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合集下载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2013届高三二轮复习: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意 义
(1)证明哥 (1)标志着 白尼的“ 牛顿力学 (1)直接推动 日心说” 体系的形 了发电机的 的正确性。 成。(2)标 发明和电的 (2)为经典 志着近代 使用。(2)推 力学奠定 自然科学 动了第二次 基础。(3) 的形成。(3) 工业革命, 注重科学 引发了以 将人类带进 研究方法, 英国为起 了电气化时 标志着物 点的第一 代 理学的真 次工业革 正开端 命
(1)相对论和量 子论的创立使 人们的认识深 入到新的层次 和领域。(2)为 现代自然科学 和现代技术提 供了重要的理 论基础。(3)推 动了第三次科 技革命的到来
二、建国以来的科技成就有何重 大作用
1.政治: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和 平环境。增强了综合国力,从而提高 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的提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教育 界经过拨乱反正,广大教育工作者在 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事业走上了 正轨,教育体制也走上了改革的道路。
“三个面向”方针的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的提出及实施,有力地推动 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改革与 教育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单元要旨概览
单元知识整合
一、近代物理学的发展
经典力学 发展 的奠基 阶段 (17世纪 初) 伽利略 代表 (意) 经典力 学的建 立(17世 纪晚期) 牛顿 (英) 电磁学 现代物理学 的发展 (20世纪初 (19世纪 期) 中期) 法拉第 (英) 爱因斯坦、 普朗克 (德)
的教育经过改革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
民教育体系,使教育走上了为人民服 务的道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2.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的“文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与文化

[课标内容]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要求]第一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知识条目考试要求合格优秀▲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①造纸术的发明、改进及其影响②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③火药的发明和使用④印刷术的发明、进步及其影响baaacccc▲2.中国的古代艺术①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②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③中国传统书画的基本特征aaabab▲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①《诗经》、《离骚》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②“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③著名词人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④著名元杂剧作家关汉卿⑤明清四大长篇小说aaaaabbbbb基本要求概述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体会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感受先民创造精神的价值。

说明教学时要重视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对文明进程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思想”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本要求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及演变过程;知道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怀素、苏轼、米带、赵孟颊等书法名家;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感受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发展要求了解王维等著名画家;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说明“金声玉振”、“宫廷舞和民间舞”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学习要求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体会古代中国光辉灿烂的文学价值,感受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文学的美感。

说明本课知识点较多,可以借助表格法梳理;同时还要关注屈原、李白、杜甫、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等创造了祖国古代辉煌文学成就的代表作家。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6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总结6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史观渗透
学案24
解析
国家政策出台的出发点由国家利益决定的,国家之间
的竞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竞争。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 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经济地位影响 政治地位,本题选B项。第②项说法错误,决定国家关系的 除了意识形态,还有众多其他因素;第④项明显错误。
学案24
世界经济全球化形成过程,可分为起源、初级、中级、高 级阶段: 1.15世纪,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掠夺性贸易)在欧洲萌生,为后 来的生产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进行了一定的 物质准备。 2.18世纪中叶,发生第一次技术革命,随着大机器生产代替 手工生产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国际经济活动主要内容是原 料和商品的贸易,人类经济活动进入生产国际化的初级阶 段。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答案 B
线索发散
学案24
一、不同时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 变,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策略有所调整。 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一边倒”。 战后国际形势的显著特点是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它对华 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当时的世界分为两大阵 营,中国站在社会主义苏联一边,是维护自身利益、维护 世界和平的正确选择。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学案24
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无敌国外交”。 由于美苏互有攻守,加之第三世界崛起,和平与发展成为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相处,反对霸权主 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线索发散
学案24
二、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形成 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 成,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 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 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 “冷战”。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中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近现代科技

