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要求树立历史教学新理念
新课标为历史插上创新的翅膀
新课标为历史插上创新的翅膀正确解读课程标准,是顺利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前提和基础。
为此笔者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以系统论为指导,创新历史课堂教学,使教学目标和流程更为清晰明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真正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展望新课改,我想这将是一次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
新课程的教育理念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发展。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改变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教学理念要创新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新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过分强调教师“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学”的手段,这已不能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
初中历史教师要尽快树立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师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起“学生中心”的新理念。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课习惯于“一言堂”。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这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念。
二、深化对教材知识的挖掘和联系对教材知识的进一步挖掘和联系,包括学科重点知识的挖掘、学科内知识的联系、跨学科知识的综合等。
它是学生学习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近年来高考对学生知识能力考查的重点。
只有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挖掘和联系,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知识,提高综合学习能力。
教材各部分的文字材料、图表等,首先直接反映相关部分的主题,体现为显性知识。
同时,它们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其它部分的主题,体现为隐藏性知识。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
历史教学如何体现新课改理念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思想上要体现时代精神,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改变了中学历史学科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巴的教学模式。
历史教师围绕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堂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但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过于片面,过于追求教学的形式和表面,忽视了教学的内容和实质。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新课改中历史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注重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的统一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的要求,强调感受、观察、体验和解释一般社会现象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从知识传授、思想灌输变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过程。
很多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广泛运用新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课件、视频课堂、网络资料和历史情境课堂,采用学生编演历史情境剧、组织辩论会和讨论会、进行模拟法庭等形式,希望通过大量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领悟和解读历史的能力。
但是,实践表明,很多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并没有因为“能力”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新课改前,学生能够熟练地把一个具体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娓娓道来,把各章节串联起来,那是因为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是学生掌握和感悟历史事件的三要素,也是我们传统教学的重点。
而新课程中,教师重视能力目标的实现而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是一种不好的现象。
新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因此,我们不能完全舍弃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在能力目标的达成过程中不能忽视知识目标,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
二、注重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的实质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课堂分组讨论、组织辩论赛、编排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等都是教师常用的教学形式。
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学生还没有学习基础历史知识就过多地观看历史影像资料、编排课堂历史短剧、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等探究学习的倾向。
浅议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教学
程资源 ,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学 习领会教育部《 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实行)等文件精神 , 》 还要求教师
时常上网, 了解信息 , 并随时下载相关资料 , 不断学习,
素养 、 民族情感和爱国热情。课堂教学是一个在教 师 指导下进行 自主发现、 探究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 , 新课程要求教师一定要改变 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 , 转
化 教学 行 为 , 树立 新 的教 学 理 念 , 若 不 然 , 会 落 伍 如 就 于课程 改革 大潮 。
能力 , 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文素养、 民族情感和爱国
连 历史 事件 发生发 展 的始 末 都 很 少 把握 , 更谈 不 上 对
每一个历史老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
教师 , 和其他 广大 历史 教师一 样在 关 注着这 个 问题 , 也
历史事件能有 自己的见解 和判断力 , 学生只知道死记
硬 背 知识点 和考 点 , 这种 强硬死 板 的教 学方 式 , 仅使 不 教 师 的思维 越来 越 僵 硬 , 且 也束 缚 了学 生 的 能 力 培 而
的委托, 肩负着提高 中华 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化素质 , 培养人才 , 转变社会风气, 建设社会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是贯彻德、 体等全面发展 的方 智、 针, 培养有理想 、 有道德 、 有文化、 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 重要手段之一 , 对提高全 民族的素质 、 增强民族 自信心 起着积极的作用。另外 , 历史教育 在培 养学生文化素 质、 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 , 具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 。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初中新课程改革在我省推行几年来,作为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都经历着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新课程理念为我们描绘了非常美好的教育前景。
但在践行课改的过程中,许多历史教师一度产生了一些困惑: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具体实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该做什么?学生该做什么?是不是说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随心所欲地去发挥?教师和学生应该怎样进行准确的定位?本人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明确自身定位(一)正确领会新课程,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和“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与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而教学过程更准确的应该理解为是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沟通与协作,而不是过去教学环境下的上下关系。
初中历史新教材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强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三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后“阅读与思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等栏目,把充分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倡导让学生自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增设综合探究课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
在历史学习中,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体现在课堂教学理念中,我们就必须从“教教科书”转变为“用教科书”,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教师用“心”施教,不能仅满足于原有的学科专业知识,还需尽快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史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理论的综合修养,并不断完善以历史专业知识为主体的跨学科知识体系,以适应新课程要求。
(二)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自觉调整教学行为,实现角色的转换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是编剧、导演、主演集于一身,学生在课堂上充当的是“群众演员”,老师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操纵着整个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探索,我国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与完善。
