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马原期末复习题

马原期末复习题

期末复习题(经济学部分)1、如何理解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指的是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意义:①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②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即:m’=m/v3、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5、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积极作用:1)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级分化;其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态,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以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为基础,通过对经济、政治、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济学原理。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进行复习。

一、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之一是价值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和商品在市场上的价格形成规律。

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不仅创造出等价的劳动价值,还创造出超过等价劳动价值的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并被资本家占有。

三、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根据马克思的分析,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驱动力量。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和积累资本的方式,不断扩大自身的规模和力量,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经济危机理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的爆发和发展不仅给资本主义经济系统带来严重的损害,而且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契机。

五、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剖析的基础上,也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原理。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并通过对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对生产力的解放,以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在实际运用中,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成为了许多国家和地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包括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这些理论的应用不仅通过实践验证了其科学性,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规律进行深刻剖析的结果,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实践的经验总结。

深入复习这些原理,对于我们把握当今世界经济形势,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

其中,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的基本原则。

因此,我们需要从哲学上加深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
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和意识形态都是物质的反映。

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实际的物质现实。

其次,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则。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着的,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

经济学领域中,市场经济就是一个矛盾的例子,市场上的供需关系并不是永久不变的,而是在不停地变化着。

除了哲学观点外,在经济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了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中剩余价值的概念。

剩余价值是指用于支付工资以外的资
本家收取的利润部分。

这个概念的提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
存在的阶级矛盾,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发展着,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理解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结论,以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同学们的复习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和本质特征。

(7)答:贡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史上第一次从一切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指出政治经济学所咬牙久的不是物,而是被物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指出生产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变化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不依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表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全面论证和彻底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特别是马克思对劳动二重性的揭示,使价值本质得到了阐明。

特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在经济理论上的表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的本质区别就是在他能够坚持无产阶级的性质的同时,科学的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从而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质就是科学地揭示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并运用这一科学认识为人民大众谋利益。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6)1、生产力,是人们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生产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包括生产(指直接的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在内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系列关系的总和。

3、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是贯穿人类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

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首先应当认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即一定的生产力要求有与之相对应的生产关系。

(2)、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即生产力的发展会要求和引起生产关系的或迟或早的相应改变。

因此,从总体上看,从社会生产的历史发中看,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能动的反作用,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局部地和暂时地转化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题一、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剩余价值理论,它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剥削,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和支配。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和矛盾,为实现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是什么?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对经济现象进行历史和全面的分析。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着重研究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认为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注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在矛盾和变化过程。

3.马克思如何理解商品和劳动价值?答: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交换价值的物品,它是劳动的产品。

劳动价值是衡量和比较不同商品价值的基本尺度,它是通过劳动时间来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唯一能创造价值的力量,只有劳动力的使用才能生产出新的价值。

因此,劳动价值决定了商品的交换比率。

4.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的剩余价值?答: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的工资只能维持其生存和再生产,而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其所得工资之差,代表了被资本家占有的剩余劳动成果。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劳动的剥削。

二、论述题1.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请展开讨论。

答: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当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社会关系和矛盾。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以剩余价值的形式占有和支配,这导致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冲突。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积累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不断积累资本来实现发展,而剩余价值则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剩余价值,进一步扩大资本规模,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第⼀章导论⽣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

⽣产关系是⼈们在⽣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1、物质资料⽣产的含义1、劳动过程--⽣产⼒⽣产⼒的内涵、⽣产⼒的构成2、社会过程--⽣产关系3、⽣产⼒和⽣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产⽅式,它是⼆者的对⽴统⼀。

*⽣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产中⼈们在⽣产资料的所有、占有、⽀配和使⽤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产资料所有制是⽣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产关系系统⽣产⼒和⽣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构成社会⽣产⽅式。

