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真题——文综(历史部分)(新课标II卷)
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故答案为C项..25.A22015·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 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26.H12015·全国卷Ⅱ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 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27.H22015·全国卷Ⅱ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7.B解析本题以明朝迁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突出的角度是迁都北京有利于对全国各地的掌控;解题角度是“客观上”..明朝时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统一;故A项错误;巩固国家统一有助于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明朝时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没有改变;排除D项..28.J12015·全国卷Ⅱ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8.A解析本题以时人对洋务派代表的看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题干中从事洋务的人物都被当时的人所讥讽;说明了这是不同观念之间的冲突;故答案为A项..材料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排除B项;C项是后人对洋务派的态度;与材料无关;D项与题干无关..29.R12015·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29.C解析本题以新学伪经考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典型着作;维新变法与君主专制制度格格不入;故该书遭到政府禁毁;答案为C项..A项本身有误;引介西方理论不是目的;排除B项;康有为的着作没有颠覆孔孟学说;只是借助孔子威望宣传维新思想而已;D项错误..30.C42015·全国卷Ⅱ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0.B解析本题以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纸币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日本侵略者在沦陷区发行的纸币没有相应的金属货币储备;“军用票”则是直接掠夺;这是以战养战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A、C两项与材料中的沦陷区不符;D 项不是目的;而是表现..31.Q42015·全国卷Ⅱ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31.D解析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二是学习俄文成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外交政策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于“一五”计划时期;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重点强调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以苏联为师;苏联援助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帮助中国进行经济建设;出于学习苏联的工业化成就的需要而学习俄文;故答案选D项..32.I12015·全国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2.D解析本题以茶叶在英国的使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茶叶从最初由英国贵族独享到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说明英国的茶叶数量大增;时间是17世纪60年代到18世纪末;这是新航路开辟导致商业革命的表现..A项与材料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C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选D项..33.I22015·全国卷Ⅱ下表是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3.B解析本题以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表格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表明世界上四个经济最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小;这说明世界其他地区的工业化取得一定的发展;故答案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英、美、法、德四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就显着;拉大了与其他国家工业发展的差距;故排除C 项;材料与世界经济结构变化无关;世界经济结构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排除D项..34.M22015·全国卷Ⅱ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34.D解析本题以苏联的粮食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表明虽然苏联的粮食产量下降;但粮食出口却大幅度增加;这表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扩大了积累;农民的利益被牺牲;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答案选D项..35.G2015·全国卷Ⅱ如果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着;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35.C解析本题以“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发展的能力..材料的角度是两极格局的确立与解体的过程;突出美苏两国国家力量发展变化的历程;故答案为C项..美苏两国的根本利益存在矛盾;排除A项;两极格局下;美苏两国是“冷战”;不是军事冲突;排除B项;美苏俄两国的敌对意识在苏联解体后依然存在;故D项错误..40.O1、P1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40.1孟子: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苏格拉底: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2社会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历史价值: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解析本题以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制观念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两人的法制观念要根据材料一中的孟子和材料二中的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概括..第2问的第一小问;背景从两人生活时代的政治、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从杰出思想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角度来回答..41.L12015·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41.评分说明: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变化趋势;如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小长假出现和增多等;根据史实对变化趋势原因的说明充分恰当..