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6.2.1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
1、该幼儿可能有以下方面的心理问题 (1)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不能静坐、冲动任性,以上表现可 以推测,该幼儿为多动症。 有攻击行为,对待小动物残忍,则说明该幼儿有攻击性行为。 (2)多动症产生的原因复杂,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由于幼儿感受到挫折、威胁、羞耻或不满。其次 是因为家长幼儿过于溺爱,造成幼儿任性、霸道。还有可能是幼儿的生 活环境中经常有攻击性行为出现,导致其模仿。 2、针对该幼儿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矫治: (1)对多动症幼儿进行耐心的帮助和指导,多鼓励表扬他们,不断 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引导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遵守一定的行为规范,加强动作练习。 也可进行注意力训练,难度根据幼儿完成情况增减。 (2)幼儿发作时,可暂不予理睬,待其行为自行消退后给予说服教 育。 教师应帮助幼儿学习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 对待挫折。
(2)原因:
多数是由于受惊、紧张、恐惧、生气等精神因素引起的防卫性反应。 常见于某些比较敏感、胆小、羞怯、体弱的幼儿。 女孩多于男孩。
(3)矫正:
一方面消除精神紧张因素的影响,使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生活和 活动。 另一方面不要对其予以过分注意,避免逼其讲话而进一步造成情绪紧张,鼓励 幼儿多参加各种活动。 情形较严重的幼儿,可以请儿童精神科医生帮助治疗。
(2)原因:
年龄较小幼儿因为认知水平低,在思维、记忆、想象、判断等方面,往往会 出现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情况,导致无意说谎。 有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奖励或逃避、处罚,故意编造谎言,属于有意说谎 。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行为表现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基础。
然而,有时候
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这会对他们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可能的行为表现:
分离焦虑
- 对父母或其他主要照顾者的分离异常敏感
- 拒绝离开父母或害怕被分离
- 可能出现大哭、抱着父母不放等行为
社交焦虑
- 在陌生人面前感到不安或害怕
- 避免与其他人互动
- 可能出现退缩、哭泣或躲避社交场合的行为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ADHD)
- 无法持续关注或完成任务
- 无法静坐或经常躁动
- 可能表现出易冲动、难以等待的行为
自闭症谱系障碍(ASD)
- 社交交往困难,缺乏互动
- 刻板重复的行为和兴趣
- 可能表现出言语沟通困难或特定感觉的超敏感幼儿抑郁症
- 持续的悲伤、消沉或情绪低落
- 对活动或玩乐失去兴趣
- 可能出现不寻常的疲倦、食欲变化等行为
儿童焦虑症
- 持续的紧张、担忧或恐惧感
- 可能出现睡眠问题或肚子疼等身体不适
- 可能出现回避或逃避引起焦虑的情境的行为
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行为表现,有助于家长、教师和保育人员能更好地识别并支持孩子的心理健康。
请注意,以上行为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一定存在某种心理问题,而是作为可能的指引。
如果您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任何担忧,请与专业的儿童心理健康专家进行咨询和帮助。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一般特征
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一般特征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指在幼儿期出现的与情绪、认知和行为相关的心理障碍或困扰。
这些问题可能对幼儿的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下面是一些学前儿童常见心理问题的一般特征:1. 分离焦虑:学前儿童常常对离开父母或熟悉的人感到焦虑和不安。
他们可能会出现哭闹、拒绝上学或离开家人的行为。
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身体不适或情绪波动。
2. 注意力不集中:学前儿童在注意力上可能存在困难,他们可能会很难集中精力进行某项任务或活动。
这种注意力不集中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行为表现。
3. 运动过动:一些学前儿童可能表现出过度活跃和无法控制的运动。
他们可能无法坐稳或保持安静,经常躁动不安,不能安静地参与课堂或其他活动。
4. 社交困难:一些学前儿童可能在社交互动方面有困难。
他们可能害羞、退缩或难以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
他们可能缺乏适应社交环境的技巧,如沟通、分享和合作。
5. 强迫行为:一些学前儿童可能表现出强迫性行为,他们可能反复做某种动作或行为。
这种强迫行为可能是为了减轻内心的不安或恐惧,但会干扰他们的日常生活。
6. 情绪问题:学前儿童可能经历不同类型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或暴躁。
他们可能反应过度或过于敏感,对某些事物或情境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特征并不一定意味着学前儿童一定有心理问题,但当这些特征明显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正常发展时,建议家长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评估,以了解问题的根源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提供给学前儿童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以及与专业人士合作,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并实现全面的发展。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
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儿童期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表现及防治方法如下:(一)儿童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主要指发生在儿童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也就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问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儿童期有以下较多见的心理一行为问题:1. 学业相关问题:学习困难、注意力障碍、自控能力差、活动过度、拒绝上学等,多发生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入学儿童。