⼈类征服⾃然、改造⾃然的能⼒,就叫⽣产⼒。

1.⽣产⼒的性质决定⽣产关系的性质。

1.当⽣产关系适合⽣产⼒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产⼒发展。

1.要求⽣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产⼒的性质和⽔平相适应。

2.要求⽣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产⼒的性质和⽔平相适应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法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的⽅法思考题 1、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 、什么是⽣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产关系的⽬的是什么?第⼆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的⼀般规律原始公社制度、奴⾪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进⾏⽣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给⾃⾜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5.其中劳动者的私⼈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 2.⽣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4.商品经济以扩⼤再⽣产为特征三、市场经济1.资源配制市场化2.企业⾏为⾃主化3.企业产权商品化4.宏观经济间接化5.市场体系完善化6.交易关系平等化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产国际化特点:商品的⾃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般⼈类劳动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产者相互⽐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个历史范畴*交换价值:表现为⼀种使⽤价值与另⼀种使⽤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例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4、使⽤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盾)2.使⽤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统⼀)任何商品都是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一)-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一、单项选择题1.政治经济学是: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物质资料的生产。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社会生产力。

4.生产力自身内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构成生产力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断解决。

5.生产资料是: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总和。

6.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

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 社会生产方式。

8、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客观经济条件主要是指: 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关系的状况。