新课程标准的推出为高中历史教育带来了更新的理念与要求,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基于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理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凝练。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任务。
历史教育应该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关注学生的每一位个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要,促进他们全面、健康的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感知历史人文情感,提升其对于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历史知识的获取与整合能力、历史信息的分析与评价能力、历史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能力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质疑、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历史教学的实践活动,学生将能够主动获取、整合和运用历史知识,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水平。
三、融入现代技术手段,提升教学效果新课程标准强调融合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和教学资源。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化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在班级、学校或者社区等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历史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想品德、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创新能力等。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合作、沟通和创新能力。
通过历史教育,学生将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社会,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认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新变化解读
《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主要新变化解读一、凝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这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新理念2022年版历史课标强化育人导向,凝练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并将它们作为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
对以上核心素养的理解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五个核心素养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具体而言,唯物史观是历史学习的理论指引,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基础条件;史料实证是历史学习的必备技能,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历史解释是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集中体现;家国情怀体现了历史学习的价值追求,是其他四个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
另一方面,将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以更符合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要求。
与高中阶段相比,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对核心素养的定义及内涵的表述更为简约。
同时,“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提出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具体要求。
这些要求与高中阶段的相关要求是一脉相承、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关系,二者合力形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育人价值的连续体。
可见,新课标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初高衔接”,依据学生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它们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涵养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而达成中学历史课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二、设计了结构化课程内容,基于核心素养,突出大概念、大主题教学“2022年版新课标”组织、设计了基于核心素养的结构化课程,即以大概念、大主题设计和选择了六大板块的课程内容。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观念
新课改下历史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一轮历史课程教材改革,这项工作的意义不仅在于编出一套教材,更重要的是促进教育观、课程观和教材观的转变,并由此推动中学历史教育的变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感觉责任重大,现在的历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
一、历史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教育新理念《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要“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鉴于此,历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思维创新活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提倡科学的创新思维活动。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都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以往教学的最大缺点,在于教师基本上包办或者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没有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
因此在新一轮课改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的空间,要充分的信任学生,要相信学生能够完成问题,这样学生不处于被动的地位,就会更加主动学习,会增强学习自尊心,有利于发展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二、重视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能力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掌握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四新 (4)
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要四“新”东莞市长安中学徐世友(523850)【论文摘要】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
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尝试,采用了一些教学方法来丰富我的课堂,从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新教材新观念新思想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提出:在《读者》杂志上曾经登了一篇名为《历史题该怎样考》的文章。
同样的历史知识,但是中外考查的方法却截然不同:中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了哪里?”,美国的考试题目是“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如果当初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文章中还列举了一个日本的历史考题,考题是这样陈述的: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即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即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之。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外历史教学的差异,外国更重视发挥史学的功能,更重视历史教学的现实意义。
而从中我们也应该反思我们的历史到底应该怎样教。
我认为这个问题也是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中心问题。
面对新教材,我们教师该如何作为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教学观念要“新”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这就明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要改变以前的“一言堂”为“群言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新理念摘要: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中不难看出,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上有很多重大的改革,其中对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显得尤为突出。
历史教学理念的更新也有很多: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史学理念和高考理念等等。
简要从课程理念、教学理念两个方面阐述几点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高考;教学理念理念其实就是做事的理论,而理论是指导实践的。
云南省2009年首次使用了新课程,新课程的性质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如果仍然用旧的教学理念教与学,所做的工作恐怕只是穿新鞋,走老路,效果不佳。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首先就得更新传统的课程理念、教学理念和高考理念。
一、更新传统的课程理念新课程历史教材不仅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而且按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而编,纵观新的历史教材就是一“标”多“本”。
“标”就是课程标准,“本”就是有多种版本的教材,现今有岳麓书社、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等4家出版单位出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教科书。
在一种版本下有必修3个模块和选修6个模块。
新课程历史教材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育内容,增强了教育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二、更新教学理念1.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知识和经验获得过程的指导,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美国人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抑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理念摘要:理念是行为的灵魂,是创新的先导,教学理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
