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家红粑的由来

合集下载

侗族

侗族

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人口总数为296万人(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

侗族在老挝也有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侗族人民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整个民族经济发展迅速、文化丰富多彩。

1基本信息侗族(侗语作Gaeml)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芷江,靖州、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以及湖北恩施、宣恩、咸丰等县。

侗族在老挝也有一个分支,叫“康族”。

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百越、干越。

有研究指出江西的简称“赣”即来自古代侗族自称。

隋唐五代宋朝时期的“僚”、元明清时期的“峒人”,后来又有许多汉族人来到他们的居住地,与当地人混合而成。

侗族的名称来自“溪洞”,这是当地人传统的行政单位,今天当地还有许多地名叫“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这些地方居民统称为侗族。

根据200 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为2960293。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

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

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

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

民间多称“侗家”。

侗族使用侗语,属壮侗语系,分南、北部两个方言。

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选育栽培有本民族独特优质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养鱼,创造和传承了以“稻鱼鸭共生”为特点的侗乡有机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侗族民间故事

中国侗族民间故事

中国侗族民间故事在侗族,有着许许多多的民间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在当地可谓是家喻户晓。

那你知道中国侗族民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中国侗族民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相传新晃侗族自治县林冲乡唐家村进湾去的刘家坡小河边有一座大山,名叫老师坡(老师:古时候的风水先生,不是现在的人民教师)。

这里还有一段古老的传说哩。

刘家坡半坡上住着一寨刘姓人家,我老家也在这里,从小常听寨子里的老人们讲起老师坡的来历。

老师坡位于刘家坡的斜对面,这里是一处悬崖,有几十丈高,旁边有一条小道可以通到崖顶,崖顶上是一丘水稻田,悬崖的正下方的位置有一个一人高的山洞,洞门前有一条小河流过,这条河直通前面的大山源头和山外舞水河,据说这个洞那个时候叫邪家洞(邪家:邪魔的称呼),邪家就住在这里,洞里黑乎乎的不知道通向什么地方,没有人敢进到这个洞中。

那个时候寨子里的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活也还算红红火火,可是寨子里的人们隔三差五就会发现自己家里不是少这样,就是掉那样!人们也感到非常奇怪,但是又不知道从何找起。

有一天,寨子里有一个妇女赶着两只鸭子到小河边的田里劳作,就放两只鸭子到小河上游里觅食,可是这两只鸭子眼看顺流直下,进入到这个邪家洞里。

那个时候的生活水平不是很好,家里有鸭子可以下蛋补贴家用,眼看鸭子进到洞里不出来,妇女急了,也不管村里老人告诫过说这里是禁地,就直接进洞去找鸭子,黑灯瞎火的她一路走进洞,在洞里左拐右突,可是就只听见鸭子声音在前面不远处,就是寻不见鸭子的踪影。

她在洞里走了两公里左右,突然发现前面好像有亮光,妇女转过一个湾,前面豁然开朗,金光闪闪,洞里有石床、石椅、石锅石碗筷,在洞里的另一个角落妇女还发现了村里丢的一些东西:火筒棒(火筒棒:侗族人用竹子做的吹火用的工具)、灰筛(灰筛:侗族人做灰碱粑用来筛火木灰的一种工具)、米口袋等等,一对夫妇正在吃粑(粑:侗族过年过节的一种食物),看见妇女进来并邀请妇女一起吃,妇女问他们村里丢的东西怎么会在他们这里,夫妇说是从村里借来做粑过年的,等过完年就还回去,还要拿粑向村里人道谢哩。

侗族饮食文化2

侗族饮食文化2

侗族饮食文化□晓枫侗族是分布于贵州、湖南、广西三省毗邻地区的南方少数民族,其中以贵州省人口最多,古代文献中称“骆越”、“僚”、“侗蛮”。

他们主要从事山坝农业,兼营林业和渔猎,手工业发达。

出产“香禾糯”(有“糯中之王”之称)、“稻花鲤”、油茶、杉树,善于编织侗锦,“鼓楼”和“风雨桥”是其特有的精湛建筑艺术,是侗寨的标志性建筑。

侗族的饮食文化自成一体,大致可用“杂”(膳食结构)、“酸”(口味嗜好)、“欢”(筵宴氛围)三个字来概括。

在其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神奇的内容。

杂异的食源侗族地区大多日食四餐,两饭两茶。

饭以米饭为主体,他们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

侗族人民一般习惯于清晨做好一天的饭菜,带上山去食用。

其中香禾稻做成的“抟饭”尤为甘美,有“一家蒸饭,全寨剽香”之说。

侗族人喝的茶专指油茶,它是用茶叶、米花等混合制成的稠浓汤羹,既能解渴,又可充饥。

与饭、茶配套的,还有蔬菜、鱼鲜,食源广博而异杂。

蔬菜大多制成酸菜。

鱼鲜包括草鱼、鳝鱼、泥鳅之类,可制成火烤稻花鲤、草鱼羹、酸螃蟹等风味名肴。

肉品主要是猪、牛、鸡、鸭肉,吃法与汉族差别不大。

瓜果有刺梅、猕猴桃、野杨梅,以及松村嫩皮、香草根等。

其中,栎木的果实可做成豆腐,“香树”的皮可洁白牙齿,油茶树上长的“茶泡”是天然的酸甜汁。

野味包括鼠、蛇、蝌蚪、四脚蛇,以及吃松果长大的松香鸡和松香猪等,侗族人民均能巧加利用。

饮料主要是家酿的米酒和“苦酒”,以及茶叶、果汁。

据粗略估计,侗族的常见食料不少于五百种,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草中爬的,只要能吃,无不取食。

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

无菜不酸侗族嗜好酸味,自古便有“侗不离酸”的说法,他们自己亦称:“三天不吃酸,走保打倒窜。

”在侗家菜中,带酸味的占半数以上,有“无菜不腌、无菜不酸”的说法。

这些酸味菜的特色是:(1)用料范围广。

猪、牛、鸡、鸭、鱼虾、螺蚌、龙虱、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木姜、葱头、芋头……皆可入坛腌醅。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侗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聚居在中国湖南、贵州、⼴西 3省区相毗邻的⼴⼤地区,⼈⼝1425100⼈(1982年统计)。