2013届高考二轮复习 中国的科技教育与世界近现代科技

典题与题源
考点二 典题 3 近代物理学与进化论
学案25
[经典题组二] (2012· 浙江卷)在古代,通才式的大师频出,而进入近 ( ) 代后此类大师越来越少。 一般认为, 芬奇是“最后一个百 达· 科全书式的人物”。其重要原因是 A.在人类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偶然性 B.古人的成就达到相当高度后,后人很难超越 C.古代学者少,评价目标集中;近代以来学者多,大师难以 被公认 D.近代以来的科学把研究对象分为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加以 研究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学案25
考点五
新中国的教育
[经典题组五] 典题 10 (2011·山东基本能力测试) “国运兴衰, 系于教育。 ” 下列有关新中国教育的表述,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B ) 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学校 未来 A.②④①③ B.②③④①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解析 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再现。①是 1995 年,②是建
典题与题源
[命题探源] 领 域 成就 内容 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 万有引力定律 意义
学案25
经典力学体系的建 立标志着近代科学 的形成
本 学 案 栏 目 开 关
经典力学 物 理 学 相对论
爱因斯坦于 1905 年提 深刻揭示了时间和 出狭义相对论和光速 空间的本质属性, 是 不变原理; 1916 年提出 物理学领域的一次 广义相对论 重大革命
D 本 海探测技术的作用, 项与题干中“第五个掌握深海载人深潜 学 案 技术的国家”相矛盾。 栏 目 答案 B 开 关
典题与题源
学案25
[命题探源] 1.两弹一星 (1)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试 爆成功。 (2)1970 年,中国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 轨道。1975 年,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 2.东方魔稻 袁隆平于 1973 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 优 2 号。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

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科技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年2月26日,我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朱光亚逝世。

在朱光亚等科学家的努力下,中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的成功,仅用了两年时间。

科学家们的努力,对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现实意义是() A.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B.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我国的国防安全C.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D.使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世界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中国在核武器研究领域内的迅猛发展,是在美苏垄断核武器的情况下进行的,其研制成功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维护了我国的国防安全。

答案:B2.2010年12月,再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传奇人生的电影《袁隆平》在海南上映。

由袁隆平选育的杂交水稻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原因是()A.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B.世界上许多国家引进杂交水稻C.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D.袁隆平推广杂交水稻成果显著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科技的发展。

袁降平的杂交水稻并不局限于中国,而是推向了全世界。

其推广应用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所以被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答案:C3.1966年,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化学组组长梯塞留斯访华,目睹中国同行在薄弱基础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不禁感叹:“人们可以从教科书中知道怎么造原子弹,但绝不可能从教科书中学会人工合成胰岛素。

”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 A.中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领先世界的成就B.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之后C.中国原子弹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都属于创新D.中国科技基础薄弱但水平却领先世界解析:B项表述不正确,中国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是在1964年,而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

C项表述不正确,原子弹爆炸成功不是创新。

D项表述错误,中国当时的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于世界。

答案:A4.从无人实验飞船到模拟载人飞行,从多人多天飞行到圆梦太空行走,短短10多年间,中国航天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性跨越。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六 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学艺术(含现代) 岳麓版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十六  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学艺术(含现代) 岳麓版

专题十六中国的科学技术、教育与文学艺术(含现代)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火药( )。

2.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最能体现首开风气的一点是介绍并传播西方农学知识( )。

3.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没有走向近代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落后( )。

4.推动唐诗、宋词、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 )。

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 )。

6.明清统治者曾把《水浒传》列为禁书,最主要的原因是歌颂了人民的抗争精神( )。

7.汉字发展为书法艺术的动力是知识群体的形成( )。

8.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繁荣( )。

9.“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而不是指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

10.“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

11.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政治主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科研学术领域( )。

12.“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主要原因是教育对经济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 )。

13.20世纪70年代我国在建立公平社会方面最先实行的举措是恢复高考制度( )。

14.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是教育本身要实现现代化( )。

15.“三个面向”的实质是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

答案1.×正确答案: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罗盘针2.√ 3.√ 4.√ 5.√ 6.√7.√8.√9.√10.√11.×正确答案:社会主义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科研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侧重于政治主张12.√13.√14.√15.√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高三历史: 专题18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教学案(教师版)

高三历史: 专题18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教学案(教师版)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8 现代中国的三大理论成果与科教、文化教学案(教师版)【2013考纲解读】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及“双百”方针等主要内容。