二、多项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ABCDE)A.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B.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C. 批判地继承丁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D. 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E. 是不断发展的经济科学2.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是: (DE)A.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和科学性B.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阶级性, 没有科学性C.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有科学性, 没有阶级性D. 任何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E.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3. 生产工具: (BCD)A.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B. 在生产资料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C. 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状况的主要标志D.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E. 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4. 生产力: (ABCDE)A. 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B. 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C. 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D. 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E. 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5. 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包含的生产关系体系是(ABCD)A. 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关系B. 分配关系C. 交换关系D. 消费关系E. 借贷关系6.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BCDE)A.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结果B. 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C. 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D. 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E. 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7.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 (ADE)A. 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B. 最根本的方面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C.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有重大反作用D.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反作用E.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8.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表明: (ABCD)A.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B. 任何经济规律都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C. 人们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D. 人们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 人们不能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三、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即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规律性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1.经济全球化.概念:指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世界各地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能力超越出一国或地区的范伟而互相联系和紧密结合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①人的劳动,是指人改变外界自然的物体,使之能满足人类需要的活动.②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指人用来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件.③劳动对象,是指人类的劳动加予其上的一切东西.3.所谓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资料包括三方面内容: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③人们在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经济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的总和,或者说是生产关系的制度化.4.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社会经济有两种基本形态,即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又称自给自足经济,它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自身需要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特点: ①自然经济生产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个生产者或经济单位利用自身的经济条件几乎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 ②每个生产者是分散的,生产规模小,生产工具简陋,劳动生产力低下; ③生产者各自闭关自守,相互之间很少发生经济关系;④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社会财富匮乏. 商品经济是直接地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特点: ①生产者之间和经济单位之间存在着分工和协作的关系②各生产者各自从事某种产品和产品的某些部分的专业化生产,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独立,又相互竞争的社会生产体系.③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经济运行的开放自由,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5.所谓商品就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所谓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时量的比例.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性表现为:一个物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是商品,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没有价值.反之,只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的商品只能是一般劳动产品而不是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互为依据和条件,不可分割. 二者矛盾表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别人生产的,价值才是为生产者自己创造的,但生产者要想获得价值,就必须生产出使用价值并使它出售出去才能获得价值.因此,二者又是矛盾的,这个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解决.6.商品之所以具有二音速,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的二重性不是指两种劳动也不是两个劳动的过程,而是指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所谓具体劳动就是为创造某种使用价值而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一般的人类劳动,它是永恒的,永远存在于各种劳动之中.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它在马克思的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基础.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包括:劳动这的生产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工具及科学技术的先进性,劳动组织与管理的合理性,自然条件以及其他相关条件.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其联系表现为:没有私人劳动就没有社会劳动,社会劳动是各个私人劳动的总和.其矛盾表现为:各个私人劳动不能直接转化为社会劳动.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和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的根源,也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决定了商品内的各个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决定了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8.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其本质就在于它是商品交换中固定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具有五种职能,其顺序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其他职能是在此基础上,随着生产与流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流通的商品量×商品价格)÷货币流通速度 } 通胀就是流通中的货币超过了需求量,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持续地大幅度上涨现象.9.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①作为一种客观的力量,自动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 ②刺激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不断改进技术和管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强化竞争,促进优胜劣汰. 价值及其作用的发挥是通过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10.货币转化为资本: ①G—W—G’称为资本总公式[G货币 W商品 G’=G+△G △G剩余价值],因为它概括了各种资本运动的基本特性.价值规律中告诉我们商品流通或商品交换不产生价值增值,等价交换是商品经济的基本法则.因此,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似乎发生了矛盾,这个矛盾也被称为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②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所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 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②维持劳动者养活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延续后代,不断再生产出新的劳动者③维持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使劳动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生产发展的要求.11.资本主义社会的工资并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劳动不是商品,根本不存在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它体现了资本对雇用劳动的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价值和价值增值. 资本的本质是是社会生产关系. 资本的一般属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①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这一内涵表现了资本的社会本质特征②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这一内涵反映了资本最典型最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 ③资本是对剩余劳动的占有权和支配权. 资本的特殊属性主要表现为资本总是同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因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社会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结合方式不同,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地位和关系不同,生产的动机与目的不同,以及产品的分配方式不同,资本所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性质就有所不同.12.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存在方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把资本家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称之为不变资本.把资本家勇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称之为可变资本.资本的这种划分表明剩余价值只能由可变资本带来,雇佣工人的活劳动才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是资本金增值的根本原因. 雇佣工人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三部分构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剩余价值(m). 商品的总价值w=c+v+m. 资本的有机构成用C:V表示.13.无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还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都是以工作日绝对超过必要劳动时间为七起点的,所以,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最基本的方法.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越来越称为资本家加强剥削的主要方法. 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 ①如果把剩余价值视为预付资本的产物,它就称为利润. ②生产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会导致利润的平均化趋势,最终形成平均利润. ③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后,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 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理论,揭示出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中,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表明①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受到本企业资本家和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整个资产阶级共同剥削整个无产阶级②不仅是个别工人与个别资本家的对立,是两大阶级的对立.14.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①商业资本就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在流通流域中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是用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以获得商业利润为目的的独立资本形态.商业利润痛产业利润一样,也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②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的闲置货币资本.利息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③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贷款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额.贷款利息总高于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加上其他业务的收入再减去经营的开支就是银行资本家的利润.它也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④资本主义地租的是指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及分割形式.资本主义地租的主要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限,并有优劣之分,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从而使价值大于生产价格,这是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农产品必须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余额就转化为绝对地租.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中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的私有权垄断. 土地价格=地息/利息率15.所谓垄断,就是少数大企业或若干企业联合起来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垄断利润,是指垄断组织凭借它们在经济条件上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操纵下保证获得垄断高额利润的一种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产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垄断组织在收购原材料或其他产品使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或价值的价格. 垄断利润的来源: ①垄断企业内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②通过垄断价格占有非垄断企业工业创造的一部分剩余价值③通过对外扩张资本输出和不等价交换等形式,掠夺其他国家人民一部分财富④通过资产阶级国家的财政与信贷,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16.产业资本循环统一运动的基本条件: ①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②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依次继起.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空间上的并存性和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是互为前提和条件的.17.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和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流通时间是资本处在流通过程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 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与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成正比例关系. 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按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劳动力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预付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预付资本总额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叫物质磨损,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 固定资本磨损的两种情况:①由于生产方法改进和劳动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同样性能的机器设备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②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效率更高的新机器设备投入使用,使原来的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贬值. 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值的影响:①资本周转速度影响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周转速度快,维持相同规模生产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就少.②资本周转速度对固定资本的影响③资本周转速度影响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是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1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是通过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之间和两大部类内部的交换来实现的.而这些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又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必须具备一定条件:Ⅰ (v+m)= Ⅱc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和追加的可变资本以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和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Ⅰ(v+△v+m/x)=(c+△c)19.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社会经济大混乱,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过剩,因而又叫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②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20.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关系密切表现在:①在资本和业务上互相渗透②组织人事上互相结合.21.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通过”人事联合制”的方式来控制国家机器操纵政府政策的制定.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分为三种形式:①国有垄断资本②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③与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23.影响利润率的因素:①剩余价值的高低②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③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④不变资本的节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门学科。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系统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体经济结构和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述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斯大林时期的发展,再到毛泽东时代的继续完善。

