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格局下大学生成长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浅析高校多校区办学给育人工作带来的困扰及解决对策
浅析高校多校区办学给育人工作带来的困扰及解决对策浅析高校多校区办学给育人工作带来的困扰及解决对策摘要:高校多校区办学给学生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多校区大学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及管理现状,分析出现的问题及困扰,优化学生管理工作体制。
关键字:多校区办学育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现有资源已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新校区的建设无疑为学校的继续开展开辟了新的开展空间和新的办学增长点,但同时高校多校区办学给育人工作带来了一些困扰。
一、新校区开展中出现的问题1.给教师和学生生活带来不利影响,加大了育人工作难度〔1〕对教师主体的影响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新校区普遍处在远离市区的郊区,很多教师仅限于上班时间在学校,一局部专职教师甚至只在上课时间才能与学生见面,来去匆匆,坐校车在新老校区间穿梭。
比起迁移至大学城前,为了完成等量的工作,教师的交通本钱、时间本钱、健康本钱都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疲于奔命的教师们,已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为学生传道、解惑,而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途之中,上课变成了一种任务。
教师与学生的联系相对减少,空间上的远离造成来了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的疏离,教师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动态以及心理变化,给育人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2〕对学生主体的影响许多学校为了让学生安心学习,普遍将低年级同学安排在新校区,由于新生刚刚高中毕业进入大学,思想比拟单纯,处在人生定位的关键时刻,这时候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远离父母家人,又处在与外界相脱离的郊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与精神空虚,与高年级学生的远离使得他们缺乏与学长学姐的沟通,现实生活中遇见的问题难以得到过来人的意见,加之辅导员与教师通常住在老校区,无法及时有效的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波动情况,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极大不便。
同时学生缺乏关心,缺乏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的影响,师生之间疏于沟通交流,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陌生感和疏离感,对学生身心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多校区大学办学弊端分析与对策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No.62008多校区大学办学弊端分析与对策吴海燕摘 要:从完善服务、营造氛围、优化队伍健全机制等方面入手,探讨多校区大学办学的弊端及其解决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不平等现象;办学弊端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11-0104-02作者简介:吴海燕(1982—),女,浙江台州人,台州学院医学院(浙江台州318000)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收稿日期:2008-03-13 为加快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多数高校为了克服自身发展与空间受限的矛盾,相继开辟新校区,或为改变规模偏小、布局欠佳、学科单一等弊端合并重组几所独立的学校,从而形成多校区办学的模式。
多校区办学拓展了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增加了许多新的问题,引发一系列不平等现象,使学生成才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多校区大学办学的弊端无论是何种原因形成的多校区办学,往往都是因有限的资源与学校发展战略之间存在着矛盾。
而各校区在不同功能环境之中获得权利与发展的机会不均衡,位于不同校区的个人和组织之间就存在着显而易见的不平等现象。
具体来讲,这些不平等现象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源分配不合理多校区大学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以便形成利于优势学科发展、专业布局合理的局面。
某些原在合并前属于优势发展的学科,在合并后的多校区大学里可能归入了不是重点发展的学科行列里。
或者某些高校出于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尽快形成学科优势的目的,对新成立专业学科实行优惠政策,导致其他专业遭遇不公平现象。
(二)校区环境差异在多校区大学里,由于校区间办学水平和办学环境存在差异,不同专业、不同院系的生源数量和质量也存在不合理的差异。
多校区办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题探究
多校区办学视域下的大学生学校归属感问题探究作者:陈清婵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1期【摘要】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校归属感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面貌、学习生活质量、能否健康成长。
随着高校扩招,多校区办学成为现代大学主流趋势,同时对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塑造带来了不少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校区办学视域下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问题的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针对性对策,从而培育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自豪感,培育大学精神,进而培养崇高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多校区办学模式;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存在问题;对策多校区办学模式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高校合并浪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的产物,对这一新兴产物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探索时间短,理论尚不成熟。
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一个必然选择,不管是多个学校的合并还是一个学校多个校区的扩建,在解决学生数量问题的同时也对质问题提出挑战。
学校能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办学重心、得到学生认可、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对学生学校归属感进行塑造,使学生能在此环境下积极健康的学习和成长,值得深思。
一、存在问题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对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塑造存在问题诸多,表现方式突出,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校园文化的弱化导致学生学校归属感缺失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同感低是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学生学校归属感缺失的基本表现,然而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人格的塑造扮演重要角色。