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湖南省湖北省和⼴西壮族⾃治区毗邻。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语⽀,由古越语发展⽽来,侗语以贵州锦屏南部侗、苗、汉等民族杂居地带为界,分成南北两个⽅⾔区,北部⽅⾔受汉语影响较多,吸收汉语语词和语法形式较多,南部⽅⾔则基本保持了古侗语原貌。

南、北⽅⾔⼜主要以语⾳差异为依据,各分3个⼟语。

两种⽅⾔虽有差异,但同源词平均超过70%以上,语法规则基本⼀致,操不同⽅⾔的⼈接触⼀段时间就能通话。

1949年前,侗族没有⽂字,民间流⾏汉字记录侗语。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侗族⽂字的创制⼯作,经语⾔⼯作者⾟勤努⼒,1958年,在贵阳召开的有侗族代表参加的侗族语⾔⽂字科学讨论会上,通过了《侗⽂⽅案(草案)》,从此,侗族⼈民有了⾃⼰的⽂字。

它是采⽤拉丁字母的拼⾳⽂字。

历史:侗族源于古代“百越”族系,由秦汉时期的“百越”的⼀⽀“骆越”发展⽽来,到了魏晋南北朝以后,属于“骆越”的部落泛“僚”,唐宋时期“僚”开始分化,侗族从中分离出来。

关于侗族是否现分布地区的原住居民,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有的认为侗族是⼟著居民,有的认为侗族由外地如两⼴、江西、浙江、福建等地迁徙⽽来,有的认为侗族以⼟著居民为基本成分,融合了别处迁徙来的民族,⽬前尚未有定论。

侗族⼤概在唐宋时期成为单⼀民族,其居住地在唐代称“溪洞”,唐王朝在此地设置了州郡,任命当地⼤姓⾸领为官,没有派兵驻守,此后,在宋、元、明及清朝初期,统治者基本沿袭了唐朝以来的⼟官“羁縻”制,明朝出现了“⼟流并存”的统治局⾯,到了清雍正年间改⼟归流后,侗族居住地才基本纳⼊了流官的统治范围,⼟司制逐渐废除。

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党政府在侗族地区推⾏了保甲制。

其社会发展据史学家研究,有的认为在唐代以前仍处于原始社会,在唐代直接向封建社会过渡;有的认为其在唐代前已经过了奴⾪制社会,然后进⼊封建社会。

侗族节日

侗族节日

有趣的黄岗“抬官人”由黎平县城往南60公里,到一个十分古朴的侗族村寨,叫黄岗。

黄岗属黎平县双江乡,位于乡驻地偏南9公里。

寨上有10个村民小组,1300人,全都是侗族。

黄岗地处高山,海拔730米。

坐落在一个云雾缭绕,青山簇拥的高山峡谷中。

黄岗的侗语名字叫“王杠”,相传,建寨初年,寨上有一个勇士叫“杠”,其力大无比,又肯为寨民们办事,被拥戴为王,故以其名称寨名为“王杠”,汉语谐称为黄岗。

黄岗的侗族大歌唱得很好,男女老少都会唱,与被命名为“大歌之乡”的从江小黄仅一山之隔,两寨山水相连,睦邻友好,时常你来我往,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黄岗的民族节日有3月的播种节、6月的收秧门节、6月15的喊天节、春节等。

每年正月初七,有一项侗胞非常喜爱的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店宁蒙”。

汉语意为“抬官人”。

就是为了纪念那位叫“杠”的王,那位为民作主的“官人”。

相传此项活动已有600余年的历史。

抬官人活动分两天进行,第一天是黄岗上寨抬,下寨的人去迎送,第二天是下寨抬。

抬官人这天,全寨人和邻近村寨的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兴高采烈地参与活动。

抬官人的滑竿是用毛竹做成的,分两种,一种是官人坐的,上有遮阴的罩,称为官轿。

另一种是小孩坐的,做成双头马,称为马群。

为些官轿和马群都是在抬官人坐活动的头几天,由心灵手巧的寨上人上山砍来竹木,买来花布毛毯等,大家动手扎制而成的。

官轿只有四抬,由下寨推选出四个人乘坐,马群却有30多抬,由60多个小孩乘坐。

“官人”的条件是为人正直,德高望重,家境好,年龄不超过40岁。

黄岗抬官人有一条固定的路线,称为“官路”,在官路上设有14处“卡”,姑娘在这些个卡上拦路待官,唱歌颂官,智取“官人”囊中之财。

“官人”乘坐在官轿上,随行青年前呼拥,官人一言不发,正襟危坐,好不威风。

但遇到唱歌的姑娘们,他也得散发些银两给以答谢。

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何处来的官贵人,生得秀丽面目真白净;耳朵如象大扇子,脸宽好似大铜盆,见着百姓你就快把金银散,哪有官人进寨不救民……姑娘们每唱完一首歌,“官人”就将钱递出,直至递完所有关卡为止。

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及特点有哪些侗族的风俗特点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男子装束,近城镇者与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略有差别,穿右衽无领短衣,着管裤,围大头帕。

有的头留顶发。

妇女装束各地互有差别,有着管裤、衣镶托肩、钉银珠大扣、结辫盘头者;有衣长齐膝、襟边袖口裤脚有滚边或花边、挽盘发者;有着大襟衣、大裤管、柬腰带、包头帕、挽头髻者;有着对襟衣、衬胸布、围褶裙、系围腰、着脚套或裹绑腿、髻插银椎者;有宽袖大襟、衣滚绣有龙凤花卉、长裙过膝,梳盘发者;也有着汉装者。

