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关于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加快绍兴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一、背景介绍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绍兴文化产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然而,与其他一线城市相比,绍兴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旨在加快绍兴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二、建议一:加大文化产业投入力度1. 政府应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支持,增加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提高文化产业的投入比例。
2.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运作水平。
三、建议二:培育文化创意人才1. 加强高校与文化企业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
2. 鼓励文化企业与高校共建研究中心,开展文化创意研究,培养更多高水平的文化创意人才。
3. 建立健全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奖励制度和培训计划激励文化创意人才的成长和创新。
四、建议三:打造文化品牌1. 借助绍兴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绍兴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消费。
3. 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推动文化科技创新,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五、建议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2. 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3. 加强文化市场信息化建设,提高市场监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六、建议五: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1. 加强与其他城市和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推动绍兴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举办文化展览、演出等,增加文化产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 建立文化产业交流平台,促进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而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而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本文将探讨如何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一、挖掘优势文化资源1.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每个国家独有的资源,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可以找到与现代生活相关的元素,从而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和智慧,可以通过文化产品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吸引广泛的受众。
2. 挖掘特色民俗文化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而这种民俗文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地域特色。
通过挖掘特色民俗文化,可以将当地的独特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中,形成特色文化品牌。
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等戏曲文化,都可以成为文化品牌的创意来源。
3. 挖掘自然人文资源自然人文资源是指与自然和人类相关的资源,比如历史遗迹、名胜古迹、文物古董等。
通过挖掘自然人文资源,可以为文化品牌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以苏州的园林艺术为主题的文化产品,可以通过传统手工艺制作,传承和发扬苏州园林的精髓。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 坚持创新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创新的产业,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
通过对挖掘出来的优势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包装和创意设计,可以使产品更具特色和竞争力。
可以把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打造出富有文化内涵的科技产品。
2. 提高产品质量文化产品作为特色文化品牌的代表,必须有较高的产品质量。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产品质量,才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和喜爱。
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就需要在产品质量上下足功夫,做到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满意体验。
3. 强化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
通过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和推广活动,可以增强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认知和了解,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将文化产品推广给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及解读
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相关政策及解读国家政策:(一)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促进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型转变,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印刷、广告、演艺、娱乐、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
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完善文化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资源和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创业创意园区,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发挥东中西部地区各自优势,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区,发展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加大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产业支持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设特色文化城市。
发挥首都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
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增加物质产品和现代服务业的附加值和文化含量。
(二)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发展产业和繁荣市场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在投资核准、信用贷款、土地使用、税收优惠、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对外贸易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和法制环境。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是当前国家战略,旨在全面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乡村文化振兴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使命,也是激发农村活力的动力。
下面来谈谈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1. 传承优秀乡土文化保护和传承优秀乡土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首要任务。