多校区办学下,多个学校合并时必然带来不同文化的冲突,其结果是一个强势的文化吞并其它弱小文化或是不同文化的兼容共存、甚至说共生出一种以往不具有的新的学校文化,这将对学生的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培养产生极大的影响,多校区办学若是因为原校区太小,需要开辟新的分校区,分校区在地域上必然与校本部分离,可能导致该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很难迁徙到分校区,这对于新建校区的学校文化荒芜现象不能做到及时弥补,相比于老校区自然缺乏原有校区的文化氛围,文化底蕴,在新校区的学生自然无法享受到原有校园文化的熏陶。
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Liaoning Economy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办学体制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结构与布局也随之不断调整,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普及化快速发展,进而引发了高校教学资源的紧缺,尤其是空间资源的不足。
最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便是扩大办学规模,有的高校通过合并组建完成校区扩张,有的高校则通过新建校区解决发展瓶颈,越来越多的高校走上了多校区办学的道路。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值得肯定的是,多校区办学有效解决了资源短缺问题,改善了办学条件,推动了学校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了学科融合和学科结构的优化整合,增强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提高了高校社会资本生产能力,为我国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实践,多校区办学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往单一校区办学的特点和问题,给广大高校建设者和管理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模式分析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可划分为三种: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
集权型管理模式以条为主,是学校主校区各职能部门在分校区的职能纵向延伸,特点是一套管理体系和一个管理核心,上传下达便于集中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调配,这种模式特别适用于合并组建高校的初级阶段,是管理跨度过大造成管理成本偏高而效率偏低。
分权型管理模式以块为主,是学校各分校区成立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进行横向管理,特点是自主管理,管理者主动性高,管理链条短、效率高,特别适用于具有独立学院的高校,但分校区权力过于强化,学校整体凝聚力不高,主校区政策难于贯彻,且存在机构重复设置,增加了办学成本。
混合型管理模式条块结合各有侧重,相对集权和适度分权既保证了学校全校“一盘棋”的管理格局,又充分发挥出各分校的自主积极性,既提升了对资源的统一掌控,又保证了资源的配置效益,但也存在权责不清、管理盲区或管理重叠等问题。
二、多校区高校办学管理面临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办学管理实践的时间较短,经验不足,相较于单一校区办学来说,在办学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武汉科技大学多校区办学对学生影响研究
l 武 汉科技 大 学多校 区办 学的背 景及 形式
.. 武汉科技 大学前 身 是 湖北 工艺 学 堂 , 晚 清时 期 由湖 2 2 1 校 园文 化 缺 失 和 割 裂 现 象 凸 显 是 问 卷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 “ 如 何 评 价 所 在 校 区 的 文 化 人 在 您 广总 督张之洞 于 19 8 8年 创 办 。 在 一 百 多 年 中 , 过 多 次 更 经 ( 一 1 名及 高 校合 并 , 19 在 95年 由 武 汉 钢 铁 学 院 、 汉 冶 金 建 筑 文气 息 ” 限 黄 家 湖 学 生 ) 问 中 , 6 的 被 调 查 者 选 择 了 武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NO 2 2 1 . 2。 0 O
Mo enB s es rd d s y d r ui s T a eI ut n n r
21 0 0年 第 2 2期
武 汉科 技大 学 多校 区 办 学对 学 生 影 响研 究
智 联梅 肖 晨 但 林 顾 利 利 杨 雪 飞
影 学 青 菱 乡 黄 家湖 畔 征 地 10 9 2亩 建 设 新 校 区 , 2 0 于 0 5年 9月 新 精 力 很 大 部 分 消耗 在 路 上 , 响 了 教 学 质 量 。其 次 , 科 专 生入驻 。 业 的 建 设 和 融 合 受 到 负 面 影 响 。 新 建 校 区 一 般 是 教 学 基
所 以 , 汉 科 技 大 学 多 校 区 的 形 成 既 有 高 校 合 并 又 有 地 , 科 专 业 建 设 和 发 展 十 分 苍 白 。最 后 , 生 跨 校 区选 课 武 学 学 但 新 校 区 的 建 设 。经 学 校 调 整 , 目前 , 专 科 学 生 基 本 分 布 在 出现 困 难 选 课 制 是 学 分 制 实 施 的 核 心 , 由 于 地 理 条 件 本 青 山 校 区和 黄 家 湖 校 区 。 洪 山 校 区 以 自考 和 成 人 教 育 为 限 制 , 生 不 可 能 做 到跨 校 区 选 课 , 背 了 学 分 制 改 革 的 目 学 违 主。多校 区的管理 模式 为 以条 为 主的 管理 模 式 : 现 为 由 表 标 。 同 时 在 几 个 校 区 开 设 , 又 加 了教 学 成 本 。 调 查 显 示 , 既 6 7 多 , 学 校 统 一 制定 发 展 规 划 , 筹 教 学 资 源 、 学 组 织 和 教 学 管 7. 4 的被 调 查 者 认 为 “ 校 区 办 学 导 致 教 学 质 量 下 降 ” 统 教 理 ; 院 则是 二 级 管 理 机 构 , 体 负 责 教 学 、 研 、 政 组 织 的 1. O 认 为“ 影 响 ” 只 有 1 . 2 的 被 调 查 者 认 为 “ 学 学 具 科 行 8 6 没 , 16 教 运作 ; 分校 区作 为二 级 学 院所 在地 , 设 任何 管 理机 构 。 各 不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相关对策
定能在同一校区内生活学习 , 能分布在几个校区, 而可 学生集 中管 理教育存在场地 、 交通等制约因素 , 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校 区同时或重复进行 , 额外增加了人力 、 财力和物力 的耗费。
在为高校发展带来无 限机遇 的同时 , 给学生 管理工作 带来诸 也
多 问题 。 ( ) 区多 。 生分 布广 , 一集 中难 。多 校 区 高校 之 间 的 距 一 校 学 统 离近 的在 十几公 里范 围 内 , 的超 过 百 公 里 ; 一 院 系 的学 生 不 一 远 同
同时 , 将师生联系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德育 的一个重要指标 , 为 作
圜 等教育研究
多校 区高校 学 生 管理 工作 存在 的 问题 及 其相 关对 策
陕西西安航 空技 术 高等专科 学校 侯 志楠 7 0 7 10 7
【 摘
要 】随着我 国高等教 育管理体制 改革的不断深入 , : 高校逐 步形成 了多 区办 学的新格 局。 多校 区为 高校 的发展 带 来了机 校
( ) 导 员 只 有 深 入 到 生活 园 区 中 。 能 了解 学 生 在 做 什 二 辅 才
么, 关心的话题是什么 。 才能掌 握第一 手材料 , 增强 思想政治 教
育 工 作 的感 染 力 和说 服 力 。建 立学 生 自我管 理 、 自我 服 务 、 自我
大, 加上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复杂 , 工作难 度大。如互联 网的冲 击, 独生子女增 多 , 困生 增 多 , 生思 维 活跃 , 值取 向多元 贫 学 价 化, 注重 自我 , 又受 到市场经济 的正负面 思潮 的冲击 , 生较注 学 重功利 。由此看来 , 学生 的思 想复 杂 , 理想 目标各 异 , 要细 致做