一般都喜欢戴银饰。

侗族人民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平坝地区以粳米为主,山区则多食糯米。

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

自行加工的“醅鱼”、“醅肉”,贮藏十数年不坏。

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种好客习惯。

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区最富有特色。

村头寨尾多蓄有古树,溪流上横跨“风雨桥”,寨中鱼塘四布。

按族姓聚居,鼓楼耸立其间。

装干栏”房,楼上住人,楼下关养牲畜和堆置杂物。

“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3月3日或2月2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采桑:“采桑”又叫“吃细鱼”。

事前,由男女青年于“晾月”时商议决定,人数不拘,除年轻者外,童男童女也参加。

但其中必须有几对自寻成双的男女,作为主要成员,其余皆作陪者。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

侗族文化、习俗1:长桌宴“长桌宴”是侗族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俗。

受举寨尊敬的客人来到侗寨,有的因逗留时间苦短,无法到各家各户就餐,各家便会摆上长条桌,端出米酒、腌鱼、腌肉,摆在一起,拼菜成席,共同款待客人。

席上,主客混合对坐,且歌且饮,让客人一次性领受全寨各家各户的盛情。

这就是著名的“长桌宴”,又称为“合拢宴”。

吃“长桌宴”,男女均可入席。

“长桌宴”的席位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也可宾主面对面地坐,宾主坐定,先由寨老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尽情地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

然后,宾主正式餐饮,一边相互敬酒,一边交流谈心。

宴席上,专事敬酒的姑娘们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既展示她们的热情,更展示她们的妩媚,一边敬酒,一边唱敬酒歌,欢歌笑语,让人欲罢不能,常常欢饮达旦,再善饮的客人都会“酒不醉人人自醉”。

2:月也“月也”,是这一村群众到另一村作客,并以吹芦笙或唱歌、唱戏为乐的社交活动。

农闲斗牛,是集体娱乐之一。

届时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欢声四起,锣鼓喧天,铁炮震动山谷。

有外寨客人途经本寨,则阻之于寨边,以歌对答,谓之“塞寨门”。

“行歌坐月”又称“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谈情说爱的通称。

北部侗族地区称为“玩山”,青年男女在劳动之余,三五成群,相约在山坡上对唱情歌。

南部侗族地区称“走寨”,或称“走姑娘”,晚上姑娘们结伴在屋里作针线活,客寨男青年携带乐器前来伴奏对唱,互相倾诉爱情,深情时男女互相“换记”(送礼物)定情,约为夫妻。

三江县富禄等地侗族群众常于夏历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汇集于广坪上,用一特制火包冲一铁环腾空而起,降落时,让大家抢夺,获得者受重奖,叫做“抢花炮”。

3:侗年“侗年”,是流行于南部侗族地区部分侗族社区或姓氏(家族)的岁时节日,侗语称“记凝”(jil nginc )、“达凝”(dah nginc),都是过年的意思;或者称“达凝更”(dan nginc gemgl),即过侗年,以与汉族年(nginc gac,春节)相区别。

民族传说故事

民族传说故事

民族传说故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那你知道民族传说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民族传说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民族传说故事:侗族林王节的传说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

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

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

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

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

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王是背爷崽(其父过世后才出生),家境贫苦,从小给财主做工,砍柴割草,放牛喂马,养鱼看田水,什么活都干过。