它伴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不断推进和深化。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路径和原则。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实际经济现象,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揭示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详解1. 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商品的价值来源和利润的实现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剥削的本质。

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并提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述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如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原则,旨在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资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对于我们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制定经济政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一些重要内容的复习。

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从最初的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

二、劳动价值论劳动创造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观点。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力成为商品,其价值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存、教育和培训等方面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剩余价值。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四、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外在压力是竞争的压力。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导论:1.你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内涵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它是透过物与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揭示社会生产关系,而不是研究商品物体本身。

从外延看,他涉及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交换、分派、消费四环节中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派关系、消费关系。

2.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其客观性体现在:第一,经济规律产生的条件是客观的。

第二,所谓经济条件,涉及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经济运行体制等。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社会的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随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第四,经济规律作用的过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发现、认识规律,但人们不能凭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发明、改造、压制或消亡规律。

无论人们对经济规律认识与否,经济规律都客观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3.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什么意义?第一,有助于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对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坚定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二,有助于人士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运行的普通规律,更加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服务。

第一章:1.商品二因素与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有何关系?商品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普通人类劳动。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对立统一体。

首先,多个多样的具体劳动发明了千差万别的、形形色色的、能够用来满足不同需要的使用价值;另首先,在每一种具体形式的劳动过程中,同质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形成了同质的价值,作为商品交换时比较与计量的基础。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是什么?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涉及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和纸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又涉及两种情形:第一,在单纯作为流通手段时: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速度或次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其进行复习,探索其经济学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货物的价值由劳动所决定,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剩余价值理论则指出,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占为己有,形成剥削。

二、矛盾的普遍性与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对立统一规律。

在经济领域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和对立,如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等。

马克思主义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的统一,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各种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的变革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决定上层建筑。

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强调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社会主义经济学探索了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和制度安排。

五、经济危机与周期性波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和周期性波动。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内在地存在着矛盾和危机,周期性地发生经济萧条和波动。

他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周期波动的问题。

六、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前,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面对经济全球化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某些机制,同时强调国家的调控和公有制的优势,实现经济的有效运行。

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成功的实践。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 义经济学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是一门深刻而富有内涵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以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复习这门学科时,需要系统地梳理各个知识点,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运用。

首先,我们来谈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劳动价值论。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让我们明白商品的价值并非仅仅取决于其使用价值,而是与劳动的投入密切相关。

比如,一件手工制作的精美工艺品,其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美观和实用性,更在于制作过程中工匠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精力。

接着,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以工厂生产为例,工人每天工作 8小时,但他们创造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了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多出来的部分就是被资本家剥削走的剩余价值。

再生产理论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经济运行的整体。

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

就像一家汽车制造企业,生产出汽车后,需要通过合理的分配方式将产品销售出去,同时消费者的购买和使用反馈也会影响企业后续的生产决策。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同样不容忽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当经济危机爆发时,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这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和局限性。

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关注资本积累理论。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

但资本积累会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现象。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学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学理论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理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是一门深刻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对于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对这一重要的理论体系进行复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观点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本质,打破了以往经济学家对于价值来源的模糊认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但工人却只能获得维持自身生存和再生产的工资,而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手段,获取了超出工人工资的剩余价值。

这导致了资本家财富的积累和工人阶级的相对贫困。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但同时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矛盾。

马克思还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了生产的无限扩大与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痼疾,它周期性地爆发,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的破坏。

在资本积累理论方面,马克思认为,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会不断地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这一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即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重上升,可变资本的比重下降。

这导致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即失业工人的增加。

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范畴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获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支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学基础复习

马克思主 义的经济学基础复习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基础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一门具有深远影响和重要价值的学科,对于理解经济现象、社会发展以及人类历史进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的一次全面复习。

