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高二特长学案15大气

合集下载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导学案(湘教版必修1)

§2.3大气环境对流匡大气的受热过模【课标要求I :运用图表说明天气受热过程.【学习目标】;1.理解犬气对却日辐射的削弱作用-2.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3. 能够应用理论的知识解释实际间题°【学祛指导】:丄.认真阅读课本,完戚自主学习齢并理解记忆°2. 自主思若合作探究韶分,小组内讨论交滿,统一答累・【学习过程】:、知识梳理自主学习:(根据课本P44图表及资料完成表格,理解知识) 资料: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 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 散射和反射作 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 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 这种现象称为大气 削弱作用.吸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部分吸收很少,绝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量能够到达地面。

权所有反射: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遇到云层或较大颗粒尘埃时,使其一部分反射回空间,从 而使太阳辐射被削弱。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作用,其反射能力决定云的厚薄。

的反射率为10〜20%,厚云的反射率可达 90%。

21教育网散射:太阳辐射通过大气遇到空气分子、微尘、云滴等质点时,以质点为中心向四周传 播,称为散射。

散射可以改变辐射的方向,从而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减弱。

散射也有选择 性,当散射质点的直径小于辐射波长时,太阳辐射波长愈短,散射愈强。

可见光中蓝光、紫 光的波长最短,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

大气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 薄云对流层教材助读:(参阅课本P44内容,理解以下概念)1、太阳辐射2、地面辐射3、大气辐射4、大气逆辐射小组合作学习,落实知识(二八大气对地面的保温的作用。

1、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产生,能量主要集中在大气层部分。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b.讲解大气组成:运用图表、动画等形式,详细讲解大气中的主要气体成分,让学生理解各气体对地球环境和生物生存的作用。
c.探讨大气分层:利用实物模型、板书等教学资源,展示大气垂直分层结构,引导学生探究各层的特点和作用,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d.分析大气环境问题:结合实际案例,如雾霾、温室效应等,让学生了解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搜集有关大气环境问题的新闻报道或政策文件,分析我国在应对大气环境问题方面的举措,了解国家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导向。
4.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a.大气层对人类生活有哪些影响?
b.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
c.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环保理念,保护大气环境?
5.设计一项实验或观察活动,探讨以下问题:
2.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大气层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e.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f.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的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大气污染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美丽图片,引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随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大气层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大气层是如何分成不同层次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后作业】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因素。

2.借助有关资料,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举例说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

预习案知识链接:气候:指某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时间长、稳定的特点。

气候变化:是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主要表现为不同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天气: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况。

如阴、晴、雨,具有时间短、多变、不稳定的特点。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46-P49,完成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1、2,思考问题3、4。

我的疑惑:课中案我的探究一:假设学校派遣专家团前往世界各地实地考察“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带来的影响”,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在南极、马尔代夫、俄罗斯、我国南方地区、撒哈拉沙漠、亚马孙雨林六个地点中选择其中一个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点,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生态环境、降水多少、社会经济等方面)(时间7分钟)材料一: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

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材料二:联合国人居中心调研发现,海平面上升1米,海拔4米的陆地都将受到威胁。

据研究,我国城市、经济密集分布的珠江、长江、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平面到2021年将上升9-107厘米,届时预计要淹没大片土地,毁坏沿海建筑,影响港口码头,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发展,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

几十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直在开发更多的耐盐大米;建设堤坝以防止海水淹没低洼的农田;频繁的台风促使其建起台风避难所以及自然灾害的早期预警系统。

材料三: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未来数十年内,地球的温度还将上升,而中国国防部报告则称:中国南部地区在2021年前后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过渡:通过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二)讲授新知
1.大气组成: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以及稀有气体、水汽、杂质等。通过图表展示各成分的体积比例,解释各成分对环境的影响。
2.大气垂直分层:讲解大气层从地表到太空的分层结构,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空间。详细介绍各层大气的特点、高度范围、温度变化规律等。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一本与大气科学相关的书籍或文章,如《大气科学概论》、《气候变化与大气层》等,拓展知识面。
6.环保主题活动:
-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环保活动,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作业要求:
1.思考题和实践活动需认真完成,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研究性学习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3.答疑解惑:教师针对学生答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组成、大气垂直分层、大气层对生物、气候、天气等方面的影响。
2.学生发言: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大气层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关注大气环境问题,提高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了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大气各层的具体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大气组成的认知程度,特别是对稀有气体、温室气体等成分的了解,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和强化。
-结合所学的GIS知识,制作一份关于大气层特征和影响的电子地图,展现各层大气的特点及其对环境的作用。