他长得高大魁梧,人品出众,力大无比,聪明能干,作起来一个顶几个,又爱帮助人,乡亲们都喜欢他。

传说林王给财主在山塘里养鱼,财主叫他割草喂鱼,他就把鱼赶上坡去吃草,吃饱了,又赶回塘里放。

因此他喂的鱼又肥又大。

他很爱马。

白天放马吃草,骑马练武,夜晚睡在马圈边,把马喂的又高又壮,后来成了他的战马。

现在寨母背后还留着他当年修得石马圈,已崩了两方,还存了两方,青石板上还留着马蹄印和他的草鞋印。

有一次林王给财主在山上放牛,见许多穷人没有饭吃,很不忍心,便敲死一头牛分给大家煮着吃。

别人担心他叫不了差,他灵机一动,想了个办法,叫人把牛尾巴插在岩缝里,叫一个人藏在岩洞里等着,他立即跑去叫来了财主,说有一头牛卡在岩缝里出不来了。

财主急忙赶上山,一看果然只有牛尾巴露在岩缝外了。

财主便去扯牛尾巴,岩洞里的人学牛叫,越扯牛越叫。

结果牛尾巴断了,牛没有出来,只好无可奈何地回去了。

林王热心地位大家办好事。

婆洞路边有个岩洞,洞里有一股清泉,就是流不出来,过往行人口渴没法喝到。

侗族节日-侗族节庆

侗族节日-侗族节庆

侗族节日:侗族节庆篇一:侗族节日侗族节日二月二节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萨神〞的祭日.〝萨神〞即最古老的祖神,侗族自称是萨的后裔.这天全寨都把外嫁的女儿接回村,杀猪宰羊,在萨堂摆酒宴,进行集体祭祀.还诵念歌诵〝萨神〞祭词,跳祭祀舞蹈.对歌等等,异常隆重.三月三节(侗)农历的三月初三是播种节,到了农历三月初三就可以下种育秧了.这天各地方村寨之间互访,集体作客,邻近村寨的大聚会,历时三.四天.有的青年男女集体约会,唱对歌.赛歌,互相赠送礼物,然后一双双.一对对进入情网.有的地方又叫〝恋爱节〞.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侗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有很古老的桐木树,每年三月三开花.桐树开花时,种下谷种,禾苗长得又齐又壮.寨老们决定,每年〝三月三〞为播种节,并进行庆祝活动.从三月一日起,各家的主妇.姑娘们为节日准备米酒.佳肴,姑娘.后生们为各自的情人准备礼物.还有一种传说,是萨神托梦给各村款首,要在〝三月三〞农忙之前,给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时间,因而〝三月三〞也往往是青年们的〝歌会节〞,通过对歌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四月八节农历四月初八是侗族的〝牛节〞.传说四月八是牛的诞辰日.这一天吃黑糯米饭.清早家家户户都给牛洗澡,让牛休息一天,也要用黑米饭喂牛,表示对牛的敬意.侗年在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初是侗年比侗族以农业经济为主,四时劳作,以农忙.农闲.收获季节为节日.由于农历十一月的一切农耕事务完毕.这时禾谷满仓,禽畜满圈,正是庆祝丰收之时.家家杀猪宰羊,以示庆贺.各村寨举行大规模的踩堂歌.跳芦笙舞.放鞭炮等等.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特别近数十年受汉族习惯影响,很多地方也以春节过年.并被春节代替.但仍有一些依照古习,在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忌戊日每年年初的六个戊日,即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甲.戊戌,不准动土.不准进菜园.不准挑水.据传,戊日动土,田被冲走,戊日下田,天旱三年,戊日挑水,穷得如洗.逢戊日,老年人在鼓楼里谈天,唱琵琶歌;青年妇女到通道与广西交界的云雾山,举行盛大的歌会,又叫上大雾梁.不踩生家中有生小孩坐月子的妇女,禁止外人进宅.未满月的妇女,也不得进别人家的门,否则犯大忌.篇二:侗族的传统节日侗族的节日以春节.祭牛神(农历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节(农历七月间)较为普遍.有些地区还有在十月或十一月过侗年.由于民族之间的交往,侗族还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其中侗族的年节被称为行年.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_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后打扫干净,杀猪宰牛,舂糍粑,准备过年.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歌堂.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地方把姓氏节也称为过侗年,各个姓氏节日期不一.但一般为农历的十一月.大雾梁歌节也称大戊梁歌会.每年立夏前_天,湘黔桂三省(区)边境的侗族,还有苗族瑶族等青年云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的大雾梁上,举行一年一度的歌会,参加人数少则数千,多者上万人.这个歌会是由纪念一对饮恨惨死的恋人而兴起的.花炮节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俗传,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人财两旺,幸福安康.因此抢花炮时个个奋勇,人人争先,志在必得花炮,为本村争光.抢花炮的时间不限,谁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挥台,就算优胜.抢花炮比赛结束,便开始了各种游艺活动.芦笙队在芦笙场上赛芦笙;老人在树下斗画眉,拉家常;年轻姑娘和小伙子则趁此良机,对歌谈情.侗家山寨,到处洋溢欢乐的节日气氛.赶社侗家有赶社的习惯.赶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坝里,作为社场.每年到社日这一天,男女老少从四面八方赶赴社场.小孩看热闹,大人买东西,交换农副产品.姑娘和后生们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种银饰,系上绣花围腰和编带,手提刺绣荷包,包里装着酸鱼酸肉和糯米饭,三五成群,满面春风,在社场上请后生共进午餐.后生则买糖果送给姑娘.初次相识的对歌结情,早有交往的则重叙旧情,约定下次相会的时间.晚上,后生还请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饭.饭后男女青年走进歌堂对歌.如今,赶社变成青年男女交往的节日,而社场就成为定情的场所.侗族斗牛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楼附近,干净通风,称为〝牛宫〞.牛王有专人割草担水拌料伺候,还要经常供给蜂蜜.猪油.米酒等食物.〝牛王〞体格硕大而健壮,浑身滚瓜流油,犄角粗壮尖利,象张开的钢杈.节前青年人吹着芦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约〞邀请对手.〝送约〞之后,便到〝牛宫〞前吹奏芦笙,敬祭3日,替牛〝养心〞.节期一到,群众集汇于斗牛场周围,参赛〝牛王〞在芦笙伴奏下开始〝踩场〞:青年手举写有〝牛王〞的〝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气十足.〝马牌〞后紧随举着木制〝兵器〞的卫队和鼓乐队.〝牛王〞犄角上镶戴着铮亮的铁套,头披红缎,背驮〝双龙抢宝〞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象古代的将军一样.牛脖上挂有一串铜铃,悬在胸前,朗朗有声.〝踩场〞结束后,牛王退场.三声铁炮轰鸣,正式斗牛开始.牛倌把点燃的两把火分别抛到自己的〝牛王〞前边,同时放开手中缰绳,两牛冲向对方,群众敲锣呐喊助威.败方彩旗要允许胜方的姑娘们〝抢走〞.获胜的〝牛王〞披红挂彩,再度入场接受欢呼.若打得难解难分,就要用棕绳套住牛后腿拉开,握手言和.几天后,胜方姑娘去送还败方彩旗,败方小伙子设宴款待,陪唱〝大歌〞,并赠礼品〝赎旗〞.