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的立宪之道
第三单元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一.确立的原因: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确立的背景条件:⑴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以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为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创造条件。
⑵13世纪中期,早期议会的形成,为英国近代君主制的形成奠定基础。
⑶1640—1688年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权,解决了国王和议会的主权之争,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证。
三.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1.核心内容:用明确的法律形式限制王权,保证议会主权之上。
2.意义:标志着英国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集体统治,英国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开创资本主义世界民主政治的新模式。
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四.发展和完善:1.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发展(君主立宪制的核心)⑴早期内阁。
⑵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退出内阁,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主持内阁,协调各部门的工作。
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⑶发展: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两党制形成,促进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发展。
⑷权力运行原则:国王:统而不治,象征性礼仪性的角色。
内阁政府:由议会下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织内阁;多数党的领袖成为首相,是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和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若议会通过对政府(内阁)的不信任案,要么内阁所有人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议会:上院由国王任命,无实权;下院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对行政的监督权等,国家权力中心。
⑸作用:责任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完善:1832年议会改革,普选权扩大。
⑴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⑵意义: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1、 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 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2)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
(一分为二)(3)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
君主立宪思潮
君主立宪思潮君立立宪思潮是盛行于20世纪初年的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它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和要求。
(一)君主立宪思潮之所以在20世纪初年兴起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从它产生的社会基础来说,它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内部分化的产物。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内部逐渐分化为民族资本上层和中下层。
他们都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但是,上层与封建势力有较密切的联系,希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君主立宪,以便同封建贵族平分政权。
因此,20世纪初年,伴随着以推翻满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基本内容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迅猛发展,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利益的君主立宪思想也逐步兴盛起来。
从思想渊源来说,君主立宪思潮又是戊戌维新思潮的进一步发展。
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在上清帝各书中,先后提出过选议郎、设议院、国事由国会议行的主张。
梁启超、严复等维新志士也曾礼赞西方的民主政治。
这些都为后来的立宪思想所继承。
但是,由于戊戌维新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刚刚兴起,很少有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戊戌维新运动的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等只是一些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因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君主立宪的思想,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带有君主立宪色彩的主张既没有得到发挥,也没有加以坚持。
康有为所说的“上下议院”,并不具备西方资产阶级权力机构的职能,而只是封建政权的一个咨询机构。
相反,他们大都认为在中国设立议院尚非其时,遽开议院,必然自取大乱。
