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合集下载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进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提升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了解两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两首诗歌的详细解读和分析。

(2)相关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教学PPT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首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相关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两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在外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诗歌学习:(1)学生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解读和分析,解释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

(3)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 欣赏与评价:(1)引导学生从文化背景的角度理解和欣赏诗歌。

(2)学生进行诗歌欣赏的写作练习,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交流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外国诗二首课文诵读教案

外国诗二首课文诵读教案

外国诗二首课文诵读教案教案标题:《外国诗二首》课文诵读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诵读外国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韵律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外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诵读《外国诗二首》。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学生能够通过诗歌的表达方式,培养自己的语感和韵律感。

教学准备:1. 课文《外国诗二首》的复印件。

2. 外国诗歌的音频或录音设备。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图片、音频或诗歌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和感受。

2. 引导学生思考外国诗歌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异同之处。

导入课文(10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外国诗二首》,并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的情感表达是怎样的?c. 诗歌的语言特点有哪些?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意境和自己的感受。

诵读训练(15分钟):1. 分段让学生跟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韵律的处理。

2. 分组进行小组朗读,互相欣赏和评价。

3. 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音和节奏,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节奏感。

情感交流(10分钟):1.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

2.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帮助他们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拓展延伸(15分钟):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诵读和欣赏,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 鼓励学生尝试翻译一首外国诗歌,体验诗歌翻译的难度和魅力。

总结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板书设计:标题:《外国诗二首》课文诵读教案重点词汇:外国诗歌、诵读、语感、韵律感、意境、情感表达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

一、《外国诗两首》的教案范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两首外国诗歌,了解其背景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两首诗歌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3.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表现手法。

4. 深入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审美价值。

5.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两首诗歌的特点和魅力,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通过回答问题和对诗歌内容的解释,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对比分析:通过学生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和讨论,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和基本内容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

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提问、回答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和表现手法。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外国诗两首》的教学教材,确保教学内容准确无误。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学习材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如诗歌的翻译、评论文章等,以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4.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诗歌的文本、图片、图表等,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外国诗两首 教案

外国诗两首 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教案目标:1.了解和欣赏外国两首经典诗歌;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审美能力;3.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外国两首经典诗歌;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3.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诗歌的意境;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1.教师介绍外国诗歌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对人们生活的积极影响。

2.播放外国两首经典诗歌的音频或演唱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和风格。

呈现:1.第一首诗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首诗歌,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学生合作讨论: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与同伴合作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3.小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简短的表达。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和评论。

拓展:1.第二首诗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首诗歌,并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表达。

2.个人感悟:学生们个人记录和表达他们对第二首诗歌的感悟和思考。

3.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首诗歌的共同特点和魅力,以及对我们生活的启示。

巩固:1.学生个人撰写:学生们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撰写一篇短文或诗歌来表达他们的感悟。

2.演讲展示:学生们可以选择演讲或朗诵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3.评价反思:学生们相互评价和反思自己的表达,教师也可以给予反馈和指导。

结束:教师总结整个课堂内容,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并鼓励他们继续在课余时间里阅读和欣赏更多的外国诗歌。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能够简要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元文化的态度;(3)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介绍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词和短语的理解;(2)诗歌意象和情感的把握;(3)对比分析不同文化和时期的诗歌创作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两首适合学生水平的外国诗歌;(2)整理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和诗人的介绍;(3)准备诗歌的翻译版本和注释。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查找诗歌相关背景资料,了解诗人;(3)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诗人的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形式和结构。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学生通过注释和翻译,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五、作业布置:2. 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自主学习和分享;3.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以及课堂纪律表现。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外国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3)能够了解外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外国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外国诗歌的翻译与理解。

(2)外国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的分析。

(3)外国诗歌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介绍。

2. 教学难点:(1)外国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的理解。

(2)外国诗歌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初步感受其韵律和意境。

2. 学习诗歌内容:(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韵律美。

3. 诗歌鉴赏:(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诗歌进行鉴赏,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2)教师点评学生的鉴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 写一篇关于两首外国诗歌的鉴赏心得,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实例分析诗歌的韵律美和修辞手法。

3.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中外诗歌的异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鉴赏心得:阅读学生的心得文章,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两首外国诗歌的原文及翻译。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的内容。

(2)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了解外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义。

(2)学会欣赏和评价外国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国家和文化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外国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难点句子的理解。

(2)诗歌主题的深入分析和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激发学生对外国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优美词句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和意见。