哪个寨子的〝牛王〞能获胜,是全寨的荣耀,所以斗牛后有群众性歌舞饮宴庆祝.近年贵州省的侗族〝牛王〞,还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这种特殊的娱乐文化更加声名远扬.八月十五侗族过八月十五中秋节,除吃月饼.赏月亮等与汉族相同外,还有一些特殊内容.北部侗乡有以青年男女社交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饼〞的活动.这天早饮后,后生们背上月饼,到预先约定的地方与姑娘们相会.见面后,按花园会友的传统程序坐定.后生取出月饼排成双数摆开,用歌声劝姑娘们吃月饼.姑娘以歌答谢.双方一边吃月饼,一边用歌和白话互诉衷情.直到夕阳西下才告别.分手时,小伙装剩下的月饼包好送给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习俗.相传中秋之夜偷食别人家的瓜果蔬菜会带来健康.幸福.月亮下〝偷〞来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带回家中.播种节聚住在湘.桂.黔交界边境的侗族人民,每在农历三月初三这天,都要举行传统的播种节盛会.由于人们的爱好不同各个村寨的活动内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这天放花炮;有的踩芦笙,坐歌堂;有的走亲邀客.而最风趣的是〝舞春牛〞.接着农耕队还要表演谷种农事活动.整个表演场地被当成一块田,扮演农民的几个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锄头,还有的背竹篓.他们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动作逼真.优美,用歌舞表现了侗家田间耕作的欢乐气氛.侗族姑娘节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相传这个习俗来自侗族杨姓.每年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须要回到娘家来,与自己家的亲姊妹和姑嫂们欢度佳节.届时,姊妹们唱歌说笑,共同制作一种节日食品——乌饭糍粑.在她们回婆家去的时候,还要带着许多乌饭糍粑,分赠给亲友吃,也好补偿〝姑娘节〞这一天小伙子们的寂寞.四月八吃乌饭(又叫黑饭)是一个古很老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侗家女英雄杨八美.乌饭是用一种带黑色浆汁的叶子渍水,把侗区特产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尝新节〝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区把这一天作为尝新节,有的地方择吉日尝新.湖南通道尝新节这天,狗是上宾,新米饭煮出来,让狗尝过以后人才尝.因为传说远古时期,洪水滔天,绝了谷种,是一条白色的神犬飘洋过海,在西王母的晒谷坪里打了一个滚,满身粘谷粒,在回来时身上的谷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翘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带着几颗谷粒.人类靠这几粒谷种才发展到今天.为了不忘狗的功劳,因此新谷登场要请狗先尝.尝新节是侗族地区共同的节日,各地尝新节内容大同小异.黎平县称〝尝新节〞为〝天贶节〞,俗称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这天包粽粑,又称粽粑节.特别是肇兴.岑岜.龙额.水口.东郎.新平等乡的侗族过得特别隆重,仅次于过年.侗族赶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呗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过冬节也就是〝冬至〞,这天所有侗族地区地人们都过侗年,相当于过春节,各地区活动热闹非凡,有赛芦笙.多耶.侗戏.对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广西南宁没能回家过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这天在南宁的很多侗族同胞们都会聚集在一起欢歌.交流.林王节〝林王节〞是纪念侗族农民起义军领袖林宽的节日,时间是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辰日.过节的特别食品是巨大的粽粑.每个粽粑粗如海碗,长约两市尺,几十张粽叶才能包一个,三五人方可吃完.相传林宽常率义军转战南北,其母亲怕儿子吃不饱,总给他包大粽子.后人为纪念林宽也沿袭了其母亲包大粽子的习俗.每到那一天侗族群众用酒.肉.大粽粑祭奠林王.祭祀仪式上,大人小孩都要唱>,唱罢古歌,老人还要向后代讲述林王故事,使英雄事迹代代相传.〝圣德山〞歌会侗族传统赶歌会的歌场很多,其中最为热闹和隆重的歌场有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剑河.天柱.新晃.玉屏和镇远等地交界的〝圣德山〞歌会,前来聚会的侗族青年数以万计.歌会上的青年男女们通过对歌来寻找意中的情侣或再续情缘.高坝歌会农历七月二十日,是剑河县高坝地区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赶歌会.这一天,姑娘.小伙子们打整得利利落落,约上伙伴,三三两两赶赴高坝歌场.在这之前,青年们一般会把农活提前干完,同时积极收集.改写或新编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届时同歌中强手匹敌.中午,赶歌会的中心——高坝寨头的绿草坡变成了人山歌海.曲调别致的盘歌.情歌.山歌声此起彼伏.男女青年们借歌会寻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谈天论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过歌会成为幸福伴侣的.传说,高坝赶歌会是为了纪念一个忠于爱情的侗族女歌手而兴起的.二十坪歌节二十坪歌节又称二十坪歌会,盛行于贵州天柱.锦屏等县的高坝.平岑.蓝田.渡马.圣德山.大林山.莲花坪等地.尤以锦屏.天柱.剑河交界处的高坝.平岑一带最为热闹.每年农历七月二十日,侗族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奔向歌坪.赶会的群众多达万人.姑娘小伙三五成群,相互对歌,互诉衷情.各寨歌队也纷纷前来赛歌.相传该歌会是为纪念一位忠于爱情的歌手而形成的.三月三讨葱蒜节农历三月三这天是镇远报京侗族最隆重的社交节日,历时四天.节日期间,中老年人结队集体作客,跳芦笙舞.青年男女则以找对象为目的展开活动.头两天,姑娘们到田里打捞鱼虾,与青年小伙子们在野外就餐.初三这天,姑娘们身着盛装到园里采葱蒜,然后带到寨脚龙潭井边去洗,小伙子们结队在途中等候,待姑娘走过面前时,向她们讨篮子.姑娘对谁有意,就将她的篮子送给谁.小伙子得到篮子,也就得到那位姑娘的爱情,众人为之喝彩.高兴,赞不绝口.情郎得到了篮子后,与姑娘约定日期送还,并以布料.糖果盛于篮子内作答谢.初三中午,外地客人来报京芦笙场与人们共跳芦笙舞和踩鼓舞.初四的歌会,场面更加隆重.直到初五,人们才吹笙放炮欢送客人出寨.相传古时候,报京有个叫良英的姑娘爱上一个穷青年桥生,可父母硬要逼姑娘嫁富人家,良英于三月初三这天下田捞虾,打葱蒜,与桥生相约于红豆树下,将鱼和葱蒜送给桥生,表示坚贞之情,不料被人发现,双双遭受毒打辱骂,两人悲愤至极,跳崖自尽.后人为了纪念这对情侣敢于反抗包办婚姻于这一天举行以上活动,因此相沿成节.种棉节都柳江流域的侗寨,多于四月八日前后开展种棉花的活动.这天新郎邀约上装束一新的伙伴,备好盐蛋和糯米饭,吹着芦笙去帮未到郎家生活的新娘种棉花.新娘则邀着同伴备好糯饭菜肴,在芦笙曲中与小伙子们有说有笑地走向棉花地.篇三:民族风情:侗族节日——侗年侗年: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庄稼收割完毕时,大家便要庆贺丰收.届时打糍粑.宰鸡鸭.食八九月腌制的禾花鲤鱼及新鲜冻鲤鱼等.。

