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合集下载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1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1张)

2021-2022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21张)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隋朝贰谯国夫人(冼夫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她率领族人归附隋朝,被加封

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去世后追谥“诚敬夫人”。她一生审时度势,爱国爱民,深得后人敬重。边疆推行郡县制以边疆民

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贰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尊称“天可汗”金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册封南诏王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入藏金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唐朝贰唐太宗平

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该族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袭其职,但必须由中央任命,同时取消了少数民族首领原有的“可汗”称号。其

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

代表中央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庶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边疆的行政包括都护府、都

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机构: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县等。作用:加强

对边疆的管理,有利于边疆的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唐朝在边疆设置了哪些管理机构?起到了什么作用?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宋

朝贰宋朝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知识解析〖第11课知识清单-选必一〗

高中历史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知识解析〖第11课知识清单-选必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知识清单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的民族关系

(1)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朝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朝的民族关系

(1)设置机构: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主要表现: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机构

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的民族关系

(1)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岭南: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如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流求:隋朝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边疆管理: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3唐朝的民族关系

(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的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西藏: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4)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4宋朝的民族关系

宋朝先后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辽、西夏、金、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未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

(1)民族政策: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4课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巩固基础

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突厥的崛起和衰落

(1)崛起: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中期建立突厥汗国。

(2)东突厥:唐太宗时,俘获颉利可汗,在其旧地设都督府,任用突厥人为都督、将军。

(3)西突厥: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

2.从回纥到回鹘

(1)回纥首领受册封: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玄宗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2)与唐交往:助唐平定安史之乱,与唐和亲,到中原经商,筑城定居。

(3)改名: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瓦解,迁至新疆的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迁至今甘肃的是裕固族的祖先。

3.靺鞨和渤海国

(1)靺鞨兴起: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7世纪中叶强大。

(2)黑水靺鞨:8世纪初,唐设黑水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3)粟末靺鞨: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4.南诏的崛起:7世纪前期,云南洱海一带分布着六诏。8世纪前期,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唐玄宗封他为云南王。

5.吐蕃的统一和唐蕃关系

(1)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为巩固统治,松赞干布仿唐官制,设置各级官府,建立严密的军事组织,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创制了吐蕃文字。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先进技术,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3)唐蕃会盟:8世纪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史称“长庆会盟”。

二、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大纲版】2012高考历史(名师一号)课件3.3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和文化

国人前来学习和贸易。
(2)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线, 便于发展对外关系。 (3)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
【典例2】 韩愈说:“广州‘蛮胡贾人,舶交海中……外国之货日至, 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形成这种繁华
的原因是唐朝(
A.开辟海上丝绸之路 C.城乡畅销海外货物
本。考生失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唐朝对外
主要交通路线掌握欠佳。
[即时巩固18]在“就申好睦”“悦近来远”的 基本准则下,唐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 各个方面实行了对外开放。下列各项中,
反映唐朝对外开放成果的有(
)
①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推广 ②海陆交 通发达,丝绸之路甚至延伸到北非和欧洲 的西班牙、葡萄牙 ③法显西行取经,13
(1)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为文化繁荣奠定雄厚基础。
(2)隋唐,尤其是唐朝统治者推行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为文化发展创 造了有利的氛围。 (3)民族交往与融合,中外文化交流促进了隋唐文化的丰富与发展。 (4)隋唐文化继承发扬了历史传统文化。
2.特点 (1)全面繁荣:隋唐文化在科技、宗教和哲学、 史学、教育、文学、艺术方面全面繁荣。
)
B.普遍使用指南针 D.对外政策开明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A项 发生于汉代,B项发生于宋代,C项中的“乡”表达不准,另外畅销海 外货物属于繁华景象的表现而非原因,只有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2023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民族交融,是中华文明曲折发展并孕育大一统条件的时期。隋唐时期(581-907年),多民族封建国家统一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繁荣,是中华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

政治上:封建国家从鼎立对峙到统一盛世;行政体制从制度创新到日臻完善;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推行,士族势力强大。隋唐时期,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社会安定,制度创新,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日趋完善。