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1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河北省南宫中学高中地理 2.3 大气环境1学案 湘教版必修1

2.3 大气环境1学习目标考纲要求:大气的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垂直分层及各层特点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掌握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4.能够用语言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能够初步应用热力原理解释气温变化与分布。

情景导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高处不胜寒”又蕴含了什么科学道理?当南方已是春暖花开时,我国北方还是冰雪覆盖春寒料峭是什么原因?学习任务(一)知识梳理(列出该部分提纲)(二)思考问题普通班:1.读图2-23描述随高度的变化气温的变化特点。

2.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形式。

3.什么叫做大气逆辐射,其产生的结果是什么。

4.读书中图2-25理解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太阳辐射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5.说明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实验班1.画出气温的垂直分布图,说明成因。

2.画图并说明“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的含义。

(能量的传递过程)3.课本45页活动3题4.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5.从能量的传递过程说明影响气温的因素有哪些。

(三)自我检测普通班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______和反射。

2.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1)地面辐射:________大气增温的直接能量来源。

(2)大气辐射{部分射向和宇宙空间大气逆辐射使地面3.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1)纬度因素:地面辐射从低纬向高纬______。

(2)下垫面因素:影响吸收和______的太阳辐射比例。

(3)其他因素:其中__________的影响最大。

实验班1.读“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曲线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

2.读“大气的保温效应模式图”回答:(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辐射名称:A D E F(2)参与B作用的主要物质是、和。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光。

(3)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通过 (字母)实现的,其最强的时候出现在天气,最弱的时候出现在天气。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大气垂直分层对航空、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通过以下过程与方法提升自身能力:
1.通过观察气象图表、数据,培养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大气垂直分层现象,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
6.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大气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一款新型航空器、提出缓解大气污染的措施等,要求学生撰写设计方案。
7.观点论述:针对大气层环保问题,要求学生撰写一篇论述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作业整洁、字迹清楚。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形成自己的见解。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1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以及水蒸气、氩、氦等稀有气体的存在与作用。
2.理解大气层的垂直分层原理,掌握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的特征及其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3.掌握大气压力、温度、湿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的变化规律,并了解其对天气与气候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知识的掌握,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知识梳理:请学生绘制一份大气层垂直分层的思维导图,要求包含各层的主要特征、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
2.数据分析:提供一份真实的气象数据分析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大气层对当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并撰写分析报告。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必修1(大气运动)

新教材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必修1(大气运动)
(老师活动:师巡视,并请一同学上黑板画热力环流图
请另一位同学展示理想状态、高空、近地面的受力情况。
看大屏幕,交流自己ຫໍສະໝຸດ 的预习。培养良好的预
习习惯
和方法
了解学
生的预
习情况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互动
探究
过渡:各位同学请注意。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几乎是中学阶段我们解释大气运动的唯一的原理。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请大家看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
师:同学们先结合预习,自主思考1分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请思考。
师:(1分钟后)时间到,请同学们小组交流2分钟。为了提高讨论的效果,请同学们都站立讨论。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前面的同学转身,面向后面。
(师巡视知道,并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
师:(2分钟后)时间到,请各位同学做到自己的位子上。大家讨论的很好。我们请一位同学上黑板,结合示意图给我们说说你们讨论的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在等压线图中如何判断风向。
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手段:教材文字、插图等,学案,多媒体等
(二)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兴趣
导入
PPT课件播放:学生教材、学案的进行预习情况的图片展示,背景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桨》播放。
计了以下思路:
课前:学生利用课本、市高中新课程学案、预习补偿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课上:结合预习并利用热力环流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确热力环流中空气的运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运动的原因并反馈,帮助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学生预习并思考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完整、形象演示形成过程。让学生真正理解热力环流并能学以致用。借助模型,从等压面转换到等压线。分析风向在等压线中与各力的关系,总结出等压线图中判断风向的基本方法。通过以上的生生、师生交流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一(2019年新编)-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案