乡村文化是乡土人民长期生活积淀的智慧结晶,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和地理特色。
要通过挖掘和整理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乡土智慧,让村民们重新认识、热爱自己的乡土文化,形成乡村文化自信。
2. 建设文化设施发展乡村文化,需要有相应的文化设施。
应当加大对农村图书馆、文化广场、传统民居等的建设力度,提升农村的文化品位和氛围。
同时,鼓励乡村开展文艺演出、展览等文化活动,让文化走进农民家门,让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3. 弘扬传统乡音乡村文化中的乡音是乡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人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情感表达。
应当积极收集和保护各地的乡音,推动当地方言、戏曲、音乐等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让乡村的声音传承万代。
4. 开展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提高乡村文化传承能力的重要手段。
应当加强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教育,普及乡土文化知识,培养乡村文化传承人才,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并传承乡村文化。
5. 融合现代元素在传承乡村文化的基础上,也要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推动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可以引入现代科技、艺术等元素,创作出符合当代需求的文化作品,让乡村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6. 强化文化产业乡村文化振兴不仅需要文化传承,也需要文化产业的支撑。
应当支持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鼓励农民开展乡村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实现文化振兴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7. 打造文化品牌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也需要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文化节、推广当地传统手艺等方式,打响乡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形象和知名度,吸引更多外界关注和支持。
8. 引导公众参与乡村文化振兴需要广泛的民众参与。
成都十字方针的详细解说
成都十字方针的详细解说成都十字方针是指成都市政府提出的“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文化、构建特色环境”的发展战略。
该方针旨在推动成都市的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构建成都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品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解说成都十字方针的内容。
一、发展特色产业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发展特色产业的目标,旨在通过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产业,推动成都市的经济转型升级。
成都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具备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
通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新兴服务业等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培育特色品牌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培育特色品牌的目标,旨在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知名品牌,提升成都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美食之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饮食文化,具备培育特色品牌的条件。
通过加大对文化创意、旅游、餐饮等行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成都特色品牌的建设和推广,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打造特色文化成都市政府提出了打造特色文化的目标,旨在通过挖掘和传承成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推动成都市的文化发展。
成都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具备打造特色文化的基础。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成都特色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和影响力。
四、构建特色环境成都市政府提出了构建特色环境的目标,旨在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成都市的整体环境质量。
成都作为国家园林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具备构建特色环境的优势。
通过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绿化、城市规划等方面的投入和管理,推动成都特色环境的建设和保护,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成都十字方针的内容涵盖了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特色品牌、打造特色文化、构建特色环境四个方面。
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受到的政策支持却相对较少。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政策上给予更多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给予文化产业税收优惠政策,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鼓励更多人投身到文化产业中来。
政府还可以加大对文化创意项目的扶持力度,帮助优秀的文化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
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也应该积极融入到科技中去,将传统的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文化市场进行分析,帮助文化企业更好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生产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
又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文化内容进行创作,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品味。
通过科技的深度融合,可以提升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因此加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设立相关奖学金,并与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文化产业人才。
文化企业也应该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只有拥有优秀的文化产业人才,才能推动文化产业朝着更加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四、加强文化产业品牌建设要想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强对文化产业品牌的建设。
文化产品的品牌化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文化企业应该重视对产品品牌的塑造和宣传,使文化产品更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
政府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推介优秀的文化品牌,帮助文化产品更好地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
个人观点和总结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的产业,其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与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