首先,我们要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一理论强调了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关键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虽然科技和管理等因素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劳动依然是价值的源泉。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让工人在工作时间内创造的价值超过他们所获得的工资,这部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在复习这一理论时,我们要思考现代企业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如何实现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

资本积累理论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会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扩大再生产。

然而,资本积累往往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即不变资本相对可变资本的比例增加,这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即失业现象。

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当代经济中的失业问题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还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危机。

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的矛盾,如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在复习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危机,思考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应对策略。

社会再生产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只有这四个环节保持协调,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这一理论对于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状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复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时,我们还要关注其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启示。

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要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经济学期末总结

马克思经济学期末总结

马克思经济学期末总结一、题型1.判断分析(2题)2.名词解释(4题)3.简答(4题)4.综述(2题)二、重点章节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第二节高重点第五节、第六节重点P63 掌握价值尺度的定义(名词解释)P69 掌握货币流通规律内容以及两个公式(简答)具体参照附录09年会计系的简答第一题P70 掌握价值规律的内涵与表现形式(简答)P79 问题与思考1、2【均必须】(简答)具体参照附录题型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一节、第二节重点P120 掌握关键词中的剩余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均必须】(名词解释、简答)剩余价值中的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需了解并能概括P120 问题与思考1【必须】、5(简答、综述)1中要思考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5中要附带将劳动与劳动力的关系及两者定义掌握【必须】(名词解释)第三章资本积累P165 掌握关键词中的资本积累、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名词解释)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建议】具体参照附录09会计系的名词解释第三题P165 问题与思考4(简答)第四章资本的循环和周转第一节、第二节重点P175 掌握产业资本循环【必须】(简答、综述)P203 问题与思考1【必须】(简答)同时思考下资本循环应注意的问题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经济危机第二节、第三节重点P214 了解简答再生产的图式P249 问题与思考2、3、4(简答)第六章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第四节高重点P277 问题与思考3【必须】(简答、综述)须掌握阻碍其下降的因素具体参照附录题型第七章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第二节重点P286 掌握商业资本参加利润的平均化过程P287 掌握充分的平均利润率及完成形态的平均利润率【必须】(简答、综述)P288 掌握纯粹流通费用的定义(名词解释)附录:两个重中之重: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1、平均利润:关于平均利润,除了应掌握其定义外,还要知道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二者的因素(基本是一样的),最好还要知道平均利润是如何转化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 当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时,便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② 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资料的劳动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推动生产力的开展。

③ 在当代社会生产中,科学技术起主导作用,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2、什么是经济规律?它的客观性表现在什么地方?答:①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表达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它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根底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并随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3、生产力〔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开展的主要力量答:科学技术会渗透到生产资料和劳动能力之中,引起它们的优化。

① 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

② 可以革新、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提高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

③可以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并使劳动对象日益优化。

④ 可以改良和变革工艺过程,从而有利的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开展。

第二章1、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根底的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答: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

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开展的全过程。

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2、价值规律为什么自发地促进生产力的开展?答:商品生产者改良了生产技术,改善了生产经营管理,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会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仍可按照社会价值销售商品,就可获得较多盈利;反之,就会收入较少,不能盈利,甚至亏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

二、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资本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

要实现物质资料生产所进行的劳动过程,生产三需要具备三要素: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四个环节:(一)生产;(二)分配;(三)交换;(四)消费。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唯物辩证法(二)科学的抽象法和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方法。

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一)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它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反应生产关系的性质。

(二)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三、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定义:具体劳动——各种特定形式的劳动,可以从劳动目的、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和劳动结果上表现出来。

这种在具体形式上不同质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的定义:抽象劳动——指抽去了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一)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使用价值是自然物质和劳动两个要素的结合。

∴自然物质和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源泉。

(二)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且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它们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两重属性,它们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它们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的价值是质与量的统一。

1、价值的质——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2、价值的量——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生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不是个别劳动时间)(二)商品的价值量由什么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分析: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1、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1)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关系,价值量的决定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是个人行为。

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直接决定于商品生产者个人所花费的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决定于社会在该种商品生产上所花费的必要劳动时间。