高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
高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作者:周晓洁来源:《管理观察》2015年第15期摘要:通过对所在地区不同的高校在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及其对今后职业生涯规划的调研,以调查结果分析为主要依据,进一步探讨高校教育环境对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影响力与关联度,进而提出加强高等学校环境建设的措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高校教育环境学生未来发展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笔者自入学以来,在大学已经生活了近三年时间,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校园中的莘莘学子,事实上并没有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预期一样充实多彩,或无所事事虚度时日,或沉溺网络不可自拔,甚至将生活贴上堕落、颓废等消极标签的群体也大有人在,这些现象在如今的大学校园屡见不鲜,且成日益蔓延趋势。
根据教育部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246所(包括民办普通高校444所)。
普通本科高校根据招生录取批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高校,其中一本中的研究型大学侧重于科学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型大学则是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型院校侧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不同的高校为其培养对象提供不同的教育环境,现提出高校教育环境是否会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显著影响的假设,并进而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的调研和探讨。
一、研究方案与方法项目研究者目前就读于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合肥地区周边的高校情况,从中挑选出五所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分别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985院校,下简称为“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211院校,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下简称为“合工大”)、安徽农业大学(一本,下简称为“安农大”)、安徽建筑大学(调研时为二本,下简称为“安建大”)以及安徽三联学院(三本院校,下简称为“三联学院”)。
通过对上述院校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实时采访、网络投票等形式收集在校大学生的生活状态信息,统计整理所得资料,进一步分析得出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方案,最后进行全面总结。
多校区办学存在的优势及它本身带来的问题
多校区办学存在的优势及它本身带来的问题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今年来研究探讨的热点。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很多的高校都在进行着一校多区的办学实践,例如南人口、南农、南林等等。
我国发展多校区大学产生的直接动因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办学的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是由我国高等教育现状所决定的。
也是高等教育多样化、灵活性的表现。
高校多校区办学是指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高校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校区同时进行办学,其不同的校区可以相互比邻,也可以分出异地。
多校区也可以是合并的高校模式,也可以是新校区模式。
大多数学校进行多校区办学看重的是它存在的优势:1、有利于高校拓展发展空间,有利于办学规模和服务领域,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
一方面通过院校的合并,使一部分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实力得以实现短期内的跨越式的发展。
从整体来看,学校的力量加强了,影响加大了,社会竞争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一些高校通过开辟新的校区,突破了原有地域及空间上的局限,拓展了发展空间。
新的校区一般都是建在高新技术开发或者经济开放的城市,有的是建在由多所大学汇聚而成的现代大学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的经济环境为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2、有利于多校区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进行多校区办学可以充分调用各校区的办学资源及利用其所在地的人文、商业环境进行特色文化建设。
这样,不仅有利于高校学术研究,也有利于培养出适合新时代社会要求的各类人才。
其次多校区办学的高校比单校区办学的高校办学规模扩大了,办学空间开阔了,校园文化建设的规模也随之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受到关注,校园文化的辐射作用不断的突现,有利于学校形象的建设。
由于每一个校区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和文化,所以可以利用自身原有的校区资源开展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势互补,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推动教育管理改革,提高学校整体办学的效益。
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高校学生成长环境对学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一个积极、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业,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和更广阔的前景。
然而,学生成长环境往往存在各种复杂的因素,这些因素对学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学生的家庭背景对其学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家庭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环境。
拥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学生通常更容易接触到丰富多样的知识,并且具备较高的学习自觉性和责任感。
相反,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可能要面临更多的学习压力,同时他们也可能缺乏相应的学习资源,这对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因此,高校应当在学生成长环境的建设中,积极关注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学业发展水平。
其次,高校学生的社交环境对学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
积极向上的社交圈子能够给予学生正面的影响,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与此相对,消极的社交圈子则容易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浪费时间、迷失方向等。