这些都说明戊戌维新思潮与君主立宪思潮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思潮,二者虽然有某种继承关系,但在戊戌时期,君主立宪思想充其量不过刚刚发端而已。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君主立宪思潮之所以在20世纪初年逐步兴盛,与当时政局的发展变化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1900年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为了保住其摇摇欲坠的统治,于1901年被迫宣布实行所谓新政,接过了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提出的思想主张,从而正式确认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法性,给维新派以极大的鼓舞,为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向立宪思想的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政治条件和社会环境,于是从1901年到1903年间,各种进步报刊再度象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君主立宪制
拓展提高
7、2015年10月20日,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英国女王伊 丽莎白二世在伦敦骑兵检阅场举行的隆重欢迎仪式。 (1)当今英国的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国会掌握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源于什么 法律文件?它对社会的发展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权利法案》;确立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高地位,逐渐形成君主立宪制。 (2)这部法律文件是在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后制定的?试用大事年表的形式来表示 这个事件的过程。(要求至少列出两个事件)
材 料 分 析
克伦威尔
“暴政的树梢砍掉了,寄生在这一个 人身上的王权推倒了,但是天啊,压迫的 大树依然存在,自由的阳光仍然照不到穷 苦的老百姓身上。”
暴政的树梢砍掉了、压迫的大树依然存在各指什么事件?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就任护国主。
新知讲解
三、《权利法案》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通过法律手段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规定:
▲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如议会定期召开、议员享有讨论国事和言论自由的权利、 征税权属于议会、国民可以自由请愿等; 限制国王对议会的控制权 ▲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许可,国王不得征收捐税;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1688年 宫廷政变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课堂总结
回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自1640年至1688年,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其中出现了重大的反复。政治方面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的动 向,然而导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革命中同封建势力时而用战争的手段进行坚 决的斗争,时而又妥协退缩。17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毕竟处在工场手工业阶段,这就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阶级力量对比,即封建势 力还大于资产阶级的力量,因此,也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革命的长期性和曲 折性。尽管如此,这场革命使得资产阶级在欧洲的一个大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 统治地位,对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它成为一个历史 新时期到来的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第9课英国君主立宪制(教案)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人教版)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学生是临港一中最棒的学生,特别会配合教师。
听说我今天要来你们这里上课。
同学托我顺便帮其推销一本他编写的书。
我说不行,推销我不擅长。
他说,你动用你教师的身份强制卖给学生,不就得了。
现在卖给你们,买不买?生:先让我们看看是什么书?师:看什么看,不买也得买。
下课班长帮我每人收10元钱。
师:安静,刚才和大家开了个玩笑。
我是教书的不是卖书的。
从刚才同学们的反应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否则就是“师逼生反”。
其实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
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
我想说明的是:这些民主制度无优劣之分。
同学们要学会欣赏,不要以中国人的模式去套西方制度,不能因为中国的长城很伟大,就要求各国都修万里长城,这样长城就不值钱了。
不能因为你认为美国制度好,就要求英国人也实行美国的共和制。
各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当时建立制度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各国人民的选择。
但一个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所谓代议制就是指公民通过议会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议。
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二是君主立宪制,它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
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的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英国的历史,探究英国的宪政。
【争取民主】创设情景,由一名学生诵读一段材料,摘自《大国崛起》。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 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
面对地图,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 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
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本课概述】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斗争,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革命的完成。