黔东南侗族春节风俗

黔东南侗族春节风俗

黔东南侗族春节习俗侗族侗族的春节,叫“过年”。

靠城镇附近的村寨,隆重热闹,年前,忙打年粑酿酒杀猪,备办年货,打扫门庭,张贴春联,互送礼品。

除夕天,备香纸供品,燃香点烛,敬祭先祖。

有的用“年饭”喂狗喂牛,以此答谢,夜间,炉火长燃,灯明不熄,喜迎新春。

深夜酌茶放炮,迎新祭祖。

初一早上,有的手持香纸到井边河旁,敬祭水神,涉水回家,以为吉利。

有的出行郊外,或挑肥下田,拾柴火回家,意为招财进宝。

少者结伴游戏,长者互相走访,宴请亲朋,同饮春酒。

有的玩龙押狮,或“请七姑娘”、“唱桃源洞”,庆贺新春。

黎平、榕江、从江等县交界侗寨,祭祀“萨岁”,结队“多耶”,集于鼓楼或公共场所对唱大歌,或吹芦笙,演侗戏,或带歌队和戏班出村“月也”。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

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

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

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

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

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

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

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闲说侗乡 浅谈侗情

闲说侗乡 浅谈侗情

闲说侗乡浅谈侗情摘要:随着“多彩贵州”的进一步深入,贵州这片神奇的沃土逐渐被世人所了解,一片山美水美的高原之都,处处给人留下回归大自然的神秘之感,浓情四射的少数民族文化更是让人大为赞赏,惊叹不止。

在这里,我想简单的介绍一些我的家乡——玉屏自治县的侗家风情。

从日常的生活习俗,习惯进行简易的描述,以本土化的侗乡情怀贯穿此文。

关键词:生活习俗喜庆习俗乡里风尚传统习俗玉屏侗族自治县是一个以侗族为主,侗汉杂住的小县城。

全县仅13万多人,地处两省两市交界之地,有着浓厚的侗乡气息,淳朴的侗家文化,并吸引了不外来旅游观光之人。

县城中有明清时期修建的侗家标志——钟鼓楼,鼓楼的四周还聚集着许多古式的侗家楼房,伴随着种鼓楼的一起成长,至今完整无缺,很有特色,相互统一,相互映衬。

境内有侗家风景旅游区——飞风桥,是山、水、楼台及侗家风情为一体的完美结合地。

一、生活习俗1.饮食“民以食为天”,是人都需要饮食,但各处有各处的特色,不同的饮食习惯。

境内的侗家人主要以大米为主食,小麦、包谷、洋芋等为辅助食物,一日三餐。

值得一提的是,境内侗家人喜欢用大米磨成粉做成样式不同,味道各异的粑类,很受人欢迎,同时,也很好吃,有糍粑、粉粑、碱粑〔米豆腐〕、油炸粑等。

2.着装打扮侗家人大多喜欢自织、自纺、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

男子装束,近城镇的和汉族无异,唯边远山区的略有差别,穿无领短袖,着管裤,围大头帕,的头留顶发。

多穿大襟衣,衣角成圆形,高衣领,衣边袖口镶花边,一般有7对布扣,腰挂四角有铃摇摆帕。

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境内的侗民在做装打扮上,民族特色逐渐减少,唯有飞风桥风景区一带的侗村里,还能看到这样的服式和打扮,还是算有侗家特色的了。

3.住房侗民在屋场选择上很讲究,不管是古时的侗家式建筑,还是现在的现代式建筑,都很注重屋场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造新屋前,必须先请“风水先生”(即地理先生)架起罗盘测算,结合屋主生辰八字进而推算,看能否该建,是否吉利。

侗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侗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侗族风俗习惯月也和拦路歌“月也”,侗语,意为集体出访做客。

侗族传统交际联谊活动。

时在农历正月和八月。

“拦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时唱的歌,多用于“月也”场合。

“月也”时间长短由内容决定,参加人数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

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领,集体到某友好村寨拜访。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时,乙寨众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时用日常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设置重重路障,双方摆开歌阵,对唱拦路歌。

主队用歌提问,客队用歌回答,答对一次撤除一个路障。

如答错,客队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队就尽撤路障,迎客入寨,参加丰富多彩的联欢活动,如演侗戏、唱侗歌、舞龙舞狮、赛芦笙,等等。

“月也”结束,主寨又集结队伍欢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拦路歌”,表示挽留。

彼此别情依依,表现了同胞之间的团结友爱情谊。

定亲茶龙胜县侗族婚俗。

侗族青年情投意合、互赠信物,确定恋爱关系,送过订亲茶,才正式向社会公开。

男方要准备糯米粑粑、米花和酒菜,请舅爷或叔叔送至女家。

酒席上,由男方亲人向言方父母介绍男青年的性格、人品等情况,女方家里人也介绍女青年的情况。

此后,男女双方都要恪守诺言,不能随意悔婚。

引路郎替新廊接引新娘的男子。

侗家特有婚俗。

由家庭四世同堂、人丁兴旺、被本寨乡亲公认为最幸运的人担任。

婚期前一天,引路郎带上一应礼品前往女家。

睡到鸡叫头遍,寨上姑娘把嫁娘闹醒,起来打粉肠油茶,姑娘们吃饱喝足,才放新娘出门。

引路郎要机智灵敏,能说会道,不怕诘难。

姑娘们越闹得欢,越证明新娘最合群,新娘的亲属就越高兴。

喝粉肠油茶,寓意新娘出家,姐妹们牵肠挂肚,心连着心。

打油茶侗族饮食习俗。

桂北其他各族也有。

用茶叶、包谷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与糍杷、黄豆、花生等配制而成。

吃时加姜丝、葱花、胡椒粉、鱼腥草等佐料。

还有打虾米、鱼崽、粉肠、猪肝、瘦肉等荤油茶的。

“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规矩。

打油茶时,主、客围坐火塘,主妇负责烹调、送茶。

第一碗必须端给贵客或长辈。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

侗族节日:侗年(中国传统节日)侗年简述侗年是侗族传统节日。

各地侗族过侗年的时间先后不一,但多在农历十一月初一至十一日间举行,也有在农历十月间进行的。

侗年来源侗年侗语称凝甘,又称冬节或杨节。

冬节原为侗族杨姓节日。

最初以杨节为侗年的是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三县部分地区(每年十一月十九至二十二日之间)。