因此,高校学生成长环境中应注重培养积极健康的社交氛围,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和支持,在友好的氛围中共同成长。
此外,高校学生成长环境中的学习氛围也对学业发展产生显著影响。
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勤奋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相反,学生如果身处一个学习氛围不浓厚的环境中,他们可能会缺乏学习动力,产生学习的消极态度。
因此,高校应当注重提升学习氛围,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最后,高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师教育水平也对学生的学业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学生成长环境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师教育水平,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支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学业。
相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教师教育水平的不高会极大地限制学生的学业发展。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综合能力调查分析
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多校区办学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驱推动的产物,在山西省乃至全国高校中被广泛应用。
学生的部分能力水平与所处校区的内、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建议发挥学生组织及社团的作用,定期开展校区间学生的联谊交流活动。
学生的人文素养、服务意识、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能力、自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普遍较低,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高校增设人文学科的相关课程,并融入人文素养拓展项目,内容应涵盖哲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内容,发挥人文氛围启迪和影响学生的作用。
[关键词]多校区大学生综合能力[中图分类号]G6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5)02-0057-02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综合能力调查分析米玉倩张持晨郑建中郭丹胡伟红苏纯惠(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山西太原030001)[收稿时间]2014-08-12[基金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310114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ZH239)。
[作者简介]米玉倩(1992-),女,山西介休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
通讯作者:张持晨(1981-),男,山西交城人,硕士生导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健康管理与促进。
2015年2月February,2015University Education我国高校的多校区办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于90年代。
多校区办学,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驱动,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自我发展所迫,即扩招后老校区容量有限,被迫扩建新校区。
[1][2]虽然多校区办学属于新生事物,但是其30年来发展迅速。
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到多校区办学的行列,多校区办学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战略性课题。
本研究对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各校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基于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
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
多校 区高 校 学 生工 作 存 在 的 问题
现 阶段 我 国几 乎 所 有 的 高 校 学 生 工 作 系 统 都 采 用 以 下
组 织 模 式 :学 校 专 设 一 名 党 委 副 书 记 主 管 学 生 工 作 ;学 生 丁作 部 ( )作 为 学 校 学 生 工 作 的 协 调 和 管 理 部 门 ,对 分 处 管 校领 导 负 责 ,代 表 学 校 制 定 全 校 除 学 籍 管 理 以外 的 各 种 学 生 工 作 规 划 、计 划 和 管 理 规 定 ,并 负 责 组 织 实 施 ,负 责 管理全校专职辅 导员 的业务 考核 和业 务上 的指 导与 培养 ; 校 团 委 在 校 党 委 的 领 导 下 ,以 团 的 工 作 为 主 线 , 以 校 、 院 ( ) 系 、班 级 三级 团 组 织 为 工作 网 络 ,结 合 大 学 生 的 成 长 特 点 开 展 各 项 工 作 ;各 院 ( )设 一 名 党 总 支 副 书 记 负 责 本 系 院 ( )学 生 工 作 ,按 年 级 或 专 业 配 备 专 职 辅 助 员 ,辅 导 系 员 在 工 作 上 对 分 管 学 生 工 作 的 副 书 记 负 责 ,接 受 其 领 导 。 这 种 原 有 的单 校 区 的 学 生 组 织 管 理 模 式 ,虽 然 能 够 解 决 学 生 工作 的统 一 性 问题 ,但 是 在 多 校 区 的情 况 下 ,学 校 高 层
点 问题 。
一
之 间就 会 缺 乏 沟 通 、 交 流 和 互 动 ;如 果 按 年 级 分 布 设 置 校
区 ,低 年 级 与 高年 级 学 生 之 间 就 会 缺 乏 沟 通 、交 流 和 互 动 。 由此可 见 ,由 于地 域 的 限制 ,功 能校 区的 分 布 ,造 成 了高 低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及对策探析摘要:多校区办学成了高校管理中的新课题。
多校区办学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校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但同时也对高校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教育资源的浪费,校园文化的割裂断层、大学生的成长缺少保障等。
在分析这些问题并借鉴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审视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作一初探。
关键词:多校区高校弊端对策20世纪末,随着高校扩招这一历史趋势的演进,高校的既有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为了解决当时的这一问题,许多学校采取了合并他校、新建校区等方法,为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场地瓶颈找到了一条新路子。
多校区办学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不愧为教育发展历程上的一个壮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人们对教育质量的关注远远超过对教育数量的要求时,多校区办学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弊端。
从高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有悖于教育科学发展的规律,并非长远之计,因此,在高校走向社会中心、教育质量备受关注的今天,探索解决多校区办学这一问题的途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弊端所在1.1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从长远发展来看,多校区办学首先困扰高校的是校区间联络所耗财力、物力的问题。