2013高考预测(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特点及现代科技与教育发展的表现及阶段特征仍将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内容。

(2)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高考中可能利用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重视对现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方针、政策及其阶段特点的考查。

一、孙中山的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评价及两者的联系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知识归纳】(1)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异同比较。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在《民报·发刊词》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它们的内容比较:(3)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点: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

(其它:如:基本相同的革命方法等)反帝反封建思想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由于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有根本的不同,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性的区别:①指导思想:共:马克思主义,国:旧新三民主义。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

201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科技创新与经济全球化

时 著作 期
突出贡献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 《水经 著。全书以注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江河流经 注》 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其 他 科 技 著 作 北朝农学家贾思勰所著,书中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 《齐民 民的生产经验;提倡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这部书是 要术》 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农政 明朝徐光启所著,阐释了农学理论和欧洲水利方法, 全书》 是我国农学史上最早传播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书籍。 明朝末年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书中总结明代农业和 《天工 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 开物》 面貌。这部书后来被译成多种外文,外国学者称它为 “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二)中国近现代科技
时期 人物 突出贡献
近 代
设计人字形路轨、修建京张铁路,1909年全线 詹天 通车,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 佑 路 1940年发明“联合制碱法”,打破帝国主义对 侯德 中国民族工业的封锁,使中国制碱化学工业跃 榜 居世界前列。 邓稼 中国“两弹”元勋,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 先 作的奠基者之一,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 大大促进了生产力 力,使社会发生翻 的发展,为经济发 天覆地的变化;引 展提供更广泛的途 径;使生产和资本 起社会关系的变革,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 高度集中,形成垄 了封建主义;资本 断组织,19世纪末 主义社会日益分裂 20世纪初,资本主 意义 为资产阶级和无产 义逐渐向帝国主义 阶级,两大对立阶 过渡;帝国主义国 级之间的矛盾日趋 家之间矛盾加剧, 尖锐;改变了世界 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的面貌,形成了西 的斗争愈演愈烈 方先进、东方落后 的局面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42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第42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理知识体系自主学习——主干梳理·依托教材·高于教材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③1956年1月,中共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④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3)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________上百家争鸣。

[图示明史] “双百”方针(4)成就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5)意义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易错辨析]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

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

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________”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1)背景①历史转折:中共____________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课标内容](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学习要求]第一课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第三课人类文明的引擎第四课向“距离”挑战知识与能力知道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建立的主要贡献;认识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了解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和光的量子理论、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等史实;认识相对论、量子论提出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阅读法、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实验法等来学习了解近代物理学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伽利略、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不迷信权威、为科学而不断探索创新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伽利略对物理学发展的重大贡献;牛顿经典力学的建立;量子论的诞生;相对论的提出。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物理学各阶段发展的原因?一、经典力学体系1、背景文艺复兴运动使科学从神学的桎梏中被解放出来,近代科学诞生。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力学观的否定(1)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力学观: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会静止。

如:“推箱子”的例子(2)伽利略的贡献——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2、创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基本理论: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的比例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物理学领域 生物学领域 经典力学体系 的创立和发展 现代物理学 理论的发展 进化论理论(达尔文与赫胥黎) 相 对 论 量子理论 万能原动机与“蒸汽机时代”(瓦特)电力的广泛应用与“电气时代”(法拉第、西门子等) 现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时代影响意义理论的综合:牛顿力学体系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说明,从而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2-2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2-2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1·湛江模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是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他这句话是对()A.克伦威尔军事独裁的抨击B.查理一世专制统治的批判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否定D.查理二世复辟统治的不满解析:解答本题抓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结合材料信息“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可以判断是抨击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统治,故答案为A。

答案:A2.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

”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人民组织自治政府,政权落入国民议会手中。

该材料体现了()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议会制度D.社会契约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法国大革命主要思想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政权落入国民议会手中”反映的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实践了卢梭的人民主权说。

故答案为A。

答案:A3.《独立宣言》明确指出:“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

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有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这表明《独立宣言》体现的主要原则是()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天赋人权D.民主共和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中“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信息,反映了政府权力受人民群众的制约,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答案:A4.(2012·辽宁抚顺第一次月考)下表是小张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

从中可以提取的正确信息是()B.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C.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D.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解析: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建立人间天国和“扶清灭洋”,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政不同,排除A;民主自由思想仅与资产阶级运动相一致,与日益封建化的太平天国农民政权关系不大,排除B;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民主是相伴而生的,故D错误。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

2013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1-1-1.