后来互相仿效,过侗年的人逐渐多起来。

80年代初,经各地侗族代表人物商定,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年。

侗年习俗节日期间,各家或杀猪宰羊,或杀鸡杀鸭,请客访友,宴饮作乐。

节日前一天,备豆腐、鱼虾,当晚用酸水煮熟,经一夜冷却成“冻菜”,节日当天便以“冻菜”祭祀祖先。

是日,侗家备好各种酸菜、冻鱼、糍粑以馈亲友,叫“吃杨粑”。

过农历大年时,对方要如数奉还,称“还杨粑”。

一般人家过侗年时杀鸡宰鸭,宴请亲友。

侗族人民认为在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切农耕事务完毕的秋后,便是劳作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

因此,有些地方把农历十一月当作新春的岁首,有的地方则视为旧年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的终末。

在这被认为是旧岁已去、新年到来、禾谷满仓、禽畜满圈之时,家家杀猪宰羊庆贺,年复一年而沿袭成侗族的新年吉庆。

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月底至十一月初举行欢度新年的庆祝活动。

这里过侗年主要是花色品种祭老人,缅怀祖宗。

新年之际,家家将房前屋后打扫干净,男女老少更换新装,人们宰猪杀牛,春糯米耙,从十一月初一到初五,举行大规模的踩塘跳芦笙和斗牛活动,有的青年人则趁此佳期举办婚庆礼仪,宴请亲友。

七十二寨除了过十一月上旬的侗年以外,表演赛这两次"陪年"。

所谓"陪年",就是陪同附近侗族所过的阴历十一月底的侗年以及汉族的春节。

"陪年"是增强民族团结,增近各寨友谊的节目,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非常隆重。

这一带侗年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彦洞的龙姓侗族是最早落户于此,后来罗、黄、王、龚等姓祖先相继而来。

侗族的婚嫁习俗

侗族的婚嫁习俗

侗族的婚嫁习俗族多数的婚姻是男女间有了恋爱的基础,由媒人说合缔结而成的。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侗族的婚嫁习俗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浪漫风趣的侗族结婚习俗侗女出阁时,姑娘沿着充满神秘、野性的乡间小道来新郎家。

侗族结婚就是把侗族姑娘从新郎家门口接到家,喝三天二夜酒,客人喝完酒回家的风土人情。

当新郎一方的关亲客陪着正客(陪送新娘到男方家的尊贵客人,又叫皇客,一般是新娘的长辈姑姑、舅舅、叔伯和婶婶,同辈的哥嫂、姐姐、姐夫等)和抬挑东西的壮小伙子(大多是未婚帅哥,还要有力气)一行快到新郎家门口时,新娘留下,其余人先进屋。

到中堂屋门口时,新郎不能自己进去,由圆亲娘(主人家请的二位能说会道,模样好,家里女儿孝顺,人丁兴旺,家庭殷实的妇女)指点才能进去。

新郎快到家门口,圆亲娘就会正式履行职责。

首先,给新郎受步(进入中堂的指令),她们说道:“今日皇大人开,首为良日吉时到,此到为恭(我们侗族的酒歌和圆亲娘说的话,一般讲究押韵,还能结合古今的经典故事和英雄人物说唱,很贴近百姓的生活。

圆亲娘和大家说的话,我们叫四言八句)。

这时新郎才能一边进入中堂,一边虔诚地给正客行礼。

接着圆亲娘开始为新人铺床,床和床上的所有东西,都是新娘家准备的(家具、电器也是新娘家准备),家庭条件好的送二铺二盖,一般的就少点。

圆亲娘一边铺(过去给新人铺床时要在垫被下面先铺一层稻草),一边念:两脚忙忙走进新房,手拿金草铺上牙床。

牙床四四方,早生贵子尚员郎。

一草上床一还富贵,二草上床龙凤成双。

三草上床三月早众,四草上床四代出关张五草上床五子登科,六草上床儿孙满堂。

帐子挂得高,今年吃烧酒明年吃酒糟(甜酒,生孩子之意)垫单上床子孙满堂,被子上床金玉满堂。

金帐棍银帐钩,中间摆起锦丝被,两边摆起落花枕,问你妹妹睡哪头。

个人睡一头你不睡,硬要两个睡一头。

同时把新娘家带来的糖、瓜子、花生、熟鸡蛋放到床上、被子里、柜子里、新鞋里、马桶里(尿桶是有盖有手柄的木桶),这实际上是藏而不是放,凡是可藏的地方全放上吃的(我们这叫杂包,新娘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吃的东西之总称)、红包。

贵州铜仁提亲流程

贵州铜仁提亲流程

贵州铜仁提亲流程
1、提篮子
侗家提亲称“提篮子”。

男方看中了谁家姑娘,先要想方设法从侧面了解女方的年龄、人品、家教等情况,觉得满意,便请媒人正式提亲。

提亲时,媒人要提一个竹篮子,内装糖、酒、肉等物品,每样东西都是双份,用红纸盖上。

如果女方家长不同意亲事,就以“姑娘还小”“搭配不上”等为由婉言谢绝,并将提来的篮子原封不动地让媒人提回去。

若是有意,就会含蓄地说些“有空多来家走走喽”之类的话,并留下媒人提来的篮子。

2、定亲
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双方对婚姻都有了共识后,由媒人与两家商量,择吉日定亲。

定亲是两个家族联姻的重要程序,比较隆重。

定亲当天,男方备酒、肉、糖果、红粑、衣料以及香、纸、烛、鞭炮等物品,由媒人领着男青年和亲友十余人到女方家。

女方家要为女儿定亲宴请宾朋,正式宣布两人的婚事。

定了亲,两家人正式成为亲戚,经常互相走动来往,在生活和生产上互相关心帮助。

3、送亲
出嫁的女子由两个好朋友陪同前往男方家中,这两个朋友称为“送亲客”,同时女子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将一同前往男方家中参加婚礼,但女子父母并不会参加婚礼。