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事情。
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个人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提纲
打造文化强市经验交流提纲近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个资源,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了“文化”建设。
坚持靠和谐发展的理念指导实践,强化“文化兴市”的责任感使命感。
突出一个“学”字,准确把握“文化”建设的新内涵。
紧密结合实际,深入学习省委关于建设文化强省、市委有关加强文化大市建设的精神,制定并部署了“ ”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战略。
着眼一个“邮”字,积极构建“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坚持以“邮”为文化品牌,注重挖掘文化、尧文化、运河文化和乡土文化,集传统、特色于一体,相继推出了农民艺术节、社区艺术节、周末大舞台、秦邮文化讲坛、百姓学堂等文化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一届中国羽绒服装节、四届邮文化节暨双黄鸭蛋节、三届文学奖评选等活动。
紧扣一个“实”字,努力创新“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坚持文化项目点面结合。
城区启动建设了集商务、研发和会展为一体的邮都文化广场,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蝶园、海潮等综合性市民广场;各乡镇、社区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了菱塘回民文化广场、八桥农民广场等。
坚持多项活动全民参与。
在每年开展的特色文化活动中,都尽量动员更多的群众参与。
坚持工作成效群众评判。
每次重大活动结束后,都多渠道收集信息,虚心接受各界有识之士的诤言,确保特色活动效果逐年提高。
坚持靠主题活动牵引工作,营造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浓厚氛围。
举办“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
去年月,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召开了以“抢抓发展机遇、打造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并就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形势、现状、目标及举措等邀请市内外专家、学者到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举行“永远的”系列纪念活动。
今年月日是籍作家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日,我们适时筹划了永远的专题讲座、纪念先生逝世十周年征文、颁发文学奖、京剧《沙家浜》交响音乐会等十多项纪念活动。
活动中,得到了中国文联作协主席铁凝女士,中国文联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 研究会会长陆建华先生等全国20多位名家的支持和参与,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日报、电视台等20多家新闻媒体均作了全程报道。
唐山迁安市委书记胡国辉谈文化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县区委书记谈文化打造特色品牌实现文化腾飞□中共迁安市委书记胡国辉环渤海新闻网专稿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是新时期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在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省委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在新的形势下,推动文化大发展“万马奔腾”的时代已经到来,如何在新的竞争中“胜出”,实现“一马当先”,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必须完成好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要实现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一马当先”,在众多战略抉择中,走特色之路至为关键。
为什么要强调走特色之路呢?这是因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佳路径。
当前,城市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城市竞争中,普遍出现了“特色危机”,个性趋同、千城一面,成为困扰各个城市的共性问题,而破解这些难题必须靠走“特色”之路实现。
特色文化品牌是城市创新能力和文化竞争力的催化剂,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对于激活社会创造力,支撑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个地区要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必须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多层次、精品化的特点,这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而且也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我们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本地区实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真正靠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推动大连城市文化发展论文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推动大连城市文化发展大连作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是东北城区最大的港口城市。
2011年被国家定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龙头及国家战略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城市;大连是中国理想的欧亚大陆桥的中转站和国际货物集散地之一因此大连也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大连更是我国著名的避暑胜地和旅游热点城市,拥有“浪漫之都”的美誉。
2009年大连被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认可,评选为国际花园城市的最高奖。
然而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它的文化资源、文化特色、文化品位以及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水平。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发展文化事业与产业的手段。
本文针对大连城市文化建设与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之间的关系谈几点看法:一: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城市物质性的一面,也就是偏重城市的功能建设;而对城市精神的一面,挖掘深度不够甚至被忽视了。
大连地处东北三省的最南端,三面环海,属于典型的海洋文化,这座城市已经拥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连国际服装节、烟花爆竹节、啤酒节、沙滩节等活动,但它们的时间短、规模小,不能满足各时间段来连旅游观光者对大连文化的深度了解,也就是说这些活动还没有完全挖掘出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质。
而大连所缺少的是能够直接介绍和传播大连历史文化、海洋文化、特色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产业。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文化是指人类在城市中制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和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属于城市人群的完整价值体系。
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等都归入城市文化的内涵之中。
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品位的城市,是没有前途的城市。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优势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成为各地区各国家重要的发展策略之一。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积淀着丰富的优势文化资源。
如何挖掘这些优势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