经济上:南方经济从初步开发到重心南移;封建经济从曲折发展到日趋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迁,江南地区得到初步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士族庄园经济与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隋唐时期,农耕经济繁荣,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边疆的开发,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宗教儒学从三教并行到三教归儒;文学艺术从成就突出到新的高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思想活跃,呈现多元化特征,体现了民族交融的特色;科技成就较为突出。隋唐文化全面繁荣,兼收并蓄,世界领先,影响深远。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政策开明,中外经济交流频繁,推动了“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的形成。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外历史纲要选择性必修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曹魏:220年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初期

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从而加强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清单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朝代中央管

理机构

边疆治理措施

秦朝典客、

典属国

1.北方:逐匈奴,修长城。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基础上,修筑西起

临洮、东至辽东万里长城(纲上P16)

2.南方:抚夷越,设三郡。在今天的两广地区设立南海郡、桂林郡、象郡

3.西南: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控制(纲上P16)

汉朝大鸿胪

1.北方:①西汉初,采取和亲匈奴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

得大胜,控制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大片区域(纲上P22)→东汉初,匈奴分为

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率军大败北匈奴,刻铭燕然

②大量移民屯田

2.西北:①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合称“河西四郡”,成为

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

②公元前60年,在乌垒城(纲上P23)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

③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4.南方: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比以前更加有效(纲上P2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朝代中央管

理机构

边疆管理措施

隋朝尚书省

礼部及

鸿胪寺

1.礼部

负责朝

聘及册

封各首

领的礼

2.主客

负责各

族朝见

事宜

3.鸿胪

负责宾

客接待

礼仪

1.北方: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先后归附

2.南方: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治理,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

3.东南:加强与流求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4.机构: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担任

唐朝1.北方:①唐太宗灭东突厥(纲上P36)

②设立安北、单于都护府

2.西北:①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教案

主题:隋唐政治演变与民族交融

教案目标:

1. 了解隋唐政治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探索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

一、隋朝政治演变

1. 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特点。

2. 隋朝政治制度和官制变革。

3. 隋朝政治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二、唐朝政治演变

1.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3. 唐朝政治的变革和走向衰亡。

三、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

1. 隋朝对北方民族的统一和融合。

2. 唐朝的多民族并存和文化交流。

3. 外族占据唐朝政权和汉地人民的反抗。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介绍隋唐时期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问:你们觉得隋唐时期有什么特点?

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隋唐时期的特点。

二、隋朝政治演变(15分钟)

1. 教师对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特点进行讲解。

2. 学生讨论隋朝政治制度和官制的变革带来的影响。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隋朝政治衰落的原因和后果。

三、唐朝政治演变(20分钟)

1. 教师讲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2. 学生分小组讨论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治的影响。

3. 学生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20分钟)

1. 教师讲解隋朝对北方民族的统一和融合过程。

2. 学生探索唐朝的多民族并存和文化交流现象。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外族占据唐朝政权和汉地人民的反抗情况。

五、总结与小结(10分钟)

1. 教师总结隋唐政治演变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

2. 教师总结隋唐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隋唐时期的历史发展

从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的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有:

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统治政策得到调整,形成了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政治格局,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从府兵制到募兵制保证了这种政治格局的稳定,贞观之治是这种格局形成的关键时期,开元盛世达到鼎盛。

经济上: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市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重要标志。安史之乱后,全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民族关系:唐朝统治者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或设机构,或采取册封政策,或实行和亲政策,政策灵活多样,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唐朝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唐朝与亚洲、欧洲、非洲等各国之间的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

文化上:唐朝文化博大精深,世界领先,全面繁荣,泽被东西,影响深远,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

如何认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

(1)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条件和主观动机:

条件:①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开通运河势在必行;②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③社会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为大运河开凿创造了物质条件;④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进行开

凿。

主观动机:①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②加强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掠夺;③对江南繁华地区的