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示例”只作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以新中国节假日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概括综合判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类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材料选择一种自己最熟悉的趋势;表明个人态度;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从节假日的演变与新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的角度进行论证;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45.T12015·全国卷Ⅱ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45.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解析本题以清朝的俸禄制度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解读、比较分析、综合应用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从官员个人的开支、政府的开支、贪腐问题、百姓的负担重等角度进行高度概括..第2问;既要把握该制度的进步作用;又要考虑其目的和存在的问题..46.T22015·全国卷Ⅱ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自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重轻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唯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46.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解析本题以陈独秀的文章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史料有效信息提取与解读应用的能力..第1问;陈独秀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从公民的政治地位、政治热情、政治行为三个层次概括..第2问则是把握陈独秀民主政治主张提出的原因、民主政治与民众的关系、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突出的是陈独秀对近代中国民主思想与实践的贡献..47.T32015·全国卷Ⅱ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着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着名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1943年4月;来自全苏的着名专家开始了研制工作..1945年8月;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决议;着手研制原子武器;以打破美国的垄断..斯大林对库尔恰托夫说:“请说出您需要的一切帮助;您不会遭到拒绝的..”苏联部长会议成立了直属部长会议的管理总局负责研制工作..参加这项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一位参与者写道:“我们能够团结一致;首先是给我们提供了相当优越的科学工作条件..其次;是内心的感觉;即击败法西斯德国后;我们同最强大敌人的对抗仍没有结束..”1949年8月;苏联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摘编自俄亚·维·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47.1西方制定并实施发展原子武器计划;二战后期盟国内部矛盾显现;美国垄断原子弹;“冷战”氛围逐渐加强;危机意识强烈..2条件:具有相关科学研究基础;国家高度重视;设有专门领导和研究机构;举全国之力研制..积极作用: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核战争的发生;巩固了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地位;有利于世界格局的稳定..解析本题以苏联研制原子弹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概括史料有效信息与综合应用的能力..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苏联的科学理论研究、美国的核垄断、二战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出现等角度分析..第2问;条件有苏联核理论研究的基础与苏联的重视等;积极作用从维护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稳定等角度分析..48.T42015·全国卷Ⅱ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者保险法;为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及伤残者提供养老金和津贴..——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48.1德国统一;经济发展迅速;社会问题凸显;工人生存状况恶化;马克思主义传播;工人力量壮大;工人组织出现;德国君主立宪政体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2政策:推行非常法;镇压工人运动;颁布有关社会保障法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评析: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阻碍了工人运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了社会矛盾..解析本题以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解读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根据非常法颁布的时间回答;结合此时德国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背景中与工人运动相关的内容作答..第2问;政策要根据材料概括;即俾斯麦政府在镇压工人运动的同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评价政策时要把握不同的角度;从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的表现及阶级属性等角度把握..。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政治历史)试题(新课标II卷,含解析)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张,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两汉后期皇帝大多年幼继位,母族亲属关系自然受到重视,结果造成外戚干政局面。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政府认可,实质上是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结果,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答案】B【解析】表格体现了唐朝到清朝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少,而南方状元人数越来越多,这实质上是因为经济重心南移造成文化格局的变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新课标2,含解析)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
2015高考新课标II文综历史逐题解析(大题)2015高考文综历史考试已经结束,各位考生普遍担心和关注大题的解析情况,新东方在线高考历史卲轶辰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份详尽的大题解析文稿,希望对各位考生预估分数有所帮助。
大题一共两道,一道是法治,一道是过节有关的。
第一道题:材料是《孟子》当中的,学生说如果他爸杀一个人,法官应该怎么判?孟子说法官就是抓他爸,学生又问儿子怎么办,孟子说儿子应该马上辞掉不干,把他爸救出来,然后隐居。
孟子重视法律,但是他觉得他爸和法律相比,哪个更重要?还是他爸重要。
于是他认为人情是高于法律的,但是法律也很重要,这是孟子的一个观念,这是我们对它的一个提炼。
再下来我们看苏格拉底的一个观点,苏格拉底说,他被法庭判死刑了,他的弟子说不对,不能那么判,安排逃走。
他说我不能逃走,因为判决结果不对,但是判决的过程是对的,所以如果我觉得我这儿不公平,我走了,以后世界上就没规矩了,很多被正确判罚的人他也会找机会逃走,所以他就觉得正义是最重要的,他就死了。
题目是概括孟子和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
首先他们两个人都认为法治很重要,然后他们也都认为,孟子认为权利是不能高于法治的,他认为人伦是高于法治的。
苏格拉底的法治观念,他说守法本身就是对的,人就应该守法。