一、挖掘优势文化资源1. 历史文化遗产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等,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厚重历史。
挖掘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文化保护、修复和开发,使得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2. 民俗文化资源中国各地的民俗文化资源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如饮食文化、传统节日、民间工艺等,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
通过挖掘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可以为地方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多元化的产品,形成独特的文化品牌。
3. 文学艺术资源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艺术大国,拥有众多文学艺术资源,如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曲艺等。
这些文学艺术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具有独特的审美和情感价值。
挖掘这些文学艺术资源,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内容和创意资源,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品牌。
二、打造特色文化品牌1. 注重保护和传承在挖掘优势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将历史文化遗产、民俗文化资源、文学艺术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下来,才能为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
2. 强调创新和发展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需要注重创新和发展。
在挖掘优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时尚潮流相结合,打造具有时代气息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3. 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要加强品牌宣传和推广。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将特色文化品牌推广给更多的消费者和受众群体,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大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大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大连市,位于中国辽宁省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连的文化产业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连的文化产业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需要深入分析现状,制定有效的对策,推动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对大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大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1. 文化产业发展取得初步成就近年来,大连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
在政策的支持下,大连的文化产业取得了初步成就。
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表演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 文化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大连的文化产业结构多样性不够,以传统文化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对薄弱。
在文化产品研发和创意设计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
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依赖政府的扶持,市场主体缺乏活力。
文化企业的规模小、数量少,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
3. 文化产业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大连的文化产业面临发展路径不清晰、品牌影响力不强、人才支撑不足、成果转化率低等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快速变迁,文化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变化,对文化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政府应继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通过出台更加有力的扶持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建立健全文化产业融资体系,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培育多元化的投融资主体,推动文化产业更加市场化、专业化发展。
2. 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大连的文化产业需要加强创新研发能力,注重文化创意和设计能力的提升。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举办比赛、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鼓励和支持文化创意人才的成长和创新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3.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大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政府应推动文化企业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带动乡村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带动乡村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如何通过农村文化建设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进而带动乡村发展,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农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农村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
要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首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挖掘与整合。
通过深入挖掘农村的历史渊源、民俗风情等,挖掘出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并将其进行整合,在传承中发展,从而形成独特的农村文化品牌。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在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与现代理念相结合。
传统文化作为农村的根基,不仅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价值观念,还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和情感。
而现代理念则更加注重创新、包容和发展。
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的有机结合下,农村特色文化品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升农村的文化品位。
三、创意设计与宣传推广农村文化品牌的打造,不仅需要有独特的文化元素,还需要注重创意设计和宣传推广。
通过创意设计,能够将农村特色文化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而宣传推广则能够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通过将农村文化品牌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四、建立文化产业链推动乡村发展农村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还需要建立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通过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能够形成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进而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