即: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它是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自发形成的。

【补充点】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

3、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1)商品的价值量会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五、新的科技革命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分析:1、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新生产力代表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减少单位商品中所包含的价值量。

2、应用新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为资本所有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增加资本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加速生产的发展。

3、个别企业首先采用新科技,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增加企业利润,有利于企业发展。

通过市场竞争促使各个企业都采用新科技,推动科学技术更快地发展。

4、新科技会培养与训练生产技能更多的工人、水平更高的经营管理人员,从而在单位时间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5、新的科技革命扩大了生产劳动的领域。

如:从事理论研究、知识应用研究、制度与技术创新研究人员的劳动,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应用于生产经营实际时,其劳动也属生产劳动。

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包含着一系列的矛盾: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c、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等。

这一系列的矛盾归根到底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一、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媒介着商品的全面让渡,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货币的五种职能:(一)价值尺度(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自身也具有价值。

)(二)流通手段(三)贮藏手段(四)支付手段(五)世界货币(人民币暂时不能履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一、价值规律的定义: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它的价值进行交换。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只要有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起作用。

主要作用有:激励、调节、分化作用。

(一)激励作用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市场上同种商品按同一价格出售,这在客观上必然督促和鞭策商品生产者努力革新技术,改良工具,改进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尽可能地减少个别劳动的消耗,使之降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

从而,产生一种激励功能。

(二)调节社会总劳动和资源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价格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使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从供过于求的部门流入供不应求的部门,这样流出流入的不断运动,社会供给与需求在运动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调解着社会总劳动和资源的分配。

(三)造成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一方面,造成优胜劣汰,使资源向优势者手中集中,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社会成员之间贫富差距的扩大,产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偏离社会公平原则。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一)货币转化为资本1、资本运行的一般形式(或曰:资本总公式)G(货币)—W(商品)—G′(增殖的货币)2、剩余价值的产生:a、剩余价值不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分析:流通领域中不管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b、但是剩余价值又不会离开流通领域而产生。

分析:在流通领域,资本家必须投入货币购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不仅可以创造价值,而且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劳动力,是货币转为资本的前提条件,从而也就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

3、劳动力作为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2)劳动力的价值: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劳动力价值的构成: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b、劳动者为养活家属、子女,以延续、补充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费用。

总之,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4)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1、工人的劳动创造新价值,它包括: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注: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以工资的形式发给了劳动者,(或曰: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由资本家无偿占有。

2、剩余价值率(m’)——指剩余价值(m)同可变资本(v)的比率。

公式:m’=m/v3、剩余价值量的公式:m=m’v4、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用绝对延长工作日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的定义:资本积累——指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二)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三)单个资本的增大,通过两种形式实现:1、资本积聚2、资本集中1、资本积聚(1)定义: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因积累而增大,它是积累的直接结果。

(2)特点:a、社会生产资料在个别资本家手中的积聚要受社会财富增加的限制。

b、资本家的人数越多,同量社会资本的积累所引起的积聚就越分散,各个个别资本家积聚的增长也就越小。

2、资本集中(1)定义:资本集中——就是把原来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较大的资本。

(2)特点:a、资本集中不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b、资本集中也不会引起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

(四)资本有机构成公式:c:v(注: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商品价值公式:W=c+v+m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二)商品成本价格公式:k =c+v (商品成本价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三)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

利润率公式:p’= m/C= m/(c+ v) 注:0<利润率<剩余价值率(四)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预付资本的比率。

公式: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五)利息率:利息率是利息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

P80公式: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量×100%注:0<利息率<平均利润(六)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1、级差地租a、概念: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

b、产生的条件:土地的等级不同。

c、产生的原因: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不是“土地私有权”)d、源泉:耕种较好土地的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2、绝对地租a、概念: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不论租种好地还是坏地,都绝对必须缴纳的地租。

b、产生的条件: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有机构成。

c、产生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不是“土地经营权”)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定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指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是在私人垄断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生产力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垄断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深化。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同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调节着社会经济,为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

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必然性:(四个理由)(一)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不是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这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既提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要求,又准备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