很多高校在新辟校区之初,考虑的是土地的低廉,只有价格低廉才可能购置更大区域的土地,但也只有在远郊才可能有价格低廉同时又面积广袤的土地,因此,这就造成了高校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少则十几里,多达几百里,给日后校区间的紧密联络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
还有些高校是由几个学校间的合并而形成了多校区的局面,这类高校存在校区间距离遥远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存在着校区众多的烦恼,而原有各校的文化、制度等内在差异更是给各个校区间的整合、统一带来了困难。
中山大学广州校本部与珠海校区之间每天要往来20 多个班次的班车,每年仅交通费一项就花掉上千万元,而班车每往返一趟就需要半天时间;[9]江苏东南大学和南京大学的本部与浦口校区间相隔长江大桥,时常由于交通堵塞等原因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
影响高等院校大学生发展因素的研究
影响高等院校大学生发展因素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的焦点。
大学生的发展不仅仅涵盖学术能力的提升,还包括综合素养、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等方面。
然而,大学生发展的因素千差万别,本文将对影响高等院校大学生发展的几个重要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家庭的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直接作用。
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促进其学术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其次,家庭的教育背景和价值观念也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通常能够给予大学生更好的教育指导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塑造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术追求。
此外,家庭对大学生的情感支持和鼓励也非常重要,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动力。
二、学校因素学校作为大学生发展的重要环境之一,对于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首先,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对大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优质的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师能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优质的教育服务,从而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学校的组织文化和氛围也会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正向、积极的学校文化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设置良好的实践机会和培训计划来提供学生发展的平台。
三、社会因素社会环境是大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的竞争压力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术追求和实践能力。
在一个具有良好的竞争氛围的社会中,大学生会更加努力地提升自己,不断超越自我。
其次,社会的职业需求和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社会对于某些职业的需求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职业规划,从而对他们的个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最后,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风气也会对大学生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
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一、引言在当今教育领域,学生的学业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学习环境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具体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探究学生学习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为优化学生学习环境、促进学业进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多种研究方法。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学习阶段的学生,发放了大量的问卷,以获取广泛而具有代表性的数据。
同时,对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进行了深入访谈,并实地观察了学校和家庭的学习环境。
四、家庭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一)家庭氛围一个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习惯。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
相反,紧张、压抑的家庭氛围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影响学习效果。
(二)家长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过于严厉或过于宽松的教育方式都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严厉的家长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过于宽松的家长则可能让学生缺乏自律和约束,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经济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资源。
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课外辅导和兴趣培养的机会,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家庭可能在这些方面存在限制。
五、学校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一)教学设施先进、完善的教学设施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例如,现代化的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师资力量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
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得当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
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一、引言在学生的学业发展过程中,学习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本次调研旨在揭示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如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兴趣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向不同年级、不同学校的学生发放了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_____份。