必修第一册教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知能素养对标【必备知识一:大气的组成】地理事实1.低层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的。

2.低层大气主要组成成分的作用(1)干洁空气①主要组成及其含量(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氩气(0.93%),二氧化碳、臭氧等含量很少。

②作用:氧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另外,它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臭氧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同时能够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2)水汽和杂质大气中的水汽和杂质含量很少,却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一系列天气现象,同时伴随着热量的吸收和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大气中的杂质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大气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人类活动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造成不利影响。

核心概念低层大气:指的是海拔在25千米以下的地球大气层,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中下部。

低层大气所含空气占整个地球大气层80%以上,对天气和气候有直接的影响。

【必备知识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理事实1.划分依据大气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分层(1)对流层①高度范围:低纬地区为17-18千米;中纬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地区为8-9千米。

②主要特点及其成因: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降低0.6℃)—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

b.空气对流运动显著—该层大气上冷下热。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集中在该层,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③与人类的关系: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2)平流层①高度范围:自对流层顶部至50-55千米高空。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一、二学案

教学案撰稿人:高国光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 (3)第二课诗两首《雨巷》作者:戴望舒 (6)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 (9)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作者:艾青 (11)第四课《烛之武退秦师》(三课时) (13)第五课荆轲刺秦王(三课时)选自《战国策》 (20)第六课鸿门宴(三课时)选自《史记》 (27)第七课记念刘和珍君(三课时)作者:鲁迅 (34)第八课小狗包弟(二课时)作者:巴金 (41)第九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作者:梁实秋 (45)《荷塘月色》 (48)诗经—《氓》(共二课时) (53)《诗经两首》之《采薇》(一课时) (57)《离骚》(共三课时) (59)《孔雀东南飞》(三课时) (68)诗三首 (72)《兰亭集序》(三课时) (74)《赤壁赋》(三课时) (80)《游褒禅山记》(三课时) (86)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作者:毛泽东主备人高国光吴静课型新授课审核人马记超班级高一年级姓名使用日期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文体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又叫诗余、曲子词,兴起于唐代,盛行于宋,可以配乐歌唱。

词牌,就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决定了词的句数、字数及平仄。

按照字数的多少,词分三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音节可分为上片、下片。

2、写作背景(结合资料总结)1911至1925年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3、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字沁.()园春峥.()嵘百舸.()怅liáo()廓()惆.()怅.()方.遒.()百侣.()â()制谒见()碣石()竭诚()4、解释下列词语舸:怅:寥廓:苍茫:峥嵘:风华正茂:遒:遏:粪土:5、反复诵读此词,注意停顿、重读和节奏。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教师弄通教材内容,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下面是小编为您分享的教案模板参考,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一大气地理教案设计精选篇1一.积极参与学院和学校的会议参加附中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工作和会议。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坚持学习,从未有迟到、旷课、早退现象。

二.教学工作:本学期我担任高中两个年级的地理课。

高一地理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期中考试前是自然地理,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必须有笔记,期中考试后检查。

期中考试后是人文地理,难度不大,容易理解,但是需要我们同学有很好的识图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高二地理讲述选修地理和高考第一轮复习,学生因为有高考的压力,难度开始加大,课堂纪律特别好,听讲效果也非常好,而课时只有两节。

为了应对高考,我在课堂上常常进行习题指导和学习方法指导,一是给学生复印了高考系列练习题,让他们真正领略高考试题真面目。

二是总结“口诀”进行记忆,如等值线分布规律:“凸低为高,凸高为低”。

等温线分布规律:“高纬高,低纬低”。

这样方便同学们记忆。

还有影响区域环境的自然原因是——“地气水土生”,人文原因是——“政技老市交”。

三是和学生同时做题,同时找思路,为学生提供一些做题模板。

虽然教学多年,我坚持教学备学生,备程度,备课本,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甲、乙、丙三个班基础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方式。

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与学生的眼神交流,随时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始终跟着我的思路。

他们积极参与到我的课堂教学中。

课前备课我准备了word文档和powerpoint,板书以word为主,powerpoint和展台为课堂教学用。

课后作业我及时登记,因为课时所限,对于有代表性或者错误较多的题目,我会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教案