在婚礼完成后,“送亲客”和陪同的新娘哥哥嫂嫂或兄弟姐妹也会得到毛巾作为礼物。

4、暖堂夜饭
男家在喝喜酒的客人散尽后,将近半夜之前,要在新房间的外间,摆上长桌,放上很多酒菜、水果、三牲、点上香烛、化红色元宝纸锭,拜祭祖宗。

最显赫的是要放一只羽毛丰满、肉冠漂亮的大公鸡在桌子上,然后请新婚夫妇双双跪拜祖先,神灵保佑早生贵子。

三月三各民族的食俗

三月三各民族的食俗

三月三各民族的食俗【一】汉族: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蒿子粑粑:(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

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

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荠菜煮鸡蛋: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

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

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

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

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

《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

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

”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

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

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

“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

在中药里,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侗家红粑由来
早在古代,万山人就发明了红粑这个独具特色的食品。

它色泽红艳,形状扁圆,气味香甜,食用方便。

红粑以糯米为主,粘米配料,以食用“品红”(当地人叫“粑粑红”)为颜料。

经过碎米、打芡、揉团、分等、滚红米、上蒸笼、手工压型等几道主要工序精制而成,大的有数斤之重,小的不过几十克。

做红粑以前,需要准备蒸笼、柴火、大锅、簸箕、平整的大木板或柜台、劳动力等主要条件或器材,根据做红粑数量的多少,按糯米和粘米分别7:3的比例计算,从而准备红米。

做红粑的糯米和粘米按质量比例配好后,留一部分糯米备用,用温水把糯米和粘米浸泡滤干,再去打米房用专用机器打成粑粉,然后再制作粑引子——打芡,粑芡做熟后就开始揉粑团。

粑芡熟不熟,是个关键,芡不熟则粑不熟,放干后,再蒸、煮、烧,粑也不会熟。

与此同时,用“品红”与备用的糯米加水调拌成鲜红的红糯米装在簸箕或筛子里。

粑团揉成后,就平均地分成圆圆的粑心,然后沾点清水,放进盛有红糯米的簸箕或筛子里来回滚动,直到粑心粘满红米为止,这样就可以放进蒸笼里开始烧火蒸煮,直到熟透。

如遇久蒸不熟,预示主家来年运成不好,就要想些办法再蒸,以减灾祸。

蒸好后,就下甑放在木板上趁热压制定型,这样红粑就算做成了。

待似干未干之时,又翻转再压一次,对压得不圆的,不满意的进行一次再修复,这样制作出来的红粑形状才“有样子”,才好看。

如果想保存得久一点,待干透后泡在水里即可,只是需要勤快的换水。

红粑在万山被广泛地运用着。

最讲究的是过年和娶亲。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舂(做)红粑(当地人又叫“年粑”,以前没有电就是用碓舂),除了自己吃,还要用于走亲访友、招待客人,这当中的故事和文化也最多。

每到春节,红粑做得多的人家,就要请上好几个劳力来帮忙,因为揉粑团这个过程是需要劳力和力气的,红粑好不好吃,这个环节十分关键,没有功力是难以达到效果的。

要想红粑好,关键在于粑团揉得好不好。

揉粑团要慢裹粉,揉到感到不太揉得动时,把粑团搓成条,撕裂开,若裂口光滑并呈浸绿色,说明粑团已揉好,合拢后再揉到没有任何裂痕后,再搓成粑条等分。

关于吃红粑,则更是有趣。

对于爱吃刚做好,才出蒸笼粑的,几个人在一起,往往就要比试一下。

你吃装满红粑的一个大簸箕一圈,他就吃一圈中间再取个十字架,更厉害的要吃一圈中间再取个井字架。

有人爱吃煎的、盐的、糖的,有人爱吃煮的。

方式可以切片煮,整个煮,放
红糖、白糖。

可以煮甜酒,只要切开,方圆大小,形状随意。

喜欢蒸着吃,放在煮饭的锅里即可,或裹些黄豆粉、芝麻粉、白砂糖,酸、甜、咸、辣,随你所欲,吃起来都香喷喷的。

若要拿来做菜,切片炒,放在火锅里煮都行,各有特色。

在农村,不管大人、小孩只要上山放牛、砍柴,都要带上几个红粑,适时选块空地,找来柴火点燃,将红粑烘着,烧着,一边讲着做大红粑的故事,一边比较着谁家的红粑更香甜。

当然,也有红粑做得不好的人家,粑芡不熟,吃起来“粘天皮”(粘上颌),上甑时没有蒸熟,你怎么也烧不熟……而红粑在用于娶亲时,有许多讲究。

首先所用红粑数量只能是96个,配上96颗糖,并且还要特制两个“粑娘”。

而这两个“粑娘”一般都有水果盘大小,剩下的红
粑“粑仔”也要比过年用的红粑大一些,如果春节做的红粑是三、四两一个的,结婚用的一般都要在半斤左右,“粑娘”就留着女方家
吃,“粑仔”就要按照女方的亲族分发下去。

除此以外,红粑还被用在庆祝老人寿辰,小孩满周岁,竖新房上梁、祭梁,也有人家在诸如考取功名等重大喜事活动做红粑的,并将之用于农村装神龛壁祭祀、重要亲友送来的匾额等等。

而在过年时节,红粑主要被送到亲朋好友家做礼物,四个、六个、八个、十二个不等,而主人则要回敬客人四、六个红粑,以示谢意。

侗家红粑不仅采用了中国的传统吉祥色,大红、鲜红,而且做得团团圆圆,它制作简单,使用方便,从它的做法与吃法来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别是侗家儿女的勤劳智慧,大红粑传承数千年,不仅越来越被侗家人所喜爱,成为侗家的桌上珍品,而且成了侗家人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美好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