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的人文性强调历史教学要致力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尽快转变教学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及情感体验,采取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透过历史事件的表面分析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以便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理念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053-01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培育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处理教材内容的若干原则”中又强调:“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以上要求和原则说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历史教学。
一、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各种历史现象表现得纷繁复杂,曲折离奇,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透过事物的现象,揭露它的本质。
怎样才能在教学中通过若干表象,去粗取精,分析总结,得出历史的本质东西呢?古今中外的诸多历史现象虽曲折复杂,但它总是有规律可寻的,总是有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存在。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为什么历次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其本质就在于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者,因此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封建革命纲领,其结果也必然失败。
近代亚洲各国,尽管具体情况各异,但民族资产阶级改革或革命最后几乎都是失败,其本质原因也在于在这些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里,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可能彻底地进行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贯彻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理念,符合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主旨,是我们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值得探讨的一个话题,也是摆在广大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重大的任务。
传统的应试教育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标,以“硬件”学科重点教,要考的内容反复教为主要手段,从挤时间,扩大“运动量”上找出路。
以反复灌输为方法,根据考试分数定质量,以“质量”高低论奖赏。
根据这种管理方式和体系实施,尽管苦了学生,但可能升学率暂时上升。
这一教学上的短期行为反馈给社会、家长和学生,又使这套管理方式和教学体系得以强化,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新课程教改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
因此我们的历史课程改革必须从思想源头上树立起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一切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首先,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适应新角色,做学识渊博的引路人。
在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的设置是综合的、开放的。
课程资源多种多样,教材仅是其中之一。
而一标多本的教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安排,专题加模块的课程结构对今天的历史教师来说无疑都是巨大挑战。
历史教师要不断学习,既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又要兼容并蓄。
通晓其他学科门类知识,还要尽快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只有这样才能扮演好自身角色。
教师要精心营造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
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也是新课程的参与者;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也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自觉获取新知识。
其次,要教会学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问题虽然历史主要讲述的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在很多人眼中,这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是孤立存在的,前必有因、后必有果。
历史教学的新理念
• 素养1: 时空观念
• 时空观念是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 观察 、分析的观念。
•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 学生能够知道特定的史事是与 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联系的; 能够知道分割历史时 间与空间的多种方式 , 并能运用这些方式叙述过去 能够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要素 , 建构历史事件 、人 物 、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 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 、统一与多样 、局部与 整体 , 并据此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 在认识现实社 会时 , 能够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 行考察。
ppt课件
9
• 研制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特 别是研制各学科的核心素养是 国家任务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 所提出的任务 ,是这次修订高 中课程标准必须完成的任务。
ppt课件
10
二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
1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制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 的研究成果为依据的。
( 一些国家如英国 , 特别强调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相互联系 , 如文 化 、宗教的多样性)
• 历史学科组合理吸收了国际 pt的件优优秀成果 , 形成了我们的看 。
• 我们提出的5个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理解 、历史解 释 、历史价值观。
• 这是经过反复研究 、多次变化才提出的。
历史组从2014年作为试点 ,开始研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曾经提出5-8-5-5-7 个: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发展意识 、多 元联系 、历史理解 、历史评判 、历史认同 感 。后合并为现在的5个。
ppt课件
18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研制过程
(部分过程)
ppt课件
19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
高中历史《新课标》解读前言《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是我国高中历史教育的重要指导文件,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历史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
本解读将对《新课标》进行详细分析,以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该标准。
一、核心理念《新课标》强调历史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历史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新课标》设定了以下高中历史课程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脉络,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价值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的发展规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课程结构《新课标》将高中历史课程划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 中国古代史2. 中国近现代史3. 世界古代史4. 世界近现代史5. 历史专题每个模块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内容要求和教学建议。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四、教学建议《新课标》提出以下教学建议: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2. 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4.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5.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6. 加强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评价建议《新课标》强调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全过程的评价方式。
具体建议如下: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
论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历史教育理念
一
●刘 天友
反复 训练和 努力 实践才能形 成 。前苏联教 育家 马卡连柯 曾说 :必 “
查等。 () 史体验 活动 , 3历 包括 直接体 验( 参观 ) 间接体 验( 观看 如 和 如
、
准 历史 教学 的必要基 础。 () 1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 、 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平等 教师在要求 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 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 , 尊重学生的劳动。 一切体
录像 、 电影 等) 。
、
坚持“ 健康 第一” 的指导思 想 。 促进 学生健康 成长
体 育教学 本身是 一种创造 性活动 , 在体育 教学 中 , 体育 教 师应 不 断的学 习新理念 、 掌握新信 息 , 不断改善 和发展 自己的知识结构 .