巡游、由于在隋朝之前,江南经济已赶上北方,那么,

隋朝开凿运河与江南经济地位的提高是有关系的。

隋唐史复习

隋唐史复习

一、唐朝的开国
二、开创盛世 (1)兴起---贞观之治 ——奠定基础 (2)发展---武周之治 ——承上启下
①称帝建周 ②政绩:
经济—发展农业生产; 政治---能破格用人,注重发展科举:大量增加科举 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举,创立“自荐求官”制 度 民族关系---设臵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 ③评价: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社会经济 发展,国力不断上升,充分肯定其统治
皇帝 皇帝
扩大尚书台的权利
两汉
三公
九卿
三公
九卿
皇帝
北宋
参知政事
宰相
枢密使
皇帝
清朝
中 吏 皇相 央 权权 官 户 中 门 尚 礼 外朝(执行) 不 因 书 书 下 加 断不 制 兵 省 省 省 强 加断 的 刑 元朝 强 分 变 工 中 皇帝 化 散 央 枢密院 趋 中书省 宣政院 而 势 集 三司 皇帝 削 明朝 权 弱
第一节
一:隋的统一
(1).建立:(略)
Fra Baidu bibliotek
短暂的隋朝(581---618)
(2).统一的条件(原因):
(3).意义
二.巩固统一:
(一)经济: (二):政治(三):民族关系(四):文化
三.暴政而亡 (表现 .影响)
第一节
一:隋的统一 (1).建立:(略)
短暂的隋朝(581---618)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专题讲义

中国民族关系史是一个广阔而复杂的领域,涉及多个民族之间的互动、融合、冲突和和解。以下是一份简要的专题讲义大纲,概述了中国民族关系史的主要时期和特点:

一、古代民族关系(远古至秦汉时期)

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与融合

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族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间的民族交融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边疆民族政策

二、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与文化交融

隋朝的统一与民族政策的调整

唐朝的盛世与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宋朝的民族政策与辽金西夏的关系

元朝的统治与蒙古族对中国的影响

明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关系

清朝的满汉融合与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四、近现代民族关系的变迁

晚清的民族觉醒与民族主义兴起

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的演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的发展

五、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与发展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

民族关系的现代挑战与对策

在讲授这一专题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历史背景:每个时期的民族关系都与其历史背景紧密相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多元一体: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不同民族之间既有冲突也有融合。

政策影响:历代政府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这些政策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理念和社会状况。

现实意义:研究历史民族关系对于理解当前民族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这份讲义只是一个大致框架,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需求进行详细展开。

《中国古代史》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史》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史》第十四章

隋唐时期(581-907年):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政治: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

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也对魏晋南朝以来腐朽的士族制度产生了冲击的作用。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而爆发安史之乱,唐朝从此由盛而衰。而安史之乱后,地方上更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经济: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

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解决财政上的困难。

隋唐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繁荣

隋唐的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及文化繁荣

(3)特点:①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为 基础,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取向和思维方式。
②努力接受和传播中国式的佛教文化。③以
中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模型为社会运行的基 本机制。④接受或吸收汉语的文字范式而创 造出本国或本地区的语言文字。
[归纳总结] 隋唐文化的特点
(1)全面繁荣:在科技、哲学、文学和艺 术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2)兼收并蓄:唐朝统治者重视宗教的作 用,不排斥外来宗教和文化,在唐朝文化中 充满了国外风格。 (3)世界领先:隋唐时的科技水平领先世 界。 (4)影响深远:隋唐文化不仅影响到亚洲 文明的发展,而且促进了西方乃至整个世界 文明的进步。
[特别提醒] 汉唐对外交往有哪些异同? (1)共同点:①朝鲜、日本是对外交往的主要对象。 ②对外都进行了经济技术交流。③政府是对外活动的 主要参与者。 (2)不同点:①汉代的对外交往以陆路为主,而唐 代则水陆并重。②唐代对外交流物品、技术种类更多, 并注重对中外文化的“兼收并蓄”。③唐代对外政策更 加开放,同唐朝交往的国家增多。④唐代的对外交往 比汉代的对外交往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归纳总结] 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形式、原因 (1) 特点:①广泛对外开放,与各国交流。②同亚 洲国家交往最为密切。③兼容并蓄,吸收和容纳外国 先进事物。④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2)形式:使节往来、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 来、艺术交流等。 (3)原因:①唐朝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各国人前来 学习和贸易。②唐朝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对外交通 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唐朝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 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唐朝统治者对 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又 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方案-浅论开皇年间隋朝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

方案-浅论开皇年间隋朝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

浅论开皇年间隋朝与北方民族之间的关系

'