其中有些问题属于从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适应不良。
2.情绪问题:如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孤僻,强迫观念、过分任性或冲动、退缩、恐惧等。
此类问题表现程度严重者,须排除精神性疾患。
3. 品行问题:如偷窃、经常说谎、逃学、破坏公物、攻击行为、各种破坏性行为等,男孩显著多于女孩。
4. 不良习惯:如习惯性抽动、吮指、咬指甲、摩擦癖、遗尿、口吃、偏食等。
判定儿童心理-行为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第一,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本质的特征,称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不同年龄段儿童有不同的教育期望和要求。
只有将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和教育要求联系起来,才能对其是否存在心理一行为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
第二,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一行为问题。
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作为行为问题来对待。
多数儿童在发育的某阶段都会经历各种心理、行为方面的暂时性适应不良,称"心理社会发展失调",经适当的行为指导可痊愈;若久拖不治,问题常变得复杂而严重,导致心理障碍发生。
(二)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的防治儿童期心理-行为问题有多种多样表现。
在基层幼儿园、学校中应着重针对以下四类(尤其第一类)问题进行预防和矫治:1. 学业相关问题(1)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俗称"儿童多动症",指由非智力因素引起的、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障碍、冲动、活动过度,并伴有学习困难和社会适应力低下的一组儿童行为异常症候群。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儿童未来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同时,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容易出现一些常见问题。
本文将就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及常见问题进行探讨。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1.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表现为感知觉、注意、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感知觉能力快速发展,能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世界;注意能力逐渐提高,能够开始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记忆能力不断增强,能够记住更多的信息;想象和思维能力也开始萌芽,开始进行简单的想象和推理。
2.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情绪表达和情感调节等方面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情绪表达逐渐丰富,能够表达更多的情绪;情感调节能力也逐渐提高,能够逐渐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3.社会交往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发展主要表现为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的交往关系。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对同伴产生兴趣,与同伴进行简单的游戏和互动;同时,也开始形成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与成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和互动。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常见问题1.注意力问题注意力问题是最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之一。
一些孩子很难集中注意力,无法专心完成一项任务或游戏。
这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或者家庭环境过于嘈杂、刺激过多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注意力问题,家长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提供适合孩子的游戏和活动,以及减少外界干扰等方式来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2.情绪问题学前儿童容易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这些情绪问题可能是由于孩子的生活环境不稳定、缺乏安全感等原因造成的。
对于情绪问题,家长可以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同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发展障碍及其矫正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发展障碍及其矫正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在这个阶段,一些学前儿童可能会面临心理发展障碍,这些障碍会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及早发现和矫正这些心理发展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一、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是学前儿童中最常见的心理发展障碍之一。
患有ADHD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活跃和冲动的行为。
他们可能会难以完成任务、易分心、缺乏组织能力,并且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
对于ADHD的矫正,家长和教师可以尝试以下方法:1.制定规则和时间表:让孩子了解什么时候需要完成任务,建立日常规则和时间表,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
2.提供正面鼓励:及时表扬孩子的努力和进步,鼓励他们的积极行为,让他们感受到成功和成就感。
3.提供结构化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清晰、有序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减少分心和不适应的可能。