检查 , 之以恒 , 持 只有这样 才能逐 渐形成学生 良好的锻炼习惯。
中国古代服 饰文化 与社会观 念 的变迁。
四 、 学小结 结构化— —课 程设计 教
课程设 计是课 堂教 学不可缺 少的一 个教学 环节 。教师 由于 自 身哲学观 、 心理 学基 础及 方法 论 的不 同 , 择 、 选 组织 教材所 遵 循的 原则 和规范 不 同, 而形成 不 同特 色的课 程设计模 式。 从 一是 学科 中
( ) 深入研 究教材文 字系列 与图像 系列相 互关 系的基础上 , 2在 尽可 能使文字 内容 图像 化 。 变死图 为活 图 ,如 在讲述三 大战役 时我 们就 可 以把 教材 上
2023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2023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2023高中历史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1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广大一线教师进行培训是必须的和必要的,经过培训,聆听了专家和有经验教师们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对课改中高中历史专题式教学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时代的教师,也使我充分认识到一些以往没有认识到的东西,感触颇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一、教育理论、课改理念的培养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它要求历史教师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
因此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教师应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努力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在专业情感方面,教师要把“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变为实际的行动,要善于在教学实践中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建立起专业自信,坚定自己适应新课程的信心。
其次,教师不仅要不断地更新学科知识,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
从而使教师能够真正从一位“教书匠”转变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师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会不断涌现,教育应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主动地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变革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二、教师、学生角色的转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人们对教师在新课程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问题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体现在:“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学生也不再只是变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自主者,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会学习,掌握学生方法。
“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从而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
新课程标准下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2019年精选文档
新课程标准下对历史教学的新要求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
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历史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渗透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呢?为此,本文总结了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师的新要求,以及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做出的相应改变,在教学中我作了一些研究与尝试,从中体会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生机勃勃的高中历史课堂。
新教材强调知识和技能,在课堂学习的同时加入一些佐证这些结论的史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只记住历史结论。
一次听课,老师讲的是《辛亥革命》这一课,老教材直接给我们的结论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而新教材对于这一历史史实没有下定论,所以在这一节课上,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探讨,课堂气氛活跃。
有一名同学的发言相当精彩。
他说,辛亥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是它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使政治走向民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民主与共和深入人心。
这些话让我记忆犹新。
过去的课本只是明确地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产生了什么影响;现在则不强调对史实的记忆,而是让学生结合史实,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一小小的改变告诉我们,要改变过去的教育模式,让学生更多的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在实施过程中,更要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
从而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考试的选拔功能,现在则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价方式既有基础知识的检验,也有基本能力的考查,还有社会实践的测评。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领导。
面对新课改的情况,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我们都知道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
而新课标规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三个学习模块、四个学习主题(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共计25项学习内容。
初中历史课教学注重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
初中历史课教学注重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初中历史课教学就应突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注重学生学习心态、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新构筑全新的教学理念。
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必须做到一. 初中历史课教学注重教学观念的创新⒈要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摒弃传统的历史教学观念。
所谓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能力。
⒉要改变历史课就是以故事为主的教学观念。
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兴趣,变历史教学为故事课。
追求历史的故事性,忽视了历史课的史料性、辩证性,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提炼时代的精华,让学生在学历史时创新历史,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人和事。
⒊要改变教师“诵经式”的一言堂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主自学能力的创新新观念。
应试教学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一言堂,学生当收音机,而创新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以学生为主,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一鱼”。
⒋要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实际。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学习他,就是要让历史为我们所用。
历史包含前人的一切失败和成功经历,通过学习注意总结前人的教训、成功,为当今现实当好参谋。
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⒌要善于通过历史教学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是为了学历史而历史,要通过学习历史去发现历史、研究历史,解决当今的问题。