比如,通过将农村特色文化品牌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旅游产业,从而推动乡村经济的繁荣。
五、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文化意识要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农民的文化素质至关重要。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表面的景观建设,更需要将农民纳入其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意识。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委[2010]4号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正文:---------------------------------------------------------------------------------------------------------------------------------------------------- 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委〔2010〕4号2010年6月4日)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综合竞争实力,根据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实施意见》精神,紧密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战略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1.战略意义。
文化产业是世界各国公认的二十一世纪新兴支柱产业。
我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又是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将文化产业打造成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
2.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以提高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和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为出发点,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为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3.目标任务。
建立和完善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的文化产业体系。
着力培育若干居于国内前列水平的文化产业行业。
打造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5%。
二、培育发展重点文化产业4.做强动漫游戏游艺产业。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走好“文化活县”一盘棋
织 女 神 话 传 说 、 老 温 润 的 夫 子 岭 弦 腔 、 泼 灵 动 的 古 活
凤 台小 戏 、 气 天成 的青 城音 锣鼓 等 。在 民俗 文化 方 大 面 , 顺 的刺 绣 、 雕 、 纸 享 誉 山 西 。 同 时 , 县 编 制 和 根 剪 我
界 处 的 天 河 山 一 带 的 论 断 , 们 组 织 有 关 专 家 展 开 了 我
、
深度挖 掘文化 资源 。 筑 富民强 县精神支 撑 构
华 夏 文 明看 山 西 。 山 西 是 全 国著 名 的 文 化 大 省 , 而和顺 县 与 省一 样 , 有 古老 的文 明 , 久 的历史 , 具 悠
丰 富 的 资 源 , 烂 的 文 化 。县 城 东 7 灿 0华 里 的 当城 村 背
窑 湾 旧 石 器 晚 期 洞 穴 遗 址 距 今 3 0 0余 年 , 于 北 京 1 8 早 山顶洞 人 ; 郊 北仓 新石 器 时代神 纹 陶片及 灰 烬堆 积 城 层 为 80 0 0年 前 遗 物 。 和 顺 春 秋 置 邑 , 于 梁 余 , 开 隶 隋
皇 定 名 , 以 迄 至 今 , 这 座 历 史 文 化 之 城 已 经 存 在 了
一
和顺 县委 、 政府 提 出了 “ 和 顺 建设 成 为 山西别 具 县 把 特 色 的 新 型 能 源 工 业 强 县 、 牧 养 殖 加 工 大 县 、 态 避 畜 生 暑 旅 游 名 县 ”发 展 目标 和 “ 建 领 县 、 济 强 县 、 技 党 经 科 兴 县 、 化 活 县 、 制 治 县 ”的 五 县 方 略 。 着 重 对 “ 文 法 并 文 化 活 县 ”提 出 了 全 新 的 战 略 构 想 : 持 用 先 进 文 化 统 坚 领 发 展 全 局 ,树 立 以 文 化 之 魂 引 领 县 域 经 济 发 展 新 理 念 , 造 和 顺 县 的 精 、 、 , 加 快 发 展 提 供 强 大 的精 塑 气 神 为 神 动 力 , 和 顺 建 设 成 为 一 个 历 史 自然 生 态 交 融 、 业 把 产 特 色 鲜 明 、 商 宜 居 的 人 文 和 谐 新 和顺 。 宜
文化产业实施方案
文化产业实施方案篇一:文化产业实施方案为进一步推动我县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面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培育力度,努力实现文化名县战略目标。
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如下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先进文化为统领,以文化产业化,产业文化化为基本理念,立足大通多元文化特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以打造文化龙头企业、培育文化人才队伍、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搞好产业项目建设,为全面建设繁荣、和谐、生态、宜居的新大通奠定基础。
(二)总体目标:突出大通文化特色,加强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整合发展,培育一批文化核心品牌和行业,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日益凸显,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文化工作新机制。
二、重点发展领域突出资源优势,加快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之间的融合,以地域文化为立足点,重点发展以老爷山花儿和河湟皮影为主的民族民间文化产业,推进工艺美术和演艺娱乐等产业,积极发展文化休闲、节庆会展、艺术培训等产业。
(一)演艺娱乐业1、花儿(1)以大通世界、花儿之乡为主题,打造中国青海老爷山花儿会品牌,提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2)对花儿艺术从音乐、文学角度进行提炼加工,编排花儿歌舞剧、花儿情景剧、花儿影视片,提高花儿的艺术感染力,力争创作出一部以花儿为主线,展现地方民间文化艺术的综合性文艺节目,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3)组建花儿艺术团,扶持民间花儿剧团,推动花儿编剧、表演、培训、推广的市场化运作。
(4)依托老爷山花儿会,举办好每年一届的全国性花儿盛会,大力推介花儿艺术。
(5)加快花儿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高层次的花儿艺术人才,每年举办2次花儿艺术培训班。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2.09.03•【字号】藏政发[2002]48号•【施行日期】2002.09.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的若干意见(藏政发〔2002〕48号)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它是经济与文化融合的体现,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在加入世贸组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迫切需要,也是优化环境、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推进社会进步、实现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文化行业积极探索开展经营性服务活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社会商品属性逐步显现,文物展览、艺术演出等文化经营活动初见成效。
文化市场迅速兴起,社会所办的文化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已成为我区第三产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总体来讲我区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文化的产业化程度低,文化产品及服务的科技含量少,品种单调、规模较小、作业分散,产品开发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经营水平较差,远不能满足西藏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当前我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我区文化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有着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条件。