同时这里还提到了,说人人都认为自己用正义为借口践踏城邦,这一条现在比较难找的概念。
他谈到了法律是城邦的基础,他认为公正公平是最为重要的,同时他认为法律是高于人伦的。
第二道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治观念的社会背景和共同的社会价值。
对于这道题目,是从政治角度,经济角度出发谈历史价值这个问题。
在我们之前的课程里面我们专门跟大家提过,谈到历史价值,这个就是所谓的民主思想还有人物,这些选修课里面专门讲过了。
谈到哲学家,我们就知道他们的思想,当我们评价他的思想的时候从两个角度入手,一个叫做影响深远,因为重要的人物的思想都传到后世了。
第二件事叫经济瑰宝,人类精神文明宝贵中的瑰宝。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解析.ppt
2013年41题:
2014年41题:
2015年41题
41题演变趋势: 从形式上看,不断创新: 12年 评析题(SOLO题) 13年 图片题 14年 表格题 15年 表格题 都属于开放的试题
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
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从国军移事民史》等
材料二
化管理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到设1省9世:纪初,黑
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加时强,了清政府被迫
【参考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 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 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 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9分)
40.(25分) (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 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 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 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 (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
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 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 扬科学精神。(6分)
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
(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
加佑你哩。”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
2015年高考真题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历史部分解析版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汉宣帝说能够与他一同统治天下的人只有优秀的郡太守。
这说明汉宣帝对待地方问题的重视,因此C、D排除。
再根据后代帝王都十分重视这个问题,说明地方的稳定对于国家的统治是很重要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2015年全国高考文综试题及答案-新课标2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2)文科综合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XX、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桑基、蔗基、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墉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
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以花卉、菜基为主。
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基塘转就以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A、大气湿度增高B、大气降水增多C、近地面风速增大D、气温变率增大2、农民用花基、菜基鱼塘取代桑基、蔗基的直接目的是A、提高土壤质量B、节省劳动力C、促进生态循环D、提高经济收入3、桑基、蔗基鱼塘被保留的很少,反映了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A、与当地产业发展方向不一致B、不具有在其他地区推广的价值C、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符D、不适应当地水热条件的变化2013且7月30日,我国西北某地出出沙尘暴,图Ⅰ示意该地当日14时-24时气温、气压随时间的变化、据些完成4-5题。
4、强沙尘暴经过该地时间段是A.16时-17时 B .17时-18时C.18时-19时 D. 19时-20时5、与正常情况相比,强沙尘暴经过时,该地A.气温水平差异减小 B 水平气压梯度增大C.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 D 大气逆辐射减弱1996年我国与M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20XX我国有20多家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工,产品除满足M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图2示意M国的位置,把此完成6-8题6、中资企业在M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A、满足我国需求B、拓展国际市场C、提高技术水平D、增加当地就业7、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A. 美国B.日本C.澳大利亚D.法国8、如果都以当地时间8:00-12:00和14:00-18:00作为工作时间,在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时时间的A、8:00—9:00 B 、11:00—12:00C 、14:00—15:00 D、17:00—18:00.圣劳伦斯河(图3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历史2015年高考真题(全部)
2015·新课标Ⅰ卷第1页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文综历史部分第Ⅰ卷本卷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27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
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
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文综(历史部分)答案解析(正式解析版)
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通过叙述古代儒者借古讽今,通过古代帝王的贤明来批判现实,以达到自己的政治诉求。
这种做法的目的就是希望君主贤明,社会稳定,因此C正确。
A、B、D三个选项都不能反映出事件的本质。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来源:学。
科。
网Z。
X。
X。
K]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很明显的给出“主要”二字,说明本题只针对最重要的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只有生产力得到提高,经济中心南移才能最终实现。
在生产力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察它的影响。
A选项说法错误,靖难之变本就是由北往南进行的,北方此时已经足够稳固;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
五年高考:2015-2019年高考全国卷II历史试卷及答案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材料二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和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他不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等)
46.(15分)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的原因;认识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了思想解放作用。(9分)