第二,议会权力的确立。
“光荣革命”后,议会权力逐渐扩大。
《权利法案》的颁布,对王权的限制和议会所拥有的权利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肯定,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即君主立宪制。
第三,责任制内阁。
这种由议会制约王权的政体,完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体制,已经是资产阶级责任内阁制的雏形。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它作为资本主义的政治上层建筑,发挥了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反作用。
马克思得出结论:“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制的特点【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对比英国女王与首相的图片,对比谁的权力大来探讨,为什么英国首相有实权而君主统而不治,引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色导课语: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英国君主的权利逐渐丧失,而议会和首相逐渐掌握国家大权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政治制度方面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讲授新课】多媒体展示课标:什么叫君主立宪制师:什么是君主立宪制?概念解释:何为君主立宪制?(简单为学生介绍英国议会的组成,议员的来源,为后面讲首相来自于下院做铺垫)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过渡:那英国是怎样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呢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途径——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师:此时英国有没有矛盾?是什么矛盾?国王为征税,而召开议会,议会有赞成和拒绝征税的权力,国王要征税必须得到议会的同意。
议会拒绝了国王的要求,当双方相持不下,矛盾激化,革命爆发了。
浅析中国君主立宪失败的原因
浅析中国君主立宪失败的原因为什么英国和日本的君主立宪成功了,中国却失败了?宪政失败是否具有必然性呢?清朝末期,各种偶然原因和必然原因合在一起,极大加剧了改革难度。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一部分资产阶级和进步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要求,并形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
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愤。
时康有为适在北京参加会试,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讨论上书请愿。
会后由康有为起草万言书,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和变法图强3项建议,并详论富国、养民、教民等变法图强的具体措施。
万言书征集到1300余名举人的签名,呈递都察院。
都察院拒绝代呈,但“万言书”已广为流传。
此即所谓公车上书,对社会的影响和震动很大。
康有为又连续上书光绪帝,反复陈述变法主张。
光绪帝阅后颇为赞许。
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变法从此正式开始,直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6月16日,光绪帝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具体步骤和措施。
光绪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在百日维新期间颁布了几十道新政诏令。
其中经济方面主要有:设立农工商总局,开垦荒地;提倡私人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设立铁路、矿务总局;鼓励商办铁路、矿业;裁撤驿站,设立邮政局;改革财政,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决算。
军事方面主要有:严查保甲,实行团练;裁减绿营,淘汰冗兵,采用新法编练陆海军。
文教方面主要有: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改书院和淫祠为学堂;鼓励地方和私人办学,创设京师大学堂,各级学堂一律兼习中学和西学;准许民间创立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新书;派人出国留学、游历。
政治方面主要有:广开言路,准许各级官员及民众上书言事,严禁官吏阻格;删改则例,撤消重叠闲散机构,裁汰冗员;取消旗人的寄生特权,准其自谋生计。
这些抵制和反对措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化思想的传播,受到维新派和地主阶级开明人士的热烈欢迎。
英国君主立宪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1、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2、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意义:①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②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形成:⑴18世纪前期,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
⑵特征:①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当然的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事实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⑶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发展完善:1832议会改革;①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业资产阶级为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斗争(根本原因)②内容:A、富有农民和城镇有产者获得选举权;B、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席位增加。
③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保证了英国资本主义更加迅速的发展。
②而工人、贫民的政治权利受到了种种限制。