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从实现我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局势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顺应时代要求,抓住发展机遇,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大力推进我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一、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新时期我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按照与世贸规则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文化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相符合,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相一致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我区文化建设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艺术生产力发展,繁荣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化进程,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地方和机构向公众提供的文化资源和服务,是实现国家文化政策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本文将探讨如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包括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文化中心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对于提升公众文化素质、提高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需要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不断完善设施建设和管理,推进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品牌文化产业是经济和文化的有机结合,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和引导,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和品牌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文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公共文化教育、普及和推广公共文化教育、普及和推广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文化水平、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文化教育、普及和推广的力度,推出系列文化活动和展览,配合各类文化节庆和会展,打造文化品牌,满足公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四、加强文化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现代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强与国际文化组织和合作伙伴的交流和合作,加强文化产业国际化布局,深度参与国际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结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全面、协同、高效推进。
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公共文化教育普及和推广、文化事业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投入和支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事业发展,推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现代性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4.03.03•【文号】国发〔2014〕13号•【施行日期】2014.03.03•【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服务贸易正文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发〔2014〕1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但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仍然存在,对外文化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还较低,有待进一步加强。
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对于拓展我国文化发展空间、提高对外贸易发展质量,对于继续扩大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提升国家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做好有关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改革创新,完善机制,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改善贸易结构,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发展。
将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对外文化贸易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与扩大国内需求、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相结合,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消费和投资增长。
坚持政策引导。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依法监管,减少行政干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营造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企业主体。
着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业,鼓励各类文化企业从事对外文化贸易业务,到境外开拓市场,形成各种所有制文化企业积极参与的文化出口格局。
坚持市场运作。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激发社会活力,创新文化内容和文化走出去模式,努力打造我国文化出口竞争新优势。
(三)发展目标。
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和新兴文化产业,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大文化领域对外投资,力争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搭建若干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国际文化交易平台,使核心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逆差状况得以扭转,对外文化贸易额在对外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大幅提高,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扩大,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各国重要的产业之一。
文化产业的繁荣不仅能够提升国家的软实力,也能够带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因此,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已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而要想打造出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不仅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还要注重创新和市场化。
首先,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关键。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等。