大气运动(热力环流)的教案

《大气的运动》教案设计主讲人:杨斗福【课题】大气的运动——热力环流【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课标与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是来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中的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之前,学生们已学习了《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两部分内容,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

大气的运动是产生风云变幻等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本单元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它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地球上的大气,是第二单元的重点。

本节课文有两部分内容,即“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风”,它们在《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部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是本节大气运动的基础,也是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第二部分分析局部地区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分析思考下一节“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形成的理论基础工具。

教材特点:⑴知识容量较大。

包括了大气运动的原因、过程;局部地区的大气运动(气旋与反气旋)的过渡。

⑵过于抽象,需要足够的空间想象力。

大气看不见、摸不着,又处在不断的运动中,因而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明显的动态性,给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如何突破难点,教学中突出能力培养是关键,运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教学是突破口。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地理的能力,但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仍停留在感性思维及对地理现象的观察上,缺乏对地理现象的理性分析。

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

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

故感到很难把握对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

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

3.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与大气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过程与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主动探究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2.利用地理图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大气中主要气体有哪些作用?
-各个大气层的特点和功能是什么?
-大气层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哪些?
2.小组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3.教师点评: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理解。
-结合课堂学习,绘制一幅大气垂直分层的思维导图,标注各层的特点、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加深对知识体系的理解。
2.实践探究:
-收集资料,了解大气层中的一种稀有气体,如氩、氦等,分析其在大气中的作用和存在意义。
-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气候变化对大气层的影响,撰写一份简要的报告,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3.拓展阅读:
(二)讲授新知
1.大气组成:详细讲解大气中各种气体的组成、含量及作用,特别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主要气体,以及稀有气体和痕量气体的作用。
2.大气垂直分层:介绍大气垂直分层的基本概念,包括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逸散层的特点、功能以及各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3.教学手段:运用地理图表、实物模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提高学生对大气层的理解和记忆。
-阅读与大气层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如《大气物理学》、《地球大气层》等,拓宽知识视野。
-观看与大气层相关的纪录片,如《地球脉动》、《大气层之谜》等,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地理大气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地理大气教案模板范文高中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一年级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掌握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以及大气辐射的特性。

(3)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如对流、辐射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大气受热过程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1.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

教学难点:1. 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传递方式的理解。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原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太阳系八大行星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地球大气受热过程有哪些特点?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相比,有何不同?二、新课讲授1.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太阳辐射对地球大气的影响。

2. 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讲解大气辐射的特性。

3. 讲解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如对流、辐射等。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传递方式,总结出不同能量传递方式的特点。

2.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作用以及能量传递方式。

2. 提问:大气受热过程对地球环境有何影响?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收集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3: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3: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学案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预习准备区一、大气的组成1.大气的组成低层大气由、水汽和杂质三部分构成。

2.大气各成分的作用(1)氧是维持所必需的物质。

(2)氮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3)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的基本原料,对地面有作用。

(4)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使大气;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对生物具有保护作用。

(5)水汽和杂质是的重要角色,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3.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会影响大气的成分和含量,产生大气污染。

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干洁空气以氧气为主。

( )(2)臭氧因吸收太阳光中的红外线而被称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 )2.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的大气成分是( )A.二氧化碳B.氧气C.氮气D.杂质3.举例说明人类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1.划分依据:根据温度、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大气各垂直分层的主要特点(1)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质量的和几乎全部的、杂质;高度因而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有利于大气的运动。

(2)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在22~27千米范围内形成层;以运动为主。

(3)高层大气气温先下降后;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层;空气密度。

效果速测1.判断正误。

(1)臭氧层位于对流层。

( )(2)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 )2.随高度的升高,对流层气温( )A.升高B.先升高后降低C.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3.一架飞机保持在15千米的高度,由赤道飞往北京,依次会经过大气垂直分层有哪些?主题探究区任务探究1 大气的组成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8年12月6日消息,最新研究显示,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冰川正在以数千年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