四、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两首诗。

2. 写一篇短文,分析两首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外国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利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讲:品读经典诗歌

《外国诗两首》教案精讲:品读经典诗歌

教学目标:1.掌握《外国诗两首》的基本背景与作者的生平事迹;2.理解《外国诗两首》的诗歌艺术特点及文化内涵;3.培养学生对于外国经典诗歌的品味和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外国诗两首》是一篇介绍英国文学家托马斯·格雷与法国文学家保罗·瓦勒里两位诗人的文章。

托马斯·格雷是英国十八世纪的文学家,因创作了《墨晶哀伤歌》而闻名于世;保罗·瓦勒里是法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理论探索,被誉为“法国现代文学的巨人”。

2.诗歌赏析(1)格雷的《墨晶哀伤歌》《墨晶哀伤歌》是格雷的代表作品,整首诗以黑暗悲伤为主题,措辞典雅悲怆,行文匀称,使用大量高超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其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整首诗歌充满了悲情和思考,让人对生命的意义深入思考,产生沉思。

(2)瓦勒里的《诗与张扬》《诗与张扬》是瓦勒里的诗歌代表作之一,是一首现代主义诗歌,突破了传统诗歌的形式,把诗歌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探讨了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整首诗歌引人深思,让人对诗歌表现力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认识。

3.课堂讲解(1)对于格雷的《墨晶哀伤歌》,可以让学生先自主欣赏一遍,然后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对于瓦勒里的《诗与张扬》,可以让学生先了解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和背景,再讲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语言和特色。

4.课后练习为了巩固学生对于《外国诗两首》的理解和掌握,可以安排以下练习:(1)写一篇关于格雷诗歌创作的短文,尽可能详细地介绍这位诗人的生平和代表作品。

(2)分析瓦勒里的《诗与张扬》这首现代主义诗歌,探讨其主题和内涵。

(3)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分析其语言、主题和表现手法,形成一篇诗歌鉴赏的短文。

5.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外国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式,提高对于诗歌的欣赏水平和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两首外国诗歌,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阅读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两首诗歌,使学生感受到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诗歌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及其生平,分析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2.2 诗歌内容分析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全面理解诗歌的内涵和外延。

2.3 诗歌鉴赏方法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诗歌的语言、形式、意象、情感等,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诗歌朗读与理解组织学生朗读两首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基本意义。

3.2 诗歌分析与讨论对两首诗歌的主题、形式等进行深入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诗歌鉴赏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鉴赏方法,对两首诗歌进行独立鉴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4.2 诗歌鉴赏报告评估学生对两首诗歌的鉴赏报告,检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和鉴赏能力。

4.3 诗歌创作练习评估学生根据所学诗歌创作的练习作品,考察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教材,提供两首外国诗歌供学生学习。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诗歌的参考资料,如诗歌评论、作者生平等,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外国诗歌作品和鉴赏文章,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课程相关的音乐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文学风格。

(3)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首诗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1)诗歌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2. 第二首诗歌:《远方的客人》(1)诗歌的作者和背景介绍。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分析。

三、教学步骤1. 第一首诗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第二首诗歌《远方的客人》(1)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诗歌。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 学生能够了解两位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五、教学资源1. 两首诗歌的文本材料。

2. 诗人的背景资料。

3. 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六、教学活动1. 诗歌朗诵会:学生分组选择其中一首诗歌,进行朗诵练习,并举行一个小型的朗诵会,邀请其他同学和老师担任评委,给予评价。

2. 诗歌创作工作坊:学生模仿所学的两首诗歌,尝试自己创作一首外国风格的诗歌,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两首外国诗歌。

(2)分析并欣赏两首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了解外国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增进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2)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人类情感和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一:《再别康桥》(徐志摩)(1)作者简介:徐志摩,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代表人物。

(2)诗歌主题:表达诗人对康桥的留恋和对爱情的向往。

(3)教学重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诗歌二:《夜空中最亮的星》(翻译版)(1)原诗作者:anonymous(2)诗歌主题:表达对星空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3)教学重点:对比原诗和翻译版的差异,分析翻译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两首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两首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主题。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朗读和欣赏诗歌时的情感体验。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的准确性。

2. 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3. 学生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把握程度。

4. 学生合作探讨和批判性思维的展现。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外国诗两首》及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音响等。

3. 网络资源:相关诗歌的背景资料、翻译版本等。

4. 教学辅助工具: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

3.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教案

《外国诗两首》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两首外国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感。