关键词:开皇三年;隋文帝;《隋史新探》

论文摘要:在《隋史新探》一书中,金宝祥先生等人引用了开皇三年(583)四月隋文帝发布的一道诏书,引文是“东夷诸国,仅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徙,切齿磨牙,常伺其便”。并由此而得出结论,开皇初年“高丽、契丹、突厥、吐谷浑等北方草原各族,从东至西己对隋构成了一个具有严重威胁的弧形包围”。这道诏书载干《隋书》卷八十四《北狄·突厥传》,从中可以看出隋文帝发布此诏是基于隋朝与突厥历时多年的战争。将诏书发布的背景和内容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金宝祥先生等人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金宝祥先生等人为了论证“炀帝对高丽决战的根本目的在于打破以高丽为首的北方草原强大弧形包围”的观点,在《隋史新探》一书的第三章第三节的第一部分专门论述了隋朝“对高丽决战的历史条件”,其中引用了《隋书》卷八十四《北狄·突厥传》记载的隋文帝发布的一道诏书中的几句话,并据此而阐述了他们的观点:

开皇初,隋文帝曾发布了一道很值得人们重视的诏书,其中曰:“东夷诸国,仅挟私仇,西戎群长,皆有宿怨。突厥之北,契丹之徙,切齿磨牙,常伺其便。”从文帝所谓“东夷”对隋的“私仇”,“西戎”对隋的“宿怨”,契丹、突厥等对隋的“切齿磨牙”与伺机进犯的情况分析,当时的高丽、契丹、突厥、吐谷浑等北方草原各族,从东至西已对隋构成了一个具有严重威胁的弧形包围。

仅从引文的字面来理解,金宝祥先生等人对所引史料的分析论证似乎没有不妥之处。如果从隋文帝发布诏书的背景出发,将诏书的内涵作进一步分析,则会发现金先生等人对诏书原文的引用及由此而阐发的观点,似乎存在有断章取义之嫌。本文拟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一点儿管见,以求教于方家。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专题04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原卷版)

专题04 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1

【真题来源】2023年湖北卷

【真题题文】唐代初期,太宗称:“我今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及四夷,皆养活之。不安者,我必令安;不乐者,我必令乐。”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如建中元年(780)规定:“诸边远州有夷僚杂类之所,应输课役者,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唐朝()

A. 采取灵活政策促进民族交往

B. 重视边境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

C. 调整经济政策推动区域发展

D. 坚持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答案】A

【试题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由于边远诸族聚居地生产相对落后,无法执行内地赋役标准,朝廷依据实情实施轻税政策。”“随事斟量,不必同之华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唐朝对少数民族实行了灵活的政策,充分地兼顾了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习惯、自治权利等方面的需求,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政策,不是唐王朝直接去治理边境的民族地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经济政策调整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因俗而治”出自于《辽史•官制》,意思是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社会发展状况实施统治或者管理,排除D项。故选A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属于本质类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读题文材料信息的能力。

【命题方向】以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言论和唐代对边远诸族的赋役政策等材料为依托,正确地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

一多民族

在中国历史上,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统一时期是一个动荡而又充满变革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民族交融的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发生在公元220年至280年之间,是自东汉末年开始的一段历史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割据势力,即魏、蜀和吴。在这个时期,不同的民族在各个势力之间进行了交融,形成了新的文化和政治格局。

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发生在公元265年至420年之间,是三国时期后的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和文化繁荣。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是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融合依然存在。

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发生在公元420年至589年之间,是两晋时期后的

一个时代。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南朝和北朝两个政权,南方为

南朝,北方为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融合在这个时期变得更

加显著。

隋唐统一时期

隋唐统一时期发生在公元589年至907年之间,是南北朝后的

一个时代。隋朝和唐朝统一了中国,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政权。在这

个时期,各个民族在统一政权下得到平等对待,民族交融和融合进

一步加深。

这些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交融的意义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多民

族的存在和相互影响。这种交融和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

丰富性,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的民族交

融这些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民族交融的意义展示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

的存在和相互影响。这种交融和融合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丰

富性,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国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存在着丰富的民族交融现象。这种民族交融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之间存在着丰富的民族交融现象。这种民族交融表

中考历史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

中考历史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知识点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时代特征】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对秦汉的继承,也是不断创新和进步的表现。

1.繁荣表现

(1)工具革新,经济繁荣

①交通运输: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②农业技术:兴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辕犁、筒车);③手工业发展:丝织工艺水平高,陶瓷业发展;④商业都市:长安成为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⑤盛世: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2)科技发展,文化繁荣

①科技领先: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②唐诗繁荣: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③书法绘画:隋唐书法、绘画辉煌,著名的有颜真卿、柳公权、阎立本、吴道子。