(一分为二)(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⑴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⑵议会掌权,是国家权力中心,最高立法机关。
⑶内阁(首相)是真正掌握实权(行政权)的。
2、意义:①大大削弱了国王权力,议会逐步掌握国家权力,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②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是历史一大进步。
第17课: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地 中 海
新航路 主要商道 的开辟 贸易中心
大西洋 英 沿岸 国
封建专制 统治
阻 碍
资本主义 发展
图示英国爆发资产 阶级革命的原因
新兴资产 阶级和新
贵族
英 国 资 推产 翻阶 级 革 命
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矛盾存在,只有通过革命来解决。既然革命 已成必然,那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怎么爆 发的? 根本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威斯敏斯特宫
白伊金 丽汉莎宫白二世是英国的皇家宫殿和国王、女王
女王
办公的地方,历史上每逢英国欢
庆或是危机时刻,这儿也是不列
2012年,女颠人民一处重要的集会场所。
王登基60周
年。
二邓 世小 女平 王会
见 伊 丽 莎 白
英国女王1986年访华,是英国历史上 第一位来华访问的国家元首。
2010 5 11
世君主是对上帝的总督。 1603年,立詹姆斯·斯图亚特继承王
位,称詹姆斯一世,为维护封建专
制统治,竭力鼓议吹“会君权神授”。
英国议会形成于13世纪,议员都是封 1英建3世格主纪兰,末,曾17英在世格1纪兰2基1时5本年,确颁许立议布多《新大兴宪资章产》阶,级 会规和制定新度没贵。议有族会经的由过代上下协表两商成院,为构成国下,王议无院权议征员税。,但 上逐英院渐国由确国贵族立王组了宣成“扬,下王“院权君由有权骑士限神”授“”王,在根法本下不” 和在的把平议基议民会本会代手表中原放组。则在成。眼,征里税,权无掌握视议会的权力。
英国内战中最著名的一次战斗:
1645年,纳西比战役。
克伦威尔是英国革命家、
政治家、军事家、宗教
领袖。在17世纪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中,是资产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1907年预备立宪公会
立宪运动的过程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
1909年咨议局选举
1910年资政院开院礼 1911年任命内阁
1905年五大臣出洋考察
7月16日,清政府正式打出“仿行宪政”旗号,发布上谕, “派载泽、端方等分东西洋考察政治”。直陈朝廷的难局:“方 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朝廷屡下明诏,力图变法,锐意振 兴„„兹特简载泽、戴鸿慈、徐世昌、端方等随带人员,分赴东 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 由于受革命党人吴樾的炸弹影响,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名单稍有 调整,并分两路:载泽、尚其亨、李圣铎前往日本、英国、法国、 比利时;戴鸿慈、端方前往美国、德国、奥匈、俄国、意大利。 而其随员中,大都是后来历史上青史留名的大腕儿,诸如施肇基、 夏曾佑、熊希龄、伍光建等等。考察政治大臣出访约半年,考察 了14个国家。其间参观议院、行政机关、学校、监狱、工厂、农 场、银行、商会、邮局乃至博物馆、戏院、浴池、教会、动植物 园等,拜会政治家、学者听讲宪政原理,调查各项政治制度,搜 集各类图书和参考资料等。
第一部分:正文“君上大权”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 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 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 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 预。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 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大国崛起解说词
一个国家的崛起势必对整个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翻开欧洲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西欧大陆外有两个大的岛屿,一个叫不列颠岛,另一个叫爱尔兰岛,前者的全部加上后者的北半部以及附近的一些小岛组成了一个国家,这个国家叫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
这个大小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的岛国,直到今天,人口也只有5800 多万,可谓“小国寡民” 。
面对地图,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这样的一个国家何以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一直保持头等强国的地位,而以“日不落帝国” 傲视全球?这个开启了人类历史的近代化进程的岛国,建立了如此伟业的现象,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其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军事力量——海权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岛国本身的地理位置,使英国只需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就可以实现对本土的防卫,同时,用它来保护海上交通与贸易,支援海外殖民活动。
二.统治者推行的政策——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统治的时期被称为“黄金时代” ,其伟大成就离不开女王的开明政策。
政治上,她关心臣民,捍卫了她的统治,使用了好的顾问。
她的统治帮助英格兰避免了经济上的危机和宗教战争;经济上,伊丽莎白一世实行重商主义政策,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
他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
继续鼓励圈地运动,颁布迫害失地农民的血腥立法、徒工法和济贫法。
力图用国家政权控制或干预社会经济变革。
正如在女王统治时期,海盗猖狂,但女王不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还放宽政策,跟他们分赃,同流合污。
先是消灭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再是打败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后,正式拥有海上霸权,四处掠夺殖民地,是国家积累了大量财富;文化上,她任其发展,涌现出了诸如莎士比亚、弗朗西斯,培根等著名人物,使英国文化达到了顶峰。