二、自闭症谱系障碍(ASD)自闭症谱系障碍是一种神经发展性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和交流困难、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的限制。
学前儿童在发育早期往往就会表现出ASD的迹象,如不对眼神交流、语言发展滞后等。
对于ASD的矫正,早期干预和个体化的疗育方案是关键:1.早期干预:培养社交互动和语言发展的基本能力,通过游戏、音乐和视觉辅助等多种方法对孩子进行疗育。
2.建立沟通桥梁:帮助孩子开展社交互动,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交流,如通过情感表达、非语言交流等。
3.尊重个性差异:理解孩子的困难和特殊需求,并提供一个支持和理解的环境,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特长。
三、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一群学习困难的神经发育障碍,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和算术障碍。
学前儿童可能表现出语言和阅读能力的滞后、困难记忆和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对于学习障碍的矫正,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个性化指导: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困难,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策略,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提升学习动力。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
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在当今社会,离异单亲家庭的数量逐渐增多,这一现象给学前儿童的成长带来了诸多挑战。
学前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的变化可能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关注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的心理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一、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与恐惧家庭的破裂往往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惧,他们可能会担心失去父母的爱和关怀,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焦虑。
比如,害怕自己会被抛弃,或者担心新的家庭环境不友好。
2、自卑与孤独看到其他小朋友有完整的家庭,而自己的家庭不完整,容易产生自卑感。
在与同伴交往中,可能会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从而产生孤独感,不愿意主动参与集体活动。
3、情绪不稳定由于内心的不安和困惑,这类儿童的情绪可能会变得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哭闹或者沉默寡言。
他们可能会对父母的离异感到愤怒和不满,却又不知道如何表达。
4、行为问题有些孩子可能会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如攻击性强、注意力不集中、撒谎等。
这是他们试图通过不良行为来引起关注或者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
二、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1、家庭环境的突变父母的离异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孩子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角色,这对他们来说是巨大的压力。
2、父母的教育方式部分单亲家长可能会因为自身的情绪问题,对孩子过度溺爱或者过于严厉。
溺爱会让孩子变得任性、自我,而过于严厉则会让孩子感到压抑和恐惧。
3、社会舆论的影响周围人的议论和异样的眼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羞耻,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
三、针对离异单亲家庭学前儿童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1、家长方面(1)保持良好的心态家长自己要积极面对离异的事实,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为孩子营造一个稳定、温暖的家庭氛围。
(2)给予足够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们的爱并没有减少。
多与孩子交流、互动,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3)建立规则和界限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自卑、攻击性行为、分离焦虑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生理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下面简述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担心、害怕、紧张、不安等情绪。
针对儿童的焦虑问题,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情绪调节技巧等治疗方法。
抑郁是另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食欲减退等。
针对儿童的抑郁问题,可以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方法。
自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容易沮丧等。
针对自卑问题,可以采用个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疗法等方法。
攻击性行为是学前儿童常见的问题,表现为对他人或物品的攻击、挑衅、争吵等。
针对攻击性行为,可以采用行为疗法、社会技能训练、家庭治疗等方法。
分离焦虑是学前儿童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表现为在分离时表现出焦虑、哭闹、拒绝等情绪。
针对分离焦虑,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情绪调节技巧等方法。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可以通
过早期教育、亲子互动、游戏疗法等方式进行预防和治疗。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用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和治疗。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教育中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学前教育是指为孩子在正式上学之前提供的早期教育,它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学前教育中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中存在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焦虑问题在学前教育阶段,很多孩子面临着焦虑问题。