同时,我们还对多所学校的教室、图书馆等学习场所进行了实地观察,并与部分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了深入访谈。
三、学习环境的构成要素(一)物理环境1、教室设施教室的光线、温度、通风情况以及桌椅的舒适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产生影响。
舒适、明亮、通风良好的教室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效率。
2、学校设施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地等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
丰富的图书资源、先进的实验设备以及充足的运动空间能够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
(二)社会环境1、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关心、鼓励和指导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
2、同学关系同学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
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和互帮互助的同学关系有助于学生共同进步。
(三)家庭环境1、家庭氛围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心理支持,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
2、家庭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期望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标设定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四)文化环境1、学校文化学校的校训、校风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学习态度。
2、社会文化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主流的文化价值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努力程度。
四、学习环境对学业发展的具体影响(一)物理环境的影响1、舒适的教室环境能够减少学生的身体疲劳,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度。
例如,光线充足的教室可以降低学生的眼睛疲劳,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清晰地阅读和书写;适宜的温度和通风条件能够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学习效率。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研究近年来,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备受关注。
教学质量、师生关系、课外活动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业表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影响。
首先,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流的教师团队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
研究表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方式、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参与度都会对学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教学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教育资源不平等所导致的教学质量差异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还会加剧社会不公。
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对于改善学校教育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业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业成就。
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支持和关注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的提升。
与此同时,学生也需要与教师建立互信的关系,这有助于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活动,从而在学业发展中取得进步。
另外,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对学业发展同样重要。
一个和谐的班级氛围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信息交流,从而推动学生的共同进步。
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班级氛围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此外,课外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活动既是锻炼学生综合素养和个人能力的机会,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途径。
研究表明,积极参与课外活动的学生在学业上通常也表现更为出色。
这是因为课外活动可以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且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外,课外活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学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规模地开展了高校合并及高校扩建,组建了一批多校区高校。
其在办学方面拓展了校园空间,既弥补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又增加了高校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学生管理上的新问题。
本文拟从多校区高校在学生管理方面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多方面剖析,探究其管理工作与传统管理方法上的不同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思考对策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多校区;学生管理;高校教育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我国逐渐形成了以多校区高校为主要形式办学格局。
而分散的校区、逐渐增多的学生,使得高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使得传统的单一校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受到了重大的挑战。
因此,如何做好多校区高校格局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成为当前众多高校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一、多校区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1.存在校区之间主次之分的偏见,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
多校区高校有的是经过高校间合并形成的,有的是新建校区形成的,但不论是哪一种类型,师生心中总是存在着“主校”和“分校”或“总校区”和“分校区”之分,总认为“总校”、“本部”、“总校区”是正统的、最好的,而“分校”、“分校区”是非正规的、非正统的,连师资、硬软件设施等方面都比不上“总校”、“本部”。