三.大国政治体系——君主立宪制走符合国情的资本主义道路,同时,英国的王朝更替中,“生而自由”的精神一直得以保留多和传承,随着《大宪章》和议会的诞生,“王在法下”的传统也逐渐成为英国人的共识。
高考历史主要大国崛起原因与启示
一、英国的崛起1、开始崛起:1588年,打败西班牙,开始建立海上霸主地位。
原因:(1)、地处大西洋沿岸,地理环境优越。
(2)、资本原始积累;能够把金银等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原因: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克服了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3、达到顶峰:19世纪中期以来,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原因:(1)、最早开展和完成工业革命,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
(2)、占有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3)、自由主义的兴起,取代了重商主义。
二、美国的崛起1、开始成为经济大国:1894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原因:(1)、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
(2)、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和广大的国内市场。
(3)、欧亚移民,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与经验。
(4)、内战后政治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5)重视科技和教育。
2、一战后势力扩大,在华盛顿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原因:充分利用第二次科技革命成果;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力量更加强大。
3、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确立:二战后初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北约组织成立,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
原因:(1)、二战中获得巨大利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最雄厚的工业实力和黄金储备。
(2)、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20世纪60、70年代霸权地位受到挑战:如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原因:(1)、西欧、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美国经济发展落后于西欧与日本,在经济领域上对美国发起挑战,在外交上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
(2)、第三世界兴起,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与“民主共和制”(国际资料库)当今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
君主立宪制起源于英国1688年的“光荣革命”。
这种政治体制将封建时代的君主和控制上院的贵族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巧妙地结合起来。
英王作为世袭的国家元首,根据宪法规定享有某些最高权力。
同时,英王权力的行使要按照宪法的规定,并受到内阁的限制。
今天,除英国外仍有不少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它们当中有日本、加拿大这样的西方大国,也有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瑞典、丹麦、挪威、澳大利亚等欧洲和大洋洲国家。
君主立宪制下的国王是“统而不治”、“临朝而不理政”的。
君主的权力虚有其表,其一切行动和政务都要遵照宪法的规定,完全服从内阁的控制与安排。
这样,君主立宪制与专制君主制相比,就有了本质的不同。
国王基于宪法而存在,而宪法又是国民意志的体现,从这一点上说,这些君主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选元首已没有本质差别,所以人们形容君主立宪制是“世袭总统制”的变种。
现代君王的权力虽徒有其表,但并非在政治实践中无所作为。
由于他们远离政治,超然独立于党派的政治斗争之外,因此具有保全议会中的民主政治、保护行政连续性和抑制急剧变革的作用。
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另一种政体形式。
这种形式萌芽于16世纪,到18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正式确立,并在以后的200年间被多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所接受。
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政府,政府以总理为首脑并对议会负责,所设总统的职责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
在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集外交、内政大权于一身。
总统定期选举产生,政府部长由总统任命。
总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但无权解散议会。
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可行使否决权。
大国崛起之英国
三、第一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国内政局相对稳定都 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成熟,使各种商品的 需求量越来越大,以手工工场为支撑的生产能力变 得捉襟见肘。为了以更快的速度生产,工匠们的聪 明才智被充分调动了起来,新的发明一个接着一个, 英国开始一步步接近“工业革命”的起跑线。
英国地图及国旗、国徽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伊丽莎白二世出 生于19冕女王, 是英国在位时间 最长的君主,是 英国的象征。
英国王室族谱
大国崛起
走向现代的英国
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仝慧云
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4 世纪之前,英国也是封建国家。到 14 世纪末期, 新航路是指在 15-16 世 国内爆发了泰勒起义,使英国封建农奴制遭受打击。 纪之交,西欧各国本想 15世纪时,封建阶级逐渐发生分化,很多富裕农民、 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 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 商人等逐渐成为新贵族,采用资产主义的生产方式。 动开辟的通往印度和美 英法百年战争( 1337-1453 年)之后,英国开始走上 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 中央集权的道路,对欧洲大陆采取均势政策,转向海 外发展。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进行 “三角贸易”,由于利润惊人,英国也开始积极参与, 进行原始资本积累。