1.2 教学内容介绍两首外国诗歌的背景和作者。

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解读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

第二章:教学方法和策略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主题和修辞手法。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诗歌的特定方面。

2.2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文化背景。

问题驱动: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

反馈与评价: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积极的反馈。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3.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

阅读: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语言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形式。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活动观看诗歌朗读视频,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分析诗歌中的象征、隐喻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练习。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翻译练习,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收集学生的讨论发言和诗歌创作。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4.2 教学反馈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针对学生的错误和不足,给予指导和帮助。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诗歌原文和相关评论aries。

多媒体课件和诗歌朗读视频。

相关文学作品的推荐阅读材料。

5.2 教学拓展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或参加诗歌朗诵会,增强文学体验。

引导学生参与诗歌创作比赛或文学社团活动,提升文学创作能力。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的进一步阅读,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第六章:教学设计与安排6.1 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步骤。

七年级外国诗两首教案:培养思考能力的阅读体验

七年级外国诗两首教案:培养思考能力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外语,而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成为了外语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尤其是在初中阶段,外国诗的学习更是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语感和文学修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两位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品,梳理诗歌的结构和语言,降低学生对外国诗歌的陌生感和难度,通过让学生感悟和思考来达到培养思考能力的目的。

一、单元设计:1.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为四个课时,以两首外国诗为基础,辅以诗歌常识的讲解,带领学生了解与体验诗歌的营造意境的方式。

2.教材本单元学习的外国诗分别是英国诗人William Butler Yeats的《在火焰般的中央》和美国诗人Robert Frost的《路在何方》。

Yeats的诗歌以神秘色彩为主,通过诗人的想象与表达,演绎了若干主题(例如人文主题、神秘主题等);而Frost的诗则以自然元素为主,富有豁达与深刻的哲理,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计:1.诗歌解析1.1 诗人背景简介William Butler Yeats是爱尔兰的国宝级诗人,在20世纪初被誉为“爱尔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

他的诗歌创作涉及离散诗歌、戏剧、政治性诗歌等众多领域。

Robert Frost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本土诗人”之一,诗风自然清新,文字简约而含意深刻,其诗风和风格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文学。

1.2 诗歌结构与语言分析Yeats的《在火焰般的中央》是一首充满神秘感和象征性的诗歌,其诗歌结构为六个节,每个节中前两句为对话方式。

Yeats的诗歌语言虽然有时抽象深奥,但富有哲理性和视觉形象感,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如,第一节末尾的两句诗,“面向满是火焰的海,我发现了一个沉积物,它是白亮、柔软和湿的,像是少女的膝盖。

”将神秘的火焰海与柔弱的女性用诗歌化的语言融合在一起,隐含着人文主题。

而Frost的《路在何方》则以自然元素为主,通过描述两条小路的不同形态,启发读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应该如何选择。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

外国诗两首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能够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的生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研究诗歌的韵律、节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和尊重。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诗歌学习,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内容的把握。

(2)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

(3)诗歌背景知识和诗人生平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文化差异的理解。

(2)诗歌韵律、节奏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挑选两首适合学生水平的外国诗歌。

(2)收集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生平资料。

(3)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具。

2. 学生准备:(1)预习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2)查阅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生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外国诗歌,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本节课将要学习的两首诗歌。

2. 诗歌学习:(1)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和诗人生平。

3. 诗歌欣赏与讨论:(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美。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推荐相关的外国诗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 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3. 学生对诗歌背景知识和诗人生平的了解。

4. 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讨论、分享心得等。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续)6. 诗歌创作与表达:(1)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到的诗歌元素和技巧。

(2)让学生通过绘画、表演或其他形式的艺术创作来表达对诗歌的感受。

《外国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文档资料

《外国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文档资料

《外国诗两首》素质教育新学案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1、整体感知: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

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

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

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

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

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

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2、学法引导: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3、审美鉴赏:⑴ 平实中见真情:《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

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

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⑵ 深邃中显自豪:《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课文 《外国诗两首》教案

课文《外国诗两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外国诗歌。

(2)理解两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分析两首诗歌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不同国家诗歌的魅力,拓宽文化视野。

(2)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提升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1)诗人简介:普希金和雪莱。

(2)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2. 诗歌内容分析:(1)诗歌的主题思想:自由、爱情、理想等。