而在“分校”、“分校区”工作的师生心理也觉得比在“总校”、“本部”、“总校区”师生要差不少,在思想上会有种自卑的感觉。
而事实上有的多校区高校也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如在分配教育教学资源时,将较好的教学设施、教师、管理人员等留在“总校”、“本部”、“总校区”,而“分校区”则达不到相应的条件。
2.多校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不健全多校区高校在学生管理组织结构和工作模式上也与单校区高校多有不同,对多校区高校而言,每一校区都是未合前的一所独立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传统和鲜明的特点,而在学生管理方面也具有其独特的形式。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校区大学管理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当前,随着高教发展的不断深入和学校竞争的日益激烈,许多高等教育机构面临着把握发展机遇、做好服务保障、促进校园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任务。
多校区大学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成为了高等教育机构集中实施多项改革的一个突出体现。
这种教育机构的优点很明显,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校内外交流互动、增强校园文化氛围、扩大改革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提高学校的整体形象等。
但其同时,多校区大学也带来了一系列困扰学校管理的问题,如远距离管理、信息不对称、资源共享等等。
因此,探讨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问题及其对策,对于完善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多校区大学管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将以某多校区大学为案例,分析该校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如跨校区资源共享、区域文化融合等难点问题,并展开深入研究,在参照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欧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我国高等教育校园多点分布的管理对策,通过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为多校区大学管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 多校区大学的概述和发展背景:对多校区大学的的发展背景、类型和发展特点进行系统概括和说明。
2.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在多校区大学的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教学资源分配、学科建设、管理层级不严、文化融合不足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校历制定、学科布局、财务管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3. 国内外多校区大学管理对比研究:采集国内外多校区大学的管理经验,探究其管理模式和管理策略,特别是诸如英美国家大学联盟、法国的大学集团组织、日本的大学聚群制度等等,从而启示中国高校改进管理模式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4.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对策和建议:根据具体的研究结果和讨论,提出适用于本校和全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对策和建议,如加强校际资源共享、逐步实现教育一体化、建设一流学科等等。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考
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思考
郑静
【期刊名称】《成才之路》
【年(卷),期】2008(0)30
【摘要】在多校区模式下分校区与其他校区相比,在管理模式、环境上有自身的特点.探讨和研究分校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实事求是地了解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分校区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这种办学模式的特点及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为分校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建议.有助于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页数】2页(P1-2)
【作者】郑静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异地校区科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以某高校珠海校区为例
2.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基于河南八所高校的调研分析
3.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归属感问题研究
4.多校区办学条件下新校区管理模式研究与思考
5.多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综合能力调查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1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的意义……………………………………………….2二.文献综述…………………………………………………………3(一)核心概念界定…………………………………………….3
(二)多校区高校相关研究综述…………………………………4
(--)大学生成长研究综述………………………………………7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9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0
(一)研究思路………………………………………………..10
(二)研究方法………………………………………………..1l第二章我国多校区高校的形成与大学生成长环境的变化………………..13
一、我国多校区高校形成的背景…………………………………….13
(一)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13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竞争与挑战…………………………..16
(三)我国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16
二、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历史演变与现状………………………..18
(一)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的发展历程………………………..18
(二)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中面临的基本问题………………….21
三、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及其变化……………………………24
(一)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宏观环境因素………………………..25
(二)影响大学生成长的微观环境因素………………………..26
(三)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和作用……………………27第三章云南省多校区高校大学生成长的现状调查……………………….29
一、云南省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简述…………………………………..29
二、调查样本简述…………………………………………………..32
(一)样本高校简介…………………………………………..32