哈格里夫斯与珍妮纺纱机
英国工业革命与中国
工业革命使英国变为了世界工厂,工业产量急 剧上升,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 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及产品生 存空间。当时的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有广 阔的销售市场,如果可以占领中国市场,对于销 售产品、发展经济极其有利。清政府虎门销烟, 给予英国发动战争(维多利亚女王呼吁大家为英 国利益斗争)的一个理由。英政府称第一次鸦片 战争为“通商战争”。
《大国崛起》观后感
《大国崛起》观后感《大国崛起》观后感1坐落于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英国,一个小小的岛国,是什么让她拥有今天如此崇高的世界地位?是名族精神的凝聚,是名族力量的苏醒,同样也离不开统治者的管理。
在英国经济不稳的年代,伊丽莎白一世看到了海洋的潜力,明智的向海上扩充势力,以充盈国库。
而面对当时的海上霸主西班牙的声讨时,沉着的打退他们的舰队,并赶走了海上的马车夫——荷兰,从此谱写英国的海上历史。
在面对和贵族们的关系时,看清了国家的局势,严格遵守大章的条例,和贵族们处在了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
伊丽莎白去世之后,英国陷入了内战,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里,英国人民在不断的摸索着新的,适合自己国家的管理体制,终于在光荣革命之后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走上了强大的道路。
在看了这个之后,我初步的了解了管理的重要性。
从国家到企业、工厂、学校再到家家户户,管理都扮演这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
真确的管理方针,可以使家庭和美,事业有成,国家昌盛,而管理上的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成为堤坝上的蚁穴。
拉丁美洲有这样一种说法:所谓发展中国家,并非是指其他方面落后,而是指管理上的落后。
在英国崛起之时,中国人仍在实行着封建君主制度,落后的制度,落后的管理方针,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影响了现在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管理是人生必须学的一门科学,它将带领我们走进更加缤纷的世界。
《大国崛起》观后感2这个礼拜,看完了《大国崛起》。
这部长达12集的纪录片,我觉得是央视近年来最好的影片,拍得很大气宏伟,尤其是它的音乐跟动画制作水平,感觉很像美国大片了。
影片中对各国发展分析的也不错,有如一位博大精深的历史老师,让我很好的回顾了一下高中的历史,(哈哈,虽然高中历史学的也还是不错的)更加宽广的开拓了我的视野。
玩过《大航海时代四》的朋友应该对大国崛起的一些国家跟城市都不会陌生吧,这也是我对这部影片非常有兴趣的一个支点。
影片中那唯美的画面、宏伟的帆船、感人的音乐,感觉跟游戏如出一辙。
君主立宪制的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君主立宪制的进步性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课堂小结
出示一张世界地图,标识出英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一、英国宪政的悠久传统
1.《大宪章》制定的背景、制定的目的,体现了“王权有限、王在法下”的原则。
2.简介议会制度的创建。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图片中蕴含的历史细节,站在英国群众的立场上感悟这场革命的突破性。
教师展示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后的行为、英国群众对于查理二世复辟的态度等史料,引领学生分析英国人民对历史第二次选择——“王朝复辟”的合理性。
教师讲解王朝复辟后再一次出现了“倒行逆施”的现象——詹姆士二世的专制统治,引领学生思考英国人民对历史的第三次选择——采取不流血的宫廷政变,由议会择立新君。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
教师展示君主进行专制统治的证据:詹姆士一世的税收、查理一世授以创作的壁画、强行解散议会等行为。
学生分析和感悟议会与王权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定会引发战争。
教师展示“查理一世判决书”、文物图片《查理一世死刑执行令》、油画《处死查理一世》等史料,让学生从英国群众的角度上看英国人民对于历史的第一次选择所做出的决定。
史料证实
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从详实可靠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从而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
历史解释
通过对英国历史中对宪政产生起推动作用的三个文件的分析,推导出引领英国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培养学生从知识表象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
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得到启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何种制度、走什么样的道路,必须扎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中的选择才是最适合的。
(三)英国的君主制
(三)英国的君主制、女王与《大宪章》、健全法治制度、专利制度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国富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一个欧洲最西端的岛国,从16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未的三个世纪里,以君主制国家的强大优势,以通过历史积累的契约和法制的精神,以科学为动力,带领世界进入现代文明,一步步稳健地走向世界的中心,傲视全球,成为那个时期的世界领头羊。
英国人自称英国为“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及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所有大陆板块,总面积达930万平方公里,统治着世界上三亿多的人口。
它是怎么做的,从今天开始,我们一点点的走近历史上的强国英国,去发现它成长增大所遵循的客观规律。
今天我们去了解英国壮大的第一个原因,君主制的强大王权统治下民族国家的力量是英国崛起的第一步。
:历史给每个民族腾飞的机遇都是有限的。