学前教育是孩子第一次离开家庭环境,进入新的社交圈子并面对陌生的环境。
这一过程可能引发孩子的焦虑和不安。
一些孩子对于新环境和人际交往感到担心,甚至出现分离焦虑症状。
针对这一问题,学前教育机构和家长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
首先,学前教育机构可以提供温暖和安全的环境,给孩子提供稳定感和安全感。
其次,家长应尽量和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并减轻孩子的焦虑感。
最后,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采取适当的分班策略,让孩子和同龄人一起学习和成长,以促进他们的社交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二、行为问题在学前教育中,一些孩子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行为、依赖性行为和社交问题等。
这些问题可能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甚至对他们的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家庭和学前教育机构应共同努力解决这些行为问题。
首先,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基本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
其次,学前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游戏和集体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社交技巧,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同时,学前教育机构也可以与家长保持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三、注意力问题在学前教育中,孩子的注意力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题。
有些孩子在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
这可能导致他们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参与学前教育活动。
为了解决注意力问题,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努力。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兴趣。
家长可以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和奖励,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专注力。
四、自尊问题学前教育是孩子建立自尊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PPT课件
吮指头、咬指甲或咬衣物、舔嘴唇等习惯 性口腔运动。
(2)原因:
由吮指头的幼儿多因婴儿期喂养不当,以及缺乏环境刺激和爱抚,导致婴儿 以吮吸手指来抑制饥饿或自我娱乐。
幼儿一般在寂寞、不安、思考时,这类行为特别突出。
(3)矫正:
消除引起幼儿过度紧张的因素,如家长和教师不要过于严厉,作业难度不宜 过大等。
洁癖、吐唾沫、担心身体、妈妈不回家就不上厕所、老爱追问熄了火炉 没有、在幼儿园怯生、不合群
洁癖、气量小、担心身体、担心花粉会惹病、反复模仿妈妈的行为、烦 躁,无耐心、不爱接近双亲、语言含糊、沉默
自诉睡不着、夜惊、拘泥琐事、常嫌东西不干净、一件事不反复弄清楚 就不能做下一件事、吃东西要妈妈先尝、在人前胆怯、被人一注视就不 敢动、不沉着、无耐力、沉默、口吃、抽搐
(3)矫正:
强调早期训练,家长参与训练过程,家庭和托幼园所同步训练效果更好。 遵循正常语言的发展历程,并由易到难,长期坚持。
17
2、口吃
(四)学习障碍
(1)表现:
说话多停顿,重复发音而造成语言不流畅,伴跺脚、摇头、挤眼、歪嘴等动
作才能费力地将字说出。
多发生于3岁左右的幼儿,男幼儿多于女幼儿。
(2)原因:
(2)原因:
生理因素导致的遗尿约占10%,如蛲虫症、膀胱疾病等。 大部分遗尿症都与心理因素有关,家庭教育不当、没有养成良好的排尿习惯 是主要原因。 幼儿白天疲劳过度而引起夜间睡眠过深,或精神紧张,如初次入学、环境骤 然改变、家庭破裂,均有可能导致遗尿。
(3)矫正:
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对幼儿自觉训练。 一旦发生尿床,家长和教师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幼儿,帮助幼 儿逐渐树立起克服遗尿的信心。切忌对幼儿施加压力。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
简述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治疗方法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常常被忽视,而这些问题可能会对孩子在未来的成长和发展中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治疗方法:
1. 分离焦虑症:这是一种常见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当他们在离开父母或照顾者的时候就会出现明显的不安。
治疗方法包括让孩子逐渐熟悉和适应离开父母的过程,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以减轻不安和不安全感。
2.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行为障碍,表现为学前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过于活跃,思维混乱。
治疗方法包括行为干预,如建立特别的规则和奖励机制来帮助孩子控制行为,按照适当的要求训练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3. 社交困难:学前儿童可能遇到各种社交困难,如害羞、孤独、退缩、敌视等。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团体治疗、游戏治疗和家庭治疗等,帮助孩子回避社交难题,培养良好的互动和交流技巧,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
4. 焦虑症:学前儿童可能会有很多焦虑症状,如大声哭泣、失
眠、偏执狂、回避等。
治疗方法包括创造舒适的学习和家庭环境,引导孩子更好地调节情绪,如放松技能、呼吸练习、瑜伽、冥想等,以及利用药物治疗。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健康不能忽视。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比如家庭环境、社会支持、语言和交流技能、情感安全和失眠控制等,以期改善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智力障碍: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损害,表现为智力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低于同龄儿童水平。
心理测验时智商和社会适应商数都低于70。
