。科学 发展观对 中国特色
广 阔 的前 程 。
的一个基本命题
( ) 以人 为 本 ” 一 “ 发展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于人 的 基
本理论 , 有力地推动和促进 了人 学科 学研究 “ 以人为本” 世界 观 和方 法论 的高 度 , 中表 从 集
达 了马克思主义关 于人 在世界 和社会 中的地 位和作 用 的基本观点 , 以及 处理人 和 自然 、 人和 社会关 系 的
中 图分 类 号 : 1 A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6 0 2 1 )4— 0 4— 3 17 —17 (00 0 0 3 0
党的十六大 以来 , 以胡锦涛 同志为总书记 的党 中
质进行 了新思考 , 以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为 他 依据 , 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 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
六届 四中全会 提 出的 “ 建社 会 主义 和谐社 会 ” 其 构 , 核心 内容是作为 社会 主体 的人 的和谐 。它强调 了人 在社会 和谐 中的地位 和作用 , 即人是社会发 展的根本

新 中 国成 立 以来 中 国共 产 党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人本 观 的继 承和 发 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 的党 的第 一代 领导人 把马克 思

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它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系统的理论形态和鲜明的实践形态为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科学指导,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以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

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向来把发展问题摆在重要位置。

这一点,在党执政后愈显重要和紧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围绕发展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种内在的逻辑,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科学发展观以其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回答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是科学发展观以更加宽广的理论视野来认识发展问题。

科学发展观更加注重借鉴当今国外发展理论的有益成果,汲取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沿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大道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二是科学发展观更加深刻地总结了长期以来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领导集体,善于运用成功的经验和汲取失误的教训,以更加科学地指导中国发展,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要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三是科学发展观对当代中国发展实践作出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概括。

它对科学发展的内涵及其称谓的精辟概括,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尚属首次,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化理论,以其初步完备的体系性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向来具有系统性特征。

科学发展观以其初步完备的体系性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系统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一方面,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系统理论;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

[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和人本主义[内容提要]当今中国生产主义盛行,不正当竞争漫延,贫富差距扩大,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对西方人本主义理论的重大修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正在进行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必须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和创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关系(一)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联系。

人本主义的开山鼻祖费尔巴哈提出:人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宇宙万物之精华。

就此而言,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围绕人来进行的,都是以人为目的,以人为本的。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的理论研究,也是围绕以个体本位为核心的主体性原则展开的。

这一原则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而不可重复的主体,他的生命意义应该得到尊重,他的价值和潜能即主体能动性应该得到展现;个体的自由、权利是国家、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根基。

纵观人本主义的发展,它与以人为本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有认为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交接点和统一点,强调尊重人的价值,维护人的权利,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理想,都以人的解放和自由为指归,反对“神本”、“物本”思想。

(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区别。

从深层看,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具有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历史观不同,西方人本主义排除用矛盾的方法去研究人的主体性,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或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无条件宣杨人是第一位的,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无条件地承认客观物质世界的优先地位为前提,从矛盾中去理解人的主体性,强调人的社会实践性,突出占人口最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第二,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不同,西方人本主义片面强调个体的人,认为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个体,使人成为脱离自然和社会的绝对物,甚至与自然和社会是对立的,根本否认人的社会性。

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则相反,认为人主要处在四层基本关系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组织的关系。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认识和思考2011243129 范晨程当20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范围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

结果马克思高居榜首者。

是什么伟大的贡献使得这位已经离世一百多年的思想家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高度上?我想,应该是经久不衰,甚至是越来越焕发巨大的生命力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思想吧。

纵观历史,在无数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

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因此,马克思才能当之无愧的享有这项殊荣。

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呢?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由后人不断丰富发展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

然而要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伟大的思想武器运用到中国,必须把它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本身是一个历史过程,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一个由少数人认识到形成全党共识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共产党人正确理解了这一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结合中国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

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历史经验证明,这三大理论成果在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都发挥了巨大的理论指导作用,也将长期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引领中国走向更为光明的发展之路。

毛泽东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毛泽东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

毛泽东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摘要】胡乔木作为毛泽东时期的重要人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推广,同时在哲学领域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深入探讨。

胡乔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毛泽东时期,胡乔木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后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启示意义。

胡乔木在毛泽东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不可高估,其思想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毛泽东时期、胡乔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贡献、哲学、传播、推广、发展、重要性、研究、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胡乔木(1913-1992),原名周佛庆,湖南湘潭人,中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文化人。

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在毛泽东时期担任过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

胡乔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贡献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对当时中国的文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毛泽东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胡乔木作为当时政治和思想领域的重要人物,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胡乔木在毛泽东时期的贡献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探讨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研究胡乔木在毛泽东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对于深入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胡乔木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探索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胡乔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探索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

··2021年12月第18卷第12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8No.12Dec.2021基金项目: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课程设计与实施”作者简介:邹恒(1992-),男,湖北武汉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邹恒(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摘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建者、继承者与发展者,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且独特的贡献。

恩格斯对人学问题的探究是建立在人的本质的基础上,以劳动为核心创造了人本身,同时劳动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起点。

借由劳动,人类与自然体现出秩序追求上的同一性,并最终通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研究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贡献,不仅能坚定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统一性,也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人学;劳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人学语境中,恩格斯的地位一直语焉不详,马克思恩格斯也并未出版一本具体的著作来阐述人学思想,但是在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各式观点的论战中仍能发现诸多关于“人”的论述。

事实上,“恩格斯人学思想与马克思人学思想同中有异、相映生辉。

”[1]从整体上考察,恩格斯主要集中在对人的本质、人的发展等概念的探究,以辩证的思维把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发展共性,并最终聚焦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强化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内涵恩格斯对人学问题的探究是以人的起源为出发点的,恩格斯接受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思想,将劳动概念解释为“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列宁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