(摘编自俄菲利波夫《俄罗斯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制定和实施原子武器研制计划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原子武器研制成功的条件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10分)
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与健康状况不断恶化。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1878年,俾斯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行严厉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织被查禁或取缔。
2015年高考全国卷2历史(word)试题答卷和参考答案
2015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文科综合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26.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C28.奕?;?A???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30.1938的是A.C.31.到195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29.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D颠覆孔孟学说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33.表1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2015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及答案解析全国卷Ⅱ
2015·全国卷Ⅱ(历史)24.O1、O2[2015·全国卷Ⅱ] 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4.C[解析] 本题以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与现实政治不相适应,在汉武帝以后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适应了政治需要,故A项错误;B项与孟子和荀子等儒家学者的主张矛盾,儒家学者不反对变革,他们反对的是现实政治与其政治理想不同;D项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儒家学者是借古人之口,倡导自己的政治理念和理想。
故答案为C项。
25.A2[2015·全国卷Ⅱ]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申明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5.A[解析] 本题以汉宣帝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这体现的是帝王与地方的优秀官员共同管理国家,故答案为A项。
材料无法体现分权问题,故B项错误;C、D两项本身不符合史实。
26.H1[2015·全国卷Ⅱ] 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6.C[解析] 本题以经济重心南移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农业,海外贸易只不过是封建经济的补充,与农业经济关系最密切的是农业技术的革新,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主要侧重于商业方面;B项与经济重心南移没有必然联系。
2015全国卷二(Ⅱ卷)文综历史试题含答案word版
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2文综历史部分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 倡导变法维新 D 颠覆孔孟学说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历史试题解析详解
8
马克思主 48义传播,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工人阶级 材料 力量壮大。
社会问题 凸显,工 人生存状 况恶化。 19世纪70年代,德国统一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德国统一,经 济发展迅速。
随之出现,工业生产中的伤亡事故频繁。工人生活和健康状况不断恶化。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迅速壮大,工人运动日益高涨。 1878年,俾斯 帝国宪法 麦政府强迫帝国议会通过了《非常法》,对深受工人拥护的社会民主党进 专制色彩 浓厚 行严厉的镇压。在《非常法》实行的12 年里,许多社会民主党党员被监禁 通过《非常 和驱逐,大量拥护社会民主党的工人被解雇。大批报刊、出版物及工人组 法》,镇压工 人运动 织被查禁或取缔。 俾斯麦政府也通过立法为工人提供社会保障。自1883年起,俾斯麦政府相 继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事故保险法》《老年人与伤残人保险法》,为 工人及其家属、工伤者提供医疗保障,同时也为老年人和伤残者提供养老 通过社会保障 金和津贴。 立法,建立社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会保障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 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 加以评析。(9分)
2019/2/21 5
(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 的主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 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9分)
【参考答案】(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多数国民 须自觉居于主人地位,具有主动精神;自觉参与建 设政府,制定并维护宪法。(6分) (2)从思想文化层面反思清末民初民主政治失败 的原因;认识到民众觉悟才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关键, 要唤醒国民的政治自觉;发展了民主思想;推动了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起到思想解放作用。(9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代儒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A. 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 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 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 以复古为政治目标【答案】:C【解析】:儒学者寄希望于统治者效法先贤,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身的理想政治环境,这既是自身的渴望,又是时代的需求。
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B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
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技术,因此产生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产技术的发展。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的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答案】:B【解析】:明成祖迁都北京使得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北京,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援助,因此促进了南北的交流。
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老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汝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 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 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遭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亲近西洋文化的人都鄙视,说明传统观念的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是鄙视的。