2.开放表现

(1)选官制度:科举制度创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开明。设机构、和亲、册封促进了民族关系的融合和发展。

(3)社会风气: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4)对外关系:开放的对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唐都长安,世界性大都会。

【核心考点】

1.隋唐时期的历史特征是繁荣与开放。

2.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大量征发劳役,加速了隋朝灭亡。

3.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朝时期民族关系

登州大佬李隋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第二个统一王朝的建立阶段,其疆域的确立也是“五胡乱华”之后重新走向统一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疆域不仅包括统一政权管辖下的边缘地区,而且包括大一统格局中的少数民族生活区域。隋朝立国伊始,中国尚未完全统一,其辖区仅为长城以南、长江以北地区。南朝政权统治己颜于瓦解之际,不足为患,统一江南地区乃大势所趋。而隋王朝面临的真正对手是北方的突厥政权。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隋王朝面前的一道难题。因为这种关系不仅影响到中原王朝与突厥内部,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对其他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影响。同时,隋朝亦幵始对东北地区的经营和管理,密切着中原地区与东北地区诸少数民族间的关系,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尤其是契丹族的发展,为广大的东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王朝的管辖奠定基础。

一、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强大的中原王朝的出现影响到其与突厥

政权间的关系。有隋一代,隋朝与突厥间的关系几经反复,期间突厥多次南下侵扰隋朝北部边地,隋初,隋朝对突厥南下极为忧惧,处于明显的防御态势,在这一背景下,“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成为了隋王朝处理突厥关系的战略方针。

具体而言,“远交近攻”就是联合距隋王朝较远的而不构成直接威胁的突厥部

落及其蕃属,而把主要精力用于距隋朝边地较近的突厥及其属部。所谓“离强合

弱”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对于突厥汗国内部而言,对于与大可汗有矛盾的诸部落,

努力使其脱离大可汗统治,并促成它们的联合,从而达到分化大可汗实力之目的。

其二是隋朝支持或扶植力量较弱的部落,达到共同抗击突厥较大部落的目的,从内部瓦

解突厥政权,既壮大隋朝的联盟力量而相对削弱突厥汗国的实力。文帝时期先后支持阿波可汗、沙钵略可汗、启民可汗就是这种战略方针的反应,最终,启民可汗归降隋朝,隋统一东突厥地区,但随后始毕可汗重新称霸北部边疆,所以可以确定的是,中原与突厥的政治、军事实力决定着北部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各地的政治态势。而经济、文化的背景在当时并非决定性因素。文帝时期采取积极的分化手段,并以此为基础实施积极的防御,最终换来北疆的安定。尤其是启民可汗时期,中原王朝与突厥间保持友好往来,对包括突厥族在内的北疆诸族的发展奠定政治基础。其后,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加之内忧外患,突厥趁机扩大势力。始毕可汗统治下的突厥政权重新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造成隋末唐初北部边疆的复杂政治格局。

二、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

隋朝初立,在处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上采取相应的措施。东北边疆地区作为

隋代北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很大变化。诸族纷纷向隋朝贡,建立政治隶属关

系,中原王朝与东北边疆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交流,巩固着隋朝东

北边疆地区的稳定,民族融合得到强化,而契丹与高丽、突厥、中原王朝皆关系密切。可以说契丹处在各政权角逐的中间地带,先后臣属于高丽、突厥,隋统一北方之后,又主动接受隋朝的管辖。契丹在三者夹缝中寻找生存和发展的机遇,难于同其他三者相抗衡,只能依附于较强大的政权以求自身稳定,契丹在这时期遂融入中华民族一体化的格局中。

总的来说,有隋一代,立国初期,民族关系比较稳定,隋

文帝积极推行“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方针,着重解决东突厥问题,使之归附

中原王朝,为北疆地区的稳定扫除障碍;而对于东北边疆诸族则采取安抚措施,

保持该地区稳定发展。在此期间,契丹在隋王朝的支持下获得进一步发展。后期,

由于隋场帝推行错误的民族政策,导致东突厥势力站在中原王朝的对立面,再次威胁北疆地区和平安定的局面。契丹在与隋朝战争中受到重创,势力渐衰。契丹是这时期东北边疆较有影响力的民族之一,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影响着东北边疆地区的民族稳定和民族发展。总之,隋王朝与突厥、契丹间的关系影响着北疆地区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的新变化奠定了隋末唐初北疆政治格局的复杂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