2. 孤独症类疾病:主要包括儿童孤独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表现为语言障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社会交往功能障碍三大主要症状。
大部分孤独症儿童同时存在智力障碍。
3. 语言发育障碍:包括单纯的语言表达障碍、混合性语言障碍、发育性发音障碍以及口吃。
4. 运动发育障碍:表现为身体运动以及手运动的控制和协调障碍。
5. 行为问题: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幼儿攻击性行为、咬指甲、吸吮手指、暴怒发作、屏气发作、习惯性摩擦综合征、进食问题、睡眠问题、抽动性障碍以及遗尿症等。
针对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帮助幼儿:
1. 提供稳定的环境和情感支持:为幼儿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和支持性的环境,让他们感到被接纳和关爱。
2. 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与幼儿建立密切的联系,进行积极的互动和沟通,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
3. 提供适当的挑战和激励: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提供适当
的挑战和激励,帮助他们发展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4.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通过示范和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礼貌待人等。
5. 鼓励表达和沟通: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他们的情感和想法。
6. 提供专业支持:如果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帮助,为幼儿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学前儿童常见心理卫生问题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用恐吓的方式让 不听话的孩子就范
学前儿童会因特殊刺激而产生恐惧感,甚至 会因条件反射而加重这种恐惧
学前儿童会通过观察或模仿别人的言行而产 生恐惧心理。
鼓励学前儿童观察分析各种自然现象,懂得一些粗浅的知 识和道理
矫治
要耐心引导,家长处事不惊,就能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行 为,克服恐惧
原因
防治措施
第 15 页
学前儿童经常会出现暴怒发作,往往是因为他每 一次发作后,要求都会得到满足。家长的妥协让他觉 得哭闹等行为可以“要挟”家长,因此这就强化了他 的暴怒发作行为。
不可过分宠溺孩子,教会孩子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对于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要适当满足 尽量避免可能诱发学前儿童暴怒发作的情绪和场合 对于暴怒发作的孩子,在第一次出现时家长就不要
不同年龄段的学前儿童的恐惧对象
年龄/月
0~6个月 6~9个月
1岁 2岁 3岁 4岁 5岁 6岁
恐惧对象
巨声、身体突然失去支持等 陌生人、新奇的刺激(如面具等)、高度等 陌生人、与亲人分离等 小动物、听觉刺激(如火车、雷鸣等)、想象中的东西等 强盗、空间上的刺激(如巨大的正在逼近的物体)、视觉刺激、动物、黑暗等 独处、强盗、听觉刺激、黑暗、野生动物、父母在晚上离开家、视觉刺激、具体的刺激(如受伤、 跌倒)等 黑暗、听觉刺激、鬼、女巫、有人在床下等 自然灾害(如火灾、洪水、地震)、失败和批评、轻度的损伤等
第 11 页
原因
预防
儿童焦虑症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遗传、家庭环 境和个性等。
矫治
对已出现轻度焦虑症状的学前儿童,弄清其 患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严重的焦虑症患儿,要咨询心理医生进 行心理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与神经性习惯有关的心理健康问题
l.儿童遗尿症
遗尿症属于儿童行为障碍中的排泄障碍(遗粪症也是)。
正常儿童3岁以后
就能自觉地控制排尿,并在入睡后因膀胱充盈而醒来,仅偶尔失去控制而遗尿。
多数幼儿随着年龄增加,大脑皮质控制排尿的机制形成,遗尿症状逐渐减少。
5 岁以后儿童,仍不能控制排尿,经常夜间尿床,白天尿裤。
遗尿以夜间遗尿最常见,故也称夜尿症。
儿童中遗尿的发生率,一般为4%~17%,5、6岁发生率最高,
11岁以后很少见,但也有可延续至成年。
男孩出现遗尿现象比女孩多1倍。
遗尿症有两类:器质性遗尿症和功能性遗尿症。
器质性遗尿症因躯体疾病引起的遗尿症。
约占10%。
膀胱炎、蛲虫病、糖尿
病或大脑发育不全都可使幼儿不能控制排尿。
功能性遗尿症是己排除了各种躯体疾病的遗尿症。
主要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失
调所致。
诱因多为精神方面的障碍。
如强烈的精神刺激、白天疲劳过度、排尿习惯不良、心理障碍等。
遗尿症的防治措施具体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消除引起幼儿精神紧张不安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遗尿,不要耻笑、嫌弃、
贡骂或体罚幼儿,要以温和、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待,帮助幼儿树立克服遗尿的信心。
当遗尿减少时给予鼓励。
2.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按时睡觉,白天避免过度
紧张和疲劳,晚间适当控制饮水量、夜间定时唤醒幼儿排尿。
3.加强自觉排尿的训练。
4.配合药物或针灸治疗。
二.儿童咬指甲
咬指甲可以在儿童期的任一阶段发生,顽固者可能形成终身顽固习癖,在
3、6岁的儿童中,发病率较高,但是多数出现在学龄初期的丿L童身上,大约有10%~30%的学龄儿童有这种行为,多发年龄在11~13岁,男女比例相近。
随年龄增大后,症状可自愈。
但少数人养成顽固习癖,终生难改。
(1)儿童咬指甲主要有以下原因
.咬指甲的行为,主要与儿童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关。
如父母工作忙,对孩子
缺乏关爱,家庭关系紧张,父母或教师管教太严、孩子对新环境适应困难等,在强烈的心理压力或高度焦虑的情况下,孩子就会以咬指甲来缓解心理紧张,长此以往,行为就固定下来了。
另外,孩子缺少同伴,经常一个人在家里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当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不自觉地去咬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2.模仿:有的儿童咬指甲行为是在幼儿园里从同伴那里模仿来的,一般获得
了快感,逐渐形成了顽固性习惯。
(2)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咬指甲进行预防和治疗
.消除引起心理紧张的各种因素。
如父母和教师不要过于严厉,作业难度不
宜过大等,给孩子多一些时间能与同伴一起玩耍,用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勤剪指甲等。
3.在指甲上涂苦药如胡椒粉、黄连水、辣椒水或缠上纱布,使之在咬指甲时
产生一种厌恶感,可以减少或消除这些不良行为习惯。
4.对于较严重的患儿,可采取行为治疗的方法进行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