《2018年臭氧层耗损科学评估》指出,自2000年以来,南极地区臭氧的恢复率达到了1%~3%。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全球变暖主要与哪种大气成分增多有关?(2)臭氧有哪些作用?(3)针对上述大气环境问题,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提升运用能力大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各成分保持相对地稳定。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学历案 湘教版(2019)必修一 高一上学期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其特征,为后续学习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所占比例,了解各成分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作用;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及其特点。

2. 技能:能够通过图表分析,识别大气各层的特点和功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互动,评价学生对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材料,评价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课堂小测验:通过课堂小测验的形式,检测学生对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大气层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首先讲解大气的基本组成成分及其所占比例,重点介绍氮气、氧气、水蒸气等主要成分的作用;然后讲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通过图示和实例说明各层的特点和功能。

3.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教师解答、引导,深化学生对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的理解。

4.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对地球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进行一次关于大气组成与垂直分层的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和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完成并提交。

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旨在巩固学生对大气组成及垂直分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阅读材料可以是一些关于大气层的相关文章或视频,要求学生阅读或观看后完成相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A (课前)
姓名班级 252 组别编制:黄志利时间9-07编号15
目标三:大气水平运动——风
在等压线图上确定风向、风力
(1)风向的判定:①在等压线图上,画出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角度为30°~45°,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2)风力的判读: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
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
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大→风力大。

要注意不同图幅上的气压梯度和比例
尺两种情况的变化。

如右图,A、B、C
、D处风力的大小是A>B>C>D。

目标四:大气环流及气候
课题:大气及气候
【学习目标】1.大气的受热过程(重点)。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难点)。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重点)
【完成目标】目标一:大气的削弱与保温作用原理
大气的受热
过程实质就是一
个热量的传输过
程,如右图所示
:削弱过程Ⅰ,
太阳辐射到达地
面,地面吸收后增温,结论:太阳是地面的直接热源。

保温过程Ⅱ,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后增温,结论: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保温过程Ⅲ,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结论: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大气保温作用。

2.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
(1)采用塑料大棚发展农业,玻璃温室育苗等。

原理: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田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里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目标二: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结论:(1)在垂直方向上,气
压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高压
区、低压区是指在同一高度上
的气压分布。

(2)等压面向上弯曲的地方是
高压区;等压面向下弯曲的地
方是低压区。

(3)近地面:气温越低、气压
越高;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
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

云东中学高二特长班地理作业B (课后)
姓名班级 252 组别编制:黄志利时间9-07编号15












提高题
读“合肥的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1~2题。

1、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
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
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
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
3、右图为亚洲部分地区9月份某时的地面等压线天
气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天气系统不断向东偏北移动,使B城市出
现了狂风暴雨的天气,试判断A天气系统为_______
_,此时B城市的风向为________,B城市与D城市
比较,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图示天气形势下,下列地区可能出现降水天气
的是 ( )
A.长江三角洲 B.云贵高原
C.三江平原 D.黄土高原
(3)在未来几天内,图中C地天气将有明显变化,气温将会________,气压将会________,气温日较差将会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气旋东北风(偏北风) B B处等压线较密集,气压梯度力较大(2)C (3)下降升高减小C地将经历冷锋过境,会出现阴雨天气
基础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
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

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
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
转化成霾。

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
染排放原因。

读某城市一天中PM2.5变化图,
读下图,回答1~2题。

1. 下列有关上图中PM
2.5出现两个峰值
的主要原因最合理的是
A. 工业活动造成的污染
B. 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
C. 城市外围的秸秆燃烧
D.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扬尘
2.下列近地面
天气系统中有利
雾霾天气形成的
天气系统是
A.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2014年冬奥会
计划于当年的
2月7日至23
日在俄罗斯黑
海之滨的索契
举行。

读“索
契区域示意图”(
图1)和“索契
气候资料图”(图2),回答3—4题。

3. 索契1月气温高于0°C的原因是
A. 纬度低,气温高
B. 大高加索山对冷空气的阻挡和黑海的增温作用
C. 北大西洋暧流的影响
D. 地势比四周低,起保温作用
4. 索契作为冬奧会举办地的优势条件主要是
①冬季晴天多,阳光充足②冬季降水多
③河网密布,便于开展水上项目④附近有高山,积雪多,利于冰雪项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满分共22分,学生得分【日期】月日【批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