通过学习历史课,让学生在自我总结归纳中去领悟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朝代,它哪些是成功的?哪些是失败的?当今社会哪些是应该去吸取的,哪些是应该摒弃的。
就以改革而言,商殃变法与王安石变法,有什么区别。
今天的改革与之相比根本点在哪里?通过活生生的历史镜头,让学生们在充分认识中去解剖社会,解剖历史。
在历史的歌谣中唱出一首首新歌。
⒍要改变单一的学科教学为结合性的多功能性的多层面的教学。
历史学科不仅仅只是历史性的特点,它还具有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其它功能。
初中历史教案新课标要求
初中历史教案新课标要求
1. 能够理解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明确思想方法和途径。
2. 能够分析新课标内容,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3. 能够运用新课标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2. 新课标内容的解读和分析。
3. 如何运用新课标理念进行历史教学。
教学难点:
1. 如何将新课标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
2. 如何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和简要介绍,引导学生了解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二、新课标内容解读和分析(15分钟)
1. 介绍新课标中的基本概念和知识。
2. 分析新课标的体例和内容,明确历史学科的要求。
三、教学实践(25分钟)
1. 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理解历史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堂讨论和反思(10分钟)
1.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体会和感悟。
2. 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新课标要求对历史教学的影响。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和思考题,巩固学生对新课标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5分钟)
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调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影响。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深化对新课标的理解,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并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
新课标对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要求,旨在推动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并促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以下是一些可能涉及到的方面:
1.强调历史思维能力: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等。
教学不仅注重知识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融合多元视角:引入多元文化、多元观点,强调历史的多维性。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国家在同一历史时期的情况,以及不同历史事件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3.注重历史史诗性和故事性:引入历史叙述中的史诗性和故事性元素,使历史更生动有趣。
这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4.跨学科教学:促进历史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整合,使学生能够将历史知识与地理、文学、艺术等领域联系起来,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5.社会参与和实践: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和实践活动,将历史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6.强调信息素养:帮助学生获取、评估和利用各种历史信息,培养信息素养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7.关注全球视野:鼓励学生具备全球视野,理解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联系,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学旨在通过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具体实施和教学资源的选择可能因地区和学校而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部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预示着中学历史教学将发生多方面的转变。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从学科本位到综合取向、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三个变化,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历史教学的新理念,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主动构建综合能力。
现分述如下。
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教学建构主义作为对传统认识论的一场革命性的挑战,在知识观、课程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上都提出了全新的理论。
建构主义学和教的基本特征就是: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知识虽然来自学习者个体内部通过新旧经验而建构,但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学习群体中,通过合作学习、对话协商而完成的。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具有生成性和建构性,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增长新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加强学生与学习同伴的对话、合作、互动,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将使历史教学面临四个方面的变化:教学环境的简单化、教学任务的低级化向教学环境的复杂化、教学任务的高级化转变;学生学习过程由被动机械的反应过程向自主探究的生成过程转变;教学的组织形式从“个体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历史教学的评价内容、方法和功能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主要认知工具的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与传统教学相比将发生很大改观,学生将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的建构者;教师将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能力建构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等角色。
只有在建构主义指导的学习环境,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学习环境中,学生才能在对历史事件分解的基础上,联系各自的生活实际,用各自不同的表述方式去认识历史事物多重的表面现象。
在这种对话、合作、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共享别人的经验,最终通过不同的视角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进行理论概括,从而形成对事物完整性的认识。
二、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当前学科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趋势日益明显,要使学生具备综合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体现相互渗透的综合取向原则。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知识点的挖掘,这种“深挖洞”的教学方式固然使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入,但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而人类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多样,我们不可能把有限的时间过多用于”深挖洞”式的教学。
在学科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的背景下,课程综合化的改革步伐也加快了,义务教育阶段综合课程已经全面铺开,“3+综合”的高考科目改革也有几年。
因而,当前历史课堂教学不能局限于“深挖洞”式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广积粮”。
综合取向的历史教学要求历史教师要注意知识间的相互渗透,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联系、不同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对事物完整性有一个清晰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