而1558年继承王位的伊丽莎白一世女王没有错过时机。
“地理大发现”后意味着一个重新发现的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当时的英格兰的任何一个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120公里,女王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天然的优势,发展海洋贸易。
但是这样做,无异于从西班牙人那里虎口夺食。
于是女王鼓励私掠船只去扩大英国贸易,开拓殖民地,甚至袭击西班牙的贸易。
当与西班牙发生冲突时,女王否认和她有关。
女王把这种积极鼓励私掠船只但可以不牵扯到一些海军行动的方式当做发展国家的一种方式。
1580年,英国南部的普利茅斯港英国航海者德雷克从这里启航,历时三年的航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
德雷克掠夺袭击西班牙的殖民地和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并满载而归,给投资者带来了4700倍的利润。
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
同胞的成功和女王的鼓励,撑起了英国人远涉重洋的信心,越来越多的人前赴后继地加入到海外掠夺和贸易的行列中。
于是,强大的西班牙终于脑怒了,1588年7月7日,西班牙派出他的无敌舰队地,130艘战船、8000名水手和两万名士兵,去教训英格兰,同时控制英吉利海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的立宪之道
国的治理需要遵循一套宪则,也就是基本规则。
《国语》曰:“顺其宪则”;《旧唐书》曰:“永垂宪则”。
老子《道德经》留下的古训是:“治大国,若烹小鲜”。
宋徽宗对老子此话作注如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溃,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惑……”。
中国的改革过程,本质上体现为经济、社会与政治领域的立宪过程。
这三方面的立宪结果,就是形成一种宪政秩序。
这里的“宪”,就是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所指的基本规则,宪政、宪制或宪则。
近年来,中国的分利集团日益强盛,控制了各个重要的基础部门,对中国未来的立宪构成严重威胁。
迄今为止,对如何完成上述三大领域的立宪,已经存在充分的人类知识积累。
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预设政治领域的行为主体为经济人,也就是自利的效用最大化者,打破了政治家和官员“天下为公”的神话,由此出发,推导出很多行为主体的自利取向的行为特征,以及作为形式民主的不同规则和程序对实质民主的非意图的影响,把世人的目光引向民主程序的本身问题,以及限制政府权力的必要性。
布坎南的宪政经济学关注自由平等的个体需要就社会和政府的运作达成哪些规则,如何才能达成这些规则,展示出,遵循一致同意原则,在大群体、大社会中几乎“难于上青天”。
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的法律理论,强调全体公民应该遵循“法律下的自由”原则,提出政府的具体政策措施应遵循一套事先确定的一般的、抽象的和非选择性的规则。
德国的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强调国家应该为其经济的运行建立和维护一个竞争秩序,这为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和社会市场经济大厦的构筑做出了不可低估的智识贡献。
这一竞争秩序由一套构成性原则组成:一个有运作能力的价格体系,币值稳定,私有制(私人产权),开放市场,契约自由,承担责任以及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布坎南在其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奖典礼上以“经济政策的宪制”来说明,对于经济政策的决策者,需要以宪则来约束。
奥斯特罗姆夫妇的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理论强调联邦制、多中心与自主治理的重要性和原则。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也为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女性。
这些理论相辅相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领域的立宪奠定了知识基础。
在推进立宪过程中,大国的领袖人物,既需要魄力,也需要远见,切忌成为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过程中的绊脚石。
中国有句古话:“人过留名,鸟过留声”。
真的像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那样认为“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的上位者,在中国虽然有,但是并不多。
清代启蒙思想家魏源说:“君子之为治也,无三代以上之心则必俗,不知三代以下之情势则必迂。
”领袖人物,不仅要妥善治理其任内事务,更需要把握国家的未来。
大国领袖的智慧在于利用哈耶克所言的“知识分工”,而不止于竭尽一己之力,独夫之智。
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待于倚重开辟和利用一种开放试错的进路。
这种一种不断尝试不断改错的演化路径。
当前以各种“改革”名目出现的试验或者其他举措,往往只是现有规则结构或者既得利益格局下的修修补补(比如财政体制改革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甚至是明知有错,仍然在原地打转、甚至退缩的做法,实际上阻碍了所需要的真正意义上的改革。
开放试错与当前的“改革”试验完全是两码事。
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也许需要打破现有规则结构和既得利益格局。
中国走向规则取向的社会还任重而道远。
大国的领袖人物不是神仙,纵然胸怀激烈,仍然差错难免。
因此,领袖人物做出重大改革决策时,既需要本着大义,有壮士断腕的英雄心,也需要有杨朱“泣歧”(痛哭于歧路)的责任心。
据《荀子·王霸》记载,“杨朱哭衢途曰:‘此夫过举蹞步而觉跌千里者夫!’哀哭之。
”意旨杨朱走到十字路口,不禁感慨而语:“在这个地方要是方向走错半步,就会导致千里的差错呵!”因此,他伤心痛哭起来。
但是,决策者的善意和恶意均能酿成恶事。
中国三十多年来,基本的路数就是政策存在较强的政治周期。
无论做出一项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决策,决策者在任期之内往往固执己见。
我们不能单单依靠决策者的善意,更要防范我们所从不期望的恶意。
对决策程序施以宪则约束,以法治替代人治,形成和维护一种宪制,这些举措恰恰会使决策者做出有利于全体民众的领导与决策,从而也最大程度地保护决策者的领导与决策地位,形成一种开放试错的改革和发展进路。
这样一种宪制,不能凭空出现。
它需要全体中国人付出自身的努力去争取。
正如屈原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实现这样一种宪制之际,亦乃成就中国泱泱大国地位之时。
无论是治人者,还是治于人者,都值得不计前嫌,携手并进,为了实现这样一种“中国梦”而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