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可以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貌,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首先要深入挖掘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
比如,深入挖掘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将其呈现到游客面前,形成一种独具风味的民俗文化体验,这将大大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促进品牌的扩散和推广。
其次,创新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是一个充满创新和创意的产业,在文化创意领域中,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产业,例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研究等。
要想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必须注重创新。
可以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等融合,打造出符合当代人生活方式的文化产品,这样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和游戏化设计手段,让游客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能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文化。
最后,注重市场化也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必要条件。
市场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除了提升艺术品、文化产品的品质,还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为其推广和销售。
因此,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时,需要注重市场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通过市场的反馈来不断完善和改进产品。
例如,可以在网上销售文化产品、举办文化旅游活动、推出联名合作等方式,树立品牌形象和提升知名度。
综上所述,挖掘优势文化资源、注重创新和市场化,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必要的手段。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积极发掘本地区的优势文化资源,创新产品设计,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形象,从而推动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省数千年的开发史和新中国成立 5 多年来所 0
“ 文化 强省 ”亮 出文 化牌 , , 打好 经济仗 。 黑龙 江提 出 积 淀 、积 累的文 化资 源和 现代 文 化 艺术 成果 非 常 丰 如 了“ 黑土地 文 化” 湖 北 提 出了 “ 楚文化 ” 重庆提 出 富 , 且富有 特色 , 掘 、 , 荆 , 而 挖 开发 的潜 力很大 , 发展前 景 了“ 红岩文 化 ” 陕西 提 出 了 “ 土地文 化 , , 黄 广西 提 出 十分 广 阔 。 比如 , 誉海 内外 的 民族 民间歌舞 ( 享 土族 安
维普资讯
展文化产业 色文化 品牌
民政 府 副省 长 邓本 太
一
、
文 化产 业亟 需成 为我省 国 民经 济 的支柱产 业 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 使文化产业
之一 . 成为提 高综 合 省力 的新的经 济增 长点
成 为加快 当地 发展 的新 的经 济增 长点 , 为提 高综 合 成
长 的 民族 民间戏 剧 、 曲艺 ( 藏戏 、 传于河 湟地 区的 放 和现代化建设 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 流 为实现这个 秦腔 、 眉户 和平 弦戏等 )具 有浓 郁 民族特 色 的绘 画和 战略 目标 , ; 当前 应做好 以下两 个方 面 的工作 :
造 型艺术 ( 画 、 绣 、 壁 堆 酥油 花等 “ 艺术 三绝 ” 唐 卡 、 , 雕
当前 , 文化产 业 正在 日益成 为全 国各省 市富 民强 业人 员 , 量 增加就 业机会 , 轻就业 压力 ; 以涵 养 大 减 可 省、 加快 现 代化建 设 步伐 的发展 战略 。 如北 京提 出“ 税 源 , 为新 的经济增 长点 ; 要 成 更重 要 的是 , 它具有很 强 充分利 用 丰富 的京都 文化 资源 和人才资 源 , 大力 发展 的带 动相 关产 业 的能 量 如果对 我 省丰 富的文化资 源 北京 文化产 业 , 使其 成 为北 京 的支 柱产业 之一 , 北 进行 开发 , 成产业 , 么它就 能带 动其 它行业 , 更 使 形 那 在 京成 为全 国重要 的文 化 产业基地 ”上 海 提出“ ; 要体 现 多 的领域发 展 第三产 业 , 如影 视 、 印刷 、 图书 、 出版 、 广 上海 高档次 、 多样 化 、 开放 型的海 派文化 发展 水平 , 告、 形 信息、 餐饮 、 娱乐 、 旅游 、 房地产、 服装、 交通等十几 可 也 文化产 业 成 以高新技术 为 支撑 的多元 化 的产 业发 展格 局 , 文 个 相关产业 , 以说 是一举 多得 。 就是说 , 使 化产 业 成 为增 强 上海 中 心城 市 功能 的 重 要支 柱 和推 的发 展 将 对 相 关 产业 带 来 大量 市 场 需 求 和 潜 在 机 进文 明城市 建设 的强大动 力 ” 。另有许 多 省市也 纷纷 会 。 依 托独特 的文化 资 源优势 , 出要 建设 “ 提 文化 大省” 、
一 一
体, 形成综 合 省力 。 文化 产业 具有 知识密集 、 技术 含
附加 值 高 的特点 , 化 资源又 是一种 “ 文 软资 源 ” , 方面, 文化产业作为 日 益强大的产业结构 , 已成为 量 高 、
整个 国 民经 济 的重要 支 柱产 业 ,文 化 迫 切需 要经 济 具 有少污染 或 者无 污染 , 以多 次开发 、 可 重复开 发 和 化 , 现资 源的 优化 配置 和组 合 , 实 摆脱行 政束 缚 , 以独 不断 转换 的长 处 , 并具 有 投人少 、 出 高 、 幅大 、 产 增 带 立要 素的身 份 , 市 场经 济 。 走进 动 力强 的特点 。大力 发展文化 产 业 , 以广 泛吸纳从 可
( ) 快深化 艺术表 演 团体 体 制 改革 , 一 加 解放 和 发
塑、 彩绘 等“ 贡 艺术 ” ; 姿百 态 的民族 民间 民俗活 展 艺术生 产 力, 热 )千 使之 成 为垒 省文化 产业 发展 的龙 头 动( 赛马会 、六月歌 舞 ”青 海 湖 “ “ 、 祭海 ” 活动 、 尔寺 塔 文化事 业 以文艺 活动 为 主 , 富 的文化资 源在很 丰 “ 大法会 ” 、河湟 地区 的 “ 儿会 ”和正月 里 的社 火活 大程 度上 有赖 于文艺 活动 直接 、 动 、 象 的集 中展 花 生 形 动 ) 古绵 延的历 史文 物遗 迹 ( l ;亘 1 处全 国重点 文物 示 、 交流 和提 升, 中 , 其 艺术 表演 团体 担 当重任 。全省 保 护单位 , 0 30多处 省级重 点文物 保 护单位 ,1 6万多 现有 1 专业 艺术表 演 团体 , 直 5个 。 自 18 4个 省 95年 件 馆藏珍 贵文 物 )成 就斐然 的文 化艺 术事业 ( ; 以藏戏 以来 , 虽经 3次 改革 , 但艺 术创 作 和生产 的经 费投人 和 民族 歌舞为 代 表的优 秀剧 节 目屡 获 国 内大奖 、 遍访 严重 不足,编导 演等 艺术人 才 青黄不 接甚 至奇缺 ,剧 十几个 国家 , 图书馆新 馆 、 博 物馆新馆 等 骨干标 团内部各项 机制 缺乏应 有的 活力, 团改 革 的外 部环 省 省 剧 志性文 化设施 相继 建成 , 省文化 事业机 构 、 化 队 境 和条件仍 不完 善 , 全 文 等等 , 一直是 制 约我 省艺术 表演 伍 建立 健全 ) 。可 以说 ,我 省 的文化 艺术 资源 得天独 团体 生存 和发展 的关键 所 在 。 目前 面 临的最大 困难 而 发展 又谈何 容易 所 厚 , 常丰 富 、 丽 , 异 瑰 风景这边 独好 但是 , 这些 文化艺 就是 生存 问题 生存 尚且 艰难 , 唯一 的 出路 只有加 快深 化 改革 。 术资 源现在还 没 有被 完全 开发 出来 、 中起来 , 集 整合 以 . 成优 势。相 比之 下 , 省外许 多地 区的文化 资 源都不及
了“ 民歌文化” 等等。 他们无一不是在开发 、 , 利用独 昭舞 、 藏族卓依舞 和寺院法舞等, 流传于河湟地 区的
。
维普资讯
“ 花儿” 藏族的拉依 、 、 酒曲 、 回族的宴席曲等)源远流 青 海 国 民经 济 的支柱 产业 之一 , ; 在促 进青 海 的化 的产 物—— 文化产 省 力的支柱 产业 之一 。 作 业 的兴起 , 不但改 变着 东西 方人们 的精 神生 活 内容 和
文化资源开发的目的是实现文化资源商品化 , 也
方式 , 且对 社会 的生产 方式产 生 了深刻 的影 响 , 而 成 就 是使 潜 在 的文 化资 源 成 为可 供 大众 消费 的文化 商 为世界 各 国国 民经 济 的一个 新 的增 长 点 , 成为 当代 中 品 。而要 达 到这一 目的 , 关键 在于用 产业化 的思路 对 国社会 走 向文 明进 步 的重要 标志之 一 。 随着 我 国社 会 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商品开发。有专家说, 新世纪的 思 想 的进一 步解放 和 向市场 经济 体制 的进 一步转 变 , 发展 趋势是 文 化 的经 济化和 经 济的文 化化 。 我 省 国 从 也 文化产 业 的 内在 动力 越来越 强劲 。一方 面 , 市场经 济 民经 济 的长 远 发展考 虑 , 必 须依 赖于文化 资源 的开 需 要 文化 , 市场经 济 条件 下 , 在 文化 推 动 、 保证 和支 持 发 和文化产 业 的发展 , 使文化 与经 济有 机结合 , 为 成 经济 发展 的性 质 和作 用越来 越 明显 , 越来越 突 出;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