课后演练提升一、选择题1.(2012·湖南长郡中学)近十多年来,家谱作为一种历史文献,受到了史学界的高度重视,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

家谱取得这一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它() A.记载了某一家族的兴衰荣辱B.能起到凝聚社会群体力量的作用C.增加了历史材料的种类数量D.能弥补正史缺载和地方志粗疏的缺陷解析:本题考查家谱的作用,回答本题,需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成为除正史、地方志、考古资料以外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体现了家谱能够弥补正史等记载的缺陷。

本题选D项。

答案:D2.(2012·河北保定高三期末考试)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

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3.(2012·内蒙古赤峰优质高中一模)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综合运用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略。

对二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为依据,其他史学家必然接受C.两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有一定道理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断,不足为信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史学评论观点的理解。

根据相关史实西周灭亡的原因还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变法、思想文化的变动等,司马迁和学者李峰的观点均是一家之言,并不全面客观,故此题应该选择C。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课标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1、表现2、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江苏省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练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江苏省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课时练专题四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专题四中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课程标准及考纲说明(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二、历年高考真题1.(11福建)《唐律疏议》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这表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2.(10北京)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3.(07全国)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4.(08重庆10海南)“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这一观点出自先秦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5(10浙江)儒道思想犹如中国古代思想的双璧。

下列言论中,最能体现道家因循自然、崇尚无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6.(11上海)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7.(10山东)“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8.09海南)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9.(09山东))书博会开幕式的背景墙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为背景墙选配孔子的两句名言,下列最合适的是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11浙江)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
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
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
识。 (4)从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 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从成就上看,全面繁荣,多种成就领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抗金将领岳飞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 壮志写入诗词,期望有朝一日能“驾长 车,踏破贺兰山阙”,恢复中原。辛弃 疾投笔从戎,“醉里挑灯看剑”,表现 了昂扬的斗志。苏轼与辛弃疾被合称 为“苏辛”。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专 题 知 识 整 合
一、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原因和特 点 1.原因 (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央集权国家的组织和支持提供了重要 保障。 (2)经济: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提供了物 质基础。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3)民族关系及对外交往:各民族间的 融合及频繁的中外往来,有利于中国
《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
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风》
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
剥削和压迫,有的反映劳动人民的反
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大
量关于农业生产的组织情况以及各种
恋爱情歌等内容。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
时代音调。
栏目 导引
专题十三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 文化和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近现代世界科技的进步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近现代世界科技的进步

近现代世界科技的进步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1·宁波模拟)右图为苹果公司最初的LOGO,图片外框写着“牛顿,一个永远孤独地航行在陌生思想海洋中的灵魂”。

该公司作此选择最可能的理由是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A.首次将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B.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革命性进步C.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D.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了宇宙运行规律解析:A项是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意义;B项是量子论的意义;C项是相对论的历史意义;D项准确概括了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

答案:D2.(2011·广东高考)1919年英国《泰晤士报》曾刊登标题文章——“科学革命”,两个副标题是“宇宙新理论”、“牛顿观念的破产”。

具有“科学革命”意义的理论是() A.日心说B.量子论C.相对论D.经典力学解析:本题考查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C项符合题意,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突破了牛顿的力学体系,拓展了人们对宇宙空间的认识。

答案:C3.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修正了经典力学体系,并非否定。

在相对论中,牛顿三大定律依然正确,只不过在分析问题时还要考虑到相对论的效应而已。

以上阐述的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是()A.各自独立B.继承与发展C.否定与对立D.否定与发展解析:本题考查相对论与经典力学的关系。