(2)诗歌的情感表达:喜悦、忧伤、激情等。

(3)诗歌的形象描绘:自然、人物、事件等。

3. 诗歌艺术特色探讨:(1)韵律、节奏、押韵等方面的特点。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3)表现手法:象征、暗示、描绘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歌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什么是诗歌?诗歌的作用是什么?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两首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思考:这两首诗歌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 诗歌欣赏:(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2)学生自主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背诵两首诗歌,写一篇鉴赏文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度:发言、讨论等。

(2)学生朗读能力:语音、语调、情感等。

2. 课后作业评价:(1)诗歌背诵情况。

(2)鉴赏文章的质量:观点明确、分析深入、语言流畅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2. 参考资料:有关普希金和雪莱的诗歌鉴赏书籍、网络资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人教版

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语文九年级下册目录1 诗两首2 我用残损的手掌3 祖国啊,我的祖国4外国诗两首单元自我测评(一)5 孔乙己6 蒲柳人家7 变色龙8热爱生命单元自我测评(二)9 谈生命10 那树11 地下森林断想12人生单元自我测评(三)13 威尼斯商人14 变脸15 枣儿16音乐之声单元自我测评(四)17 公输18 《孟子》两章19 鱼我所欲也20 《庄子》故事两则单元自我测评(五)21 曹刿论战22 邹忌讽齐王纳谏23 愚公移山24 《诗经》两首单元自我测评(六)期末自我测评参考答案1 诗两首我爱这土地乡愁「目标·兴趣」一、我知道,艾青原名叫,成名的诗篇是《》。

《我爱这土地》寄予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古诗中写思乡之情的诗很多,我能列举的是:三、我们以前积累了一些有关读诗的常识,我认为,读诗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积累·运用」四朗读课文,给两首诗划分节奏,标出重音。

我爱这土地艾青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感悟·探究」五、小组同学大声朗读背诵两首诗,探讨以下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爱这土地》两节诗的内容。

我认为:第一节: 第二节: 。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我的理解:3、在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有哪些象征意蕴?用线把它们的象征意义连接起来。

土地满腔的悲愤河流受蹂躏的国土风光明的未来黎明愤怒的反抗4、对《我爱这土地》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辛酸和执著的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国诗两首》能力训练与素质培养
【目标·兴趣】
一、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俄罗斯19世纪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

在《祖国》一诗中,他提出了自己对祖国的“奇异的爱情”,把祖国美好的大地和勤劳的人民视为祖国概念的真正内涵,表现了他想接近人民并与人民共休戚的强烈愿望。

二、休斯,美国黑人诗人、小说家、美国黑人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 ”。

休斯创造性地把黑人民歌艺术引进诗歌创作,吸收了黑人爵士音乐和布鲁斯民歌的形式和手法,形成了轻松活泼豪迈奔放的风格,对美国黑人诗歌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积累·运用】
三、互相检查下列带点字注音的正误。

虔信( ) 慰藉( ) 镶嵌( ) 深邃( )
晨曦( ) 河畔( ) 潺潺( ) 瞰望( )
四、解释下列词语。

虔信:。

晨曦:。

慰藉:。

深邃:。

瞰望:。

【感悟·探究】
五、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1、《祖国》一诗中用“ ”统摄全诗,诗人把对祖国的感情比喻为“ ”。

2、《黑人谈河流》中“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可以将其理解为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六、小组同学合作探究以下问题,不清楚的可问老师。

3、从《祖国》一诗的内容看,诗人对祖国奇异的“爱情”指什么?
我认为:。

4、莱蒙托夫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的理解:。

5、在《黑人谈河流》中,“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
我的理解:。

【拓展·升华】
七、课后再搜集一些爱国思乡的诗歌,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开一次新诗朗诵会,你要积极参与哦!
【参考答案】
二、“黑人桂冠诗人”
五、
1、“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爱情”
2、历史
3、诗人没有用豪言壮语去盛赞祖国的光荣历史、英雄业绩,也没有去歌颂名山大川,无尽宝藏,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和农家生活。

奇异的“爱情”表现在诗人把自己对祖国的爱对俄罗斯大自然、对普通百姓的爱糅合,化为一体;即对俄罗斯山河景物和淳朴乐观的人民的热爱。

4、诗歌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中,隐含着诗人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即“真实地、神圣地、理智地理解对祖国的爱”(比勃罗留波夫语),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5、“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可以理解为由于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人类文明、文化成果都在黑人的“灵魂”里有所沉淀。

这句诗,是作者代表全体黑人发出的自豪的宣言:黑人种族是有着悠久传统的种族。

这句诗在第二节和第五节两次出现,结构上形成前后呼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