是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的一般规律来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周焰球、丁克勇等人的《大学生成长规律研究》初步界定了大学生成长的概念,对大学生的成长阶段作了科学的区分。
还有陈国祥的《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探索:
双螺旋理论》,主要是以双螺旋理论作为分析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理论基础和模型,并提供了理论实施的策略。
2.以大学生成长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的研究有很多,宏观层面涉及到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教育政策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微观层面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而学校环境的影响因素里又分为校园文化、教育教学资源、人际关系、大学生社会实践等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学校的影响因素中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的研究成果较多,如詹筱茹、张芝和的《浅析和谐校园与大学生成长》、刘亚兰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才》、高维义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等,都是以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成长之间的关系为研究内容。
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促进自身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性、成长性和社会化的实践。
①有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研究非常多,主要是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历程回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及思考、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同时期的特点探讨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等。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曹银忠、胡树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胡树祥、吴满意的《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钱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历程分析及趋势新探》等。
相关的文献成果纵然很多,但通过这些文献的梳理,
笔者发现相关的研究成果尚处在经验总结阶段,并没有上升到较高的理论层面,
研究方法多属于理论演绎类型,缺少较为深入的实证研究。
在大学生成长与学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又多以大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居多。
如陈伟民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钱春芸的《大学生成长与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策略研究》、辛如勇的《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等都是探讨大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从现有的文献可以看出,论述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教育界普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有成果更多地局限在大学生成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研究上并不利于对大学生成长这一话题的全面系统深入分析。
①胡树祥、吴满意.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涵的新界定【J】.中国高等教育,2009(2)
入/二\∥\\/心。
\太j企≥》._
+A大学+B大学笔者利用SPSSl7.0的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所高校进行基本描述统计,分析结果如图5可得知,描述了样本容量N、均值Mean、标准差Std.Deviation以及平均标准差Std.ErrorMean的信息。
从描述信息可以看出,A大学和B大学均值分别为1.73和1.80,表明两所高校的学生均认为多校区办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影响程度一般。
Std.Std.ErrOr
您的所在学校
NMeanDeviati013Mean学生学习
A大学1661.73.657.056生活的受
影响程度
B大学1391.80.604.051
图3.3
如图3-4n--I"得知,Levene’sTestforEqualityofVariances为方差齐性检验,在%%%%%%%%0000O000000000000
0
0
0
0
0
0
07654321
(三)新老校区的态度倾向
在新老校区的态度倾向选择上,有35%的学生选择了“老校区”,35.4%的学生选择了“新校区",14.4%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15.2%的学生选择了“不确定”,总体样本的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新老校区并无较为明显的态度倾向,但拆分两所样本高校单独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是有差异的。
A大学的166个样本中,有52.9%的人选择了更倾向于学习生活在老校区,21.7%的学生选择在新校区,15.2%和10.1%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和“不确定”;在B大学139个样本中,有17.3%的学生选择了老校区,有48.9%的学生选择了新校区,13.7%和20.1%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和“不确定,结果如图3.6所示:
图3.6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资源的问题导致的。
A大学是云南省属重点大学之一,位于静谧优美的翠湖边上,校园坐落在四周湖水和绿树环绕的自然景观之中。
A大学建校时间较长,自1923年成立至今,还完好保留着许多属于A大特有的文化建筑物,如会泽院、熊庆来故居等,都充满了古香古色的人文气息。
在此学习生活的学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
教学楼和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都较为齐全,资源更新较快。
B大学建于1933年的东陆大学医学专修科,1956年开始独立建院。
由于受到办学面积的限制,校园面积较小,教学楼和各种教育资源自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上学校办学时间较长,教学资源更新较慢,其学校的发展和办学规模也会受到制约。
(四)高校各校区之间的主要差别。
在对大学生进行“其所在高校各校区之间的差别表现在哪些方面”时,我们发现由于各个高校的学校发展规划不同,差别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笔者在梳理了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在问卷里列出体现差别的五个主要方面(此题为多选题),通过问卷分析,它们所占的比例为选择“教学硬件设施”的占总数的18.8%,选择“周围社会治安状况”的占11.5%,选择“学习氛围浓厚程度”的占了19.1%,选择“校园人文环境"的占总数的20.2%,“休闲、娱乐、生活等便利程度’’占到了30.3%。
如图3.7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