根据“相对论修正了经典力学体系”可知相对论发展了经典力学。

根据“在相对论中,牛顿三大定律依然正确”可知,相对论继承了经典力学,故选项B正确。

答案:B4.下列一组漫画反映了一个特殊的现象,最能对此进行解释的科学理论是()A.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B.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C.普朗克的量子理论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析:四幅漫画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只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对此进行解释。

答案:D5.有一个生物学家,他曾提出过两个闻名的原则,即“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2013年《山东高考》新课标历史二轮专项提高测试卷(含解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12年2月广东韶关市高三一模)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上山下乡光荣》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A. 三大改造和“双百方针”的贯彻B.“三下乡”活动C.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D. 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2.(2012年1月佛山市高三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此后2000多年却是“万马齐喑”般的沉寂。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昙花一现,改革开放后的欣欣向荣。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B.领导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3.“我国已有高等院校434所,中等专业学校1265所,普通中学1.8万所,小学168.2万所,幼儿园1.9万所,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138.4万人,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A.20世纪60年代的中期B.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初期C.三大改造完成之后D.20世纪70年代中期4.(2012年5月淄博市高三检测)有研究者认为,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五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对新中国初期留学热潮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多选择留学欧美等西方国家B.以留学苏联、东欧国家为主C.涉及机器、水电等技术领域D.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5.引发“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是()A.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纪要》B.《文汇报》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C.毛泽东发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通过《二月提纲》6.(2012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②归国科学家成为中国尖端科技和空白学科的开拓者③邓稼先是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拂下归国的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②7.(2012年11月江苏南通)邓小平指出:“如果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

2013届高考历史专题复习精练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专题一、选择题1.(2012年3月威海一模18题)下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同时期出台的科技、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其先后顺序是()①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②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④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①③④②2.(2012年3月枣庄高三联考23题)下列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叙述中,正确的是①即在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②学者于宪法范围内在学术上有独立思考、创作、批评、辩论的自由③实施过程历经曲折④与二千多年前“百家争鸣”的背景相似 (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2012年1月淄博四校联考20题)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开始恢复,一代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高考制度恢复的背景是( )A.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B.邓小平复出后主持教育工作C.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D.思想界展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4.(2012年1月聊城联考22题)建国以来,下列重大科技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中国第一座试验性原子反应堆③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④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C.②①④③D.③①②④5.(2012年3月衡水质检19题)右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一个纪念首日封,图中所示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A.邓小平正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B.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工作正在进行C.《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制订D.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始实施(2012年1月德州联考22题)党和政府重视科技、教育发展,依次排列以下历史事件()6.①邓小平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②中共中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④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A.①③④②B.②③①④C.③①④②D.④③②①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7.(2012年3月台州市调研39题)(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工业化需要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时期是善于学习的时代,……为了不让文化落后拖住工业化的脚步,1928年秋,苏联政府掀起了群众性扫盲运动,……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文化和技术的学习热潮中。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二十 近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岳麓版

201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考前三级排查测试 专题二十  近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岳麓版

专题二十近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正误判断:关于下面的知识要点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伽利略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是由于他自制望远镜观察天空,发现了许多新天体( )。

2.牛顿力学体系的特征是注重实验和力学体系的哲学化( )。

3.达尔文进化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 )。

4.相对论之所以是物理学思想的一场重大革命,是因为这一理论揭示了时间、空间并非绝对不变的属性( )。

5.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最大的影响是它使机械化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

6.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是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

7.欧洲浪漫主义文学兴起的原因是人类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的失望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 )。

8.现实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的相似之处是反映社会现实( )。

9.浪漫主义绘画的特点是偏重感情,重视色彩和笔法的热情奔放( )。

10.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是注重描写内心世界( )。

11.从《天鹅湖》到摇滚音乐,体现出音乐发展的大众化和多元化趋势( )。

12.电影兴起的决定性因素是19世纪末科技的迅猛发展( )。

答案1.√2.×正确答案:牛顿力学体系的特征是注重实验和力学体系的数学化3.√ 4.√ 5.√ 6.√7.√8.√9.√10.×正确答案:现实主义美术的特点是注重表现社会现实11.√12.√错误追踪:下面题目中有两个答案是错误的,请指出、改正。