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29.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
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
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 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 倡导变法维新D 颠覆孔孟学说【答案】:C【解析】:康有为是维新变法的倡导者,《新学伪经考》主要是批评传统观念,倡导变法,对于统治阶级是一种致命的打击,因此才会被禁。
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D.强化物资管制【答案】:B31.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
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答案】:A【解析】:本题最重要的是注意时间,时间明显给出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此学俄语就是为了外交服务,因此选择A选项。
32.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答案】:D【解析】茶叶的价格下降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是与东方贸易增多的结果;B反映不出实质;A选项材料体现不出;C选项不符史实。
33.表1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所占比例表由表1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答案】:B34.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
这表明苏联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答案】:B【解析】:材料没有提到人民对工业的贡献,A不选;没有农业对工业的影响,C不选;D选项只考虑了粮食减少,没有考虑出口增多。
35.如果以“两格格局的确立与解体”为题撰写专著,贯穿全书的主线应该是美苏两国A.根本利益的趋同B.军事冲突的加剧C.国家实力的消长D.敌对意识的淡化【答案】:A【解析】:主线应该是美苏两极格局产生最根本的原因。
美苏两方势力此消彼涨,最根本的就是利益关系的变化。
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答案】:(1)孟子:依法办事是根据身份来决定的,天子没有权阻止法官执行法律,但是可以以儿子的身份违背法律,放弃天子的身份。
苏格拉底:法律是正义的,是维护统治和社会的规律,一切要以法律为准绳,即便法律有欠缺。
(2)孟子: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确立;政治上,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混战;文化上百家争鸣兴起,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主张仁爱和礼义。
苏格拉底:处于雅典民主政治的顶峰时期,城邦体制下的雅典民主形式是直接民主,弊端逐渐显露出来。
价值:对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思想影响了后世。
【解析】:(1)孟子的主张体现传统的中国式思想,礼义廉耻都很重要,因此在不能违背法律的同时要注意仁义,因此才会有放弃天子地位来救父亲的行为。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要是源于民主政治的法治理念,因此不会违背应有的“大义”(2)本题主要回答需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角度来回答背景。
对于他们的价值,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社会价值和对后世的价值来谈。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二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一:节日逐渐趋向于对传统节日的几年与传统文化的传承。
原因:文化继承的重要性;他国的影响。
二:节假日逐渐变多。
原因:人权的逐渐完善,民主制度的发展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丈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通人入不敷出。
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
这些水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
“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轴线“数倍于正赋”,以致引发民变。
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
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
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
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
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
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度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7分)【答案】:(1)腐败现象屡禁不止;普遍官员出现入不敷出的情况;官员的强大赋税常常引发农民起义;与其暗地里压榨百姓,不如明确税赋的多少(2)对官员入不敷出的现象有所缓解;对官员的腐败现象有所约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维护了统治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国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自居于主任的主动的地位,则应自进而建设政府,自立法度而服从之,自定权利而自尊重之,倘立宪政治之主动地位属于政府而不属于人民,不独宪法乃一纸空文,无永久厉行之保障,且宪法上之自由权利,人民将视为不足轻重之物,而不以生命拥护之;则立宪政治之精神已完全丧失矣。
是以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治,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共和立宪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
——摘编自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1)根据材料,概括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台所学知识,简评陈独秀关于实现民主政治的主张。
(9分)【答案】:(1)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民自居于主人公地位,应以民治民,自己制定规律,自己拥护执行,而不是依靠政府来统治,否则无异于君主专制。
(2)评价:积极方面:对于民主的宣传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放了人民的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在理论方面对民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不足:所谈的想法没有结合具体的中国国情,缺乏理论的实践能力,对于人民群众的真正愿望没有明显的体现,没有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解析】:(1)本题考察分析材料的能力。
主要主张就是人民自身当家作主。
自己制定宪法自己去履行和维护。
(2)评价要用一分为二的角度来评价,对于积极作用要给予肯定,不足要指出。
主要针对他的漏洞来提出不足,更具它的社会意义来提出他的优点。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早在1910年,俄国科学家就发现了放射性现象。
1941年4月,苏联驻纽约的情报机构向国内报告,西方最著名的物理学家正在讨论铀具有的巨大军事意义,其后苏联著名物理学家摩尔恰托夫被任命为发展核计划的学术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