列宁主义的中国化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

从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再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摘要:进入小康社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进入了另一个阶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阶段。

与此相应,在此之前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可以称为列宁主义“中国化”的阶段。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众多派别之一,列宁主义曾经最为适合中国国情。

现在,随着中国国情的变化,到了进入一个更加广泛的马克思主义视野的时期了。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者有一个通病:对马克思的原著关注不够。

其结果,是导致一种没有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

众所周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来自列宁主义,而列宁主义只是当时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派别。

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是列宁主义的“中国化”。

自从我们党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化”阶段。

相应地,要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水平,就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的原著,然后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出发,求得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

一、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一种学说要成为“主义”,光有它自身的系统性还不够,还要能够为人们广泛接受。

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未成为“马克思主义”。

相反,攻击马克思的人喜欢在贬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

马克思的学说真正成为“主义”,是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研究和宣传分不开的。

这其中,考茨基和伯恩施坦起了重要作用,成为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

也正因为这一点,当伯恩施坦走向修正主义、考茨基走向教条主义的时候,第二国际的领袖们难以抵御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危机。

只有罗莎·卢森堡和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才坚定地捍卫了马克思的立场,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

列宁主义是东方落后国家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西方,按照马克思的看法,共产主义只有在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才是可能的。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张建楠
【期刊名称】《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年(卷),期】2011(000)006
【摘要】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作出了开创性理论贡献,这突出体现在:在党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命题,揭示了其基本内涵;奠定了其哲学和思想上的坚实基础和基本实现路径;形成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总页数】3页(P144-145,117)
【作者】张建楠
【作者单位】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4
【相关文献】
1.毛泽东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贡献 [J], 周璐
2.抗战爆发前后毛泽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J], 韩弢
3.毛泽东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贡献 [J], 孙明媚
4.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J], 白洁
5.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J], 白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论《反对本本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发布时间:2023-06-06T09:08:40.25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5期作者:赵新宇吴晓崟[导读] 《毛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凝聚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著作。

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石家庄市,050024摘要:《毛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将中国革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产物,是凝聚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著作。

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理论与方法对当时在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思想进行批判与改正,主张正确的看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体现了不唯书、不唯上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品质。

《反对本本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文献,新时代,重温这篇著作对我们了解与领悟毛泽东思想以及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反对本本主义》是展现毛泽东思想的一篇重要著作,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进行中国革命道路探索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

在党内盛行教条主义之时,毛泽东在文章中提出了“没有调查权,没有发言权”的名言,并针对党内存在问题,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在实践中调查的目的、方法与调查过程中的问题等内容。

本文以《反对本本主义》为出发点,探索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反对本本主义》的创作背景《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于1930年创作的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性著作,当我们进入新时代,再次翻看毛泽东这本著作,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必须对其创作的背景进行探寻。

毛泽东称这篇文章是经历了一番斗争,为解决民主革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创作的,此番话便道出了文章创作的背景。

(一)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1919年,十月革命的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带给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同年,共产国际于同年建立,自共产国际成立以来便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认识和方法的指引,成为领导核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作者:金则胤谷峰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08期
摘要: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和现代阐释,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

本文从价值主体、实现路径和目标诉求等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以人为本”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理论贡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观察世界和改造世界。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对于一个成立九十周年、执政六十多年、领导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执政党来讲,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是一条弥足宝贵的治国理政经验。

[1]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大背景中,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大前提下,在继承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基础上,批判吸收传统民本思想有益精华,充分汲取西方人本主义及现代人本管理学中的积极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并加以阐述的。

中共十七大对“以人为本”的深层意蕴进行了诠释和发挥,即: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
“以人为本”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当代演绎和现代阐释,又是中国共产党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探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一、从价值主体方面探究“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毛泽东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服务。

”“我们这个队伍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
利益工作的。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的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邓小平提出要将“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江泽民阐述了“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论断;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倡导“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即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人总是具体、现实的人,而不是抽象、虚幻的人。

具体的、现实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人的实际生活过程和活动中。

具体说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的范围主要囊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人”主要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其内涵界定自“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延伸到“广大工人、广大农民、知识分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

[3]由此可见,在价值主体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以人为本”坚持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

二、从实现路径方面分析“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其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关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科学原理的深刻认识和创造性运用,是我党的根本路线和政治优势。

概括地说,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群众观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是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原理,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不竭原动力。

“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

[4]是否相信群众并依靠群众,既是政治立场问题,又是领导方法问题。

无论是“中国模式”的称谓,抑或“中国奇迹”的赞誉,其秘密都在于中国共产党“将创造财富的权力还给了人民”,[5]因为只有民间的睿智、才力及创造力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持久源泉和根本力量。

在实现路径方面,“以人为本”理念强调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通过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促发展,[6]让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帮助人们干好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
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7]以此实现从自在状态到自为状态的跨越。

三、从目标诉求方面考量“以人为本”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中国化的理论贡献。

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本质,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

毛泽东指出:“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发展成果由少数人享有,还是由全体人民享有,反映了执政党的不同执政理念,折射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

邓小平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如果仅仅是少数人富有,那么社会就会落到资本主义去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共同富裕。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了人民大众历史观,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要求:“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基本常识,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不仅是未来的社会理想,而且是不断推进的过程。

根据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人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阶段。

而要使人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受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

[8]“以人为本”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融汇于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创新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内容。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把人当成一切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等的价值源泉,一切价值判断要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人民群众的能力和反映为标准,把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放在首位。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作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在发展问题上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8,(24):3—16.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9.
[4]胡耀邦.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1982-09-12,(1). [5]一个人和一个时代[N].南方周末,2004-08-19,(1).
[6]庞元正.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5):12—17. [7]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