1.伽利略被认为是真正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第一人,原因何在?答案伽利略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2.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

”这位科学家应该是谁?答案爱因斯坦。

3.“月亮既不会掉下来,也不会离去,那是因为它的运动正好抵消了地球的引力。

”说这句话的科学家是谁?答案牛顿。

4.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1824—1887)曾说:“物理学已经无所作为,往后无非在已知规律的小数点后面加上几个数字而已。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检测(含解析):中国现代科技文化史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科学地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但其内容不包括()。

A.正确、观地评价毛泽东思想B.社会主义的本质C.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客D.判断实践的标准2.邓小平曾说:“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以下文章中冲破精神桎梏,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大讨论,从而揭开思想解放运动序幕的是( )A.《强学会叙》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C.《论持久战》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②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伟大纲领⑧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④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4.(明哲老师原创)《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记载了邓小平在1979年11月28日的一次谈话,他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②1979年起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③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成熟④中共十四大以后中国取消了计划手段A.①③B.①②③C.②③D.①③④5.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坚持社会主义制度B.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C.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D.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6.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直接推动了中国社会全面的A.体制改革 B.拨乱反正 C.经济建设 D.对外开放7.江泽民说:“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新生活,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内容]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学习要求]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知识与能力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史料分析、情境再现、比较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艺作品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教学重点:“双百”方针;“双为”方向;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及体育运动成就。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一、百花千卉共芬芳——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五六十年代)1、表现2、原因(1)社会环境的变化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3)双百方针的提出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遭遇曲折的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风刀霜剑严相逼——“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1、表现国家文物遭摧残(清华园、故宫—血泪宫、佛像破坏、家具是的帝王将相扣)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田汉批斗和国歌改词,老舍,傅雷,吴晗)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佛教经典,什么佛经,尽放狗屁)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样板戏流行。

2、原因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林彪、江青一伙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三、飞香走红满天春——新中国文化的第二高峰(大地春回百花放)1、表现⑵体育成就举世瞩目1979年,中国重返奥委会;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赢得“五连冠”;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获奥运会第一金;1992年和1996年,巴塞罗那和亚特兰大两届奥运会上,中国均夺得了16枚金牌,居金牌榜第四位;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中国名列金牌榜第三位;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金牌数居第一。

2、原因——二为方向的提出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在总结新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提出了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即“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时代文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工作的繁荣。

☆新中国文学艺术、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政治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如“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等,有力地推动了这些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大力投入,为这些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经济上: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文学艺术、体育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

广大文学艺术、体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要勇于艺术创新。

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二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知识与能力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知道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的摧残;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过程与方法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教学重点: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背景新中国成立,政府重视;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国内敌我矛盾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要彻底改造旧中国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具体措施及作用(1)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表现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作用: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提出: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作用: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措施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

多种形式办学3、结果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表现(1)“文革”对教育冲击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2)“教育革命”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

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

2、“文革”对教育的影响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

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

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2、教育方针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3、“科教兴国”战略含义: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

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地。

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

4、成就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5、新时期中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对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尊师重教的风气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邓小平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国家把教育确定为优先发展的战略目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推动。

☆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分析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

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

把发展教育看成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作业:随堂练习教后记:第三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知识与能力知道“两弹一星”、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神舟”号飞船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价值观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罗列和认识新中国科技成就的基础上,就如何进一步振兴中国科技事业等问题展开讨论,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多种想法,及时给予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艰苦创业、自主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科研起步:文革前(20世纪五、六十年代)1、科技落后的历史背景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2、中国科研的起步建立科研领导机构和研究机构,依靠政府力量领导和开展科研工作。

党和政府通过培养科技人才和吸引海外华人的知识分子相结合的办法,迅速建立一支科技队伍。

制定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

3、主要科技成就(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二、十年曲折:文革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期间,中国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大了。

三、科研腾飞:文革后(1978年后到21世纪)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复出后的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发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

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内容:《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863计划”、“火炬计划”意义: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②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1995年全国第三次科技大会号召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4、新时期各个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